社論
-
公僕應以「體民心﹑護政策」為己任
日前縣長李沃士,率同縣府局室主管葉媚媚、黃景舜、陳朝金等三人赴台,出席經建會召開的「產業有家,家有產業」計劃離島座談會,提出金門觀光產業等五項具有地方特色,且具國際發展潛力之產業,爭取中央支持開發,期以帶動金門繁榮進步。 此次座談會議過程,中央與地方曾有深入性對話,由於機會難得,縣長李沃士搶先上陣,並就金門發展免稅購物服務產業問題,當場義正詞嚴駁斥財政部代表反對之說法,同時要求提出數據,即席獲得主持會議的經建會主委劉憶如之認同,乍見小事一樁,不足為奇,實則意義不凡,引人注目,蓋因事關金門整體未來發展,直接影響鄉親整體權益,任何有利之主張,都應採取據理力爭作為,要求拿出數據,讓數字說話,否則,便是空口說白話,憑空反對,無以讓人心服。 根據了解,縣政府提報五項優先發展產業包括:一、觀光產業。二、醫療照護產業。三、免稅購物產業。四、金酒產業。五、精緻農業-酒糟養牛產業。各項特色優勢,兼而有之,也且詳細評估列出可能遭遇若干困難及建議腹案,無一不是針對金門未來發展需求,並經縣政府擴大主管會報集思廣益研討決議,內容具體,言之有徵,就事論事,無由任意否決。誠如縣長李沃士所說:經建會著眼中長程產業布局,並朝區域分工開發產業舉辦座談,對金門而言,助益甚大。縣政府既已提出發展方向及請求中央協助解決事項,中央伸出援手,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值此關鍵時刻,金門依然扮演「守門」與「橋樑」重要角色。緣此,自上而下,都應上緊發條,和衷共濟,盡心竭力,齊力打拚,或許座談會議只是推動施政「化異求同」齊一想法、看法,然而「為國為民」工作理想目標,厥為政府施政主軸,唯有中央與地方一條心,始能竟其事功。 縣長李沃士領航縣政,關心家鄉,苦民之苦,下情上達,則是應為而為,盡其職責,忝為縣政團隊成員者,隨著領航步伐,發奮圖強,只要說得對,做得好,無由「惜言」,不許「卸責」。否則,如何求進步,講發展。 總統馬英九也曾要求內閣團隊重視網路工具,期勉閣員體察民心,替政策辯護,做好準備,勇於迎戰。又說:民眾喜歡看到不模稜兩可,向人民大聲說真話,講實話,大聲講,讓民眾認識,人民才會欣賞,「讓他有感覺,他對你就會有感覺」之公僕,凡此意指公僕務必求真、求實、親民、便民與利民。不惟需要下情上達,讓上層了解民眾心聲與民意需求,而也需要上情下達,多與民眾接近,多作政策政令說明。 此外,日昨縣府召開主管會報,聚焦在「流感疫情」、「校園霸凌」、「為民服務專線」、「清明節包船」議題,會中縣長有感而發,特別指出少數公僕處事心態還要改進,少數機關主官、主管或學校校長中午無謂酬酢飲酒,務必自我檢點反省。訊息見諸報端,立即引起共鳴,蓋因地區幅員太小,公僕一言一行,外界了然於胸,因此務必謹言慎行,做好「體察民心,為政策辯護」兩大工作,讓民眾留下良好印象! 總之,「體民心、護政策」乃是公僕經常性工作,也是責任義務,至盼公僕相互勉勵策進。
-
迎接優秀公共建築為金門加分
建築是人居之環境,也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作為過去與現在時空交界的見證者,紀錄了社會變遷的種種。「建築學」則是美學與工學之結合,及一種從設計到建造並實踐物質空間來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藝術與技術。因此,建築教育以培養具美學、創意思考、工程技術之空間專業人才為主,同時也注重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一位優秀的建築師不僅須具備前述的知識基礎,更須擁有掌握社會脈動與前瞻視野的能力,在發揮創意的同時能滿足人居、實用、美學、安全等面向的要求。 而偉大的建築不僅反映當地的歷史文化,還是該地的象徵。自古以來,這樣的建築常是權力、財富或社會集體精神的象徵,埃及金字塔、羅馬圓形競技場是不同文明時期偉大的產物,留存至今則成為人類歷史文化的代表。又如,雅典帕德嫩神殿呈現了建築的古典美學,影響了數千年的建築審美;巴黎鐵塔則見證了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的鑄鐵工程美學與該年代的社會特質。這些偉大的建築為後世帶來文化觀光財富、賺取外匯,她們也堪稱是人類歷史之活字典。 對當代而言,我們無須帝王時期的偉大建築工程來呈顯威權,然而,一棟良好設計的建築,卻能從美學、空間與工程技術中突顯其偉大,為當代社會帶來良居、良善環境,她將有如一顆明珠般,導引環境美學的正向發展。例如,造型獨特的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由著名建築大師,1989年普利茲建築獎得主法蘭克‧蓋瑞(Frank O. Gehry)設計,落成後為當地帶來無限的觀光客與商機,也促成該城市整體環境的整備;在我國,台北的101大樓因高度與地標特性結合商業活動,成為外國觀光客必遊之地;高雄世運主場館,由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規劃設計,藉由他豐富的經驗與能力,不僅提高了國內運動場館興建的水準,同時也提高了賽會及城市的國際知名度。 近期則有日月潭向山遊客中心落成,由日本建築師團紀彥設計,他為了不破壞日月潭整體景致,將基地空間及建築整體融入周邊土壤綠地,形成具一體感的庭園,創造了人與自然間發展對話的舞台,整棟建築可說是一件藝術品。此外,台中的大都會歌劇院、台中塔等國際競圖首獎作品,都明白指出良好規劃與設計的建築,即能帶來新氣象與提高經濟活動力,更能帶來環境美學的再造。金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美麗環境,但我們何時能有如世運主場館或向山遊客中心的設計與建築品質,為我們的整體環境與建築美學加分,也帶來觀光客的欣賞與讚嘆呢?近期金門多項重大公共工程進行興建,包括金門大橋、金湖體育館、機場擴建等,其設計與興建是否有機會贏得各界讚賞,而成為金門的特色景緻? 當然,優秀的設計必須搭配優秀的營建團隊。「大同之家養護中心新建工程」即由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及成中恆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努力,獲得公共工程委員會頒發之「公共工程金質獎」,這是金門首次有公共建築獲得如此殊榮。而金門大學理工大樓亦同為該兩團隊合作完成,設計與施工品質也具相同美譽。金門大學正興建之「多功能健康活動中心」及建國百年之古寧頭和平廣場方案,則由國內最著名之一的姚仁喜建築師團隊設計,其新竹高鐵站、蘭陽博物館等著名作品早已揚名國際,相信金門不久的未來也將有足以揚名國際之建築作品產生。 優秀的公共建築設計,經由優良之營建團隊負責興建,即有機會為地方的建築作品確實把關,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在美學、視覺上提升品質。盼金門能以前瞻之氣度廣邀優秀的設計團隊為我們的公共建築把脈,為百世金門建立美名!讓我們以優秀的公共建築,來為金門加分!
-
共創卓越大學島
隨著學測成績的公布,國內各大專院校已展開一場「搶人大戰」。對金門來說,今年將是金門大學島的「定位年」,因為,國立金門大學本學年首度招收高中畢業生,正式轉型為普通大學;其次,今年也是金大首次招收陸生,成為名副其實的兩岸型大學。由於目前實質在金門投資、設校、招生的大專院校,仍以金門大學的規模最大、人數最多,也因此,金大今年的招生成果,將決定金門大學島的定位,也攸關此一政策的發展與前景。 從技術學院轉型升格而來的金門大學,由於是第一次面向普通高中進行招生,先前無錄取標準可資參考,因此,本學年招生結果,以及相應而出的「分數線」,將決定金大在國內普通大學的排名。為了強化該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金大已委託專業公司強力進行宣傳,甚至只要在Yahoo奇摩輸入「學測」二字,就能在一旁看到金大的招生廣告。此外,該校亦主打「免學雜費」的優惠政策,只要100學年度分發入學的每班前十名、前二十名,都能享有第一年學雜費全免的優遇。縣府亦不遑多讓,以現行就學津貼及交通圖書券相關補助,一年少說有個萬把元的補貼;比較特殊的是,鴻海集團此次也大手筆拋出「錄取贈筆電」的就學獎勵,只要100學年度大學日間部新生,每人將可拿到一部該公司最新型筆電。這些獎勵措施,在首度面向普通高中生招生的關鍵時刻拋出,主要用意就是希望拉抬聲勢,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到金門來就讀,讓金門大學島能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此外,教育部甫核定各校陸生的招生名額,金門獲專案核定73個名額,這不但是金門的第一次,也是全國的第一次。面對陸生來台的新政策,究竟生源何在?如何招生?又該招哪些生?這也是各大專院校正在努力思索的一個關鍵問題。 包括金門大學在內,國內各大專院校除了幾所比較活躍的頂尖大學之外,都面臨在大陸地區知名度不足的困境,正分頭努力,在大陸地區默默耕耘,同時也祭出各種優惠措施,希望吸引大陸地區最優秀的學子,盼藉此刺激校務發展。 金門位於台海兩岸中介,經過各界鄉賢多年努力,終於有了第一所綜合大學,雖然轉型初期,體質並不算好,辦學績效也還有待驗證,但在縣府與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項軟硬體均已具備,未來的發展重點將是如何提升教育品質與研究能量,加強國際能見度,朝兩岸與國際知名大學發展。 「大學島」的理想,是鄉親們具有高度共識的願景,是無數鄉賢共同努力的目標,也是李縣長就任後提出的一項重大政策,期盼建構一個優質而充滿學術氛圍的環境,並透過優秀學人與學子的進駐,帶動金門發展。我們也必須提醒,這樣的目標與理想,並非一蹴可幾。有夢雖美,但築夢必須踏實。縣府與金大的努力確實值得肯定,為促成此一目標而共同努力的所有鄉賢,也值得敬佩。初期拋出的各項就學獎勵,固然是順應時勢、為所當為,但強根固本的工作仍不能偏廢,且必須強調,應基於「重質更勝於重量」的策略,方能可長可久。此次金大首度面向普通高中生招生,其結果將是考察政策方向的重要指標。期盼在各界的共同支持下招生工作能順利成功。更期盼未來能吸引更多更好學校來金門認真辦學,以頂尖的研究,寬廣的國際化特色,共創一個卓越大學島!
-
從都市景觀改造談起
隨著陸客自由行之開放在即;軍方景點開放的增加;乃至免稅商店的開張及免稅商品額度的可能提高,在在有利於金門在觀光資源的整合及號召;但是誠如瑞士企業集團所言的,觀光景點必須有整體設施以加持之,諸如都市景觀等。就此而言,則以金門現有的都市景觀,又豈僅是不及格而已,雖不至於荒蕪;但長期以來,整個環境未能澈底規劃,卻是事實。唯今之計,或許引進有品牌之都發公司,參考已開發國家專業的都市規劃,來金門進行都市景觀改造,應是當務之急。 其實近年來,有心人都會發現台灣都市的面貌已逐漸在改變,其中之原因就是進行都市景觀改造。使原本看似雜亂荒蕪的土地,蛻變成生氣蓬勃的城市,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都市景觀改造中的核心:造鎮! 金門過去因政策之故,建設多偏向軍事國防,都市計劃則以短期使用為考量,並無長期通盤的規劃思維,因此民國50年代,兩岸情勢仍動盪不安,在隨時可能開戰的情況下,人民只求有棲風避雨之處,完全不會考慮房子的優劣或公共基礎建設是否完善,而當時建商為了爭取時間,約莫一週的時間即完成土地規劃,5天後拿到建照便動工推案。在此情形下,當然談不上都市景觀,更不可能談到造鎮。 解嚴以來,雖說政策已變;但都市景觀依然如故,這其中有大部原因是人民心理因素:民眾並不重視房屋營建品質,也忽略了建材結構、棟距設計或街道巷弄等整體環境規劃,當然更不會去要求一種遠山蒼鬱、群木薈蔚、清溪競流、碧草如茵等生活空間,當然更不會去品味所謂閑適恬靜的城市願景。也就是說,建築在金門頂多是一項工匠而已,而不是普世藝術。乃至尚逐臭於醜陋不堪的水泥叢林! 整體建設的好壞,是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而這一切的演變,則取決於政府政策如何引領百姓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不置可否,手握重權的政府官員,任重而道遠,肩負重任,其思維模式更顯得重要。因此若能國外取經都市計劃移植於金門,其效果是指日可待的,如遠雄的三峽北大特區造鎮。 三峽北大特區原本是塊雜草叢生、一片荒蕪之地,但在專業美學造鎮下,時至今日,過去的不毛之地,已改頭換面、煥然一新,不僅街廓整齊,區內還有一條1.2公里的藝術大道,更引進國際知名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加上燈光設計,讓居民輕鬆沉浸在文化藝術裡,更成為國外房產參訪團指名度最高的示範區域。實踐了人與環境共生的理想,這裡的居民凝聚著一股幸福的力量,居住品質變得更好,生活更快樂! 坦白說,金門鄉親對建商品牌概念是模糊的,其實建築產業是個百年事業,社會責任重大,「品牌」永續經營相當重要。因此我們若能善於運用金門資源,諸如金門大學建築系、金酒資金、公有土地,知名且有經驗之造鎮公司如遠雄,共同開發金門:廣泛造鎮,且為了不致引發炒房風波,效新加坡方式,只有使用權,也就是類似於租賃社區,則重振金門,豈是指日可待而已,敢以此與鄉親共勉!
-
正視人口虛增問題激勵民間創新活力﹗
依據縣府民政局公布的金門縣一百年一月份人口數統計表,以及一百年一月份陸配外配人數統計表顯示,金門縣總人口數為九萬七千七百三十三人(男數五萬零三十二人、女數四萬七千七百零一人),戶數總計三萬二千五百四十三戶。外籍配偶部分總計二千零一人,包含大陸配偶一千五百一十七人,其他國籍之外籍配偶四百八十四人。 相較於金門設籍人口的屢攀新高,根據內政部最新的人口指標,民國九十九年,新生兒人數再創新低,讓馬總統好生憂心,認為少子化問題,已經到國家安全的層級。國人為什麼不想生小孩?比較標準的答案是:「負擔很重,養孩子不容易啊!」對此,各部會更緊張的研擬各項獎勵措施,諸如,內政部百萬元徵求促生口號、經建會建議的第二胎可以申請外勞、銓敘部明訂公務員產假不列入考績評比,甚至還有考試委員建議任公務員之男女朋友或夫妻可不經甄選就調往同一縣市或單位工作的;針對台灣地區出生率降低、人口明顯銳減的現象,金門地區的外來人口增長率卻是全台灣第一,箇中緣由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眾所周知,金門「設籍人口」越來越多,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居民福利太過誘人。就現況而言,金門地區的福利優厚,絕對是全國第一。例如,兒童從小學到初中,不僅學雜費和營養午餐費全免,早上也有免費牛奶可喝;固定的節慶配酒行之有年,價差頗為優厚;搭公車、坐船統統免費,坐飛機還有八折優惠;加碼老人年金、專職婦女照護津貼、身心障礙者照護津貼等等,皆是其他縣市居民羨慕的對象。然而,在這樣優厚的福利措施背後,卻因常駐人口(或消費性的流動人口)太少,而衍生內需市場過狹、經濟量體不足等問題,而一定規模的消費人口往往是啟動經濟效益的引擎,少了讓人落地生根或在地消費的動機,再好的福利,都好似成了打水漂兒,完全使不上力。 事實上,縱觀金門近期推出的公共投資案,以及民間業者的反映態度,似都表明了金門的春天就要來了;然而,這個對春天的期盼能否轉變為地方的發展動力,實則還有賴於民間創新活力的激活,而要激起民間活力,光有福利政策可不行。因為福利通常偏重於老幼及弱勢族群的照護,如果金門只滿足於現狀,並讓更多的虛胖人口來蠶食福利大餅,對金門的未來發展,勢將是弊大於利。基此,我們認為,當下有重新檢討修訂福利措施的必要性。諸如:針對特定的弱勢族群不妨加大照顧的力度,而一些「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的福利(如:家戶配酒)不妨考慮以系統性的產業輔導獎勵措施替代通通有獎,讓地方產業可以更多元的型態發展,邁向永續經營。 曾有專家以為,「要創造區域的規模經濟,至少得有二十萬以上的常駐或消費人口。」然而,因為網路時代的來臨,縱使小國寡民,也未必不能因為特色化的操作而產生極大化的經濟效益。就金門而言,激增的人口代表著福利島的榮耀,而虛胖的人口又展現了消費、投資誘因不足的現實;處於這樣矛盾的現狀中,金門實有必要重新檢視我們的「人口政策」;如何讓人口不再虛胖?如何創造內需人口?如何改變當前政府動、民間不動的窘境?俱是當前急需解決的課題。
-
國家公園範圍縮小攸關發展與民意需求
報載: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為能順應地區鄉親與整體發展需求,刻正針對若干管制項目措施,著手逐項進行研討放寬作業,並將依循行政程序,專案陳報內政部核辦,如此重視民意,值得欣慰肯定。 回顧金門爭取設置國家公園,有其歷史背景與核心價值,得來不易,值得珍惜。惟以伊始劃定範圍既大又廣,兼以現行法規,對於生態維護管理嚴謹,尤其對於劃定區域內之申建改造與開發,訂有諸多規定與限制。緣此,民怨油然而生,咸表未蒙其利,反受其害,長期以來,爭議不斷。 茲以事關金門未來整體發展,因而基層迭有建議,期盼政府主管機關博採眾議,深入詳加檢討改善,甚有鄉親嗆聲要求,應將國家公園撤離金門,其中烈嶼鄉鄉民一再反映,且曾利用總統馬英九蒞金主持「金烈大橋」動工之機會,針對上項問題,聚眾遞呈陳情書,請求總統苦民之苦,伸出援手,協助予以解決,問題經已浮上檯面,不宜視若無睹,置若罔聞。 平情而論,值此物換星移,環境已然改變,兼以兩岸關係緩和,三地交流活動與經貿往來日趨繁複,金門之開發與未來發展,鄉親關心倍加殷切,所謂:「有土斯有財」,土地非僅攸關區域經濟發展,更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況且請求陳情動機純正,因需求而發聲,乃屬正常舉措,再不積極面對處理,不惟民怨加深,也將影響金門整體發展。 畢竟,金門先天條件不足,資源極其有限,可供開發之土地少之又少,儘管軍方大力支持地方推動重大基礎建設,持續釋出閒置營區土地,然而國家公園管轄廣泛,再不應聲改變現況,難以因應時勢變遷,導致民間需求,整體開發理想落空。 再說,一個地區之開發與發展,其中「土地、人才與財源」三者不可或缺,蓋以「土地問題」位居關鍵,而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能將民眾心聲聽進耳裡,主動面對問題,頻頻深入鄉村,貼近民眾,探求民瘼民困,所作所為,有助化解疑慮,建立共識。 諸如幾場與民有約座談會,透過溝通與說明,澄清諸多無謂誤解,惟烈嶼鄉民再次發聲,直認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所提第二次通盤檢討計劃腹案,不符鄉民之期待,鄉民有此感受,則是認知互有落差,仍應持續進行意見交換,化異求同,同中化異,藉以排除民怨,贏取民心。 也因金門國家公園現有人力與逐年經費預算不足,宥於主觀與客觀條件限制,非僅基礎建設難以一次到位,對於劃定區域生態管理維護,更難點點俱到,不如縮小管理範圍,放寬若干限制措施,求精求實,俾供地方政府或民眾從事利用或規劃開發,不啻兩全其美。 或許解決問題,需要作業時間,然而最忌曠日廢時,石沉大海,年復一年,沒有結果。欣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曾偉宏處長放下身段,順應民意,關心金門,即將下情上達,至盼中央主管機關體察民需,為金門未來整體發展所必要,儘快進行研討修法,成全好事,能讓民眾心悅誠服,達成理想目標,看似妥協讓步,實是革新向前。
-
全民共識防範霸凌
開學第一天(二月十四日),全國同步舉辦「反霸凌」誓師大會,並將這一天定為反霸凌日,地區各校都進行各種不同形式之宣示活動及防制計畫,期望這些作法能喚起社會大眾對霸凌現象的注意與了解,並能共同配合遏止霸凌的發生。目前,大眾對霸凌防制之觀念還不甚了解,對行為偏差或喜好霸凌之同學,也不知如何遏止;而學校教育人員,在整體教育制度的鬆綁下,對常做出霸凌行為同學的防制,由於學校人力不足及當前輔導體制不健全的情況下,仍然不知所措。教育部也針對這個問題迅即召開各種防制會議、研究各種人力增置方案及輔導策略,但若沒有其他完整的配套措施,仍然會有事倍功半、徒勞無功之遺憾。 其實,霸凌事件中,大部分的霸凌者生活於不健全的家庭,甚至在當前社會環境所產生各種不同現象的模仿、媒體新聞的報導,以及因社會開放而造成法治倫理觀念薄弱,再加上學校教育以智育為重所產生壓抑行為的偏差,都是造成霸凌情況惡化的主因!因此,抑制霸凌的發生,並不是僅以宣言、反制就能奏效的。找到霸凌產生的源頭,加以防制解決,才是根本之道。尤其建立健全的法治倫理社會,更是重要,所以防制霸凌,必須從家庭、社會、學校依序提倡健全的教育體制,才能真正反制及減少霸凌的發生。國家教育政策應大力倡導家庭教育之重要性,由家庭做起,首先強化健全的家庭倫理觀念,因大部分霸凌別人的孩子,百分之九十以上均與家庭有關,如果能在健全的法治社會,減少不正常家庭的產生,則霸凌自然減少。而若將霸凌全然歸罪於學校,是不公平的對待,即使增加有限的人力,仍然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目前的學校只能以輔導的方式及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來防範,在當前複雜的工商社會是無法立即見效的。因此在開放、民主、自由的社會,仍然要靠健全法律制度來制衡,尤其在我國正處於極速變化的過渡時期,建立友善校園、和諧社會及健全國家的法制體制,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有效推行?必須落實以下一些做法: 一、利用各種不同的宣導模式灌輸全民的法律觀念。 二、家庭教育應與學校教育全力配合,成為夥伴關係,加強落實倫理道德及法治教育。 三、在社會教育方面,應喚起大眾正向看待學校教育的功能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遇到霸凌事件的發生,應站在客觀的立場了解事件的原委,才不至於造成偏差的處理方式,產生社會不良的後果。 四、學校應快速建立健全的輔導體制,增置各種不同需求的人力,諸如心理師、職能師、諮商師、社工師、生活輔導人員…等等,針對各種偏差行為的學生進行有效的輔導與管理。 五、學校應與社會行政單位、法治單位、警政單位建立策略聯盟,針對各種可能發生的霸凌事件,做有效的通報與處理。 六、建立社區與學校聯合通報網絡,建立即時發現,即時通報處理,才能在第一時間遏止霸凌事件的發生。 綜合以上的看法與做法,若能有效執行與落實,將會使霸凌事件逐漸減少,甚至銷聲匿跡,這也是我們全民所期盼的!因此,針對以上所述,若能增加全民共識,對霸凌的防範將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
金門就是國門
「陸客自由行」的議題,持續在發酵,縣府各項準備措施也正積極推動中,誠如李縣長上任後向中央喊出的一句口號:「請把金門當國門!」我們欣見近年來中央對金門的高度重視與支持。現在,金門正站在發展的關鍵時點,鄉親們,大家是否已做好準備? 兩批監委陸續在上週來到金門視察,一方面是瞭解國家公園第二次通盤檢討現況,與民眾何以對國家公園如此反彈,紛紛要求畫出園區之外;另一方面,則是針對小三通及金門機場的改善現況進行考察。 還記得去年四月份,金門因為濃霧導致機場關場,大批陸客、台商在機場滯留,部分陸客甚至將隨行衣物晾曬在機場門外,場面相當難堪。高雄小港機場還因為陸客因金門機場關場,以致影響後續行程,也才衍生滋擾事件。監委葛永光、陳永祥日昨的視察,重點即在金門倘若再因濃霧關場,相關部門是否已做好因應準備。 不論從民眾親身經歷,或從監委視察結果都可發現,這一年來,金門空中交通的狀況確實已有改善,機場候客空間,在縣府多年疾呼之後終於變得寬敞,動線也較以往流暢,機場的起降標準,在李縣長親自衝鋒陷陣,多次向中央反映,積極與軍方及民眾溝通之後,趕在今年春運前從原本的1200公尺降低為900公尺。同樣地,水頭碼頭的入、出關動線及相關服務設施,經過幾次調整,比起往年也有了長足進步。 但是,這樣的條件是否已經能滿足鄉親與旅客的要求?在此,我們仍須持平地說,還有進步空間。同時,我們也必須再次重申李縣長的主張,請將金門當作「國門」,唯有朝此方向不斷追求進步與改善,方能在直航以及台灣其他「發達」城市的競爭中,讓金門與小三通都能殺出重圍。 何謂「國門」?首先在心態上,不論公部門或私部門,都必須先自我調整。小三通不再是十年前用以「對抗」對岸所提大三通主張的一種「權宜措施」,也不再是區域型的交通孔道。它不但是,也必須是一個兩岸間便利、便捷、快速而高品質的旅運管道,因此不論是票價或旅客行李輸運與直掛服務等方面,都必須從「國門」的角度思考,務實地檢討、改善,不但在價格上要能取勝,服務品質最起碼要有「國際水準」,否則,回到一個「區域型」的交通孔道,那麼在台眾多商旅與鄉親,又何必捨直航而取小三通? 此外,民間配套的地接、住宿或民宿,甚至一般的餐飲、商販,也都必須從服務品質與價格兩方面同步追求改善。由於小三通的地利之便,以及兩岸間的稅率差價,目前有一種「跑單幫」的旅遊型式正方興未艾。此外,有些台灣籍的背包客,來到金門,不一定馬上中轉到廈門,而是選擇在金門至少停留一宿,而且他們寧選民宿而不願住一般的商務旅館,重點就在於民宿業者所能提供的貼心服務,包括安排機位、船位,機場、碼頭接送,以及地方特色餐飲的安排等。這些,都是民宿業者用心經營的結果,也都能為金門的觀光旅遊加分。事實上,正是這些細微處,讓小三通與金門旅遊,在直航與國旅價格直直落的雙重夾殺情勢下,還能夠突圍甚至「逆勢」發展的關鍵。 我們必須再次強調,「國門」的概念,不僅公部門必須奉為圭臬,時時從旅客、鄉親的角度出發,不斷完善相關的服務,且私部門也必須同步提升,打破原有地方型或區域型商販的思維,持續推出更貼心、更具創意的商品,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小三通走過十年歲月,其角色正隨著時勢脈動而不斷變化,李縣長提出的「國門」概念確實不容小覷,也唯有小三通及金門旅遊涉及的所有環節,都能各自扮演好角色,金門的觀光與旅遊產業才能持續向上發展。 去年小三通旅運量創下十年來的新高紀錄,達到近138萬人次,期待未來陸客自由行開放之後,旅運量能年年創新高,而鄉親們在「國門」的概念導引下,也能家家戶戶荷包賺飽飽,共同為自己創造下一個黃金十年。
-
一個世紀的反思與前瞻
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民國肇建。臺灣、澎湖群島時值日本殖民統治,而金門、馬祖則處於這個新興的、但命運多舛的民主共和國的邊陲。 19至20世紀中葉以前,金門是閩粵重要僑鄉之一,僑民分布東南亞、日本各埠,僑匯經濟的回饋促成了僑鄉的近代化;當然,亦有不少的移民在海外落地生根。他們將閩南文化帶到異地,與當地傳統融合而成特殊的華人文化風貌。孫中山的國民革命受到各地華僑的協助,「華僑為革命之母」美譽實至名歸。僑居神戶、金門籍的王敬祥當時是中華革命黨神戶大阪支部長,長崎泰益號的陳世望僑商亦多有捐輸。今日在海外,孫中山足跡所至的數個城市多半建有紀念館,從檳城、新加坡、澳門、香港到神戶,他們紀念的不只是孫中山做為中華民國肇建者的功績,還包括提出大亞細亞主義以抗衡西方帝國主義之先驅思想。 馬祖的閩東傳統聚落、地方產業則充分展現海洋文化的精神。雖然地方傳說將馬祖歷史追溯至唐末王審知時代,且幾乎各島各村均將王審知神格化為白馬尊王而加以奉祀(除西莒外),但根據鐵板村大王宮牆邊石碑:「林自才喜捨中統鈔二十貫」(中統鈔為元世祖於1280年6月至1287年間於南方發行的紙幣)之載,馬祖列島最遲於元代已有聚落之形成。明中葉至清初,這些位居重要航道、豐富漁場的島群,一度是倭寇海賊盤據之地,1683年開放海禁後才又吸引閩東各縣百姓前來定居,這些即為現今馬祖人的祖先。民國成立之後,馬祖群島仍是國家的邊陲,是漁民討生活的山海空間。 金門、馬祖的歷史有其獨特性,亦有其相似性。尤其是在民國38年之後都被捲入了臺海兩岸對峙、自由與共產陣營冷戰的衝突中,成為全世界知名的戰地。蔣中正先總統向美國媒體指出:「無金馬即無台澎,有台澎便有大陸」(1955年)、「金門馬祖是防衛台澎的前哨,亦為自由世界鞏固西太平洋的生命線」(1961年);前行政院長俞鴻鈞談到:「金門及馬祖之防衛,不僅對臺灣之防衛有密切關連,且與整個西太平洋陣線,均有極重要之關係」(1951年)。當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亦發表聲明:「包括金門及馬祖的沿海島嶼,對中華民國有極重大的意義,且與柏林對西方的重要性相比擬」(1958年)。1960年美國大選,尼克森和甘迺迪進行4場電視辯論,其中1場論及世界局勢主題時,金門│馬祖(Quemoy-Matsu)一共被提了16次之多,足見其重要性。 隨著世界冷戰的結束、國內民主運動的蓬勃,民國81年11月7日金馬步臺灣本島之後,解除戒嚴,褪下戰地的角色。2001年的小三通開啟了新的機會,成為兩岸歷史和解的重要試點。但另一方面,也因為保存了眾多軍事空間遺產及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文化觀光與生態觀光資源甚豐,是我國申請世界遺產的潛力點之一。若能妥善規劃、具體落實,有機會成為國際級的旅遊景點。 金門、馬祖是民國完整一百年的所在,也曾經是維繫臺灣經濟起飛、自由民主制度建立的重要屏障,歷史意義非凡。儘管目前國內各方因為歷史經驗、政治認同的分歧,讓第一個世紀的民國歷史喧嘩不休,但1949年起以金門、馬祖為核心的共同記憶,不僅是本地居民而已,更是當年獲得「金馬獎」的眾多服役青年的青春回憶。金門、馬祖可以做為凝聚臺灣共同體意識的一個起點,是一百年民國史的重要交集。
-
花博之後的省思
從倍受評議到采聲不絕的台北花博,自開幕以來,參觀人潮日前已大破五百萬人次。不僅一雪之前的爭議,更為台灣帶來無絕的采聲。然而站在社會觀察者的角色的我們,當然不能僅止於這種表面上的得失,最重要的當然是其中知性,乃至感性的議題,進而允為我們日後或當前各項議題之借鏡。這才是作為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是以今日我們且以花博中生態淨水工程為題,申論其成功處作為金門相關課業之參考。 就此而言,若有心者在參訪花博時,當可發現新生三館外圍渠道內的「空心菜」;這個開幕前一路攻占媒體版面的「花博空心菜」,並非「開心農場」好玩而已,而是有淨化水質的功能。在此工程中,工程師們利用兩座「漂浮植物池」、一條「礫間淨化水道」,加上三座「水花園」生態池,在新生三館基地打造了淨化水質系統,不但能夠過濾、淨化基隆河水,還回收再利用成為新生三館植栽澆灌用水:從新生三館基地旁的建國大排幹渠引進基隆河河水,再經「蓄水沉砂池」用「重力流」方式將河水導引進兩座「漂浮植物池」。因漂浮植物池佈滿各種大萍及布袋蓮,而大萍的根系附生藻類與細菌,可削減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布袋蓮則有發達的根系纖毛,則可以吸附水中的懸浮固體及水中的氮。 最重要的是這些經初步過濾的水,可直接流入礫間淨化水道,加上水道內擺滿的礫石,可用來加速沈澱、阻擋懸浮物流動,礫石間孔隙更布滿生物膜,幫助分解水中化學物質。而且水道中的30多種水生植物,空心菜可吸收氮、磷、重金屬,茭白筍的根系則附著微生物,幫助分解有機物質,另像是蘆葦、野慈姑、香蒲、燈心草等都可降低水中生化需氧量,或吸附水中氮、磷、鎘等物質,達到淨化功能。經各種水生植物淨化過的水,最後流進三座水花園。生態池也吸引許多昆蟲、蛙及魚類棲息,更成為遊客觀賞拍照的景點。此種生態淨化工程,我們認為更是我們在嘆賞花博之餘,更值注目之處,尤其對金門而言。 「參觀活動之目的在吸取功能與運用!」我們若想起這句話,則是否應就花博之功能有另一面向的啟思呢?若持此論,則上面所報導的這些資訊,其實本就是生態及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及實務而已,更可以說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知道;但或許是都市化已久之關係,卻鮮有人去重視及踐履之。就此而言,放眼金門本島各水庫,尤其是金門公園一帶,湖海交會,頗有江南風光之勝,本應是觀光及水上活動之珍貴平台;但不可否認,這些景點卻大都有水質優氧的趨勢,不異是一大隱憂。為了咱金門之生態,更為了金門之未來,我們在此強烈呼籲相關單位是否借書取經,就花博之實務及作法,以生態之工法,徹底解決金門各水庫及湖泊水質優氧化之問題呢?這或許才是咱們放眼金門、振興金門的至道大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