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人文內涵讓金門特色產品更精彩
「產業」與「觀光」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具有互通、互利的結構關係。只有產業獲得推進式的發展,觀光才能做得紅紅火火,也只有客源能做到源源不絕,產業的輪子才能不停前進。 金門是島嶼型的輕經濟,除迄今年七月員工數為1170人的金酒之外,一般產業規模都不大,但只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仍可在浩瀚的市場大海裡,被廣大的消費大眾看見,從而強化和展現自己的競爭力。 以往,講到金門就可聯想到高粱酒、貢糖和菜刀,後來再加入風獅爺、一條根、麵線和牛肉乾,這些都是深植人心的地方特色產品,但近年在公部門與地方產業業者、文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新一波的特色產品不斷湧現,這可從一些陶瓷、織品、紙卡、生活用品類,洋溢「金門味」的系列作品,看到金門掙脫傳統框架,表現兼有場域和人文底蘊特色的努力方向。 土、特產是具地域性、代表性的地方傳統東西,在各地競相美化包裝,凸顯產品特色的情況下,愈來愈多的創意和人文內涵被附加其中,金門也不例外。一些生活用品如風獅爺、水獺和鱟錀匙圈,或以傳統民宅牆壁花磚為設計主體的杯墊、馬克杯,都有讓人驚艷的精彩巧思。尤其是特產業者也願意委託專業設計團隊,在包裝組合上展現豐富創意,都可看到產品價值的往上提升。 縣文化局在呂坤和局長任內,即曾針對已有700餘年歷史的西園鹽場,重新規畫復產工作,特別砸下高額獎金舉辦文創、包裝設計比賽,吸引全台521件作品角逐高下。許正芳局長任內的「金門花帔設計大賽」,洋溢閩南民俗風格的精彩作品,讓人看見穿越古今的美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 該局另主辦的「藝鳴金揚:金門設計問鼎計畫」,鼓勵大專校院系所師生以金門地區文化意象及特色產業為發想主軸,目的都在實質提高金門特色產品的國際行銷及市場價值。 縣府今年規畫再於8月1日至3日在台北車站一樓多功能展演區舉辦「2025金門特色產業嘉年華」,涵蓋文創、伴手禮、食品與青創品牌等產業代表,採展售、互動、行銷三合一的模式,推動「產業+觀光」的雙軸活動,提供饒富金門風味與文化創意,不一樣的購物體驗,屆時可以看到多少精彩物件,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這項具展演性質的活動走出金門,跨海前進台北都會區,目的是讓廣大的人群看見金門,基本上是一個交流平台的構築,最終目標還是引起大家的關注,願意來到金門和探索金門,也就是做到產業與觀光的結合,起到促進地方發展的作用。 正如同縣府產業發展處指出,近年金門觀光已逐漸從傳統景點走向深度體驗與主題旅遊,而在地特色產業的興起,正好成為觀光轉型的重要推手,未來將持續透過推動品牌建立與輔導在地業者提升商品力、包裝力與行銷力,來建構金門的旅遊商品體系。 這是一個整合公部門與業者力量,進一步優化金門特色產品和擴大觀光效益的工作,遠景相當令人期待。
-
從觀光亮點獎看金門觀光多元性與永續發展
每年夏天隨著交通部觀光署「觀光亮點獎」的票選活動啟動,全臺各地旅遊業者、地方政府與公私協力單位再次卯足全力,要在這場網路人氣的競逐,更是地方軟實力的展示中脫穎而出。 2025年第二屆觀光亮點獎,共有191處景點、52個單位參賽,涵蓋了自然生態、文化歷史、文創體驗、地方品牌等多元面向。作為離島觀光代表之一的金門,憑藉著獨特的歷史紋理與不斷翻新的觀光布局,再度在亮點獎中推派四大景點參賽,從習山湖的生態園區到後浦16藝文特區,從陳景蘭洋樓的異國風情到經武酒窖的品牌再造,展現了金門從「軍事據點」到「觀光島嶼」的轉型軌跡,也映射出在地既有資產上尋找出路、開發新貌。當一顆顆被看見、被票選的「觀光珍珠」在地圖上串起,背後映照的是臺灣地方觀光產業與社區永續發展的理想與現實。 回顧第一屆觀光亮點獎,吸引超過百萬人次參與線上投票,也帶動了不少國內外媒體報導與遊客關注。當政府部門以獎項為媒介,促進地方積極盤點資源、重新包裝亮點,公私協力的效應不只在票選數字,更在於促成了跨部會、跨區域、跨產業的對話。從資源提供、專業審查到品牌加值,都試圖讓地方的潛力能量透過「亮點獎」這個舞台被放大。從這個面向看,觀光亮點獎不是單純的排名競賽,而是一次全臺規模的觀光資源總盤點,更是一場「地方如何敘事」的集體演練。 在這場全國競逐中,金門今年提出的四處亮點,很好地詮釋了地方觀光如何從單一形象,朝向多軸發展。要吸引旅客,就必須讓景點不只是「存在」,更要「動人」,而這份說故事的能力,考驗的不只是縣市政府的執行力,也檢視當地社區、產業鏈與公部門間的協作網絡緊密合作。從「亮點市集」到「亮點選讚週週抽」,觀光署將票選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吸引的不是一時的點擊,而是希望形成一股全民關注、投票、分享與實地造訪的滾動效應。 對金門而言,離島身份意味著在資源、交通與觀光客源上本就相對弱勢,如何在全臺近200處亮點中脫穎而出?除了景點本身要足夠有故事、有魅力,更關鍵的是如何喚起「金門人」與曾造訪過金門的「金門粉」的認同感。觀光亮點獎某種程度也是地方品牌競爭力的體現,投票數字背後反映的是地方社群的向心力、號召力與網路操作能力,這對許多小地方來說,何嘗不是另一種軟實力的考驗? 金門在觀光資源整合上,愈來愈重視與地方創生、文化保存、青年返鄉結合。近年來,透過補助計畫、在地品牌孵化、導入智慧導覽等方式,縣府與鄉鎮公所嘗試跳脫以往單一景點推銷的思維,而是打造整體旅遊路線與深度體驗,這是許多偏鄉、離島要翻轉觀光依賴結構的重要方向,也是臺灣觀光能否往「質」發展的關鍵指標。 亮點獎的核心精神,是希望透過全民參與,找出最具潛力、最值得走訪的景點,但對地方政府與社區而言,獎盃與票數終將成為過去,留下的是如何把這一顆被看見的「珍珠」串成一條產業鏈、一個文化鏈,甚至是一座永續發展的生活圈。 對金門來說,未來如何吸引更多海內外旅客從「一日遊」走向「深度慢旅」,如何把軍事歷史與閩南聚落保存轉化成教育與文化價值,如何讓生態與文創彼此交織,形成具國際競爭力的離島品牌,這些都是在一場場票選背後,更值得被關注的根本課題。 社會各界若能看見觀光亮點獎背後「共榮、共好」的潛力,從一張選票、一個分享連結,走到一趟實際造訪與在地消費,就是讓觀光亮點從數字化為具體發展的最佳證明。
-
強化金門主體性,彰顯命運共同體
7月15日是台澎解嚴日,此刻離1987年的台灣解嚴已整整38年,但適值國內政壇大罷免最後攤牌時刻,相對於往年在台灣解嚴日前後熱絡的紀念活動,今年則相對冷清。 純就歷史脈絡而言,2025 年無疑是具有指標意義的年份,因為台灣澎湖從1949戒嚴至1987解嚴整整38年,而從1987年7月15日解嚴日至今恰好也是38年,亦即,台灣在解嚴後開啟的民主化歷史,自此即將超越戒嚴時間。就這個角度來說,2025年7月15日堪稱台灣民主進程的重要分水嶺,象徵台灣已真正揮別威權社會,告別肅殺、悲情的戒嚴歲月,迎向更加多元與包容的民主體制。 然而,從過去一年日趨對立與撕裂,又不得不令人憂心,原本和諧的社會,在一次次的衝突、對抗與分裂下,是否正走向更加萬劫不復、難以挽回的境地? 誠如所見,「大罷免」已進入最後一周,正是朝野與正反雙方廝殺最為激烈的時刻,此刻再多的理性呼籲,也敵不過兩方亢奮支持者高張的情緒,但看到不同立場的團體或民眾就在街頭叫罵甚至衝突,有識之士也不免憂心,已然撕裂的社會如何重拾往日的包容與和諧?只能期待在「大罷免」投票結束後,朝野領袖、社會賢達能共同呼籲並展開具體行動,讓社會復歸平靜,朝野重回政策競爭主軸,以有益於國計民生的法案,努力爭取選民認同與支持,這或許是台灣解嚴38周年最有意義的紀念方式。 可以確定,台灣社會僵局仍待朝野領袖省思與行動,而我們如果將視野從台灣澎湖擴大成台澎金馬,更是別有一番光景。無可諱言,自1987年台灣解嚴以來,隨著總統直選與國會的定期改選,台灣意識也逐漸成為多數台灣人的認同基礎。然而,迄今為止,國家的國號仍然是「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除了台灣與澎湖,尚有台灣海峽西側的金門縣與連江縣,同以解嚴為例,金馬之解嚴就整整晚了台澎5年,依此,少了金馬,台澎兩地如何宣稱等同於中華民國?相反地,正因為有台澎金馬,成立於1911年的中華民國也更有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也更有與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隔海分治的底氣。 令人遺憾地,近年來,隨著台灣意識益加蓬勃發展,原本應該屬於台澎金馬生命共同體的金門與馬祖,在部分獨派人士的論述與主張中,不時有除之而後快的發言,對金馬民眾的兩岸觀點多所抨擊嘲諷,甚至不乏乾脆放棄金馬以彰顯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主張。殊不知,這樣的氛圍不僅完全不能同理金馬居民的歷史經驗,也全然無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我們以為,縱使兩岸隔海分治已長達76年,但兩岸的關係卻絕不能因此簡化成互不隸屬或毫無淵源的兩國,金門與馬祖的存在,以及中華民國有效統治金馬的事實,足能證明兩岸錯綜複雜、千絲萬縷的關係。 基此,我們誠摯期待台灣民眾能敞開心胸,以更具歷史縱深的高度,同理金門、馬祖兩地居民有別於台灣的歷史境遇,在強調台灣意識的同時,也能正視金馬的主體性,金馬的存在,不會妨礙台灣意識的確立,更可以加深台海的戰略縱深,提升台澎金馬命運共同體的認同。綜觀國際、兩岸與國內情勢,2025年無疑是個動盪紛擾的年度,如何維持台海和平,促進社會對話,提升國人對命運共同體的認識,有待朝野與社會共同省思。
-
社區傳統文化在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中的關鍵意義
縣府於6月2日召開「金門縣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114年度第1次會議」,針對「第二期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執行情形及「氣候變遷調適執行方案」核定內容進行討論,各項指標雖皆執行良好,然仍未涉及重要的文化議題,值得關注。 永續發展是21世紀全球共識,而氣候變遷則是當代最重大挑戰。1995年首屆聯合國氣候會議(COP)以來,全球因應策略歷經1997年京都議定書聚焦溫室氣體減量,到2015年巴黎協定確立「減緩+調適」雙軌政策架構;隨著各地氣候災害頻繁,近年全球氣候治理愈加重視「韌性」,並以「調適」(Adaptation)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的主導觀念。 文化遺產作為社區集體記憶的載體,益發受到重視並納入氣候行動視角之中。2023年COP28通過全球氣候韌性框架UFGCR,將文化遺產納入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GGA)第9g項明文指出:文化遺產目標至2030年「發展調適策略,保存文化傳統與遺產,並規劃由傳統、原住民與地方知識所引領的氣候韌性基礎設施」。這是全球首次將文化遺產納入氣候調適核心目標之一,重點包括:1.保護有形與無形遺產;2.利用在地智慧與傳統方法建構氣候韌性;3.強化社區參與與知識多源性整合,宣示調適不再只是生態或經濟,也應涵蓋社會文化層面。 我國於2023年將《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減緩與調適並重的治理架構,象徵與全球趨勢接軌。2024年,政府公布第三期調適行動計畫,特別將「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建構」訂為重點,其中「社區為本調適」被列入行動策略中;說明透過社區力量強化調適效能,是一項重要政策,然而計畫中缺少具體規劃與作為,特別是未將文化與文化資產納入,明顯不足。 回應上述清楚地國際趨勢,有幾項需要及早注意並規劃的重要工作;首先是社區文化資源盤點與指標串聯,參考HACA建議建立縣市與社區層級的文化與文化遺產調適盤點基準,導入並統計調適政策的數量,落實9g項中的量化指標。過程中應強化社區參與包容性程序,如多方參與比例並納入計畫評估。 其次,結合在地社區傳統知識導入基礎設施調適評估,如公共設施(如水圳、堤岸、空間改造等)透過調適計畫納入傳統工法或材料,尊重並導入傳統組織社群運作方式協助因應短長期災害經驗,以對應9g項指標#2。 再則為教育資源培育與多方合作與成果分享平台,將文化韌性調適課程與社區種子培力列入計畫指標,衡量「具地方特色文化調適教育活動數量」與「參與人次」,並納入調適計畫評比指標,進一步建立資料庫平台,匯整地方資訊、工具包與調適案例,促進跨社區學習與國內外文化調適工作的交流與經驗分享。 綜上,社區傳統文化在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中具有關鍵意義,更是與全球協作的重要機會與挑戰。建議次階段政策應首重於建立「文化韌性調適指標機制」,將文化與文化資產與國家、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計畫連結;強化社區參與協作,結合教育、資金、平台分享等資源,將文化價值融入調適機制。唯有如此,非但強化我國社區因應氣候挑戰的韌性,更可以由從傳統知識文化為基底,建構具自我認同的永續社會。
-
遠見高視野的主管會報
金門縣政府於14日下午,召開「114年第2季主管會報暨縣務會議執行情形檢討會」。會議由縣長陳福海親自主持,會議中,縣長不僅關注各項施政的執行細節,並特地以高視野,從「戰略高度」引導各局處,期許透過大膽思維、積極溝通與爭取,克服長期挑戰,為金門鄉親擘劃永續發展的藍圖,讓金門在多元變局中穩健前行,並確保在地福祉的提升。 此次會議略從金門日報轉型案、活絡沙美商圈與金沙戲院轉型案、嚨口二營區保存與活化案、金西、金東醫療門診中心,及金門醫院三方共管案、金門縣立圖書館修建計畫、觀光發展基金發放觀光消費券可行性評估案、金門大橋維護管理中央接管案等,可說已綜含了縣政全盤的現況與未來,規模之廣,視野之高,特引志者注目及關心,頗值論述。 會議中,陳福海縣長展現出明快果斷的施政節奏,與戰略視野。他不僅逐一檢討案情進度,更針對制度面與政策方向提出引導。縣長特地強調,金門正處於重要轉型期,各局處需具備「全局思維」,以戰略方式整合資源、解決問題,透過有效溝通、政策突破與跨部門協作,共同打造金門可長可久的永續發展藍圖。 諸如活絡沙美商圈與金沙戲院轉型案,縣長特別指示張瑞心參議全盤掌握,強調活絡沙美商圈與金沙戲院不能僅是原地踏步,必須有「大膽的思維」。他指示張參議要以「整體的角度」思考,將金沙戲院視為金沙觀光的重要入口,連結各單位活動,形成戰略高點。 而有關鄉親醫療事宜的金西、金東醫療門診中心,及金門醫院三方共管案,陳縣長除肯定衛生局在金西、金東醫療門診中心推動上的進度,並宣布這兩項工作已完成,解除列管。然而,對於「三方共管金門醫院」一案,陳縣長則語氣堅定地指出,這項模式「管不了也無從管起」。 對此,縣長特回溯金門醫院大樓在其立委任內,是為「榮總金門分院」而規劃,也強調金門縣政府應扮演監督角色,善用「醫發基金」作為籌碼,而非直接管理,並建議考慮推動「榮總金門分院」或台大、長庚金門分院等概念。陳縣長表示,三方合作契約,應該再更審慎的評估,因此議題牽涉層面廣,將繼續由縣長層級進行協商。 至於金門縣立圖書館修建計畫案,陳縣長在肯定文化局長陳榮昌,對外參與活動的積極態度後,也指示內部管理工作,特別是圖書館修建,與文化局整體環境改造等業務,應由副局長洪蘋萱帶領團隊負責。他強調文化局環境改造,包括罕用書籍移置、石碑遷移等,目標是將文化局與圖書館的空間,還給金城居民,打造一個親近民眾的休閒環境。 盛哉高視野的「戰略高度」會議;美哉「大膽思維」的會議!我們相信,誠如縣長所言,金門縣府團隊定能堅持服務初心,從各項基礎建設著手,帶動金門不斷蛻變進步,讓金門鄉親享有無虞的便利生活及遠景,展現在每天的快意生活中,且讓我們共襄其成,遠見金門!
-
包機助攻金門遊 打造觀光新藍海
金門,這座蘊含戰地風情、獨特文化與秀麗自然景觀的島嶼,近年來積極尋求觀光產業的轉型升級。陳縣長提出「友善金門、多元旅遊」的施政理念,近期縣府亦修訂《金門縣政府獎助旅行業包機招攬旅客來金門旅行實施要點》,鼓勵業者透過包機開拓國內外市場,以活絡人潮、振興經濟。包機的確提供了一種便捷有效的方式,吸引原本不易抵達的客源前來金門,然而,在推動的過程中,也必須正視挑戰、評估效益、完善配套,才能真正讓包機成為助攻金門觀光的長期利器。 金門觀光的困境之一,在於交通選擇不夠多元且旅遊成本偏高,此對於國旅及自由行旅客而言,無疑是吸引力有限;對旅行業者而言,金門團體遊程亦缺乏新意,造成產品設計困難、利潤偏低,更難達到拓展優質客源、提升利潤的效果。再者,在地產業結構偏向「淺碟經濟」,內需市場不足,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且多數遊程仍是特定路線和景點的「複製貼上」,缺乏創新體驗與異業整合,不利於經營「回頭客」。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業者,畢竟開拓市場也要將本求利,對於新產品開發和行銷,大環境仍要提供足夠的誘因才行。 在此背景下,縣府提出的包機獎助措施無疑為業者與市場注入一劑強心劑。包機最大的優勢在於打破交通瓶頸,創造「一站式」的便捷體驗,尤其是對於尚無定期航線的城市或國際市場,例如越南富國島或台東等地;這不僅可擴展金門的客源版圖,更有助於測試市場潛力,累積人氣與口碑,進而吸引航空公司開闢定期航線。其次,包機團客量大且集中,能在短期內提高住房率、拉動餐飲、購物等整體經濟效益。對業者而言,政策補助降低了營運風險,提高嘗試新市場的誘因,促進多元旅遊產品的開發,例如親子遊、戰地體驗、慢活與深度體驗等主題遊程;更重要的是,透過包機可拉動國際遊客,讓金門文化的獨特性得面向多元市場,不再侷限於國內客源,此更有助於提升金門品牌價值和國際知名度,走出屬於金門遊的特色之路。 然而,包機本身亦存在侷限性。首先,費用較高且市場敏感,一旦航空公司調漲成本,業者恐因利潤空間被壓縮而卻步;再者,包機多為短期或季節性行銷手段,難以取代穩定且可持續的定期航線;此外,若缺乏後續的體驗創新與服務提升,初期吸引的遊客也可能無法轉化為回流消費,造成短期熱潮後迅速退燒。另外,在政策設計上,若獎助門檻過高或配套不夠靈活,容易讓政策美意大打折扣,更需注意的是,地方在如住宿品質、景點承載、導覽人力等的接待能量若未同步提升,更可能導致旅遊體驗不佳,影響整體形象,反而得不償失。 我們以為,為讓包機成為推動金門觀光的長期助力,在政策設計與產業布局上,至少有以下五個努力方向:一、精準行銷、拓展客群;二、強化異業結盟、豐富旅遊體驗;三、提升基礎設施與服務品質;四、制度的滾動修正與長效經營;五、推動開闢定期航線,建立永續性的市場基礎。 總之,包機政策雖非萬靈丹,卻能作為破局的起點,為地方觀光注入新動能。期盼在縣府與業界的共同努力下,地區能善用包機契機,打造觀光新藍海。
-
從對抗到共榮:兩岸關係的和平理性出路
當前世界政局正進入新一輪的大國競爭階段,中美作為全球兩大強權,在軍事、科技、外交與經濟等領域的角力日益激烈。然而,無論是中國的統戰工作,或是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在全球推展的民主價值與援助工程,實質上皆屬雙方國家戰略體系中的「工具性部門」,其核心目的並非單純擴張勢力,而是服務本國整體利益的戰略布局:強化經濟體系、鞏固地緣安全、塑造國際認同,並重構全球秩序。因此,若將中美兩強的各種作為簡化為「統戰滲透」或「外來干預」的陰謀論,並無限放大敵意與對立情緒,不僅可能模糊問題本質,更可能錯失兩岸乃至亞洲和平發展的關鍵契機。 對台灣而言,若當前對外論述持續陷入「中國崩潰論」的幻想,或過度強調「抗中保台」的對抗性政治口號,不僅無助於降低兩岸衝突風險,反而可能加劇內部民粹動員與外部戰略誤判。事實上,中國大陸在過去數十年間,已透過現代化建設、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無論在基礎建設、製造能力、數位經濟或綠能轉型方面,都展現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性成果,這是任何理性國際觀察者都無法忽視的現實。台灣若一味否定這一發展,不僅顯得缺乏戰略定力,也恐錯失未來區域新秩序中發揮影響力的契機,甚至陷入中國經濟將持續衰退的錯覺,使本地產業錯失中國下一輪數位經濟成長所帶來的龐大紅利。 和平,從來不是單方面的示弱與妥協,而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相互肯定基礎上的關係重構。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與語言情感交織深厚,唯有從「共識增進」出發,才能為和平打下真正穩固的社會與心理基礎。這並不意味著台灣人民須喪失主體性,而是在堅守自身民主制度與生活方式的同時,理解對岸發展的歷史邏輯與民族心理,避免落入「我若存在,你即威脅」的零和陷阱。 當前中國的對外戰略正逐步轉向「全球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角色,而美國則持續以自由主義價值為核心,鞏固其全球盟友體系。台灣應在這兩股力量之間,發展更具彈性與主動性的外交與兩岸交流策略,倡導「互利共榮」與「和平整合」的立場,並透過教育、文化、經貿及基層社會的多層次交流,逐步化解敵意氛圍,培養具國際視野與跨海峽理解力的新一代公民。 最終,理性與務實的兩岸對話,才是穩定區域安全、保障台灣未來發展的根本途徑。若能將中國大陸視為需長期互動與合作的戰略夥伴,而非永遠的威脅,方可真正促成區域和平穩定的環境,並讓台灣在全球政經秩序變局中找到合宜的定位與價值。畢竟,台灣的產業發展無法自絕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市場的結構性依存仍然深厚,脫鉤斷鏈在現實條件下亦難以全面實現。 進入新的世紀,兩岸若能跳脫國際強權「叢林法則」的生存競爭思維,不再視彼此為必須消滅的潛在對手,就有機會從「你死我活」的對抗邏輯,轉向「共存共榮」的合作視角。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福祉,更是整個亞洲區域和平與繁榮的希望。歷史與人類文明的進程,一直屬於那些能以和平、理性與遠見妥善處理複雜問題的人民與政權。
-
做好公共工程 金門明天會更好
台灣各縣、市管線單位施工是生活日常,同一條道路台水挖完,電信、電力、瓦斯和有線電視、下水道工程單位接著挖,不但馬路挖挖填填,像補丁一樣東一塊、西一塊,十分難看之外,漫長的工期更讓往來交通陷入道路減縮、封閉改道,沿路坑洞不平的黑暗期,導致民眾怨聲載道。 金門終止軍管後加速地方建設,過去主、次要道路也常有類似情況,只是金門的道路密度號稱全國第一,可替代的道路四通八達,民眾不便的感受度較低,但仍常有人質疑管線單位各自為政、浪費公帑,對以觀光為發展主軸的金門來說,其間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其實,縣府早在2008年即完成《金門縣公共設施管線調查建置計畫》,目的即在要求各管線開挖單位做到步調一致,將民眾的不便減至最低程度。但常因各單位的自身工程需求、性質不同,在實際執行時出現工程無法接續,以致整體進度延宕的情形。 縣長陳福海針對金沙地區中華電信地下化工程進度延宕的問題,近日特別召集縣府工務處及金沙鎮公所協調解決,提出管線施工併案統整、標準化施工的處理準則,強調各管線施工單位都要做好換位思考,做到以「公共利益」為第一優先。 陳福海縣長說得好,「電信與電力地下化工程不僅關乎城市景觀美化,更攸關災害防救與基礎設施安全。」這可從金門近年歷經「丹恩」、「莫蘭蒂」超級強颱摧殘,不但風倒林木以數百萬計,橫七豎八有如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場景讓人怵目驚心,電力和電信設施受損更嚴重影響民眾生活,直至其後管線陸續進行地下化,才讓相關設施獲得保障,得到一個明確、有力的驗證。 再者,金門近年也相繼推動鄉村整建工程,此事攸關聚落的更新和發展,若地下管線單位包括汙水、台電、電信及自來水廠未做到完整協調和規畫,讓相關工程有序和效率執行,必然會出現重複開挖和資源浪費的問題,讓整體工程品質大打折扣,居民未蒙其利,就可能先受其害,必然會招來怨言和質疑。 孤懸海上一隅的金門,就如同過去到處可見的軍事標語,要做到「獨立作戰」和「自力更生」,相關公共建設特別是水、電和電信工程,只有平時做好必要的更新和準備作業,才能在災害來臨時,將損害降到最低和縮短復原的時間。因此,事先做好規畫、協調和切實依照進度次序進行,就是相對重要的事。 「我的家鄉我的愛,萬事莫如建設急」是縣府自金門結束戰地政務,回歸憲政常態以後,確立的目標和信條。陳福海縣長以打造金門成為健康、友善、美麗、智慧的島嶼為建設的大方向,不論是中央和地方單位都有它分工負責和協力合作的責任。碰到困難和問題,大家一起來解決,其間沒有推卸和迴避的餘地。也唯有全力以赴,金門的明天才會更好!
-
金門面對極端降雨 防災亟需超前部署
近年極端氣候變遷加劇,強降雨與短延時豪雨事件頻繁發生,中央氣象署自7月10日至12日多次對金門發布豪雨特報,地區遭遇連續強降雨侵襲,單日累積雨量屢創新高。根據金門氣象站資料,光是11日金城西海路單日降雨達207毫米,超越2018年的歷史紀錄,佔全年平均雨量將近五分之一。如此驚人的雨勢,不僅對金門的基礎設施造成嚴峻考驗,也直接衝擊了農業生產、交通安全與居民的日常生活。 連日豪雨帶來的積淹水災情,對金沙鎮官嶼段與金城鎮後豐港等低窪地區尤為嚴重。農田泡水,高粱作物損失,居民出行受阻,汽車機車在積水路段無奈熄火拋錨,這些畫面提醒我們,金門長期以來相對平穩的氣候條件,已被極端天候顛覆。面對此一新常態,金門的防災思維與基礎建設若仍停留在舊有規模與舊有假設,未來類似災害只會反覆上演,甚至造成更嚴重的損失。 本次強降雨中金沙鎮農田因地勢低漥成為重災區,環島東路、金湖鎮太湖路等主要幹道亦因排水不及而積水成河。雖然縣府團隊與鄉鎮公所迅速啟動應變機制,開啟水庫閘門、調派抽水機、清疏排水溝等,但面對突如其來的超大雨勢與農曆滿潮交疊,仍顯得力有未逮。這背後反映的不僅是設備容量的不足,更揭露出金門排水系統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滯洪池空間不足、抽水站老舊或分布不均、側溝斷面與排水管線未依應對極端氣候標準設計,甚至部分鄰近工地的泥沙管理不到位,也成為淤塞主因。再者,民眾及社區對於臨時強降雨的自主應變能力也有待提升空間,部分社區因水溝被落葉與雜物堵塞,加劇積水情況。 此次災後,縣長陳福海多次強調「超前部署」,要求縣府工務處與水利單位立即總體檢排水系統,針對滯洪池、抽水站、側溝與閘門操作進行通盤檢討,這是正確方向。然而,真正的挑戰是檢討落實為具體的系統性改善工程,並確保維運與更新能持續而有效。過去金門面對強降雨的防範,仍多停留在「事到臨頭快搶救」的層面。例如抽水機與沙包往往在雨勢來襲時臨時調度,低窪社區多靠鄉親臨時加高防水閘門。然而極端氣候不再給我們充裕的反應時間,倘若不把「事前預防」內化成為一套標準化機制,災情規模只會一次比一次嚴重。 金門應盡速啟動排水設施現況盤點與升級計畫,將既有滯洪池容量不足、抽水站分布密度低、閘門操作機制繁雜等問題,納入系統性工程改善。特別是金沙抽水站周邊,若現有蓄洪池容量不足,應研議增設專管系統或擴建滯洪空間,並爭取中央經費支持,以免單點瓶頸牽動全區積淹水。其次,道路與社區側溝管線應進行科學化總體檢,許多積水路段並非排水管線不存在,而是管徑設計偏小或因施工泥沙淤積而影響排水效能,相關工程單位應強化施工期間的水土保持與淤積監管,對未依規定整備排水設施的工地,應依法開罰並強制改善。預降水庫水位、適時開啟閘門調節,應建立科學化操作模型,結合氣象預報與即時監測系統,讓「抽水」、「放水」成為精準操作而非臨時人工作業。 除了硬體與制度升級,社區居民的自主防災意識亦不可或缺。近年來,金門各鄉鎮雖已逐步推動社區防災計畫,但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雨,仍有部分里鄰的排水口、集水井被樹葉、垃圾堵塞,顯示日常維護與居民參與有待加強。建議廣設社區志工防災隊,於汛期前例行巡檢側溝、井蓋、滯洪池,落實「社區自己顧門口」。平時也應結合學校與社區定期辦理防災演練,強化居民對積水熱點、撤離路線、緊急聯絡機制的熟悉度。 所幸,這次歷史豪雨的考驗,縣府展現了第一時間啟動應變機制、跨局處合作的態度,也讓基層公所、村里長、社區志工與第一線人員的無私付出,成為金門重新盤點災防體系、全面升級應變能力的轉捩點。然而,面對未來更頻繁的氣候挑戰,僅靠即時搶救遠遠不夠,「從制度到工程、從工程到社區、從社區到家戶」的完整防災鏈,為這片土地與島上居民撐起一張更堅實的安全網,才是守護金門的唯一途徑。
-
推動「併案整合」有效解決管線地下化問題
日前中颱丹娜絲從嘉義縣登陸,颱風夾帶強風豪雨,對中南部地區帶來不少災情,全台累計積淹水災情210件、全國多達71萬戶停電,主因是強勁的風勢一度達16級,造成電線桿倒斷,許多路樹倒塌及招牌亦掉落壓損電線,使得多處高壓線路跳脫,影響供電設備及線路。 陳福海縣長在同步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視訊,透過視訊向卓榮泰院長報告金門縣及各鄉鎮已落實完成防颱整備工作,他向院長提出需求,第一項就是請中央加速金馬澎等離島電力通訊管線地下化進程,陳縣長會提出這樣的訴求是其來有自。 為徹底解決金門地區公共工程推動過程中電信管線地下化進度延宕的問題,日前陳福海特別召集中華電信金門營運處官員,與縣府工務處及金沙鎮公所共同召開協調會議。針對現階段鄉村整建計畫受阻於電信管線施工無法配合進度,陳縣長直指問題核心,並提出「併案統整、標準化施工、引進外勞、建立修剪小組、彈性專案處理」等多項具體對策。 陳縣長積極爭取中央預算,盼中華電信、台電管線地下化,他表示,電信與電力地下化工程不僅關乎城市景觀美化,更攸關災害防救與基礎設施安全。為此,他已多次向中央爭取相關預算,盼能加速離島地區的電力與通訊管線地下化進度;並指示工務處、觀光處及城鄉發展處通力協作,全面盤點本縣受相關管線影響之重點區域,提出具體預算與政策論述,爭取專案支持。 每年夏秋颱風肆虐,台灣各地時常傳出大範圍停電,這次丹娜絲在台南造成電線桿倒斷令人觸目驚心,所幸金門有驚無險逃過一劫,無風也無雨,但在電視上看到台灣中南部的風災慘不忍睹,設若颱風登陸金門,金門是否能挺得過去? 內政部自89年開始推動「共同管道」工法和相關作業原則,規定新市鎮、道路開發或更新時,必須在地下架設共同管道,將兩種以上公共設施管線,如排水、通風、照明、通訊、電力或安全監視系統等各種設施容納其中。其結構以矩形及簡便輕巧為原則,上方設有可掀起之出入口,內部空間可供維修人員站立或通行,方便檢修和管理維護。 所謂配電線路地下化,是將電線桿拔除,相關設備和線路埋至地下的工程。像105年,梅姬颱風吹倒全台600根電線桿,造成超過400萬戶停電,龐大的損失讓台電提出為期三年的「強化配電線路防災韌性計畫」,加速配電線路地下化工程。該計畫將曾因颱風造成電線桿倒塌或迎風面之路段,列為配電線路地下化的優先地區。 隨著全台配電線路地下化比例逐漸提高,電線桿被強風吹斷的機會大大減低,也還給城市乾淨的天際線。不過目前台灣電纜地下化的比率約為四成,且各縣市的地下化程度不一,金門管線地下化更低,一旦受災也會相當嚴重,所以陳縣長才請中央加速金馬澎等離島電力通訊管線地下化。 電信與電力地下化工程不僅關乎城市景觀美化,更攸關災害防救與基礎設施安全。陳縣長一再呼籲中央持續推動離島地區電信與電力線路下地政策,強化基礎建設韌性,以提升離島整體生活與觀光品質。 推動電纜地下化是金門整體建設的關鍵,尤其是在伯玉路、機場至碼頭的主要交通廊帶及青嶼、馬山等觀光核心地區,不僅可降低颱風災害損失,也能有效改善景觀、塑造乾淨整齊的城市天際線,為金門吸引更多觀光與投資創造優勢。陳縣長提出「併案整合」的全面推動與制度化,確實直指問題核心,值得大家重視並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