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實事求是 落實防疫作為
金門地區4月7日及8日發現的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反應之境外漂流死豬,周邊半徑3公里內豬場檢驗結果,非洲豬瘟均為陰性,防檢局於4月18日凌晨零時再次解除豬肉產品之管制。 根據報導,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接獲海巡署金門巡防區通報海漂豬累計共10件,其中4件海漂豬檢出非洲豬瘟病毒,為確保產業整體安全,減少衝擊、影響民眾生活。 縣長楊鎮浯除了呼籲中央縮短管制期限;針對海漂豬事件,也積極向大陸有關部門反映請妥善處理豬屍避免海漂影響金門,目前已獲得大陸方面友善回應,楊鎮浯並要求縣政府各局處持續與相關單位採取高規格防疫措施,阻絕非洲豬瘟於境外,另外,他也感謝地區商家配合相關管制措施,並請消費大眾安心享用地區特產品。縣籍立委特別邀農委會防檢局、金門縣政府、動植物防疫所於立法院召開協商會議,研擬解決之道。 平情而論,金門鄰近大陸不假,大陸淪為非洲豬瘟疫區也是事實,用最高的規格來防範無形疫病的入侵絕對是兼顧情理法的作法,也會受到民眾普遍性的支持,但有時候就怕「矯枉過正」反失了積極管制的良意,卻對在地產業產生實質的戕害,以及難以彌補的品牌形象損失。以金門為例,一經發現含有病毒的漂流死豬便進行必要的管制自然著勿庸議,但如果管制的手段幾近苛刻,甚且並非台金、全國一體適用,便難以令人信服。就之前防檢局對金門的管制手段而言,凡管制期間金門所有的豬肉製品都不准銷台,這固然是嚴謹的管制手段,但我們不禁要問,如若是在台灣海岸發現含有病毒的漂流死豬,又是否可以等同辦理?無疑的,這便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況且,金門豬肉製品中的肉鬆、豬腳、排骨等原料,便有很大的一部分來自台灣,不受管制的台灣豬肉原料到了金門便成了被管制的商品?當然,我們還是可以說因為要查明個別原料來源本屬不易,「料敵從寬」亦屬應當,但這個「寬」的界限在哪裡,卻值得商榷。 事實上,管制疫區或「可能潛藏疫病」的豬肉商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含有病毒的廚餘進入健康豬隻的食物鏈,造成不可控制的疫病感染與傳播,但以金門而言,養豬場本屬有限,從畜養源頭管理遠要比「亂槍打鳥」來得更即時而有效益,一味喊禁就算事後再來解禁,再要恢復往日的品牌形象及消費信心,恐怕就不會是短時間的事了。因此,我們以為,防疫固然應該嚴謹從事,但也不能無的放矢;金門與大陸疫區鄰近是事實,但不能等同於金門便是「疑似疫區」,這樣對全體金門農戶、防疫人員,甚至是居民都是不公平,也是不道德的。 總之,我們還是應該感謝地區商家的配合管制之措施。對縣籍立委、金門縣政府實事求是的認知與作法表示讚許,更期許中央應「一視同仁」,切莫「杯弓蛇影」反寒了金門居民及防疫人員的心。畢竟,在兼顧防範全國疫情的前提下,讓「貨出得去,錢賺進來」,活絡經濟、共創榮景,才是最緊要的事!
-
金門迎城隍融入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
今年浯島邑主城隍遷治三三九周年,從四月二十日起為期一個月的「金門迎城隍-浯島宗教文化觀光季活動」,結合縣府「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的施政主軸,推廣獨特閩南宗教節慶活動,「金門迎城隍」為國家重要民俗,亦為本縣珍貴無形文化資產,不僅成為每年兩岸及國外人士共同參與的觀光宗教慶典,更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盛宴,希望民眾、遊客一起體驗迎城隍,歡渡城隍遷治慶典。 農曆四月十二迎城隍歷史悠久,為金門島上最大的民俗慶典,保有閩南傳統廟慶特色的迎城隍遶境,二○一一年更以「世界最長純人力肩扛蜈蚣座」獲得金氏世界記錄認證,二○一三年入選「宗教百景」,同年亦為台灣離島地區第一個被文化部指定的國家「重要民俗」,金門本地及旅居外地遊子回鄉參與,其中保有閩南宗教慶典特色,金門特有的輦轎、藝閣、人力蜈蚣座、神將、打花草等傳統藝陣表演,都高度展現居民的投入。 今年主辦單位金城鎮公所日前與臺北市立動物園共同舉辦「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暨水獺保育活動」,結合金門最富盛譽的迎城隍活動與歐亞水獺保育活動,別開生面的新嘗試將城隍與水獺的結合行銷,將金門的傳統宗教遶境帶進動物園區內,有蜈蚣座、公揹婆、祥獅獻瑞、扛輦等傳統陣頭以及傀儡戲演出,同時結合金門水獺保育推廣,讓水獺人偶跟著遊行隊伍與現場的遊客見面,透過跨領域活動將金門迎城隍與生態保育的印象更深入人心,除了讓遊園遊客近距離接觸金門的宗教慶典時,一起關注金門水獺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深化傳統文化活動的豐富意涵,藉宗教的隱惡揚善,讓更多人關注環境、生態保育。 此外,金門文化局為讓所有民眾能夠親見國家重要民俗「金門迎城隍」文化歷史場域-浯島城隍廟所典藏的文物,增加文化力度外,也能普及大眾對文物的重視;因此特別協助城隍廟管理委員會,於廟前戲台下地下室舉辦「金門浯島城隍廟典藏文物特展」,整理出一批浯島城隍廟所典藏的文物,經專家學者做價值初判,其中有不少明清時期的重要文物,除了數件重要文物外,並有大量於一九九三年重建城隍廟時留存下的舊廟木構件。此次整理出的重要文物中便有二件香擔,相傳後浦城隍爺為金門城古地城隍廟分香而來,在歷年修建後浦城隍廟後都曾至古地城隍廟進香請火,當時請火使用之香擔,一邊置香爐,內部燃燒源源不絕的香末、香柴,另一邊放置香末、香柴等作為添火之用,此物為光緒元年(1875)由團練總局等集資購置。民間信仰中認為香火的傳承非常重要,進香請火的儀式更象徵著城隍爺靈力延續到後浦,庇佑更多人們。 金門民間流傳著孩童參加蜈蚣座妝人將來聰明健康好養育,今年親子蜈蚣座經過三十八分鐘報名「秒殺」,將有長達六十六節的蜈蚣座,由一百三十二位稚童少女妝扮戲劇故事人物,以親子人力肩抬的方式遶境,除了增加親子間互動,也兼具傳承蜈蚣座精髓,體驗金門在地陣頭傳統文化,並祈佑孩童平安、健康與智慧。 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慶祝浯島邑主城隍遷治,後浦街道都會熱鬧滾滾,來自大陸、臺灣及金門在地宮廟會聚金城鎮,眾多神明神尊也搭乘蜈蚣座參與遶境,善男信女隨香其後,沿途不絕於耳的鞭炮聲,神輿、旗輦飄揚,還有各個陣頭表演,巡安遶境的隊伍各有特色。今年又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將保育觀念帶入,讓宗教更具教化、教育的意義,配合城隍廟典藏文物特展,搭配文化觀光季例行性專人導覽後浦小鎮,在解說人員的詳細說明下,讓遊客更加認識城隍信仰,也讓後浦迎城隍活動更加發揚光大與傳承,使觀光客深度認識金門的廟會文化。
-
維護社會安定和諧 胥賴大家齊力去蕪存菁
政府有鑒於社會紛紛擾擾,人心浮動,究其種因,多與有人製造傳播假消息有關,爰特責成相關主管機關,全面蒐處假消息,以免混淆視聽,呈現真象,去蕪存菁,維護社會安定。 人為萬物之靈,為善為惡,說好說歹,盡在一念之間,最忌捕風捉影,聞風是雨,妄自臆斷,擴大解讀,穿鑿附會,加油添醋,甚至以消息靈通人士自居。須知以假亂真,在公影響社會安定和諧與政策政令推行,於私則有損人名節之慮,所謂:禍從口出,不可不慎。 再者,社會紛紛擾擾,也與功利抬頭、人心丕變,選舉風氣敗壞,少數政客興風作浪,推波助瀾息息相關,儘管選舉乃民主之基石,選賢與能,冀望為國分憂,為民解困,促使社會安定,民生樂利,所憾由於選風頹廢,賄選難杜難防,金錢掛帥,一發難收,惡性循環,劣幣驅逐良幣,原有價值變質,更因少數政客追逐名利,挾民意以自大,徇私枉法,逞強鬥狠,口是心非,自欺欺人,濫用免責,營私舞弊,愚弄選民,影響所及,公僕難為,民有怨言。孰是,欲期社會要安定和諧,亟需大家同心齊力「去蕪存菁」,讓政客出局下台,好人幹才出頭天。畢竟「正本」在民,唯有大家珍惜神聖一票,不受利誘賄選。而「清源」主力在官,殷盼強而有力執法機關同仁全員起動,結合民力,對準目標,追根究底,予以掃除,如此官民攜手端正風紀,治標治本。 綜觀金門正在蛻變,改變即是進步。回顧金門歷史,歷經軍管、官派與民選三個時期,其間實施戰地政務為時長久,迨至八十一年政府宣告結束軍管才還政於民,我的家鄉我的愛,回歸金門鄉親自己當家作主,在此漫漫歲月,公辦大小選舉,每逢選舉,爾爭我奪,傷了和氣,甚至傷恩失義,反目成仇,面對此等事實俱在而有妨礙社會安定和諧等情事,政府了然於胸,多次檢修選罷法規,然而深度不足,猶未正中時弊,懲前毖後功效不彰,為了金門未來願景,子孫延綿,代代興盛,舉凡操之在己的家鄉公共公益公利建設與繁榮地區經濟事務,亟需大家和衷共濟,團結一致,分工不分心,竭力以赴,相輔相成,俾竟全功。 施政龐什,任務艱鉅,改革創新,仔肩繁重,緣此,動輒得咎,在所難免,還望施政團隊同仁袍澤,一本「聞譽則恐」、「聞過則喜」之服務態度, 同心協力,齊在金門第一,鄉親優先,確實掌握社會脈動,深化各級組織運用,加強政策政令宣導,正視輿情反映與回應,做好縱橫協調配合,親民、便民、利民,促使政通人和,躍動金門。
-
從金門文化獎設置目的談起
第四屆「金門文化獎」甄選日前出爐,今年共遴選出五位得獎人,包括糊紙達人翁文林、土木匠師沈富春、書法家洪啟義、文史作家林馬騰及書畫家陳素民等五位;我們一方面替這五位長期從事文化藝術活動的資深文化人獲獎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擔心後繼無人,文化傳承難以為續。 「金門文化獎」是四年前設立,第一屆還在發想階段,適逢鄉賢版畫大師李錫奇在史博館舉辦「八十回顧展」,為了表彰大師的成就及對故鄉的貢獻,所以在沒有事先規劃下,臨時製作一幀「第一屆金門文化獎」得獎人當選證書,在開幕典禮上以縣長名義頒給李大師。 之後文化局才編列預算,並訂定「金門文化獎遴選作業要點」,以金門籍、年滿七十歲以上,長期從事文化藝術活動,有傑出事蹟且對家鄉有貢獻者為獎勵對象。得獎者頒給文化獎章及證書,每人並頒發獎金新台幣十萬元。設立文化獎的目的就是要表揚這些長期對金門文化有貢獻的傑出文化人,喚起大家對他們的尊重,也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進而起風行草偃之效。 從第二屆起迄本屆,每屆遴選出五位,三年下來一共遴選出十五位當選人,但是從這幾屆的自薦或他薦名單來看,每屆都是在九到十一人間,且這二年捲土重來遴選的人選幾達一半,可見符合條件的人選是越來越少,這是一項隱憂。 我們稍微蒐索一下台灣的幾個文化獎,最大的像行政院文化獎,每年只有二個名額,獎金一百萬元,台北市文化獎每年三個名額(二名個人,一名團體),獎金五十萬元,宜蘭文化獎兩年一次,一個名額,獎金三十萬元,台南文化獎每年一次,一個名額,獎金三十萬元。但是我們金門小小的地方,每年一次,每次要遴選出五名,獎金十萬元,比較起來我們人數似乎多了一些,獎金則少了點。 事實上,依據文化局訂定的「金門文化獎頒給實施要點」:第三點:「本獎章之請頒採遴選方式,每年舉辦一次,由文化局組成甄選小組,辦理受獎人之遴選及評議工作,受獎名額以一至五人為原則,審查通過後,報請公開表揚之。」及第四點:「得獎人頒給文化獎章,應附發證書,每人頒發獎金新台幣十萬元整。」受獎名額十分有彈性,從一人到五人均可,並非固定要五位不可。 名額太多,若人選太少,最後變成參與遴選很容易得獎,就失去當初設獎鼓勵的意義,因此從下屆起,不妨建議主辦單位文化局似乎可以考慮修正「金門文化獎頒給實施要點」,名額可以縮小到一至三名,獎金則稍微提高到十五或廿萬元,這樣比較可以達到實質鼓勵的目的。 四年前設立金門文化獎是文化局前局長呂坤和倡議,並獲得主政者支持,所以政策才延續下來,但是政策並非一成不變,否則如果那一屆碰上沒有符合年滿七十歲以上的傑出資深文化人士,屆時該怎麼辦?是要降低遴選標準呢?還是要下修年齡? 當初設計以年滿七十歲以上作為條件,主要著眼於草創初期,擔心老成凋零太快,所以縮小年齡層面,希望能滿足當前需求,但實施迄今三屆後已有隱憂浮現,確實有必要檢討是否還要把年齡當充分必要條件,畢竟台灣其他的文化獎人家都沒有年齡七十歲以上的限制。
-
巴黎聖母院大火對金門文資防災的啟示
法國塞納河畔世界遺產巴黎聖母院,體現了歷史、宗教和文化之重大意義與價值,但15日一場惡火,讓建築本身、眾多珍貴藝術品、雕像及宗教文物皆蒙受重創,尖塔和木造屋頂幾近全毀,引發無數喟嘆。所幸主建築結構目前「暫時安全」,災後亟須慎重評估、調查;而部份聖母院玫瑰窗、正殿的十字架祭壇、尖塔上象徵巴黎市民精神之神聖風向雞,以及由神父福尼耶在第一時間協助消防隊員進入火場搶救出的鎮院聖物「耶穌荊棘冠冕」,亦倖免於難,堪稱不幸中的大幸。這一起全世界注目的文化資產火劫,引發吾人深思。 建築類文化資產是人類為生活而營建的各式構造物,容易面臨風災、水災、人類活動不慎而引發火災、生物危害及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災害威脅。回想近年,世界重要建築火劫頻仍,包括2018年巴西國家博物館一把火燒得徹底,館藏展品留存不到十分之一;過去日本數個重要古寺廟,如奈良法隆寺、東大寺及京都金閣寺等,亦曾發生大火。這些年,臺灣老房子不明自燃或人為導致失火的災害事件,如原台北刑務所宿舍群、鹿港鳳山寺、北港糖廠宿舍、臺北鄭州路台鐵宿舍、新竹市武昌街老街屋等等,層出不窮,損失難計。 十年前,國內已極為重視防災體系之建置,2009年中央災害防救會報便提出了「將文化主管機關納入中央與地方防救災體系」之建議案,並跨部會接續邀集文建會、教育部與內政部等相關機關研商具體方案。2016年,文化部推動「有形文化資產防災守護方案」,從「建置防災整備機制」、「推動防災科技整合」與「深化文資守護網絡」等三面向著手,並積極與內政部消防署、警政署及地方政府取得共識,共同提升跨單位文資防災能力。 金門離島礙於地理限制,島嶼救難體系與防災資源相較於台灣本島,長期不足,在地卻擁有密集的閩南聚落與傳統建築群,內蘊全國名列前茅之古蹟與歷史建築數量,每一寸土地之歷史文化價值,寸土寸金。目前金門文化資產雖無嚴重火劫案例,但聚落內建築密度極高,青壯人口外流,長期存在著建築本體缺乏日常修繕、內部管線老舊、無人監測管理等維護層面問題。或可預期,若在金門聚落中發生火災,文化資產受損程度將遠超過其他縣市,不可不慎。 在政策上,目前金門縣文資防災相關單位已依據中央施政方向,結合公有與地方政府文資管理單位,逐步建立以管理維護為核心的防災體系;每年亦透過教育訓練與文化資產防災演練,逐漸促成地方政府文化、消防、建管單位及古蹟歷史建築等所有人、使用人與管理人交流互動,提昇公救、互救與自救行動與相關知識;也經由每年九月防災月相關活動,推廣鄰里志工守護與社區營造之觀念,擴大提升金門縣民文資防災意識。未來,應繼續推動文化資產相關管理維護計畫之擬定,並串連消防局、建設處等單位,共同掌握每一處文化資產防災規劃。 救災實務上,文化局於近日添購一批新式滅火器,在文資防護專業服務中心的規劃與協助下,陸續分發給法定文化資產管理人。近年也在部份國定古蹟週邊設置自主消防栓,利於聚落鄰里即時施救。未來仍可持續加強預防措施,例如購置更適合金門聚落空間尺度的小型消防機械與車輛,在文化資產鄰近處增設消防栓、加強訓練管理人掌握重要文物所在位置等等,以期降低文化資產災損影響。
-
由石蚵小麥文化季談起
一鄉一特色,金門年度產業盛事,108年石蚵小麥文化季活動,將於本月20日、21日兩天,於古寧頭林厝和平紀念廣場舉辦。活動中安排相當多精彩表演節目與美食園遊會,而廣受民眾期待的「千人剝蚵體驗」活動,也將於21日下午15時30分,假北山出海口「海堤」舉行,活動採自由參加方式,鄉長楊忠俊歡迎地區鄉親們,能呼朋引伴參與各項活動,分享不同體驗的石蚵小麥文化節。 此次金寧鄉公所辦理石蚵小麥文化季活動,預於20日上午9時,舉行開幕典禮,典禮中將安排在地表演團體演出、電瓶車巡禮、石蚵產業文化館、石蚵美食館、蠔香XO醬DIY、小麥親子DIY、一村一特色DIY等系列活動,並由水試所、農試所等相關單位協助執行;當日下午15時更有剝蚵比賽,歡迎民眾、來金遊客參與。而為了配合活動,也發放闖關券,民眾只要於活動會場中,集滿3處展館各不同闖關章,即可至服務台兌換乙張園遊券,發完為止。 而第二天的重頭戲,當然是千人剝蚵體驗活動,預於當日下午15時30分假北山出海口「海堤」舉辦。鄉長楊忠俊冀望透過推銷鮮美無污染的金門石蚵,結合小麥文化,塑造地方產業特色,推動一村一特色,吸引遊客到金寧鄉旅遊,體驗戰地獨特的美食、戰事遺跡風光外,藉此增加農漁民收益,繁榮農村經濟。 在襄贊之餘,我們願就此而衍論之。基本上,一鄉一特色,指的是地方特色產業,是一種以鄉、鎮、市為地域單位之特色產業。而所謂特色產業,是指依據當地氣候、地理資源、歷史故事、傳統技藝、種族風俗所發展的經濟活動,具有獨特、歷史、文化的特性。而如何針對地方特色產業,進行推動政策,最早是日本於1980年,在大分縣推動「一村一品」的活動,收到良好經濟效益,引起泰國、菲律賓等國家重視,也開始進行扶植地方特色產業諸計畫。 有鑑於此,我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自1989年起,即在台灣319鄉鎮,挖掘深具當地特色的產業及產品,以「一鄉鎮一特色」為發展目標,由輔導團隊協助,用知識經濟的概念,以創新、創意和品牌,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培育人才、創造當地的就業機會,有效與當地生態、觀光、節慶作結合,形成更有規模且可永續經營的經濟體。同時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與世界其他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的國家進行交流。 其實,一鄉一特色之深層意義,是在讓相關單位及志者,能夠深思各國都市化之問題:傳統產業與偏鄉的沒落,常常是因為找不到定位,讓年輕人找不到誘因投入。要振興傳統產業、偏鄉再生,需要政府主導,提出政策統合資源才能活化再生。而如何重新打造定位,開創新契機,這更是各國打造一鄉一特色之立意。以金門言,如何結合戰地背景、閩南元素、金酒契機及各村之特色,諸如此次金寧鄉之石蚵小麥文化,就是一個成功之案例,我們在共襄參與之時,更應就此切入各村鎮之特色,開創另一觀光經貿願景,此應是此次石蚵小麥文化季之另層意義,且以此共勉之!
-
盼大橋如期完工 帶動金門新發展契機
金門大橋新建工程在第三個接手的東丕營造全力趕工下,目前整體進度已近四成。楊縣長於4月9日上午首度與縣府團隊及高公局前往海勘,並表示金門大橋可望如期在2021年通車,實現海內外鄉親盼望數十年的「希望工程」夢想。 過去,要來金門一趟相當不容易。因為距離,離島金門和烈嶼,在過去常被中央所忽視,許多建設資源無法一次到位;金門在有限的資源與條件下,加上民國99年2月行政院核定了「金門大橋建設計畫」、103年6月底離島大膽二膽移交金門縣政府管理、104年元月金門開放大陸人士落地簽證;這些工程與政策為金門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提供了連結與想像,同時,也面臨到生活與經濟的轉變與威脅。 金門大橋工程連接大金門湖下、小金門后頭,為國內第一座海上特殊橋樑,更是離島金門期待已久的重大基礎交通建設;啟建主要為整合金門資源,改善離島醫療不足,促進金門觀光,而長期以來,金門大橋工程也是中央政府對金門地方的重要承諾,更是提升金門整體發展的契機所在。然而,這項攸關金門民生發展至鉅的交通工程卻是命運多舛、一波三折;先有樺棋營造因投標資格不符,經依法撤銷決標、終止契約、立即停工,並追償損失,後又有國登營造因延誤履約情節重大,遭終止契約及接管工地。直到東丕營造接手後,評估難度最高的深槽區基樁施工,以及國內首見的鋼箱圍堰問題均已一一克服,若無意外,應可在2021年的上半年通車,讓「選舉浮橋」之譏真正的成為一段荒唐的歷史與記憶。 誠然,大小金通橋是金門歷史上的大事,但我們更不能忘了這座橋是以「三分交通、七分觀光」為計畫主軸,肩負穩定陸路運輸提升觀光效益、落實照顧離島居民生活之政策,同時聯結大小金門以完整規劃利用土地,配合區域整體開發,帶動地方整體繁榮與進步及促進觀光產業的光榮任務。因此,我們除了期待通橋後可以解決烈嶼鄉的交通、醫療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針對烈嶼鄉的經濟發展及產業型態進行根本性的形塑;畢竟,暢便交通帶來的人流、物流是烈嶼首要面對的問題,生活型態、經濟體系也必然會產生遽然的質變與量變,如果沒有萬全的規劃及準備,恐怕亦不免會在民眾心中留下餘慮。就此,我們就不得不想起縣府爭取推動烈嶼與大膽島觀光發展。 希望計畫能依循均衡城鄉思考模式,從產業輔導、基礎建設、人才運用、生活機能及資金融通等五個面向,為烈嶼鄉地方特色之發掘、資源盤點、規劃、建設到專業人才參與,落實地方特色保全的精神,奠定烈嶼鄉產業永續發展的基礎,帶動地方產業及經濟提升,吸引縣籍鄉彥鮭魚返鄉創業等等。 實務上,我們確實因為許多努力看到了烈嶼的改變,但在因應金門大橋通車後,烈嶼必須充份準備,才能有效帶動烈嶼的整體發展。
-
宗教交流熱 兩岸越走越親
日前縣長楊鎮浯於上任後首度率宗教訪團登陸參訪,展開五天四夜的宗教文化交流之旅,除了共敘血脈相承的兩岸兄弟情,也希望透過金廈臍帶相連的宗教交流,讓兩岸愈走愈親,愈走愈理解,愈走心靈愈契合。 每年農曆三月間,金門地區宮廟都會組團赴大陸謁祖進香,這也是一年一度的兩岸宗教交流盛事,今年,金門各界組團赴大陸宗教交流活動由楊縣長率團啟程,首站前往湄洲島媽祖祖廟參拜,並分別在湄洲媽祖祖廟及莆田賢良港媽祖廟舉行各界聯合獻敬大典,隨後驅車前往武夷山,和南平市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會談,主題聚焦在酒類、農產品貿易推廣;文化和旅遊的合作交流;企業投資和產業規劃等方面。 金門信眾及宮廟團體每年也都舉辦大型的登陸晉謁活動,金門縣政府指出,早年金門就陸續有信眾到莆田、廈門等地舉行進香活動,規模也在逐年變大。後來,形成大型宗教交流團每年輪流晉謁保生大帝、關聖帝君、廣澤尊王、媽祖等。如今,這不僅成為一種宗教習俗,也成為兩岸人民互相瞭解、增進感情的紐帶。藉著這趟宗教文化交流之旅,期待兩岸能常來常往,不僅宗教交流,更多的庶民活動也能愈走愈親。 藉由兩岸宗教交流活動,敦睦兩岸人民情誼,在以媽祖為共同信仰的中心之基礎上,增進兩岸人民互信關係。也因為這樣一種密切的交流,對於彼此所產生的影響,無疑是十分明顯而深遠;且此影響不僅體現在宗教界,甚至也逐漸擴及到雙方整體的政治、文化、社會及人民。媽祖所串起的兩岸交流,已為兩岸關係及民間往來立下無數的功績,維繫了兩岸人民的歷史情感,更進一步創造了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觀光旅遊等方面的實質成果。 長期以來,宗教文化早已融入民眾生活的各個層面,並成為許多民眾的精神慰藉和鄉情寄託,而宗教團體的各式交流,乃至媽祖、關帝、保生大帝等民間信仰,均是兩岸民眾共同的精神慰藉。儘管兩岸官方溝通交流正值「寒流」,但民間交流尤其宗教文化交流,仍是雙方的最大公約數。從過去到現在,透過宗教的交流,已見證不少兩岸血濃於水的良性互動。 兩岸宗教交流熱絡,互動密切,形式多樣,規模宏大,成為民間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顯著成就。信仰的交流本就不分種族、膚色與出生背景,在兩岸信眾共同的焚香叩拜祝禱中,沒有藍綠,沒有政黨,沒有統獨,有的只是對共同信仰的實踐與對美好未來的祈求。頻繁的宗教交流不只延續了民族親情,也有利於增強兩岸人民之間的凝聚力,塑造兩岸和平發展的內外環境和精神紐帶,進而藉由宗教交流來消弭兩岸政治上的分歧及疏離,共創兩岸和平共榮之雙贏局面。
-
金門大橋施工順利 期望如期如質完工
連接大、小金門的金門大橋,跨海橋樑長達4.8公里,含引道全長5,414公尺,為國內首座海上脊背式橋樑,施工技術與難度極高,自2012年5月1日正式開工後,且興建過程一波三折,因得標廠商樺棋營造出現資格不符,或國登營造工程進度嚴重落後而解標;之後招標過程還歷經11次流標,直至105年11月28日由東丕營造以新台幣59億餘元取得CJ02-2C標接續工程,承包商承諾積極提升施工速率,工程進度才逐步趕上。 綜觀而論,金門大橋因為更換承包商及工程面臨深槽區花崗石地質堅硬且傾斜變化,加上廠商資金籌措、前標遺留之施工障礙及離島資源條件受限等因素而施工進度緩慢。縣長楊鎮浯上任後首次率領相關團隊人員視察金門大橋工程,也登上工作船穿梭大橋施工海域,他對工程充滿信心,在施工團隊的努力下,各項工程已能接續,深槽區基樁、墩柱及兩端引橋上下構等均同步加緊施工中。而眾所關注的第一座深槽區主橋P48鋼箱圍堰基礎也預定在5月底完成,這也是國內首見的鋼箱圍堰施作,今年底目標則是全部完成深槽區主橋段及邊橋段基樁,也讓鄉親看到金門大橋有望在後(110)年1月5日如期如質完工的曙光,讓這座關係著大小金門未來共同長遠發展的大橋能順利通車。 金門大橋跨越大、小金門間海域,高公局在金門大橋工程橋樑墩柱基礎,首次採用鋼箱圍堰工法施作,金門大橋的深槽區主邊橋共有11墩、小金端引橋段共有15墩採鋼箱圍堰基礎施作。海中鋼箱圍堰施工困難度高,要先利用海中基樁外套鋼管作為支撐,並將陸地組裝完成的鋼箱圍堰吊掛在基礎位置上方,接續逐步沉降至海面下設計高度,再由潛水人員在海下安裝圍堰底版與基樁外套鋼管間封板,接著在水中澆置封底厚度達1.5公尺的混凝土,再將鋼箱圍堰內部海水抽乾,確保鋼箱內部無滲漏,構築乾式施工環境,才能進行基樁外套鋼管切除、基礎鋼筋綁紮及混凝土澆置,施工過程繁瑣困難,更要警戒注意鋼箱內部海水滲漏狀況,成功克服1千噸以上的海水浮力及海浪衝擊力,象徵國內的大橋工程技術再度突破一道關卡,邁向新的里程碑。 第一座鋼箱圍堰基礎施作從組模開始到基礎混凝土澆置完成,首次施作約花兩個月時間,施工團隊後續參考鋼箱基礎施作經驗,將逐步縮短施工所需時間,承商全力趲趕進度,包括深槽區規劃採用三套鋼箱施工,並順利克服深槽區基樁和鋼箱圍堰施工難題,目前實際工程進度39.02%,微幅落後約1.62%,主要原因是過年期間氣候不佳,導致物料運送受到影響,目前正全力追趕進度中,期望在6月中旬工程能超前進度,今年目標在於深槽區基礎、墩柱、上構接力完成,進度將大步躍進,加倍提升整體施工效率;而興達港的節塊預鑄場也開始生產主橋、邊橋節塊,屆時將載運至金門吊掛組裝,預計明年能完成主橋連接。 金門大橋通車後,對小金門鄉親的民生跟醫療都有了保障,但隨著大橋的通車,無論是小金門整體產業的發展,對交通、旅運的結構勢必都會改變。金門大橋除了經濟與觀光的效益外,最重要的是讓一水之隔的烈嶼鄉親,在生活、醫療乃至子女的受教育權,得到更公平的照顧;因此,縣長楊鎮浯對於金門大橋的進度一直持續的關注,面對艱難且瞬息萬變工程挑戰,也特別再次的拜託施工團隊持續全力以赴,勇往直前,有信心讓金門大橋於2021年順利完成,連結大小金門生命與經濟的橋樑,真實的呈現在鄉親眼前,完成金門民眾多年的期待。
-
年金改革效應 再作檢討是上策
政府年金改革政策實施以來,並未隨著時光流失沖淡離退軍公教警消人員不平之鳴。以迄於今,餘波盪漾,尤以藍綠對立,族群失和,政治凌駕經濟,內耗不已,社會紛紛擾擾,人心惶惶,民有怨言。 持平而論,年金改革之過程,自倡議到實施,方式不同,評價不一,意見兩極,爭議不休,甚至有激情抗爭舉動。從計畫到立法,雖然曾經進行協調、溝通、說明程序,一再強調,非改不可,否則退撫基金恐將難以為繼,祇是有溝通與說明,並未擴及基層,深度與廣度不足,又改革之版本一變再變,改了又改,原本一體適用,最後採取軍公分別處理。對於18%優惠存款逐年調降問題,也在有人揚言:「吵得越兇,砍得愈多」通過三讀完成立法公告施行,並將規劃十年遞降優惠利率縮短為兩年歸零,時至今日,退撫基金亦在調整提繳金額支應無慮,證諸崩盤之說有欠精準。亦且政府整體稅收超徵金額龐大,還曾一度醞釀分發全民共享未果。要說任何改革創新措施作為必有陣痛,不如能讓陣痛不致發生才是正道。換言之,倘若慎之伊始,不急不躁,思慮細密,廣納雅言,多聽心聲,溫和進行,先改後革,相信定能異中求同,同中化異,建立共識,化戾氣為祥和。 茲此年金改革效應顯現,得失互見,失大於得,未蒙其利,先見其害。咸表政府違反信賴保護原則,採行「溯及既往」之作法,導致離退同仁袍澤應有之權益嚴重受損,離退俸額與優惠存款利息收入減少,生活負擔加重,苦不堪言,事實俱在,不無偏離正軌,違悖法理之疑,緣此,怨懟心聲,陳情請願,訴之於法,釋憲呼聲油然而起,希望找回公平正義。有云:「解鈴還需繫鈴人」,問題總要解決,唯有依法救濟,俾期紛擾早日平息,才是上上之策。 綜觀年金改革效應,亟待政府釋出同理心,為民設想,針對「溯及既往」最具爭議等環節,確實來檢討改進。何況18%優惠存款之依據法規,出自政府愛護早年投身軍公教警消族群忠貞不二,矢勤矢勇,夙夜匪懈,負責盡職,堅守崗位,生活困苦、工作繁重,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無怨無悔,爰特主動訂定該項優惠實施法則,藉此申表慰撫,鼓舞士氣,贏得感佩人心,詎料人事更迭,竟然使之變調走樣,莫不感嘆。再說18%優惠存款利息所得,非是離退族群強求而來,而是來自政府一片初心至誠,況且該項優惠法規,業已自八十四年起明文取消,其後離退人員適用新制,概無18%優惠存款之適用,就事論事,年改逆向「溯及既往」作為,於法、於理、於情,值得商榷,殊難讓人心服口服。 媒體報導:太陽花爆警察退休潮,年金改革效應,打亂警力新陳代謝,公僕為五斗米折腰,不敢申退,資深警察因退休金縮水不願退休,年輕人想當警察,卻面臨名額縮減,警力從人力不足演變成供過於求,未來將出現警察高齡化現象,因果循環,治安堪虞,難保效應不再擴大,見微知著,未雨綢繆,順應民意,兼顧實際,殷盼政府正視年改問題癥結,再作檢討,以臻完善,公私兩宜,眾所樂見。
-
網路危機多 小心謹慎是上策
上網一直是青少年最喜歡的休閒活動之一,從網路上可以獲得資訊並累積資訊,但是藉由網路散布資訊所帶來的潛在危害,及利用網路來從事犯罪行為,也成為社會的一大隱憂。隨著直播盛行,現在青少年也興起直播風潮,但潛藏危機眾多,尤其青少年常因為對法律概念認識不清,容易身陷危險而不自知。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表示,兒少使用網路交友時,切記小心謹慎,且政府、業者也應把關,尤其家長務必關注孩童的交友狀況。兒盟分析發現,有一成的使用者註冊時不會隱藏個資,不僅透露社群帳號、真實姓名,甚至有兒少告訴網友自家住址。還有網友會對交友平台上的兒少提出不當要求,包括情侶交往、單獨外出、提供裸照等,甚至有人會詢價援交。 又或者使用零時差的直播APP,此種直播APP似乎已成為青少年人際溝通的一環,但隱藏許多危機外,也會有過度使用網路成癮的問題,且發現有網友心懷不軌、留言毫無節制,直播時也幾乎都沒有保留地暴露自己隱私,身處動輒有上百名網友追蹤的直播世界,青少年輕易透露個資,值得擔憂。 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免費送LINE貼圖活動,此類訊息包括幾個主要特徵,例如:利用FB粉絲專頁吸引用戶在貼文下留言、分享;或是點擊連結下載貼圖後,並不會立刻完成下載,而是要求分享給親朋好友或群組,而最後結果都是不會得到免費貼圖,在加入假的LINE好友後,還可能面臨個資外洩、帳戶盜用的危機。 而隨著網路購物的興起,非法的一頁式詐騙網站也越來越氾濫。從服飾、科技產品到家庭小物,通通都有販售,只要消費者稍微沒有警覺心,就會不小心掉入詐騙的陷阱裡。原本對消費者而言;「有名人保證」的商品是值得信任的,但詐騙集團卻熟悉這樣的心態,開始盜取藝人圖片、影片,打著藝人使用過的名號,來博取消費者的信任。 針對眾多網路危機,縣警局也因此於日前特別提醒網路交友切記「二要、三不」,「二要」是指家長「要關心、放心」,對於子女使用網路的情形多關心,對於子女正當使用網路能多放心。親子之間「要約法三章」,約定如何正當使用網路。 「三不」是「不沉迷」網路而影響功課或身體健康;「不暴露」自己相貌及個人隱私資料;「不私下交往」,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安全。 據研究顯示,我們花在手機和電腦上的時間比花在朋友身上多,現在人人幾乎離不開網路,離了網,就宛如被斷水斷電一般,動彈不得,網路已變成人類生活極度仰賴的一部分,大家享受到網路帶來的好處和便利性。然而,這也代表我們有越來越多的資訊暴露在駭客威脅下,在網路危機一觸即發之際,除了對症下藥,步步為營、小心謹慎更是上策。
-
大書院小學城 百年開瑄大器轉型新氣象
開瑄國小百年校史,持續開創新局,再展風華!民國102年它度過百歲生日,日昨以「新校園4.0書院運動」的意象,風光的啟動「校舍及戶外運動場新建工程」,迎接民國110年的金門大書院、小學城願景! 開瑄國小邁出的每一步,總是令人感動,充滿魅力!它啟動了學校社區化,整合了校園與社區共生,發展雙語與多元教育力,既有當代國教的新枝新葉,又能揉合自然生態開放教育,特別是深耕在地文史與閩南文化,蔚然創造金門教育經典,轟動未來,永續發展。 金門大學具有大學城概念而構建,本身及周邊結合成生活圈;開瑄國小正在演繹一所小學,如何讓學校帶動周邊,包含未來尚義合宜住宅區,構成一座具有教育、文化、休閒、運動、服務等多功能的「小學城」。 在全國千百所中小學校中,能夠擁有一片廣闊而完整的校地並不多見,開瑄國小從4公頃校地,一舉擴展獲得8公頃的吐納空間,成長翻倍,實現百年造鎮的小學校園,實屬罕見,這都得感謝瓊林鄉賢蔡欽水等獻地興學熱忱,奠定基礎。 當其他學校都在空中樓閣發展,孩子們要花時間搭電梯或爬梯上下,開瑄卻堅持2-3層建物讓孩子能接地氣,方便親近自然,既安全又舒展身心。新校舍不是冰冷的建物,它是由建築人、教育者、學生和社區共同創作,用心雕琢的結晶。從全區規劃的角度,人本與人文的雙向思考建構校園空間,階梯劇場中庭連接新舊校區,校園廊道如同聚落街道相映襯,教室拉門與迴廊設計,讓幼兒園區與國小園區21間教室,專科教室8間,新舊內外融為一體,呼應人性化;並且啟動「開瑄新校園4.0」課程,提供親師生認識及參與工程之學習活動,對環境教育有所啟發。孫校長自信的表示,不只享有會呼吸的校園,也將打造為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新校園!未來將成為金門地區具有遊學、交流吸引力的標竿學校,為校延續百年風華,開展金門教育的永續發展作見證。 校園建造與教學合一,塑造自然教化氛圍,每棟建物空間隨學齡心智體驗而不同規劃,幼兒園與低年級營造家的延伸,以遊戲中學習為主;中高年級以單元班群組合,發展共同對話便於合作學習。開瑄團隊體認到校園不僅是教育、生活的場所,也是生命傳承的場所,更是社區生產與知識交換的場所;因此集結創意,奉獻心力,展現熱忱,共同為學子、教師與社區居民塑造一個實現「校園社區化」與「教育生活化」的理想學園。 開瑄源起於國定古蹟文化資產瓊林「怡穀堂」及蔡氏家廟,成長於陳仔山寶地,故深耕在地文史融入課程,106年參與「瓊林祭祖儀典教材」之教育傳習,107年在文化局與中山醫學大學指導下,辦理「小禮生學祭祖」,傳承祭典,融入生活與學習活動,獨步全國。 翻轉小校,大器轉型;開瑄正在締寫校史新頁!蓋校舍不只是工程的事,它本身從起造、規劃、營建以迄竣工啟用,是一場教育對話,是活的教學課程,不只啟發當代學子,更影響後代深遠,永垂不朽!孫校長所領導的團隊,正在傳唱金門教育大器翻轉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