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樂齡學習 活躍人生
在逐步邁入高齡社會之際,老人教育的議題亦逐漸受到重視,且為了因應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教育部依據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增設老人學習場所,建立社區學習據點的策略,自民國97年起補助各縣市設置樂齡學習中心,目標就是在提供中高齡者的學習平台,規劃辦理教育課程及學習活動,提供中高齡者在地化學習場所,鼓勵社會參與及終身學習,以迎接越來越多更健康、更成熟、新形象的中高齡族群之出現。 「樂齡」取其義,即為「快樂學習、樂而忘齡」,而教育部高齡教育政策經過數年的推動,「樂齡」已成為我國推動高齡教育系統的通稱,並作推動高齡教育相關政策之標誌。「樂齡」讀音亦為英文「Learning」諧音,亦藉此鼓勵長者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精神。 現今社會的變遷趨勢已是高齡化、少子化、全球化,面對著高齡化的人口結構,在我國的高齡人口照護政策層面,長期以來,大家最常討論與關切面向,大多侷限於社福資源、健康醫療等議題。此外,如何使高齡人口活得自主尊嚴與健康快樂,促使老人的終身學習、福祉教育等的發展,相信亦是另一個重要的面向,也被視為是不可或缺的福利措施。 日本於1973年以國庫補助全國開辦高齡教室,用以提昇高齡者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活動項目為各種興趣創作、通識教育、體育保健、娛樂等學習活動。隨著高齡教室開辦迄今,藉由市民、學校、行政部門的合作,結合社會資源創造終身學習環境,期待高齡者活用經驗與能力於社會,深化其生命意義同時維持健康。 在高齡化的社會中,老年人繼續學習、成長,透過多樣化的學習樣態,吸收科學新知,促使家庭與世代間了解彼此想法,進而和諧相處,減少衝突,同時也讓老年人的人力資源得以再運用與被開發。而豐富多元的社會支持網及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提供老年人情感上的支持,同時建立老年人的自信心、成就感與價值感,促進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可讓長者們心靈保持活躍狀態。同時,藉由樂齡課程營造出溫馨、關懷、尊重、友善的高齡居住環境,朝向健康樂齡生活發展,讓年長者能夠有個舒適的學習環境,使他們的身心靈能夠健康發展,達到平衡。 透過學習,有助於老年人因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讓老人重新檢視個人觀點及行為,促進老年人適應社會與家庭和諧;而如將樂齡教育推動的年齡層向下延伸,也可讓中年世代重視退休後的生活規畫,同時促進年輕世 代與老年世代的交流,有助於改變社會對於老年人的年齡歧視。 生命不斷循環,每個人最終會面臨衰老,透過樂齡教育與終身學習,高齡者不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社會的寶貴資產,高齡長者透過各種心靈課程與技能教材的學習,進而成為各教育場所或眾多場域的志工,也可以成為各級學校的課後與課外指導教師,或傳承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及人生閱歷,經由如此的代代相傳,使社會得以進步。
-
推動金廈特區肇建兩岸和平試點
報載,隨著520逼近,中國大陸在政治上對台灣也步步進逼,影響所及,「兩岸企業家峰會」將首度移師金門、廈門舉辦,日前已由峰會共同理事長-前副總統蕭萬長、中國前副總理曾培炎「拍板」,以避免不必要的政治干擾。 據悉,兩岸企業家峰會雖說是由民間協會主辦,但卻因為由兩岸重量級的政治人物主導,因此總能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重要人士與會,此對於兩岸產業合作交流與融合發展,更具有重要的意義。按說「兩岸企業家峰會」今年度大會是由我方主辦、在台北召開,但台灣政治情勢的變化,讓陸方產生諸多顧慮。首先「兩岸企業家峰會」當初是以最高層級戰略經濟對話平台為目標,也因此陸方包括工信部、商務部及科技部等不少副部長級官員都是主要成員,但520後,人員能否順利出入台灣、能否確保與會人員安全,並避免過激的抗爭及言論,都不無疑問。因此,在3月27日「蕭曾會」中,達成了「峰會應繼續扮好兩岸企業交流合作平台」、在「金廈兩門」召開的共識。同時為了將政治風險降到最低,金門只有開幕式,其餘活動都在廈門舉行,屆時就算陸方官員因故無法入境,也不致影響峰會的進行及成果。 誠然,兩岸交流成果不易,影響卻只在旦夕。陸方對「兩岸企業家峰會」在台舉辦的顧慮,情有可原,而我方以在金廈召開維持住一定的規制及尊嚴,更是進退有據。不論如何,溝通之門絕對是要敞開的;台灣可以做策略式的變革及任何形式的轉進,但絕對不能自絕於外。對兩岸人民而言,兩岸之間絕不應該只有統、獨兩個選項;兩岸是一個擁有進階及試驗功能的發展歷程,我們該設定的不是答案,而是驗證答案過程的合宜性。事強、對弱本來就有本質上的差異,一味的背靠強權與螳臂擋車一樣,都不可能導致圓滿的結果。 當然,許多人會對大陸政權反感;因為就對台而言,其操弄的不外是以經濟訴求政治、文攻武嚇等等手段;縱是合作交流,就算不圖近利,也有「放長線」之虞。但國際現實就是如此,若台灣與其易地而處,又會有多大差異?因此,值此兩岸風雲詭譎之際,我們應該強力訴求的,恰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語言」;由此回「兩岸企業家峰會」的作業經驗得知,金、廈無疑是最務實、政治風險最低的兩岸交流寶地,如能善用其「先行先試」機能,當能為兩岸的和平進程開創更大的契機。 歷來,兩岸均有不少關於肇建金廈特區,並以其作為兩岸和平試點的芻議;不論是就歷史、經濟、法律等等層面,也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支撐其可行性的論述,還有人建議應在金廈建立「兩岸聯合行政中心」,職司公文書的認證、核發,關連事務的協調,乃至於糾紛的仲裁及標準作業流程釐訂;如此,所有的合作與試行才有海闊天晴的可能。如今兩岸情勢丕變,當更能支持此一論點。 總之,歷史不能在真空中創造。凡事沒有一蹴可及的,兩岸間所有共同的成就,都是在互信的基礎下,漸次累進的;金、廈累積了兩岸對抗與合作最深刻的教訓與經驗,此刻,我們應該為金廈特區的未來推一把,更為和平試點撒下一顆希望的種苗!
-
務實解決大陸越界抽砂問題
近日,媒體大幅報導大陸抽砂船在金門海域進行越界抽砂盜採,導致金門國土面積近年來大幅縮減,經縣府發現,2007年到2012年,短短5年時間,金門的總面積就縮減了25萬平方公尺,相當於一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有學者就把國土縮水的矛頭指向陸船越界抽砂,但對此陸方始終未曾有過正式的回應。適值我方政權更迭之際,剖析此議題,或也能一觀兩岸政治角力及走勢。 誠然,大陸抽砂船越界採砂是事實,金門海巡、縣府針對此等盜砂行為,也做了許多努力及因應,更利用各種管道及機會,要求陸方好好管管這般不合法理的行為,但顯然效果並不如預期。比較接近核心的一次,應是去年五月在金門舉行的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夏張會」;因為是聚焦金門民生議題的交流合作,所以就盜採海砂一事,達成同步取締查處的共識,然而,就在海巡署陸續把十三件越界的中國抽砂船違規事證,透過陸委會函送陸方,盼予積極處理後,至今卻毫無下文。對此,有民意代表批評彼岸「鴨霸」,「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機制」形同虛設。但孰令致之?或許「了解問題、找到方法」,會比隔海「放炮」來得更具實益。 事實上,針對大陸越界採砂,我方目前只能以「疲於奔命」來應對。證諸以往,每年最高曾緝獲7艘抽砂船,當然,實際數量遠大於此,但近年大陸抽砂船也學聰明了,只要是集中在中線活動,多數時候金門海巡只能望船興嘆、任其抽採。的確,兩岸間是有共同打擊犯罪機制,但是主動抑或消極,實則還是存乎一心,這便是現實。就實務而言,在船隻上安裝衛星定位儀,一經越界只要雙方可以貫徹通報系統,不比現在「疲於奔命」的驅趕,要強上許多?且大陸對是類行為的裁罰,向來比我方嚴重,只要抓幾個案例即可達到「殺雞駭猴」的效果,何愁令行不止?惟可理解的是,我們要保障自己的權益,對方又何嘗不是? 報載,金門最北端的馬山是中國抽砂船的熱點,原因是距離馬山很近的圍頭灣工程急需砂石材料,且福建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及晉江圍頭灣填海造地等工程也陸續展開,對於砂石的需求日益龐大,盜砂情形也日趨嚴重。若以上說法為真,便不難理解「夏張會」時,大陸台辦經濟局長徐莽所言,「福建有關單位今年並未抓到任何一起違法抽砂」的道理。基此,現下我們必須做的,是應設法開展雙方共通、有共識的話題,而不能是單論彼方對我方的危害才是;例如:彼我之間共有一個海域,保育海洋生態、避免國土流失本是普世價值,對我有傷,未必對彼無害;若採迂迴的方式訴諸情、說乎理,或更能爭取較大的支持及認同,達到解決事情的目的,這不比隔海砲轟,更對得起台灣人民? 目前,我們僅能確定中國大陸抽砂船有越界大量盜抽金門海域海砂的事實,並應為導致金門海岸侵蝕及生態破壞的主要因素,但尚無大陸船舶盜抽海砂的確切抽取數量,也無實際證據及相關研究足以證實;因此,大陸抽砂船長期大量抽取海砂的違法行為對金門海岸地景及生態環境確切影響程度,絕非是我們自說自話而已,更緊要的是,雙方要真把這事當合作交流的議題,基於最長遠的利益,謀求最妥適、有效的處理才是!
-
不誠無物反覆僨事─由「浩鼎解盲案」談起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涉及「浩鼎解盲」炒股弊案,清流混濁,引起社會震撼,國際矚目。媒體競相大幅報導,檢調機關隨即進行調查,迄今已有多人身陷其中,列為被告,顯示案情並非單純,不惟內部反彈聲浪應聲而起,各方呼籲翁院長應即主動辭職,也有立法委員要他下台,但他雖然捲入股票買賣,先後二度求見總統馬英九,伊始先否後認,只願提前交接,對於自己之去留並未鬆口,所言所行,顯與社會之期待大有落差。 眾所週知,中研院位高望重,幸得膺任院長院士,盡是一時之選,學有專精,才德兼備,成就非凡。擁有人生最高榮譽,倍受國內外之尊重,可謂難能可貴。如今主持者不避私利,前所未聞,再多理由,誠然難杜悠悠之口,在公已讓中研院招牌受損,影響深遠,在私一生努力奮鬥,功虧一簣,毀之殆盡。 換個角度以觀,如果案發坦誠面對,一次講清楚說明白,作出具體完整交代,也許不致遍體鱗傷,弄到身敗名裂,可惜為時已晚,且因閃躲、閃爍之態度自誤,不能坦誠以對事實,導致公私受害。證諸「不誠無物,反覆憤事」,內無反省,外無監督,中研院倘不澈底自清與改革創新,來日不言可喻。 再者,自從總統直選以來,國內政治環境氣氛多變,歷任總統弗論任期長短,都曾遭遇一些困境或挑戰,紛紛擾擾,幾無間斷停歇,更由於時空推移,環境改變,功名抬頭,民意高漲,選舉風氣敗壞,賄選情事不斷,劣幣驅逐良幣,導致社會動盪,人心惶惶不安。 此外藍、綠對立,壁壘分明,爾爭我奪,互不相容,惡性循環,無謂浪費社會大量資源,政府政策政令未能順利推動,民怨油然而生,凡此無一不是政客玩政治,反反覆覆,「公私不分」與「不誠不實」所造成,結果政府被逼買單,眾生受盡苦楚。 準總統蔡英文獲得高人氣之支持,即將於「520」宣誓接篆上任,治理國政,同樣也將面臨重重難關,無可避免若干挑戰,諸如「浩鼎」爭議、美豬風暴、兩岸問題就在眼前,急在眉睫,馬上就要慎之以對。國人矚目關切,期待新人新政,以國為重,以民為主,實事求是,化異求同,同中化異,齊力對準國計民生、國泰民安春秋大業。 畢竟兩岸政策,貴在和平與發展,一旦失去「九二共識」基礎,必然是一場山搖地動大災難,許多不豫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此時此刻此地,豈能無視後果,將國家長治久安置於度外。緣此,說對話,做對事,厥為頭等要務。 欣見準內閣舉辦執政前共識營講習,加強橫向溝通,導偏於正,國人希望未來有願景、有發展、有進步、有幸福,也要在此呼籲即將就任為民公僕之準閣員,時代正在進步,人民眼睛雪亮,官場之上,有上有下,最忌上台耍官威,信口開河,有恃無恐,說得多做得少,理論大於實際,準總統蔡英文說得好:八年之努力累積之成果,比不上八秒鐘之失言,一語道破缺失,值得大家深思反省,舉一反三,相互惕勵改進,唯有務實穩健向前行,訂出好政策,做出高政績,促使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才是正道。
-
金門就是兩岸和平之鑰
繼日前親訪太平島與彭佳嶼,立下南海及東海和平紀念碑之後,4月29日,總統馬英九與副總統吳敦義、國安會秘書長高華柱出席在金門舉行的辜汪會談23周年紀念活動,並主持「和平台海、繁榮永續」紀念碑揭碑儀式。 馬英九在儀式中重申九二共識的重要性,並再次向即將上任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喊話,強調只要遵守中華民國憲法,接受九二共識應該毫無問題,希望新政府上任後,這項兩岸論述能繼續維持。 被問到在台海、東海和南海的三海議題孰者為重時,馬英九表示,三海是台灣外在環境的一部分,都很重要;從台海開始的原因,是因為兩岸互動比較頻繁,問題也比較多,當台海問題開始有解決的方向,再開始推動東海和南海的和平。三者時間上雖然差一點,但精神是一貫的,就是希望擱置爭議、減少對立,用協商取代衝突,透過國際法來解決爭議。 我們以為,政府選擇在金門舉行辜汪會談紀念活動,馬總統在任期結束前親自到金門發表談話,即是對其兩岸政策的宣示與總結,無形之中,也再次凸顯金門在兩岸間難以取代的關鍵地位。 眾所周知,1993年4月27日至4月29日期間,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一次辜汪會談」是自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撥遷來台後,兩岸政府首度進行的正式官方級會晤,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事實上,由兩岸紅十字會於1990年9月12日在金門簽署的「金門協議」,也即將屆滿26週年,值此政權交替之際,金門人期盼兩岸政府、台灣朝野主事者求同存異,俾使台海和平、繁榮永續。 二十多年來,兩岸從對峙走向交流,台灣則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幾天後的520就將展開第二次的政黨輪替,期間,北京曾因台灣舉行總統直選而發動軍事演習,一度造成台海危機,李登輝總統主政時期的「兩國論」、陳水扁總統執政時的「一邊一國」更曾使兩岸關係降到谷底;另一方面,2001年啟航的金廈小三通則漸入佳境,往來旅客人數屢創新高,而馬英九總統上任後推動的兩岸直航,開放陸客來台觀光等政策,更使兩岸交流進入全新的階段。 必須嚴肅以對的是,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為何?是延續馬政府過去8年的交流基礎?或是改弦易轍重回李扁時期的對抗思維?而針對民進黨新政府的兩岸政策,北京又將祭出什麼相對應的措施加以反制?夾處兩岸的金門是否受到牽連影響? 站在金門這個兩岸連結的點,金門人必須再次呼籲兩岸政府、朝野主事者,金門人親身見證兩岸爭戰所帶來的傷害,兩岸和平得之不易,金門的存在,既證明了兩岸的連結性,也凸顯了兩岸間錯綜複雜的特殊關係,願兩岸主事者擱置爭議、積極對話,用協商取代衝突,共同維護台海和平。 在兩岸軍事衝突的年代,金門曾是兩岸的戰場,在兩岸展開交流以後,金門又以其特殊性成為兩岸和平之鑰,至盼兩岸正視金門在兩岸關係中的關鍵性角色,賦予金門在兩岸交流中更多的積極性定位。
-
心靈環保與低碳金門
聯合報於近日連載有關全球減碳大作戰之新聞,其目的在響應2015年聯合國巴黎氣候高峰會議,本次會議被視為「拯救地球最後、最佳的機會」,與會各國希望能通過具有法律效力的決議以取代《京都議定書》,並以「抑制全球暖化」議題進行協議,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讓地球暖化速度在2100年時,全球氣溫不會上升超過2℃,先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於1.5℃之內。目前已經有180個國家提交了各國在溫室氣體減排上的自主方案,諸如:德國百年建築翻綠,用電百分之一百自產,除推出建築節能新設備補助,還推廣「自產自用」的新一代公寓;荷蘭半數火車,已改風力發電,未來將見「風輪」住商大樓,不僅節能減碳,而且供電也百分之百自給自足,並預定於2018年,所有火車達到零排碳目標。 本縣為發揮地方特色,針對當前永續發展及節能減碳低碳島政策之推行,舉辦許多減碳宣導活動,尤其在世界地球日之前後,本縣各機關、學校、社團也陸續辦理各項減碳活動,如:植樹改善空氣品質行動。金門縣社區大學也於近日開設『社大講堂』,針對「健康環境」理念,以生活為核心,提出生態、健康、居家、建築、社區、交通等民生面向之「生活微調」低碳原則。並以「島嶼家園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說明「為何需要」及「如何實踐」,以增進民眾理解,產生切身關聯,進而培力與推廣。該項活動幫助社會大眾了解目前政府如何以再生能源設施,推廣綠色運輸及建置金門低碳島計畫」,並以金門的氣候變遷與挑戰、金門的再生能源的實施與推動、金門的電力過去、現在與未來、金門生態環境的保育與永續、金門自然生態永續環境保護及金門永續未來的營造等為討論議題。 『社大講堂』也闡述金門實施環境教育工作及成果概況,提供金門實施低碳島的規劃與資訊,期能配合推動,以求金門永續發展。獲得與會學者、校長、學員們一致認同與肯定,並全力支持金門推動低碳島政策,從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做起,利用周圍可用之素材,做好污水處理及雨水回收工作,並仿效新加坡的作法,循環使用。學校推動環境教育雖然辛苦,但是還是要做,尤其讓中小學生從小透過觀察、體驗的方式,學習如何從家庭環保做起,例如:廢水再利用、少喝飲料、減少塑膠品垃圾,以減少環境之破壞,畢竟環境教育是每一個現代國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目前金門碳的排放量,以民俗祭典為最多,如食物運輸,燒金紙及宴客所產生大量廚餘,因此,改良不合時宜的習俗,將是我們要思考的作為與方向。從健康的角度來看,減碳工作是營造一個低碳環境的秘訣,縣政府也應加強跨局處整合,針對環境污染實施監測與改善作為,才能有效建立低碳金門永續發展的健康環境。 總而言之,要做好金門環保及低碳島政策均需從生活做起,建立心靈環保,養成良好的節能減碳生活習慣,針對減緩氣候變化,注意到氣候變化的風險和影響,提高氣候變化不利影響,讓民眾形成共識,大家一起做環保,必能使低碳金門,永續發展的機制持續運作,以實現低碳島的目標。
-
從路平專案談起
春末夏初,陰雨不停,加上雲霧不斷,不僅帶來生活交通不便外,更重要的是,由於連日之雨,除了造成多處道路周邊積水之外,路面,尤其是瀝青路面也出現大、小不一的破損及坑洞,不僅影響景觀,對人車之安全更帶來危害!因此日前縣長陳福海在下鄉巡視基層之時,見此路況之不堪,特邀集工務、建設、養工等單位,研商解決此不堪之路況及改善之道。下達力推「路平專案」動員令,要求各業管單位,盡速彙整全縣各道路遇雨易積水路段,而且提出具體有效改善方案,讓民眾擁有行的安全! 縣長表示,早年全縣道路幾乎是以水泥混凝土鋪設,遇連日多雨時,較不易出現破損和坑洞;但自採用瀝青路面後,一旦雨水沖刷及滲入,易導致瀝青土石鬆軟,再經來往車輛輾過,以致下陷或破損情況,進而影響到鄉親用路的安全。因此,特請工務處及養工所彙整目前道路積水,和破損路段的相關改善資料;一旦道路出現破損、坑洞路況,應立即先行修護。並在明年重要、次要道路,甚至村里道路均做列管,力推「路平專案」,並向中央爭取預算補助。 什麼是路平專案?由於目前各縣市均有所謂的「路平專案」,以致言人人殊。但一般而言,所謂路平專案,其精神不外是編列預算,依時依期,要求承辦單位,依各級道路之路面老化及破損情形、交通量評估,挑選重要道路,辦理路平專案改善,施工前均要求管線單位配合,及早施工及孔蓋下地;施工中以高品質把關;施工後要求平整度及後續限制申挖,期望全面改善現有的道路,使用路人能行之方便;駛之安全。對金門言,我們認為更有其特殊性與迫切性,且論述之以供相關單位參考。 其實先進城市之路平專案,其主要精神在於使用人之人、車安全;因道路平整、完整而安全。易言之,安全才是路平專案之動機;當然此安全不僅是用路人之安全,也包含各種車輛之安全。若以此動機來論,則金門道路之現況,不僅誠如縣長所言之侷限外,另有一急切改革點即是車道規劃欠當、行道樹待修剪之問題。均宜納入路平專案考量之,以竟全功。 首談車道規劃欠當,早期由於軍方之考量及各種因素之限制,以致金門絕大部份道路,人車同道;汽機車同道,其行駛之安全性如何,不必深論即知;加以鄉親有道路散步之習慣,以致時有危聞。這正是縣長上任以來力推之道路拓寬工程之動機,宜以支持並持續、擴大之。再來就是行道樹本是美化、環保之必具;但必須考量路燈之位置及影響視線而更易其位置,並以專業之觀點修剪之;必要時,路燈應移置行道樹之前,務必使照明不受樹蔭影響;樹蔭不受照明所制。也只有如此,才能安全與美化、環保兼具,如星加坡之路樹管理,這方是路平專案之完整立意所在,且以此共勉之並支持之!
-
社區風貌營造建構社區之美
由於社會長期追求經濟成長,使得原有的城鄉特色,在高度發展的影響下,讓地方個性與面貌逐漸模糊,甚至造成環境脈絡與紋理的嚴重破壞,也讓城鄉之間的風貌漸趨一致,進而缺乏具有品質與足以辨認和記憶的在地景觀特色。 因此近年來國內積極推動社區風貌再造與社區營造,從理念的推廣、人才的培育及文化的保存,公私部門與民間團體集結投入社造工作,並鼓勵在地民眾共同參與,以符合社區全面性的需求,落實總體營造的精神。 除從軟體層面的社造觀念培育,以及硬體部分的地方文化設施兩方面,同時提升社區文化生活及參與內涵,帶動更多社區民眾來認識地方文化,進而激起對於家園的關懷,以及增進參與公共事務之能量。 近年來,亦有在地青年進入與回歸村落,運用創意,為村落注入文化活力,提升在地文化暨藝術活動機會及參與意願,更盼能逐步改善村落文化及經濟的發展環境。除了借重新一代青年的熱誠、創意及專長,另也可藉由參與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項計畫,促使其對政府施政規劃有所理解及感受;此外,透過社造人才的整合及善用,分級培力擴大人力資源之運用,還可引發更多社區投入社造工作。 讓社區透過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的循環歷程,深化組織人才的培育工作,創造在地文化新活力。或借由擾動與互動,讓社區跳脫既有的思考模式,發展社區的創新觀點與自我特色。而經由陪伴與幫助,社區住民共同討論與解決,透過組織、動員、參與,以建構社區長期的運作與支持系統。建議可以生活圈的概念,全面性的開展社區總體營造的社群協力治理模式,引領更多觀念變革與行動,營造更好的社群關係與生活空間,強化在地社群關係。 而社區的活動中心、小公園、廟口等既有空間,除了是平常社區長輩聊天聚會的場所,也可透過社區特色發想,與社區居民互動,創作作品裝置展示,抑或成為劇場、舞蹈、律動、歌唱等活動成果發表展演場域,或可邀請表演藝術團體示範演出,使社區現有空間真正的活化使用。 近年來,在地青年與社群戮力建置社區新風貌,諸如盤山社區的建物創意彩繪,規劃山水節、野餐活動賦予社區開展新生活型態與風貌;珠山社區的特色元宵燈節,向來是媒體競相報導的焦點;碧山東店社區的綠美化、文學地景、樂齡學習中心、二手舊物商店等等,有越來越多的在地社區集結力量,以實地行動顯現對在地的關懷與情感。 民眾藉由社區營造參與社會公共議題,認識自己、了解在地,並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落實文化權利,重視各族群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也使社會整體向上提升。以居民實際生活的社區為中心,結合社區人際網絡及社群虛擬網絡,以情感訴求的感動與連結在地社區及旅外鄉親,再現社區傳統文化,發展獨有特色,持續灌溉活水,幫助在地新苗生根茁壯,建立永續經營的社區營造模式。
-
貫徹兩岸司法互助落實保障法治人權
金門縣警局與廈門市公安局,經過2年的費心偵辦,終於在最近聯手破獲仿冒金門高粱酒案,市價達新台幣3000萬元。這是縣刑大自2013年透過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機制,在廈門查獲產製假酒集團後,再次有斬獲。 近來,因為肯亞等地台灣籍詐欺嫌犯遣返地的問題,讓兩岸的司法互助遭受不少質疑。事實上,兩岸兩會於98年4月26日第三次兩岸兩會高層會談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迄今即將屆滿7年,兩岸主管機關在共同打擊犯罪、人員遣返與相互協助送達司法文書、調查取證、罪犯接返等司法互助事項方面,已逐步建立制度化的協處機制,也呈現不錯的執行效果,實不宜因個案便否定「共打」的成效及努力,反應正視兩岸制度差異化的現實,在訴求人權及正義的前提下,謀求最大化的互利成果才是。 誠然,兩岸犯罪的類型有千百種,甚且還可能涉及到如跨國犯罪,以及國際司法協助等議題;因為案件的多變性及隨機性,會讓所謂的兩岸司法互助增添許多麻煩及變數,例如:因跨境取證的不易,嫌疑犯可能遣返台灣後,便遭輕縱;如若犯罪地在彼岸、受害人是大陸人,若易地而處,這應當也是我們無法接受及認同的。囿於兩岸政、法環境的迥異,這樣的例子所在多有,而互助、交流的最大功能之一,便是建立機制化的處理程序與運作;畢竟,兩岸絕非單純的「國際關係」,為了確保兩岸民眾更大的權益,雙方理應理解彼此的窒礙之處,善盡維繫良善互動的義務與責任,才是最合宜、最具理性的妥適做法。 據我官方統計,截至105年2月底止,兩岸司法機關在本協議架構下,雙方相互提出之司法文書送達、調查取證、協緝遣返等請求案件已達7萬5,000餘件。如若沒有兩岸共打的互信及基礎,兩案涉法事件,恐怕還是大陸說了算,遑論任何人權保障、案卷移送、共同偵辦等等。兩岸的合作交流,肇建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互信更有賴長期的關係經營,但毀之卻只在彈指之間。我方的不友善,勢將引來彼方的反彈;如若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問題益發複雜、不可收拾,那就該管好輿論風向、頂住反彈壓力,讓兩岸司法互助朝向正確的道路發展。 以金酒打假為例,金酒既是台灣的知名商標,更是兩岸的馳名品牌,金酒既在大陸合法擁有品牌註冊權,便享有公部門據以維權的權利;然而,就金酒跨海打假一事,牽涉到的絕不會是一省一地之事,如若不能藉由更高層級的權管及政策介入,想要在短時間內獲致可觀成果,無異是癡人說夢;因為我方有維權的要求,彼方也有市場維管的需要,強強聯手才能撕開破口,發揮打假的最大效果。兩岸聯手破獲仿冒金門高粱酒案,看似為兩岸司法合作個案,其間牽涉的卻是整體機制的運作;國民的基本人權自該維護,但不能藉此「打臉」彼方,來確保不傷害「台灣人民感情」,如此,又何能指望兩岸司法互動有任何良性的進展? 總之,用政治綁架法治、正義,絕對是愚蠢的行為。「法治」是「民主」重要的內涵;在兩岸司法互動上,既不宜打對方的「臉」,更該為台灣自詡的「軟實力」留些臉面!
-
興革品德教育的國家級策略
近日,最高法院判處台北捷運殺人案被告鄭捷死刑定讞,受命法官黃瑞華說,她仍贊成廢除死刑,但本案依法判死是無可迴避的選擇,「這是困難的決定」。 此矚目案件一經定論,又引來廢死、反廢死團體的爭論;對此稍有理解的人都會同意,雙方陣營均有其立論基礎,所持論點也足以爭取更多的支持,就如過去曾公開表示死刑有違憲之虞的黃瑞華法官也自陳,她的言行沒有衝突,現在仍贊成廢死,這是她選擇的價值,未改變。廢死是目標,但目前社會還沒共識。因為沒有共識,法官只能服膺於當前法規及社會價值觀的判斷,有人便評論說:與其如廢死聯盟所言,死刑只是國家在迴避教化人民的責任,不若釋意為,國家現階段沒有教化此人的本事,只能令其到另一個世界尋求救贖。 法院誠然是個爭論是非曲直、善惡好壞的地方,但人世間的許多事並不能全然用是非、善惡來做衡量。有道是:「種善因,結善果」,反之,種惡因,便不要指盼有好果子吃。教化,是人之在世的主要目的,不論是個人、家庭、學校、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每每我們總在發生重大社會事件時,才來檢討各階段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但為時已晚,更有點搞錯方向、聊備一格之憾。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兒時的性格脾氣會影響一生。英國的一項調查結果也顯示,如果孩子七歲時的閱讀能力高過同儕,則日後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成就,就算是把家庭環境、教育方式等因素考慮進來,關聯性依然存在。如果這樣的論調為真,那相當於宣告入學後的所有教育的侷限性,但這也不代表我們便該放手不管;就如我們在看鄭捷殺人事件一般,一個從無前科,在父母、親友、同儕眼中都稱得上「乖乖牌」的人,何以便能犯下如此令人髮指的殺人案?如若在三歲、七歲時便決定一個人的性格及走向,那之後所有的努力意義何在? 因此,我們與其去計較他人的責任,不如認真的想想:「自己有否恪遵職責?」現在的學生,打不得、罵不得,一切講人權、愛的教育,所以便能放任其上課時玩手機、下課時霸凌,甚至以拿鞋砸人為應當、辱罵師長為光榮?而這正可能是台灣一位國立大學碩士生正在幹的事。學校主管表示學校應該檢討反省,卻沒見真的做了什麼樣的機會教育、改變了什麼現況;如若所有的人都是這般的態度,品德教育了不起就是閒聊的話題、譴責他人不負責任的工具,於人無助、於事無補,與「雞肋」毫無殊異。 是以,我們認為,與其要求別人,不如先管好自己。針對品德教育,從幼兒到社會,政府自有一套教育策略及方針,但事實證明,這套策略是華而不實,不具實用性的,可有任何人站出來說明有何因應之道,又將做何種妥適的變革及調整?如若沒有,卻只是放任媒體搧風點火,令甲怪乙、乙怨丙、丙恨全世界,於人何用、於國家社會又有何裨益? 總之,要讓社會沒有「鄭捷」,可不是發張公文請學校加強品德教育就算完事。所謂的大學生與公民團體有本事占領立法院、癱瘓國會,卻對最基本的人品要求、公民道德視若敝屣,國家、社會也將其視為常態,甚至大加讚賞,又何愁沒有第二個「鄭捷」!
-
金門不斷向前邁進 大家都是推手主角
─由金門酒廠參加三項國際烈酒大賽獲得多項大獎說起 報載:金門首次以「金門高粱酒」報名參加三項國際烈酒大賽,包括2016美國舊金山世界烈酒競賽、2016比利時布魯塞爾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賽及2016美國紐約終極推薦,獲得「雙金牌獎」與「特金獎」等多項大獎,消息迅速傳播,金門鄉親咸表振奮,證諸金門不斷向前邁進,值得大家珍惜。 有云:成功絕非偶然。而參展得獎,更非憑空而來。其間胥賴上下長期同心同德,攜手併肩齊力打拚始有今日之成果,金酒公司全體同仁袍澤夙夜匪懈應居首功,尤以此次展露身手,聲名大噪,一舉擠入國際之林,對金門未來發展而言,不惟有助提昇「金字招牌」亮度,也是金門翻轉之契機。 回顧過去,金酒從無到有,從有到好,關鍵則在施政無縫,棒棒相接,造福金門,福利大眾,不折不扣,無怨無悔之服務精神未變,茲此金門刻正處於兩岸和平樞紐關鍵地位,動見觀瞻,團結合作,和衷共濟,再創新局至為重要。 無可諱言,金門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更因曾受內戰之影響,軍管期間冗長,應有之重大基礎建設起步延宕,復因財源、專業、技術人力不足諸因素之影響,迄今供求猶未到位,亦即亟應補強基礎建設,諸如首僕對於金城鎮興建多功能停車場定調,就是好政策,在以「文化」與「觀光」立縣施政主軸下,如何突破現狀,儼然成縣政團隊無可推卸之艱鉅任務,領航者深知任重而道遠,殷盼社會大眾共體時艱,一本愛國愛鄉更愛家之初衷,扮演推手主角,鼎力配合支持,俾期竟其事功。 前立委楊應雄任內與縣府團隊為金門鄉親之福祉力爭不已,犖犖大者,包括(617、619)砲戰參戰民防自衛隊員納入榮民體系完成立法、金門鄉親土地所有權登記期限再延長五年、金門醫院三位一體共同經營等,眾人咸表有感。又現任立委楊鎮浯,上任以來,表現積極,問政品質,鏗鏘有力。頃與縣政團隊協力要求中央正視金門整體治安,應行補足警力,金門子弟優先返鄉服務,此外,提出「建設條例」第十三條之一修正草案,明定「內政部空勤總隊應於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縣編制機隊駐地,以及時就近專責執行勤務,確保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並已獲得主管部會具體回應,立法院院會一讀通過,交付經濟委員會審查中。所謂:「好之開始,成功一半」,隨著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委員蒞金考察離島救難(護)勤務實況後,金門鄉親生命財產即將更有保障。 而眾所關切殷盼醫療昇級問題,年來更有顯著進步,就事論事,路不走不到,事不做不成,道破貴在「有心」、「用心」推動執行,全程落實貫澈民意,欣見一般稱之為「核磁共振」造影檢查尖端科技器材,業經金門醫院裝置完成,近期則將正式啟用服務患者,凡此種種,不啻是社會大眾一大福音,如果說金門醫院醫療團隊是「醫療昇級」之靈魂,而縣政團隊之助力與衛福部之拉力,三位一體促使「好政策」逐一付諸實現,難能可貴,還望大家給予掌聲鼓勵。 縣長陳福海,對於金門未來願景充滿信心希望,祗要大家力量集中,腳踏實地,扎根基礎環境,在維護弘揚金門固有歷史文化,與開發戰地特有史蹟諸工作下工夫,相信金門獨有特色,帶動觀光熱潮,翻轉金門指日可待。
-
好品德校風好教育生命永流芳
104學年度中小學校(園)長會議,於0419日在烈嶼國中舉行,副縣長林德恭代表陳縣長蒞臨勗勉,「期待創新教育品質,努力讓金門教育工作不斷前進,向下紮根、往上發展,建構學子優質的學習環境,提升整體競爭能力」。 這項會議既是行政部門與學校教育部門之間溝通與對話,更是促成教育決策的平台。對當前或未來金門地區的教育發展,影響深遠。將過去定點式(縣府會議室),改為行動式,而且首次移師烈中舉行;重視解決學校現場實際問題為導向;強調尊重校園自主,以共識決倡導教育政策。諸如探討國民中小學週五不排課,讓學校保有彈性以發展校本特色課程,及便於校際交流合作,具有創意;為解決學校小額工程常常流標,執行困難問題,拋出徵詢校際併案招標意願,主動媒合,是負責任的表現。兩個議案根本解決校園實際問題,展現教育行政部門的務實態度。倡導「推動品德教育」方案,以及推動該議案的傾向才是本項會議重點。因為好品德,成就校風好;各校好校風,讓金門教育生命亮眼而流芳千古! 若問整體競爭能力,不論是九年教改或現今之12年國教,大家習以學習成就為具體標竿,顯而易見的課程教學評比,難免墜入學測、基測、會考等成績比較之窠臼而紛紛擾擾。然而綜觀課綱,本來就有潛在課程,而「品德教育」更是最重要的潛在課程,只是它無法被及時看見作評比,需要時間累進成長而難以量化,被大家輕忽了。事實證明,競爭能力不是學習成就的短期比較,而是人生長遠器識與素質的表現;學習成就強不能證明品德教育好,但品德教育成功,保證競爭能力正向而優質。西方教育學者將道德教育,視為哲學思辯、價值觀養成,華人文化則將之視為修為與內涵,透過教導形塑與陶冶。教改課綱將品德教育稀釋分散於校本課程、導師時間、綜合領域及七大議題,校務行政則劃歸學務與輔導共治,教務負責課程規劃,力量分散下,品德教育似有若無,於是有人形容這是「缺德」的教育。當社會運動與學潮風起雲湧,許多青少年非行事件顯露於媒體版面,政治人物諸多道德瑕疵,學校教育不能讓社會揚善,大家不暇思索歸因於學校教育失敗,但不會怪責學習成就,而是指責學校品德教育不彰。教育部為此,於民國98年修訂「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要求各級學校推動;本縣於104年制定「孝順、關懷、感恩、尊重、禮節、公義、誠信、負責、寬恕、合作、自省、公德」等12項品德核心價值,作為各校教育行為準則;交付本次會中就「金門縣國民中小學推動品德教育具體操作實踐規準」草案,提請討論。 草案精神有三:1、強調在地化,以培育「立足仙洲,擁抱世界」的金門人之核心價值為主軸;2、重視社區與家庭參與,以「鄉土情」-守護閩南文化,「責任感」-建設現代社會,「世界觀」-展望未來世界;3、尊重校園自主,鼓勵學校自行研發或校際聯盟,從品德教育創造特色,透過「孝順、關懷、感恩、尊重」培養鄉土情,經由「禮節、公義、誠信、負責」實踐責任感,體察「寬恕、合作、自省、公德」發展世界觀。 草案以可操作、能在校園與家庭生活中具體實踐者為著眼,一方面透過價值澄清,從做中學,在生活中教育,從校園教育作為擴散與放大至社區,形塑出「友善校園」的文化氛圍,培育金門子弟具有建設現代社會之器識,更經由兩岸生活圈之互動,進而深化擁抱世界之優良品質。不作分數計較,降低形式與文書報告,而是依比例原則、普遍性、可行性、特色評比等實踐程度,便於學校自評、校際互評,加重實證與實地訪評;不在比照中央標準或台省作法,而是務實面對學校組織文化、當下金門子弟所處情境與未來前景需要,鼓勵自由發展;不求短程競逐,而是深化與持續。然而品德教育不能流於宣教式,不宜課程化,各項核心價值之關聯性,更難以切割細分,因而必須全體總動員,結合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社區服務、生涯及職涯教育等相關活動,由師父帶徒弟,親子共學,學長指導學弟,實地體驗,參與生活,全方位達成實現自我之全人品質。陳縣長提出「正心正念」,強調務必把每個孩子帶上來,可作為推展品德教育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