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針對人口老化之省思
日前全球人口已突破七十億,在此當兒,許多西方人口學家,憂心的不是人口爆炸問題,反倒是人口老化的危機。對許多西方和亞洲國家而言,這個問題才是更切身更急迫之問題。 因為雖說人口爆炸;但以今日糧食生產與技術之高度提升,其實是足以餵飽這些增加的人口。然而真正的夢魘是人口迅速老化所帶來的危機,就路透社之報導,預計在2030年後,不少西方國家和日本、南韓等國,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將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一些開發中經濟體,特別是實施一胎化政策的中國大陸,也會面臨同樣問題。不僅增加青壯人口的經濟壓力,其衍生的諸多問題,如貧病、就養等社會問題,是有可能拖累正常社會之經濟發展、生活品質,怎不令人口專家及社會學家擔憂?因此甚至有學者直指:未來人口老化之問題將取代核武成為聯合國討論之熱門議題! 因此,如何在老年人口大增之餘,考慮理想與現實之老人策略,創造繁榮、就業並提供各種必要服務之老人政策,不但是新的挑戰,更是未來政府能力與否之重要指標。事實上,有不少專家即認為:人口老年化所帶來的醫療與社會照護之成本,及因此而迫使生產力下降,應是近來聞之色變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是以老人政策已不容我們猶豫不決,因為它早已不是「迫在眉睫」一語可帶過。 日前有鄉彥著文,就金門之現況,屬文「正言老人政策」,呼籲重新審視金門福利政策,進而集中資源,效北歐等先進國家之老人政策,以社會主義及英國費邊社之思想,將家屬、志工等一併納入「專業照護人力網」:除按年所得依比率酌收家屬費用外,青壯家屬應長住金門,以促進金門經濟力。即使因能力無法在金門就業工作長住,仍可優先進入「專業照護人力網」中,成為其中之一員。此種以公眾之力、大眾之財、專業能力來照顧老人的政策,其實在一些先進國家早已行之有年,頗值我們參考。 當然,「老病」是一體的,因此,如何提昇金門醫療水準及服務品質,更是老人政策另一面重要基點。在該文中,也一併呼籲重新思考金門醫病政策,以人性及金門地理先天環境,事實上,我們也認為具有奉獻宗旨之宗教醫院,理應是金門重新規劃醫療之首選,更值相關單位重視即行之。 老有所終!一個真正幸福的城市,不僅在於表面上之各種數字,而在於各種精英人才是否長住其間,而老人政策之得當與否,正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因為這背後涉及到各種基礎建設、宜居空間、生活機能、醫療品質的支撐,職是之故,且讓我們以此作為重振新金門之起點!
-
保育海洋資源永續環境經營
過去幾年來,在金門縣政府與金湖鎮公所的攜手努力下,成功的打造了「花蛤季」,讓悶熱金門的夏季多了點清爽熱鬧的海風。除了打響海濱遊憩活動的名號,延伸出音樂季等亮點,更成為金門夏季重要的觀光活動,但日前卻出現花蛤「瀕臨枯竭」的警訊,水試所並疾聲呼籲鄉親要共同保育,讓花蛤所延伸出來的歡樂與休閒漁業能永續經營。 其實不只花蛤,曾經在南門海豐富的「沙螺」多年前已瀕臨絕跡。種種跡象顯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若不慎打破了生態的平衡,習以為常的或是年幼時常見的生物可能就此消失。 金門是個海島,先民們從海洋上取得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過去,由於這些天然資源的取得較困難,所以老一輩的居民相對來說比較懂得珍惜這得之不易的資源。現在,則因為取得相對容易,所以人們在消費上也較無所顧忌,而且往往容易過度消費。此外,大陸沿岸居民違法濫漁,也讓金門近海的生物資源日漸枯竭。 事實上,金門縣政府對海洋生物的保育已行之有年,人工魚礁、原生魚苗等措施,長年以來並未間斷。但,隨著金門的全面除雷,提高了灘岸的可及性,包括當地居民與觀光客,都可以輕易抵達,連帶使得部分原先受保護、屬海洋生物的繁殖地也被入侵。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前述提及之「花蛤季」等灘岸遊憩與觀光活動,既是未來長期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如何兼顧觀光發展與生態保育成了當務之急,誠如水試所所長翁自保透過媒體的發言,成立並適當區隔保護區,在適當的季節進行保育工作,已屬刻不容緩。他也在媒體訪談中強調,未來金門縣政府將持續、長期投入監控潮間帶生物種類及數量,更同時透過媒體呼籲鄉親共同參與保育。誠哉斯言! 花蛤的枯竭只是一例,且因其與觀光活動有關,格外引人注意。相同的困境也可能發生在其他物種身上,值得重視。花蛤的警訊,或許正提醒了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們,都有責任、有義務時時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以及對待土地與自然的態度。一者,適量消費自然資源,並讓其有回復生機的機會與時間,如此方能永續經營環境。其次,我們必須鄭重的呼籲,倘若讓昔知的生物物種在我們有生之年消失殆盡,對我們自己及後代子孫都是不負責任的態度。畢竟保育工作絕非幾個研究案、或是特定人士的工作,而是需要所有鄉親都有相同的體認。 自然資源有限,面對此一警訊,我們必須對鄉親們提出呼籲,在挖貝享受休閒體驗之樂時,不但應該酌量挖取,對於體型較小的花蛤網開一面,留下貝種,為往後的漁業留一點未來。海巡署等有司部門也應持續設法管制並有效驅離違法濫捕的大陸漁民。同時,我們也要呼籲鄉親,在權衡開發與保育之間的輕重與得失時,應理性面對問題,全面反對開發並非全民所樂見,而是應善用智慧、動員鄉親,設法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方為上策。這是全體鄉親都必須背負的共業,也是無所懈怠的共同責任!
-
島嶼食事文創金門
作家們自主書寫,民間資源完成,一本名為《島嶼‧食事》的書,十月初版,僅一個月時間,書賣到缺貨,出版社緊急再版,新書發表會尚未登場,但已累計四千本的發行量在圖書市場,也在金台同鄉間流動;無疑的,這是近年來難得一見以飲食文化、民間力量進行「文創金門」的成功案例,值得重視鼓勵。 十月一、二日,金門文化局與台北《聯合文學》甫舉行一場「金門人情好滋味:二○一一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邀請蔡詩萍、謝旺霖、林文義、廖玉蕙、李崗、伊格言、楊佳嫻、陳芳明、耿一偉、從從等十二位作家朋友、藝文人士,分別從文學、文化、藝術、電影等視野切入「文化創意產業」,並且聚焦金門。活動結束後,《聯合文學》因緣際會,再結合林媽肴、牧羊女、吳鈞堯等十七位金門本土作家、畫家,由洪玉芬主編,搶鮮出版《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一書,感性訴求「雖以食物為名,以美食書寫,卻不僅僅是食物的記憶與描述而已,更重要的是包含了食物背後的時代背景,傳統習俗與人情溫暖等等,那才是長久以來眷念不捨遺忘的島嶼舊韻與精神寄託的不滅明燈」。 《島嶼‧食事》緊接在「金門人情好滋味:二○一一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後推出,迅即獲得廣大回響,觸動了金門人、與金門有聯繫之人,以及嚮往金門者的飲食與島嶼記憶,正好印證了「文創金門」理論與行動相互結合所可能迸發的能量,亦是蔡詩萍所言「金門,美的無限在故事」的美學書寫實踐。 回溯在金門文化局「二○一一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的十二場講座內容,出現了許多「文創金門」的美好發想,作家蔡詩萍提出「金門,或許是中華民國轄區內,最具故事性的縣份了」、「金門,有多美?我只能說,她的美,還有無限可能,我們只需鼓勵更多人投入金門美學的深掘,那金門的美,便可能無限延伸,世世代代」,因此,他認為金門的地理美景,始終要與金門的故事緊密結合,而金門的故事,從大歷史(時代性)到小歷史(金門人與外地人在金門的生命經驗),都不可能在真空狀態下發生,「於是,場景便有了被大、小歷史賦予記憶,賦予意義的條件」。 蔡詩萍拋出了以說故事來行銷金門之美的意義;金門,又有那些值得述說的故事?參與「文化創意產業」研習的其他作家,不少人都提及「酒與飲食文化」。著有長篇小說《噬夢人》的伊格言的金門行,除了餐餐痛飲「對金門有貢獻」的金門高粱之外,他還發現金門芋頭頗為好吃,視為「神物」,「說神物或許誇張,但每餐我吃到芋頭皆質地鬆軟,同時頗具彈性。這『鬆軟』與『彈性』兩樣特質似乎不易共存,但我覺得金門芋頭還真是這樣」;詩人楊佳嫻最初的金門閱讀記憶來自高粱與詩的結合,「現代詩世界裡那些碰杯與大笑的聲響,鄭愁予、商禽、弦,甬道中的大醉,微風中的微醺,那些在高粱煮沸的血液中一行一行吐露出來的,高溫,搖擺的詩句」;劇場導演耿一偉也是從高粱來說金門故事,「金門如果要行銷自己,勢必得將自己打造成一個故事。 《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不同於坊間的食譜、飲饌,而是一群來自海島家鄉的遊子,用飲食記憶書寫一座島嶼的故事,還要誘發外人經由味蕾情感來認識貼近金門人情好滋味。島嶼食事,譜下文創金門美好一章。
-
豐富館藏深耕文創
有句話說:從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博物館,可以看出該地方的文化、歷史、風俗、民情。此言誠然不假! 金門縣文化局下轄的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重開幕,不但有六大主題生動活潑演示了金門地方歷史民俗,另有主題七崇文齋文物展及企劃展示室,相繼推出各式藝文展演,十一個多月以來,不但成為金東地區藝文活動亮點,也成為地區中小學生校外教學的最佳去處。 這座從「蚊子館」活化再利用而誕生的歷史民俗博物館,不但有號稱鎮館之寶的《明鎮國將軍遺塚文物》,有千年遺址的《金龜山與浦邊、復國墩貝塚遺址文物館》,明年還將規劃《華僑文物館》、《兒童教育館》,其核心價值在於增強館藏與社教服務,結合觀光、教育、典藏,綜合行銷金門。 回顧歷史,博物館的起源,是源於二千三百多年前古埃及在亞歷山卓城設立的機構「繆斯」(Musaeum),主要用以收藏亞歷山大大帝遠征歐、亞、非洲蒐羅而來的珍品。當時的博物館並未對外開放。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博物館則是巴黎的羅浮宮,設立於1793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這是歷史上的首次,讓社會各階層人士都能進入館內自由欣賞王公貴族們的珍貴蒐藏。隨著時代的演進,博物館的功能益發多元。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定義,所謂的「博物館」,是一個「永久設立的機構,用以獲取、保存、研究、詮釋並展示人類物質(有形)與非物質(無形)文化遺產,以遂行其教育、學習、娛樂等多元目標。」由此觀之,金門設立的「歷史民俗博物館」,意義著實非凡!開館不到一年,在這座常住人口不過五、六萬人的小島上,竟能累積達三萬參觀人次,換言之,如不考慮重複參觀的因素,按人口比例計算,幾乎已有一半以上的常住人口曾經到訪這座博物館。文化局雖無常設人力與充足經費,卻仍有此卓著貢獻,確實值得激賞! 我們相信,「博物館」的功能,除了現階段提供靜態文物展示之外,還是個對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且應整合民間力量共同參與。日前成立的「義工隊」,正是此一理念的具體實踐。此外,對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工作,也絕對不能偏廢,還應主動出擊、積極參與。 日前,縣府已陸續審查通過,將瓊林蔡氏宗廟祭祖儀典、四月十二日迎城隍、中秋博狀元餅、后湖卯年海醮、金門風獅爺、普渡燈(七月流火)等六項申請登錄為非物質(無形)文化遺產,未來,有關部門應與學術機構及地區文史工作者攜手合作,持續強化對這六大文化遺產相關文物的蒐集與整理,甚至應該在歷史民俗博物館中規劃出相應的展示內容,而博物館的組織編制也應有所調整,從各方面展現出地方對歷史與民俗文化遺產的重視。未來,期待能透過對這些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系統的整理,形成地區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寶庫,進而成為金門發展文創產業的堅固磐石!
-
選民做頭家賢能出頭天﹗
日前馬總統與國民黨立委參選人金門縣聯合競選總部成立,尋求連任的馬總統原本要出席,因金門下雨天候不佳,取消行程,總統改以電話連線空中拜票、爭取支持。總統一一說明任內對金門的建設,包括新台幣12億元的署立金門醫院綜合醫療大樓動工中、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去年8月升格為金門大學、因應小三通快速成長擴建機場、水頭碼頭等。 馬總統在3年多前獲得金門鄉親以超過95%的選票支持,說明金門鄉親對馬總統幾近滿分的支持,而這幾年來,誠如馬總統所言,改制金門大學、金門大橋肇建、署醫醫療大樓動工等,都是不容抹煞的事實。 做為選民無論總統大選、民代選舉都應支持能為地方、國家造福的候選人。因此,我們希望金門的未來能朝金門免稅島、國際觀光休閒島、醫療養身島,並加強各項建設、改善自來水質等全力以赴,讓金門全面起飛。 以前,許多政治人物都慣以口號治國;有執政包袱的機關首長,有監督權、預算權的民意代表,對選民的承諾究竟需不需要兌現?法無明文,選民自然也懂得聽聽就好,但到底誰說話的「含金量」高一點,除了盲目及死忠的選民外,選民心中還是有一把尺的。究竟該選誰來對金門的未來負責?攸關社會發展、公眾福祉,身為選民的你我,豈可不慎。 多數人都理解,民主選舉最大的基底在於「選賢與能」,但如何確認「賢」、「能」,便是項大工程。有人認為,民主選舉是一趟「歡喜做,甘願受」的過程。事實上,執政者或代議士的表現,不僅止於事前審查,更應側重事中稽核,以及事後考評。公民們僅知道有選舉權,而不知有罷免權;僅明瞭有公投,卻將創制、複決做擺設,都是不道地的民主。或許,為了更和諧的民主關係與社會秩序,執政者、代議士都吝於去推廣選民「完整版」的權利,也因為沈默多數的現實,讓更多的政治人物可以侈言:「我選多選著啊,無你係嘜按怎?」政壇上充斥著不負責任的政客,實則不能怪政黨或候選人,而要怪選民;因為選民的放縱,因為選民漠視自己的權利,才會令更多的政客小丑橫行。 總之,選民不但應該獨善其身,更應想方設法的兼善天下。有識者應該發動成立更多的公共議題社群,明確民之所需;更應透過公開透明的考評,令從政者無所矯辭、無所遁形。選舉絕不應只是聽到、看到候選人聲嘶力竭的畫大餅,更應看到選民對公共議題的願景,對候選人務實的考評!
-
公僕清廉民心歸向──由金門縣政府公開召募「廉政志工」談起
縣政府頃為貫徹中央政策,政風機構邇來秉持縣長李沃士「清廉施政」之要求,針對「匡正政風,澄清吏治」採取多項積極措施作為,其中包括公開對外招募「廉政志工」,舉辦廉政工作「法令宣導與講習」,期以宏大「防弊」、「反貪」最佳效果。 有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任何工作,莫不皆然。尤以「廉政工作」,倘不付諸行動,難以見到成果。因為政風機構既存「人少事繁責任大」之現實,並未因為法務部廉政署之設置而有所改善,依然面臨「頭重腳輕」窘境。此外,雖然政府各級機關與公營事業機構都有政風招牌,全天候開張展開工作與服務,然而現有法用之正式編制員額,卻是寥寥可數,上自廉政署如此,下至縣市政府亦復如此,頂多也不超過十人,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就不難看出廉政路途遙遠坎坷多,倍加艱辛。亟需援手,需要助力,招募「廉政志工」,有其必要,也是良策。 再說:政風機構公開對外招募「廉政志工」,此乃法務部廉政署成立以來之創舉,金門縣政府更是首開先例,相關作業要項,見諸專設資訊網站,亦且透過地區平面媒體報導後,立即引起各方熱烈響應,爭先恐後競相親自辦理報名,幾天之間,即告額滿,還有一位年事六十九歲老翁,因為年逾六十五歲限制,未能遂其所願,為此深表遺憾,足見「清廉服務」普遍重視,亦是「民意」所趨之重點。 總統馬英九實踐競選諾言,依循立法程序,完成「廉政署」之設置,出身檢察系統首任廉政署長周志榮,其以學能俱佳,素享清譽,表現卓著之優異條件,榮獲層峰之重寄,拔擢膺任專司推動「廉政工作」重責大任,此對其個人而言,絕非倖然,如今脫穎而出,可喜可賀。然而,政風路途坎坷是非多,如何交出政績,讓招牌發光發亮,期以不負眾望,將是全體廉政工作伙伴無由推卸之努力目標,誠如周署長於日前訪金主持「廉政工作」座談會時所說:廉政工作者,務必貫徹政府政策,依法行政,恪遵紀律,完成時代賦予歷史任務,詞簡意賅,意志堅定,念茲在茲,溢於言表,貴在廉政工作者,相勉力行,希望社會各界鼎力支持。 平實而論,「防弊」猶如「防疫」一般,應自平日做起。需就「細節」入手,尤須「全程」一貫,「全面」落實「執行」。就以「防疫」為例,倘若人人平日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好個人與公共衛生,則可減少許多疾病發生,大家都好;反之,「防弊」工作亦復如此,只要人人奉公守法,依循法令制度,公私分明,實事求是,則許多弊端都能防範於未然,消彌於無形,道理簡單易懂,人人能為,人人應為,不是嗎? 其次要談「反貪」工作,眾所周知,「貪污」如同「毒瘤」,不予矯治割除,小則危人財產生命,大則足以腐蝕國本,新加坡即曾慘遭「貪污」頹風所害,痛定思痛,毅然成立「廉政公署」,大舉根除貪污舞弊,從而奠下政治清明之基礎。正因如此,相互仿傚,有此組織者,舉世不只一國,且看政府力排萬難,決心於法務部成立「廉政署」,其來有自也,蓋其專職遂行肅貪任務,其與歷史悠久,而也肩負國家整體安全工作之法務部調查局並無重疊之虞,反而成為分工合作,相輔相成,各司其職,殊途同歸,併肩打擊犯罪,除惡務盡,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不可缺少之主戰力量。 際此民主法治時代,「新官上任三把火」早已不復存在,但見廉政署已經開出紅盤,有位司法界人員涉嫌貪瀆,遭到收押禁見法辦,好之開始,贏得口碑,未來表現,誠然可期。 不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再以「貪瀆」案件為例,或大或小,不斷發生,證諸頹風助長,吏治亟應澄清,爰特藉此呼籲,治病無偏方,務必對症下藥,使之藥到病除,肅貪無捷徑,貫徹依法行政,正派服務要求,如有故違,即時懲罰,該懲即懲,該辦速辦,讓好人得到保障,壞人消聲匿跡,此乃人民之期待也。
-
故事繪本創意行銷金門
「建議遊客抵達金門尚義機場時,就獻上一朵百合花,加深對金門的印象!」一本書的發想,兒童文學作家林煥彰出了個點子,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在台北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舉行的《我要獻上一朵花》新書發表會上,受到熱烈回響,也讓我們發現到出版品所展現的創意,也可能牽動島嶼觀光,行銷金門文化。 為讓金門老舊的戰地景觀能在現代的文化創意活動中被重新活化,金門縣文化局與遠流出版公司繼《看,冬日的黑色大軍》後,再度攜手共同製作林世仁詩文、劉伯樂繪圖的《我要獻上一朵花,爺爺和我的金門戰地之旅》,期以新的創作形態來打開讀者的視野,這不僅是出版界第一次以故事繪本結合金門的戰地景觀與歷史風情,書中祖孫人物的角色設定,更為本書帶來了跨世代的知識性與趣味性的雙重意義。 素有前線堡壘的金門在過往戰爭洗禮與冷戰時期下,為了軍事需要及維護台灣居民的安全,設置了各式各樣的防禦設施,層層的防護網,讓一般人難以窺其全貌。但隨著全球局勢轉變,海峽兩岸開放交流,讓金門也漸漸脫下厚重的戰袍進行轉型。 金門縣長李沃士就在《我要獻上一朵花》書序中表示,金門站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上,近年來已將許多軍事設施轉化為觀光景點。「這用意就是希望讓來自非戰地的朋友,能透過實地的走訪,了解過去金門的軍民在戰火下生活面貌。」 秉持著這樣的精神,金門縣文化局與遠流出版合作推出《我要獻上一朵花:爺爺和我的金門戰地之旅》,即是要傳達金門縣政府在活化戰地景觀與創意文化觀光上所做的努力,如金門文化局長李錫隆所表述,對於兒時和年少時的生活環境,心中感觸很多,但隨著時空背景的更迭,以往金門呈現的軍事形象開始有了轉換,「如何以嶄新的表現在中外人士的心中留下不一樣的印象,是我們不斷在嘗試的。」而此次以繪本的創意呈現,不但能讓大朋友找到屬於自己的金門回憶,也能讓小朋友發現未來的金門樂趣。 要以單一的一本書來表現金門新的面貌,著實是有難度的,經編輯與作者多次激盪、討論後,《我要獻上一朵花》決定以一對祖孫的不同眼光,來介紹金門的戰地景觀。比如曾在金門服役的爺爺,經歷過戰爭的洗禮,重回舊地的他,看見的是年輕時的回憶,而孫女則是用現代的角度、觀光客的心情來看這些戰地景觀,兩人的視角不同,對同一景觀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如高聳的反空降樁,在幼小的孫女眼中就像是避雷針。)從一開始的雞同鴨講,逐漸有了交流,直到故事最後的坑道音樂會,象徵著新舊融合,過去的戰地景觀在現代化的文化創意活動中被重新活化。 《我要獻上一朵花》的引人之處,除了角色設定上,也在故事的時間本身設定上,以「雙重的時空設定」來呈現金門的轉變,一是在金門開放觀光的一九九三年,另一則是在二○○九年第一屆坑道和平祈福音樂節。這兩者的表現,也傳達了孫女在成長之後對爺爺的瞭解與懷念。 「雙重的時空」設定,書中處處流露動人的祖孫互動和真摯的敘事時,很能觸動讀者內心的情緒。因此,這本書獻上的不僅是一朵花,也是透過緬懷和記錄,以身為戰地的金門,為世界祈求和平。」 《我要獻上一朵花》,不僅採全景繪畫,讓讀者宛如親臨現場,還附有金門戰地景觀地圖拉頁,及多項軍事設施如八二三戰役勝利紀念碑、軌條砦、地雷網、瓊麻、玻璃刀山、反空降樁、喇叭掩體(播音站)、標語、駐軍、崗哨、碉堡、坑道等解說,既可作為故事閱讀,也可作為金門旅遊參考指南。 《我要獻上一朵花:爺爺和我的金門戰地之旅》這個故事繪本,與金門縣文化局多年來努力的夢想,新舊融合、活化戰地景觀與創意文化觀光相契合。透過這個繪本,亦可重新審視、重新發現金門的獨特與美麗。也許有朝一日,所有抵達斯島的遊客,都想、都要獻上一朵花,為昨日戰地的金門獻花,為明日和平的金門獻花。
-
由孔子學說談十二年國教
教育部為了讓大眾了解十二年國教,於十月三十一日下午在國立金門高中舉辦說明會,並與教育局、學生、家長、學校教職員及社會各界討論政策內涵及交流意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預定自103學年度實施,從今(100)年入學的國一新生開始適用。為使國一新生家長關心此項重大教育議題,讓民眾了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的配套措施與規劃,教育部特組成中央及地方宣導團進行宣導與意見溝通。行政院也請教育部提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就入學方式及就學區的規劃,與各地方政府充分合作,並因地制宜加強對話,凝聚共識,於101年四月底前提出具體明確的規劃內容。 金門縣金湖學區100學年度「促進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工作坊」也於日前在金湖國中舉辦,並聘請親職教育專家游乾桂先生在工作坊中發表演說。藉由研習工作坊,希望協助家長們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這「兩本書」。並在演說中以孔子學說宣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游乾桂先生表示,他曾到歐洲聽演講,發現演講者的教育理念均與我們孔子學說是相吻合的。他們認為教育之美,不僅要教出「利己」,還要教出「利他」。他覺得西方的教育令人稱羨的部分只在一個轉折點,那就是西方人看到了「人的優點」。其實,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的五大理念中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源自孔子論語的智慧,其中之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兩大理念也就是我們當前所提倡之個別差異,適性輔導。孔子教學生禮、樂、射、藝、書、數,不就是多元學習中的意涵嗎?孔子在「論語學而篇」開宗明義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也就是我們教育所提倡之閱讀與校際交流。「論語學而篇」中也提及「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由此可知,讀書之前,必先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才能成為有用之人。這也就是「學而優則仕」的道理,與五大理念中之「優質銜接」是相通的,未來之適性輔導,也是先以品德為重。 綜觀國內一、二十年之教育改革也多以這些理念及目標進行,但因受到升學考試及學習成績之迷失,總是走火入魔,到最後無功而返。我們目前所規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也是經過長期教育改革所醞釀出來之精髓。孔子在論語中也提醒我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是告知大家不要強迫孩子學習他不喜歡的東西,應該是適性輔導,引導孩子學習他所喜歡的事情,產生興趣,主動學習,必能成大器。所謂「行行出狀元」,不是靠考試成績就可以衡量的。其實,人格健全、品德好及學習態度正確,自然而然,成績就會提升,謹此也奉勸天下的父母及社會大眾們,任何一種改革都會有所缺失與遺漏,只要大家把握住心中的一把尺,相信古今聖賢的智慧,大家一起努力,必能使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順利推展,圓滿成功。
-
從庭院露台談金門社區營造
「人文、綠意、悠閒」是城市先進的一個重要標誌;更是一個城市是否貼切人性的里程碑。為了這份心意,也為了讓所有人都可享受到這份悠閒,上善基金會人員走訪台北民生社區,在庭院露台地圖上,標出廿八家各具特色的露台庭院景觀,讓民眾穿梭巷弄,漫步度過悠閒午後:踏入民生、富錦街區,不少民眾都對家家戶戶的庭院露台印象深刻。不論是日式風、歐洲風、泰國風還是中國風全都有,更多的是住戶自己發想、布置的「專屬庭院」,搭配上街頭巷尾的綠意林蔭,成就了民生社區獨有的風情。 誠如東吳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表示,露台是城市進步的象徵,民生社區更是全台北市露台景觀最精彩的地方。更因為社區內的樹又高又大,真正呈現宜居的空間意象,只要坐在家中露台、窗台就可欣賞一旁街景,再加上創意人的發想,露台庭院不僅成了一個休息的地方,也成為住民思考悠遊的處所及景觀。而為了具體展現其人文意象背後的動力,社區更在日前舉辦「呼朋引伴富錦街下午茶大會串」,在自家庭院露台「辦桌」請客,免費提供午茶點心,要民眾吃飽又能「顧眼睛」:徜徉於蒼樹綠茵空間中。當天下午,在新中公園還有一場「大樹下瑜伽」活動,邀請民眾一邊感受芬多精,一邊做瑜伽健身。 相信看了這則消息的金門鄉親,一定會呈現一種意念:這是一個呈現和諧、自傲且歡欣的人文氛圍;這是一個宜居的人性空間。這種氛圍,才是後工業時代應有的社區空間,更是「里仁為美」的傳統蛻變後的人性展現。進一步言,這種氛圍才更是金門在深陷傳統聚落卻圮敗;現代販厝卻醜陋之際應有的思考:如何以這種氛圍來浴火傳統聚落、風華醜陋販厝,毋寧是我們迎頭趕上的至道。 我們以為,「不論是日式風、歐洲風、泰國風還是中國風全都有,更多的是住戶自己發想、布置的專屬庭院…搭配上街頭巷尾又高又大的綠意林蔭,成了民生社區獨有的風情。」應是我們對這份意象最具體的做法。易言之,不管是圮敗的傳統聚落,或醜陋的現代水泥販厝,這二個因素:美學意象的參與;深根綠化的空間,才是金門能否從根脫離舊思維的重要法門。 事實上,在歐美先進國家的鄉間小鎮,我們可以常常看到一些藝術學院的師生,乃至退休的名士,常會受邀來到社區為住民服務、指導美化社區,培育社區住民美學概念,蛻化成個人創意,營造出社區獨特的風采,配合上歐美社區空間的地貌共識:參天大樹、綠茵草坪!因此,即使是百年老鎮,或新齡社區,莫不呈現一種人文的氣息,這不正是本文所述之理念?因此,與其終日夸言觀光之前景,何不從切身之社區入門!
-
美化聚落天際線刻不容緩
金門解嚴後,以「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為施政主軸,以開放地區觀光,帶動島鄉繁榮為前進目標,在公私部門同心協力下,各項建設相繼累積成豐厚賣點,頻頻擄獲不少外賓的心,而觀光客注目焦點之一,便是富含閩南風情的傳統聚落,然而當賓客欣賞古意盎然的建築群後,由聚落任何一角放眼望去,常常感到美中不足的是,隨處縱橫的電線已破壞聚落空間之美,金門開放觀光已近二十年,美化地區聚落天際線實在刻不容緩。 在公部門與民間經年累月共同努力下,已相繼帶動地區觀光熱潮,面對著眾多深具特色的聚落與建築,觀光客的臉上充滿著驚奇的笑容,也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並爭相照像留念,而當一張張照片沖洗出來,美麗的畫面卻是任由電線橫行無阻所破壞,不僅減弱畫面人文之美,同時也破壞了大家長年努力的心血,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政府為藏富於民,觀光志業決志永續經營,這個看似無關痛癢的缺失,實在是不容忽視。 近年來,當舉國推動登錄世遺歷史大業之際,金門因豐富特色與經典元素而獲選為全國潛力點之一,不論是閩南文化或戰地遺蹟,都是金門獲得殊榮的焦點之一。而橫跨天際的電線區域,並非僅限於傳統聚落而已,而是地區各角落普遍可見現象。不論是單獨的聚落風景,或是全面的島嶼景觀,都是顯得突兀而影響觀瞻,本縣已大力推動登錄世遺之路,若能關注到這個天空中不速之客所帶來的影響,必能讓這歷史共業更加圓滿。 電力(信)設備對於地區民生功不可沒,同時普及金門各個村落,不僅促進地方建設,為百姓生活帶來許多便利,同時也有助於地區觀光事業的開拓,我們肯定台電等相關單位對地區發展的貢獻,並予以衷心致謝。而政府推展觀光事業時,關注到橫越聚落村里間的戶外電線妥善處理的必要性後,不也是努力為民眾提供一個舒適品味的生活空間,將促進地區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感。為此,台電與中華電信等產業單位,有必要同時積極扮演百姓幸福守護員,以美化金門聚落天際線為職志。 對於此一課題,地區公部門相關單位都責無旁貸,台電與中華電信等產業更應適切配合,共同為金門找回一個乾淨的天際風景而努力。而著手之處,不妨先從地區觀光重點與登錄世遺關係位置去考量,檢討電源網路分佈現況,劃分區域段落,逐步進行改善,當然,施工之刻,縣府單位嚴盡監督權責,民眾也有責任細心配合,祇要大家同心協力,由一個自然村做起,由一個軍事據點努力改善起,金門各個聚落必有更多清淨明亮的天空美景,並與島嶼星空成為賓客心中難忘的金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