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請神容易送神難﹖──金門人面對國家公園引發危機當有的思維
後浦城隍廟原為古色古香建築,近期經過整修後煥然一新,台味十足,與周邊緊密相連的民居頗不協調,卻始終不減少民眾對城隍信仰的虔誠,公部門甚至在這個原本純粹民俗信仰的活動賦予開拓觀光能量的任務,本年度迎城隍慶典展現非常魅力所在,全賴府會同心,縣鎮同力,政府與百姓共襄盛舉,讓整個盛會幾乎成為全民運動,神氣十足。 一年一度迎城隍盛會再度熱炒之際,登錄世遺訊息同時爭相見報,金管處臚列推動委員名單,顯見對於地方影響既深且遠。善男信女們在膜拜城隍之際,回顧昔日國家公園取代「政委會」進駐金門的主因,恐怕是金門百姓始終信心不夠,故而持續在這一鍋烈火上的溫水裡「漸進式」沉迷而陶醉,這起神明未告知的事,公部門與民眾是否了然於胸? 國家公園進駐金門,宣告全國各縣市有不同待遇模式,金門一分為二,不僅是水頭村如此,整座島亦如此,這個後母型機構,證明著中央有「漠視」離島百姓權益,「看扁」地方主政信心的嫌疑,而金門在面對中央之外,還要隨時注意後母的臉色,對岸早已改革開放數十年了,「金門國家公園」的設立是對中華民國民主的挑戰與人權的諷刺,金門百姓在忍受近四十年的軍管後,對於所有欠公義的事,難道都要概括承受? 金門需要建設發展,期待欣欣向榮,並成為海上公園,但不應該是早期「戰地公園」,或當下「國家公園」的模式,金門需要開拓觀光,應尋求交通部觀光局的專業輔導,而不是任由營建署下轄機構的長年摸索,這個怪異單位打著歷史文化生態等諸多名堂,卻已嚴重干擾地方政府施政,並讓金門觀光政策出現雙頭馬車面露倦態的窘境,中央與省府豈可坐視不管。 綠能與環保為現代發展趨勢,崇尚自然與人本為懷更為各項建設綱領,好機構設置在適宜地點,天時地利配合人和,好體制方能功能倍增,「國家公園」量身訂製設在金門,不經意突顯「地方行政權被干預」的諸多現象,對於雙方而言,都將削減彼此的能量,是件最不適宜的錯誤決定,中央要關懷金門,何須「透過國家公園」來表達?難道忘了完全的地方自治,才是民主國家施政的根本。 金門百姓擁有典型海島居民的個性,純樸、隨和,在政委會管理下,更是習於逆來順受,國家公園進駐金門,民眾雖有委曲,金門人依然不知如何爭取自己的權益。國家公園儼然是個有錢有勢的大爺,把幾座洋樓古厝整修得像城隍廟一樣光鮮耀眼,神氣十足,原味盡失,地方政府與民眾不該繼續屈服在它的威權下了,大家在烈火上的溫水鍋裡享受一時的舒坦,漸漸沉迷之後,未來想要跳脫桎梏時恐將欲振乏力。 「國家公園」進駐金門並成為夢魘與危機,已成為地區百姓生命之重。城隍信仰僅能一解信眾心靈空虛,現實問題還是有賴地方政府表現能力與魄力,本年度世界金門日即將舉行,這個海內外金門人「回娘家」的日子,也是金門人爭取生存空間權益的日子,有必要將「國家公園撤出金門」列入議程共同討論,金門人愛國之心無人能比,但愛我家園的心更永恆不移,百姓可以溫柔,地方府會可以瀟灑,全民對於這個生命課題有必要同心協力,眾志成城。
-
以文化為核心維護金門資產
──監察院推動金門登錄世遺諮詢會議所透露的訊息與觀念 「金門發現的珍貴明鄭砲塚,竟被使用防鏽漆維護」、「金門古厝維修的進度趕不上古厝消失的速度」、「避免重蹈歷史建築甲政第遭破壞消失事件」、「軍事工事釋出給縣政府或國家公園重新修復再活化之諸多軍事元素錯誤太多,無人校正,諸如獅山砲陣地」、「金門目前暫列世界遺產一百零八處清冊中,沒有任何一處列有戰役史蹟」…。 申請登錄世遺之前,更迫切的是金門的文化、文物正確保存觀念與維護作為。觀念與作法中,又出現了哪些問題?二○一一年五月九日、十六日,監察院就「金門閩南文化、戰地文化與僑鄉文化極具歷史價值及世界地位,政府推動登錄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之成效」調查案需求,一連召開了兩場諮詢會議,由監察委員黃煌雄、劉興善共同主持,邀請國策顧問李錫奇、中研院院士黃一農、雲科大校長楊永斌等十多位金馬專家學者赴會,在認同、肯定豐富的金門文化條件具登錄世遺的潛力點之外,與會者也就金門文化的現狀、如何提昇強化及具體作法等議題,廣泛提出觀察、看法。大家憂慮的是,金門還沒走到世遺之路,文物、古蹟、建築、地景卻逐漸在流失中。 以建築面為例,台大歷史系教授楊肅獻感慨,這十年來,他每次回金門,總會發現少了好幾棟傳統建築,「對傳統建築的保護要更積極些,必須像台灣有個團隊,保護好,人家才會對金門文化產生吸引興趣」,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林會承則觀察到瓊林聚落的核心地帶居然出現了新建築,他向國家公園反映,回以因都市計畫管不到,因此,他主張在法令外,也要建立島民以文化為核心的環境概念,別讓觀光、經濟的發展,有形、無形地破壞整體環境,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呂坤和以金門的母親之河浯江溪覆蓋停車場、三落經典歷史建築甲政第毀於建商怪手為例,說明官民之間對生態保育、建築保護的作法失衡失當,建請監察院大力推動金門登錄世遺,也應對維護不當的作法向行政單位提出糾正。 就歷史的認知、文物的保存作法,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中研院院士黃一農提及金門常在建設施工中挖出明清古墓,但也在開挖過程一不慎就破壞古墓的完整形制,再如他這兩年參與鑑定的明鄭二十九門砲塚,是研究南明史非常珍貴的完整文物,但相關單位施以水泥封存,又使用防鏽漆維護,這些作法顯有偏失;黃一農另提醒,金門保留有很多南明歷史記憶,可以說南明的氛圍僅見於金門,但金門人似乎對鄭成功存在著異於大陸、台灣的情感與評價,忽略了荷軍打敗天下無敵手,惟在金門、台南兩度敗給鄭軍,鄭成功也可以化作歷史文化觀光資產,因此,他提出另一種思維,「鄭成功欠我們的,我們為何不把他賺回來?」與黃一農持相近看法的,還有落籍金門的詩人鄭愁予,他認為世界上有類似金門面積的島嶼,但缺乏金門人文與軍事交揉特色的島嶼,而明鄭是金門一頁重要歷史,應收集陳列此一時期遺留的銅砲、服飾等戰事文物史料,作為研究與觀光資產。 就保存、維護、提昇金門戰地文化面向,戰地史蹟專家鄭有諒以軍方逐步釋出之軍事工事,建言除了軍事上的硬體設施外,也應將原有軍事軟體、軍事元素同時釋出保存建立,並建立一套保存維護作業標準程序及招募人員訓練維護,此外,要由點、線、面將不同類型、性質,具有潛力、分類鑑定保存,如坑道、據點、碉堡、陣地、阻絕等,整合地區相關單位加以維護、保存並充實還原當時之戰地文化元素。 推動金門登錄世界文化資產之前,監察院召開的兩場諮詢會議,針對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的保存觀念、現象觀察、維護與提昇之道,出現了各種犀利而坦率的聲音,可供政府與民間思索玩味的空間;各種聲音的匯集,也惟有以文化核心,才能看見問題、找出對策,並強化、提昇金門閩南、戰地與僑鄉的總體文化價值。
-
鐵馬樂活遊金門邁步走﹗
最近到金門旅遊的朋友應該會發現,除了沿途漂亮的風景、迷人的綠蔭外,不時出現在車道兩旁的鐵馬騎士,也是另一款特色與風情。 金門縣地形平坦,道路景觀優美,再加上人車不多,騎自行車慢遊是最輕鬆、最沒有壓力的旅遊方式,縣府結合觀光發展推動鐵馬樂活遊,前陣子更採購500輛具6段變速、LED 車燈等功能的金門公共自行車,分布在金城車站、山外車站、林務所、烈嶼鄉文化館、翟山坑道、金水國小及雙鯉濕地自然中心等12處景點,提供遊客免費借用。無獨有偶的,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也斥資二千萬元打造全國公部門的第一座自行車故事館,並在啟用中山林全長七點二公里的自行車道,為鐵馬金門遊打造新的亮點。 在節能減碳的風潮中,自行車已是時髦及健康的代名詞。金門本地鐵馬愛好者不在少數,更不時聽聞組隊前往大陸、台省各地進行聯誼交流的新聞。對於這樣的風潮我們表示支持,更認為當下的金門理該朝向精緻化旅遊的方向發展;既可深度體會金門的美,更能展現金門恬適閒情的一面。鑑於各縣市的發展經驗,我們認為仍有以下方向,可供金門發展單車旅遊參酌、改進。 其一,設置單車專用車道。金門一般道路狀況好,不至於產生如都會城市般,「騎車如騎馬,閒情變酷刑」的窘迫,但因普遍缺乏單車專用道的劃設,車行上路總要負擔不少風險;特別是在親子同行時,潛在危機更不容小覷。目前金管處雖在中山林劃設有專用車道,但畢竟難以滿足單車族的脾胃。而台省諸多縣市都會在旅遊景點動線上劃設自行車專用道,高雄市甚且在市區中都已普遍設置,可見其對單車族的友善程度,不言可喻。金門按說劃設單車專用道不難,如何養護卻是關鍵。金門迄今尚難以設置環島的自行車專用道,對於鐵馬樂活遊的推廣,難免美中不足,但至少先有一段示範性單車專用道吧!既為樂活遊打品牌,更在為減碳島奠基。 其二,完善的騎乘教育。金門會騎單車的人口不少,但真曉得如何專業、安全騎乘上路的,卻屬鳳毛麟角。這可能因為相關的基礎教育不足,但更大的肇因在於,很少人會把單車騎乘教育當回事,總認為那是可有可無的事。據統計,腳踏車的意外事故每年有七、八千件。其中有70%是被汽機車追撞,而死亡案件中超過60%是因為頭部外傷。因此,「自行車騎士首要學會保護自己」,諸如:安全的裝備,包括安全帽、前後車燈、反光標誌、鈴鐺等,穿著較鮮艷的服裝、檢查煞車,以讓事故發生的機會降到最低等。這些知識與配套勢必要隨著自行車騎乘的普及,有計畫的持續教育、普及推廣,但目前卻少見相關的探討及努力。 其三,車具的再生與利用。許多縣市的環保單位都致力於腳踏車車具的再生與利用,本縣環保局在這方面起步甚早,推廣卻還有待加強。交旅局早期採買的公共自行車,常因儲放不良而舊廢,徒惹爭議。試想如能有一套完整的養護,以及再生利用計畫,相信定能為金門鐵馬行帶來更多的無形效益。 有人說,「騎單車是認識城市最快的方式」,「樂趣、健康、環保」則是單車行的三大主軸,為了達成既定目標,顯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再談十二年國教之推行
日前教育部公布12年國教實施方案,引發社會各界不同的討論,雖然各方看法不一,但畢竟是當前民主自由社會所發出的心聲。大家所討論的難免會考慮到現實的問題、既得利益、理念的正確性與家長的期待,因此必須從國家教育政策與理念執行之源頭釐清,才能讓人民接受與了解。教育部長認為:「有鑑於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與教育進步化之趨勢,教育必須隨社會變遷與國家發展之需要不斷進行提升,而教育年限之延長亦為國民所期待,尤其國中階段學生的升學壓力,使國中教學正常化,延長12年國教的議題,已經談了將近二十年,從李煥部長開始,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郭為藩部長也強調將教育年限延長為十年,所以,我想整體環境亦逐漸醞釀眾人之期待,於此時宣布乃是較為妥適之時機」。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認為:如果家長的觀念不改,教育改革的理想就不可能實現。根據《天下雜誌》最近的調查,支持「十二年國教」的家長超過七成,家長的期待無非是能透過「十二年國教」的推動,讓孩子能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求得最佳且最適當的表現,以成就孩子的生命。這才是教育的核心價值│讓「孩子能適性學習、適性發展及學習帶得走的能力」。 本縣教育局也於日前召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與就學區規劃說明會」,與會的校長、主任、家長也提出許多不同的意見與看法,原則上金門推動十二年國教,已經達到成熟階段,即時可以上路,但面對全國一些不同理念之爭論,難免會有一些影響。例如升學特色與明星學校問題、就學分發與成績採計、學生性向與選校、未來出路與學校相關問題,都讓家長與社會人士產生或多或少的疑慮與迷惑。其實熟悉教育理念的人都知道,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應先學習做人做事,並學習如何生活,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人生觀,然後再求專精知識攝取,依興趣及性向學習不同的專業知識,並為社會所用。根據此次說明會所提出的問題及教育當局所規劃之入學方式,若能再加以整合與加強,則產生的疑慮將會相對減少。 由於本縣僅有金門高中及金門農工兩所學校,不管是以登記方式或申請方式入學都比台灣單純許多,問題在於如何篩選學生與學生如何選校選科。近年來,我們都以基測成績作為申請、分發及登記入學之依據。為推展12年國教,在這兩三年便漸漸提高免試升學之比例,到103年將提升到70%,僅30%之名額可參加特色與明星學校之考試,這也是造成家長憂慮考試次數將不減反變多,壓力會更大,這種現象雖然在金門影響層面不大,但仍造成社會大眾一種無形之疑惑,因此尚須整合各方意見加以研討修正。其次,再談到興趣性向選校選科,今後應加強宣導、展示、說明、公聽之方式,建立家長及社會大眾之共識,以幫助孩子作出適合本身興趣性向的選擇,並根據課程領域之學習能力指標,作為學校學生選校選科之參考。同時也希望高中職能針對學生未來之出路,為其量身訂做各種職業探索、就業分析,讓家長與學生能了解未來孩子希望努力的方向。再來,增加國中輔導教師知能訓練與足夠的人力配置,以針對學校、家長與學生需求,加強學生所需之輔導,協助學生開發潛能。 綜上所述,如果大家都有相同的理念與共識,並有明確之心理準備,那麼任何政策之推行,必能順暢無阻。但如果多數人對這項政策有所質疑,或不信任,或沒有任何準備,那政策之推行將會困難重重,窒礙難行。12年國教已是不可擋之趨勢,大家能同心協力為12年國教奉獻心力,必能早日達成讓「孩子能適性學習、適性發展及學習帶得走的能力」的教育目標。
-
革新服務觀念才是政府施政助力
報載:甫經抵金履新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陳茂春,曾於專程拜會縣長李沃士時表示:「國家公園之核心價值,在於保育資源,協助地方發展。雖然任務分工與行政機關不同,但對金門發展目標則是一致。」惟也直言:「國家公園土地利用,金管處一年預算經費僅為縣政府一年經費總額四十分之一,執行能力顯有未逮,因而考慮深入檢討釋出土地,照顧不到者,交還地方來照顧」。又謂:「國家公園與地方發展共存共榮,才有生存空間,金管處與縣政府是合作而非切割關係,合作才能共創雙贏」,所見極是,看到問題,態度務實,予人留下深刻印象。 回顧金門國家公園成立,迄今歷時十又五載,在此評論功過得失,言之尚早,並非客觀,然就創設之時空背景而言,利大於弊,得來不易,祇是列管範圍內之居民,迄今對國家公園設置之真正目的、業務職掌、管理項目與深度,依然猶未了解,諸如,依據法令規定,務必要落實生態保育,為能維持原貌,維護傳統文化而有某些限建措施作為,或許目前會有不便或有影響私人部分權益,但就整體與長遠發展而言,保育資源則是留根固本,就像要建設,必先破壞,讓人感到矛盾,其實不然,保育目的,既「保」也「育」,生生不息,乃至永遠。況且國家公園功能深厚,此期間投資從事硬體與軟體建設,具體成效,斑斑可考。其中籌拍「落番」紀錄片,便將金門鄉親早年刻苦耐勞、發奮圖強之精神搬上銀幕,情節感人肺腑,打響了金門知名度,引起共鳴,凡此只是一例,舉一反三,不難瞭解國家公園設置有「益」無「害」。換言之,持續宣導,改進作法,有其必要。 何況時空在變,兩岸交流活動層面持續擴大,金門土地問題,已然浮上檯面,由於幅員有限,橫直只有一百五十餘平方公里土地面積,計入駐軍營區、國家公園重疊部分、居民日常食、衣、住、行所必需與公共建築用地,所剩可供公共建設與開發之空間,真箇寥寥可數。緣此,民意反映並非無因,至盼軍方與國家公園管理處加速檢討作為,對於可以釋出之土地,應予儘快釋出。 再說:政府訂定施政大計,旨在確保國家安全,促進社會安定繁榮,人民安康幸福,反觀地區民眾曾有陳情請願,或有抗議活動,真正要問原因?一言以蔽之,不外包括政府機關計劃不週,法令宣導不足,服務態度應再改善,便民利民希望加強,儘管國家公園管理處全體同仁負責盡職,卻也面臨人力與經費之不足,是故務必謙卑傾聽民意,深入問題,解決問題,應為而為,既辦公,又辦事,將事辦好,方向正確,有助化阻力為助力,化民怨為民氣,促使政策政令順利推動推行。 平實而論,金門鄉親殷盼國家公園不「撤」祇「縮」,祇「改」不「廢」。助地區利用有限土地資源,從事整體規劃開發,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但也有人憂心,倘若私權所有土地用之交易買賣,則有可能落入財團之手,不利整體開發運用,鑒於某離島未能慎之於始,不惟生態保育受到嚴重破壞,更因私有土地買賣交易破「整」成「零」,土地大量外流,影響所及,公私兼而有之土地,難以整體規劃開發。益見國家公園務必配合縣政府,積極鼓勵鄉親共同作股東,留下恆久資源,推動地區重大建設,為金門之未來開創新機。 總之,凡能傾聽民意,主動解決問題,即是施政助力,反之,徒增民怨,不利政府施政。
-
好還要更好﹕為來年迎城隍進言
為期一個月的「浯島迎城隍」系列活動即將落幕,鄉親們歷經了百頂神輦齊搖擺的氣勢、百節蜈蚣座申請金氏世界紀錄成功奪標的光榮、全國加兩岸神明繞境逗熱鬧的嘉年華會…等盛事,活動中看到小朋友可愛的妝人遊行,國小到高中的學生認真演繹傳統廟會舞蹈,由金大、高中職與國中小學生組成,饒富創意地頭戴斗笠、眼戴大型愛心邊框眼鏡、穿著迷彩軍服的三太子大跳街舞,逗得在場觀眾樂開懷,鎂光燈閃個不停;還有扛輦的陣頭大幅年輕化,由老師傅帶領著年輕人一起揮灑豆大的汗珠,盡其所能地使出渾身解數,就是想將神轎擺盪出完美的幅度,也許有的團隊步伐紊亂,也許有的成員抓不牢把手,也許有人體力不濟,使得晃動的弧線不是那麼精采,但這種力與美結合的表演,讓我們看到了令人感佩的精神,看見了金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的希望!深刻地感動人心,值得讚賞! 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如此短暫,在這場年度饗宴後,我們又回到原本平靜的生活,霎時間還覺得不大能適應,彷彿意猶未盡,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政府的努力。不過,究竟有多少鄉親清楚知道,今年策劃的城隍季,不是在五月十四日(農曆四月十二日)當天結束,而是在月底才正式畫上休止符呢? 依照規劃,每年的城隍季系列活動安排為期一個月,今年是在四月三十日起跑,到五月三十日結束,每逢週末都會安排一項大活動來炒熱氣氛,延續城隍季慶典的氛圍,第一週為「陣頭大會師表演」、第二週為「建國一百神輦搖擺」,第三週即為金門城隍爺遷治慶典,系列活動的重頭戲「傳統繞境」以及「百節蜈蚣座」開演,氣勢至此達到最高潮,然而,就在這天之後,來支撐「浯島迎城隍」這個招牌的活動,卻只剩下從星期一到星期日的城隍季基本配備│「專人導覽後浦小鎮」、「祈福及城隍解說」、「蜈蚣座、神輦等陣頭體驗」等。接下來的十五天,除了因天候順延的尬輦大賽,撐起了一些氣勢,其他似無活動得以延續前半個月的溫度,不免令人惋惜!與其如此,不如將整個活動濃縮為半個月,或是將起跑時間往前提半個月,將暖場戰線延長,最後在城隍遷治慶典當天畫下完美句點。如此一來,赴全國及兩岸宣傳的時間將會更加充裕,效益也大得多;或者,就該一鼓作氣堅持下去,在後面的幾週繼續安插較為大型的活動,讓鄉親持續參與,讓錯過盛會的遊客在城隍季期間來到金門,還能搭上順風車,這樣的「金門城隍文化之旅」一定會更有效益。 縣府團隊所付出的心血不容抹煞,獲致的成果也絕對值得讚賞與肯定,但人總是要不斷進步,建設總是要不斷成長,萬不可因為一時的美好而忘記前進。期許大家都能秉持著這份追求好還要更好的精神,繼續鞭策、努力向前,成就手中的藍圖,引領金門邁向新紀元!
-
公共自行車與慢活悠閒島
日前縣府為推動節能減碳,打造金門運動島,特採購了五百輛具有變速、LED車燈等功能的公共自行車,在「金門縣千人鐵馬樂活遊」活動中正式啟用,為打造具有特色的金門島再推進一步。誠如承辦單位所言:金門地形平緩、道路景觀優美、人車不多,騎自行車慢遊金門是最輕鬆、最沒有壓力的旅遊。因此特結合「全國自行車日」等活動辦理啟用活動,同時號召自行車愛好者一同來體驗金門公共自行車。目前除於金城、山外、林務所、烈嶼鄉文化館等重要交通、觀光等景點設置自行車借用站外,並協調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所轄景點如翟山坑道、金水國小及雙鯉湖自然溼地中心等三處,提供民眾免費借用。相信定能為金門觀光帶來正面功能與利基。 配合著普世需求的知性、節能、慢活、悠閒等元素的觀光活動,早已是未來觀光發展的重要利基;而自行車無異是其中最符合此項需求的交通工具。之前五都選舉時,各方專業人士曾為挽救高捷提出多項建議,其中最具共識的就是普遍、便利、免費的提供自行車:除便於連接各捷運站串連成網,其中一個最重要思維就是提供外地觀光客有自由慢遊的交通工具。因此金門縣政府此次能結合「全國自行車日」,啟動此項活動,相信一定具有一項功能:那就是以公共自行車,當能開啟打造慢活悠閒金門島的契機。基此,我們且提出一些論點共襄盛舉。 「為何先開運河?因為城市發展首在交通!」誠哉斯言,因此,要打造一個具有普世標準的慢活悠閒金門島,應全面檢討及改善金門交通;不僅島內,更應考慮到對外交通,因為觀光客是隔海而來的,而對外交通不外是對台灣與對大陸。 對台方面,多年來不少鄉彥及有心人士均提出不少卓見:如改善金門機場軟、硬體設施、考慮取道大陸航空管制區,乃至開闢優質海上藍色公路,如遊輪等。我們均認可行;部分建言縣府著力甚深,亦已有部分成果展現。當中尚有部分亟需兩岸協商。例如,金門大橋業已定案,誠如多年來鄉彥等所主張的,大橋不能僅止於連接大、小金門而已,更重要的是連接大陸:早日完成連接金門與泛廈門地區的「金廈大橋」!這才是金門對外交通的完成;這才是打造慢活悠閒金門島的完成! 而金門島內之交通呢?我們以為應重新檢討、規劃島內各交通路線:重新就新金門之未來發展,開闢出各種功能道路:快速便捷的汽車幹道、便利安全的機車道、節能減碳的自行車道、慢行休閒的林蔭步道,並以原生樹(喬木森林)與住宅區相區隔,且自行構成一片林蔭道路網,這才是島內交通網的完成;這才是打造慢活悠閒金門島的完成! 我們願再進一言:「為何先開運河?因為城市發展首在交通!」因此不管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都市,其首要條件即在於交通!這正是「條條道路通羅馬」的真諦。尤其處在今日以觀光、慢活、悠閒當令的時代,值此節能環保值世之時刻,縣府推出公共自行車尤值喝采,我們更希望能以此全面打造一個真正的慢活悠閒金門島!
-
謹慎下筆要求自我讓文字成就金門發光的能量
由六零年代的文化運動,到解嚴後文化島鄉的自許,金門精彩的在地書寫琳瑯滿目,不論是一般文字工作者,或是高學歷的知識份子,大夥爭相將文字淬煉為書冊,推廣行銷與更多人分享。由小三通到大三通,兩岸文化政經交流越加激烈,藉由教育的蓬勃、網路的暢通,出版的便利,而讓金門這股書寫風氣更加繁盛,在文獻史料遇見金門,竟然成為金門打開知名度的重要窗口。 在諸般金門史料書冊中,不論是由歷史中的浯洲,或是現代化的金門,作者本身都盡力使出混身解數,俾能清晰明確點出書中要旨,讓讀者閱後一目了然,更加深化心中的金門印象,同時心生嚮往,偕伴光臨心儀島嶼,一睹金門的神秘風采,這樣藉由閱讀而開拓的金門之旅,對於家鄉的曝光率,多少都有些增溫作用,而這些用心書寫的作者,可謂居功厥偉,然而,就作者而言,下筆力求確實,乃創作首要課題。 任何一本著作,基於書寫背景不同,其功能與效力往往迥然不同,作者的書寫態度對於書籍的出版影響極大。就以向公部門提案的書寫而言,主持人由於知名度高,行事曆常滿檔,有關金門的資料蒐集,常委由助理行之,這些學生輩奉命行事,常而不求甚解,蒐集到資料未善加整理消化,就結集成冊,主持人若稍未注意,隨意出版便引生誤傳,這是對事件的不尊重。 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在全球已成風氣,近三十年來,地區許多早期資料也是借助田調而來,由聚落耆老以口傳呈現昔日風情,而有些作者就將記錄原文不動列為個人創作;另外在地區某些著作中,還曾發現作者借用昔日老師文章片段,老師級借用學生輩原始資料現象,若非當事人碰巧撞見,還真的是天衣無縫,這是關於對人的不尊重。 有些作者見多識廣,閱歷豐富,心有所感時,必奮筆疾書,抒發一下心得。然而,下筆之時,務必謹慎思考,妥善書寫,不可與隨性散文相提並論,有些作者一疏忽,對於某些民俗典故,不求甚解,竟迷糊出版,這是對自己及家鄉的不尊重。 個人著作出現上列幾種的錯誤時,若純為私人怡情養性的出版品,影響層面還低,若是公開發行,甚至傳播兩岸,因而造成以訛傳訛,貽人話柄,豈不是誤人聽聞。不巧的是,地區已有這樣的筆誤著作流傳到漳泉,並被公開引用,致成為無心之過遺憾,無獨有偶的是,少數文章內容刻意營造誇大氛圍,並約定成俗,而讓讀者真偽莫辨,對於文章著作而言,都應盡可能避免才是。 文字的力量,用在不同地方,可產生不同效應,更可能引發改變世界的功用。在這網路科技突飛猛進年代,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出現,讓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創作高手,為金門發聲,並非僅限於知識份子的責任,每一位文字工作者,都當自我要求,期許手中之筆,以文字激發金門發光的能量,才是疼惜金門最佳表現,因為一篇文章,一則訊息,都有可能是金門接軌國際列車不可或缺的螺絲釘。
-
金門文化走向世界
──從千人蜈蚣座創下金氏紀錄到推動金門文化走向世遺之路 五月十四日,農曆四月十二,建國百年金門迎城隍遶境,總長一百七十六公尺,搭載二百名妝人小朋友,參與人員多達一千二百四十六人,扛抬遊街走完一點六八公里,千人挑戰世界最長純人力肩扛蜈蚣座!來自英國的認證官Anna Louies 宣布,金門這項成果,正式通過金氏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申報。金門民眾共同努力下,將持續數百年的特有傳統藝陣合力推向國際舞台,成就了金門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金氏世界紀錄,無疑的,這也給了刻正準備將推動金門登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島民一個信心指數、鼓舞作用,金氏紀錄之後,創意加上熱情,金門邁向世遺之路,必也有水到渠成,美夢成真之日。 就在浯島迎城隍,千人蜈蚣座創下金氏世界紀錄之際,金門「世遺」熱再起。監察院為調查「金門閩南文化、戰地文化與僑鄉文化極具歷史價值及世界地位,政府推動登錄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之成效」乙案需求,在監察委員黃煌雄、劉興善主導下,二○一一年四月十八日至二十日、五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先後訪視金門、馬祖,並於五月九日、十六日,假監察院召開了二場諮詢會議,聽取了十多位金馬專家學者的建言,中研院院士黃一農與雲科大校長楊永斌也都坦率發表了看法,黃一農指出,金門有非常好的歷史、文化條件,特別是「南明」的歷史氛圍僅見於金門,不管進不進入世遺,如何保留、承傳這些文化資產,才是當務之急!楊永斌則強調,金門就是金門,不必刻意突顯其中的一部份閩南、戰地、僑鄉文化區塊,要申請世遺,就用整體的「金門文化」。 二○○一年二月十六日,監察委員黃煌雄、尹士豪曾在監察院主持召開了「如何維護並傳承金門的閩南與戰地文化」諮詢會議,確立了金門推動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方向;十年後,監察院再度針對金門閩南文化、馬祖閩東文化召開諮詢會議,廣發英雄帖,學界的黃一農、楊永斌、楊肅獻、陳慶瀚之外,也邀請了藝文界的鄭愁予、李錫奇、呂坤和、張輝明,以及戰地史蹟專家鄭有諒、旅台同鄉王水衷,另有熟悉馬祖歷史文化的教授學者林會承、陳高志等人共同參與接受諮詢,分別就討論題綱所列「對金門閩南文化、馬祖閩東文化與戰地文化爭取登錄世界文化遺產之看法與評價」、「與其他國家世界文化遺產比較,金門閩南文化、馬祖閩東文化與戰地文化之特色與優勢」、「對於金門閩南文化、馬祖閩東文化與戰地文化之現狀,如何提昇強化及具體作法」、「行政院相關部會及金門縣政府、連江縣政府、金門防衛指揮部、馬祖防衛指揮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等在地機關,未來如何整合協力,以及借重國際組織爭取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在目前兩岸情勢下,如何看待及因應中國大陸之態度」等議題提出論點。 一連兩場的諮詢會議中,與會者多認同金門的閩南文化、馬祖的閩東文化具有「傑出而具普世價值」的世遺文化條件,但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林會承認為,基於國際現實處境,目前要推動金、馬文化登錄世遺,「是手段,不是目的」,基於世遺所需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遺產保證」及「遺產經營管理」,他強調金、馬當前更重要的是要用力、有效維護文化遺留的真實、完整性,避免因觀光、經濟帶來的人為破壞;刻正撰寫金門近代史的台大歷史系教授楊肅獻述及,他在檢索《大英》及《大美》百科全書時,都有金門島的記載,可見金門具有的獨特性、世界性,但百科全書使用的金門地名英譯是「Que moy」,而不是「Kinmen」,因此他建議金門要走向世界,宜以世人熟知的「Quemoy」取代「Kinmen」。 單是閩南傳統廟會中的一項千人蜈蚣座就可列入金氏世界紀錄,說明金門文化有令世人驚艷之處;匯集專家學者集思廣益的監察院推動金門登錄世界遺產諮詢會議中,也讓我們發現金門文化的獨特性,以及進一步走向世界、登錄世遺的無限可能。
-
保障勞工權益力謀勞資雙贏﹗
國立金門大學學生不滿金門工讀薪資大多不符合政府規定最低標準,日前在學生宿舍前發起「還我九八」金門在地工讀薪資連署活動,鼓勵被剝削學生勇敢站出來爭權益,連署後將把陳情書和連署單寄到總統府,向馬總統反映學生訴求,爭取對學生的支持。 金門大學同學們的發起的這項抗爭行動,讓金門一夕間上遍了全國各大媒體版面,雖然是不太體面的事,但能藉此凸顯金門勞動環境的不足,亦不失為好事一樁。 金門現有就業機會比不上都會城市是不爭的事實,卻不代表在法律面前便能便宜行事;針對工讀生權益維護部分,自本年一月一日起,基本工資已調整為每月一萬七千八百八十元,時薪也從九十五元調漲為九十八元,工讀生和正式員工一般,雇主依法應給予投保、提撥百分之六退休金,並依勞基法給予必要的加班費,對此,雇主絕不能以任何藉口或理由,漠視職工人等的權益。 事實上,金門就業市場與訊息流通相對封閉,多數的剩餘勞力,會擠破頭去爭俗稱「八百壯士」(日薪八百元)員額,也不會去應聘勞動條件相對較苛的民間就業;金門大學肇立後,衍生了龐大的工讀人力,在同樣的就業機會裡,雇主自然就有了「挑斤撿兩」的優勢,但是否便能因此壓縮工讀生的權益,則不無檢討的空間。 就法律面而言,依據勞動基準法規定,僱工不得低於基本工資,違法被查獲要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鍰,以保障勞工權益;拒絕、規避或阻撓勞工檢查員依法執行職務者,還要依勞基法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違反勞動基準法本就應該接受法定的裁罰,但勞動市場是否會因為這樣的強制作法而產生預想的反彈、抵制,甚或根本戕害了學生的工讀機會,卻是我們不得不防的;基此,對於勞動條件的改善,我們認為至少還有以下方向,值得努力。 其一,勞保問題。依規定,工讀生勞動條件與正職人員相同,只要有受雇事實,雇主依法應從到職當日投保勞工保險、就業保險等,不得要求工讀生自行負擔。但勞保規範的對象及前提是,僱有五人以上之事業單位;地區多屬家族或微型商號,雇主是否會以此規避,枉顧勞動者權益,不無疑問。 其二,工時問題。基本工資既法有明文,雇主自當嚴格遵守,但坊間不時聽聞有雇主會以每日減少工時、切割工時,或制定不合理的扣款條件,令勞工們忙乎了半天,可能也是白忙一場。這類的問題,多數只能以道德勸說收場,但對勞動者權益的傷害,卻難以挽回。 其三,氛圍的營建。對雇主而言,凡事總是將本求利,若經濟發展型態好,應不會有雇主去計較基本工薪,相對的,如果業主「賺食」本就相對困難,恪遵法令便會成為沈重的負擔。基此,在縣府展開全面的勞動條件查察之前,或許應該配合中央相關業管單位進行必要的業務宣導,既為讓雇主明瞭應遵行之法規,更在宣揚公部門可提供之資源及協助,「教」、「輔」合一,營造正向氛圍,方能令業者樂於遵守。 總之,勞工的合法權益,無論何時、何地,都應予積極有效的保障;然在積極查處前,仍應顧慮地方特性,針對問題、解決問題,力謀勞資雙方的共贏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