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國軍金門醫院宜「改」不宜「撤」俾能確保地區軍民就醫權益
離島金門之醫療保健問題,長期以來一直縈繞人心;其間歷經政府用心投資改善,奠下今日之基礎與規模。國軍金門醫院「坑道化」,金門縣衛生院正名為「衛生局」與「縣立醫院」。就是在此時空背景,發展出目前順應地區軍民所需醫療現況,對於平衡地區醫療資源,維護軍民身心健康,厥功甚偉,卓有貢獻。 惟據瞭解,國防部頃為配合「精進案」之推動,定自民國九十三年起,將分三個階段,逐步裁撤包括國軍金門醫院在內六個醫院、精簡員工一千餘名。由於消息不脛而走,引起地區社會大眾高度關注,對於此前實施「精實案」大幅裁減兵員,已使民眾感到消費活動減少,倘若再因「精進案」裁撤國軍金門醫院,地區軍民醫療又將受到立即之影響,甚至走回昔日苦不堪言之醫療原點,那是眾人所不樂見。 一個政策之擬議制定,當然有其時空背景因素,祇是應該考量因時、因地而制宜,其中設計之內容,尤須縝密結合實際需求,循序漸進,將相關不利因素降至最低。特別是位處前線之軍民醫療與身心健康事務,萬萬不能躁進,卒而作出取捨之決定,因為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總不能眼看地區軍民面臨醫療問題,陷入惴惴不安之境地。 金門畢竟是離島地區,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況以當前醫療水平,殊難與台灣地區相提並論,台灣地區醫療院所林立,患者可以任意選擇,反觀金門地區迥然不同。軍醫院一經裁撤,僅有縣立醫院,在專業醫事人力不足,科技醫療器材供不應求狀況下,如何能承擔地區全部醫療任務,事實不言可喻。尤以交通不便,許多重大患者,往往未能獲得及時後送台灣大型醫院急救治療,平白結束璀璨人生,類此真情實景,地區民眾刻骨銘心、痛徹肺腑! 醫療保健事務,猶如日常膳食,無可間斷;何況提供最佳之醫療品質,確保軍民之生命與健康,既是政府一貫政策主軸,也是政府應負之當然責任。採行「裁撤」以精簡員額,節省經費,並不是最佳方案。果真不得不爾,則宜先期規劃完整適切可行替代方案,如採「改制」而不「裁撤」,讓地區得來不易之醫療水平,不致因為「裁撤」而滋生民怨。 縣立醫院林仁鑫院長為文指出:「秋江水冷鴨先知」,句句出自內心深處,也是良心責任與實務經驗之告白。坦誠地區醫療體制急需變革改善,且是必走方向與努力之目標。證諸李炷烽縣長強烈主張縣立醫院改隸署立醫院,有其前瞻性與迫切性,原意不在為能節省地方經費預算支出負擔,而在期盼藉此獲得較好之醫療資源,提昇地區醫療品質,讓鄉親在醫療與保健得到完好之維護與保障。 此刻亟需政府主管機關積極進行「送暖解凍」行動,加快立法腳步,或透過行政作業程序,促使縣立醫院改隸署立醫院早日底定。而縣籍立法委員吳成典連署提案,建議將國軍金門醫院改隸三軍總醫院或公辦民營等模式繼續經營,也是平衡地區醫療資源不二法門,如此落實健全地區醫療措施,則是地區民眾殷切期待之願望。
-
加強植樹造林厚植森林資源
金城鎮公所昨日在金城鎮赤山垃圾場復育公園辦理植栽綠美化活動,邀集轄區機關、社區、學校等單位,以及親子攜手參加,一起動手植樹,每個人種下的或許是一棵樹苗,但集眾人之力,他日就可能成可休閒的公園綠地,此外,更重要的是共同見證地區綠美化工作的推動。 金城鎮公所這項植栽綠美化活動,雖然是區域性的活動,重點也在於赤山垃圾場復育公園的植栽,不過經由這項活動的推動,所呈現的除了是環保的實質意義外,也在於持續地區整體綠美化工作的推動,對於全民在環保教育及保林護林理念的推廣及實踐,都有正面及積極的示範作用,尤其是在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前夕,更值得全民共同響應,共同為我們生活的環境盡一份應盡的義務與力量。 赤山垃圾場是金城鎮最主要的垃圾掩埋場,經過多年使用,部分區域在完成垃圾處理後,鎮公所也進行各項復育、植栽綠美化工作,期望經由復育工作,一方面改變大多數人對垃圾場傳統的觀念,也將正確的環境教育、環保理念推廣在每個居民的心中,進而共同為創造環保的家園盡一份心力。 垃圾處理是現代社會必須面對且棘手的社會問題之一,不論在地區或台省,都曾經由媒體的報導,看到居民反對在所居住的區域附近設置垃圾掩埋場、處理場的激烈場面,所反映的是一般居民對垃圾掩埋場的「常態」觀念,這樣的觀念本也無涉及對與錯,其實只是在認知的差異,也都是可以理解的。為了改變一般人對於垃圾場的刻板印象,也為了環保的需求,如何將原本讓人嫌惡的垃圾場復育、綠美化,甚至成為讓人願意親近的休閒公園,成為地方政府努力的目標。而垃圾問題的面對,甚至整體環保工作的推動與落實,除了政府單位的努力,還需要居民的配合與支持。 植栽綠美化除了環保的思考外,對金門地區而言,更是整體的保林育林工作的傳承。金門曾經有過林木蓊鬱的美好景致,也曾經是黃沙滾滾、童山濯濯的荒蕪之島,經過島上軍民多年的努力,才能重現浯島處處林蔭的怡人景象,也由於島上綠美化的成就,為金門博得「海上公園」的美譽,這一份榮耀,當屬於浯島軍民所共享,甚至到今日仍然成為金門發展觀光的最佳賣點之一。 島上再美好的環境,還必須生活在島上的居民共同的愛護與經營,過去金門造林、育林的成就,曾經因為天災與人為的開發,而讓森林資源面臨摧殘,所損失不只是樹林的數字,更是對生存環境品質的戕害,如何集島民之力,為浯島營造更美好的環境,實是島民共同的責任。 「一草一木一世界」所呈現的不只是對花花草草的照護,更是由這個「小世界」觀照人們對於生存環境的千般關愛,由植栽一花一木開始,你我都可以是成就綠意盎然金門的尖兵與功臣!
-
暫緩裁撤國軍醫院縣立醫院改制署立
金門縣立醫院院長林仁鑫,日前發表「秋江水冷鴨先知」一文,預測金門地區的醫療,即將有重大的變化,而提出積極應變的措施。我們對林院長未雨綢繆的用心,甚表敬佩,也希望金門各界信任專業的看法,共同速謀對策,以免將來影響金門地區的醫療品質,損害縣民的權益。 林院長表示:由於在「國軍精實方案」以及「一縣一公立」的政策推動之下,外島軍力將銳減,中央政府也只負擔一個縣只存在一個公立醫院(含軍醫院),由上述兩政策之結合結果,國防部軍醫局已決定在明年六月之後裁撤國軍金門醫院,將致使原本醫療資源缺乏的金門陷入醫療寒冬狀態。 回想金門軍民在「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砲戰,金門前線軍民同胞,曾經英勇抵抗來犯敵人,保衛了後方台澎的安全,金門軍民的確功不可沒,中央政府回饋金門軍民同胞,加強一些醫療建設,實屬應該,然而因為金門係離島,所受的限制頗多,在醫療或後送方面,雖有一再改善,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我們希望藉著這次金門醫療的重大改變,努力為金門的醫療問題,加把勁做一勞永逸的解決。 一、金門縣立醫院改制為署立醫院:縣立醫院改隸署立,讓縣立醫院在醫療體系之中有個依靠歸屬,有人力上的流通支援,解決醫事人員難求之困境。我們民眾相信醫療界專業人員的作法,希望中央支持金門縣立醫院改制為署立,以提昇金門醫療水準。 二、暫緩裁撤國軍金門花崗石醫院:我們建議配合金門縣立醫院改制為署立醫院,一併研究辦理,決定裁撤呢?還是歸併署立醫院,繼續執行任務,否則明年六月如裁撤,金門縣立醫院,將無法承擔國軍金門花崗石醫院的醫療工作,屆時一定嚴重損害金門軍民的醫療權益。目前花崗石醫院有十二位專科醫師,設有一○四床,平日服務病患數量約與縣立醫院相當,為了保持金門醫療服務的穩定與維持醫療的品質,務必慎重從事,以免影響金門軍民醫療權益。 三、解決全民健保醫療問題: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在全國醫療資源總分配之下,金門地區的投保人,要付出同樣的保費,但所受的醫療服務卻不及台省各縣市。基於中央特別照顧偏遠戰地金門軍民的看法,中央政府應考量對金門軍民,採行行政救濟方式,給予金門的投保人優惠的待遇,加以照顧關愛。因為目前健保法令並沒有對金馬軍民特別照顧的規定,而金馬位居戰地離島,情況特殊,交通又不便,應屬弱勢的一群,實應接受中央特別照顧。
-
活化戰役遺址營造觀光新希望!
根據新聞報導,縣府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共同籌辦的「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預計今年九月十一日開幕,將為金門走過烽火歲月作見證,活化戰役史蹟,營造觀光新賣點! 是的!近些年來,金門面臨大量撤軍,島上靠駐軍消費的商家生意一落千丈,企待轉型開拓生機,然金門是海中孤島,缺乏各項天然資源,不利於工商業發展。幸擁有諸多閩南傳統建築和豐富的人文史蹟,以及兩岸五十年軍事對峙的戰役遺址,卻是發展觀光的重要資源。因此,李縣長上任以來,即以「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為施政主軸,其目的是希望吸引觀光客前來參訪,藉以帶動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活絡地方商機,增加縣民就業機會。 說實在話,此時此刻,金門靠發展觀光營造生機,已是別無選擇的途徑,因此,保存人文史蹟、活化戰役遺址,實是當務之急。去年三月,國立歷史博物館官員一行抵金拜會縣府,捎來大陸旅美藝術家蔡國強的構想,希望為金門碉堡賦予生命力。李縣長審視企劃深感興趣,認為與推動「文化金門」和「觀光立縣」政策不謀而合,因而全力爭取軍方撥出閒置碉堡,經一年多的奔走協調,會同國內外多位知名藝術大師多次實地踏勘,幾經斟酌相中古寧頭三角堡,並獲軍方同意移撥;更重要的是,這項規劃也獲行政院政策支持,被列為九十一年度的「重大工程」進行列管。因此,未來「金門碉堡美術館」對外開放,不但可凸顯金門人最渴望「遠離戰爭,走向和平」的心聲,亦可讓金門逐步開拓視野,打響國際知名度,成為藝術創作和發展觀光的樂園。 然而,正當縣府邀請文建會官員來金會勘,希望爭取中央經費奧援之際,卻同時傳來部份旅台鄉親「有浪費經費之嫌,且藝術家以外來居多,質疑將排擠、打壓在地藝術家」的反對聲音。幸主管教育局適時提出說明,並強調全案從構想到推動始終如一,且經歷相當艱辛奔走協調,才爭取到軍方同意撥出閒置碉堡,希望鄉親及各界人士放寬心胸與視野,共同為金門爭取在國際上「發聲」的機會。 平情而論,金門走過五十年軍管歲月,經歷「古寧頭大戰」和「八二三砲戰」,隨著兩岸關係逐步和緩,駐軍大量裁撤,留下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碉堡,這些戰役遺址,若非佔用民地或有礙安全者,都應妥善規劃維護,結合各方智慧和財力,再賦予新生命,充分活化利用,成為特有休閒旅遊賣點,營造觀光產業新希望!我們認為,接收褪去軍事色彩的碉堡,成為國際藝術大師作品的展覽場,「碉堡藝術館」是第一棒上場出擊,往後,軍方將陸續釋出閒置碉堡,縣府接收之後,可比照成立「碉堡電影院」、「碉堡藝文館」,或出租由民間經營「特產」、「咖啡館」、「卡拉OK」、「民宿」、「牛排館」等等,成為帶狀「碉堡」旅遊點,絕對是「此景只應金門有,人間難得幾回聞」,應是極富特色的賣點!因此,我們願籲請海內外鄉親,大家集思廣益,共同為陸續接收的碉堡賦予新生命,活化戰役遺址,營造金門觀光新希望!
-
天時地利不若人和
一則中學生滋事新聞,雖令全島譁然,或有失金門顏面,卻是全體民眾當深切反省與自我檢討。近十年來,眾多文史工作者日以繼夜的投入鄉土的研究,企盼發覺金門昔日的風華,故鄉現實浮動的民心,卻讓許多旅台學子抗議空有「海濱鄒魯」的盛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日的中學生,弱冠之齡即分彼此,文化立縣的金門島,該唱怎樣的酒鄉之歌,足令我們三思。 漫長的戒嚴並非金門百姓的宿命,傷害百姓最深的卻是那股「自掃門前雪」的心態,成為極權政體下暴露的人性。百姓心中始終期盼「天時地利」的到來,而權謀政治下「人和」的因子卻輕易的流失。人民有投票權,卻僅能在同額競選的氣氛裡去猜測「天賦人權」的滋味,開放觀光後,我們猶未好好的運用神聖的一票,也誤導子弟們學習的榜樣,讓成長中的孩子見證到父母為錯誤的一票付出「太大的代價」,最大的代價即是身教的後果,得不償失。 堪稱地區金雞母的金酒,卻也曾讓家庭與宗族間產生難以彌補的裂痕。曾有為了一張煙酒牌照,原本和樂相處的兄弟反目成仇,傳統的倫常關係慘遭毀棄。如今,每當民眾設宴款待佳賓時,反而常以「雞頭、魚尾」來表示尊重,平時為何不能把握這份心意,誠摯的揮灑在兄弟之間?對自己人吝於付出真誠,對客人卻如此熱忱,是真是偽? 因為大人的身教言教,學子們在潛移默化下,難免會受到影響,金門島很小,那有餘地區分彼此。在孩子的行為中,我們看到大人的影子,如今中學生鬥毆滋事,大人卻難辭其咎,為我們的下一代營造知書達禮的環境,已成當務之急。 過去,我們最大的缺點在於私心過重,吝於和睦相處;如今,我們最急切學習的事最是簡單,即是學習彼此的尊重。我們急切呼籲地區民眾放下心中那塊名利的石頭,放開心懷對待身旁的兄弟,拿出與陌生來客一見如故的精神,與家人親友坦誠相待吧! 進而,我們應學習凝聚心力,瞭解群體力量的偉大。金門開放觀光也好,要走向世界也好,單靠個人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全民共識,大小金門如同一家人,共同為金門而團結奮鬥,如此,凝聚的力量將讓金門更加堅實強固,眾志成城必化不可能為可能,終讓兩岸認識團結又和諧的金門。 再來,我們當學習虛心求教,尊重專業,捨棄自私自利,剛愎自用的惡習。地區要進步,必須借重人才,按步就班的向前走,人才的培養與重用,都是建設成就的利器。懂得虛心求教,自能避免盲點,適時學習成長,尊重專業,當能相輔相成,讓家庭、社會迎向富康的境地。 金門在邁向未來之時,天時地利不若人和,全民一致的步調,將為大家創造利多的局面,我們更可高呼金門為現代的「海濱鄒魯」,世界的「文化之島」,這島中有大小金門,這世界不分你我。
-
尊重專業健全金門醫療機制!
本月一日,縣立醫院院長林仁鑫,感受到金門的醫療即將面臨重大變化,寒冷的冬天快要來了,以地區醫院的負責人撰寫「秋江水冷鴨先知││金門醫療寒冬將至,改制署立送暖解凍」專論一文,提出具體因應之道,呼籲鄉親共同體認面臨衝擊的急迫性,同心協力健全金門醫療機制,才能確保鄉親的健康! 是的!去年底監委謝慶輝視察縣立醫院,透露國軍金門醫院即將裁撤的訊息,馬上引起地方上高度的關注與恐慌。因為,金門位處偏遠離島,醫療資源先天不足,軍方醫院在戰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曾拯救過無數鄉親的生命,金門人都感激在心。而今,金門民眾繳同樣的健保費,中央不但遲遲不能提升地區醫療品質,反而驟然要裁撤國軍金門醫院,更未見任何取代配套方案,無異令離島醫療資源雪上加霜,難怪引起鄉親的不滿與恐慌! 雖然,地區各級民代在議事殿堂,以及許多鄉親在媒體投書,皆異口同聲要求暫緩裁撤國軍金門醫院,但隨著兩岸關係逐漸和緩,金門不再是戰地,且國軍實施精實方案,軍醫院也將完成階段性任務,因此,國軍金門醫院和金防部軍醫組預定明年六月之後裁撤。儘管,吳立委日前還在立院提案要求暫緩裁撤國軍醫院,獲四十位立委連署支持,並經院會無異議通過,送請行政院研處。同時,吳立委也建請將國軍金門醫院改隸三軍總醫院、或公辦民營等模式繼續維持營運,以免影響軍民就醫及院內員工就業權益。 然而,金門鄉親的呼聲,中央是否聽得進去,恐怕只有天知道;改隸繼續營運的建言,尚在未定之天!而金門的醫療品質面臨嚴重縮水,卻是即將面對的事實。值得正視的是,林院長在金門行醫二十餘年,目前又是醫院的負責人,最能感受到「秋江水冷鴨先知」,最先知覺到金門醫療寒冬就快要來臨了,他勇敢講出鄉親的心聲,也大聲呼籲加速推動改隸署立,讓縣立醫院在醫療體系有個依靠歸屬,才能獲得人力上的流通支援,解決醫事人員難求之困境,並有機會擴大組織編制,迎接新挑戰,繼續為照護金門民眾健康而努力。 更進一步說,國軍金門醫院裁撤已是遲早的事,未來將由縣立醫院獨力承擔全島醫療服務重任,已是大勢所趨;換言之,立即著手因應彌補國軍金門醫院裁撤之後出現的醫療缺口,實是當務之急。而綜觀林院長的專論分析,可以清楚看出能解決金門醫療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委託財團法人經營或公辦民營,因金門腹地太小,區區六萬人不足以支撐自負盈虧,萬一中途撐不下去「落跑」怎麼辦?所以,金門人的健康,仍需要靠政府不計成本的經費挹注做後盾,才是可長可久之計,鄉親的健康才有保障。 總之,任何醫療體系,都不能孤立無援沒有靠山,縣立醫院自是不能例外。我們認為,金門醫療品質已面臨惡化的威脅,是該儘早未雨綢繆,所謂「隔行如隔山」,醫療的事,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醫事人員最清楚,林院長的「專論」,期待鄉親大力支持,唯有尊重專業,才有助健全金門醫療機制,也才是鄉親之福!
-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經濟部政務次長陳瑞隆昨日率員抵金了解金門地區供水、供電問題,陳瑞隆強調經濟部有誠意並實質提供金門縣政府協助,以實際解決金門供水、供電問題,而政府也有義務保證金門供水、供電的無缺。至於向大陸接水的議題,陳瑞隆認為目前來談在政策上還是太早,要等時機成熟才能討論,但技術性方面倒是可以先期規劃。縣長李炷烽則希望中央以開闊的視野考慮從大陸接水。 就在不久前,地區各湖庫水位嚴重下降,自來水供應告急,尤其是離島的烈嶼地區供水僅可維持一個月,金門自來水廠決定採因應措施,並呼籲用戶共體時艱、節約用水,建立缺水危機意識。 金門地區年降雨量不足,湖庫容量不高,蒸發量大,常造成水源不足以應付軍民用水需求,且觀光客量日增,而地區每逢冬季就進入枯雨期,雖然今年農曆年後,地區也下了幾天雨,但是零星小雨無法匯集流入各湖庫,各湖庫並沒有進帳,加上原就久旱不雨的情形下,返鄉人潮用水激增等因素,各湖庫水位嚴重下降,這種狀況,每年均會上演,為什麼不做釜底抽薪之計?缺水現象每年都會發生,抗旱不能只是無助地等待天降甘霖,政府應有長期性的全面對策,才能揮去每年枯水期的噩夢。金門地區缺水現象,中央應在政策上為民眾謀求永久福利才是根本,因為金門是離島,水是金門地方的生命線,中央政府實在應該重視金門這項民生問題。 就長遠規劃,最理想當然就是「金門自大陸接水計畫」,才能真正不虞缺水之苦,如果此案目前不能實現,至少中央應重視金門自來水供應問題;水利署官員雖然在這次的考察中也說明行政院在「新十大建設」納入「離島地區供水改善計畫」,於金門地區計畫「擴大金門海水淡化廠二千噸機組」及「汰換舊自來水管線」等計劃,我們也希望中央能確實編列地區所需求的經費,使相關的計畫能夠真正的落實。 古人有云:「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金門海島型氣候,水資源全靠老天爺,民生用水如無法正常供應,更遑論其他各項產業發展。水是一切生命的泉源,每年缺水,益使我們體會出「水」的寶貴,在缺水期,誠如自來水廠所呼籲者,共體時艱節約用水,同時我們也希望政府以永久性的政策,來徹底解決缺水問題。
-
對檢警機關偵破「龐大偷車集團」應有之省思
根據媒體報導:一個龐大之「偷車集團」利用金門地區車牌可以進出台灣之便,在台灣竊車後掛上金門車牌從港口裝上貨櫃,然後「直航」大陸銷贓牟利。案經彰化檢方指揮國道警察三隊循線偵破,除查扣十五輛贓車,並已有十多名嫌犯落網,刻正擴大偵辦中。 本案得以順利偵破,係因台灣國道警察三隊員警,於三個月前在中山高速公路轄區路段巡邏時,發現一輛懸掛W開頭之車牌,疑係金門地區所有,乃予追蹤攔查,發現即是失竊贓車,進而深入揪出該「竊車、銷贓集團」。究其不法作案過程,即是利用懸掛金門車牌之汽車,可以自由進出台灣與金門之便,先行大量蒐集或竊取金門地區之車牌,並在台灣地區大肆竊取與原車牌同型之汽車,再將來自金門之車牌予以掛上,如此「魚目混珠」裝上貨櫃與貨輪,運離台灣本島,也就是利用「小三通」漏洞,將贓車運往大陸卸載後再回航金門。作案期間長達年餘,運往大陸之贓車,至少百餘輛之多,顯示「漏洞」亟應防杜,卒免衍生更大治安問題,危及國家整體安全。 這起「台灣偷車,金門中轉,大陸銷贓」三地勾聯之竊車銷贓集團,規模之大,前所罕見,且是「小三通」政策推動以來首次發現。為非作歹之徒,散居台灣、金門與大陸,除主犯一人潛藏大陸,迄今行蹤不明外,其中從犯大部分已經到案。俗云:「不是不報,祇是時間未到」,在此呼籲猶未到案嫌疑人,趕快逕向檢警機關投案自首,潛逃或藏匿解決不了問題,何不面對現實,出來交代清楚?相信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對於偶而犯錯之人,依法也會給予自新之機會。 無可諱言,溯自「小三通」政策推動以來,不法走私情事迄今仍持續存在;惟此頹風,舉世皆然,非獨某一地區才有。再說本案若干情節,地區權責機關較早則已充分掌握,祇因缺乏確鑿證據,未敢貿然採取行動。如今彰化檢警機關手到擒來,證諸「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但為確保「小三通」政策通得順暢安全,加強社會治安與國家安全工作甚是重要,如果「通道」出現漏洞或缺失,影響不是一個「點」而已,而是一條「線」,甚至會危及「面」之安全。 目前當務之急,至盼政府權責機關,迅即針對「弱點」與「缺失」,採取「亡羊補牢」之計: 一、機關組織亟應健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著「小三通」政策即將循序漸進擴大適用範圍對象,各地區港口既有任務組織機制,應以結合工作實際需求,全面檢討強化,保持機動,期以發揮高度效率。 二、現行法令猶有缺失:事實可從此次案件看出端倪,「竊車集團」所以能夠長期利用「偷天換日」手法,順利將贓車運往大陸銷贓牟利,其中最大原因即是「通關法令」規範寬鬆、三年內新車不必檢驗、貨櫃抽檢偏低,緣此形成工作死角,有待檢討修正,以臻綿密。 三、安全把關人力應速充實:沒有安全,即無一切;為能確保國家整體安全,充實金門地區岸巡與警政機關編制人力,已是當務之急。俾能分工合作,發揮統合力量,在「便民」與「安全」兼顧原則下,共同推動為民服務,維護地區安定與安全。 四、「竊車集團」使用之車牌既係來自金門,其蒐集或竊取過程,實有深入瞭解之必要,其中有涉大陸部分,宜循治安管道,協請大陸公安部門支援調查,防微杜漸,俾杜來茲。
-
美綠化金門環境景觀
金門縣政府「環境景觀總顧問輔導機制」,日前召開第一次的諮詢會議,受邀來金的專家學者,紛紛針對地區建設提出諍言。 學者專家指出,金門經歷了丹恩颱風的摧殘,再加上工程的肆意砍伐及野火的焚燒,整個林相已有相當大的改變,建議縣府應迅速有計劃地進行行道樹與林相復植與更新,對於這點我們非常認同與贊成。 颱風摧殘樹木,那是沒辦法的天災,但人為的摧殘,才讓人感覺傷痛與嚴重,許多工程,都還沒有規劃設計,就先自行把寶貴的樹木先砍掉,金沙東店埔二十五頃的濕地松和木麻,約四萬六千三百株,一夜之間就是這樣通通砍掉,這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其實縱是這塊土地要開發,仍然可以把這些三、四十年齡的濕地松列入規劃,豈不更美好,可惜我們一般的民眾,就缺少此種觀念,也沒有先規劃環境景觀,再建房舍的作法,這些都有待政府加強宣導教育。 回想民國四十年代,金門一片黃土、飛沙走石,作物生產不易,生活行動都常陷入困境,年齡超過六十歲以上的人,都感受當年沒有樹防風定砂的痛苦日子。幸好國軍進駐金門,為了改善地區的生活環境,蔣公要求部隊大量造林,把種樹造林列為駐軍要政,蔣夫人親自空運樹苗蒞金,供各部隊各鄉鎮種植,軍民齊力以赴,各任司令官、縣長亦辛勤嚴督,不敢疏忽。我們希望現在除了縣長、林務所長要重視造林以外,各鄉鎮長也應加強造林護林工作。 關於行道樹與林相復植與更新,提出三點意見,請參考: 一、金門應鼓勵全體軍民植樹活動:早期地方上常發動全體軍民植樹活動,當時學校學生常找不到地方可種,民防隊滿山遍野都去補植,所以當時乘飛機,從空中鳥瞰金門島,綠油油一片,曾幾何時,現在再從空中鳥瞰本島,就感到它的光禿與醜陋。 二、妥善規劃行道樹更新:更新行道樹,慎選合適樹種,創造不同的景觀特色,如木棉樹是金門縣樹,花開時也非常漂亮,也是景觀樹,而且生長快速,今後如要實施行道樹更新,可以列入考慮之一。 三、廢礦區山坡面的綠美化:花崗石廠以前開採的礦區,或陶瓷廠以前挖走白土的山坡地面,政府要加強種植樹木花草,設法把它綠美化起來,既能避免影響觀瞻,又可做水土保持。 四、研定金門愛林護林的措施:實行地方自治,一切依中央法令執行,也許是民眾鑽法律漏洞濫伐樹木,政府無可奈何,除加強宣教外,應根據自己的特性,依法研定相關措施規定,以為保護。
-
鼓勵資源回收落實環保政策
根據本縣環保局的統計,本縣推動資源回收工作,在九十二年平均回收率達百分之十三點九,較九十一年的百分之十點九明顯提昇,充分顯示了地區在推動這項環保工作上,已經有逐步成長的績效,同時表示民眾的配合度也不斷的在提昇,對於地區整體環保工作的推動來說,都是好的現象;當然,環保單位也希望未來能在民眾及政府更充分的配合下,落實各項資源回收工作,不斷的提昇回收率,共同營造更環保的生活空間。 垃圾量的不斷增加,似乎已經是現代人必須接受與面對的事實。人們一方面大量的在使用、消耗各項資源,也一方面大量的製造垃圾,而為了處理愈來愈嚴重的垃圾問題,又必須花費更多的資源。在面對人類為自己造成的垃圾危害,環保意識的形成,仍是希望經由各種方法、管道,甚至法令規範,減少對資源的耗損、減少垃圾量,以提昇環保品質,而資源回收再利用則是環保工作中積極而具體的工作之一。 金門地區雖然幅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是隨著一般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觀光等事業的發展,以及對環境品質的要求愈來愈高,環保問題也相對的愈來愈受重視,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及人力,推動各項環保工作,不但是政府相關單位努力的課題,也是全民要共同配合的工作。 據本縣環保局的統計指出,本縣在去年的垃圾量為十七點一八公噸,去年回收量為二點七七三公噸,以六萬一千零四人口數計算,平均每人每日垃圾量為零點七七公斤,回收率為百分之十三點九,雖然較前年成長,但環保單位還是鼓勵民眾配合參與回收工作,以期達到回收百分之二十的目標。 國內推動資源回收工作已近二十年,目前公告可回收的項目包括了容器類、機動車輛、輪胎、電子電器物品、資訊物品等等,項目極多。而本縣依據環保署的公告辦理如廢輪胎、廢乾電池、廢鋁箔包、廢燈管、書報紙類、機動車輛、舊衣服等多項資源回收項目,回收品則運至台省的處理場處理,本縣也自去年十一月份起展開廚餘回收。 環保工作已經是政府及全民共同承擔的工作,資源回收工作自然也不例外,目前本縣在推動資源回收工作方面已有具體的績效,對於環保工作人員的辛勞應該給予掌聲與肯定,但未來則還需要全民更加的配合及投入。而在鼓勵民眾注重環保、關切環保等問題,進而成為環保工作的實踐者,就必須不斷加強對全民的環境教育,讓相關的環保理念、作法都能融入民眾的觀念中,並在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實踐。 此外,本縣在處理資源回收等環保問題上,仍然需在人力、技術、財力、軟硬體設施等相關資源的不斷充實,我們也希望在政府與全民的共同努力之下,不但為居民創造環保的生活空間,也讓「環保的金門」成為金門的金字招牌。
-
營造閩南新故鄉
當前,國際地球村蔚為世界潮流,台灣在這個潮流裡,金門亦捲入浪潮中。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廿一世紀頓然成為文化的世紀,行政院文建會為讓國人能夠跟得上時代,特別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理念,鼓勵國人塑造優質環境,豐富國人文化素養,建立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 昔日,金門曾享「海濱鄒魯」盛名,朱熹的光環一度釀造金門薈萃人文的憧憬。而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密度的傳統聚落,豐富的閩南文化特質,再讓金門成為台灣評選「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雖然,這祗是一個理想與期待,卻殷切的提醒鄉親看重自我的特點,把握歷史的契機,為金門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社區總體營造」講求的是,民眾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活動,凝聚居民的愛鄉共識,進而激發加入社區公共議題的意願,以提升社區生活素質,更新社區風貌。金門在豐富的人文資產之下,當建立「全島即為整體社區」的觀念,結合既有的優勢,在新世紀裡開啟新局面,而成敗的關鍵在於政府的推動、社區的自主、全民的參與與熱情的呈現。 解嚴後的金門,猶保存著許多台灣各縣市沒有的優勢,正是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最佳時機,十年來,我們始終期待一個美好的未來,卻常錯失身邊的美景。當此歐美各國爭相重視文化資產之際,印證到金門未來的希望正是產業活動,一種結合文化資產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產業活動。 當前地區發展觀光資源,講求經濟效益,強調的正是以文化資產為基礎的觀光產業活動,而整個活動即以社區總體營造為核心,全體鄉親並能全力投入,熱絡參與。實際上,整個金門就是一個社區共同體,也是一個企業集團,在這個社區與企業裡的每一個份子,對於經營產業的理念與目標都應是一致的。 在金門這個社區共同體中,若每一份子都能主動投入文化資產的保存,每一份子都了解到金門的傳統與文化;大家同樣期待你好我也好,希望每一個份子都能賺到錢,並能真心彼此祝福。當中若有自私自利,影響他人或團體的利益,社區也能加以約束與規勸。 這種社區精神的擴大,就是我們遍尋古籍,翻覆史冊所要追求的薈率人文,我們稱它為「金門的精神」。這種里仁為美,彼此關懷的鄉情正是古早的先民所保有的文化,浯洲之成為海濱鄒魯,依賴的正是這種充滿濃烈鄉情的金門精神,這也是現代金門邁向世界遺產的入門護照。 當我們尋回原有的金門精神時,金門就成為一個社區,一個世界級的博物館,也就是真正的世界資產。未來,金門在經營產業,強調文化時,政府與鄉親都當達成整合資源的共識,發揮生命共同體的金門精神。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整個金門,若能超越宗族、超越選票,方能走向永續發展,與世界緊密接軌。 當此,本縣社區總體營造風氣日漸形成之際,全體鄉親當群策群力,提升生活品質,凝聚社區營造共識,建造金門成為富而好禮的閩南新故鄉,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未來的期待。
-
化解校園紛爭從雙向溝通做起!
職校驚傳男女學生爭風吃醋,爆發校園集體鬥毆事件,新聞上了電視和國內大報,斗大的標題,看在鄉親眼裡,連日來引發街頭巷尾廣泛議論,以及成為網路討論的焦點議題,各界正密切關注事件後續發展! 的確,地區男女學生感情糾紛,爭風吃醋衝突早已時有所聞;大、小金門學生打架,更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是,過去僅止於口耳相傳,就像埋在水下的「冰山」沒有人看見,而這一次的衝突,雙方人馬在校園內爆發集體鬥毆,造成六名學生掛彩到保健室擦藥,帶頭滋事學生也遭警方帶回偵訊,事件經媒體大幅報導,才像火山爆發引起社會大眾的矚目。 事實上,這一次的校園鬥毆事件,肇因於一通示愛的「簡訊」,釀成爭風吃醋拳頭相向,特別是衝突兩造男主角,正是來自小金門的住校生和金城地區的通勤學生,彼此之間早有嫌隙,新仇加舊恨,年輕人血氣方剛,容易意氣用事,才會因小摩擦呼朋引伴開啟戰端。所幸,這次校方處理得宜,為避免進一步發生衝突,提早讓七十餘名小金門住校男生搭船回家,藉周休二日假期「冷卻」雙方的火氣,並由老師及教官逐一進行家庭訪問,個別安撫、協調,冀望儘速平息不愉快的糾紛,讓大家安心向學。 不可否認的,此一事件之發生,再次暴露小金門學生跨海在金門讀高中、職,不能通學天天回家,其背後潛藏的問題,值得大家正視與關懷。因為,小金門的學生,如果能在學校住宿,不但飲食、起居有教官管理與照料,夜間能集中溫書、做功課,大致上不會在外遊蕩,甚至,夜間十一點之後,還管制住宿生打手機、講電話,生活作息正常,家長可大大的放心。然而,有少部份學生自行在外賃屋,放學後在外幹什麼,教官看不到,家長不知道,倘能自動自發用心功課,自是值得鼓勵,但是,萬一沈迷電腦、流連網咖,或成群結黨,不但影響學業,更易惹事生非,才是問題癥結之所在! 如今,金門校園發生爭風吃醋集體鬥毆事件上了新聞媒體,不但讓學校蒙羞,亦讓鄉親臉上無光,除了引起李縣長的高度關切,立即指派教育局長盧志輝前往瞭解詳情,同時,也驚動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打電話來關切,可見大小金門學生長期劍拔弩張,「冰山」已經浮出水面,問題值得大家共同關心、理性化解。 總之,事情已經發生了,學生、家長和校方都不能逃避責任,應坦然面對深入檢討化解;學生方面,應珍惜同窗情誼,本諸「冤家宜解不宜結」,化干戈為玉帛,把握時光努力向學,才能開創個人美好的前程;在家長方面,不能把責任全推給學校,宜多加關心孩子在外的行為,嚴加管教約束;而學校方面,何妨學學去年底金門高中主動走出校園,邀請學生家長座談,藉以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並效法李校長公開宣示「帶好每一個學生,是校長和老師的責任」之治校理念,以及強化生活管理,營造優質學習環境,才是學子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