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態度」、「目標」、「行動」影響人生成敗
從本週開始,金門各級中、小學放寒假了,學子再不必冒風寒趕七點到學校上課。接下來就是準備歡喜迎新歲,民國九十一年二月十二日過春節,迎接農曆新年,今年叫「馬年」,歲次壬午,所以也叫「壬午年」。首先向大家拜個早年,敬祝大家「心想事成」!「馬到成功」! 在「高興放寒假、歡喜迎新歲」的同時,我們就以「心想事成」!「馬到成功」!來向大家祈福,來與各位共勉:如何才能真正達到「心想事成」、「馬到成功」呢? 概括一句話:心「想」而「行」,「事」必「成」。也就是說我們心想什麼事?馬上採取行動去做,不要只是想想而已,那麼心想的事情,必定會成功。 新年是個良好的開始,我們應該培養新思維、新觀念,展開新行動,追求新希望。一個人會不會成功,關鍵因素很多,其中以「態度」、「目標」、「行動」最能影響我們人生的成敗。這三個英文字母開頭都是A,「Attitude」態度,「Aim」目標,「Action」行動,所以超級學習系統機構負責人韓榮華教授,稱它為「三A成功之道」。針對三A與成功的關連,他的理論,試分述如下,讓我們共同互勉: 一、培養優好的態度:人生的成功並非決定我們的遭遇如何,而是決定我們面對遭遇時的態度。當我們以正面積極的心情去面對生命中的挫折,並學會了不要去抱怨,就會發現人生並不是如此難過。具有正確的態度,通常都與一個人的心思有關,這也就是說我們的思想必須積極而且正面的,因此想要成功的人,從現在開始就要養成不要使用失敗者語言的習慣,完全要說成功者的話,那就是「我能」、「我會」、「我行」、「沒問題」、「有可能」、「我一定會成功」。 二、設定正確的目標:英國學者卡萊爾說:「即使最弱的人,集中精力於單一目標,也能有成就。即使最強的人,分心於太多事務,也可能一事無成。」我們要想在人生的旅途獲取成功,首先要設定我們正確的目標,訂立一個有價值的,並且符合個人能力的目標,這個目標值得我們全力以赴去達成。有人說:生命最高的喜悅就是超越障礙,向成功一步一步邁進,立下新的願望,並且讓它逐步實現。 三、養成馬上行動的習慣:設定正確的目標後,便是要馬上採取行動,我們應知道,拖延是成功的大敵,馬上行動卻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質。美國成功學院以三句勉勵師生:「Do it right」(做正確)、「Do it once」(做一次)、「Do it now」(現在做),我們要成功,就要行動、行動、行動,朝著心所想目標努力前進,就會成功。總之,朝著這三A成功方向積極進行,就能克服成功的絆腳石,邁向成功殿堂。
-
犯罪被害人之救濟
日前,金門地區發生一起孕婦無辜遭人刺傷事件,令人不勝感嘆與遺憾,類似此種無辜人民,遭犯罪加害後,卻又因加害者本身受限於經濟能力與條件,致不能對被害人予以補償,造成被害人生命、家庭、財產之多重損失,如國家任由犯罪者之非行所致損害,而置人民之身家安全於不顧,實於國家法制思想與萬能政府有違。 按在古代法制未臻健全時代,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不分,犯罪行為人,往往同時應負擔刑事責任與對被害者之民事損害賠償,尤其在侵害個人法益之犯罪時,刑罰之重點更是在填補因犯罪所生之損害,而最終目的,乃在使加害者與被害人之間達成和解。但自中世紀以來,在法制度之發展上,公法與私法之差別乃成為近代法制特色之一,受此影響結果,公法中主要之刑罰法律,其最直接之重點乃針對國家與犯罪人之關係,即以國家對於犯罪者科以刑罰,作為解決犯罪之手段,而未將被害者之補償或損害賠償納入考量,其主要之著眼點,即認為犯罪者所侵害之法益,主要為國家社會法益,而非被害者個人,在此種思潮之下,刑事法律制度中未將被害人之補償納入考量,乃事所當然。 惟台灣地區近年來,由於經濟成長,民生漸趨富裕,許多社會民生法案及司法保護、社會安全、福利制度等措施,已相繼立法,並公佈實施,如更生保護法、兒童福利法、性侵害防制法、家庭暴力防治法、社會救助法、老人福利法及老人年金等,而對因犯罪所生之被害人保護,亦於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公佈實施,使犯罪被害人亦得因國家公權力之介入,使其生命財產獲得進一步之保障,此雖屬遲來及事後之保護,但衡之於以前之制度,誠屬有相當之進步。 但相對於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實施及政府之政策而言,人民對該法之認知與了解,卻顯得不足,且被害人經常須配合法律程序,往返奔波於各機關單位之間,或重覆其痛苦遭遇、或毫無選擇接受一些不愉快經驗,在犯罪被害者之立場上,精神與身體所承受之痛苦,實難以釋懷,亦與保護犯罪被害人之刑事政策有違。 金門地區往昔治安,雖不盡如人意,但與台省相較,卻明顯良好許多,然藉由此一事件,深信相關單位更能加強落實社會治安之維護與被害者人權之保障,使金門真正成為一治安良好之模範縣。
-
為服務民眾、為地方建設打拚!--賀金門縣第三屆縣議員暨第八屆(烏坵鄉第六屆)鄉鎮長新科當選人
競爭激烈的縣議員及鄉鎮長選舉,已經在昨天晚間揭曉,十七位新科縣議員、六位鄉鎮長勝選名單也呈現在縣民眼中,這是獲得廣大縣民認同而當選者,他們在昨天當選之後,發表感言時表示,願在未來四年中,決心為地區民眾服務打拚,為地區各項建設投入打拚。 在入冬以來冷了好幾天以後而回暖的昨天,地區民眾都紛紛走向各所在地投票所投下神聖的一票,投票率縣議員方面達百分之六十七點一九,鄉鎮長則為百分之六十八點四二,獲得當選的縣議員是老幹新枝均霑,鄉鎮長除了金湖鎮長陳福海為老將外,其他各鄉鎮都是新人。 這屆基層公職人員選舉,參選人員可謂空前爆炸,在粥少僧多的情況中,選前相互競爭極為激烈。本屆候選人無論在年齡、素質、品德、學識各方面都比前屆優秀,尤其是女性參選人有十七人之多,在相互較勁之下,有四位出線而當選,其中現任副議長許玉昭得票一千二百七十九票連任成功。最值得一提的是金城鎮長選舉有九人拚鬥,結果由國民黨籍蔡輝詩贏得鰲頭。 金門在去年底剛完成縣長、立委選舉,接著是今年本屆縣議員、鄉鎮長選舉,競選期間仍有傳出賄選買票情事傳聞,檢警調單位亦毫不放鬆認真緝查,但整個選戰尚稱平和順利完成,沒有其他重大違規事件發生。 隨著選舉文化的深化發展,金門近年來各項選舉的競爭日益強烈,民眾參選意願也愈來愈熱絡,不管是男性女性,或是屬於何種黨派或色彩者,均躍躍欲試投入選戰,小小金門的縣議員及鄉鎮長選舉,竟有七十人參選,光是縣議員選舉是四十八搶十七席,有四黨一派競逐,這是金門基層公職選舉史上的空前紀錄,足証金門人民智大開,都想在民主政治選舉中分一杯羹,然而候選人為了贏得勝選,攻訐、抹黑,搞得是非不清、黑白不明,也呈現了不好的一面,如今,選舉結果底定,輸贏已成定局,選舉的恩恩怨怨應一筆勾銷,當選的人應對地區、對社會和民眾認真服務,才是金門之福。 從本屆新當選的縣議員、鄉鎮長名單當中,在人才、素質方面,的確較前屆提昇甚多,無論平均年齡,學識能力也稱得上是一時之選,這是民眾所選出的,新當選的縣議員、鄉鎮長,實肩負縣民(鄉鎮民)所託,大家應有新擔當、新作為、新理念、新思考,為縣民獻力,並懍於責任之重大,來善盡應有之職務角色。 選戰結束,新科縣議員暨鄉鎮長在慶祝當選之際,我們在此謹向他們致上誠摯的恭賀之意,期望新枝舊幹四年服務期間,貫徹應實踐競選諾言為地方民眾服務,以突出表現,認真作為,共同以推動地方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進步而努力,此當是廣大縣民所至盼者!
-
全民響應國家清潔週活動
今年國家清潔週活動定在二月四日至二月十日實施,也就是在農曆春節除夕前一週,環保單位呼籲全民在清潔週內動手作清掃環境工作,除了維護全民居家品質,同時也為了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讓大家過個舒適的新年。 這項由環保單位所發起的每年例行性的工作,無非是提醒全民在國家清潔週期間內大家動手「做家事」,將家戶內外打掃清潔,維護一個整齊清潔的環境。這種可以列為「家事」的工作還需要以國家的相關機關來推動,除了一方面顯示了政府對於環境整體工作的重視外,一方面也表示了國人對於維護居家環境及社區環境的被動性;如何將這樣的工作落實到社區,以及每個人的生活中,其實才是推動這項活動的本意和最終目的。 由務實的生活面來看,環境清潔維護工作是每個人生活中所必須要面對的工作,大到整個國家的環保政策的實踐,小到路上檢拾一張紙張,都可以是環保工作的一項。但是為什麼這樣的工作仍然需要政府大費周章的每年來一次「全民運動」,是值得全民共同思考的問題。 居家環境品質的優劣,正足以顯示一個個人、或一個家庭、社區,甚至國家人民的生活品質。尤其這項工作是不假外求的工作,每個人都有能力可以擔負起一部分的工作,只要集合每個人的力量,就可以讓每個人擁有美好的生活環境。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在製造垃圾及髒亂,因此每個人對於環境的維護都有責任,只要每個人都能將這項工作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是環保的尖兵,天天都是國家清潔日。 由這項工作的推動,讓我們聯想到國家任何政策的研擬及執行,都必須要符合人民的需求及配合,否則縱使政府一再的三令五申,人民也依舊是我行我素。比方說,過去本縣居民生活單純、民風淳樸、治安良好,鄰里、家戶之間,往來密切,甚少有所謂的治安事故,但隨著生活型態、社會風氣、人際關係的改變,村里社區紛紛組成社區協會、社區巡守隊,以社區的力量共同來經營社區的生活品質。而這些社區組織的形成,是不具強制性,完全是社區居民自動自發的作為,原因無它,只因為是社區的居民基於共同的需求所產生的,所有的工作自然容易推動。 因此,我們認為推動環境清潔工作,必須要讓全民有共識,讓居民認為有強烈的需求,如果讓這項工作能落實到社區,由社區來推動,相信更能喚起居民直接參與的興趣及熱度,整體的工作也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長久維持。當這項工作都能讓全民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謂「國家清潔週」也將成為歷史名詞。
-
警民攜手同心‧做好春安工作
-
睜亮眼睛投下理想中人選
-
鬆綁「得經許可」才有益全民
-
公平、公正、公開從事競選活動
-
政治參與和民主選舉
-
離島建設條例修正後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