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斗門姑母的西瓜
近年來,地球氣候變遷異常,夏季氣溫日益節節攀升,動輒高達攝氏39度,真是令人炙熱難耐,此時,如能大口吃一塊西瓜或喝一杯現打西瓜汁,真可謂是人生一大享受。
每逢天地時序,進入炎炎夏暑,總是會喚起筆者諸多之記憶,為何?因為,此時正是各級學校放暑假之際,筆者自1990年迄今仍然保有學校之正式學籍的學生身分,當中,除了1995年至2006年期間係專注於工作職場外,其餘時間,皆是處於半工半讀之在職進修狀態,為此,昔日就有一位同事(國立臺北工專學長)曾開玩笑曰:「認識小王時在讀書,現在還是在讀書,怎麼都唸不畢業?」筆者則回答:「因為身為農家子弟,家境清寒,唯有以半工半讀之在職進修方式,才能籌措學費…云云等」,說真格的,筆者以半工半讀之在職進修方式,要一一及陸續的完成大學之學、碩、博士學程,不可否認確實蠻辛苦的,但是,綜觀過往諸多清寒之金門籍學長(弟)們,他們亦是循此模式來完成學業,這是家境經濟富裕或養尊處優之孩子,無法體會之情境,更是清寒子弟出頭天之方法!
走筆至此,不禁憶起童稚時,每當暑假來臨時,筆者最喜歡拿上二條先父親手種植的角瓜(今之澎湖絲瓜)到斗門村榕樹群旁找姑母,我的姑母王琴,人稱:琴也,係先祖父王砲(長房)與二、三、四房之堂兄弟們,共同分完自一世祖祥雲公(清道光30年,西元1835年)由中國福建路霞(安海)遷居金門砂尾鄉,並於砂尾街(今沙美老街)經營中藥鋪之財(田)產後,隨即下南洋經商時與印尼祖母所生之小孩。民國肇建初期,先姑母王琴(13歲)為撿一雙拖鞋竟意外的跟隨先祖父(王砲)與先伯父王溫展(15歲),自南洋印尼搭船返回金門島定居,並隨侍先祖父於砂尾街(今沙美老街)經營中藥舖,1939年中國對日抗戰初期,王家長房經濟陷入困境,姑母先到何厝當養女,最後於28歲方嫁入斗門村幹事陳調平姑丈家(亦自南洋返金),婚後育有兩子(松泉及松榮)。
不知為何?年少時期,筆者非常喜歡前往斗門村找姑母作客,或許是姑孫同姓之自然親情使然,也許是每次到姑母家作客時,親愛的姑母除了會給我零用錢之外,當姑丈及表哥們中午返家用餐後,他老人家一定會端出表哥松也(松泉)親手引斗門溪水灌溉種植的西瓜,那西瓜真是又大又甜,這是炎炎夏季之消暑聖品,更是清寒子弟難得的飯後甜點,著實令人回味無窮。後來隨著年歲之增長,筆者1989年自金門農工電工科畢業,告別雙親獨自前往料羅灣候船到臺灣之後,便較少到太武山下之斗門村榕樹群旁找姑母,反而是姑母聽聞姊姊(姑母之乾女兒)、家兄及筆者返鄉探親時,她老人家一定會搭公車前來沙美小浦頭老家作客,如今,她老人家已於二○○一年初春仙逝於金門安民村。
歲月悠悠,回首姑母在其人生的82年歲月裡,除了年少時期之13年,曾於南洋印尼渡過外,其餘69年之漫長歲月,她一直是居住於她熱愛的家鄉金門,不曾離開,雖然其年輕時命運多舛,期間更是歷經一九四九年古寧頭大戰及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炮戰與單打雙不打等戰役之蹂躪,但是姑母與姑丈婚後幸福,晚年則是兒孫滿堂,堪稱圓滿,現今,距離姑母仙逝已十二年,作為晚輩的我,僅以此文,聊表深深的懷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