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絲路古今映月泉─甘肅學術考察記行

發布日期:
作者: 趙惠芬。
點閱率:571
字型大小:

今年暑假,我參加甘肅蘭州大學所舉辦的「敦煌與絲路考古新發現學術考察活動」,我們一行人從桃園機場飛往北京,再從北京飛往蘭州的中川機場,抵達蘭州大學附近的飯店已是燈火輝煌的夜裡。
一、蘭州大學
八月一日到八月三日一共三天是蘭州大學舉辦的「反思與重構:2013年歷史學博士生學術論壇」研討會。歡迎辭由蘭州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熙萌致詞,開幕式由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主持暨主題演講──「敦煌與敦煌學」,台灣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鄭阿財教授主講──「敦煌文學的面向及其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價值」,西北師範大學國學中心主任伏俊璉教授,蘭州大學劉滿等知名敦煌學及絲綢之路研究學者帶來精采的學術報告,讓我們對敦煌學及絲綢之路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由大陸學者、台灣學者演講,與兩岸研究生的論文發表,揭開敦煌與絲路考古新發現的序幕,也讓這次學術研討會發揮得淋漓盡致,擲地有聲。
這一次的研討會三天總共有五場,從文獻與歷史,藝術、地理與歷史,考古與歷史,文化與歷史。參與的學者有大陸各地的學者、日本學者、台灣學者,個個學富五車,講演有條有理,神態從容自若。從這次研討會的過程中,讓我學習到做學術研究的精神,必須開發出屬於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在前人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心得和想法,學習的路自然而然就開闢出來,學習的著力點也就像大自然變遷一樣,讓人習慣它的存在。
二、須彌山石窟
研討會結束後隔天,我們參觀了甘肅博物館後,再前往寧夏固原北魏至唐朝的須彌山石窟,須彌山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為中國北魏至隋唐時期的石窟,是絲綢之路沿線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
三、沙湖
銀川沙湖水天一色,蘆葦沙鷗翔集,動靜若畫。我們搭著古色古香的龍船,經過塊狀、片狀、點狀的蘆葦,天空不時有滑翔翼飛過,一刻光景後抵達沙湖。沙湖是沙漠中湖泊,黃沙環抱翠湖,漫步在細沙中無法健步如飛。豔陽下,我遠視前方的駱駝,有的群坐在沙漠中等待旅客,有的駱駝隊已是十分優閒闊步沙堆,炎熱的夏天,只有水能解渴,補充水分後再出發。沙湖景區以自然為主,常見多種保育類植物、禽鳥,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戴勝、環頸雉,前者是金門縣的縣鳥,後者因為人們豢養,已成為金門縣的留鳥了。沙湖有沙有湖,南沙北湖形成強烈的對比,有如塞上明珠,這裡是植物、禽鳥的天堂。駝鈴聲叮咚響起,錚錚鏦鏦,在此處騎駱駝、滑沙的人們玩得不亦樂乎!有的遊客參觀毛澤東像章展覽館,或與他的塑像合影。自然景區少有遮蔽物,燒燙的黃沙,如果光著腳丫子踩在鹽沙般的土堆,有如在傷口上灑鹽。參觀西夏王陵,最後再去銀川市寧夏文物考古所,就結束寧夏的旅程。
走訪武威雷臺漢墓與文廟後,我們抵達了張掖大佛寺,巨大的釋迦牟尼臥佛像長約有三十四點五公尺,肩寬約八公尺,這是中國室內最大木胎泥塑、彩繪金描的睡臥佛。流露著和藹可親的莊嚴慈相,威儀而不怒,微笑而不謔,其背景圖像則為佛涅槃時,其十大弟子隨侍在側。佛寺兩側有一副對聯︰「睡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百事永問難明」,趣味橫生又帶點偈語的味道。
四、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由於魏晉墓室空間狹小,大家分成三批進入魏晉墓室參觀壁畫,解說員詳細的說明墓室主人是某一位將軍與其夫人,墓室中仿其生前活動的情形,包括空間的配置都有規劃。從飲食起居、農耕牧馬、牧羊、放牛畫工採用透視的手法,寥寥數筆,就勾勒出牧牛成群的景象;農忙採桑、桑葉餵蠶、蠶絲製衣的自足生活;而野宴射箭、宴樂遊戲的動靜手法,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威武場面也透過磚畫呈現出來。有一磚畫畫著一人手持木棍,頭戴圓頂尖帽,牽著駱駝向前行走令我印象最深刻,足以了解在西北廣漠的戈壁和沙漠上,從一個綠洲到另一個綠洲,駱駝已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運輸工具,也被稱為「沙漠之舟」。每一塊磚畫都是寫實生活,流露寫意的人生。磚畫中人物、圖騰表現出主人家生活面貌,主僕關係的尊卑透過人物大小比例躍然紙上。
到了嘉峪關,它位於古絲綢路的中段,也是萬里長城西端的起點。嘉峪關地勢險要,雄偉壯麗,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與千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我們腳踏階梯無數層,走訪東西城垣門戶,也走過城牆四方的角樓,南北牆上的敵樓,而尚在進行修護的城牆城門建築,只能遠觀不可褻玩。拜訪文昌閣、關聖帝君、游擊將軍衙門後,我感到最為有趣的是「燕鳴石」,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在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日暮時分,雌燕先返回,等到雄燕返回,城門已經關閉,於是雄燕悲鳴觸牆而死,雌燕傷心欲絕,悲鳴啾啾至死不休,每當有人以石擊牆,就會聽到啾啾燕鳴,似乎是雌燕在向人傾訴著。故事演變到後來,人們便以石子擊牆為出關征戰的軍人祈福;沿襲至今,人們相信在嘉峪關城內,如果聽到燕鳴啾啾,則為一種吉祥的預兆。說時遲那時快,大夥已經排隊要擊石了,我還在看城牆石碑的說明,大夥美女們已經排到第二輪了。
五、敦煌莫高窟
前往敦煌莫高窟是一段重要的人生旅程,而在抵達敦煌之前,一定要品嚐道地的哈密瓜、洋香瓜,從蘭州大學門口的攤販吃到瓜州的瓜果,肯定是我目前吃到最甜、最香、最多水分的哈密瓜。甘肅蘭州大學的魏迎春老師、吳炯炯老師、台灣南華大學的鄭阿財老師、嘉義大學的朱鳳玉老師們,為大夥精挑細選各種顏色的瓜果,有金黃色、珍珠綠、南瓜黃、珍珠白等,販商一顆接著一顆切,趕不上我們四十人吃的速度,鳳玉老師也開始幫忙切。這時候只聽見吃哈密瓜「唰!唰!唰!」,伴隨著瓜果汁液「嘩!嘩!嘩!」,在瓜州吃瓜果不能客氣,慢了就吃不到了。最後試吃哈密瓜乾,欲罷不能,大家順手買了幾包,因為台灣的哈密瓜物以稀為貴,從來沒有聽過、看過哈密瓜乾,所以一定要品嚐。
敦煌夜市裡吃了最貴的一餐,因為我們這一桌的夥伴都沒看價目表,坐下來就隨著服務人員的指令,點頭如搗蒜。吃飽之後,問問另一桌的夥伴,才驚覺荷包大失血,卻為時已晚,這是一次慘痛的經驗,吃飯一定要先看清楚價錢。逛敦煌夜市市集,大夥「團購」買東西,殺價殺到底,也終於談成。否則,走沒兩步路,鐵定會扼腕,悔不當初。
過了敦煌反彈琵琶的地標,敦煌莫高窟就不遠了。八月九日早上前往敦煌莫高窟,當天有開放數個洞窟,走馬看花繞了好幾圈,雖然在敦煌莫高窟停留很久,卻有匆忙赴會的感覺,因為從八月初為甘肅絲綢之路觀光季節,一日觀光客流量約八千多人,我們的腳程也特別的快速。敦煌莫高窟,是我期待已久的旅程,從過往旅人描寫其建築、塑像、壁畫,也只是浮光掠影,只有親身體驗,才能言物道情。唯有在步履維艱,烈陽當空下,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黃沙角質,腳踏著粗糙小石子,彷彿踩著流動的嘆息,在我的耳邊縈繞,迴盪在西風裡。走過長長的甬道,高聳入雲的白楊樹,枝幹紛紛向上揚起,綠葉茂密,枝葉亦揚向天際,「莫高窟」藍底燙金三個字,在疏密相間的白楊樹與灰濛冷色系建築顯得亮眼。當我們隨著解說員亦步亦趨,開著冷光手電筒,原本黯淡的四方,頓時明亮起來,眼前的佛陀、菩薩等塑像栩栩如生。
對於洞窟印象較深刻的有數個,第二百五十七窟西壁描繪九色鹿,頌揚佛陀前世為九色鹿救人行善的故事畫,此為本生故事畫。第一百七十二窟為唐代鼎盛時期的顛峰之作,充滿想像力的畫作,而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圖,描繪阿彌陀佛住的極樂世界,圍繞的眾多菩薩、亭台樓閣、天空、飛天、樂器,樂仙翩翩起舞。第一百五十八窟,為莫高窟最大的佛陀涅槃像,正面橫臥,約有十五點八公尺,佛陀雙眼微睜,面帶微笑,呈現安詳的臥像,後面有十大弟子嚎啕大哭、眾菩薩沉靜,佛陀腳下為篤信佛教的各國國王、王子,他們臉部表情哀傷,自殘的動作表示哀痛逾恆。第九十六窟初唐北大佛,最大的一尊石胎泥塑佛像,高達三十五點五公尺,大佛豐滿的臉龐,神情充滿慈愛。第九十四窟建於晚唐,眼前所見的雕像都是清代重修,而中間放置了一尊道家太上老君的塑像,全景看起來非常突兀,原來清代時陝西人遷移於此,他們篤信道教而在洞窟祭拜太上老君,香火之盛可從被薰黑的洞窟判斷出來。讓我感到訝異是從小在姑媽家看到太上老君的塑像,與眼前這一尊的模樣一樣,不由得令我驚歎!第四十五窟有七尊佛像,氣勢宏偉,塑型精美。最引人注目的是美人菩薩,祂的身體微微傾斜,體態優雅,項頸垂掛瓔珞,披著金黃絲綢衣著下裸露雙腳,據說是將當時理想的女性美與豔麗表現在菩薩身上。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窟,透過佛祖慈愛的眼神,注視著前來禮拜的信徒,弟子的虔誠,菩薩聞聲救苦的形象,以及天王的健壯,組成佛國的世界,充滿沉穩與祥和的氣息。南壁法華經變圖,描繪突厥商人受到山賊的威脅,突厥商人向菩薩祈願,菩薩觀其聲音前來拯救。洞窟的地面磚雕刻著蓮花,象徵「出淤泥而不染」,也意味踏在極樂淨土般的世界。
壁畫顏色紛呈,冷色系與暖色系堆疊,豐富的色彩,給了我一種冷天雨後燦爛千陽的暖意。我們經過漫漫的戈壁灘,經過大漠孤煙的沙漠跋涉後,我的心裡產生極大的反差,燃起奔放、驛動的心。微弱的光圈明滅閃爍,讓我在幽暗的洞窟裡有了方向感。
六、鳴沙山騎駱駝
午後我們到達鳴沙山,黃色米粒狀的沙堆積累而成,據說在晴朗的天氣風停沙靜,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人如果從山頂滑下,沙隨人體頹落,也會發出美妙的聲音;若有興致在夜裡登高下滑,不僅聽到風沙鳴鳴作響,還有可能會看到人體移動引起沙粒摩擦所產生的五彩繽紛火花。鳴沙山的由紅、黃、綠、白、黑五色沙積聚而成,白天風沙不斷,捲起千堆沙,但到了深夜,鳴沙山依舊陡峭,勢如刀刃。我們騎著駱駝沿著鳴沙山走了一圈,遊客如織,大夥互相招著手,識或不識就在相遇的那一刻將時間凝住。
我雙腳走在漫漫黃沙之中,還在尋覓五色沙,此時汗水已蒸發,皮膚已曬紅,當我回過頭看月牙泉,狀似一彎新月,在沙漠的懷抱碧波蕩漾,如我在烈陽下飲了礦泉水般清爽,心曠神怡。
七、新疆
旅程已接近尾聲了,我們到達新疆哈密,參觀回王陵、哈密博物館,隔天走訪高昌古城、火焰山,溫度高達四十三度,我們都堅持要走完全程,看看高昌古城遺址,看看玄奘曾經講經之處,而西遊記裡的火焰山成了著名的地標,夜晚降臨之前參觀吐魯番歷史博物館。八月十二日早上先在吐魯番參觀葡萄園,品嚐葡萄、葡萄乾、葡萄酒,葡萄品種非常多有沙漠紅、紅無核、馬奶子、珍珠綠等。抵達烏魯木齊天山天池後,我們沿著天池路徑走著,曲靜通幽,林映竹雅,尋著瀑布聲走去,初入狹而豁然開朗,清澈的水源與藍天相映,呈現明亮的光度,在回去的路上,遇見要回家的牛群,大家興奮不已,因為新疆的牛隻和常見的不太一樣!八月十三日早上參觀烏魯木齊自治區博物館,下午逛大巴札買喜歡的東西,要貨比三家才不吃虧,但比來比去時間已經過了大半。市集非常大又要比價、殺價,大家都說三小時不夠逛,第一次逛大巴札時間真的要多一些。不過,我看大家手上的戰利品還不少呢!
新疆吐魯番風大,風大井多乾屍多,風吹石頭砸腦袋,沿途看見風力發電風車排排站。新疆氣候乾旱,陽光特別強,背日的向日葵也是奇景之一,我們在新疆的博物館幾乎都有看到乾屍的展覽,最有名的是距今將近四千年前的「樓蘭美女」,令人嘆為觀止。新疆天氣早晚溫差大,吐魯番運用坎兒井農業灌溉系統,使得種出來的葡萄特別甜,葡萄乾是用晾乾的,採用窗櫺狀的大型櫃晾乾,或是葡萄直接在葡萄枝蔓晾乾。我們在新疆除了有幾次安全檢查,對於銀行門口前站著兩位持槍安全人員,感到驚訝外,大致上感覺很和善。
八、北京回台灣
八月十四日烏魯木齊飛往北京,住過境旅館,晚上大家逛王府井大街。八月十五日北京飛往台灣桃園,下午五點多抵達桃園機場。
結語─感恩之旅
從七月三十一日到八月十五日,我們走訪大陸西北地區的歷史古蹟,這一些城市都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是中西文化交流之處。我非常感謝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梁麗玲教授的推薦,還有感謝南華大學的鄭阿財老師、嘉義大學的朱鳳玉老師對我們的照顧。我獨自踏上未知的旅程,卻認識知心的夥伴們。我們從陌生到熟悉,也是因為鄭老師和朱老師帶給我們心靈的安慰,老師們在旅途中,說了許多故事給我們聽,夥伴們還分享台灣各地的美食。這一趟旅程我們能夠平安順心,由衷感謝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魏迎春老師、吳炯炯老師等人細心的安排。我們在穿越時空的剎那,不用步步為營,因為有您們的叮嚀;在每一個腳步挪移之間站穩腳跟,因為有您們的善解;未來還有未知旅程等著我們去開拓、去完成,因為有您們的祝福,讓我變得更堅強。
古樸的歷史建築矗立,而輝煌的現代建築延伸至一條街,古樸有古意,現代規格化。當有一座城門高聳入雲,或是石碑刻文、銅像矗立在霓虹閃爍的街道,過了一條街,零星小販兜售玉石、項鍊等古玩,有兩小販燒烤著肉串,還能一邊跳著舞,顧客隨之聞香起舞呢!這是發揮創意或是迎合顧客,買賣才能成交!當駕著驢車的商販滿載新鮮哈密瓜、蘋果、葡萄吆喝買賣,我們的腳步隨即停下,不一會兒,商販三輪車上已是空蕩蕩。
城市街道人潮熙來攘往,過綠燈也要眼觀八方,耳朵要豎直,因為喇叭聲隨時揚起,車行駛在公路上,喇叭聲依舊高亢長鳴或疊韻連連。據我觀察,應該是要超前方的車,喇叭長鳴以做為警示作用。十里洋場的城市曾出現在甘肅,在寧夏,在新疆,在北京,但我依舊心繫著敦煌莫高窟,仍然堅信繁華落盡見真淳的永恆。
這一趟文化之旅,讓我體會到歷史的真相與洪流沉澱的軌跡,那曾經是唐代燦爛輝煌的一頁,是當時富貴人家收藏時尚的地方;我仰望著寂寞與荒涼夯土砌成的高昌古城,那曾經有玄奘講經的地方;當時熱鬧輝煌的城市,如今堆疊的空城,塵煙瀰漫,熱浪席捲而來。當我走過古城,不忍再回頭怕感傷、怕掉淚,熾烈的陽光下,感傷的淚水也已乾涸,而我仍期待每一次旅行帶來的驚喜,不論是悲、是喜,都帶給我對生命的體悟。絲路考察之旅,沿途都是駝色的戈壁灘,乾旱的沙漠,草子不生,時而有綠洲點綴其中,變化與趣味,自在其中。戈壁灘、沙漠與廣大草原遞嬗相疊,野連天碧,美不勝收。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