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醒或沉淪
1. 車,在小車庫裡。白天。我在車庫裡,看見蛛絲結綹如繩。絲繩從天花板橫空拉向門框。蛛絲不成網,嗯,或許正在成網。我抓起一根棍子,劈斬蛛絲。一隻圓頭圓腹黑蜘蛛,無視於我。蜘蛛仍在補絲。 終於除去纏人煩人的絲繩,按下電動門,關上。好了。障礙清除完畢。再開,天色暗了,遠邊一抹黃。門簾向上捲至五分之四,像被一根樹枝卡住。伸手去拔枝子,又見絲繩大舉拉向門框,將我限制在門口和車子之間。 圓頭圓腹黑蛛又來。牠繼續無視於我,不,牠也曾微微展示兩根利齒,便在我眼前忙乎著工作。我再不做點什麼,可真的不行了。 昏黃已盡,街口路燈亮了。 我又拿起棍子,劈斬絲繩,像斬去不斷復生的夢。 2. 明明是現代人,穿西服洋裝,卻行十八世紀跪叩禮儀,遵守君王封建制度的規矩。色調厚重,氣氛起伏,一半陰森森,一半亮堂堂。 王老了,寶座終要放下。那日,擬了幾位接班人後,權力版圖開始鬆動,每個人都懼怕起來。接班的,怕名單被撤回,權力被收走。其餘的,有的怕得不到接班人的青睞,有的怕接班人掌權後的加害。每個人都想保全自己,每個人都活得像一條蟲。 蟲也吃蟲,殘酷得自自然然。 權力隱身在人的尊崇中,浸淫在「凡事寡人說了算」的自豪裡。榮譽帶著偏見和傲慢,地位滋生腐化菌絲,像一瓶開了蓋被長久閒置在櫃裡的甜麵醬,長出令人作噁的花白冠冕。 沒有人確認仁愛和公義有沒有過期,沒有人檢查信仰和實踐有沒有酸敗,沒有人稽核良心和才華的品質有沒有崩塌。「眾人如我,我亦眾人」只是教義的最高裝飾,一將功成萬骨枯才是人世真諦。 歷史被時代轉輪推動,最後停在原點。 權勢張開網羅;一人似臣子,似宮女,似百姓,全身襤褸,雙眼昏花,卻在城樓上對接班者大聲渲洩積鬱多時的憂憤:可恥啊!你--可恥!無人理會。但說了就好,說了就好。 那人步下城樓,如走下戲台,至巴比倫河邊坐下,將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無聲。無歌。無嘆息。我前去拜會,卻看見……自己。 3. 夢,把夢叫醒,或在夢裡沉淪。
-
【科幻沙龍】心‧星
「你快看!大白天竟然看得到那顆星星!」我指著東邊遠山上的藍天,突然向身旁的小薇大聲叫著,但是一喊完我就後悔了。 「啊!那是什麼星?」由於我的聲音太大,連旁邊的三個路人也被我嚇到,往我所指的方向看過去。 「飛機反光嗎?」「是鳥吧?」「鳥會移動啦!」「飛碟!」「是遙控無人機吧?」他們幾個也開始討論那是什麼。他們的吵嚷聲引得更多路人紛紛將眼光從手機螢幕移開並抬頭仰望,接著便吃驚地定住了視線。他們看到了一顆星星在藍天之中閃耀,沒有移動跡象,光線雖然不強卻有七彩變化,類似夜間看到天狼星那般閃爍不已,實在有點詭異。 我立刻在幾秒之內,以平常累積的觀星經驗值來判斷,發覺這顆「星」並不簡單!在各種不明飛行物的目擊事件中,絕大部份是可以證實的已知物體,包括流星、明亮行星、彗星、人造衛星、氣球、火箭、高空飛機、無人機、銥閃光等。不過,流星轉瞬即逝,速度飛快;行星在晨昏之外的大白天雖然有機會用肉眼看到,但僅有金星勉強可見,古人稱為「太白晝見」,不容易找到,也不像這顆星這麼明顯;至於人造衛星與銥閃光之類的人造物體都會有視覺上可察覺出的移動,這顆星卻固定在那裡,因此是一種少見的現象,我開始思考直衝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的可能性。 不過,這個想法又立刻被我排除了,我可是大學天文社的資深成員,如果有這麼亮的小行星或彗星接近,應該在幾個星期前在它還很暗的時候就全員開始觀測了,不可能現在才在馬路上不小心發現。 另外一個理由是,它的光芒變幻不定,是點光源特有的現象,若是小行星或彗星接近,它就不是一個點而會有面積,足以讓光線保持白色,不會被大氣擾動偏折而散成彩色。這一點可說明它是很遙遠的星體,卻又比金星還亮!我開始有令人激動的想法了。 旁邊的路人已經越聚越多,有人開玩笑地說外星人來啦,或是世界末日之類的。小薇的表情有點緊張,我卻有點興奮。她對於我的語氣與反應有些疑惑,畢竟她進入天文社不久,不知道這種天象是所有天文迷夢寐以求的! 目前她跟我只有一起看過兩次星星……嗯,其實這兩次都是所有社員一起看的,也不算約會……我又開始胡思亂想了。小薇剛加入社團,還沒有辦法意識到這個現象的奇異之處,我只能大概向她說明以排除法思考後,剩下的可能都將會驚動全世界。 「這種異象一定會上新聞吧?」我趕緊拿出手機查詢,才輸入關鍵字「星」就已經跳出一大串新聞快報了。果然不出我所料,這是一顆「超新星」爆發!地球人上一次看到這種因為白矮星爆炸或由恆星核崩潰造成的奇景,已經是四百年前了!我神情激動地對著可愛的小薇說著,她的表情有點驚訝又有點害羞。為什麼會害羞呢?是因為我講得太激烈就像是告白嗎?這怎麼可能,我還沒有透露過任何我喜歡她的訊息,對她的言行也保持在學長學妹的正常範圍內。 社團裡想要追她的人,可能已經從社團望遠鏡排隊到專用天文台門外了,說不定還可以繞一圈呢!我只是一個書呆子外型的普通學長,不可能有機會的……她的樣子雖然不能用漂亮來形容,不過與喜歡濃妝艷抹的女生相比,卻有一種清新脫俗,我常常被那俏麗的側影震懾住,怎麼好像曾在圖書館的古典名畫裡看過?如果要用一顆星來比擬,我想只有織女星可以相提並論吧!織女星閃耀著純白與無瑕的光芒……。 「學長,學長?」我的白日夢被小薇的呼喚聲打斷,於是視線從手機新聞移向她,看來她已等了一會兒才喚醒我,今天是輪到我們一起去採買宵夜,為夜間觀測的活動做準備,我沒時間發呆了,因為看來我們得多準備兩倍以上的份量。 回到天文台時,大家已經聚在一起熱烈討論了,也出現了一些從未見過的好奇同學,這果然是個招募新社員的好機會。我們趕緊放下宵夜,加入討論行列。這個現象是兩個小時前被發現的,因為太顯眼了,全球各地都有人跟我一樣不小心看到,所以很難確認誰是第一個。天文館電話已被塞爆,大型天文台也立刻展開觀測,全球各地望遠鏡都轉向這顆新的星星──其實正確說來,應該要說是死亡中的星星,它正在用漫長一生所擁有的最後物質,進行一場絢爛的結局,將自己炸開,向宇宙的每個角落宣佈:「我要走了,剩下來的星屑請大家多多利用」。它化為周邊的星塵之後,如同落花化作春泥一般,超新星的殘骸被附近新生成的恆星所吸收,同時也成為恆星系裡行星的成份,在我們的身體裡有許多元素就是這樣來的。所以人們愛看星星,也許是一種思鄉的想念吧? 突然間我的肩膀被輕輕推了一下,小薇露出「學長你又神遊去哪裡了呀」的表情,原來是有社員在問我有關錯用古代星圖而誤認超新星位置的問題。我不好意思地裝傻搖頭,再趕緊將注意力放回到社團討論上。大家一起收集了天文台的觀察資料,綜合一些新聞,寫出一份社團快訊,發佈在校內最新動態,並且說明這個現象的稀有程度,可說是幾輩子也難得一見。這次的快訊沒有特別說明「如何觀測」或標示在哪個星座,因為它亮到在白天與太陽同時可見,就像月亮也常在藍天中現身那樣,只需告知大致的方位,就可以很快找到了。 經過兩天之後,超新星似乎變得更刺眼一點,有點像一根極細的針意欲刺入瞳孔,讓人有點不能直視。如此驚人的星芒,讓我不禁想起古書上提過「星有芒角」的記載,《開元占經》引述東周古人的說法是:「光五寸以內,為芒。」五寸約為現在半度,也許就是指這種亮度接近或超過金星、在它四周漫射出光線的樣子。如果有看過負八等的銥閃光就更能體會這種感覺。不過這麼稀有的天象容易引起一些恐慌性言論,在各大媒體不斷傳播。占星術的那一套就先不用提了,因為他們若不妖言惑眾就沒聽眾了。比較危險的說法則是看似科學卻又未經證實的: 「頭條!超新星離地球太近,強烈輻射線將會造成基因突變,產生大量癌症與畸形兒!」 「超新星震波將會衝擊太陽系外圍的彗星故鄉,讓彗星大量釋出,衝向太陽附近,使得地球可能再受到滅絕恐龍等級的隕石撞擊。」 不只是專業天文台,連我們的大學天文社都被詢問的電話、簡訊或電子信件淹沒了。我們只好輪班回覆,安撫各種慌亂與緊張的情緒。大家決定由一位新社員搭配一位有經驗的舊社員,兩人一組有個照應。開始抽籤時,大家努力摩拳擦掌、祈禱可以抽到小薇,不過沒抽到的人立刻唉聲嘆氣地坐回去,而我實在幸運,抽到與小薇一組,頓時社員們瞪著我的目光就跟超新星一樣刺眼。這幾乎讓我以為,超新星是我的幸運天使,因為第一眼看到它時小薇就在我身邊;現在又因為它而增加了許多相處時間,我實在太感謝超新星了,差點想要幫它取個小名來拉近距離。不過,還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它放出的光可是有許多高能量射線的。(上)
-
海、花蛤之美
夏天,海邊;那海水 太陽照映下波光粼粼 沙灘上,成群結隊;人來人往 人手一把鏟子 奮力鏟;鏟出一顆顆飽滿的花蛤 有大顆有小顆顆顆都珍貴 沙子上一點一點黑點 代表有花蛤埋藏 努力鏟 顆顆冒出頭來用手拾起放進籃子 花蛤 各式各樣的條紋美麗不失禮貌 那成就感是滿滿的 我愛這個夏天 這個令人心曠神怡的海
-
過客
臥姿未變 觀音依舊悠然 仰望長空 守著日月星辰 庇佑大地子民 聽任大河 滔滔瀉流四十餘年 渡輪來回幾萬轉 老街人潮如織 獨尋不著當年客居少年 誰能將青春永恆烙印在臉上 誰能讓河水幡然倒流回原點 天涯遊子莫要徬徨 更無須惆悵 淡水的落日不也還在為 尋找自己的家而 流浪
-
桃園觀音蓮花季
今日是星期六;決定去觀音欣賞蓮花季。 早上先去全家買了一瓶草莓果醬,回家做了兩份夾心三明治;微波了一瓶熱水,預備在戶外遊覽時帶在身邊解渴。手機也帶上,等車需要看時間,又可攝取美景。然後去桃園客運總站問坐什麼車去。服務員告訴我去中壢坐中壢客運比較快。後來去桃園火車站問客服,也得到相同的答案。又問在哪站下,得到的回答是:問他們。於是搭1號車去中壢客運總站。我到哪裡去全憑一張嘴。到站後,藉司機的指點,找到中壢客運。這時10:45。再問客服,得知該搭10:50開的公車5042去觀音。 當車開進觀音區,我問鄰座是否去看蓮花季。他說是。接著問是否在最後一站下車。他轉問其友,其友說不是。我說:我跟你們下車就是。其友這時才說:當大家下車,我們就下車。我對坐的老人問小孩:是下一站嗎?小孩說是。我急忙追問老人:你們去看蓮花季嗎?老人點頭。哪站下車?在下一站觀音區農會。車正好到站,我問司機:蓮花季怎麼去?他答:到對面坐接駁車。這時大約11:20。接駁車一小時一班,於整點從主會場發車。到此大約12:10。正好休息一下,吃份三明治,喝點水;在外旅遊,少吃少喝才能玩得痛快。沿路有六個蓮花景點,有的要門票,有的不要。我決定在蓮花季主會場下車,免費入場。計畫在該處遊覽兩小時便打道回府。 到達主會場,一路都是蓮花池,要遊覽該區,只有走田埂路,各池間有獨木橋相連。走路要小心,一失神便容易掉進水裡。蓮花的葉柄高高地伸出水面,葉片很大,搖呀擺呀隨風浪翻滾。蓮花白底紅尖像仙桃似地綻放,中心是蓮蓬,蜜蜂圍著它打轉。有的花瓣凋落,花柄頭只剩蓮蓬。手機好久未用,照相有些生疏,問了別人才漸漸上手。蓮花有白色、紅色、白中稍帶紅、橙色及淡紫。大王蓮最有意思,長得像鐵盤,在水面漂浮。乍看以為外圈是農民放上去的,其實是葉子的摺邊;葉面主要共鷺鷥之類的水鳥歇息。也看過兩對母女坐於其上的照片,載浮力驚人。葉背為深紅色,具突起的網狀葉脈,粗脈上有銳刺;整體看來,葉背像布滿血絲的鷹爪,相當恐怖。有的葉背朝上,大概想讓觀眾知道葉背的形狀。那麼重的葉子,我想自己是永遠無法翻身了。大王蓮葉有側根,其上有棕色花苞綻放白蓮。夏日炎炎,大王蓮葉捲縮的形態也令人嘖嘖稱奇。 我在炎陽下走了一小時後,消耗了相當多的體力;肚子有點餓,便找個樹蔭下把另一份三明治也吃了。麵包較乾,三明治吃完,水也差不多喝光了。因身體需要補充能量,所以吃得特別香。在距整點還有二十分鐘時,便回車站,早到有座位;那些算準時間及時趕到者沒座位,需要站三十分鐘回觀音農會。對已走得腿痠腳軟者,有夠累的。
-
隱地先生與我
隱地先生每早十點進辦公室,先處理出版社業務,他是一位盡己之力凡事親力親為的人,舉凡審稿、接稿與否、與作家聯繫、稿費、校稿、甚且寄書給朋友都是親自書寫信封、彌封、贈書題辭,還附上一封短信,空餘時間則是寫作。隱地先生忙碌可想而知,他非常珍惜時間,絕不蹉跎浪費。他給我的信中說: 年歲愈大,做事愈慢,一天的時間,總覺早晨剛起身,怎麼黃昏就來了,光陰快得驚人,而我桌上永遠有處理不完的事,電腦裡吐出來的Email回不勝回,現在面前這個「四海一家」的小世界,太恐怖了,什麼都要你立即處理,……於是一一辦理,一個早晨就沒了,一個下午就沒了,諸如此類,或許只是為了改正書上的一個句子,或者是為了稅務,要辦一張證件,證明是作者購書送人,……說起稅務或是人生中的瑣事總是無趣的,還是回到書本上來吧,送你一本可愛的書-張騰蛟的《書註》。 八十多歲的老人了,猶老驥伏櫪、日理萬機,我是發自內心的佩服和讚嘆。想想這年紀多少人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即便茶來伸手或是整天唉聲嘆氣也不為過,而隱地先生不必他人服侍,還帶領一個出版社,做著教化人心的出書工作,創造出如此大的生命能量。而他更佩服93歲的劉鳳學: 兩天陰雨綿綿,我們只到「城市舞台」看了場劉鳳學的《羅生門》,她是戴愛蓮的學生,今年已93歲,93歲的人仍在編舞,精神令人動容。 也因時間如此寶貴,每次給我的電話都是講重點,言簡意賅。但你又可以感受到他的熱誠,恨不得將人生經驗全傳授給你。他有身為家中么子、倍受父母寵愛蘊育下的寬厚,儘管他的父母婚姻並不和諧(他的著作《漲潮日》相當於他的自傳)。最近一次來電,是讀了我寄給他新近刊登金門日報的兩篇〈踏尋父母舊日足跡〉、〈低利率、高房價、高物價有感〉,電話中他說,最近拿咖啡杯無力,醫生說是「媽媽手」-還不忘調侃我沒有「媽媽手」,表示家務做得不夠多。只好打電話取代寫信。他說以前從不看理財文章,因是我寫的,從頭細細閱讀,也才注意利率和房價關係;他同時指導我寫作。 你說你最不喜歡詩,而文章要寫得活潑,真還需要詩的助力,所以這回我送你的兩本書,一本就是談詩的書;另一本《身體一艘船》先看我目錄上打√的三篇即可。 雖然家務做得不多,但隱地先生很喜歡吃我做的紅燒肉,不僅信中誇讚,也出現在他所寫的書中。 你的四包紅燒肉,讓我們度過一個美味的周末,還有一個美好的星期天。 除了食材好,你的烹飪手法了得,加了一把蔥,尤其有創意,當然,饅頭更好,我和貴真一餐只要一個饅頭(一人一半),年紀大了,食量減少。 曾經買南門市場的滷蹄膀給他,相較之下他還是喜歡我做的紅燒肉。提攜外子的軍中長官劉北辰將軍,退休後賢伉儷來家中小聚,也對這道讚不絕口。說來滑稽,我的廚藝何止不精-簡直是遜,每次電視報導遊子想念媽媽的味道,我就汗顏。不擅烹調也不愛烹調,沒有哪一道菜是孩子說得出口的媽媽味道。而這道紅燒滷肉不約而同讓極為敬重的前輩長官讚美,始料未及。做法無非鍋子燒熱,加一點點油,洗淨的五花肉拌炒,焦黃之後加冰糖、醬油,加二、三根沒切的蔥,煮到熟爛就好啦! 我除了佩服隱地先生的毅力,更佩服他的記憶力。年代久遠的過往一一在他筆下現身--《中山堂視野-說不盡的台北故事》:見證過無數歷史的流轉,承載著大時代的過往,同時也保存了許多庶民記憶的「台北中山堂」,至今已八十多歲了,從中山堂出發,台北的故事說不盡,歷史的軌跡卻越顯越明,也彰顯了台北過往的無數滄桑與美好歷史。 隱地先生已在台北居住七十多年,台北的來世今生他如數家珍;不僅台北,香港、大陸也知之甚詳。他勤寫勤讀,做書的人也常買書,讀一本書快速吸收和切中要點的能力令我折服。他說,一個國家,讀書的人多了,噪音和是非就會減少。早期的文學浸淫和自我要求高,讀他的文字看不到錯字、別字,更看不到多餘的字。為書寫此篇章,翻閱這十年他給我的信件,才注意到即使私人通信,仍連標點符號也不馬虎,這是那一代文人嚴謹的素養。我在隱地書中,數次讀到家鄉人黃克全名字,很是親切。隱地出版的《年代五書》在大陸非常暢銷,其中《回到六○年代》將我寫進書中: 一九六二年生,畢業於東吳大學德文系的洪銀娥,我最近讀到她的《洪銀娥自選集》(天工叢書),翻到二五四頁,一篇題為〈我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眼睛突然一亮,文中有這樣一段:「我是中國人,從來沒有去過大陸,那裡的好山好水,總叫人魂牽夢繫。高中地理課本上,已熟讀了你的容顏,我祖父的祖父輩,在那兒孕育,有那麼一天,我會用最虔誠、最孺慕的心情去看你,款款傾吐多年來細密綿長的思念……」。 文末註明,此文原刊於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二日《金門日報》副刊。 那是西元二○○○年。《文化苦旅》出版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洪銀娥讀到此書時,《文化苦旅》已經銷售了十五萬冊,但好書永不過時,成為第十五萬個讀者的洪銀娥仍然為《文化苦旅》感動。 今年四月的一天早上,靜靜閱讀隱地先生寄來的新書《春天日記》。突然,一篇標題〈洪銀娥的來信〉映入眼簾,乍看自己名字出現書中,感到非常驚喜、新奇和有趣。這一天的日記,他寫我寄給他紅燒肉和饅頭,同時附了我信中的一段文字。 勤於筆耕的隱地先生用眼過度,四次眼睛手術視力從0.02回到0.2,配上眼鏡後他津津樂道「從此又可以閱讀了」。他同時是非常勇敢的人,八十多歲了還植牙。他的政治傾向明確,不會為了書的銷路,選擇不得罪另一半人,也常在書中抨擊政府某些施政,是一位有話直說、直抒心中塊壘,有風骨的文人長者。 隱地先生說退休後想走遍台北巷弄,因為那裡總有驚喜。他現在每天中午外出用餐,行走巷弄間,客飯、簡餐、一杯咖啡、一份甜點,台北市哪裡有明淨高雅餐廳他大概都知道。老台北的老靈魂,戀戀於十歲從上海移居異鄉早已是故鄉的台北城;他同時也想開一間結合品茗和閱讀的咖啡店。隱地先生勤勞、務實、生活單純、個性耿直、重情義、懷抱理想。讀書、寫書、喝咖啡、聽音樂、看電影就是他的生活日常;不喧囂,一輩子勤勤懇懇做一件事,也就是日本人說的「一生懸命」-就讀北投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系、軍校養成教育的隱地先生對日本其實無好感-他的書陪伴好幾世代人成長,在我心中早已將文學最高桂冠諾貝爾獎頒給他。(下)
-
黃昏浯江溪口
浯江溪口 黃昏時分 您裝扮自己 時而粉嫩的羞澀 時而耀眼的熱情 人人都要為您停下腳步 不停的凝望著您 將天地披上彩衣 如此美麗而動人 嫉妒的紅毛草將自己燃燒成火焰 彷彿無聲的示警 仰慕的待宵花 悄悄地 悄悄地 將大地浸染成花海 滿身斑斕的哨站 守護著與您相遇的一刻 白鷺鷥帶來了離開的消息 花嘴鴨知道了 奮翅一震 翱翔天際 您即將離開 像魔術師一樣 揮起了披風 消失了 消失了
-
豬皮
父親總說,豬皮比豬肉好吃,因為有嚼勁,然後入口即化,對他這種滿口假牙的人,這確實是真的,因為豬肉沒有煮爛,就不好入口,煮得太爛,口感又沒那麼好,所以卡在中間,其實是考驗煮功,或是煮哪道菜,這都考驗著烹煮人的技藝。 而無論是路邊攤,或是店家,只要有滷味,都一定會有這道豬皮。豬皮首重要去毛,也要把皮整理得乾淨,絕不能隨意挑選。記得過去父親常向老家附近的豬肉攤要豬皮,因為大家都買肉,對豬皮的接受度少,所以幾乎都是免費就可以要到,並不用額外多花錢購得。而豬皮處理應該是前期比較麻煩,要用滾燙的水把皮燙熟,要把毛除乾淨,這樣才會晶瑩剔透。當然,當處理完之後,還是得拿捏烹煮的時間,因為煮的太爛就會整個散開,煮的不夠熟,則會相當硬。所以,我們以為很簡單的事情,往往都是不容易的,我們認為一道只要二十元的菜,其實背後處理都是不簡單的,尤其是那些知名店家,他們有他們的祕方,能讓豬皮好吃。 當我們自己製作的時候,也需要花許多時間,更需要用心烹煮。那是一種經驗,也是一種用心,最後更重要的部分,則是醬料與薑絲,這兩者都是讓豬皮本身的腥味降低,轉化為一種提味,也讓這豐富的膠原蛋白可以被食用。豬皮最好吃的口感,當是介於軟與硬的中間,而這就需要學問,需要經驗,以及需要時間與用心。這不見得是第一次烹煮的人就可以拿捏得當,往往是需要多次煮的經驗,才能轉化為自己的方式。所以,可以賣豬皮的店家,它如果豬皮做的好吃,可能這間店也會成功,因為其他東西應該也會用心,而用的滷汁也是好吃的,這對於客人來說,可謂是一種選擇的方式,當然,選擇過後,還是要看自己的習慣與口感。 我喜歡吃豬皮,一開始是受父親影響的,因為有陣子在家裡,幾乎每天都吃得到豬皮,但是大家都吃不膩,往往一整盤端上來,最先被掃光的是豬皮。直到父親吃膩,而叫母親暫停去豬肉攤拿,我們這些孩子仍是很想吃,很想吃,所以,母親拗不過我們的請求,還是到豬肉攤幫我們拿。想起那段時光,真的吃很多豬皮,補充了許多膠原蛋白。妹妹總說自己的皮膚滑嫩,是吃了很多豬皮的原因,我不知道是否有影響,但是,我們三兄妹總是吃得很盡興,因為母親也相當會烹煮。 母親總是很用心的變化豬皮這道食材,無論是將它用滷的,或是用水煮的,還是加到其他菜裡面,都是有不同的改變,也讓豬皮的口感有所不同,不會只是單一口感,而瞬間被吃膩。就像我們外出吃不同的店家時,無論是路邊攤或是店面,他們總有一套方法可以料理,甚至是滷味攤,他們也有獨特的方法能使豬皮這道菜活起來,讓一個原本是免費便宜的東西,變得超級好吃的料理。我相信這是不容易的,一口吃下去,就能感受到烹煮之人的用心。我會知道,也是自己煮過,才知道當中的不容易。世間總有許多不起眼的事情,背後深藏的用心更為重要。
-
字己(外二則)
字己 我在文字的間隙,張口呼吸,透過文字無法表達自我。 若文字有生命,我期待她拔腿狂奔,脫離控制,也許剛開始如嬰孩伏地、接著開始爬行、坐、站、走、跑、跳最後舞蹈,如同濕婆神憤怒舞動,世界隨之傾頹,吸乾大地的生靈,向毀滅狂飆,又在毀滅後重生。 喜歡說謊的小孩 仔細想想被誣賴的最嚴重的就是有口難言、「言而無信」的人了,大人把「被迫」說成「喜歡」,到底有誰喜歡說謊呢?如果誠實可以保全生命,誰會選擇說謊?在說謊上我沒有選擇權。 戒酒 為了慶祝一整個月,滴酒不沾,我開瓶暢飲。 酒精開始侵蝕意識平原,眼前的世界隨之傾斜,我堅持不懈延續假日的尾巴,直到喝乾;直到告別井井有條;直到我倒在沙發裡。 我想我只能被特殊美好的事物吸引,出眾的美好事物,當然最吸引目光,也許日子過得簡單平凡,但愛情必須要有她獨特的魅力。 ▓飲酒警語:酒後不開車。未成年禁止飲酒。
-
隱地先生與我
隱地先生是創立於民國64年的爾雅出版社負責人,也就是俗稱的「老闆」,創立出版社前是作家,享譽文壇,算是「學而優則商」,那是出版業前景大好的時代,爾雅出版社在隱地先生嚴謹、穩健、堅持純文學帶領下,已邁入第47個年頭。 成立出版社後的隱地先生,仍持續創作,文學和寫作是他的信仰、他的宗教、他的廟,如今早已著作等身。坊間有多篇研究隱地先生的論文,許多學者稱他是「都市心靈工程師」(《都市心靈工程師-隱地的文學心田》蕭蕭、羅文玲著),在喧囂繁華的現今生活,隱地先生以其銳利眼光看出現代人的忙與盲,又能及時用睿智頭腦,提出解方、啟迪人心。他的個性沉穩,花很多時間思考,同時寫作。他的書淺顯易懂又深蘊哲理,字字珠璣,飽含機先。我愛看隱地先生的書,擁有他的全部著作,早先是到書局零星購買;認識隱地先生之後,每有新書出版都會寄來給我。中間數十年的隱地作品,則是寫信匯款訂購。由於台北住家藏書空間有限,將之郵寄金門,我期待那麼一天,拋開俗務,盤坐沙發,面對滿箱佳餚,慢嚥咀嚼品讀,那絕對是人生至高無上的享受! 少了職場壓力和匆忙,退休之後就思忖將過去二、三十年投稿刊登篇章自費整理成書,因為長久收藏的報紙逐漸泛黃,摺疊之處甚且失了清晰,此時兒子提醒「何不試投出版社?」嗨,好主意。著手影印篇章,分寄十家出版社。其中,正中出版社給了善意回應,接洽的廖小姐說文章內容諸多金門元素,希望獲得金門文化局支持,三方共同合作。彼時認為經公部門審核實在麻煩又費神,婉謝了好意。至於爾雅出版社,隱地先生退稿同時附有一封信和贈送兩本書;一本是陳雙景《嚮往美麗》,一本是他自己的著作《2012/隱地》,感動於隱地先生的同理心,回信致謝並細細品讀所贈書籍,《2012/隱地》是隱地日記三書中的一本,十年前寫了第一本,十年後(亦即今年2022年)將寫第三本,我讀著當年75歲的隱地先生日日言之有物的日記,加深認識這位作家,對他的坦誠、直率、廣博、生活化而拍案叫絕、會心一笑。也許我的回信文筆流暢,讓他覺得此人也算率直、誠懇、單純而不吝再予回信。 小時候住黃厝村,住家後面是軍營,以及距離不遠的現今觀光景點「鐵漢堡」也長年駐紮軍隊,那是軍民共存共榮的時代,很早就與來自大江南北的外省人接觸。由於口齒靈光,他們還誤以為我是姊姊,而大我三歲的哥哥是弟弟呢!住士林時,旁邊雨後新村、忠勇新村、懷仁新村眷戶經常光顧大姊經營的運動鞋店,走動頻繁也就有說有笑,我是深得這些外省長輩緣份的。也許在這樣的基礎上,給隱地的信始終能侃侃而談,每次坐在書桌前就很自然而放心的說出許多「心內話」,聊生活近況,聊對作家的寫作風格看法或一本書的讀後心得。或許以他當時八十人生閱歷,認同我這後生小輩也有成熟見地。 隱地先生雖然拒絕了我的投稿出書,但一路成書過程實在幫了大忙。桃園朋友在介壽路開一家印刷社-我們因孩子是國小同學而結緣-協助完成自費出書。隱地先生不僅幫我修改「自序」和「作者簡介」文字流暢性,同時在「目錄」編排上,也細心標繪出字的大小、行距、位置等,他年輕時在洪建全基金會創辦的《書評書目》任總編輯,有「最強編輯」之稱。百忙中的隱地先生以其豐富經驗,給予我最快速有效的指點,每一次都用限時專送回寄給我,那「急人之急」的做事精神,實在讓我感動又感謝。 26年次的隱地先生,今年高齡86,每天從住家內湖由女兒開車到廈門街爾雅出版社上班,底下有工作人員數名,都是數十年的老員工,隱地先生待人溫和,員工流動性不高。他對於素昧平生的投稿者,都能同理被退稿的心情而盡其所能給予安慰和彌補,對於和他一起打下「爾雅王國」的革命夥伴,更具情感而惺惺相惜。以前隱地先生還未給我辦公室專線電話,每次去電接線員工都極親切有禮,這應該是友善工作氛圍才能有的電話言談。(上)
-
葷素由人不由天
自古以來,人們心中一直都有一個疑問,當我們來到這世間,到底是吃素食好呢?還是吃葷食好?在探討今天的主題之前,有請看倌們,先來來聽一個輕鬆又幽默的笑話; 話說上帝創造世間的萬事萬物,所有的動物都來到衪的跟前,首先是來了一隻老虎,牠問上帝說:「偉大的上帝啊!我這一生要吃什麼才好呢?」 上帝想了一想說:「你是老虎,這一生只吃肉。」老虎聽了很高興的走了。接著問上帝的是一隻紅鬃烈馬,牠也是問上帝同樣的問題,但這次上帝給的答案是:「你是一隻馬,這一生只吃草就好。」這匹馬聽了很生氣說:「為什麼老虎就可以吃肉,而我只能吃草!」憤怒之下轉身來一個馬後踢,剛好踢中上帝的臉,上帝一時痛得眼冒金星,這時候,人類進來了,也是問上帝說:「請問上帝,那我們人類這一生要吃什麼好呢?」上帝一邊手摀著臉,不耐煩的回答說:「隨便你啦!你這一生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好了!」人類一聽很高興的走了,從此人類也可以吃葷,也可以吃素,因為上帝答應人類是屬於雜食性動物。 近來世上有很多人,極力宣導吃素的好處,甚至提出「吃素救地球」,減少碳排放的論調。縱然堅持吃素的原因不盡相同,其動機與理由不外乎有人是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有的人是為了健康因素考慮,有人是因發願、有人是為了環保愛地球。 總之,吃素的理念各有不同,當然吃素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可分為吃全素的有之,吃早齋的有之,初一,十五吃素者有之。筆者的母親長久以來,就一直都是吃早齋以及初一,十五齋。 由於提倡素食主義的人越來越多,有一些環保團體呼籲「星期一,為地球上的無肉日」,也逐漸獲得很多人響應。當然,也有一股追求時尚與康健康的人,鼓勵大家一起來吃素,他們基本上與宗教無關,只是推廣健康慨念。 根據許多相關的報導,還有一些營養學家的分析研究指出,吃素的好處多多,簡述如下: 一、吃素可減輕腸胃負擔。 二、吃素可降低體內毒素,避免尿酸過高。 三、吃素可降低中風機率,及心血管疾病。 四、吃素可降低癌症風險。 五、吃素可增加人體的耐力性。 六、吃素可減少肥胖,因植物油較為健康。 七、吃素可降低膽固醇含量。 八、吃素可減少慢性疾病。 照此看來,吃素的確是有許多的好處,但是我們剛剛在一開始時就說過,「葷」「素」由人不由天,事實上,這世上沒有一種飲食方式,是適合所有人的體質,因為無論是哪一種飲食方式,如果沒有攝取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皆有一定的健康風險。且他人成功的飲食方式,不一定可以成功的複製在某人身上。所以,無論你是葷食主義者,或是素食主義者,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最重要的是營養均衡,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長久之計。 即使是擁有宗教背景的出家人,也不一定是要吃素,記得有一部關於少林寺的電影「十八棍僧救唐王」,話說唐王李世民,在尚未登上皇位之前,被王世充帶兵追殺,就在情況十分危急的時候,少林寺派出十八位武僧,個個都是少林功夫高手,他們手持齊眉棍,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得以把唐王李世民救出,後來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感念少林寺武僧的救命之恩,也為了體諒出家人修持的清苦,特頒旨立碑,准予少林僧人可以葷素不拘,奉旨吃葷。 在中國古典歷史小說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濟公傳」,十分精彩生動,內容以勸人為善為主軸,法名濟癲,本名李修緣的濟公,他是降龍羅漢轉世投胎,法力無邊,一生降龍收妖,也收服了無數的江湖好漢,收他們為弟子,匡扶大宋江山。濟公一身充滿善的能量,惟他一生嗜愛酒肉,葷素不拘,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人修口不修心,我是修心不修口。」又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人身難得今已得,今生不修何時修」。我們要修的生活禪,就是只要心中有佛,心存善念就是「修」。心地善良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吃葷吃素不論,營養均衡就好。 明朝末年,有「殺人魔王」之稱的張獻忠,聽說當時孩子啼哭不停,只要跟他說:「你再哭的話,殺人魔王就來了!」孩子聽了之後,就害怕得不敢哭了。有人曾問張獻忠說:「你為何這一生人殺人無數?他反問說:「不該殺嗎?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人因為不報天,所以要殺。」還因此立下一個七殺碑。 老天爺賜給人類這世間的一切美食,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位於食物鏈的最頂端,常言道:「上天有好生之德」無論葷食、素食,只要取自所需,不能貪婪嗜殺多取,無論葷、素皆不可浪費,同時更要凡事感恩,感天恩、感地恩、感父母恩。 至此,筆者要引述「包公案」中,宋朝包拯(包青天)對於人類壽與夭、因與果、業與報告誡後人之語,來為本篇文章劃下句點: 「豈知善不善在心田,不在口舌;哪曉惡不惡論積累,不論一端。口裡吃素,便要得長壽,將茹葷者盡短命乎?一代積善可延數世,彼小疵者,能不宥乎?佛在口而蛇在心,更加重罪。行其惡而長其年,難免冥苦,能不戒乎?」
-
聽妳
鮮亮燈光,招牌隱喻等待 一張椅,駝著層層脫下的今天 我準備以赤裸的心 沾染油煙 躺過椒鹽、浸飽滷汁 她童年的故事那麼重鹹 切成小塊 是她言說的善良 延伸而來 勇敢與溫柔的轉圜 她的語言是一列慢車 走出堆滿褪皮的冬夜 開進溫軟陽光下 夏日,萬畝黃金稻田 我嗅著稻的乾燥 回到灰房間 歷經一陣擠壓把皮穿上 擦落許多碎屑 作為聽者 在馴良的年紀相遇 我的耳,是她童年故事的 唯一清澈 而她的果敢 一縷一縷地,洗淨我 像晴天的暮靄 當孤獨不再獨裁,夢也寬闊起來 一閉眼,是滿山螢蟲 絲的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