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敬悼武仁校長
二月四日沙中第三屆群組傳來黃武仁校長仙逝之訊息,彷如晴天霹靂,久久不敢置信!雖然說他罹患胃癌十六年,歷經兩次大手術,但因師母細心照料,病情穩定控制(十六年來,師母不假他人,親力親為,足見鶼鰈情深!不久前請外籍看護協助,校長就撒手人寰)。去年教師節我去探望時身體稍形消瘦,精神略顯不濟,豈料四個多月,竟然天人永隔,嗚呼哀哉!留下好多傷感懷念與不捨。 黃校長是金沙鎮英坑人,生於民國27年農曆正月初七日(巧合的是捨報也在同一天,享壽88歲),先後畢業於金沙國小、金門中學、中興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民國52年大學畢業,服完預官役後,即束裝返金任教。53-56年在城中任教,57年調往沙中,曾任導師、組長、主任等職務。後榮陞金沙國中(61-63年)、金城國中(64-67年)、金門高中(68-71年)校長,71年8月調任中國國民黨縣黨部委員,76-82年間當選兩屆增額立法委員,83年起擔任福建省政府委員迄91年退休止。 校長事親極孝,敦篤友愛;為人正直,做事認真;耿介不阿,廉潔謹飭;不徇私、不護短,有儒者之風。夫人歐陽翠綢女士,任職金沙衛生所(已退休多年),待人親切、服務熱心;侍長育幼,溫恭賢淑,素為鄉里所景仰,育有一子六女,家庭幸福美滿。 校長謙沖為懷,行事低調,於家庭、教學、鄰里、黨國默默付出,不計毀譽。畢生貢獻卓著,堪稱金門教育與地方發展的典範。今僅就族親宗長、同事與學生口中得知一二,舉其犖犖大端者略述如下: 一、孝悌楷模,父愛標竿 校長尊翁長年旅星又早逝,孤兒寡母備嘗艱辛。身為長子責任艱鉅,除勤攻學業也助弟妹躬耕田畝,在慈母及弟妹支持下完成大學學業。返金任教後對慈母非常孝順,晨昏定省不輟;也感恩弟妹犧牲學業全力栽培他,因此就業後疼惜照顧弟妹,弟英年早逝,對侄兒侄女的關懷培育盡心竭力。自己成家後,體恤妻子身為護理師必須輪值夜班的辛勞,分擔烹飪及照顧子女等家務,展現崇高的父愛,讓我們由子女的追思文窺見端倪: 〈黃武仁先生追思文〉 親愛的爸爸,您在正月初七,也就是您生日當天,走完您88年精采的人生歲月。看著近日來捻香的親友、同學、同事和學生無不眼眶泛淚,提起過往相處的點滴,您的為人處事將令人永生難忘! 爸爸小時候,因為阿公長年在新加坡又早逝,在阿嬤及叔叔和姑姑經濟支持下完成大學學業,所以爸爸很孝順阿嬤,對弟妹也相當疼惜照顧。 爸爸在學校任教時用心教學,春風化雨,師生之間有良好的情誼,常有學生到家中探望爸爸,桃李滿天下。在金沙國中校長任內,正值單打雙停的年代,每每有宣傳彈發射,砲聲隆隆的夜晚,等砲火一停,爸爸會心急如焚地趕到學校關心同仁及校舍的安危。在任職金門高中校長時,認真負責,記憶中每年除夕夜圍爐,爸爸都是缺席的,因為在學校留守,以校為家。在立法委員任內,關心家鄉建設,為鄉里謀福利。 還記得在我們小時候,因為媽媽常常要在衛生所值班,所以家裡的家務事都是爸爸一手包辦的,從採買到料理,爸爸無所不能,用心呵護我們一家大小。長大後我到台北念書,每次爸爸來台北看我們時,都會準備大包小包的金門美食,有一次還因為行李過重而扭傷了腰,您對我們的愛,我們會永遠留存在心裡。 爸爸您走了以後,家裡少了您叫媽媽「歐陽……歐陽……」的聲音,媽媽這幾年也辛苦了,接著下來我們會好好照顧陪伴媽媽,請您安心遠行!爸爸,我們永遠愛您! 二、樂育英才,循循善誘 大學畢業,服完預官役後,隨即到金城國中任教,擔任班導師,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徒表率,與偏遠學生同樣住校,每天比學生早起,比學生勤奮,先做健身操,再背誦國文英文,備課周延,教學認真,任教文史,教材嫻熟,語調鏗鏘有力,板書工整遒勁,字如其人!也額外補充課外教材,要學生背誦〈朱柏廬治家格言〉、〈岳陽樓記〉等文章,以培養學生修身齊家的美德,啟迪學生先憂後樂的情懷。每逢週六下午大掃除,黃師始終身先士卒,與學生同心協力,絕不袖手旁觀,身教重於言教,以收潛移默化之功。畢業團體照,位居導師要津,卻與學生站立左側,「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謙遜退讓,以客為尊,高雅風範,深獲學生敬仰。」(城中第一屆學長吳家箴感念恩師文) 57年調往沙中服務,任教國文課,上課一板一眼,一絲不苟;講解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常舉曾國藩為例,將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詳加闡釋,讓學生明瞭自身修養的重要,進而追求生命的崇高價值。後來擔任組長、主任等職務。61-63年榮陞沙中校長,除了提升師資素質、建立優良的教學模式,也強化學校硬體設備,使校務蒸蒸日上。 64年榮調金城國中第三任校長,完成行政大樓一棟,也將校名更改為「金門縣金城國民中小學」(因彼時金城國中涵蓋莒光國小分部)。對待部屬仁慈寬厚,提攜優秀弟子至城中任教,深受教職員工的愛戴!對於離鄉背井的烏坵學生,關愛有加,疼惜他們寒假無法返鄉過年,特別叮囑廚師包水餃招待,並將銅板包在水餃裡,吃到者都有驚喜紅包,令學生終身感恩!(上)
-
春夢風華油桐花
大地回春,我和油桐花有個約,踏青苗栗鹿廚坑步道與之相會,果然燦花滿樹,繁花紛披,滿山花吹雪,拂了油桐樹一身還滿。一毬毬雪白油桐花如簾似幔迤邐,廣袤綿密,妍花織錦,燦爛一季,美麗一生,一季風華展油桐! 沿著山坡步道漫步,花濤洶湧捲起千堆雪,一路漫延山頂,油桐花清麗雅潔,人在花中行;花於春風笑,人花交融,恍如走入綺麗夢幻山水國畫,與詩詞歌賦共飲同醉。 抬頭仰望,驚豔藍天如畫布,將滿山油桐花樹彩繪寶石藍穹蒼,氣勢磅礡,壯麗豪情,絕美矣!又欣覺,彷彿自碧空垂下一籃籃月白油桐花,餽贈大地與有情人,許將一籃籃春天提回家。 一路玉白油桐花樹層疊有致、交相掩映,是華麗的詩情;地面落花蕾絲般鋪展開來,織就花毯迎賓,是畫意,詩情畫意盈盈步道,這是大自然的恩賜啊!清風拂來,落英繽紛,多情者,且將落花匯集巧飾成「心」型--好一顆純潔無瑕的花心!愛戀盛開的麗花固然有情;憐惜飄落的殘花尤具有品,油桐花有知,應慶幸有伯樂也。 傳說雌雄同樹的油桐花,雄花開花是為了要傳遞花粉。雌蕊受粉後,會結成一個個油桐果,油桐果的成長需要養分,而樹上的養分顯然不夠,於是雄花自動飄落,把所有養分都留給雌花,因此墜地的花朵都是雄花。對花木頗有研究的朋友卻點破:「那是文學浪漫的想像,油桐花無論雄、雌,花開數日就會凋落,地上落花雄、雌都有……」焚琴煮鶴煞風景!我寧可相信傳說。 流眄復流眄,油桐花素心不語香盈徑,朵朵詩花夢裡牽,驀然憬悟,在這萬花迎春,奼紫嫣紅的季節,群芳都是花團錦簇的熱鬧,也只有清雅脫俗的油桐花,才是冰清玉潔的恬靜。春風徐來,花搖影動,皎皎花顏微微頷首,飄逸禪意,油桐花是花中的哲學家。 行行復行行,忽而發覺油桐花樹遮翳中,有一油畫般廢棄紅磚小工寮,走入一看,地面、牆上蘚苔孳生。倚窗而坐小憩,油桐花滿窗花弄影,窗花是夢,花朵、花影在虛實間飄浮;層層意境、詩境、情境出塵絕俗,迷麗動人,陶醉之至迷離晃漾起來……。 忽覺朵朵潔白油桐花化為粉白蝴蝶,紛紛從樹上飛飄下來,環繞著我翩翩舞踊,牠們宣稱是剛從莊周的夢境飛出來的,春事已了,牠們就要追隨春神飛回家,明年此時再來……我何其有幸,居然能與莊子夢境的蝴蝶相遇,惶惶然誠摯道謝:「我能夢見你們,真是三生有幸。」牠們竟一起燦笑起來說:「是我們夢見你,不是你夢見我們。」隨即蹁躚飛去……。 「喂!喂!才坐一會兒就睡著了,嘴邊還掛著笑,做春夢啊!真搞不懂你。」是同行朋友們一面搖醒、一面揶揄我。 是的!我做了一個最風華的油桐花哲思春夢,還飄逸著「醉」美的詩境、畫境、意境與情境,你們當然不懂。
-
地下金門:翟山音樂節
循著石階的呼吸 我們走進花崗岩的耳道 「請小心台階」 堅硬的台階曾運送過 整連的悲痛 花崗岩的喉舌裡 藏著整座島嶼的暗語 蛙人用刺刀丈量海峽 我們學會用休止符 測量戰火的濃度 將整座島的脊椎 摺出蕈狀的暗影 坑道開始說話 穿透幽暗的回音 海潮又捲來被浪啃蝕的 記憶 音樂節彩旗飄揚 水影和燈光烙下魅影劇場 秋天 攜來大提琴 把煙硝譜成圓舞曲 南管的絲弦鑿穿歷史 的斷層線 片岩的細孔張開 整座坑道開始旋轉 當最後一個音符墜落 潮水 接住
-
【小說連載】大箍呆
回家後不久,西安感到肚子怪怪的,而且腸子不停地蠕動,甚而咕嚕咕嚕一直響,似乎有腹瀉、也就是「落屎」的症狀。他趕緊跑到廁所,當褲子脫下雙腿一蹲,水便就順勢而下,速度之快就如同水流。倘若遲一步,一旦肛門無法控制,勢必就會拉在褲子裡,到時絕對是臭氣沖天。可是當他拉完屎擦好屁股,剛走進家門又感到肛門有水便即將排出的徵兆,他又火速跑到廁所,但褲子卻來不及脫下,水便已從他的褲管流出,他已聞到一股濃濃的「臭屎味」,甚至奇臭無比,這也是他從小到大未曾發生過的事。 於是他提著褲頭趕快跑回家,秀香見狀訝異地問:「你怎麼啦?」話剛說完就聞到一股臭屎味。西安沒有回答她,就逕行到房裡脫下沾著水便的褲子,再拿毛巾擦拭下身,然後換上乾淨的褲子。秀香又關心地問:「是不是肚子不舒服?」西安點點頭,又感到糞便已在他的肛門口,不得不趕緊往廁所跑,而拉出來的幾乎都是水便,草紙擦痛了熱烘烘的肛門,而且連續拉了好幾次,還是無法止瀉,秀香不得不求助於婆婆。 美卿姨問明症狀後,雖然落屎不是什麼嚴重的大病,但卻也夠人受的,要是沒有盡快止瀉,便會脫水,一旦脫水就麻煩了。即使心疼兒子腹瀉,然而明理的她,卻不敢怪虎嬸仔以不新鮮的食物來招待他這個女婿,也不能怪媳婦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夫婿,只怪他的運氣不好,並提醒以後吃東西要小心,不新鮮的食物不能碰。(一一七)
-
【《微笑前行,樂齡阿嬤走出來!》自序】 我走出來,感謝陽光,感謝所有人,微笑向前行!
活到老,學到老。我這個即將「奔七」的樂齡阿嬤,三年前遭遇喪女的至悲大慟之後,首要面對並認真學習的生命課題,便是如何「走出來」?如何走出幽谷,感謝陽光、天地與花草樹木,感謝摯愛的家人、親朋好友所有人,如何抬頭挺胸,微笑前行,繼續邁向未來? 當困厄來襲,我在流淚傷悲過後,努力尋覓紓解鬱結、自我療癒,讓自己從黑洞裡「走出來」的途徑,我發現「書寫和運動」,就是兩帖絕佳良方!我近年來的生命書寫、樂齡寫作,緣起於2019年應戲曲學院推廣教育組之邀,在長青學苑開課,「樂齡寫作班」於5月4日文藝節開班,當期課程結束後,還集結師生作品出版了《樂齡寫作趣,上課囉!》一書,於2020年2月出版,3月新書發表。後來,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長青學苑樂齡寫作班課程停開,但我仍持續書寫,集結個人至2021年末的「我見我聞我思」文稿付梓,並於翌年(2022年)5月再出版《樂齡阿嬤來開講》。這一次則是,走過百年大疫,又接連失去老母親與大寶女兒,在椎心之痛,痛徹心扉後,我從拭去眼淚、清理衣物、整修屋宇、翻閱舊作與自我對話當中,逐步爬梳心緒、重整步伐,發現「文字書寫」是最佳的自我沉澱、療癒途徑。是以,我再接再厲,提筆撰寫《微笑前行,樂齡阿嬤走出來!》,來向親朋好友報平安,來與舊雨新知分享生命之愛,也推薦樂齡朋友們同樣可藉書寫與自己和解,自我撫傷,邁步向前。 藉著書寫療傷之外,我也以「運動」調養心性,走出陰霾,走向健康大道。學習太極拳多年,我體會最深、自覺最需加強的就是太極拳「靜」的功夫,也就是打拳最需琢磨的身心靈「沉著、鬆、靜」要領了。楊家太極宗師楊澄甫曾說:「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裡藏針的藝術。」又說:「姿勢要中正圓滿,沉著鬆靜;動作要輕靈圓轉,純以神行。」所以太極拳的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靈自然,流轉圓活,舒展整潔,沉穩嚴謹,完全是「沉著、鬆、靜」功夫的累積與體現。我在打拳時,慢慢領悟到必須先做到「靜」,屏除雜念、身心放空、意念純淨,才能靜心放鬆、落胯沉坐、舒展緩慢而連綿不斷,由鬆入柔,積柔成剛,純以神行地達到太極剛柔相濟、性命雙修的境界。太極拳幫助我沉靜,練拳健身,兼療癒心靈。 每週固定去上課習拳,打拳運動之外,我也喜歡簡文仁《運動治痠痛》的「養生三步訣」︰大步走,多蔬果,少發火。其中的「大步走」又分為三︰快步走,走很快,可強化大小腿肌力。跨步走,跨大步,伸展胯下髖關節,靈活筋骨。散步走,全身放鬆,隨意走。我平日晨昏或假日,常在鄰近的碧湖公園、大湖公園與大溝溪、內溝溪健走,真的是「快步走、跨步走或散步走」,天天走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在大自然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走出去」為自己走出好心情,也走出健康來。 但隨著年歲的增長,物換星移,人世滄桑,有一天我們會倏然發現,那些曾握過的手,唱過的歌,流過的淚,愛過的人,竟已銷聲匿跡、甚至永遠失去了蹤影,再也回不來了。只是「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傳道書3︰1-11上如此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事萬物都有定時。我們會接受大自然的花開花落,如同人的一生,會有生老病死;大地的一年,會有春夏秋冬一樣。日常生活的順逆興衰,日月交替的陰晴圓缺,和生命之中的悲歡離合,一樣都是「自然,常態」。我們必須接受這一切,這本是生命的規律,也是人生必經之路。 我雖然明白「順服於天」的道理,但也對「人生有如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將嚐到哪種口味」,有著好奇與期待。對於未來人生,我以「積極作為」應對,熱切盼望、渴慕、惜緣。所以,我雙眼保持著眺望,雙耳仔細地聆聽,唯恐疏忽錯過;我更熱情又多情的去對待身邊所有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風吹草動、花開葉落、萬物遞嬗的天地大美,還有我身旁摯愛的親人、師生、友朋、學伴、同事和芳鄰們。因為身旁的每一樣人事物都像一本本只能翻閱一次的書,應該仔細閱讀,好好珍惜這份「可遇不可求」的人世情緣。 於是,我像拾掇生命裡的一顆顆珍珠一般,將這三年來的樂齡生活點滴,連綴文字成為篇章,《微笑前行 樂齡阿嬤走出來!》共有四輯︰輯一、數著日子好過活,是我依時依令走過歲月的心情紀錄,悲欣交集,惜字惜情,憶往與前瞻兼而有之。輯二、那些傳奇的人事,是懷舊篇章,印象深刻的傳奇人物故事,頗具啟發性。輯三、往日情懷留心田,是爸爸媽媽懷念大寶女兒的專章,過去與現時爸媽寫給女兒的親子家書,真愛不渝,真情永存。輯四、阿嬤老師說什麼,則是樂齡阿嬤授課之餘,與年輕學子的案頭口傳心授話語,不敢說是傳世不朽的「心靈雞湯」,卻是值得珍惜的為師經驗談。 這是一個「奔七」的阿嬤老師,在經歷人生巨大傷痛之後,透過書寫和運動,自我療癒「走」了出來的文字分享。我心懷感恩,感謝生活,感謝陽光,感謝身旁的親朋好友,感謝所有的一切!我將過去的美好留駐心頭,努力把握現在的時時刻刻,認真面對未來,微笑向前行。樂齡阿嬤在書中抒發心得,和大家分享交流,期待有緣的友朋與閱眾也都平安喜樂,「微笑前行」把幸福帶回家。
-
在大富翁桌上學理財
回想起20年前,約莫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媽媽很新潮的在家裡電腦灌了一款遊戲─大富翁,從此喜歡上這款遊戲。當年有許多經典角色:阿土伯、莎拉公主、錢夫人,還有口頭禪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的孫小美……。大富翁陪伴了我的童年。因此,當我為孩子挑選生日禮物時,我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大富翁桌遊。 這些年來,我們已經玩了很多次了,每一次,我都嘗試用不同的策略應戰:第一種,我選擇不購地,大量保留現金。不過,若抽中「現金最多的人罰10%」的命運卡,或是遊戲後期頻繁走到對方的土地上時,現金就如流水般消失。第二種,我努力累積資金,購買大量空地,但是,我很快地發現,空地的價值與蓋了房子的土地相比,宛若天壤之別;第三種,隨遇而安,走到空地就買地,再次走到就蓋房。然而,儘管策略多變,我總是場上的輸家。孩子們怎麼會連連擊敗這位自認老練的玩家呢? 某次,爸爸也加入了我們的大富翁戰局。他使用的是同我第三種策略,但是,擔任銀行家的弟弟,一開始便熱心地向爸爸傳授技巧:「要買有價值的地,而且要蓋房子,這樣過路費才高。」聽著聽著,這下子恍然大悟,這正是現實中置產的最重要的道理──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隨著遊戲進行,孩子開始自行延伸規則。哥哥突生靈感地設計了「保險制度」,說服弟弟用少少的資金購買保障,若有虧損,保險公司會補償,弟弟最終藉此取得勝利。又有一次,哥哥推出了「高利息儲蓄」的機制,他說存100元的,玩家每走兩回合可以得到10元的利息,而且存越多給越多。我提醒哥哥說,這樣設計銀行會賺錢嗎?後來,遊戲中果然出現了「所有玩家須繳稅」的新規則。這些創意,無不重現真實社會的縮影。 大富翁的世界裡,策略固然重要,但命運與機會不容忽視。每一次擲骰,每一次抽卡,都讓局勢瞬息萬變。有時,幸運抽到「發票中獎2000元」,有時遭遇「拆除一棟建築」的打擊。如果其中一個玩家,接連幸運,贏得多次的獎金、免費蓋許多房,自然而然,資產也能迅速累積,成為真正的大富翁。 這使我想起一個模擬實驗──「天賦與運氣─隨機性在成功與失敗的作用」,研究指出:即便所有人的天賦與起點相同,只要隨機在人生中多遇到幾次幸運事件,最終累積的財富便會呈現指數型飛躍;而若不幸接連遭遇打擊,即使再努力,結果也可能截然不同。 望著遊戲桌上堆疊的地契與鈔票,心中湧起一絲明悟:我們可以細心規劃路徑、努力累積資產,然而,一通意外的詐騙電話,也可能讓人累積一生的退休金付之一炬,命運與機會常以無法預期的方式,左右局勢。「運氣」,不只是附加值,更是生命進程中難以忽視的變量。也因如此,在現實世界裡,分散資產、降低風險,顯得更加無可取代。 在一局又一局的大富翁中,孩子們學會了買地、投資、儲蓄規劃,而我也在陪伴的過程中再次感悟:大富翁只是一場遊戲,但理財,卻是每個人一生都在玩的真正大局。
-
【小說連載】大箍呆
然而,依島鄉的習俗而言,大凡女兒出嫁三天後回娘家作客,丈母娘無不想盡辦法準備豐盛的菜餚來請囝婿,可是用失鮮走味的食物請囝婿,也許只有虎嬸仔才做得出來,要是走漏風聲傳出去,或許會被批評一輩子。而缸裡豉的新婦仔肉,如果鹽份不足又不能在短時間吃完,不但會嚴重的失味,久了還會腐壞生蛆,果真如此的話,到時不得不倒進屎礐做肥料。她這種暴殄天物的不當行為,即使不會遭受天打雷劈,也會受到天公祖的懲罰。難道在這個村子裡「歹死」出名的虎嬸仔,不懂得這個簡單的道理,那不是要笑死人嗎? 秀香回娘家作客,最高興的是看到她娘笑臉相迎,而不是為了吃,因為在婆家不愁沒有豐盛的佳餚可吃。今天她娘燉的豬腳、炒的豬肉和米粉,雖然都有一種失鮮的怪味道,但她知道娘的脾氣,不能說也不能嫌。不然的話,一旦她火氣一來,絕對會當著夫婿的面前臭罵她一頓,絲毫不會替她留面子。 即使今天的菜色不新鮮,可是以他們家而言,並沒有天天有失鮮的豬肉和米粉可吃。每天幾乎都是吃地瓜配菜脯較多,只有年節才有米飯,才能看到「芋瓠草菜」上面,舖上幾塊豬肉,也就是俗稱的「舖碗面」。 然而身為新婦仔的她,明明看到豬肉會流口水,卻不敢伸手去夾,往往都是昆山哥趁著她娘不注意時,偷偷地夾一塊放進她的碗裡,而且還使了一個要她趕快吃的眼色。 有時候遇有病死雞或病死鴨,她娘也會把牠殺來吃,但給她的幾乎都是雞頭雞爪,或是鴨頭鴨掌,如此,她已心滿意足了,總比「食臭酸糜」強上百倍、萬倍。可能也因為小時候「垃圾食垃圾肥」的緣故,長大後體內的抵抗力較強。(一一六)
-
【《微笑前行,樂齡阿嬤走出來!》推薦序】 樂齡人生,精采示範
王素真老師是我相識相交三十多年的老同事,一直是生活得豐富又多彩,處事認真負責,堪稱經營家庭與學校工作的好模範。欣見王老師新書《微笑前行,樂齡阿嬤走出來!》出版,有幸先睹為快,見到王老師在書中現身說法,分享其自身經歷與見聞懷想,字字珠璣,真摯動人,充滿情愛的正能量,確實是樂齡人生的精彩示範! 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大戲裡擔綱主角,雖然這齣人生大戲,並無劇本、不能預演或彩排,我們只能自編自導自演,忠於自己,盡己之能,讓自己的人生是一齣有情有義、俯仰無愧、豐富精采的大戲。 但是,人終將會變老,隨著年齡漸增,心理壓力、健康壓力、經濟壓力等等隨之到來;尤其退休之後,因社會角色轉換甚或喪失、生活失去重心而導致寂寞與孤獨油然而生,倘若再加上病痛纏身或至親離世,一夕之間恐將天翻地覆,人生頓時崩塌瓦解!這時候,老人家必然會自問︰我為何還活著?我要如何活下去?我該如何活出自己生命的樣貌? 王老師在四年前老母親大去,三年前又痛失愛女,樂齡之際接連遭逢喪親之慟,她堅強勇敢地以文字書寫來整理心緒、自我療癒,走出生命幽谷。王老師對前面問題的的答案,就在《微笑前行,樂齡阿嬤走出來!》書裡,這讓我想起世界名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書作者,十九世紀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1828-1910),有個短篇小說《三個問題》,戲劇性十足,頗富哲理,我很喜歡,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個問題》故事裡有位國王,他相信只要能回答三個問題,那麼在任何事情上,他都不會失敗。於是國王昭告天下,知道三個問題答案的人,必有重賞。那三個問題是︰一、最重要的時間是什麼時候?二、最重要的人是誰(和誰來往最有利)?三、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國王遍尋國內各個有智慧的人,眾說紛紜,都找不到答案;幾經周折,他最後發現︰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當下;最重要的人就是你現在遇到的人;而最重要的事就是去關心他,對他行善!這三個問題的答案,解答了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也就是我們活著的理由︰把握當下,珍惜你身邊的人,關愛他幫助他。當我們能夠毫不考慮的和眼前的人一起「活著」,為對方帶來一點點美好時,就能和對方產生連結,為自己、為別人、也為這世界都帶來更多溫暖。因為「愛」,也就是利人,就是我們活著的理由。 王老師因為「愛」而活得豐富,總是神采奕奕,帶著微笑,在書中她也以「微笑前行」自勉。確實,「微笑」是很好的人生態度與生活選擇,尤其是遭遇困境與傷痛時。在華文圈頗受青睞的經典勵志書籍《格局改變你的結局》一書作者何權峰醫師,在近年(2022)的新作《心態的力量︰微笑是一種態度,生活是一種選擇》,書中提到,微笑是轉換心情最快的方法。科學上已驗證,只要露出微笑,大腦就會分泌產生快樂賀爾蒙,從內心湧起一股暖意,讓你整個人放鬆,心情變得愉悅開朗。同時,微笑不只激發個人美好的感覺,也會感染他人,影響週遭的氣氛。 所以,微笑前行,王老師走了出來。生命縱有缺憾,但因愛而完滿。王老師近年的樂齡書寫,從《樂齡寫作趣,上課囉!》、《樂齡阿嬤來開講》到《微笑前行,樂齡阿嬤走出來!》,都是充滿智慧的生命體悟分享,而且自成系列,堪稱「樂齡三書」,年輕朋友可藉以理解長輩,樂齡朋友更可參考效仿經營自己的桑榆暮景,這書絕對值得翻閱並深思,咀嚼品味其中意涵。故特此為序以推薦。
-
軍機上的「嬌」點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能搭乘軍機是多麼奢侈享受的一件事,曾經身為國軍弟兄的自己,久久才能攜家帶眷安排搭軍機返金;返鄉之路路迢迢! 隨著時代變化交通便利,現在除了軍眷,只有在天候不佳時,軍機支援運輸才有機會能體驗。而身為榮民的我因為兒子投身軍旅,有機會能繼續搭乘軍機,發現比以前更舒適,雖同是老母雞,但如今的C130 較大型,是空降訓練主力。除了運輸還有一大功能是協助後送病患。 回想以前服役屏東時,任職於六聯隊醫務中隊醫療分隊,後送分隊則由航護組成,有助理士官長協助。其創隊也有段歷史,好像源於民國47年的823砲戰,當時前線產生大量傷患急需後送返臺治療,國軍鑑於建立緊急空中傷患後送醫務能量,參照美軍空中醫療專機,創立了負責後送傷病患、空中緊急後送維護及生命、疾病空中治療,以達到傷病患能順利轉運至醫療院所,接受更完善醫治。在民國48年9月1日於空軍第四三九聯隊成立「空中傷患後送分隊」。 第一位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是823砲戰期間,出生入死執行後送任務的胡姓護理師,後來赴美國進行更上一層的護理學習,攻讀航護博士任教國防醫學院及空軍航空生理室。航護及助理士官長大部分都是駐防一星期,以前軍管時期她們可是金門的嬌者也是巾幗英雄,因其是國防醫學院大護,也有很多學長學姊在金門花崗石醫院服務,海空軍派出金門服務聯絡各據點主管,有相關人員可接送她們到很多管制單位,只有航護可參訪,所以說在金門一星期的生活是很充實又多彩,有機會深入各管制據點:如太武山海印寺、各播音站,甚至大二膽;連副指揮官吉普車及駕駛都供其自由使用,上山下海探訪神祕境地,留下美麗回憶,比女青大隊更有嬌點,隨時待命星期五的後送機任務。 除了後送前一天下午要赴醫院訪視,了解後送病患的病情及治療經過,以利後送時能掌握病情,使用適當醫療器材。如碰到霧季無法順利後送,只能等待後送機可起飛時再執行。曾經最高紀錄有一天後送十三位病患,可想而知航護壓力及忙碌,要安撫傷患又要注意其生命徵象,不時檢查儀器使用及調整,檢查患者反應。 在專業的SOP流程下,整個航行過程中要非常小心盡職去執行應有職務,看在同行眼中真是令人敬佩讚嘆,因其智慧及專業技術才能在飛行途中不穩定氣流飛機上下顛簸的晃動中讓病人安穩的後送到台灣進行完善治療。 在不算長的飛行途中,要不停巡視傷病患情緒、心臟監視器故障排除,點滴固定……等工作,如遇到特殊治療:頭部外傷、心臟疾病或癌症患者,更要細心呵護,總希望在航行中能順利到達,由救護車轉送至家屬指定醫院接受更完善治療。利用空檔要填寫很多護理紀錄,病情遇到變化記錄後處置,可說是最挑戰的。但擁有航護技術都能排除。通常她們服務一年後隨其意願,不是留下來當分隊長就是轉入國軍醫療體系從事護理領導者,很快就接了護理長或督導,也有出國深造,在小小軍機中忙碌的倩影,是空中最美麗的一道風景,感謝她們的付出,成為軍機上的「嬌」點。 離島醫療資源有限,因此經醫師評估於當地醫療資源依其設備及專長無法提供治療,且符合緊急空中轉診疾病適應症、具時效與病情之迫切性時,提出申請轉送到臺灣本島醫療院所治療。有時病患後送到台灣,除了要擔心濃霧造成能見度不佳影響起飛;還要擔憂飛行途中的氣流及安全,對病患與航護都是極大的考驗與挑戰;在金門各屆首長的努力下,期能告別後送,落實金門醫療在地化,加強金門醫療網絡及資源的完善,培養專業醫療人才回鄉服務,雖然後送比率有下降,但仍有許多病患仰賴後送治療,因此也爭取醫療專機駐地,有緊急後送的民眾就可以立即啟動,減少不少時間。在軍機與醫療專機的後送協助,讓病患依狀況啟動不同的後送機制,醫療更有保障。雖然曾發生過醫院無法處置啟動後送機制,但病患登上專機時卻發生燈號異常無法飛行,送回醫院後不治的憾事,這是離島人的悲歌,無奈卻只能感嘆唏噓!只盼醫療品質能更強化,避免悲劇重演。 長久以來,在軍機的協助下後送金門離島的病患,協助居民赴台就醫時的迅速與便利,感謝一路上協助的醫護及機組人員。每當後送軍機起飛的那一刻,承載的是一種希望與寄託,祈願載出去的病患都能健康平安的歸故里。
-
養 雞
早年,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烈嶼鄉的民眾大多依靠捕魚、種菜為生。他們通常也會在自家旁邊搭建簡易的雞寮,飼養土雞,少則幾十隻,多則二、三十隻。等雞長大後,除了可以賣錢補貼家用外,也能自家宰殺享用。 我們家也不例外。雞寮設在自家屋旁芭樂樹下,靠近土丘的地方。外層用不要的廢木板圍著、輔以廢棄的招牌鐵皮當建材,並開了一個約正方形各30公分的門,整個雞寮長約五米,寬約三米,可以容納幾十隻雞自由活動。 為了公雞能在冬天曬太陽驅寒,雞寮上方有帆布遮蔽,屋頂結構用廢棄圓木作橫梁,內層鋪鐵板,外層覆以廢棄招牌鐵板,再用石塊和繩索固定。地面鋪水泥,方便清潔。裡面放飼料和著菜以方便雞仔進食。 這樣的雞寮設計周全,夏天遮陽,雨天防雨,冬天擋風,且注重衛生,讓雞隻能自由自在地生活,順利成長,供自己食用或賣個好價錢。 外婆會從東林菜市場撿拾不要的葉菜,摘取後洗淨,切碎,然後再跟賣飼料的廠商進貨飼料,再拌些飼料和著廢棄葉菜,俗稱「雞飼料」。這樣的食料讓雞隻獲得基本養分補充,但有時飼料成本高且不一定隨時買得到。因此,我們會撿鄰居田地裡丟棄的菜葉,如高麗菜或青菜的外葉,切碎後讓雞生食或生拌飼料餵養。 當雞隻長到大雞階段,體重約5台斤左右,為了賺取些微收入,就將雞隻攜至東林菜市場屠雞戶賣掉,騰出空間順勢整理雞寮。 除了養公雞也有飼養母雞,每次母雞生小雞後,我們都會放在室內用鐵網編織起來的小雞寮。小雞初生時,在雞寮內必須要開啟老式燈泡照亮小雞寮,除了照明熱度也提供基本的溫暖,還有一個喝水用的斗仔,並進飼料給小雞飲食,初生的小雞需要細心看護,避免被餓到或受寒。 養大的雞會拿去賣給屠雞戶,成雞重達5台斤,按市價賣,每台斤約一百元左右,一隻成雞約可賣數百元,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以前鄉下常見露天殺雞,小時候我總覺得很新奇。每逢過年時候,鄰里就會聚集在水井邊看殺雞。成雞兩個翅膀被腳踩在兩旁,叫聲哀怨,屠雞人一刀刺入喉部,熱血噴出,旁人趕快拿菜盆裝血,然後再用熱水燙完後刮毛,刮好後雞體除有些內臟要剃除掉,其他幾乎全可食用,有些也分送鄰居,也趁機會閒話家常,無形中促進了鄰里關係。 現今環保和衛生意識提高,雞隻已不適合在住家附近飼養,現在雞隻宰殺也在特定場所進行,很多雞肉都由台灣輸入導致村中養雞的家戶越來越少。儘管如此,幼時養雞、殺雞的記憶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
【小說連載】大箍呆
虎嬸仔無言以對,正好秀香和西安回來了,她趕緊說:「我豬腳已經燉好了,蒜仔炒肉和雜菜炒米粉也已經炒好了,趁燒緊來去食。」 吃飯時,明知食物不新鮮,可是沒人敢說話,甚至秀香還誇讚說:「娘,豬腳燉得很爛,蒜仔炒肉也很香。」 大箍呆看看秀香,不屑地說:「漚芳漚芳啦。」 虎嬸仔瞪了他一眼,不悅地說:「你這個夭壽死囡仔大箍呆,囡仔人有耳無喙,毋通話較最勾籃,緊食啦!」 秀香和西安在虎嬸仔盛情的勸食下,即使帶有酸味的雜菜炒米粉,西安還是吃了三碗,秀香則吃了兩碗,蒜仔炒肉和燉豬腳也吃了不少,因為他們知道,今天是他們首次回娘家,不能讓阿母不高興。反而是高頭大馬的大箍呆,只挑米粉和蒜苗吃,豬肉和雜菜完全不碰,看在虎嬸仔眼裡,實在「凊心著火」,心裡不免嘀咕著,這個夭壽死囡仔毋知天地幾斤重,好命啦。 心想,人家有錢人都吃得津津有味,他大箍呆憑什麼挑食、憑什麼不吃!而她不也吃了兩碗米粉,以及好幾塊豬腳加上一碗湯,香噴噴的蒜仔炒肉更是她的最愛,已忘了吃多少。反觀這個夭壽死囡仔大箍呆,也不衡量衡量自己的身分,竟然燉豬腳不吃,蒜仔炒肉卻只吃蒜仔,雜菜炒米粉只挑米粉吃,「揀蔥撒油、嫌東嫌西」,他的命真有那麼好嗎?這個夭壽死囡仔簡直欠罵!但看在初次回娘家作客的養女和女婿的面子上,她並沒有當場發飆。(一一五)
-
從市井煙火到精神秘境 ──讀王學敏短篇集《天殺》
今年4月到臺北,收穫頗豐,其中之一是獲得不少珍貴的文學藝術贈書,其中之一是王學敏收錄十篇短篇小說的《天殺》(情書出版社2019年4月版)。全紅色底色、嵌入自繪鉛筆畫《牛》圖的封面,非常吸引。之前我只擁有她的詩集,首次手捧她的短篇小說,很是期待。一方面,之前讀過她不少短文,感覺她古典文學、中西藝術、特別是繪畫、音樂、西洋文學的素養都甚深,寫起小說一定很有深度。果然,掩卷,《天殺》有許多超乎預計的驚喜和精彩。 對於女性作家的純文學小說我很感興趣,並非想從其字裡行間窺見什麼隱秘,真正的原因是很想從中學習她們那種比男作家更勝一籌的細節經營,畢竟細節很重要地牽涉小說的成敗;再者,也很想瞭解女作家的選材,是否僅囿於愛情婚姻,無法逃脫題材狹窄的宿命?如果她們關懷社會芸芸眾生的生活和命運,又是從什麼角度切入的呢?與男性作家有什麼不同? 在旅途中讀罷王學敏的短篇集,感到她的人文關懷面很廣,完全跳出了不少女性作家專寫婚姻、男歡女愛的框框。從旅途遇見有緣之人進行一場柏拉圖精神之戀的《愛戀十日》,到充滿幻想,一進入所有不幸都會隨之消失的《白屋》、將創作完成喻為誕生文學巨嬰,為紙質文學鼓與呼的寓言體小說《懷胎三年半》;從描述傳奇女性白雲一生的《小河搖晃著》到女性復仇主義的《蛾的宿命》、以被拐帶販賣的小蜜的回憶為線索的描述母女重逢故事的《關閉童年的窗》,到以含蓄手法寫性幻想的《天殺》,以致將細節寫到極致的、把小說背景放置於中山市場血淋淋豬肉攤的《寶鈴日記》,還有《鋼索上的芭蕾舞》《真實之門》,十篇短篇小說王學敏都寫得「很小說」。專家們都說,小說和故事的最大不同,就是故事講究起承轉合,讀完覺得故事很完整,有頭有尾,但缺乏咀嚼的餘味;小說則完全不同,講究藝術技巧,講究表達技巧,留白處可以令人思索和反省,有時還需要讀多幾遍,每次體會都不同;這也說明小說的成敗,不在於題材的選擇,而在於如何寫得富有藝術性,令其雋永耐讀。 在題材之廣和技巧之妙方面,王學敏的短篇,都不會令人失望。十篇短篇都寫得韻味十足,文字細膩,人物形象生動,而且運用了不同的技巧,達到最好的藝術效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關閉童年的窗》《愛戀十日》和《寶鈴日記》,寫來各有不同風格和韻味。 《關閉童年的窗》寫小女孩的回憶,用的不是理性的思維,而是一種氣味,一開始就道出小蜜的特殊感覺:「不記得從哪個時候開始,小蜜決定關閉自己原本靈敏的嗅覺。她認為鼻子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悲傷童年的窗,只要關閉嗅覺,就可以切斷她失去親人的痛覺。」這種化思想回憶為嗅覺的奇妙經驗和寫法,非常特殊,不但一新讀者耳目,也將一個通俗的故事寫成一篇不俗的短篇小說。小說開始與末尾「小蜜安安靜靜聽著香華娓娓訴說,好像回到小時候,每天晚上睡覺前,在媽媽身上的茉莉花香裡,聽媽媽講床邊故事那樣,熟悉而且迷迷濛濛地要進入夢鄉」形成了很好的氛圍呼應。 《愛戀十日》設計的「雙重巧合」貌似老套,展開的情節卻新穎而回味無窮。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我」──一個台灣女子到四川九寨溝一帶旅遊──遇到一位酷似自己前度男友的司機,而她的面孔居然也很像他亡妻的臉──這種猶如前世姻緣投射、複製與寄情在他們身上的情況,非常奇異,他們自然而然、無法自控地對對方產生好感,藕斷絲連地展開那無法言傳、只可意會的「愛戀」──沒有接吻摟抱上床的精神之愛。王學敏寫來不失女詩人本色,字裡行間有股詩意潺潺流瀉,抒情優美,讓人感到,愛,其實不僅至於男女間的戀愛,夫妻間的情愛,還有一種就是生命中偶來、令人難忘而又匆匆結束的愛戀,剎那就是永恆,時間短暫卻毫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愛千奇百怪,像這種在人生旅途中邂逅、只是定格在某一時光的男女情愫其實不易捕捉,因為它一瞬就消失,恰恰是這種難度被大才女詩意捕捉,成就一篇愛的抒情詩。 王學敏的短篇小說,不乏現代詩的意象,如蛾的宿命,關閉童年的門,題目體現了這些意象元素。在《天殺》寫女子的性幻想,沒有那麼大膽露骨寫實,而是運用了很多細節、心裡描述、象徵物去暗示,含蓄而點到即止;她也擅於利用嗅覺的器官同感手法寫記憶和回憶,代表性作品是《關閉童年的門》,但她也絕不排斥現實主義,她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則以《寶鈴日記》為最出色。首先是選材上,才女、淑女型(當然也有文學逆女的另一面)的王學敏,居然「屈就」走進中山市場的「賣豬肉的攤檔」一帶,目光聚焦於幾把宰豬刀,將一幅幅描述解構整隻豬的畫面非常細膩地呈現出來,實在令人非常震撼。事緣老作家金寒為了給兒子玉虎以後的工作和生活留條後路,接手一個豬肉攤,和老妻先行「實習」才來傳授。豈料賣豬肉的營生難度很高,並非文人型的夫婦所能承擔。我們看到半條豬的前腿、後腿、大排、小排、胛心、三層在鐵鉤上掛起來,我們看到金寒太太每天需要翻豬肚、洗豬心、抓豬肺筋、洗腰子、翻大腸、翻小腸、燒豬腳毛……小說以五天的日記形式,以大量宰豬、解豬、售豬的行業細節呈現,猶如一個短片,場面感和真實感都超強。很難想像,作者沒有親歷過這樣的場景,體驗過豬肉攤的生涯,能寫出細節如此豐富,彷彿能讓人嗅到血腥氣息、感到噁心的特別藝術效果。該小說不僅顛覆大才女只能寫出愛情佳構的一般認知,而且意義多元,四個不同行業人物的階級差異躍然紙上,人物形象脾性栩栩如生,而父親關心兒子前途、想為他有好日子的心意和夫妻同心、克服難題的深情尤其感人至深。以五日日記體、用豬肉攤為故事舞台,將階級差異和矛盾藝術地展開,還把細節如此血肉豐富、巨細靡遺地書寫,將煙火味營造得這樣濃烈,《寶鈴日記》可謂王學敏以寫實手法創作得頗為成功的短篇小說傑作。本篇與作者超強的心理刻繪和描述為主的《天殺》那種西方小說的現代性比較,毫不遜色,僅此一篇,已可見王學敏短篇小說的藝術多元化和卓越才華之一端,令人無法不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