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舉手之勞播灑善意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是我一直以來努力實踐的生活信條,能為陌生人伸出友誼的手,更是多年對自己的期許。 有一段時間我週六日都需輪班,搭公車時會遇到山上住民下山買菜,一群媽媽們手提重物又或者拖著大菜籃,公車抵達市場站牌時,她們奮不顧身爬上公車,吃力的模樣真巴不得幫她們提上車。她們上了車後,即刻轉換幸福臉孔,這是餵飽一家人肚腹的幸福食材。後來聽她們閒聊才知道,山上採買各類食材不易,所以總是利用週末下山,一次採足一週份量。與我同站下車的一位媽媽,我不忍她又扛又拖,第一次幫她把菜籃搬下車,才驚訝那菜籃像個大沙包那般沉重。此後,只要週末搭車遇到這位媽媽,我一定主動幫她。她每次跟我道謝,我的心裡充滿忐忑,因為我更想謝謝她,讓我有日行一善的機會,也讓我體會自己母親週末買菜的辛苦。 又有一回經過自助餐店門前,剛巧看見門內有一位坐輪椅的先生,他伸手想按開門鍵,卻因一直搆不著按鍵而皺眉頭。本來我已過店門,心裡對這一幕愈想愈不對,旋即轉身幫這位身障朋友按鍵,讓門打開,並且確認他已安全出門才離開。看他眉間鬆開的神情,覺得自己這一按是小事,能替陌生人解圍,真是給人歡喜,自己也開心。 生活中充滿舉手之勞的機會,我會好好把握釋出善意的機會,勿因善小而不為。
-
清明鄉情濃
今日是春分,再不久就是清明節,想起去年,新冠疫情正是方興未艾,人心被不安籠罩,我在節前返鄉,當夜春雷起、春雨落,是耕耘的季節,是希望的開始。 我家有很多很多的田地,小時候,只要一放春假,我們都要隨著父母下田,幫忙春耕的活兒,那時候的田地上,不同的時節生長著不同的作物,養活著大大小小的一家人。 現在,老一輩的凋零杳然,為了不讓田地荒蕪,只好請託職業農人來耕種,整座島嶼的幾乎清一色的農作物,雖然較之過往更為富裕豐饒,卻已經看不到以前農田上的繽紛景象。 不管何時返鄉,都能夠放空自己,暫且拋下工作上的忙碌,自然而然的雞鳴就起,我最喜歡在薄薄天光下,愉悅的走在鄉間,邁開步伐,向著濱海大道走去,向著海岸線走去,也向著島嶼遠去的歲月走去……。 依著兒時記憶,沿著島嶼西南半端而走,這路我再也熟悉不過,兩側的阡陌,已經冒出嫩綠的麥青。在我小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還耕田耘地的年代,作物的種類豐富多樣,田野間生氣盎然,不像現在,村子裡冷冷清清,農地上的樣貌顯得寂寥,老人日漸凋零,農村風華不再,失去了小時候人聲鼎沸的熱鬧喧囂。 從濱海大道走入柏油路,兜一個大圈之後,再繞回新鋪的水泥路面,我幾乎將整座村莊外圍踅了一回。馬路之外,便是農田,走著走著,心中百味雜陳,行經之處,許多的田地都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它們是阿爸生前顧守的祖產,它們更是餵養一票孩子長大的衣食父母。 我清楚的記得那一年,在阿爸百日之後,我們兄弟曾經一起走過他留下的所有土地,那樣子走在自家土地上的記憶,溫暖踏實,於今猶新。 從南山頭營地轉往海岸線,經過整排的防風林地,早期被部隊無償徵用,一甲子光陰下紮營駐軍,數千坪的土地無聲無息的犧牲奉獻,為國共對峙的海岸防禦,盡了一份綿薄之力,也讓終身為國民黨小組長的阿爸,內心深埋著一輩子的黨國榮光。 再往更靠海的地方,一直到沙溪堡附近,一大片沃野平疇,都是排水良好的沙土良田,是經濟作物生長的大本營,碩大的玉米田遠看成林,紅通通的高粱穗迎風招展,那樣子的豐榮場景,可是村人們歲歲期待的風調雨順,日日盼望的收穫季節,有了五穀豐收的秋天,大家的辛勞有了回報,就能歡歡喜喜的祭天拜地,過一個平安靜好的小確幸農村年。 沿路往回走,經過美麗的清遠湖,和風微微,湖水漾漾,這裡是我青春無敵的小天地……回到了八青路上,我家對面紅土田壟,緊鄰馬路的另一側,還遺留著一整排的廢棄豬舍,阿娘每年得養好幾隻大豬,才足夠讓我讀書求學,豬仔所吃的番薯南瓜,都是從這片土地生長起來的,這裡也是我少年時候,每回課餘假日,吆喝同學們挖地瓜烘窯的好地方。 幾畝田的前方,一小方隆起的土丘,是我阿嬤的舊墳,阿嬤早逝,所以我未曾見過她,舊家廳堂上有阿嬤的遺照,一如兄姊的形容一般,阿嬤是非常慈祥的長輩……阿嬤的墳旁,長著一株老老的苦苓樹,老苦苓樹枝繁葉茂,攤展伸開的樹影,就像是撐出一把大大的傘,春去秋來守在阿嬤身旁,也守著阿爸和一家人永遠的思念。 阿嬤墳前偌大的紅土旱地,種滿了落花生,以前會放好幾天的春假,小朋友在快樂玩耍外,還要幫忙家裡的春耕農忙,春雨過後,趁土壤還潮濕時,所有的農地都忙碌起來,大人們牽著牛隻在前方耘田,小孩子就拿著裝滿種子的鐵罐,亦步亦趨的跟在後方,依著烙下的腳印子,將土豆仁埋入泥土裡。 島嶼的落花生個小結實,吃來香氣濃郁,跟市面上包裝販賣的有很大的不同,是每一個金門人最為想念的家鄉小物。落花生選在初夏開花,風一吹,綠葉黃花如浪起伏,風光無限曼妙,暑假一到,開始採收花生,這又是一件辛苦事,要將整株花生連根拔起,再以手指頭把一顆顆花生扭摘下來,清洗後加鹽煮熟,還要在炎夏熾熱中,日復一日的把花生曬得脫水乾脆,然後分裝在大鐵桶或陶甕內,藏在木眠床底下,等到喝茶飲酒時,就可以拿出來嗑牙而食,小土豆的細膩滋味,總能叫人一顆又一顆,欲罷不能。 再往青岐港彎轉過去,地勢就較為低窪,有一曲彎彎的水塘,一口古樸的老水井,這裡是芋頭和葉菜類生長的地方,不同的作物選在適合的地方栽種,先民們的農耕智慧,一直沿襲至今。小金門的芋頭,鎮日被海風吹拂,芋身浸泡在鹹水濕地,故而能集「鬆軟綿密香」於一身,現在已是名聞遐邇的農特產品,每年九月的芋頭季躍身旅遊舞台,成為島嶼上最熱絡的觀光活動。 再過幾日,我將再次回家,也會於晨曦時走入鄉間田野,除了運動養身,寄情舒心之外,滿山遍野的自然雅趣,更是我釋放鄉情的好所在。活到初老之際,享受故鄉美景,撫今追昔,默默與之對話,內心深處對這片土地的無盡感恩,就是一部書寫不倦的生命詩篇。
-
霜織花
粉雕千裏霜 隨意飛秋相爭采 銀白萬朵開 (稿費贈大同之家)
-
飄移福陀
在床上覆來翻去,睜眼,揉了揉臉,起身。 呆滯望著窗外被月光照白的雲層,與被風連捲的白紗窗簾。失眠了,睡不太好。就像尚未讀小學時的他某一次遭遇一樣,印象深刻。 那是個微涼的春夜,跟今晚很像。那天,不管是抱著棉被也好,嘗試與娃娃說夢話也好,聽信童話謠言、數著綿羊也好,他不管怎麼閉眼,心神,就是睡不了夢,入不了眠;那天,他第一次因為睡不著覺,而哭了起來。 哭聲,引來父母的不悅。當時他倆進房訓斥一頓後,他的哭聲就不再傳出房外了;原因並不在他不哭,而是他選擇關上門、躲入棉被裡,讓哭喊被隔縮於封閉空間內。想被愛、被在乎,這一點奢求卻被迫只能束抑,自嚐濕漉漉的鹹苦。 然後,棉被被掀開,頭被輕輕摸揉。他,看見,是外婆─ 那時,外婆由於來大城市看病得多跑醫院幾天,基於方便,於是來到他家住上幾天。白天時由爸爸載去醫院,晚上時則陪著下班回家的媽媽煮菜、聊天;下午,他是外婆久久才能見上一面的孫子,因此自然不放過兩人獨處的時光。他們常常湊在一起說故事、看電視,打古早味的童玩遊戲;偶爾外婆還會趁著父母不在家,偷偷跑去買炸雞點心回來給他吃,然後誆稱是她自己想吃、孩子沒動過一張嘴。 外婆是非常疼他的,疼得緊,也疼得蜜。 「怎麼啦?不睡覺嗎?」外婆問著。 「我睡不著覺。」 「因為睡不著所以哭哭啦?」他被拉入外婆懷裡。「唉唷,不哭不哭,沒事,沒什麼。乖!」 簡單的對話,他瞬間就被外婆理解了,腦袋的煩悶也釋然、暈開。他偎著外婆溫柔發熱的臂彎,聽外婆唱起她童年時的客家童謠,不知不覺,沉沉睡去;直到早上睡醒時,外婆仍陪在他身邊。 後來,由於父母是信佛的。因此他常常對媽媽說,對他而言,外婆就是個佛陀。佛陀佛陀,幼年齒嫩的他常常念成「福陀」。他常形容外婆如乘駕雲霧飄移而來的偉大福陀,總在他需要關切時突然出現。即便分隔異地,外婆還是會打一通電話,也要喚他來聊點什麼。只因她想把握機會,聽聽孫子的聲音。 把握機會,那時的他,只理解機會的意義是「趁機」,是藉著來話時趁機多說點話;但他沒參透的,所謂機會,其實指的是外婆的「時間」。 在他國小畢業後,外婆過世了。 福陀福陀,真的成了仙,成了濟世救難的萬福佛陀。在外婆的靈堂前,媽媽曾對他這麼說道。 淺淺一笑,憶起這些過往,雖已成雲煙,但每一叢浮雲或煙霧,卻都有外婆的身影在。 他不知不覺唱起了童謠,對著自己唱。儘管不熟歌詞的字義寓涵,但至少他記得外婆是怎麼唱的。旋律、口音、咬字,一遍不漏,記憶清晰。 再次躺下床。煩躁的心,安穩了。閉上眼,想好好睡著;但就在這時,他感覺到頭頂被人輕輕一按,磨了磨。張開眼,什麼都沒有,但,餘留的暖意卻揮之不去。 啊,大概是外婆聽見了他的心聲,來找他了吧。 敞開的窗子,外頭的雲霧,正在飄移。 福陀啊福陀。
-
冬陽之吻
夜淒厲音符嘎然休止 麻雀喜悅鳴唱而來 陽光溫煦照耀 白斑蝶舞來春的訊息 倏地尖銳的急煞伴隨 嬉鬧的影子逃離 遠處傳來亢奮機械聲 在工地裡鏗鏘陳述 一幢巍峨拔地聳立 風已懶懶 寒涼悄入 我們都在「新冠」裡偷生 當寂寥成為常態 我們閉口不讓風暴吻上 在島嶼街道 處處是蒙面俠與蝙蝠俠 佇立於風吹草動中 政客的口水卻滅不去 庚子陰霾的殤痕…… 一頁世紀的疫情如何迎來春盎的新生
-
東北黏豆包
東方人過年,都會吃年(黏)糕,祈求連年高升、闔家平安。因為區域性的關係,年糕的做法大不相同,但是祈福卻是相同的。在台灣也衍生出不少的年糕;有南方跟北方年糕,我吃過最特別是大連堂姊做的東北黃米紅豆年糕跟黏豆包,非常特別,因為是利用黃米麵製作出來的,跟台灣的糯米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兩者皆都帶有糯黏性。 以前日本老闆女兒說:為何妳們過年要如此大費周章的忙碌呀!想想也對,也不缺吃的,只是吃好吃壞的問題,這年頭只有撐死,很少聽見餓死的,為何大家為了除夕那晚餐要這樣勞師動眾呢?我不知道自己的能耐多少,對於媽咪早期的落實除夕年夜飯不解,不過家家戶戶年前的忙碌,似乎就是圍爐團圓的那一桌,象徵全家齊聚的氛圍。雖然小時候媽咪不擅長做傳統年節糕點,但是應景的年糕還是會買些,自從媽咪蒸年糕失敗後,往後印象中,家裡都是用買的居多。 但是,我在對門鄰居伯母家見過傳統的磨米畫面,之後拿大石頭壓米漿過程有很深的印象,媽咪老說:那種傳統的滋味總是令人懷念,有種老派濃情,因為可以吃出米製品的香味,所以幾十年後,在大連小堂姊家看見,特別引起我的好奇,堂姊製作的黃米紅豆年糕、黏豆包,讓我開了眼界,台灣出生的我沒吃過這樣的年節糕點。小堂姊說著:這是古早祖先狩獵會攜帶的點心之一,因為黃米的黏性,吃下可以讓肚子耐飢餓,這豆包就是利用黃米磨成粉末做皮,裡面包上紅芸豆或是紅豆餡居多。黏豆包是東北人春節期間喜歡吃的黏食,是冬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 堂姊提到:每年進入臘月,吃過臘八粥之後,就是農村農婦們忙碌的時候,先用熱水把黃米浸泡,因為東北氣溫低的關係,然後用石磨(現代用機器)把黃米磨成粉,放在盆裡和麵,接著放在炕頭最熱的地方等著發酵。此時可以著手製作紅豆泥,一切準備就緒就是製作的重頭戲,看著小堂姊熟門熟路地把黃米糰挖個小洞塞進紅豆泥,封口封好,一個個放進大鍋子,一整盤子上頭裝滿就開始燒火蒸煮了。 堂姊說:這種用大鍋蒸熟的冬令食品,可是小時候他們等待的滋味,是當地人春節時間最喜歡吃的一種年節食物。最早時期是祭祀祖先的供品,是出門打獵時的果腹備品,相傳:努爾哈赤當年帶兵打仗,軍糧裡面就有著黏豆包。可以說:大清的半壁江山,黏豆包佔有一定的位置。演變至今,農村家家戶戶在農曆年前會多製作些儲放,然後放在戶外的缸中保存過冬,東北的冬天就是個天然的冰箱,餓的時候,就啃著凍得硬梆梆的黏豆包,還說我們南方人無法體會的,我聽著都覺得非常有趣,很有年的味道。嘴巴吃著堂姊製作香甜的黏豆包,想像著爹爹曾經生活過的過往,而我的黏豆包的餘味,也是替死去的爹爹吃進那種鄉愁。或許有天,我也想去複製那種東北家鄉味「黏豆包」。
-
懺悔意識或羞恥心?從巴金和賈寶玉談起
重讀巴金晚年最具份量的作品《隨想錄》,其中第二集《探索集》裡的〈懷念老舍同志〉,寫巴金和日本作家友人井上靖兩人對老舍究竟是「壺碎人亡」或「壺全人亡」之謎的爭議?在這篇短短四千五言字的文字裡,巴金兩次向逝去的老舍表示自己的後悔及道歉: 「老舍死去,使我們活著的人慚愧……這是我的真心話。我們不能保護一個老舍,怎樣向後人交代呢?沒有把老舍的死弄清楚,我們怎樣向後人交代呢1977年9月2日井上先生在機場上告訴同行的人我讀過他的《壺》,他是在向我表示他的期望:對老舍的死不能無動於衷!但是兩年過去了,我究竟做了什麼事情呢?我不能不感到慚愧。……我也不能不責備自己。老舍是我三十年代結識的老友。他在臨死前一個多月對我講過:請告訴朋友們,我沒有問題……。我做過什麼事情,寫過什麼文章來洗刷塗在這個光輝的(是的,真正是光輝的)名字上的濁水污泥呢?」 「老舍同志是中國知識份子最好的典型,沒有能挽救他,我的確感到慚愧,也替我們那一代人感到慚愧。」 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教授曾經在某篇文章提過,中國人沒有西方人那種懺悔意識的文化,只有「恥」的意識文化……。的確,我們看老舍這裡始終就是「慚愧」一詞--慚愧對應的是愧疚下的羞恥心,而不是更基本、更內在深層的悔罪的心,類仿西方那種懺悔意識。 西方悔罪(即懺悔意識)的心相對的,是「罪」,而非「恥」。 自己曾經寫過一篇文字,討論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前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劉再復著作的《罪與文學--關於文學懺悔意識與靈魂維度的考察》(2002年,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書中的某些觀點,即如他拈出一己獨創的「悟」的解脫觀來看紅樓夢、及排除了把黑格爾依其唯心辯證法的悲劇論套用在紅樓夢的適當性……等等,這些我都贊同。但劉再復只依「凡存在的(衝突之雙方的觀念存在與行為存在)未必都是合理的」諸如此類的話來駁斥黑格爾,所論便或未免失之空疏。再者,黑格爾那句名言「凡是合理的就是實在的,凡是實在的就是合理的。」必須綜合其哲學體系中的本體論和邏輯辯證法來看。黑格爾的本體是一絕對、純粹之理,邏輯則是表現「理」的,可以說就是「事」。而理與事既為二者而又同一。這點和華嚴宗所立的法界三觀之一的「理事無礙觀」,或四法界之一的「理事無礙法界」或約略相當。 若依民初北京大學佛教學者周叔迦意見,黑格爾的辯證法雖然已修正了西方邏輯學鼻祖亞裡士多德三原始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缺點,然而黑格爾自己的辯證法又何嘗沒有缺陷? 一者,黑格爾抽象的唯心辯證法違背了他自己的論斷:「無抽象真理,凡真理都是具體的。」(根據黑格爾自己的「樞念觀」﹝Notion﹞原德文Begriff,或譯作慨念、理念,今所本為曹敏、易陶天二人譯名),那從交互作用的辯證中生起的本質的最後範疇。按黑格爾的每一個三題論中,第一範疇是有,是正,第二是無,是反,第三則是生,是合。而這第三範疇已成為具體的,有別於前二者屬於抽象的。或者說,一是共相,二是殊相,三是含攝了共相、殊相於一身的具體的個己:比附於佛學來理解,或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看來,黑格爾並不以為自己的正反合絕對辯證法是流於抽象的(他只承認前二階段,即正、反題論是抽象的,但必趨於隨之而來的卻是具體)。 但是,二者,黑格爾其正、反、合每一階段都隱含著否定、推翻自己,即永無止盡的自我否決。職是,黑格爾的辯證法並不是一種徹底而圓滿的辯證方法。 周叔迦認定這是西方哲學一路以來、直到黑格爾者的辯證法的缺陷,反之,周叔迦認為佛教具有一種徹底的辯證法,即《大涅槃經》裏「無常偶」的上半偈,即:「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此無常偈在《仁王經》裏也有提及)。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說明一切精神和自然現象都不是永久不變的。生滅,是「生、住、異、滅」大乘法相宗(唯識宗)色心之法體四相變化的省文。生滅法外表看似和黑格爾的辯證法無異,屬抽象真理及隱含著自我否定等矛盾,骨子裏則不然,因為生滅法的「生」,是因緣和合的有為法,「滅」,則是因緣離散的無為法,即涅槃法,涅槃法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永明延壽《宗鏡大綱》卷一,問答事第二)職是,生滅法便逸脫了抽象思維及自我否定的藩籬。周叔迦在其《唯識研究》(1988年,慧光文庫印經會)裏對此各種辯證法有所比較及駁難,但沒有講得很詳盡。要說得透徹明白,最好把無常偈整首拈出,無常偈下半偈是:「生滅滅己,寂滅為樂。」生滅法這時便清楚標舉出,來到了一超越語言文字及意識思維的境界,依唯識學,這叫「無分別智」或「大圓鏡智」,使得佛教的辯證法至此,是既透徹又圓滿。而無分別智或大圓鏡智現前時,即能遠離一切虛妄雜染,內證一切諸法的平等,善觀諸法的自相和共相,達到「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生象。」因此,我個人冒昧提出一建議,即與其用禪宗,或毋寧用唯識學的「無常偈」收滅法的辯證法,來解釋紅樓夢那「諸行無常」的流轉異變,以及賈寶玉出家為僧「轉(染)識成(淨)智」的轉依義。劉再復表示唯識學名相太複雜了,但他對此並無再進一步論述。 劉再復再次重敘《罪與文學》書中論點,即把賈寶玉比喻成基督般的人物,而其來到大觀園一遭,從其參與群芳薈萃到眾芳蕪穢,終於遁世出家,歸返太虛,是一個懺悔和救贖的過程。依個人的看法,以賈寶玉譬喻基督恐為不倫。說賈寶玉來世一遭是「還債」,這屬世俗語言,說賈寶玉具基督罪及懺悔意識的「救贖」,因而有著確切的宗教意義指涉,則恐怕不甚允當。更何況,以儒家倫理為主體的中國人內在心性裏,「懺悔」這項偏於宗教悔罪意識者,或竟是付之闕如的,前面我引巴金典故,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巴金有的只是「恥」的意識,只是愧悔下的羞恥心,而非「懺悔」、「悔罪」;後者才更具深沉的宗教罪惡感。這種宗教的罪惡感,或說罪疚感(guilt feeling)源頭是基督教的原罪(sin)觀念。相對的,中國人的罪的概念主要是從佛教來的。但東西方民族面對罪的態度卻又有差別,佛教對罪是要拋捨,而基督教卻要執守不忘。我們中國人許是較偏於佛教這方的,所以宗教的罪惡、罪疚感不強;我們有的卻是恥的意識。恥感文化主要源自儒家,譬如孟子〈盡心篇〉說過:「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當然,我們不能一口咬定東西方罪感意識和恥感意識文化孰高孰低、孰優孰劣?更何況罪感意識和恥感意識在東西方許多民族裡參差存在著,即如羅姆人(吉卜賽人)認為羞恥心遠比罪惡感重要多了;又如西班牙南方的安達魯西亞,儘管受過基督教文明的薰陶,但仍然保留了恥感文化並以此自豪呢!
-
山水知音
踏臨僻靜野溪 聆聽花開的清音; 淡淡的野薑花香四溢 倏然,碎石滑落 無端地擾醒豆娘的相思 舉目遠眺翠綠茶山 馨暖了旅途疲憊 霧嵐極其灑脫 以詩的底蘊布陣; 繚繞無邊無際的想望 而無人防守的削壁 蒼鷹凌空展翼 嘯聲迴盪山谷 與-- 蟬鳴呼喚整個秋天 摺一只紙船 寫滿祝福的詩篇 逐溪流蜿蜒而下 或許會擱淺 妳常去的小溪邊。
-
愛買鍋具無罪,敗金有理
有一句話說「女人的衣櫃永遠少一件」,對長年與廚房為伍的人來說,廚櫃裡的鍋具好像也永遠少一只,所以他們總是無止境不停的買買買。我覺得不管是煮婦也好,煮夫也好,若對買鍋具沒有抵抗力,應該不能予以苛責,反而要持以肯定和支持的態度,因為這表示他們願意走進廚房、忍受油煙味,花時間、精神和力氣,在煮食的過程中他們不斷洗洗又切切,還有煮食後的整理,箇中的甘苦,非局外人所能理解的。而即便這麼勞心勞力,他們還願意為家人烹煮餐食,難道不應該掌聲鼓勵嗎?所以花個錢買個順手、順眼的鍋具可是一點都不為過。 我自己也很愛買鍋具,大的、小的,傳統的、智能的、科技的,可以說應有盡有,佔滿了我整個廚櫃和流理台,外子和小孩看了都會頻頻搖頭,但我就是愛買,能如何呢?誰要多話,我就交出鍋鏟權,我自己也可以樂得輕鬆。不管是到百貨公司或是大賣場,我最常駐足的就是鍋具區,就連到菜市場,看到推銷員口沫橫飛的介紹各種鍋具時,我也會湊上一腳,聽得興味盎然,不知不覺就掏出錢購買,要我看這些鍋具,當做是望梅止渴,只看不買,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啊。 「民以食為天」,而現在又正值疫情流行期間,能不外食就不要外食,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為家人煮好吃的餐食,鍋具是不能少的。也隨著各式食材烹調的方式不一,當然就需要不同的鍋具來配合。也許我們煮不出餐廳大廚的水準,但有不同鍋具的加持,也會離大廚之路更近一點,這也是為了親愛的家人,不是嗎?何況自己煮食,營養又健康。 我們愛買鍋具無罪,如果說這是敗金,那我覺得這個敗金是有理的。
-
有限思考
「教授」酷愛腹部裝著午飯的重量,邊散步、邊和別人談天說地,另撥一部分的心思注意障礙物。曾說公司提供休憩的頂樓,頗具亞里斯多德所創辦的學院之風格,因為這兒的人們總在漫步中探討各種議題。他算不上頂尖靈光,不過經常思考及討論,所以同事就語帶調侃的稱呼他一聲:「教授」。我聽起來或多或少有貶義,不過他挺喜歡的。 一個平凡的早晨,熱衷飼養寵物的人於辦公室燈光下曬起博美犬的萌照,之後的午休時間,教授冷不防在我背後竄出句話:「嘿!你知道博美的祖先是雪橇犬嗎?」我用力擠壓腦袋,腳步依舊在移動,那嬌小的身軀怎麼可能拉得動雪橇?起初我是抱持懷疑的心態,事後才得知博美是被人類改良成現在的小型觀賞犬。畢竟一切的形貌未必永恆,無論人、物。教授口吐海量資訊,我抓取其中大意。人運用智慧將物種轉變成討喜的模樣,可見久遠以前的整型技術已經相當發達。 街燈剛亮,我回家前路過披薩店,順手帶了份全家炸雞餐,店旁拴了條茶黃兩色毛兼具的米克斯,呆呆凝視我手上的美食,我刻意迴避溢滿口水的目光。牠長得像極了某種甜品,害我肢體罕見不聽使喚,繞遠路到超市買布丁。弟弟啃了口雞腿後說:「媽──妳知道雞肉料理要怎麼做,才能做到和這個炸雞一樣軟?不像妳昨天煮的雞湯,肉難咬得跟什麼一樣。」我褪去炸雞的粉衣,重複撕下多汁鮮嫩的肉,消費者的嘴巴決定肉的口感。 下午兩點的會議,教授和我這組的人員就要在主管面前發表工作進程。教授問我:「緊張嗎?」我不假思索想:「廢話!」但並無脫口而出。我整理資料的過程,腦海也不是沒有浮現過遭到上級斥責的畫面,可是未發生的悲劇終究活在想像。我運轉唯一能運轉的頭腦,果然一顆頭腦只有一顆頭腦的思緒,只想得到能想到的。 教授見我不開口,輕拍我的肩膀:「最糟的情況都是大腦想出來的!」或許是想放鬆我緊繃的神經。我原地旋轉漫步好幾圈,這句話一直沒有完全陷進我的心坎,因我也想到安全過關的場景。會議中,主管看著投影幕的內容,有時候偏頭滑手機,結尾指出幾個需要改良的地方。我使勁記下,晚點把修改好的東西呈給他。
-
高風仁懷一人子
我夏興六郎公世裔有一支派,在清朝乾隆年間,從大陸廈門市的東嶺,渡海前去彰化縣埔鹽鄉,卜居於大有村,這是一個靠海的小村莊,目前大部分居民,都是我族人,是我夏興陳氏一脈相傳的血緣親人。 大有村的陳姓族人,篤實誠懇,以農漁維生居多,少數往北部發展的族人,亦都能一秉祖德,認分勤實,奮勇打拚,廣博鄰里敬重與好評。在這些宗親裡,若論對我陳姓宗務用力最勤、著力最深的,當屬宗兄為猛先生最為人稱道。 早年,為猛宗兄還在鹿港打拚,做人學徒,備極辛苦,二十九歲那年,他做了一個關鍵性的決定,即是帶著新婚未久的妻子和甫出生的長女,一家人冒險到北部討生活,初時,以開貨車為人送貨,夫人則在車內幫忙打理雜務,後來,聲譽與信用漸著,又有貴人好友相扶持,插旗了營造業,如今,已是新莊一帶頗負盛名的建築業者。 為猛大兄創業有成後,近年,積極培養接班人,在他的調教下,子女皆已能獨當一面,近年來,他已漸漸退居二線,讓子女擔負公司更大的責任。 他是一位有為有守、崇法務實的商人,因為善與人交,博得了許多政商界的好人緣,五年前,他做七十大壽那天,在包場的餐廳裡,他向我介紹了好幾位政商界的聞人,其中有縣長、議長、署長、縣市議員跟地方首長,連最基層的公務員及勞工朋友,都成了他的座上賓,他的好人緣,充分展露無遺。 大有村本無宗祠,所以歲時祭祀,僅能在一間傳統的古厝裡面為之,連來賓參拜和裔孫祭拜的空間,都小得可憐,所以,每年的清明節前夕,我應邀回大有村祭祖,都覺得如此的空間,有些捉襟見肘,施展不開。為猛大兄當過宗親會的理事長,比別人更感同身受,所以卸任後,剛好碰到自己決定交棒,本尊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經營宗務,他為自己訂下了兩個不可能的任務,一個是創立「世界六郎公陳氏宗親總會」,另一個就是覓地蓋大有村的陳氏宗祠,他是一位講求時效、劍及履及的實業家,他把這種精神用在推動這兩件宗務上,結果,都在短期間立竿見影,最後他都成功了。 最近,他把新近完工的宗祠照片寄給我,要我提供改進意見,有關營建事務,我是門外漢,何敢輕讚一詞?但家廟的楹聯是我主撰的,很想利用這個機會,秀給大家沾沾喜氣,還請方家指正: 大有村陳氏宗祠大門十三字聯,我是這樣寫的: 自浯衍廈子拱渡海入彰源流遠; 由滿迄今先賢拓荒定址恩澤長。 另一副十一字楹聯,我撰之如下: 六郎開基子拱渡海衍祖德; 東嶺繼志裔孫建廟仰宗功。 十三字聯之上聯,敘大有宗親之先人徙衍經過,他們由金門到廈門,卜居東嶺,再由東嶺徙衍彰化大有,由子拱先祖率族人冒險渡過黑水溝到台灣開墾的艱苦過程;下聯,則寫大有村宗親之先人從滿清到民國,經過眾人多年的努力,終能選定廟址,建成宗祠的功德。 十一字聯之上聯,記子拱這一支派的源頭,就是我夏興陳氏的開基祖陳六郎,也即是標出大有陳家的原始淵源;其下聯,則點出子拱先祖的所從來,他是在清朝乾隆年間,由東嶺徙衍彰化大有,如此一脈相承,昭穆井然有序,不致紊亂。 高風仁懷的為猛大兄,今年已七十又五歲了,但由於他生活規律,勤於運動健身,生性樂觀進取,善與人交,誠信待人,廣結善緣,時時充滿活力,所以身形雖較壯碩,但看上去,最多六十開外。如今大有陳氏宗祠(或稱「家廟」)已竣工,而廣受注目的「世界六郎公陳氏宗親總會」也已運作有年,且已步上軌道,並成功舉辦了兩次海內外的聯誼會,首次假彰化大有舉辦,去年,則遠赴馬來西亞的麻六甲州辦理,且約定每三年,由各支派輪流舉辦,以聯絡宗誼、緬懷祖德。 未來,還有許多繁雜的宗務,需要為猛大兄登高一呼,盡力促成,我相信這一位備受肯定與推崇的領袖人物,雖然已退休多年了,但恐怕還是閒不下來,因為,以他的深廣的人脈和健康的體魄,加強加重服務宗親和鄉親,此時此刻,正是人生的黃金歲月啊! 身為備受寵愛的宗弟如我,雖然,也已退休有年,但,只要大兄需要我,我是沒有理由推辭的。看樣子,「退休」這個詞兒,改變的是我們族兄弟的「狀態」,而改變不了的,卻是我們共同的「毛病」:一種無法變異的為宗親、為鄉親服務的固執「心態」啊!
-
如真
霜 濃霧 千雪舞 晶白清靈 無聲擬華麗 瑤花暗香爭春 淡然恰簡單 空色飛颺 萬朵銀 潑墨 景 在以無涯的思惟、天馬行空表訴有限抽象的感知之餘,給自己一些功課,挑戰一下「對仗」(也稱「對偶」)。 「對仗」是漢詩的創作手法與修辭規則,前後兩句(即出句和對句)或前後兩部分語法結構相同、音節諧和;更嚴格的還講究平仄相對,充分利用聲調韻律感。 此篇比較隨興,不求平仄,只求對句,但也文句兩兩相對、字數相等、句法相似、辭義相關;如:濃霧對潑墨,千雪舞對萬朵銀,晶白清靈對空色飛颺,無聲擬華麗對淡然恰簡單,當然,「瑤花暗香爭春」是主要探索。 (稿費轉金門家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