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尋覓可以釋然的心境
許多人覺得宗教與信仰的功能,逐漸脫離早期那種固定的思維,轉而著重在尋求心理慰藉的層次當中,讓生命的本質重現出基本價值,乃至於找到紓解壓力與避免憂鬱的情緒,然後以釋然的心情面對人生。 我們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乃肇因於生命當中某些時刻,經常會遭遇到悲歡離合的故事在特定場所重複發生,好比死亡、牽掛和割捨的情愫,大多發生在醫院重症病房裡面,尤其對於醫護人員而言,也許就是一樁很平常的事。 外甥女日前因病過世,回憶起她在住院診療的時候,經歷過和許多病患同樣的遭遇,除了外科手術、化療和插導管急救之外,也進入加護病房觀察,最後在安寧病房走完人生終點而離開人世。 每次想到這一段不算太短的診療過程,除了病人所遭受到的痛苦之外,家人也陪著她承受同樣的煎熬,眼看各種療程所帶給病人的疼痛之餘,陪伴在一旁的長輩更覺得極其不捨而痛苦萬分。 「雖然繁瑣的醫療過程備極痛苦,可是女兒卻強忍疼痛而不吭一聲,因而教人覺得更加心疼而不捨。」姊姊道出為人父母最為難過的心情。 不過最令人感到心痛的事,則是外甥女難以割捨的親情與牽掛,因為她以三十五年的歲月而不幸罹患重病,自己深深知道來日無多的情況之下,除了和家人的親情與緣分即將結束,尤其是無法繼續陪伴稚齡的女兒長大,特別讓她覺得萬般捨不得。 因此即使在病床上無法言語之際,她還是使用手機把心裡面的話記錄下來,表達對於家人深摯的愛與感念之意;其中當然是女兒爾後的生活最放不下心,也就是難以割捨的母女牽掛之情。 然而外甥女終究抵不過病魔的侵襲,當她在黎明而陽光剛剛升起的時候,平靜而感恩的吐出了最後一口氣息,在家人陪伴之下輕輕闔上雙眼而仙逝。 家人的心中雖然早已經有所準備,可是當這一刻來臨的時候,大家還是覺得悲痛萬分;不過基於慰問往生者的靈魂得以安息,因而特別在外甥女的耳際輕聲地告訴她,希望她不畏不懼、無罣無礙、全然放下而走得自在,隨著菩薩的接引而往生極樂世界。 此種情境好像是許多往生者最後的場景一般,因為家屬通常希望過世的家人放棄意念與牽掛之情,不要再眷戀塵世之間的各種因緣,趕快通往另外一個世界而逍遙自在。 雖然往生者是否會因此割捨塵世因緣並不得而知,但是很多人到了人生終點的時候,心中仍然有所牽掛與不捨,好像是一種極其正常而難以避免的現象,或許這也是人們最為痛苦的情愫之一。 當人們祈求往生者割捨牽掛而離苦得樂之際,似乎也說明了人們放不下的矛盾情結,總是瀰漫在一般人的內心深處,所以在生命終了那一刻,希望不要再揹負如此之重擔而安然離去。 類似情況也說明牽掛的心情是無所不在,人們也許因此而覺得壓力備增,或是感到痛苦不堪。 不過事實上能夠有所牽掛的人生,應該是比較圓滿而正常的境界,好比對於家人生活起居的照顧與思念,就是一種最為真摯而實際的情感,如果把這種感情從家庭中切割之後,我們不知道家庭成員究竟還留有甚麼情分了。 如果從這一個角度來看待牽掛之情,人們將會發現原來那些令人糾葛的情愫,並非全然都具有負面之意義,反而是人與人相處之間一種珍貴的情感,藉由這樣的牽引與關心,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為溫馨、融洽與美好。 所以心理學家認為具有牽掛的心情,乃是人們維持身心健康的一種狀態,如果缺乏這種正常群我關係的思念情懷,或許將會導致另外一種殘缺的境界,甚至意味著身心靈失去感動的情緒,那麼將是一種令人覺得遺憾的人生了。 回過頭來看到外甥女平靜過世的情況,家人覺得她終於無病無痛而解脫,所以在早有心理準備的心情之下,仍然依循著一種不捨、悲傷,和祈福的心情,希望她可以割捨塵世之間的牽掛而一路好走,因為畢竟人生宛如南柯一夢終須一別的結果,本來就是生命過程不可遁逃的定律與宿命,所以面對生離死別與悲傷的時刻,如何做到讓往生者放心、家屬安心的態度,也許就是終於找到了可以讓人覺得釋然的心境,那麼想必也是一樁很有意義的人生大事了。
-
萬家燈火
遠遠的燈海 催促著回家的速度 一盞燈亮著圓滿家庭的等待 照著歡喜 一盞燈亮著一個人的世界只剩下自己和影子 照著孤寂 城市的燈火 千盞萬盞 照著千個故事萬個進行式 屋子裡的歌聲婉轉 有憂傷 有甜蜜 有苦澀 悠悠的唱著 燈明滅 人來去 誰在燈裡等待 誰在燈外
-
人生苦短憶婆婆
民國八十九年,軍醫上尉的另一半在金門服務屆滿,要升官,需往台灣去升遷,地點在軍醫院,為五斗米折腰,盤算二十年終身俸非選擇「愛台灣」不可,而當時公公身體微恙,每天要載他到花崗石醫院注射;我們鼓足勇氣說明逼不得已的台灣行,然而公婆希望眼前的小兒子將根留下,他們擔怕哪天有個萬一,兒子均不在身邊,身後事要找誰打理,婆婆並說「一枝草、一點露」;告別軍醫生涯十餘載的另一半,雖然擁有十八趴,但與終身俸差之甚遠,依循往例,每月五號領薪水,祖母一千、公婆五千生活費;而祖母走後,肩膀沒鬆懈,上有父母要奉養,依然按照時日繳交五千元,下有妻小要吃飯,總不能在家坐吃山空,他進而轉換跑道在退輔會覓得一職迄今,既可照顧家庭,亦能服務榮民,外人眼中的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在我看來,他的孝心惟天可表,且是標準的男兒漢,身為中華民國的軍官,經過千錘與百鍊,愛國愛家亦愛鄉,而老天亦賜給了他平凡人的幸福,即是五子登科。以訛傳訛於有能力的到台灣、無能耐的留家鄉,不解他人家務事的最好閉嘴當啞巴,別哪天祖宗八代都被挖,那才是真實版的難看呀! 黑衣沒有很大方,倒是衰事一樁樁,每日住家老家兩處奔走,無論白晝與夜晚,大人與小孩輪流陪伴公公與祭拜蔡家公嬤,當回到自己的窩,已累得筋疲力盡,有一天突然發現騎樓監視鏡頭有兩處被撥動,裝設監視系統為顧門戶,對方動機如何,追根究底是必然;調閱了畫面,影像清晰看見年輕人徘徊其間,並動手操作,完全不認識的情況下,如此動作匪夷所思,直接撥打一一○報案專線,道明原因,請警方務必揪出;而左鄰右舍紛紛關切與協助,在這社會治安逐漸亮紅燈的同時,人人自危,尤以外來人口的增加,更需密切注意。提供了影帶畫面,快速地找到當事人,在派出所,我簡短扼要地說明,剛死了婆婆,事情很多,年輕人有話快說。
-
人生苦短憶婆婆
清明節當日沒有雨紛紛,亦無多霧在雲層,前一天下午,為婆婆匠身,清明當日上午先以三牲、膨粿、紅圓、菜碗拜婆婆,中午接著拜祖先,前一晚未能闔眼,煮了數十碗,雙腳發軟,這樣的景象,爾後必然常見。當清明祭祖告一段落,第一年的新墓,除追思、亦感傷,公公更是感觸良多,而孩子們攙扶著他,要他別難過;在打掃墓地後,掛墓紙,燒金紙,至於供品,頭年新墓,倘若以牲禮拜拜,需連拜三年不能斷;喪事剛辦妥,家裡的牲禮、祭品何其多,而喪家之物,不是每個人都敢要,幸好喪禮期間的堆積如山,有人不忌諱,吃了保平安,幫忙除去此麻煩;而基於多項考量,膨粿、紅圓必備、餘者以其它物品取代。規矩是死,人則是活的,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取一個平衡點,的確是考驗當今媳婦的智慧。而民情風俗,總有兩種版本以上,每當遇到荒謬至極的禮儀規範,如何拿捏,全憑自己一念間,家務事自己決定就好,當自己的主人、做該做的事才是不二法門。 以婆婆過世當日算起的四十九日為四月十四日,亦即農曆三月十五日,轎子已於頭七燒給她,接著為其添購一輛賓士車,車頭GO已印妥,車號則要自己寫,○八五七應是不錯的數字,傳統紙糊店,用手工完成,如今台灣很方便,寄來金門做組裝,四百元的價碼滿好賺。他人來「鬧熱」的庫錢非常多,搭上蓮花、元寶……等陰間使用的紙鈔,一箱一箱裝,在家中的騎樓作擺放,不好意思祖廳佔空間,那是堂兄居住的地方;從婆婆待於水床至請入龕,這段漫長的時光,堂兄每天清早幫忙泡茶招呼大家,我雖幫他料理三餐及整理環境,但婆婆入住後,確實造成他生活上許多的不便,而礙於習俗中的見祖先,必須請他多包涵。 而農曆三月十五日為大道公作醮,喪家不能入廟宇拜拜,但依然必須準備兩份金紙至廟中祈求平安,於商家購買後,附上公公、大伯一家及我們一家人的生肖,請其代送到廟中;住家大門仍可貼符令,此為「門口符」,下午四點以飯菜和草料水犒軍。 百日要扣日,婆婆本身扣一天、兩個兒子扣兩天、長孫亦要扣除一天,五月三十一日,亦即農曆五月三日為其「做百日」,祭拜方式與四十九日雷同。而「對年」則是過世的日子,此日須以數桌便餐與親友共聚,感謝喪葬期間的協助;「請入龕」必須先過兩個節日,亦即清明與七月半,而後於八月擇日入龕。 從婆婆移至水床之日起,基於方便,三餐數人頭叫便當,但姑婆們讓我很難看,數落花他人的錢不手軟,女人不懂節儉,不會自己煮飯;我曾手術過,吃冷吃辣跑廁所,在這冷冽的天候,便當到手再遇風兒吹,上面嘴巴吃,不一會兒功夫脫褲子,在祖廳與自家之間來往穿梭,「男人怕咳、女人怕拉」,這樣的情景我何嘗願意?但我只有兩隻手,大事有他人張羅,瑣事還是要自己處理,一人分飾多角,實有分身乏術之感。甚且熱心人士都幫我家規劃好,大伯夫婦在台,事業與前途重要、大娘姑身體不好宜多休息,至於我們這對夫妻長住金門,較有時間,男的須請假、女的須顧家,守候靈堂天經地義,這是居住金門的責任。無論身在何方,肚子餓了沒力量,一樣要吃飯,尤以公家機關,捧人飯碗更不得怠慢,隨時都有走路的危險;但無情的字眼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入我的心坎,實際上,婆婆往生後,月治嫂即要幫我料理三餐,但考量身為長媳的她,除擔負他家數十年家務,亦侍奉公婆多年,她的公公往生後不久,現在婆婆仍在病榻,而她亦有事業,如今身體亦欠安,將心比心,我豈能再勞煩?況且喪葬期間所花的每一分錢,均屬蔡家,不是用別人的拳頭母、掙石獅,而每筆款項均有專人負責記帳,實在無須急死太監。
-
傷逝
即便生老病死,是無可避免的人生常態,然而我們總是選擇逃避談論和忽視它。就因為深怕摯愛的親人,在我們來不及反哺回報前,猝不及防地突然撒手離世;又或者明知親人壽有所終,也害怕自己無法承受離別時的悲痛。然而不願意發生的事,它終究還是會發生,那是種無法改變的宿命。 回憶幼時外婆和父母及手足均健在的早年時光,我總幻想著一家八口要永遠和樂與共的平淡生活著,能分享著彼此的喜怒哀樂,隔絕掉塵世所有的紛紛擾擾。然而歲月的無情流轉,體現在長輩們的鬢髮間,讓銀白的絲絲髮線漸漸取代原本烏黑的秀髮。但我依然顢頇地自我安慰,心想接下來的歲月還很漫長,那遙遠的未來根本無需擔憂,或許長輩們能無恙的年屆期頤之年,安享含飴弄孫之樂。 只是一切並非如此平順,外婆在剛過天命之年,突然無預警的中風而癱倒於病床上。在臥榻養病的那幾年,她老人家常會喚我們孫子輩到其面前,不捨的伸出因病折磨而枯槁的右手,憐惜撫摸著我們的臉龐,艱難地發出含混不清的語彙,只為留戀著與我們相處的每個時刻。從她養病的第三年開始,手腳均已退化到無法行動,須藉助我們輪流的照料。我永遠無法忘記,當我抱著剛出生的雙胞胎女兒來到她床前,抓著她的手輕撫著正在啼哭的孩子時。在觸摸的當兒,卻發現從她眼眶滲泌出了兩道淚水,顆顆珠淚滴落在我的手腕上。我知道她此刻無法言喻的內心是快慰的,只是這靜謐的回應,在蕭瑟的氛圍裏更顯哀悽。 過了沒多久的某個黃昏時刻,在家母急切的電話召喚下,我們五個孫子從散居處紛紛趕了回去。到家後,望著氣若游絲彌留中的祖母,我們強忍著淚水,模擬著小時的撒嬌口吻,溫柔地在她耳邊輕聲叫喚著,同時表達著對她曾照料呵護的感謝,希望她能無罣礙一路好走。由於深怕我們的哭聲讓她老人家走得不安心,不得不隱忍到她斷氣的半小時過後,我們才敢放聲大哭,盡情宣洩心裏的傷痛。 沒想到十來年後,曾歷經兵馬倥傯動盪時代的家父,在癌症末期藥石罔效的情況下,過沒多久也離我們而去。就在家父去世前的一個禮拜,或許已預知自己將不久人世,於是強撐病體,一一地交代遺言並與我們兄妹們話別。自那次訣別後,家父就再也沒有醒過來了。經過了又一次的悲痛,讓我真正體認到人生的無常和無奈,也更加珍惜往後和親人間的相處時光。 現在家母也到了古稀之年,無論行動還是思緒都顯得很遲緩,特別是常會有突如其來的昏眩症狀,常攪得我們心情忐忑不安。只冀望她老人家能保養好身子,多享受兒孫承歡膝下的快樂時光。不要讓太早的告別,減少了我們繼續行孝的機會,而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
仰望高山
在寫作路上踽踽獨行,不禁也有四十幾年,仍未止歇。最怕疲態畢露,舉步維艱,望山興歎,黯然神傷;最喜歡的是依然昂首、餘勇仍足,仍能不斷攀越,不斷邁步,每天都有新的目標,新的出發。 回望來路,不覺感歎於歲月不老,都化為一座座高山。驚回首,那些高山峻嶺,那些懸崖危谷,都一一掠過去了;多少季節的曲折穿越,多少歲月的煎熬折騰,幾許狂風驟雨的呼嘯暴瀉,幾許烈日驕陽的酷曬熱烤,我還是我,未曾言累,未敢稱敗,從沒放棄,還是那樣騎著一匹駿馬,不歇地馳騁、馳騁、馳騁。 群嶺雄偉,環視渺小的我:高山擎天,俯瞰扛筆獨步的我。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小憩於山腳,舔乾流血的傷口,仰視起伏山巒,增添渾身的力量;在異國他鄉攜手老伴,磨亮繡綠的長槍,花前月下的思索後,又有新的出發。 曾經,迷醉于泰戈爾,愛他那有關最富有的是初生嬰孩的散文詩,還有他那一隻飛鳥;曾經,感動於波爾萊特,喜歡了他的惡之花的奇特詩歌;我出入于索仁尼津的寓言體微型,我也嘆服於星新一的迷你科幻;我像餓了多年的人撲向麵包如饑如渴地狂啃鯨吞,閱讀書的海洋。我驚歎于川端康成詩情掌上篇的風雲迴旋,沉醉了無法走出來;我迷失在小小說的詩意和哲理中,不斷追求和跨越。當然我喜歡在魚目裏發現和挖掘珍珠,滿足于每次創造和挑戰後的大汗淋漓;我更歡欣于和同道一起結伴而行,分享彼此發表的喜悅。 文學巨人們像高山,令我驚歎拜服,無法超越也是一種幸福。 多少次閱讀魯迅,他的無情《示眾》,精美《野草》、多少次不厭倦地購買慢賞,驚訝於一劑醍醐灌頂的好《藥》,不朽幾十年;凝視他揮舞著《鑄劍》,構成瑰麗的文學天空;也始終難忘他的故鄉、烏篷船、祥林嫂、孔乙己、阿Q···縱然再馳騁一百年,他依然屹立我身後,高山似的巨人,以仁慈而犀利的眼神望著小小的我。多少次在老舍詩意的《微神》迷醉歎息,多少次憐憫于《月牙兒》可悲的迎送生涯?不忘魯迅,情不能己,化為盛夏裏生命裏最深情意結的紹興之旅;永記老舍,年輕時代不自量力地將資料整理成了一本《老舍小識》。 喜歡余光中的博大豪情,欽佩白先勇的準確生動,羡慕劉以鬯的簡潔健壯,驚訝于劉再復散文詩和理論的神奇嫁接···劉老啊,馳騁文學長路七十年,如今再漫步,每日兩小時,多少人有多少個九十五?他的《酒徒》、《對倒》、《打錯了》,當年的"急就章"一一成了今天一部部的經典。他們在我面前立著,偉昂並列也如一座座豪情萬丈的山峰。 何曾忘記湯瑪斯的《魂斷威尼斯》?波蘭美少年就是他美麗的神,美的象徵,亦步亦趨我也堆築了屬於自己的《迷城》;何曾忘記《查泰來夫人的情人》的隱喻,性機能的衰歇象徵著資產階級力量的萎縮!何曾遺忘一個被大水沖毀了的家族大宮殿?何曾遺忘墮入地洞無法歇止的快速列車?也冥想出了我所創造的《暗角》。前輩文豪在黎明時分,早環立在天際,與天同高,注視山下從不言倦的我,發出會心的鼓勵的微笑。更是心動于永遠的安徒生,那博大的同情心和童心,就是文學創作的不可或缺的源泉,從此也鼓舞著我為拾取滿地失落的童心珍珠而努力,為獲頒一紙文學童心的畢業證書而拚搏終生。 他們是高山,令我喜愛興奮崇拜莫名,那怕只是仰望,也是一種珍貴機緣。 在寫作路上踽踽獨行,不禁也有四十幾年,仍未止歇。最怕老態畢露,無法邁步,望山興歎,黯然神傷;最喜歡的依然是心境不老,風采依然、不怕來日苦短,仍不斷攀越,每一步履都漂亮,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戰,新的收穫。在高山環立的艱難旅途上風塵僕僕地奔波跋涉和尋尋覓覓,也是一種至上的幸福,那怕一輩子只能仰望高山,無法超越,那也是無憾的幸福、美好的生命旅程。
-
跑起來
有人說:「人生像是一場馬拉松,所以一定得來場馬拉松。」 在歷經多次免疫力疾病後,除了飲食控制外,運動也是最好的改善方法,過去曾以健走的方式來運動,知道自己十分耐走,但從不知道自己耐跑。 記得有一次在高職的校運會上,我被分配到了3000公尺賽項,那一次我拿得了第二名,我一邊跑、一邊笑、一邊偷看後面跑者,也就是這樣我輸給了第一名,再提起這段舊事,連第一名的朋友都忘了自己也曾擁有一面金牌。 在那之後,我不曾跑步了。年初的金門馬拉松,據說報名的速度是秒殺,於是就想要跟報名拚搏一下,想不到報上了11.2K,在那之後,天馬行空的給了自己一些跑步計畫,從操場開始,那時我頂頂多多能跑上一圈就喘吁吁了,直到有一天我的同學帶著我跑,我跟她跑了兩圈,那是我目前在操場最好的紀錄了,我不喜歡繞圈圈式的跑法,實在是乏味,我反而喜歡路跑、街跑,一路的風景常讓我忘情。但在這之前我曾經從金城跑到小徑圓環,跑程大概是7K,那一天住沙美區的朋友,多了我快3K的距離卻和我同時出發同時抵達。 金門馬拉松當天,擁擠的人潮是我第一次所遇見,我的朋友怕跑著跑著就此失散,於是她要我跟著她跑,跑到我無法跑為止,那一次我和她跑了3K,那是我練習過程中最好的紀錄,那天大部份都是邊走邊跑,這情景在很多跑步攝影專頁被紀錄下來了,於是成了親友之間的小笑話。 有了金門馬拉松的經驗,朋友開始有興趣挑戰更多,知名的PUMA螢光夜跑(五月)、NIKE 女生運動節(六月),本來都是我們的選擇的賽事,但專業跑者「OOXX極限社」社長建議,如果沒有一半的實力,就不要輕易去挑戰,否則對身體實在是太傷了,最後我們選擇報名PUMA螢光夜跑,這一次是團體報,以抽籤式的報名,一個人報名只要抽中了即可以帶上另一個人。 PUMA螢光夜跑當天(5/17),PUMA提供了一些交通資訊,我和朋友選擇捷運轉接駁車,一到了行天宮站,整個松江路上一片螢光綠、螢光黃、螢光桔,只記得我是參加的是14K菁英組,所以這三個顏色分別代表的是?!14K、5K、3K,哇!原來我的螢光綠是這群人中之最。 大佳河濱公園是PUMA螢光夜跑的舉辦地,即便我在大台北生活了快十年,這跑程裡,在昏暗的夜色裡我卻好陌生,眼前的新光大樓、101大樓、麥帥大橋、內湖COSTCO,大部份都還是看大樓樣貌所辨,擁擠的人潮實在難以想像,以為能和金門馬拉松一樣,大概在3K後人潮就會散掉,沒想到這一路上,人潮都沒散掉,大概是路太窄小吧!連麥帥大橋上的人行步道也跑上去了。 PUMA螢光夜跑比起金門馬拉松日跑輕鬆多了,也許是少了起床的壓力。在這之前伴隨著我考試的壓力,我練習的次數屈指可數,一趟30K的中和大稻埕腳踏車、體育協會國家公園4K路跑、金城-陽翟12K,但沒想到我這一趟跑下來身體的反應不多,除了右腳踝的舊傷痛了,有別於前幾次心臟不舒服的狀況完全不見,輕鬆到我還和我預計要參賽的朋友打電話、和家人點了景美夜市完賽後的宵夜。 大台北的夜色,在我輕鬆跑時也一覽無遺,邊跑步邊拍照,大概是這燈光美、氣氛佳的夜晚,讓我這一次輕鬆完賽吧! 有別於前次經驗,這一次我可是看到攝影器材時,就用力的跑起來。完賽後,在運動專頁裡,找到的自己照片不再是走路照,而是很酷、很帥氣的跑步照。 賽後,和朋友買了衣保袋,我們決定要一直不斷的挑戰下去,衣保袋成了我們下一場賽事的動力;我不是有實力的跑者,我也能完賽,即使和半馬、全馬比起來是芝麻小事,但是我相信有心的人就一定能完成。 朋友們,為了健康,我們一起「跑起來」。
-
為自己的人生找個出口
我是個職業婦女,公婆早已過世,娘家住得不近,另一半又因公司政策必須在外地,等於只靠自己一雙手撐起整個家,每天像個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軍人一樣,時間永遠不夠用,從早上鬧鐘響起的那一刻開始,一天繁忙的步驟就揭開序幕。 即使連放假的日子也不例外,假日是用來整理一個禮拜沒打掃的家園,是用來彌補每天吃便當,只有這兩天才可以好好打理三餐的日子,真是一刻也不得閒,讓我疲憊不堪,忙得幾近彈性疲乏,毫無生活樂趣可言。 直到最近才悟透了,在工作上,即使再認真,學不會察言觀色的能力,依然得不到肯定,至於老公是個大男人主義者,個性已成型,要改也很難,孩子小需要妳照顧,必須面對來自家庭和工作雙重壓力,這些都是無法抹殺的事實,也逃避不了的,可我總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想要去改善這些壓力,但壓力卻像彈簧一樣反彈回來,痛得讓自己的心時常揪成一團。 後來轉個念想,既然無法在短時間之內改善經濟上的壓力,既然還要繼續當職業婦女,與其這樣覺得日子苦,綁住自己的心,活得不快樂,不如勇敢面對這些事實,為自己的人生尋找一個出口吧!讓緊繃的情緒有個宣洩管道。 我終於找到了鬱悶的洩洪方式,不再抱怨連連,對人生有另外一番新的體驗,多虧了現在每年有「強迫休假十四天」的規定,即使不請假也沒獎金可領,否則以前還真捨不得請,只想領了一筆不休假獎金,做為家庭支用,現在可好了,有正當理由請假,所以我計畫把假都休完,可以做些我非常想做,但平常又沒時間可做的事。 人生苦短啊!要愜意的為自己活下去,不要等到如一般人喜歡說的,等到我忙完了所有該忙的事時要怎樣,也許等到那時的自己,已是拖個支離破碎老弱殘病的身驅,那裏也去不了,何不趁現在還走得動的時候,過幾年自己想過的日子。 所以現在利用大家都上班上課的時候,請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假,這天我送孩子去學校之後,再回家優哉的吃個早餐,然後打開VCD,看看很久以前就想看的經典名片,欣賞一下奧黛麗赫本、費雯麗、克拉克蓋博、卻爾登希斯頓等老牌巨星丰采,小螢幕看不過癮就看場大螢幕吧!看二場六十塊的二輪電影,散場了,找家餐廳,選個靠窗位置,嘴裏品嚐著美食,眼中看著窗外來來往往的行人,耳朵裏聽著悠揚悅耳的音樂。 或是一個人去游泳池,優游於水中,享受沒人干擾的水中世界,再奢侈一點,就來趟放鬆的SPA之旅吧!再不然也可以踩在柔軟的沙灘裏,對著遠方的海發呆,吹著鹹鹹的海風;也可以躲進圖書館裏吹冷氣,找它幾本愛情小說看看,在愛情被生活磨得匱乏了的現實環境中,只有在書裏稍尋愛情的安慰,看完又是對人生充滿著活力和朝氣。 更可以買張火車票,就這樣一路過來尋訪老朋友,不管是在上班的,或是家庭主婦,和在東部上班的妹妹,天南地北聊了起來,那天妹妹跟我說,她帶著母親和父親到竹田舊火車站走走,中午請他們吃頓飯,不用花多少時間和金錢,她說這樣的感覺也蠻好,以後可以時常帶父母出去,對呀!我也可以這樣做,將來還可以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也可以去百貨公司,買一些早就想買的衣服、保養品、圖書文具等等,這邊走走,那邊逛逛,吹吹冷氣,或者不一定非要買什麼不可,逛得高興就好,再不然脫掉高跟鞋和窄裙,穿著居家服和運動鞋,素顏的走在街上,想走去那裏就走到那裏,沒人會打擾你,就這樣一直走一直走,那種感覺好棒,再不然回娘家享受一下母愛,甚至於什麼事都不做,只是在家裏發發呆,讓自己紛亂疲憊的心靈得到喘息,能夠有時間發呆,對我來說已是奢侈的幸福。 如果是星期三,中午吃飽飯,好好睡個午覺,醒來準備接孩子回來,與孩子在回家路上,經過稻田,停下來看站在電線桿上吱吱喳喳的麻雀,壯觀的似蝗蟲過境一樣,只可惜他們是敏感膽小的,看到有人注視著他們,往往一哄而散,此時我們只好看著他們飛翔的姿態,或者欣賞天邊雲彩。 再買個點心給他們吃,母子三人說說笑笑的,吃完要孩子寫功課,我則抱本書窩在沙發上神遊太虛境,讓這一天過的都是這樣從容不迫的,沒有催趕和吵罵聲,然後看看時間差不多了,準備為填飽家人五臟廟而開始忙碌。 有時候同事會對我說,看到我發表的文章,我笑著回答她,其實我只是在為自己的人生找一個出口罷了,我不是個愛講話,也不太會表達內心的感受,但卻又是個感情豐沛的人,只有拿起筆來發洩心中熱情,讓許多不愉快的事,透過筆尖流露出去,等於像爆滿的水庫泄洪一樣,對人們不會造成殺傷力,寫完,心中的壓力等於發散完了,一次又一次的把壓力排放掉,心裏平靜得多。 所以即使再煩忙的日子,仍然擠出時間磨礪這隻禿筆,一圓年輕時未圓的作家夢,也儲存了一整櫃自己愛看的書,準備一張舒適的桌椅,幸虧我喜歡讀書,用書來沉澱我浮躁的心靈,讓我的心靜下來,凡事不再執著,學會放下一切恩怨情仇。 想想一輩子就這麼短,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來折磨自己呢?痛苦並不能解決所有掛礙,至於這些人生經歷,把它當做是寫作的題材,就讓一個個精采動人的故事從筆下流洩出來吧! 其實我要的感覺,只是這樣而已,完全的放鬆和卸掉面具的自己,這樣我就能夠元氣飽滿的,再接受工作和家庭的雙重挑戰。
-
濃濃師生情
在偏鄉的國小擔任校長的老婆,每次學校有活動或比賽,她總是顯得特別興奮,我知道這是一件非常勞心力而且充滿壓力的事情,然而在她眼裡總是描述的雲淡風輕,只當做精彩的校園故事來談論。 我知道要帶小朋友出團到離校兩個多小時的外縣市過夜,進行國樂和絲竹樂的音樂比賽,要勞師動眾,幫忙搬運樂器鼓架道具等等,要管理平日沒有在外集體過夜的小學生,又旅途勞頓,師生都非常辛苦,要不是有專業熱情的老師,熱心的家長會長和志工媽媽們,這種比賽可是玩不起來的。 以智育成績掛帥的國小,要搞課外的音樂社團,的確不易。平日不能荒廢課業(課業成績退步,家長就不願意孩子繼續學樂器),也不能在正課時間練習彈奏(會影響五育的基礎教學),都要利用上課以外的下課和週休二日進行教學和團練,可說老師的用心安排努力犧牲奉獻,學生認真學習投入,家長的認知和配合等等,都是重要的鐵三角,缺一不可。 話說今年老婆的學校國樂和絲竹樂的音樂比賽都是雲林縣賽第一名,得代表參加外縣市的比賽。因為縣府經費有限,一團師生和義工家長七十多人的吃住都是一大筆經費負擔,僱兩三部車載人和國樂器具等,補助的經費已去一大半。所以校長、主任和會長等人必須要特別費心找便宜的住宿,幸好老婆上網去尋找,託廟宇主事者的幫忙提供免費的香客大樓,才解決住的問題。而且老婆還事先和張會長及主任們驅車前去勘查住宿的清潔及安全,一切OK沒問題才放心前去住宿。入住時,除了原本的20多部的熱水器外,熱心的廟宇還特別加裝兩部更方便師生洗浴,真是「足感心」。最後家長會長張先生捐了三千元的香油錢表達衷心謝意。 話說比賽完的當天,主任在下午四點多,要找餐廳訂便當,因為份量70多個,又沒有事先告知餐廳準備,所以竟找不到,引起大人們一陣恐慌。在張會長、幾位家長和校長的腦力激盪下,終於請了廟方協助,廟方願意提供廚房設備,並派了一位熟路的小姐擔任司機和領航員載著會長家長們到該鎮的黃昏市場採買蔬菜魚肉等等,回來後,老婆和主任老師及家長趕緊清洗整理蔬菜,經過會長和幾位媽媽的努力做飯菜之下,經過一個多小時揮汗動鍋瓢,終於大功告成,八桌熱騰騰的飯菜,在苗栗山城有些寒意的春日夜晚下用餐,雖不是豪華大餐,卻是暖心又暖胃,好一頓豐富的佳餚,感覺特別不一樣,也終於解決了晚餐問題。 那天在校長室巧遇來接小朋友返家的張會長,笑談了那天煮晚餐的趣事,還說,如果還有下次,早上就要到市場先採買,才能有充裕的時間準備午晚餐,兩餐我們都要自己買蔬菜魚肉來烹煮,因為那天訂的便當有點冷,又許多學生吃不下,如果自己烹飪,熱熱的飯菜,學生感覺會比較好吃,不過我說,下次如果經費允許,應該及早訂餐廳比較不會勞師動眾。 會長也說,苗栗竹南鎮龍鳳宮的規模盛大和全國出名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主事者熱心對異鄉人提供溫暖的支持外,對於弱勢的學校公益社團學生們,也提供協助,可說真正執行廟神媽祖娘娘行善積德的旨意。尤其臨時碰到的晚餐問題,更是像自己的親人般的熱情支援,讓人動容。 而樂團的兩位指導老師佩佳和岳昇,除了平日辛苦地帶領學生練習,在比賽會場前也忙著一一為孩子們的樂器調音,經常耽誤用餐與休息時間,特別是佩佳老師感冒,依然抱病帶隊陪著孩子們,令人感佩和感動。尤其此次都是都會區中的大學校參賽者,他們的學生可以精挑細選,資源及師資來源也豐厚,而只有老婆的學校是小班小校,全校才180多人,三到六年級的學生挑選40多人,幾乎要人人上場比賽的情況下,還能出類拔萃得到兩個優等獎,真是不容易啊!這兩位老師功不可沒!
-
穀雨記事
和煦春風吹開了大地視窗 昨夜微雨濡濕了原野秧苗 薄霧濛濛間,一位老農夫 正在逡巡他的一畝良田 朝陽升起,倏忽聽見布穀鳥枝頭鳴囀 宣告著繁殖下一代契機已來臨 歲月做莊,不斷朝我們發牌 下注暮春最後一個節氣穀雨 我們誠懇撒播種籽 在豐饒土地裡 用心灌溉、施肥、除草直到稻子結穗 收割便可期 在這個生命湧動的季節裡 白鷺鷥成群覓食水田中 蜻蜓結隊凌空飛舞 瀲灩波光勾勒出一幅田園美圖 沐浴春光中,我閒坐案桌前 捧讀唐詩宋詞 讓杜甫、李白、蘇東坡開闔於眸中大海 直到知識的火炬照亮抿嘴微笑的臉
-
馬拉松
以前的我,從來沒想過要去參加馬拉松,最主要是因為我懶,我不能明白為何有那麼多人要犧牲能多睡點覺的假日早晨,早早起床,搭車到一個定點集合,與許許多多陌生人一同跑步?如果內心真的非常想要跑步的話,到住家附近的小學操場或是選定某條路上來回跑幾趟,這樣不就是可以達成『想要跑步』這件事了嗎? 這樣的疑惑及不解,直到我參加了一次的馬拉松之後,終於得以解開,那次的活動是在台北的市政府廣場前舉辦,清晨六點多,人比我想像的還多出很多,許多的同好,家庭,朋友們都排著隊,等著要領印有號碼的小布條、礦泉水跟參賽的活動襯衫,排到我的時候,襯衫剛好沒有我的尺寸,就拿了較大件的,然後把那個號碼布用小小的別針別在襯衫上頭,固定住不讓它掉下來。 剛開始跑的時候,整體氣氛很高昂,有些人甚至帶著自家的寵物狗來,讓狗兒也跟著他們一起跑,看著就覺得逗趣,後來跑完之後回到廣場,現場還有提供跑者們測量身體各項數值的測量攤位,我也跟去測了,感覺很新鮮,是很特別的經驗。 整個馬拉松結束之後,我想終於可以稍微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參加活動的原因,因為在現場那真的是一種很歡樂的慶典氣氛,平常在城市裡,所有人都各忙各的,而透過這樣的跑步活動,很有凝聚四面八方人們之間連結力量的感覺,而且更重要的是,跑者們為了要參與每一次的馬拉松活動,平常才會有動力跟朋友們相約做額外的運動訓練,增強體力與體魄,保持身體的健康了。
-
人生苦短憶婆婆
而上一代逐漸凋零,這一代慎終追遠,媳婦經,均能體會彼此的心境,日後的相互扶持是必然,基於聯繫方便,特撥時間走訪親堂家,不入屋地在門口詢問電話與手機號碼,製作了一張通訊表,分發給大家,爾後遇著婚喪喜慶,彼此互助與聯絡。而家族拜拜總表亦在統計之後完成,從大年初一至除夕,不下百次的拜拜,數目可觀,初一、十五廟宇燒金;初二、十六犒軍、拜地基主;一年三十幾個祖忌;過年、清明、七月半、冬至祭拜各處祖先;天公生、福德正神誕辰、觀世音生日、其他神明生日與村莊作醮;七月拜老大公及普渡;尾牙拜樑神、送神與接神……等等,數張拜拜總表,按編號、祭拜日期、碗數、祭拜處所、祭拜人員等一一作成檔案,「慎終追遠」美德的繁瑣,金紙燒得多,地球污染更嚴重,我亦曾在燒金紙時刻呼吸困難、差點窒息,這種造成經濟與壓力負荷的風俗,不敢恭維,倒認為心存善念比每天拿香來得有意義,況且心誠則靈。而曾經有人這樣對我說:「拜拜的人賺到吃!」這樣的邏輯真是有意思,而發揮博愛精神,直截了當地願意花錢讓她接收蔡家公嬤,看是要月領、年領、還是終身俸?讓她一輩子有吃又有拿,至少我這「阿嬤」的體格不必勞心勞力,錢去死,不用人去死,況且一個人有幾個肚子?為了拜拜,累倒、病倒,有精力顧死人、無體力顧活人,一味的盲從,身心受損的是自己,甚且現在能走能動,在逐漸凋零之後,所謂的後繼有人,試問有幾個為人媳婦者是真正的心甘情願?今生租屋及買屋,走過數個村落,每個村子都有三姑六婆,她們雖然有著無窮的智慧,聚集時刻批判他人、散會之後互揭瘡疤,「水盤過碗會少、話盤過嘴會加」,她們相同的嘴臉是太白目,管不住自家媳婦,卻好管閒事於他人家務,樂此不疲於拿香燒金紙,懼怕鬼神不怕人,這長舌婦果真其來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