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迴旋在南方澳
回來工作崗位兩天了,「我把心遺留在那片海灣中!」卻彷彿是廣告語般地撩撥著每條神經。 海灣,是南方澳獨一無二的情人灣。清晨,粼粼波光;午間,碧藍如鑽;深夜,安寧靜謐,岸邊行走來去,海水總一旁的低語相伴。殊不知,屬於生命澎湃與壯觀的感悟,如山水寄情、細礫寓意,在依依離去的剎那間,隨著海灣的潔白沙灘,迴旋舞起。噢,我美麗動人的南方澳。 一行人,是住家鄰居們的組合。這群體,粉碎了都會各掃門前雪的魔咒,藉同屋簷朝夕相處之生活互助,兼之蒔花種草、藝文同好等互動往來,累積情感與默契,名曰﹝幸福公舍﹞。繼去年浯島遊,再次的集體出訪。 清風徐徐,樹葉簌簌,仰著頭聆聽在地文史解說者的滔滔不絕,心頭陣陣溫熱升起,南方澳今昔的種種,風華與滄桑,動容於說者的熱情澎湃。青山恆在,綠水永流,道是無情卻有情,熱愛這塊土地的宜蘭人把山林與海港都擦亮了,一份屬於在地人的驕傲,與來訪者的感動。 「吃青花長大的孩子特別聰明。」邱坤良作家在《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一書如此說著。可是除了聰明,還有更可貴的人類高尚的情操-意志、執著、理想,鞭策著科技文明的進步。這些元素,今日在一張堅毅、佈滿風霜的臉龐上,我通通閱讀到。 這臉龐,是我可敬的芳鄰,也是此次成團的推手。他,白手起家,一輩子獻給造船事業。一日造船廠參觀下來,不由得對這掌舵者致以最高的敬意。他所領導的造船廠至今已造過454艘中高速船艇,其中包括咱烈嶼家鄉的「仙洲號」與現在火火熱熱的國內第一艘自製的軍艦-「沱江號」。 一艘艘的船,設計的圖面,一頁一頁的勾勒;冰冷的金屬,一片一片的切割,彷彿是智慧結晶的積木組合。船舶下了水,如賦予新生命似的具有靈性、與水鳥般的敏捷,乘風破浪,以極速輕渡無垠的水波,也橫越過造船者生命中無數的驚濤駭浪。 他細訴著每段造船歷史,口吻雖雲淡風輕,可以感覺曾經在他生命中,條條都是深深、彎彎曲曲的長河。他透露,曾經整整一年工廠沒訂單,全體員工投入園區的環境改造。才恍然進入工廠,只見花木扶疏,木條與碎石錯落相間的走道,賞心悅目的景致,與傳統刻板的髒亂工廠大不同。真理不孤獨,他說,就有一條船舶的訂單,是客人在上完廁所,感動廠內的潔淨與漂亮,放心把訂單託付與他。原來,他成功的背後是擁有比別人來得硬挺的肩膀。 一個、二個、三個…六個廠房,一個一個地環繞在繁榮漸退的南方澳。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叩叩地自動上門,現在排隊第493艘進入生產中的訂單,預計三年後完成。 未去南方澳前,閱讀王文興老師的文字遊是如此描述著。「這一個漁港,可有兩個觀賞的辦法,一是從高空往下看,一是從澳底仰上看。從蘇澳坐車進入,公路在半山盤旋,一路下看,只見蔚藍大海,若干圓形的灣,伸出海面的綠崖,還有綠礁,周圍繞一圈白浪。」令人心生嚮往,果不其然,去了,再與海灣盟約下一次,為美景也為人。 我恍然明白,迴旋在心頭的不只是南方澳的海灣,還有一份啟示,那是一張堅毅的臉龐,用生命書寫屬於台灣之光的造船業。
-
雨﹐過客
我喜歡下雨的日子,冷不冷都無妨,況且,這是個萬籟俱寂的夜晚。因為寂靜,雨水聲音格外清晰,透過窗外傳來的迴旋,我依稀聽見,這種雨絲在寒夜裡碎裂的時候,敲擊出失眠的聲音。 青蛙賣力的合聲鼓噪,彷彿從冬眠中甦醒,放晴後轉瞬間,蛙鳴代替雨聲延續大地的生命力,而自己則優雅而溫婉地燒開一壺水果茶,增加這夜霧空氣裡的甜度與濃度。 以及,一點點的濕度。 這是一場雨,五月初炙熱天氣忽然飄落的一縷沁涼。 五月是同花放肆清麗的時節,也是螢火蟲自夜晚飛入每個人夢中的季節。桐花高雅的嬌顏,在山雨中迎風搖曳出,圓潤欲滴的姿態。曾經,朋友紫極光走過淙淙流水的小橋,我想起小時候,也走過相似的地方,看見三五成群的雁鴨,悠遊在放晴的夕陽下,儼然成就一幅山水國畫圖。圖中的淡雅拾起霞暈,渲染整個午後,我猜想朋友的午後,怡然自得是一種養分,所以當他用手中鏡頭獵取同時,也在心情中植下快樂的種子,迅速開出悠閒時光的藤蔓。 霧色在陽光下薄透著樹影,透過風聲的迴旋,可以看見一座森林在蕭索之中,不畏艱難地站到天荒地老。 返家後,朋友把長途跋涉裡相片記錄畫面的回憶拿出來,以分門別類的規劃,置入硬碟。 一座森林的孤立,以及,一座海洋的堅毅。 這方海來自台灣東部某個古樸的鄉鎮,一處生氣蓬勃的淺水灘,一條起起落落的海岸線。 那港灣的容量難以丈量,風平浪靜的夜晚,晴月總朗朗地映照,光華盈滿,彷彿鑲入一顆不動如山的眼睛在海平面上方,波濤因歲月翻騰而熱鬧滾滾,只有那處貓一般的眼神,沉穩而冷靜。 前方是海,海上有霧。 我想像霧色如何流瀉著,濕了他揚起的髮絲。他的年輕與溫柔,有破曉時分的熱量,縱使,帶著身心俱疲的倦意。 日出東昇之時,我曾在十八歲的年紀,站在一個船隻來來去去的碼頭,看許多擦肩而過的旅人在晨光中一一淡去的身影。因為是碼頭,忍不住猜測那些人等船的心情,是旅遊?還是漂泊?因為是碼頭,不由自主想起了離別。 也想起了,漁夫。漁夫,在我印象裡,一種英雄,一種職業。那離鄉背井的海上男兒,是否從這裡展開夢想的追尋?那些個討海的日子,是不是為了一家的溫飽?那海,始終不發一語,只是固執蔚藍著,夾層在鄉愁中。 朋友從面山環海的小城市走出,帶回充滿故事張力的相片。是一個用長短的單位,捏住具有啟發道理性的夢,那感覺,就像我們得知夕陽,不會出現在午夜兩點。 然而,那一個夜晚,午夜兩點,雨勢忽然滂沱,湧起瞬間濃霧,天地間曇花一現的雨停之際,冷冽靜寂地近乎真空。這場雨停得短,卻來得急。雨水滴答,誰都留不住,就像沒有人,能夠留住光陰。夜晚黑暗在此時,日出在下一刻,光影隨著日出東昇而明亮,清晰地平線上海面的輪廓,無邊無界壯大它的神秘感。 充滿神秘。曾經的我以為,潮汐是一種線索,於是那些晴朗的滿潮之日,月亮便能在海面衍生貓一般的眼睛,晶晶亮亮,當季節不安定時,成功識破冷氣團的偽裝。 成功了,也識破朋友心中的愛。這城市的男歡女愛,太脆弱了,像一顆能滾能跑卻又易碎的雞蛋,一不小心,就碎裂開了。他小心翼翼守著這愛情般的雞蛋,這些年來,心力交瘁。最後,他走進雨中,雨水淋濕他的倦意,也升高這愛情的水位。在水中載浮載沉,所幸,始終能浮出這風吹雨打愛情的水面。 聽說,這種細雨在寒夜裡碎裂的時候,會敲擊出失眠的聲音。 氣象在幾秒間變化萬千。細微而喧嘩的聲音自雲端敏捷而撒下,大概是月光消失,夜太沉靜,整個背景又暗又深。彷彿聽見一些夜之精靈趕著飛翔聲音。它們是入眠後,各式各樣的夢想與心願,輪迴轉世。有的面目是如此慷慨激昂,有的卻柔情似水;有的經過細細雕琢,有些根本就是草草了事,但是,因為人間的願望不滿足,它們跳躍著、玩耍著,手舞足蹈,再度重返人間,一次又一次,輪迴轉世。 於是我說:「這世界是美麗的,晴天雨天,平分秋色。」 開始下雨的夜起了寒霧,和他居住在隔一座橋的兩個城市裡的我,覺得冷。寂寥的瞬間,我用心諦聽,好確定這種雨絲在寒夜裡碎裂的時候,是否真的會敲擊出失眠的聲音?
-
深夜巡田
日復一日 也在晨曦暮光中憑弔往事 許多記不起來的夢 握不到的未來 還有稍縱即逝的當下 年復一年 我們在逐漸老去的流光中繼續追逐著 滿天星光下 春天的冷風微微掠過 看不見自己的倒影 聽不見歲月的聲音 短暫劃過天際的流星 照不到 來不及捕捉的願 春耕開始 未插秧的夢田注滿水泛著餘光 已栽下的願 小苗在黑暗中靜靜的抽長著
-
勝興車站
列車已不再緩緩進站 靜默午後 塵封的往事已渡過 幾枚黃昏? 夕陽輕咬著車站斑剝的廊檐 遠方,裁截如巴掌般長的竹筒 被許多心事或祝福註記著 於風中守候鐵道工人遺落的春天
-
人生苦短憶婆婆
而在前一日即先統計人數,好安排車輛,由叔叔、禮兄及另一半共有三部車前往,每輛車頭均繫上紅布,堂兄嫂們亦多人陪伴到墓地,在家中先燃香告訴婆婆今日要「叫墓」,再請轎夫抬轎到公墓,以菜飯先祭拜轎夫,亦即所謂的打點,再將紙轎放入車中,幡頭及四角紅燈亦要拿到公墓,拜好後引魂返家,而四角燈要點亮。抵達公墓,以照明燈照射,先以三牲、膨粿、紅圓、酒、金錢、香、燭祭拜土地公;再以湯、菜碗、白飯一鍋、免洗碗筷多付、金紙拜墓鄰,請他多照顧,爾後和平相處;最後的「哭墓」,三牲、發粿、紅圓、炒黃豆、煮水小芋頭、米糕、菜碗、酒、金錢、香燭、墓紙、紅仁、金花全備齊,先將紅仁與金花繫在墓碑,次掛墓紙,接著哭叫吾母,再焚燒紙錢、轎子、輓聯、及衣物,而後不回頭,哭嚷著吾母回家啦! 返回祖廳,脫去麻衣、備好飯菜,祭拜後,將幡頭、紅紙燈、草鞋連同紙錢在天井處一同焚化(另一種做法則是孝男於頭七之日換穿萬里鞋至墓地,草鞋直接拿至公墓焚化)。婆婆的長子在出生時「倒踩蓮花」,未見世界即去投胎轉世,縱然如此,依然幫他準備一雙草鞋,於頭七時,一起焚化;而祭拜後,換上衣物,因我是戴孝之身,不能入廟宇,準備了由糯米煮成飯、再攪拌砂糖、淋上油所製作而成的米糕,帶著金紙,與大家到位於保生大帝廟旁的石獅爺處祭拜,人人手上三炷香,我嘴中禱唸石獅爺,請保佑在場的諸位,出入皆平安,活出健康與希望!燒金紙後,人人嘴含米糕吃甜甜,而後攜回膨粿與紅圓,大家發呀!而今日男生理髮刮鬍子、女生剪髮挽面頰,至於兒子與媳婦,身穿黑衣裳、腳著黑布鞋,直至百日換穿藍衣服,亦可以「大禮」繼續穿著黑衣裳,直至婆婆請入龕,中午則於古厝天井以便餐和親友相聚。 婆婆的遺像乃當年換發身分證時所拍照的彩色照片,先擺放小靈堂,出殯後置放廳堂一角,於頭七之日,有兩種說法,一為將她遺照釘到祖廳的牆上,另一則為等待入龕才能一併處理;尊重目前居住祖廳的堂兄,選擇後者,如今,婆婆每天看著屋外的人來人往,猶如生前她看人家、人家亦看她,人生不就是如此? 頭七之後,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整理屋宇,將空酒箱、破銅爛鐵與一般垃圾做區隔,一一上了垃圾車與資源回收車,至於數箱大伯求學時候的書籍與不堪使用的物品,電話聯繫,經他告知等有空返鄉再做處理,目前堆積在庭院中。洗洗刷刷費工夫,但終於見到了窗明几淨的環境,每天身處其間,舒適許多。
-
木麻黃
番薯主要分為黃心、紅心還有白心三種不同的品種。海島是以黃心番薯為其大宗,有別於台灣地區的紅心番薯,白心番薯則是不多見的。三種番薯的味道我都嚐過,各具特色與其獨特的風味,但老實說,我還是喜歡家鄉的黃心番薯,也許不是最好吃的,但可能已經習慣這樣的味道了。烤番薯除了直接把番薯放進灶裏這種方式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方法,也是比較常見的就是堆土窯。那一年新年,五伯父,五伯母和堂弟、堂妹,還有一個從未見過的小妹妹回家過年。聽伯父說小妹妹是在台灣才出生的小堂妹,小堂妹可愛的樣子令人印象深刻,但記憶裏最深刻的還是小時候的堂弟。小時候,我跟堂弟是最好的,每次到奶奶家一定是找他玩。後來他們全家搬到台灣,如此,相隔千萬里。那時年紀還小,台、金之間的交通也不方便,這一分離就到了升上國中的那個新年了。新年期間,到處充滿了歡愉的氣氛,農忙到了一個盡頭也該好好的休息一下,辛苦了一整年,難得的假期,怎麼不令人欣喜萬分的呢?小朋友更是高興,領壓歲錢,放鞭炮,還有抽著最好吃的番薯乾、巧克力、小魚片(小時候給人抽的小紙片,抽到的人可以兌換獎品)。 海島的冬天是寒冷的,但回鄉的族人所感覺到的應該就只有親情跟友情的溫暖了。一年之中,只能回來個一、兩次,有時候甚至沒有辦法回來,只能以書信聯絡。但這並不會使他們減少了對這塊土地的熱愛。海島,該是他們心裏最深的渴望。天氣很冷,但小孩子可是不怕冷的,穿著太空衣(一種可以防風雨的外套),圓嘟嘟的,三兩成群的各自有自己看重的事要做。我和弟妹們頂著凜冽的寒風在田裏堆起了土窯。堆土窯可要小心一點兒,不然是很容易前功盡棄的。把比較大塊、較硬的土磚壓在最下面,圍成圓形,中間的部分不要連在一起,要留個空位放木炭,烤土磚用的。像疊羅漢一樣 ,一層一層的往上疊。 兩塊土磚之間要留點空隙,不可以太過緊密,要不然也是很容易塌下來的。小心翼翼的唯恐泰山崩裂,還好土窯的結構還蠻堅固的。用木麻黃點火,然後把準備好的木炭丟進去把土窯燒紅,等到土窯和木炭都被火烤熟了,再把番薯放進去,用樹枝將土窯推倒,埋在土裏。穿著新鞋,踩在火熱的土堆上,感覺心暖暖地。 從芭蕉樹上摘了幾根芭蕉,和五舅、小弟邊吃邊等著番薯熟透。待會兒,就有香噴噴的烤番薯可以吃了。通常,母親是不會管我們吃番薯的,因為其實她自己也很喜歡。每一次我們烤完一定會多帶幾顆回去,因為除了母親以外,父親、小妹也愛它。把番薯當做點心或消夜是一種很適合的食物,但是在飯前,母親是不喜歡我們吃番薯的。因為吃了烤番薯,那飯鐵定是吃不下的。母親有時候看見我們只吃番薯而不吃飯,她可是會有點生氣的。我想母親大概是生氣我們生在福中不知福吧!母親有時候會感慨的說:小時候家裏窮沒有飯吃,食物也很少,有番薯吃已經是很幸福的事了,更何況是米粥呢!至於米飯,吃得到的話,那真是上天的恩典了。現在的小孩子,一 點都不懂得珍惜這難得的福份,不但不吃飯,連菜跟肉都不吃了,反而去吃番薯,時代真是變了。但我可管不了這麼多,母親的話飛走了,時代就跟著時代去吧!我還是喜歡番薯甜美的滋味。假如有烤番薯的話,我想我大概還是一樣會在飯前先去吃個一、兩顆吧! 常常,我會想起那一片樹海,想起番薯甜蜜的滋味。 等了好久,番薯應該烤好了吧?我頻頻的向五舅詢問。五舅拿著樹枝在木炭堆裏尋找著番薯的蹤影,一不小心就把番薯給戳破了,香氣四溢。雖然不小心把番薯給戳破了,但這也正式宣告番薯已經熟了。我急忙伸出手去拿,卻忘了熱,手著著實實的被燙了一下,幸好並無大礙,看來這番薯的魅力肯定是與眾不同的了。拿了出來,外表是一叢醜醜的黑色,但聞起來香極了。剝開,裏面是亮麗的金黃色,像陽光閃耀下的金光,更像是黑水銀、白水銀下的黃水銀。劉鶚形容王小玉的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裡頭養著兩丸黑水銀」。但那終究只是美罷了,而番薯除了美以外更具備了色、香、味,令人愛不釋手。忍不住咬一口,汁甜味美、香氣凜烈。吃了三個大番薯,還帶著一堆回去,看來不但是吃不下飯,而且還會帶一大罐「瓦斯」回去。我想,這氣味一定會瀰漫了整個屋子,久久不散。 撿了一車的木麻黃往回走,路上景色依舊,但太陽已偏向西邊。知了的歌聲響起,響徹整個雲霄,把我帶進時間的洪流裏。最喜歡拿著竹竿和捕蠅紙到太湖去捉知了,知了的聲音宏亮,有很多不同的種類,紅色的、綠色的、褐色的,還有一種最大型,也是最常見的,我們管它叫「大頭」。太湖邊的樹有些是新種的,所以較為矮小,高度不高,用手就摸得到,當然也可以不用工具直接抓知了。但知了通常是靈敏的,縱使赤手空拳可以抓到個一、兩隻,但逃掉的居多。小時候不懂事,抓知了,無非是為了比較誰的知了叫的最大聲,再不然就是看誰抓的最多,那裏會知道知了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七天呢?七天,這僅有的七天,它們盡情歌唱,唱到身心力竭而亡。七天的時間太短,蟄伏在土中的歲月無涯無際。是該把心裏最深的思念給唱完,是要用力的記起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但別忘了再嚐一口新鮮的汁液,再飲一杯初生的雨露,然後把這夏季的味道徹底記憶著。生命,僅僅只是最真的想念。 回到家裏,差不多已經是下午的五點了。鄉下地方,吃晚飯的時間都蠻晚的,等到六、七點算是很正常,到了夏天吃飯的時間就拖的更晚了。買盒小籠包,或是一碗廣東粥,蚵仔麵線的,讓自己高興一下。放心,小籠包、廣東粥、蚵仔麵線是吃不飽的,有的,只是好吃。叫舅舅載我到慈湖去吹吹海風,到古崗湖去划個船,或者可以到太湖去看夕陽。怎樣,跟桃花源、烏托邦的生活相比,海島的日子大概也是相差不多的。 在海島,生活是愜意的。 吃完飯,搬張凳子到庭院裏乘涼,蟲鳴鳥叫的好不快活。喔!聽錯了,好像不是蟲鳴鳥叫,像是「蟲鳴青蛙叫」。夏天的夜裏最熟悉的莫過於這呱呱的叫聲了,最好聽,也最令人難以忘懷,我喜歡夜裏青蛙的叫聲。有時候常看到一些描寫青蛙叫聲的人,老是喜歡將青蛙的叫聲比喻成大合唱,或者是交響樂,但生長在鄉間的我們更清楚的明白,這是在求偶,既不是大合唱,更不是交響樂,大合唱和交響樂的幻想我們想的太美,但求偶時發出的自然天籟更象徵了愛的最佳表現。就這樣,整個夏夜你都會聽到這樣的響亮劃破整個天際,青蛙們叫出了這一季最美的想念。 濂溪先生獨愛蓮花,他形容蓮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東坡居士喜歡竹,「不可居無竹」出自於他的名句。我呢?我愛木麻黃。「木麻黃,雖不搶眼,卻是我小小心靈的一大部分。」該是最適合我的心情,而且也是我找得到最好的句子了。 前幾年,海島開始種了一些新的樹,像是樟樹、楓樹等。本來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反正多種些樹對環境的維護總是有幫助的。但是這二年由於開放觀光的關係,海島上除了仍然持續種植一些較具經濟價值的樹之外,也開始砍伐木麻黃,一方面是說道路拓寬,另一方面則是說要改變島上的景觀,以適應未來的發展。木麻黃雖然已經不像過去農村社會一樣那麼的重要,但它仍然具有水土保持、防風沙的作用,完全的抹煞掉它的功勞,似乎是有欠公平。古早時候的海島多風,多雨,端賴木麻黃的保護、滋潤,使島上的居民得以安居。 屋後的兩株木麻黃在那一天死在電鋸之下,石椅上再也沒有人午睡或乘涼聊天了。學校的空地變得更加寬敞了,知了的清脆歌聲不再,逝去的光陰,兒時的回憶都埋藏在無盡歲月裏。「木麻黃」,是我心底最深沉的依戀。(下)
-
一支輕舟
月色如少女的長髮 夜來香中,必然驚異 鮮彩的大千 加速小小的寂寞 雲彩如飄逸的風帆 星子眸裡,必然醒悟 蟬翼的誓言 擴大淡淡的冷漠 寂寞與冷漠對坐 屬名真理的跫 終究如霧 生命如一支輕舟 渡過沉默的弧線 漾到了絕望的天邊 詩心 也許才安於宿命 沿地心引力回航 ───綻放微笑
-
久違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二零零九和二零一零年間,為了給自己一段放空和重新適應亞洲生活的過渡期,曾經多次出入泰國曼谷,以這裡做為返台或返歐的據點。每次的短期居留,大約三十來天左右。 幾度來回,最滿意的是後來輾轉找到的一家旅舍。除了經濟實惠之外,最吸引人的要屬他們那視野遼闊又無比空曠的屋頂,從那兒居高眺望湄南河的風光,經常令人忘卻一切俗事。 由於無法開伙,早餐隨意解決,而午餐和晚餐一定得外出覓食。因而對附近的市集、小食店、攤販或水果甜食攤等等,甚至一些常遇見的面孔都熟悉了起來,尤其是那些把巷口幾乎當成自己住家的遊民。 有個精瘦但頗硬朗的老嫗,這回穿上了年輕人的洋裝,把她原本就乾癟的身軀裹地更緊。她總是光著腳板子在巷子裡走來走去,儼然將整條街巷當成她的家。一旁還有個和她一樣瘦削黝黑的男子,整日坐在一張帆布折疊椅上,好整以暇地和人悠閒聊天,或者,經常坐在那兒發呆。 此外,那面容嚴肅的長髮老婦,髮色比之前更加灰白幾許。她總愛把自己的眼眶塗上濃濃的一圈黑。而這次,沒再看到她對著別人車子的照後鏡,把大紅色的唇膏往嘴上塗,卻遇見她柔聲和一個小男孩噓寒問暖,場面溫馨感人。 陸陸續續還發現幾個不時踉蹌而行的男女,口裡總嘟噥著難懂的話語。手中拿著瓶呀罐的,裡面裝了讓人暫時忘己的黃湯,黃湯顯然帶給他們神仙般的快活。 觀棋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 隔了數月再回曼谷,我認得的巷間遊民有些許變動,好像少了一些熟悉的身影。 穿著勁爆的瘦黑老嫗,這回身著內衣外穿式的緊身裙褲裝,一派逍遙自在,腳上還是沒穿鞋子。她那總是閒坐聊天的兒子,不知是否找到歸宿,已經不見他的蹤跡。而那個總顯得消沉的嗜酒男人,右手掛彩繃著吊帶,可能醉酒時出了點狀況。 一些新面孔是我以前沒見過或沒留意到的。一對總依偎在公園角落的男女,好像互相在幫對方抓頭上的蝨子。他們的家是流動的,今天在公園的樹下,明天的大雨中,又搬到了路邊,搭起塑膠布,撐起幾把破傘,臨時的帳篷看上去好像還蠻溫馨。 有個幾乎每天傍晚獨自坐在家門外,嘀嘀咕咕、喃喃自語的年輕男子,長髮及肩,眼神無法捉摸。其實,最呆的遊民莫過我自己,老是弄不清楚那對賣自助餐的姊妹或妯娌,到底哪幾天賣哪幾天不賣。為何傍晚未到已經開始賣,如果稍晚才去,剩下的菜色就不多了。 每次闖空時,只見那裡總有幾個老人圍坐對弈。棋子是以不同顏色的瓶蓋代替,在紅白相間的格子內,走動著未知、已知或我懂不了的命運。 (記錄二零零九和二零一零年間數度出入曼谷時的庶民生活觀察)
-
人生苦短憶婆婆
兒子與長孫,各為其準備一付碗筷、鱟杓與飯杓,統一置放鐵桶內,於頭七之後,分別攜回;古早的傳說,父母走遠,兒子各取爐灶,然今日這些物品似乎多餘,尤其加入米水、放置水桶內的木製筷子,數日後已發霉,日後捧其飯碗,如何下嚥?而慎選材質的確有其必要。 出殯之後,每天早晚依習俗要「拜飯」,亦即叫飯,時間為上午八點及下午四點,兩菜一湯一白飯,轎夫的飯菜用小酒杯盛裝,祭拜金紙婆婆為蓮花、白錢、元寶、二五金、二五銀,轎夫則為元寶、小金銀,直至頭七為止,爾後每逢初一、十五均須拜飯,直至請她的神主牌位入龕,時間約為一年半。但島嶼的許多村落,亦有在「對年」之時即請入龕的例子,古代戴孝三年,如今請入龕即恢復正常生活。 隔日,照相館快速地送來三套出殯時刻拍照的相本,遵循公公的旨意,留下照片做紀念,亦可把當時的情景看得一目了然;經過詢問,公公、兄弟倆各一本,大娘姑則幫蔡家省錢不想要,因此與相館聯繫細節;人生終點站,惟此容顏與影像,務請清晰地呈現,並將流程一一記錄下來,才能讓後輩子孫追思與緬懷! 出殯後的「匠身」共七次,分別為頭七、清明、四十九日、百日、中元、冬至、除夕之前一天下午的四點祭拜,準備膨粿、紅圓、白包、白飯、五菜一湯、白錢、庫錢、二五金、二五銀、金元寶、蓮花。而在節日的當天,拜祖先之前,先拜婆婆,需準備膨粿、紅圓、三牲、菜碗、白飯、碗筷等,先祭拜,再燒紙錢。而頭七前夕,我在公公同意下,於婆婆衣櫥內尋覓漂亮的衣物,從頭到腳,有頭有尾的備齊了衣服、內衣褲、襪子、鞋子、皮包……等物,每件均寫上婆婆的名字,並以環保袋裝妥,上方置放白錢。在為其匠身的時候,燃香稟明,要她頭七時記得留意包裹,並且告訴她,媳婦暈車亦暈船,島嶼無「三姑」,我無力赴大陸,替她問三姑,如有不周詳的地方,請她托夢給我,倘若沒有入夢來,即是滿意媳婦的張羅;頭七之後將清理家裡,並將剩餘衣物送上資源回收車,衣櫃整理出來讓公公使用。 婆婆出殯後的第六天下午,依習俗為她匠身;頭七則在三月十九日,凌晨煮甜粥,水滾後,將糯米洗淨下鍋,煮熟後加入白糖攪拌,好讓清晨赴公墓「叫墓」之人暖胃。忙完才剛坐下要休息,忽聞浴室與廚房傳來聲響,我急忙察看,這半夜,眾人皆睡、惟我獨醒,嘴嚷婆婆,您回來了嗎?三點半整裝待發,先提醒大家,到達墓地,不許互叫名字,有事拉衣裳或使眼色即可,儀容則為出殯當日的穿著。
-
木麻黃
總是在這樣的夜裏,想起故鄉的木麻黃。 吃完飯後,跟著就和阿嬤,大舅一起去撿木麻黃回來當燃料。聽母親說過,她們小時候是用煤球來當燃料。一個煤球一塊半,或者是五角,我已經不記得了。在我的童年記憶裏,燃料不是煤球,而是木麻黃。大舅在前面拉著車,我和阿嬤則坐在手推車上,天空是一片的靜朗,遠遠地在向我們招手。車子經過太湖,再往前走就是士校,撿拾木麻黃的地方還要更裏面。小時候總覺得這一條路很長,常常要走上好幾個小時,甚至回家的時候,日已落向西方。 海島上到處都是樹,到處都是木麻黃的。我問阿嬤為什麼我們不把樹枝砍回去就好了,還要拉著車走到那麼遠的地方,撿那些已經乾枯、掉了的木麻黃呢?阿嬤說:木麻黃對於我們是一種很重要的「作物」,除了防止風沙的侵襲之外,還提供了我們生活所需的燃料,我們要懂得惜福,要懂得感恩才可以。我懵懵懂懂的,不知道聽懂了沒有,但心裏直覺的喜歡木麻黃。 走在柏油路上,兩旁的景色是那麼的和諧。除了木麻黃以外,相思樹、楓樹也都站立在其中, 紅的紅,黃的黃,綠的綠。看它們的樣子倒是處的相當不錯,各有各的領域,互不干擾。就算是有幾株調皮的小樹參差參雜在其中,也不會受到任何的斥責。柏油路上躺著一大片的高粱穗子,任人車來回不停的踩著,碾過。如果你認為它們會喜歡讓人和車隨意踐踏,這我恐怕是不信的。但事實上,它們願意,願意接受這樣殘酷無情的試煉和磨練。因為它們知道,要成為一瓶瓶馳名中外的陳年高粱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遠遠的望過去,老黃牛正低著頭吃著草,悠閒的神情讓人感到無比的輕鬆、自在。我喜歡看著它吃草的樣子,每吃一口就咀嚼良久,似在想望,考慮什麼重大的事情。也許它是在想怎麼讓牛郎和織女永遠的在一起,有情人不能長久的在一起,對於它,也許是一種負擔,是吧!乾掉的木麻黃是用來點火用的,燃燒的效果比起現在的火種一點也不遜色。而且,燃燒時散發出來的香味更是現代火種所不能相比的。我愛那青草青青的味道,從火裏滲出、散出、瀰漫、延伸。 阿嬤家是個大家庭,家裏人口眾多,上上下下加起來不下一、二十個人。屋子不是現代的鋼筋水泥,而是傳統的閩南式建築。閩南式建築最特別之處就在於其屋角有著燕尾式的傳統設計,遠遠的看過去,像是燕子尾巴後的剪刀,煞是好看。一般都市家庭的廚房擺設都差不多,瓦斯爐,一些鍋、碗、瓢、盆的。但鄉下老房子多半是沒有瓦斯爐的,有的,只是爐灶,阿嬤家就有這麼一個大爐灶。灶上,放著一支大炒鍋,我們叫它作「鼎」。那樣的一個鼎可以是普通人家炒鍋的好幾倍大。阿嬤家就是用這支大鼎煮飯、燒菜。有時候還煮花生、蒸紅粿、年糕呢!用爐灶來煮飯、燒菜、當然是用不著瓦斯的,但可真真的不可以缺少了木麻黃。理所當然地,運回來的木黃麻就有一部份是要放在這裏的,其他的則是要運到農舍裏,用來煮豬飼料用的。 阿旺伯拿著大鼎,扛著鋤頭到湖邊的空地旁,把鼎放在地上,用鋤頭把鼎上的煙垢刮下來,厚厚一層地。習慣上,差不多每一個月就要去清理一下鼎底,以免煙垢囤積的太厚,煮東西的時候不能盡興。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燃料的使用過速,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這樣,不但可以使木麻黃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以使農夫們有多點兒的時間來休息。畢竟,農家生活是繁忙且辛苦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的沒得完。種了花生、玉米,番薯也要跟著播種了。再加上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蔬菜水果,白菜、高麗菜、西瓜、香瓜,還有餐廳都用得到的蔥、蒜,農家的生活可不輕鬆。因此,把鼎刮乾淨就成了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了。雖然,這工作看起來很簡單,但也不是隨隨便便找個人,拿把鋤頭就可以上場的。如果不是經驗老到的人,恐怕刮不到兩下就把鼎給弄壞了呢!因為,鼎雖然很厚重但因中心呈現中空的狀態,感覺好像是沒有蛋黃的蛋殼一般。鋤頭既尖又硬,一不小心很容易就把鼎給刮破了,像是拿著雕刻刀在蛋殼上雕刻。有一次我因為調皮,拿著菜刀和家裏的小炒鍋,有樣學樣的跟著老人家刮垢。誰知道,沒有方法,也不曉得刮垢的技巧,用力過猛,炒鍋破了一個小小的洞。幸好,還可以補,母親並沒有責罵我,只是叫我把炒鍋拿去 給補鐵的補。回想起那個時候,還好還有補鐵的,否則,這屁股上免不了又是一頓的竹荀炒肉絲了。到了現在,破掉,壞了的鍋子、盆子,再買就有了,補鐵這行業也就越來越少見了。 阿公正在煮要給豬仔們吃的飼料,我和五舅還有小弟拿著剛從屋後採下來的小玉西瓜,把它丟到井裏,等到傍晚,我們就有冷得像剛從冰箱裏拿出來的西瓜可以吃了(在那個年代,冰箱還不多見)。不過,最令人期待的可不是西瓜,而是地瓜。地瓜,俗稱番薯,我們是習慣叫它作番薯的。假如,你看到番薯卻管它叫地瓜,毫無疑問的,你一定不會是我們的族人了。煮完飼料後,灶裏的木麻黃香氣依舊,炭星點點。時間、火候,都掌握的剛剛好,抱著一堆大大小小的黃心番薯,丟進灶裏,剩下來的就只有等待了,等待的心情就跟「尾生」一樣。(上)
-
擺渡風情
一直以為搭渡船是浪漫的一件事;微盪的海浪,粼粼波光,觀音山沉靜的躺在一望無際的海岸線,延續她千里的慈悲到平地到海洋,到地球的另一端,想我是宇宙下的一小微粒,在觀音伸延的愛裡航行。 清亮的豔光下,湛然寂靜的藍天,朵朵絮絮的靜止白雲,映著船上生動而隨船擺盪的一幅幅不同的表情。有閉眼等待,一看就知那是例行由淡水往返八里的乘客,早已知悉四季裡的海上風韻,為上岸後的行程低頭養神;還有那本土觀光客,操著熟悉的語言,一上船,眺望遠方,一手握著扶把,一手向遠方指比著,口中不停述說海岸地形特色,彷似專業導遊;還有那興奮的外國觀光客,夾雜快速又饒舌的口音,忙著捕捉每一幅波動的畫面,擺出各種不同的拍照姿態,散發出歡樂的青春氣味。 總是有一處安靜的畫面深深吸引著我,是那曬得如非洲人一般黑的工作人員,反覆拋繩、卸下船板、牽車上下船、收錢收票、按著計時器數人頭,除了肢體安靜又認真的反覆行事,炭一般黑的臉龐,是平板的五官和默然的眼神。他們的專注與淡定承載著一船的歡愉喧騰與平穩。 我常盯著這一片轉動的風景,天、山、海、水的包圍,呼出的空氣裡有著天人物我的均衡和諧,彷彿那是天地間美麗的祝福;有時在馬達引擎聲中,閉眼細聽風聲交織著海浪,還有那交談中雜揉的外來語,像無意中闖入的配樂,增添不少喜悅的節奏;風從來沒停過的在兩鬢廝磨、盤旋、越過。 一直以來,船身就是這樣的如風如浪輕輕搖擺,就像在搖籃中那樣的盪呀盪的舒適柔和。天氣晴朗時,還可看見成群魚兒在海面上的跳躍,如亮片般一批批,一群群,在波動的海面上畫起一條又一條弧線,那似魚躍式排列的歡呼迎接,讓乘客驚喜連連。 不知是這天風強浪急,還是「會船」過程需等待著讓對岸的船先過,船停擺在八里與淡水中途,輕輕搖,慢慢晃,接著增了幅度的搖動牽盪;不久是船身大力的搖,像在船上盪鞦韆似的,先是右邊搖高,然後左邊搖高;接著右邊搖更高,左邊搖再高,然後一波鼓鼓的海浪無預警的「澎」一聲聲接連打進船艙的座位上,大家「哇」的一陣慌藏躲逃,於是船更傾斜而不穩。 剛剛原不以為意的邊拍照邊嘻哈的乘客們,在船身極度晃動中,還開玩笑的加油添醋喊著「GO!GO!搖大力一點!搖大力一點!喲喝!YA!」就在一陣海水沖上身後,那些原不以為意的年輕人們,馬上清醒而安靜下來,警覺的坐下抓著旁邊的欄杆,喧鬧在一時之間畫下句點,嘻笑的臉龐瞬間糾結了屏氣凝神的愁容,站著的跨步踩穩,坐著的兩手握緊,大家噗通跳著的心中,在波動的海面上燃起禱告的話語或反覆的佛號,大家安靜了,就像在面臨一個生死關卡,一剎那就會跌入的危險境地。 風浪如此這般大,那一群黝黑的工作人員,如如不動在船舨上,看不出其中一人有任何的不安與一絲的惶恐。 大船如莫名生氣的孩子不住的歇斯著扭動,大力搖擺,只待船上乘客靜定的祈佑,集聚的念力來安撫著,直到他力盡筋疲才慢慢的回復那原來的真性情;風光依舊明媚,大家濕透的身上也在風中吹起一絲涼意,臉上又緩緩綻放出微笑,直到船靠上八里渡船頭,像下課鐘聲響一般,興奮、熱鬧、快樂、嘈雜而雀躍的一群人走向岸上。遠看渡船向著日光在河裡劃開水道,景物相伴,煞是浪漫。身在其中,才知微風平靜的擺渡中,潛藏著那無可預期的驚恐與風險。 生命中有很多看似浪漫的事,卻潛藏著很多的暗流與驚恐,不曾走過的,總會有那麼點輕忽而慌張,曾經走過的,淡然而穩著;生活沒有永遠都是浪漫舒適,也沒有永遠的低迷顛簸。 舉頭看那天那山那海,那宇宙裡伸延而下的愛,普披人事萬物,帶著熱情與活力,走過生命中每一段航行的曲折與順暢。風浪如此這般大,那一群黝黑的工作人員,他們淡然,生活不再驚恐;冷卻的表情裡,是那對工作熱誠的迷失和生活熱力的隱沒。
-
人生苦短憶婆婆
三月十三日為婆婆出殯日,在鼓吹與鑼鼓的伴隨下,接引西方,亦即俗稱的「轉西方」,繞行靈柩一圈又一圈,兒媳披麻衣,圍絲裙繫在媳婦的腰間;兒子的頭白別上「麻布」、內孫的頭白別上「地仔」、女兒與孫女的頭蓋巾為白巾、外孫女則為青巾。長孫持幡頭、兒子持苦苓(習俗中父親過世持路竹、母親往生持苦苓),依序再為媳婦與子孫,人人手上三炷香,喊母又叫娘。而兄弟與長孫雙手共扶圓形的米篩,同心協力共篩,此為「開元路」。當移動靈柩之時,生肖屬牛的犯沖,需迴避。而連日來,屋宇不能打掃,於「動棺出殯」後的「掃廳」,需給打掃之人紅包。告別式,長孫坐「魂主轎」,由頭到腳準備一組新衣裳,待抵達公墓再將孝服換掉。身為瓊林媳婦肚皮要爭氣,感謝婆婆當年「鼓勵」我增產,夫妻走遍台金兩地尋良醫,中西合璧來調理,嘴含苦澀的中藥、陰超在體內看卵泡,求神問卜亦看清宮珍藏圖;幸運育有兩個兒子,在此刻派上用場,大兒子坐魂主轎與「捧斗」、小兒子提「紙紅燈」與陪拜;我的二女二男,兩個女兒均走護理路線,兩個兒子為他阿嬤擺了排場,願她庇祐子孫都健康,將來前途有希望。瓊林聞名的「五祭桌」,婆婆五代大母,符合「鬧熱」資格,惟一美中不足的是婆婆沒有外孫女婿,由禮兄夫婦代為情商其姐的女婿幫忙,成就了一個圓滿;這樣大陣仗的場面,在歷經數日的壞天氣後,保生大帝神威顯赫,選了一個藍天白雲的好晴天,免卻送葬隊伍的麻煩;而原本身體就欠安,生下四個子女月子無人管、術後欠休養、數年前又被鄰居媳婦的妹妹撞了個腦震盪,後遺症一整串,頭暈頭痛是必然,變天先問我這氣象站;如紙糊的軀殼,既不許提重物、亦不能太操勞,連日來,身心俱疲沒休息,終於在出殯當日倒下去;跟著告別式的隊伍,手執紼,亦即俗稱的龍鬚,就在半路上,天空亮晶晶、我的頭兒一陣暈,天旋地轉不知路在何方,隨即頭部著地,整個身子癱軟在地上;當甦醒的剎那,炙熱的陽光照著我的臉,披麻帶孝的軀體都是汗,婆婆沒有帶我去陰間,留我為她善後顧顏面,而眼前圍繞著人群,幫我按摩又遞茶,事後得知,在暈倒的時候,懂民俗療法的村人,她們與我雖無特殊關係,卻紛紛為我使力,並說保重身體勿操勞、蒼天會補償;無以回報,惟有記住她們的恩惠,感恩在心田,看來村子裡有正義感的人還真不少。而婆婆臨終前的懺悔與歉意,既然應允原諒,亦允諾送她上山頭,就必須遵守承諾,當堂兄開車要來載我到墓地,堅持繼續往前走,在女兒與眾人的攙扶下,扶靈到公墓,親睹她入土,這金湖公墓的墓穴將是婆婆長眠之處;之後依來時路折返瓊林老家,於祖廳祭拜神主牌,「送外家」,哭嚷婆婆快回家,莫要跟隨他們回娘家,蔡家的子孫需要她。 祭禮結束,準備便餐三十六桌,此時「師公」撒鹽米,兄弟二人逐桌去道謝,感謝宗親與鄉親的協助。我們亦需準備紅圓一盤與壽金一份,內附十二生肖,請月治嫂代為至保生大帝廟拜拜,祈求平安。而來送葬的堂嫂及其媳婦與嫁出去的女兒,每人一份膨粿、紅圓、絲襪、壽金,讓她們帶回家在佛祖跟前拜拜,亦即「除孝」,大娘姑則要在七日,除為她備妥一份,而且還要米糕一碗,上插桔花,此為身分有別;而島嶼其他地方,民情風俗的不同,女兒為父母戴孝一年的亦有之。至於三個大膨粿,則由工作人員一片片地切好,每份加入紅圓分送於抬棺、抬魂主轎……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