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阿公菜園種出來的味道
雖然阿公已經逝世七、八年之久,阿公的菜園也因為防汛道路工程被徵收了,人非物亦非。但是,阿公的菜園所種出的各種有機蔬果的滋味,已經連同阿公對菜園的熱忱和我在菜園揮汗幫忙的回憶,成為我無法忘卻的部分了。 說到阿公的菜園所出產的蔬果,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香蕉了。我記得香蕉收成時總是需要勞師動眾,因為一筆香蕉(可以分成多串擺在店裡賣的那種香蕉)其實相當重,香蕉又是容易受傷的水果,所以採收香蕉需要好幾個人合作才能順利進行。 採收之後,就是用電石催熟了,我阿公總是採用只催熟一部分香蕉的作法,好盡量錯開香蕉達到可食用熟度的時間,但我們家族成員還是每次都需要趕進度搶在香蕉過熟之前把香蕉吃完,因為阿公種的香蕉是親友特供,沒有對外發售的。在這種時候,我常常一天吃上四、五根香蕉,不過阿公所種的香蕉味道濃郁,個頭也往往比市面上的香蕉來得小,所以從來沒有發生過吃到怕的狀況,同時也養刁了我的胃口,我現在還是常常我所吃到的市售或別人所送的香蕉寡淡無味。 在阿公菜園的出產中,番薯也是值得一提的。只是,大約從我升上國中時開始,阿公的菜園就因為鼠患肆虐、換過多種捕鼠籠或陷阱都無濟於事,連續數期所種植的番薯都幾乎被老鼠啃光、無以收成之後,阿公牌番薯就成為絕響了,在這之後,我也少有機會嚐到番薯的滋味了,真的是令人唏噓。不過,在那之後的好一段時間,阿公還是有繼續種採收番薯葉用的番薯,阿公菜園出產的番薯葉也是一種美味,特別是在拌了沙茶醬之後。 在我阿公家,除了曬成我不愛吃的番薯籤之外,番薯多半是這樣料理的,去皮之後和米一起放入電鍋炊煮,炊煮時番薯的味道會滲出,從而給米飯提味,同時番薯也會被煮得軟而香甜,在電鍋裡,番薯和米飯可謂是天作之合。只是,吃阿公家煮的番薯有時是會吃到「地雷」的,所謂「地雷」就是筋(纖維)又粗又多的番薯,不只吃起來麻煩,通常也沒那麼甜。
-
與經典相遇
趁著聖誕假期與跨年,買了張機票飛到了倫敦,想親眼目睹倫敦眼煙火的魅力。在這連假期間內,倫敦的大街小巷總擠滿了人,路燈與建築中被披上了不同形式的燈,有天使也有雪花造型,每條路上的燈飾不盡相同,頗有聖誕氣氛。冬季折扣尚未結束,人手一大袋的戰利品,在攝政街與牛津街上,盡是各式經典英國品牌,每個櫥窗除了用心設計過的展品之外,總有大大的紅字寫上最低折數,和那高掛顯目的大銀幕不停地播著廣告,讓大家一股腦兒地往裡衝。曾有些數據統計過在歐洲新年時候是經濟最蕭條的時候,因為大家都因為歡慶聖誕節而把錢花光了,實在是個有趣的現象。走在街頭上,經典的紅色雙層巴士隨處可見,英國男人紳士的打扮,英國女人品味的穿著,英式建築的獨特,讓人似乎走在所謂英倫風的電影場景中,如夢似幻,好不真實。 隨著人潮,走向了英國皇室的所在地-白金漢宮,即便不是衛兵交接的時間,圍牆外仍擠滿來到此朝聖的遊客,在腦海中上映的是凱特王妃與威廉王子結婚時的畫面,媒體所拍攝的經典畫面與場景現在印入眼簾,頭戴黑色高帽的衛兵直挺挺地站在那兒,數不盡的窗戶,讓人想一扇扇打開,瞧一瞧皇宮內部的樣貌。皇宮旁的建築也挺有看頭的,外觀的造型與設計都令人想駐足欣賞。因為海洋性氣候的關係,陰雨天也在這次碰上了,典型的天氣似乎是拜訪英國必定體驗的項目之一呢!幸好老天賞臉,在跨年夜無風無雨的狀態下,順利地進入會場,找了個能看到倫敦眼煙火的好位置,意外的是大家提早三至四小時入場,卻不像台灣的跨年夜請來主持人與當紅歌手輪流上台炒熱氣氛,反而是吃著零食、喝點小酒一起迎接新年的到來。將近午夜十二點時,有越來越多台直升機在空中盤旋著,現場開始有了越來越嗨的歌曲播放著,大家就跟著音樂開始唱歌跳舞的,直到倒數時刻,大家屏氣凝神地專注看著倫敦眼,煙火一出來的第一瞬間大家歡呼、相擁,甚至親吻,然後拿起手機開始記錄這經典又精采的煙火秀。 晃到中國城時,意外地發現台灣之光也飄洋過海來到了英國落地,不論是水果茶還是珍珠奶茶都大排長龍,平時在台灣三分鐘內就可以從點餐到取餐,現在居然得等上三十分鐘才能喝到天天思念的手搖飲料。到了用餐時間,日式拉麵店外也排上了不少等著入內用餐的客人,賣炸雞排的店家也是生意興隆,港式餐廳早已座無虛席,想在異國吃上讓人心心念念的經典美食果然是需要付出點代價的。此次雖無法親眼到歌劇院內看部經典的歌劇,是個小遺憾,卻能在地鐵或是路邊聽見街頭藝人的歌唱、彈奏,改編著歌劇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也能聽見幾個英國知名團體的音樂在耳邊迴盪著,也是另一種欣賞與享受。 周遭不少朋友到了英國,都是為了朝聖JK羅琳筆下的《哈利波特》,而在國王十字車站內則有個拍照打卡的好場景,在外頭排隊拍照的男女老少都有,此次卻等上了兩小時,可見哈利波特的魅力即便在有個圓滿大結局後仍不減少啊!天冷時最適合來一杯暖手的熱茶了,在百年茶葉行中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花茶,而經典款的紅茶更是必買伴手禮啊!精緻典雅的包裝與香氣十足的茶葉,叫人不喜歡都難呢! 在還沒來的及探索完倫敦時,就得驅車前往充滿青春書香的大學城-劍橋。期待著親身經歷徐志摩筆下的感受,能夠找到那片揮一揮衣袖就不帶走雲彩的天空,體驗在康河上撐篙,用不同的視角看劍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似乎可以貼切與精準地形容本次造訪劍橋的感受,呼吸著古城的空氣,品嘗著書香味兒,感受著城市的魅力,漫步在各個學院之間,愜意地坐上小船,順著河流方向體驗撐篙。聽著迷人有英式口音的詳細解說,拂過臉龐的風有點冷冽,可以近距離與綠頭鴨們共遊康河,還挺新鮮的。在康河上,可以一飽眼福,從國王學院、皇后學院到三一學院與聖約翰學院幾個具有指標性的學院都緊鄰著康河,從河上看過去的唯美感與親自走入學院中感受的氣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 而在國王學院對面有個當地的小市集,裡面集結了不少各國的特色料理,香味四溢,從義大利麵到廣東炒麵都有,當然也有新鮮的水果攤和鮮花販售,這兒引來了不少人在此用餐逛街,飯後可以到一旁的購物中心去好好採購一番。 而那天就與在青旅相遇的一位華人興奮地看到餃子店就一屁股地坐了下來,點了好久沒嚐到的香味與口感─煎餃,而坐在我們對面的是一位英國媽媽帶上兩個可愛的小朋友,心滿意足地吃著我們的文化飲食,某知名作家曾說過如果要和一個人開始聊天,卻不知道要聊些甚麼,就聊吃的吧!因此鼓起勇氣向對面的英國小弟弟問對於煎餃的滿意度,害羞地回答我非常好吃,頓時內心的小驕傲就湧上心頭了,我懷念的味道,也是種國民外交。 逛著逛著,來到了住宅區看看當地的建築,那種樸實又帶點夢幻的房子就一幢幢的佇立在我眼前,兩層樓的洋房,家家戶戶前都有個打理過的小花園,停上一輛腳踏車在門前,而每戶的門顏色都不一樣,門上的裝飾也看得出來有挑選過。那曾出現在我畫布上的風景,如今佇立在我眼前,多麼地不敢置信,花園上的馬賽克桌椅,微風拂過的精細蕾絲窗簾,光影的變化就在一幢幢的外牆上作秀,那踏著輕盈愉快的步調,舒適地生活在這裡,才能細細品味到其中的箇中滋味,這樣的風景也令人嚮往,值得追尋。呼吸著有點濕冷的空氣,手裡拿了幾張明信片,在將它們送到世界各地之前,帶著它們去到了現場,然後坐在那兒聽著人們的笑聲、看著一花一草的隨風搖曳也感受著在劍橋最後停留的時光。
-
候鳥之歌
鵲鳥飛來,忠貞牛郎與織女的千年之戀;波光粼粼,盈虛明月和潮水的相互輝映;星羅棋佈,爍爍慧星與地球的古老緣份;薰風拂曉,南飛候鳥及老樹的深摯情誼。造物者的鬼斧神工創造了這個多變世界,看似各有所主,卻又互相依賴;看似互不流連,卻又彼此掛記,萬物之間若有似無的相依,形成最美好的景色,而情緣猶如歷經過千錘百鍊的粗繩般,緊緊的繫在一起,曾經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又可曾想過繩子被狠狠斬斷的霎那? 無邪童年裡,樸色家鄉中,記憶裡住著一棵魁梧老樹,臥龍盤虯,散發著肅穆而悠長的魅力;樹紋深邃,能讀出悠遠歲月的痕跡,南風拂來,總能聽見老樹與禪群的吵嘴;朔風掠去,只猶聞寒風獨自的呼嘯聲,歷經千蒼百孔、季節更替,但總有一位情人,忠貞不渝的守在身邊-候鳥。 每當荷花綻放,便是到了老樹與候鳥的約定之日,好似老夫老妻的日常生活,候鳥只是啁啾的唱著情歌,老樹只是恬靜的佇在身旁,絕不喧嘩,卻又耐人尋味,在一樹濃蔭下,陽光撥開綠葉灑在芊芊土壤上,望著這般令人陶醉的情愫,即便點水蜻蜓款款綴滿樹枝、穿花蛺蝶悠悠漫步樹冠,卻各個不如候鳥年年歸來那樣忠貞不二,我總坐在一片綠意盎然上,看著這般如詩如畫的景色,也才體認到牠那單純的情意,不如燎原烈火般轟轟烈烈,卻猶如黑暗中的一星火光,微小,卻讓人感到格外溫煦。 針鋒相對的言語,如藤蔓般蔓延至老樹身上每一條紋路,令人窒息難耐。 而當候鳥再度歸來,停止翅膀的煽動,佇立,曾經的盤纏樹根,化作深厚地基;曾經的桐生茂豫,化作硬實水泥;曾經的縱橫樹紋,化作片片玻璃;曾經的百圍樹幹,化作高樓大廈,曾經是那樣的溫暖,如今變的冰冷冷。 「拔本垂淚,傷根瀝血」,俯瞰,地上猶存幾片重重堆疊的片刻,疊起的,是懷真抱素的情歌、是鬱乎蒼蒼的夏季;疊起的,是歷歷在目的回憶、是戀戀不捨的情懷,一步一步,在毫無生氣的地面上,牠牢牢的叼起殘存的樹枝,左顧右盼,在萬籟俱寂中,振翅而飛。 候鳥歸去,留下的憔悴背影。 可曾想過,當鵲鳥消逝天際、月光隱沒浮雲、星星黯淡無光,一如失去了老樹的候鳥,緊緊繫著的那條情意,被人類毫不留情的斬斷時,留下的是候鳥一人的悲歌。時光的洪流捲走了百年老樹,卻沖不熄候鳥的眷戀不捨,每當約定之日的到來,候鳥依然會在老地方駐足、停留、歌唱,所以,才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淚已成行。 是候鳥與金門的情誼,是候鳥對老樹的掛記。娓娓訴說不禁波瀾,牠,依然歌著。
-
玉龍宮夫妻樹
三太子的浪漫屬於一種圈圈的圖騰 兩棵榕樹彷彿殿前風火輪 駕馭的動力,來自於信仰的真性情 三太子的愛情,介乎天上與人間 好比一座廟的神力,也要小說架構 即便是植物界的愛情 也需要一場風雨的醞釀 或者轉化成葉片上,兩顆相互碰撞 圓滿融合的露珠 榕樹的鬚鬚,以豎琴的 滑音,彈奏透明且芳香的劇情 張力,鋪敘兩棵樹隱藏在樹枝 等候築構的,詩意的,可以棲息的 鳥巢 兩棵樹,是哪吒腳下的風火輪 兩排柳樹,像一篇排笛的祝禱詩 風情台,比擬天上的雲 圳溝用古箏絲弦勾勒綠漾的浮水印 模擬這一棵樹與那一棵樹的偶語 附註: 「玉龍宮夫妻樹」位於雲林縣古坑鄉水碓村水碓168號(玉龍宮)前,這兩棵百年老榕樹瀕臨「豬母圳」圳溝旁,樹木周邊方圓五十公尺處,舖有灰色木質棧板,形成一個很特殊的休憩平台,地方居民管它稱「風情台」,此臺得名於綠漾的圳溝、飄飄的柳樹及兩棵夫妻樹的綠蔭。 「玉龍宮夫妻樹」的夫樹是水碓村的重要的文化資產,根據水碓社區發展協會的文獻指出,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民國元年),日本人為慶祝大正登基,透過地方行政系統要求村民在活動中心旁種植一排紀念樹,當時村民種植了十株榕樹,但是後來因為道路開闢僅剩一株存活,因緣際會,大榕樹的旁邊亦長出一棵大榕樹,就整體樹相來說,像極了一對相互依靠的夫妻,加上休閒情境的鋪陳,這個地方頓時成為水碓社區居民乘涼聊天、下棋及泡茶的最佳處所。
-
青 春
劃過黑夜的流星, 割裂了死亡的衣裳, 閃現出光的傷口。 燦爛、短暫, 是生命之火。 少年輕狂願如流星, 電光石火,爆裂出一道光彩。 執著、熱烈, 不惜犧牲、燃燒, 只求留在記憶之中。 白晝的流星, 在艷陽的壓制下, 幾乎無人注意。 忽視、冷漠, 是時不我與的痛。 世界太過憂苦, 時刻都有人想許願。 那流星無奈墜落的剎那, 你晶瑩的淚珠… 正盈滿眼框,落下。
-
記憶中的芸豆包子
味蕾是一件非常強而有力的記憶,是深深在舌尖上反覆咀嚼的動作累積出來的,孩提時代見過幾次爸爸口授教媽咪怎麼做饅頭跟餃子,印象中爸爸是負責揉麵糰的,男人力氣總比女人好,之後教我的客家媽咪做,媽回憶著,揉好麵糰,醒好麵糰,接著硬著頭皮上場,媽老說:總有著打鴨子上架的感覺,南方出生長大的媽咪,是嫁給爸爸才開始了南北食物融合的,但是出生有錢家庭的爸爸倒也隨遇而安,多次後,飯桌上出現的是媽咪自己學習出來的菜餚,歷經過戰亂的爸爸卻也甘之如飴吃著媽咪的客家烹調,也在死前對我說出,謝謝媽咪給他一個溫暖的家,那一年我14歲,卻是經歷了此生最大的傷痛,爸爸偷懶,提早打烊找上帝喝咖啡去了,來不及告訴我們關於他東北的家鄉事情,幾十年後,我剛滿50歲,大陸親人找到之下應證,我爸爸當初在東北是個有傭人,奶娘照顧下長大的大戶人家孩子,難怪媽咪說:我爸其實也不會廚藝,幾乎是口授,我媽咪一個個步驟完成,我這點倒是跟我有錢爸爸相似,我也是說得一口好菜的本領 在我小小孩,巴著餐桌的年紀開始,我味蕾的記憶曾經停留在很特別口味的四季豆肉包子,記得媽咪照著爸爸的步驟做著包著四季豆餡料包子,包好放進蒸籠蒸的時候,等待冒著大煙的蒸籠蒸好包子,問題來了,我還記得,媽咪為了讓我吃下這個摻了四季豆末的包子,可是費了一番口舌,小孩子總有不想吃的食物,於是我鼓足勇氣想嘗嘗沒吃過的味道,吹著熱騰騰包子的當下,嗯!四季豆末炒的肉末香味撲鼻而來,我居然可以慢慢吃著爸爸的家鄉味,幾乎就這樣一兩次的包子,卻是深深記在口腔味蕾中,而且這一味包子,只有我跟弟弟吃過,兩個妹妹們都沒機會吃過。 話說還沒被大連親人找到前一年我做了個夢,夢見爸爸,夢中我看見屋裡坐滿不認識的賓客,爸爸開心忙著招呼,還催促我要媽咪再加碼做菜,我看著滿滿的菜色……沒想到一年多之後這南柯一夢,卻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生活中,原來爸爸死前說的:我可能有哥哥姊姊不是他跟大陸未婚妻的,而是我親伯父的孩子們,這個震撼讓在台灣的我們當下無法接受,帶著媽咪跟疑惑正式回到大連爸爸家鄉,大堂姊,小堂姊做著家鄉味,怕我們吃不習慣,有天我問小堂姊菜園裡的豆子是甚麼,堂姊操著東北話說:芸豆,小外甥女在旁邊解釋,我的媽咪倒也聰明,馬上說:跟台灣產的醜豆相似?於是堂姊說:要做好吃的芸豆包子給我吃,看著小堂姊跟小外甥女認真的製麵,揉麵糰,小時候爸媽有過的製作,馬上在我腦海中跑出來,堂姊認真地調餡料,我看著芸豆切細攪拌絞肉,媽咪馬上說:好久以前爸爸在的時候做過,於是腦袋立刻浮現小時候的畫面……。 等待是值得的,30~40年後,我吃著爸爸曾經跟媽咪做過的四季豆包子,時空背景下我們來到爸爸故鄉,那一刻內心是悲喜交加的,和著淚水吃進去這幸福的芸豆包子,明白了爸爸賦予我另一個不同的故事,原來,我們從未見面的大連親人,當初完全不知道的家鄉事情,跟在台灣出生的我們,其實是緊密的連結,吃著芸豆包子,幸福定格,套句東北家鄉話:香著,我知道在天上的爸爸正微笑著,而我眼中泛著閃閃的淚光,是幸福的。 註:東北芸豆跟台灣的醜豆相似,早期沒有醜豆,所以用四季豆代替,芸豆包子跟芸豆餃子是北方的特色食物,芸豆有綠色跟帶些微紫色品種,目前台灣也是醜豆產季。
-
吃地瓜的日子
最近可能因為天氣轉涼,常可看到有人在路邊販賣烤熟的地瓜,隨手買一兩個回家品嘗,味道香又甜,不盡想起了小時候吃地瓜的日子。 記憶中,兒時稱地瓜為安薯(金門音),國軍退守金門才有地瓜這樣的稱呼,習慣了也就安薯與地瓜混用。過去,安薯是金門人的主食,小時候每天三餐都是安薯,個人純吃安薯的日子至少有五年或更長,有些年長者更可能是一輩子吃地瓜到老。民國四十年前後,國軍多數住在民眾家裡,廚房被軍方使用,才看到白米煮成一大鍋的飯,伙伕有時會塞給小孩些許鍋巴,吃起來香又脆,漸漸地,家裡才購買少許白米來與安薯共煮,明確三餐吃米飯是就讀金門中學初中部住校的時候,也不清楚是米飯好吃,還是年少正在成長,幾乎沒有一餐的米飯是夠吃的,策略是先添半碗快速囫圇吞吃完,然後再擠壓滿滿的一碗,當時戲稱為「打衝鋒」,後來,金門縣農業發展委員會鼓勵民間種植高粱,一斤高粱換一斤白米,此後,地瓜與其他農作物反而逐漸少吃。 安薯大多是切塊加水煮熟,用餐時佐以豆豉或花生,就是美味無窮,豆豉自己製作,花生自家種的,只是餐後很快又餓起來,但也只能挨餓到下一餐,實在餓得受不了,就抓把花生來充飢;安薯的另一吃法是在塊狀水煮時加入一些乾的安薯籤、安脯或安脯脆,吃起來的感覺也比較香,如此一來,可以換換口味,才不會吃膩。所謂安薯籤或安脯脆,其實是安薯的乾製品,新鮮安薯只能供應到年底,入冬天氣轉涼,安薯藤會逐漸枯萎,所以,到了年底,田裡的安薯股,就會利用牛和犁將之犁翻開來,使安薯露出,取來削皮後,將之製作成安薯籤或安脯,安薯籤是細條形,安脯是薄片狀。在製作的時日,農家是滿忙的,濕安薯籤或安脯數量不少,必須曬乾,常常就撒在田間的草地上暴曬,等乾後才收入大小不等的甕裡,甕口密封。有時會將安脯壓碎成小塊與粉狀,稱之為安脯脆,才收入甕裡。所以,安薯籤、安脯或安脯脆是那個年代農家的冬季儲糧與主食。枯死的番薯藤並未丟棄,曬乾之後,可供牛隻夜間反芻食用,多餘就當柴火來燒,真的是物盡其用。 這些年來,安薯葉已經變成為菜中的佳餚,不僅為大家所喜好,且價格不斐,連餐廳都會供應。第一次看到妻買安薯葉回來,我脫口而出這是餵豬的,多年來,她每看到我吃的津津有味時,還會以此來取笑我,幸而我不屬豬,否則豈不名副其實!不過,兒時的新鮮安薯藤確實是煮熟後餵豬,與現在安薯葉當菜吃相比,真的是天差地別,我心中有個疑問,那個年代為何不吃安薯葉?是不好吃嗎?如今的安薯,經過品種改良,連葉子也變得細膩味美。最近我將剪下葉子後的安薯藤,種在自家庭院的菜圃上,沒想到長得非常茂盛,最不可思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不但不會枯萎,反而露出了新葉、長得茂密,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原本在春夏種植而秋收的安薯,竟然也能夠在冬天的寒冷氣溫中,成長茁壯,顯示其耐寒能力超強。 安薯粉是另一種吃法,安薯經削皮後,磨過銅製的小突起而成為小碎片,將汁擠壓出來,一次可能無法將全部地瓜汁擠出,可加水再擠,然後日曬或陰乾,等水分全部蒸發掉,留下來的就是白色安薯粉,剩下的碎片渣,還是可以吃的,與新鮮地瓜一起煮,就是安籤啊粥(金門音)。食用安薯粉也有各種變化,可將安薯粉與小麥粉(也是自家種的小麥經石磨磨成)相混,加入少許的清水,揉勻後以手製作成小球狀如拇指大,將之壓扁成所謂的「膈啊(金門音)」,再與黃色油麵一起煮食,也可以再加些塊狀的小芋頭與調味品;安薯粉也可以和豆渣混合,加些許青菜如韭菜或蔥與蒜,搓成圓球後壓扁如巴掌大,過年煮雞時貼在鍋邊熱熟,稱為豆渣圓,真的是美味無窮,令我懷念,有一次過年時,我忍不住試做豆渣圓,以饗兒時的回味,可惜並不好吃,我想是自己不會製作,也有可能是時代變遷,目前的美食繁多,美味無窮,舌頭的味蕾已被寵壞,那是當年的豆渣圓可相比擬,從此不再想它,與之絕緣。 烤地瓜是兒時的一大樂趣,在家是利用煮三餐之後的餘溫,將地瓜悶熟,在野外才是有趣,兒時的玩伴,利用放牛的時段,讓牛自由吃草,大家聚在一起,分工合作,有人去撿柴,有人找尋旱田犁過後所形成的小土塊,來疊成一間土甕啊(金門音),留一個門,塞入撿來的小柴並燃燒,等到土塊內側呈現微紅色,然後將安薯放進土甕啊裡,並壓垮以悶熟地瓜,一會兒就有烤地瓜吃,有些時候,地瓜稍大而沒有悶熟,照吃不誤。 安薯的吃法想必還有多種,以上僅就記憶中幾種常見的煮法,稍加敘述,有些吃法個人可能從未嘗過,也就無從瞎扯。
-
攝「孕」故事
「你的眼神表情應該要有點迷濛,」我對著懷著六個月雙胞胎的女兒指揮著,「把你的下巴稍微提高一些,身體微側一點,這樣才有凸顯出肚子……。」 拿著單眼相機的我有如專業攝影者般教女兒擺弄姿勢,希望能呈現出幸福洋溢的孕媽咪模樣。 聽起來我似乎對攝影很專業般,其實不然,一切都是女兒的主意才有這攝「孕」故事。 不知從何時的流行?現代的年輕女孩如果懷孕了,孕媽咪很喜歡找專業攝影師為她們拍下大腹便便的孕期照,或許是年輕人生得少,懷孕是人生大事,也是科技和觀念的進步,這風潮已行之多年。但對上一代的婦女我來說實在有點妨礙觀瞻,羞於見人,所以也錯失了將這寶貴孕期的形象記錄下來的機會。 可是經專業手法拍出來的孕媽咪,真的會讓人為之開心並予以深深的祝福,所以當女兒在婚後三年多終於懷雙胞胎後,她也計畫要留住可能從此就封肚不再懷孕的身影。 於是她開始詢問各攝影公司的攝孕價錢,一探之下,價錢讓她有些咋舌驚訝,想到雙寶誕生後的家用開銷勢必沉重,現階段必須凡事精打細算才可,但她又不甘心就此作罷,沒想到她竟打起我的主意起來。 原來在女兒未懷孕前,我剛好去參加了一個學習攝影的課程,在學習的興頭上,我會將一些攝影作品po出放在fb分享,雖親友基於鼓勵不吝讚美我的相片,但我知道離真正的專業攝影者我連幼兒園生都還不如呢! 「媽,我算過了,如果你能幫我拍,我只要自己準備幾個造型的衣物,再請人幫我化妝,然後我再找一個場景有泳池的MOTEL,我計畫我生日那天請假一天完成這件事,請你幫我攝影,我也比較放得開,而且這樣可以省很多費用。」 一聽女兒這個提議,當下是驚嚇與拒絕: 「你別太相信我的攝影技術,我沒辦法的啦!」 「你還是找專業的啦!我貼補你點錢就好。」 迫不得已,我希望花錢了事算了! 「你一定可以的,我先給你一些別人拍過的樣子,你可以作參考,然後我找地點,你就把時間留下來,我相信你,就當做給我的生日禮物。」 禁不住女兒的懇求,我只好硬著頭皮,在女兒生日當天,攜著我還沒使用熟練的單眼相機,載著化好濃妝,大腹便便的女兒,在接待小姐質疑的眼神中,車駛進去索費三小時1880的MOTEL,進行了這母女間的瘋狂之舉。 「來!我們可以灑些花瓣在床上,營造出另一種浪漫氣氛……。」 「我覺得可以把這面紗放在你的肚子上,我用特寫鏡頭照會更有效果,」 「你可以把雙腳架在牆上,然後作沉睡的樣子,這樣也很性感。」 「你現在坐在泳池旁玩水,這是另一種純真自然的風格,」 「現在將你的眼神望向窗戶外,表現出期待的表情……。」 「這個角度光線好,你就自然的站著就好,我會調整鏡頭。」 女兒總共準備了四套造型服飾,在換裝時我還充當她的髮型師,幫她編髮換頭飾,三個小時的時光在櫃台小姐前十分鐘的提醒下,才發現母女倆已玩得渾然忘卻時間。 匆匆地整理了房間後,母女倆開心的離開,連再檢視拍攝效果如何的機會都沒有。 回去後女兒將照片過濾,留下她滿意的,再自己用軟體稍微修潤後,她將之分享給朋友看,大家都大讚好美,好夢幻,有拍出女兒想要的效果,母女的攝孕初體驗竟意外的圓滿成功。 而我這臨時受命的攝影老媽在洋洋得意之餘也在想,此事除了幫女兒省下一筆費用之外,最大的收穫卻是能在女兒懷著孫兒,在她的生日當天由我掌鏡記錄這珍貴的畫面,這三代之間的幸福連結,才是我人生中最無價且會回味無窮的故事啊!
-
明鏡照長照
古 詩 曰:歲月等閒邁耋齡,健康漸減改容形。 逢人頓怯平生志,傲對風霜且自寧。 今 文 誌:月兒彎彎照九洲,日頭圓圓顧長壽。 終日溫飽樂悠悠,夜來風雨毋庸愁。 新古詩云:古月高掛照金門,今日德政護老人。 長照圓滿好溫馨,日月常態會永恒。
-
詩人逗留的西安
認識中國,可以從陝西著手,而認識陜西,可以從西安開始。 西安,是一座熱鬧的城市。路過時,許多關於西安的悲歡,陸續於腦海中浮現,令人不忍心那麼快穿越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因為這裡充滿悲歡與驚喜的故事。於是,想認識西安這座城市,可以從一位詩人在這裡逗留的歲月開始閱讀,而他的名字是──杜甫。 西安,位於秦嶺之下,渭水之濱。從公元前十一世紀起,在此之前,已經有周、秦、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等朝代在這裡建都。之前的名字──長安,這片風雨走過,烈日走過的土地,帝王將相走過,安祿山走過,詩人杜甫走過,眾多販夫走卒走過……而這裡的街道,方向端正,排列筆直,佈局像塊棋盤。盛唐年間,躍升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 西安,在多年以前,這裡是漢唐時期絲綢之路起點,也是詩人匯聚的場域,雖然沒留下太多的歡顏,卻留下了令人難以釋懷的傷痛。尤其是被中國人稱為「詩聖」的杜甫,在這座城市待了十年,三千多個日子裡,煮字療飢的落寞,讓我每一回路過這座城市時,似乎聽到了來自遠方詩人的無奈。 ■ 長安城,米價攀升。 為了功名,在長安等待的日子,杜甫發現自己的確瘦了許多。 朝廷連年用兵,長安物價也一天比一天昂貴起來。在飢寒交迫的壓力下,只管未老先衰、又窮又病,除了按當時的風氣奔走朱門,用心血所寫的詩文到處投遞,以爭取他全家老小的生存而外,也沒有其他的辦法了。 杜甫久不得意,寄居在城南貴人坊後一條偏僻的小巷內。為了生活,杜甫將親友致贈的一雙絲綢鞋賣掉,得錢五百文,用這筆錢在鐵舖裡打造了兩把小鏟,在城外找了一塊空地,種了一些常用的藥草,如蒼耳子、柴胡、山藥、益母草、蒲公英。除了寫詩,還經常蹲在藥圃,近距離看著蒲公英的葉子。他發現蒲公英的 葉子是從根部上面一圈長出來,圍著一兩根花莖。花莖是空心的,折斷之後有白色的乳汁。由很多細花瓣組成黃色花蕾的蒲公英,成熟之後,花變成一朵圓圓的蒲公英傘,風一吹,四處飄揚。 杜甫發現,自己就像蒲公英一樣,隨時要有流浪或漂泊的打算,他漫無目的地閒逛著,負責管理市場的市署與和平淮屬就位於井字街的正中位置。他希望找到一處可以擺放草藥兜售的地方,但找了很久,一直沒有攤位願意挪出一個角落讓他擺藥草。找不到擺藥草的地方,杜甫只好挑著藥草到人多的地方兜售,口袋裡躺著幾枚開元通寶的銅錢,隨著步履的沉重而叮噹亂響………. ■ 杜甫在曲江池的酒肆裡,喧嘩聲四起。 多久沒回家探望妻兒了,杜甫掐指算了算,臉色有些凝重。從酒肆的窗櫺望出去,俯視長安城內的人家,屋瓦如鱗,繁華的街道,行人車馬頻繁往來,十分熱鬧。這座城市,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是當時阿拉伯巴格達城六倍大,有五萬多個外國人旅居。在長安城通往各地的交通幹線上,每三十里都設有驛站,驛站備有驛卒、馬驢與車船等交通工具,以備傳遞公文和官吏往來及行人之用。 牛車在街上緩步前行。由於馬價昂貴,僅有王公、百官、權貴、富豪子弟才有資格騎馬,下等官吏騎乘劣馬,販夫走卒等貧寒之士通常騎驢,騎牛者除了鄉野村夫外,大都是文人或隱士。長安城有賃驢或僱驢的行業,僱一頭驢行二十里,五十文錢。許多讀書人騎著驢,背著舊錦囊,在朱雀大街推敲詩句,以顯示孤傲自賞的清高。 杜甫為自己斟滿了一碗酒,一個人緩緩品嚐著。 為了參加制舉考試,杜甫在長安城流浪了十年。 科舉與功名,永遠都沒有被劃上等號。 ■ 唐初,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以鄉貢、生徒及制舉三方面選取國家所需的人才,這年,機會又來了。許多學子群聚長安城,等待的是魚躍龍門的驚喜。 唐玄宗下令徵召各地有才之士到長安考試。沒有官職的,立即可以派發上任,目前擔任官吏者,可以晉升一級。 制舉的消息傳得很快,許多慕名而來的學子,聚集長安城,希望透過這項考試,謀得一官半職;而許多位階低的地方官吏,也不放棄這次加官晉爵的機會,請了假而跋山涉水到長安來。杜甫滿懷希望地參加了這次考試。 杜甫心裡明白,想當官,只有參加科舉考試。 一試成名。 ■ 杜甫花了五十文錢,僱了一頭驢,在長安城街道徐行。 陌生的臉龐與多種地方方言交會的長安城,如春節般的熱絡,客棧與酒肆幾乎沒有空位。近萬名學子在長安城參加了這項劃時代的考試,這群人離功名越來越近了?雖然已經考完試了,除了家中有事,必須趕回去處理,或地方官吏必須回到工作崗位續職外,大多數人都聚集在長安城裡,等待放榜的日子。 杜甫曾經向唐玄宗進獻《三大禮賦》,受到讚許,卻命他待在集賢院等候派官令,一等就是整整四年,鬍子都等白了,最後,還是沒了下文,他噘著嘴,繼續在沒有人認識他的街道徐行。 去喝點酒吧,放鬆一下繃緊的心情。杜甫如此想著。 於是,往酒肆的方向徐行。驢子走著走著,竟然停了下來,磨磨蹭蹭地嘶叫著,杜甫跳下了驢子,拍了幾下驢子的後腿,驢子仍然不願意前行,無奈之餘,只好牽著牠走向酒肆。 放榜的前夕,長安城酒肆生意特別好。 許多書生都聚集在一塊把酒論詩,甚至相互調侃,如果考上了,千萬不要忘記今夜的豪情,一定要相互提攜。說著說著,酒過幾旬之後,東方天際也逐漸浮現了魚肚白了。 一群書生匆忙離開酒肆,湧入了放榜的地方──禮部。 杜甫也擠在人群中,墊著腳尖,探出半個腦勺,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黃榜之上。在綿密而莊嚴的鼓聲中,遮住黃榜的紅絲綢被掀開後,書生們尖叫了起來! 「野無賢臣」四個楷體大字,黑壓壓地落在黃榜上。 書生們情緒激動地開始在禮部外叫囂著,擔心讀書人進宮後,揭發他幹的壞事,因而早就想好了對策,一個人也不錄取的李林甫,聽到了消息後,相當震驚,深怕事情鬧大了無法收拾,立即調動侍衛隊前往鎮壓,對於那群手無寸鐵的書生進行毆打與驅散,甚至逮捕了許多書生,關進了大牢。 杜甫被驅散後,一個人若有所失地走在街頭,而這個街頭,他已走了十年,始終沒有走出功名來。怪,只怪自己生不逢時?為了生活,為了在這座城市活下去,等待機會,繼續寫詩獻給當時的名士或權貴,希望能獲得引薦,也繼續種植藥草,沿街賣藥,換取零星收入過日子,或寄食於朋友家,在「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苦悶中,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 ■ 詩人逗留的西安,曾經是十三朝古都,如今依然熱絡,目前是陜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醫療、教育中心;每一回路過,都會想起杜甫這位詩人,杜甫的落寞而令人多了一份心疼。
-
【大美靜默的高土上】無聲行旅
越過了第七座山丘 循著駝兒疊疊錯落的印子向西 路徑向來就不十分明確 旅人在風的草原上牽徙傾斜的季節 荒而安靜的塞壩上 你是黯然划過的行雲
-
子孫滿堂
科名:安石榴(落葉小喬木)。花語:富裕。比喻乘龍快婿。湯顯祖.紫釵記:「待做這乘龍快婿,騏驥才郎,少的駟馬高車。」指兩姓聯姻的關係。 東大大,西小小,合起來剛剛好,南躲躲,西遙遙,趕快開門吧!富一.富二.富三.富四.富五.富六.富七,芝麻開門!芝麻開門!叩叩、叩叩,芝麻開門!芝麻開門!叩叩、叩叩,哇!芝麻開門了,金銀財寶通通來,大顆小顆排排站,一粒一粒亮晶晶,晶瑩光滑像紅寶石,好漂亮啊!好漂亮啊!好事天天有,年年多富有。它蘊藏著古意盎然美好的佳話。 哇!弟弟叫了一聲,大家快來看哦!爸爸抱回來一棵好漂亮的紅花果樹。真的嗎?媽媽來看看,哦!老公,是一棵「安石榴果樹」,好漂亮,哥哥一起同聲叫好,好棒哦!古時候,常常聽一些老一輩的長老在說:「安石榴的風俗,在過年過節時,抱回來一棵石榴果樹,大家多叫富裕。」 這時,我們全家把它當「喜願樹」開始綁著一張一張的許願卡,好快樂努力的去達成自己的目標。不僅有美麗的花朵和香甜的果實嘗,又可賞花,也可食果,真是一舉三得。安石榴是很適合盆栽的植物,即可觀樹,栽培管理容易,繁殖簡便,住在有樓房公寓的家庭,陽台或屋頂的平臺空間裁培。讓親朋好友以賞花為主,近來市場常常進一些好大的安石榴果實,一問,才知道是金門縣林務所來的,好大好漂亮!暗紅色的外皮,裹面蘊含著可供食用的小種子,一顆顆亮晶晶光滑,味道很甜又帶點清香,十分甘美獨持,大家稱讚它為紅寶石一般的佳麗美言。 現在生活過得好的有錢人家,大籃小籃的禮買回家送人,聽說:我國大陸風俗,結婚喜慶的賀喜客送禮多以「紅石榴祝賀其佳話是,多子多孫,吉慶滿堂」之意。安石榴果實成熟時,果皮會自動裂開,露出果皮內眾多的種子,象徵著:「金銀財寶通通來,子孫滿堂。」此外,果皮可以製染料,樹根和花朵可以作為中藥材料,真是具有多重經濟價值的觀賞花卉,花嬌果兒更香甜。 安石榴的葉子是對生的,末端變成刺狀,在開花時,花莖短,花朵大,有單瓣和重瓣兩種。花色除了傳統的鮮紅色外,淡紅,深紅,乳白等色,很多家庭的庭院在排放,看起來很美觀,如想栽種安石榴,要開花結果又兼顧,則應該選用「千瓣紅」。芝麻開門!芝麻開門!叩叩、叩叩,芝麻開門!芝麻開門!叩叩、叩叩,金銀財寶通通來!願望終於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