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麵
大學獨自住宿在外,泡麵、瓦斯爐是陪伴一餐的最佳夥伴,到大賣場採購,便像個精打細算的主婦一分一毫都要算得詳細,畢竟預算有限,必須量入為出。
當學生雖然窮,卻也要讓自己吃得飽,也吃得健康,偶爾買點餃子,煮個幾餐,最常吃的,大概是泡麵,從乾麵到湯麵,從拉麵、炸醬麵、爌肉麵、肉骨茶麵、排骨雞麵、素食麵,從A品牌到B品牌,從B品牌到C品牌,口味豐富多元。
最常買的是科學麵或王子麵,可以讓原先不足的麵量加大,讓肚子吃飽,只要加個一到兩包,頓時就可以變出一碗俗擱大碗的美味麵食。然後,將買來的青菜與肉片燙熟,加入麵中或是分開食用,一餐便能好好解決。
坐在電腦前看著電影,吃著自己完成的小小料理,那種辛苦達成後的享受,使泡麵更加美味,尤其是配上料理電影或是節目,彷彿像電影裡的主角,也看著電視節目介紹的料理美食,吃泡麵與配著豬肉乾,想像在吃一碗頂級的排骨麵,或是像料理主持人身處在異地,介紹著一道又一道的頂級拉麵,達到神入的境界。
懶的時候直接用泡的,閒的時候拿起鍋子就開始煮,先讓水滾,再放入料理包,爾後放入蔬菜,最後放入泡麵,原先乾扁的麵條遇熱膨脹,湯頭的香味早已滿溢房間,宣告著再過幾分鐘就可以大快朵頤,就這樣每次的反覆練習,似乎捕捉到那時候撈起麵條最為恰當,或是一鍋麵的完成,準時關火時間,也算是種技藝。
最辛苦莫過於善後處理,要將桌面上不小心滴到的地方擦拭乾淨,還要將餐具拿到浴室洗刷,有時弄得兩隻手都油油膩膩,不太舒服,卻也是心甘情願投入每次的煮食,望著食物櫃上那琳瑯滿目的泡麵,雖然是窮學生的表徵,但到今日,雖然食安問題造成日後的恐懼,我都還懷念著那段時光,那些蹲在地板下料理的時刻,每一次都能自主的選擇要怎麼吃,怎麼煮,而又不用太複雜,因為是泡麵,誰也不用將就誰,也無須等待太多時間,泡(煮)了就對。
泡麵不只是吃的意義,還陪伴我度過失眠的夜,趕報告的夜,看中華隊或王建民的夜,還有做了許許多多事的夜晚,它的存在正如會發明它的意義一樣重要,而被發揚光大,今日,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特色的泡麵,如台灣、韓國、泰國、日本等,不見得樣樣都吃過,大家卻對它有共同的情感與不會消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