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現代詩選】吳承明論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克全。
點閱率:1,032
字型大小:

詩人有兩種概分:一種是擅變的,似乎永遠在衍化、辯證,譬如去年甫獲第一屆李白詩歌大獎的大陸中生代詩人于堅──沒什麼別的意思,這幾天剛好又回頭拜讀于堅的「微物敘事」論,所以順手捻來為例──另一種詩人是情思始終很穩定的,吳承明就是。
再進一步看,吳承明和于堅兩人也異中有同,他們做為一個詩人的風格及詩觀,或竟是源自一己的行動,換言之,並非先有什麼樣的思想,再有什麼樣的行動。看似理念在先,繼之以行動,其實或竟是相反的。于堅如此,吳承明何嘗不然?從他推廣豆梨花的例子可證,可惜天不假年,否則他日豆梨花開滿梓里,他的詩興一定會噴薄而出。吳承明的詩的理念,即他的詩觀,很簡單,也並不艱澀隱晦。甚至,有時候竟是有矛盾的,顯示他真的不大善於作智性的辯證操演。試看他在風燈詩頁第10期(68年7月31日)發表的詩觀:
「我相信真正使一首詩不朽的是它感人的內涵而不是別的,詩的語言固然也很重要,但現代詩絕不該只是一些濃妝過的句子,漂亮但毫無內容。
我們是否已誠懇地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心中的意念?這個問題比爭論一首詩的晦澀或明朗要重要得多。
我一直試著用客觀的敘述來表達主觀的思想。當一首詩完成的時候,它便離開我的主觀意識而成為獨立的生命體,我不在詩中直接告訴讀者什麼,但我希望讀者能從詩中感覺到什麼。」
第一段說的「我相信真正使一首詩不朽的是它感人的內涵而不是別的,詩的語言固然也很重要,但現代詩絕不該只是一些濃妝過的句子,漂亮但毫無內容。」這是以詩重在題材、內容。可是其詩觀第二段說的「我們是否已誠懇地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心中的意念?這個問題比爭論一首詩的晦澀或明朗要重要得多。」這卻是著重在詩的語言形式美學的表現,於是前後彼此便有著扞格。試看多篇吳承明詩作,他是主題和表現兩皆看重的,所以並不必要去強調孰輕孰重才是。何況進一步看,文學應是「濃妝淡抹總相宜」,以表現為主的,甚至是以形式、技法為重,而以形式作為內容的。
而詩觀第三段「我一直試著用客觀的敘述來表達主觀的思想。」客觀者「無我」,主觀者「有我」,二者亦前後呈現矛盾。
這是我們對詩人吳承明整體的第一個觀察。話說回來,詩觀本身的理路不清,或者詩觀與詩作二者的彼此矛盾,並不一定是詩人絕對的缺點。詩人身上往往就充滿矛盾,甚至荒謬。重要的還是端看其作品。美國現代派大詩人艾略特在其〈小論詩的批評〉一文裡說:「詩的歷史的或是哲學的批評家,是為了創出歷史或是哲學而批評詩的,詩的批評家則是為了創造詩而批評詩的。」艾略特在這篇論文,一切以詩本身為依歸。然而我們又何嘗不可這樣問:「詩的本身究竟為何物?」詩的外延可以無限寬廣,將之視為詩的本身,創出歷史或是哲學而批評詩的那種批評,想必也可豐富(當然,從另一觀點是削弱)詩才對。
大陸名學者錢理群有一次在提到周作人時,說周作人有一個概括:漢語有很強的裝飾性和游戲性。我首先是聯想到晚期吳鈞堯那一系列詩性散文,正有著鮮明濃膩的裝飾性和遊戲性行文。(他連在聯副駐的答客問,格調都是這般)對比下,吳承明的文字──在這裡是詩,就樸素無華多了。即如下面這首寫於民國六十六年的〈水月庵〉:
樹濤裡
彷彿是一句隱隱的鐘聲
緩慢地
擴散為千山
萬壑
靜聽
又彷彿沒有
 月光下
深閉的門 和
寂寂的青燈
緘默如一句費解的偈語
竹葉總寧靜的落著
冷清的小徑
其實只是淡淡而又孤獨的菊花香
 ──幾千年的寂寞紅塵
可否在水聲裡遺忘?
溪水兀自流著
夜寒
其修辭是模擬諸多古詩詞的集合,如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岩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
王維〈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下略)」
最有名的當然是那首唐朝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裡又拋顯出吳承明詩作的特色,他雖是英文系出身,但走的是中國傳統詩的傳承一路。而行文並沒有明顯的裝飾意圖(更遑論遊戲性了),頂多只是幾個暗喻和明喻作為修辭格而已。(樹濤/鐘聲、青燈/偈語)。
他另外有一首〈易水行 〉也是類似的風格,篇幅所限,此不贅述。我們可再試舉下面這首〈棺材店 〉:
不要發愣啊 夥計
你錯落的斧聲總不斷訴說
一種詞義艱澀的生命 一盞茶
就在我們相顧無言的緘默裡沸著
我們寂寞地喝酒
不要發愣啊 夥計

 讓我們把生命急急地打扮起來
是木屑 是我們瑣碎無聊的生活
呵,這是誰淒涼的身後事
我們寂寞地喝酒
不要發愣啊 夥計

 仿若步上一程沒有消息道路
你在沒有方向的夢裡摸索
呵,夥計,何時你將突然醒來
驚覺自己正睡在熟悉的木頭裡
何時你將安靜躺下
化為一片渺茫的斧聲
我們寂寞地喝酒
 不要發愣啊 夥計
詩中的修辭格是以「不要發愣啊 夥計」作複沓,模擬生命的枯索,以及無可挽回的命運。這是很漂亮的文字形式的表現。儘管整首詩的情思,其實並不迂迴,也是直白無隱的。一路走來,我們當可窺出,基本上,吳承明詩是一種對周遭人事的抒情詠嘆調,他並不做太多的形而上的玄思,表示他對人世某一層面是善感而多情的。譬如下面這首刊登在六十四年高師風燈第三期、常被傳誦的〈落日與煙〉:
靜坐著
沉思
那彷彿故地的落日
正扯動你不安的身影
秋意已深 這重重的蘆花
莫非是你去歲離家時的緘默
落葉繽紛
這村子是沉靜了
深深的巷子穿入煙渺的往事
綣綣的煙纏繞著
拉不斷的感嘆 呵
那彷彿故地的落日
正悄然滑入
你遼闊的鄉愁裏
詩寫鄉愁,用「落日」、「秋」、「蘆花」、「落葉」、「巷子」、「煙」等等意象來勾勒,然而也無進一步的玄想,可能性情使然,他原志不在此。這首詩美在旋律形塑成的氛圍,有蒼茫之感。他另幾首寫鄉愁的詩,如〈黃昏‧河〉、〈離〉等等,都是〈落日與煙〉的複沓版,也都可以歸類於鄉土文學。
前面提到吳承明行動先於思想理念的人格特質 (不妨說是存在先於本質的),這跟錢理群論述的周作人也互成一有趣的反差。根據錢理群得觀察,周作人日後將思想與行動脫鉤更為致命的是,周作人的「還思想於思想者」,實際上是要否認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要把自己還原成「純粹的個人」,根本斬斷個人和社會的聯系,完全放棄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思想一旦失去了和實際生活的聯系,就成了自娛自樂的智力遊戲:而這正是周作人所追求的。
幸好我們的詩人吳承明,沒有走上這一步。
他走的是行動和詩的藝術的結合的路。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1898-1979,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理論家,法蘭克褔學派的一員 ) 在其《美學的面向───藝術與革命》書中說過真正偉大的藝術應該是悲劇與喜劇的辯證的統一。用在吳承明身上的,雖稱不上悲劇與喜劇的辯證的統一,卻是「行動和詩的藝術的辯證的統一」這樣說應該是很允當的。馬庫色又說革命就在藝術的本體當中,亦即在美本身。美,當它對抗醜惡的社會時,它便成為一種顛覆的力量。
讓我們用馬庫色後面的這番話,向匯集行動者及詩人於一體的吳承明,致上深深的禮敬。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