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市場的滄桑
我和老妻走進了東協廣場大樓。
裡頭熱鬧得緊。商家的擺設,不外是食物和衣飾,以及二手手機買賣,主要客群都是東南亞的移工。大多操著越南口音居多,間雜著印尼、泰國、菲律賓。店員見著我們,立刻會說出純正國語,很有禮貌地吆喝生意。
「你看紅毛丹,那是香茅!我家鄉的椰子,殼上面一叢叢土灰色的長毛,和台灣的不同。」妻童年時在緬甸出生,12歲時因當地排華暴動,僑民紛紛避禍來台定居。如今見著了家鄉的水果,眼睛一亮,格外興奮。我說:「妳說的香茅,就是平時妳煮緬甸麵找不著的香料,對吧?」妻高興的點點頭。「啊,這還有波羅蜜!」妻興奮的說。
我們一間間店家逛過去。我看到一個越南女子嚼著自助餐,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入口,妻說她小時候也是這樣進食,這是東南亞一帶居民飲食文化的特質之一。其菜色有別於台灣,幾乎每樣菜都含咖哩、薑黃、辣椒等辛香料,加上蝦醬、魚露,看來都很入味。我的胃,對這些辛香料都過敏。何以東南亞的菜色都要這麼鹹又辛辣?老妻說,當地氣候炎熱,居民食慾差,佐以辛香料,可以刺激食慾。
一家越南特色的飲食店,玻璃櫥櫃裡擺滿了一條條的長形法國麵包,但看起來軟一些又沒那麼長。我想買一條嚐嚐,原來不可單買,店員會切開來,夾上許多作料,作料裡又有辣椒,我只能邊吞口水,看著老妻大快朵頤。老妻說,越南以前是法國殖民地,所以演變出類似法國的長條麵包,再加上他們當地特有的食材改良而成。我總算找到一家本地人開的臭豆腐,我先聲明不辣,她說有,果然連泡菜都不辣,是用百香果醃製,生平第一次吃到,好吃極了。
記得二、三年前這兒還叫第一廣場,怎一眨眼已更名為東協廣場了?
第一廣場在我童年時,是第一市場,它是最靠近台中火車站的平價傳統市場。我家在台中公園對面,母親每日提著菜籃走十分鐘就到,當時市場僅是一間間平房,我總是像跟屁蟲似的跟著母親,看著這些五彩繽紛的食物以及母親同小販討價還價的情景,挺新鮮有趣的。走累了,母親會買一碗綠豆湯或粉圓湯給我解渴,還會跟地攤上操著鹿港口音的小販買牛舌餅、紅豆麻糬給我解饞。母親喜歡跟一個從苗栗來的客家人買蘿蔔乾,說她的蘿蔔乾最道地!偶爾母親聽鄰居說起,第二市場食材蠻高檔的,去了之後,才知價格翻倍,消費者多是貴婦、醫生娘。
第一市場,不僅是台中市中區市民每日解決民生問題必到之處,即便連屯區(北屯、西屯、南屯)居民也會搭公車前來採買。當時的西屯是一片稻田,沒有科博館、草悟道、七期重劃區,他們到中區來,就如同鄉下人進城。由於火車站就在附近,彰化鹿港、苗栗銅鑼的小販,也不遠千里搭火車前來兜售貨物,據說扣掉車錢,還是很有賺頭。
半個世紀過去了,整個第一市場起了高樓,加上西屯七期重劃,蓋起豪宅,本地人大多遷移過去,中區好長一段時間顯得空蕩蕩的,如今卻由這些東南亞移工進駐,中區又繁榮起來。
我有些惆悵,第一市場不見了,一個新住民的時代來臨了。突然想起在成功路的小巷,一整排的青草店如今安在?匆匆離開大樓,鑽進小巷尋覓,青草店還有兩三家倖存。那是當年我買百花蛇舌草和半支蓮的地方。「菜刀王」還在,我一步步地走著,想尋回往日的足跡。
國家的南進政策才起步,尚未有具體的規劃,反倒是東南亞居民搶先一步,尤其是越南移工,已經將整個昔日最精華的台中中區填滿了。每至假日,台中公園綠蔭下的草坪擠滿了東南亞移工,他們在草坪上鋪上一層塑膠布,圍成個圈,席地而坐,喝可樂、吃薯條,快樂的聊天、歡唱,周遭一群白鴿忽悠而至,在草地上啄食殘羹剩飯,一幅豐衣足食的畫面,使冷清許久的公園又恢復昔時的喧鬧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