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歲不我與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長慶。
點閱率:637
字型大小:

———《時光已走遠》後記

收在這本書的十一篇作品,我把它分成二輯。

第一輯的九篇散文,可說是我從事小說創作之餘的「副產品」。儘管它距離完美尚遠,更稱不上是主流文學,但同樣是腦汁與血汗凝聚而成的結晶,我沒有不喜歡、不珍惜它的理由。況且,我的文筆原本就平庸,一個沒有受過完整教育而在這塊園地踽踽獨行的老年人,又有什麼本事以一堆詰屈聱牙的意象來經營散文?一切就源於自然、順應自然吧!即使這些作品的主題都侷限在這方小小的島嶼,沒有磅礡雄偉的氣勢,亦無扣人心弦的動人故事,但能為走過的留下痕跡,復把它書寫成章,留下一個永恆的回憶在人間,畢竟是可貴的,這或許是我出版這本書的原委。 

  讀者們都知道,文學本是人生的反映、生活的寫照,在滿佈荊棘的人生旅途裡,各有不同的際遇和生活方式。有人一生享不盡的富貴榮華,有人一輩子困苦顛連。這世界構造得太不完美了,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又能奈何?當無情的砲火遠離這塊島嶼,島民正過著前所未有的清平歡樂時光時,我並沒有遺忘先人蓽路藍縷,開闢這片土地的苦心。因此,在學習創作的三十餘年裡,書寫的範圍幾乎圍繞著自己的家鄉,大部分作品亦與這片土地息息相關。雖然,燦爛的時光已走遠,生命中的黃昏暮色已來臨,但我並不在乎被定位為邊陲文學或鄉土作家,甚至,以生長在這個小小的島嶼為榮,以歌頌這片貧瘠的土地為傲。

二○○二年春天,當我寫完小說︽冬嬌姨︾後,我試著以週遭的詩人為傾訴對象來書寫散文。因為在我心中,詩人有綿密的思維、清明的心智、豐富的感情和敏銳的觀察力。於是在欣羨之餘,就敦請他們來聆聽我夢中的囈語以及對這片土地的回顧。然而,對於一些多情浪漫、行為有差池的詩人,卻也難逃我的數說。因為我只問是非、不講情面。朋友們看過後總會相互猜測,或詢問我筆下的詩人到底是誰。今天,我必須坦誠相告:我描述的是那些行為有差池,既不思過、死不認錯,且又喜歡對號入座的「正人君子」。

第二輯偏重於文史的論述。除了試論黃振良的︽金門戰地史跡︾外,另一篇針對的是一個較嚴肅的問題──「金門特約茶室」。 

  黃振良的作品,文辭優美、思路綿密、筆調嚴謹、段落分明,已是眾所皆知的事。三十餘年前發表在︽新文藝月刊︾的散文──︿溪流的懷念﹀,就已受到文壇的矚目和肯定,並奠定他在文學創作路上的根基。我們也共同創辦了金門地區第一份獲得行政院新聞局核發登記證的民間刊物──︽金門文藝︾。其中的酸甜苦辣,的確一言難盡;雖然受到不少挫折,但始終無怨無悔。 

  一九七九年,我們把︽金門文藝︾交由旅台大專青年接辦,之後雙雙成為文壇上的逃兵。他從島外島回來,依然從事教職;我離開太武山谷,在新市街頭販賣書報。平日雖然互動頻繁,但離文學卻愈來愈遠,久而久之便形同陌路;數年來,彼此心中已與文學沒有任何的交集,也未曾寫過隻字片語,更品不出詩、散文和小說的芳香。 

  經過二十餘年的沈潛和養精蓄銳,以及基於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我們又相繼地復出。我仍然以文學為主,而他則懷著強烈的使命感,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在浯鄉文史的蒐集和撰述上;幾年下來,其成績斐然可觀、有目共睹。從早期的︽金門古式農具探尋︾、︽金門民生器物︾、︽金門古井風情︾到近期的︽江山何其美秀︾、︽浯州鹽場七百年︾、︽金門戰地史跡︾::等,不僅本本圖文並茂,也同時展現出多方面的才華。在從事文史與攝影工作之餘,復以散文集︽掬一把黃河土︾向我們宣示:他並沒有放棄文學創作。黃振良可說是浯鄉擁有「作家」、「攝影家」、「文史工作者」與「閩南語教材編著者」等多重身分的第一人。而我們似乎也發現到,他在「文史」、「攝影」與「金門方音語詞彙編」、「閩南語教材編撰」上的成就,顯然地,已蓋過「文學」的光環,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站在他多年朋友的立場,只有祝福,不敢有更多的苛求。   當特約茶室走入歷史的此時,我們親眼目睹坊間一些不實的傳言,以及面對事實被扭曲時的無奈。起初看到媒體上那些荒謬的報導,或坊間一些流言蜚語並不以為意,甚至嗤之以鼻、一笑置之。然而,當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媒體荒唐錯誤的報導時,一股無名的怒火驟然間從心中燃起,在憤怒難忍的同時,且也讓我更清楚,一個在浯島生長的庶民應有的職責。倘若我明知報導有誤而不去導正,明知遭受曲解而不去扭轉,與那些不求甚解、道聽塗說,用美麗的謊言來誤導讀者的媒體工作者又有何差異?因此,基於這份使命感,在寫完長篇小說︽日落馬山︾後,我拋棄所有的俗事,以嚴肅的態度,沉重的心情,義無反顧地寫下──︿走過烽火歲月的金門特約茶室﹀,除了駁斥那些不實的傳言外,也同時為這段曾經負載過非常任務的歷史做見證。 

  不可否認地,這段歷史和我有著一份難以割捨的革命情感。在防區真正擁有十萬大軍的六、七O年代,我曾經在金防部政五組承辦是項業務多年。除了當初的創議人和創立的年代無從查起外,大凡涉及特約茶室的業務,幾乎樣樣辦過,對於內部情形亦瞭若指掌。在撰寫此文時,雖不能做最完美的詮釋,但尚不至於誤導讀者,更無愧於自己的良心。尤其是特約茶室初創時期的那一部分,因時間過久無案可稽,自己也不能枉加臆測、任意杜撰來矇騙讀者。幸蒙作家謝輝煌兄多方探詢,並從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將軍處獲得一段寶貴的口述歷史,之後撰寫︿軍樂園的創議人﹀乙文加以補充,讓這段歷史更趨於完整。 

  珍貴的照片是史料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當特約茶室走入歷史的此時,想重新捕捉它的影像已是不可能。幸好,我週遭的朋友許多都是金門地區資深優秀的作家或文史工作者,他們毫不吝嗇地提供我數十幀有關特約茶室的照片,雖然多數已與爾時的面貌不盡相同,但至少可以讓讀者從照片中,明確地看到各特約茶室座落的地點,以及廢除後殘留下來的一些蛛絲馬跡。這些可貴的歷史鏡頭,將與浯鄉美麗的景緻、豐富的人文色彩相輝映,為這片土地和祂的子民留下一個永恆的回憶。   

感謝為本書提供照片的「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振良先生、總幹事葉鈞培先生。「金門日報社」總編輯林怡種先生。「金門縣紀錄片文化協會」理事長董振良先生。資深文史工作者林馬騰先生。設計封面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副教授張國治先生。為封面題字的「金門縣書法學會」總幹事洪明燦先生。提供特約茶室娛樂票的「台北小草藝術學院」秦政德先生。 

  衷心地感謝您,親愛的讀者們!

二○○五年三月於金門新市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