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鄭成功和大膽北山神泉的神話故事◇我在廈門港外大膽島
大膽島群既矗立在廈門港外,為控扼廈門港之咽喉;大膽主島分南北山兩個高地,北山較低,石質較軟。南山為花崗岩石所構成,原在南山九四高地築有燈塔及小型寺廟,未知建於何年代,均被毀於戰火。北山高地較低,只五十餘公尺。原有少數漁民所建簡單茅屋及寺廟,皆毀於戰火,國軍於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進駐後,由原先之簡易散兵坑,逐次加強成為堅固之防禦陣地,據點皆建於地下,有坑道貫通。 大膽島群在行政區上和猛虎嶼、獅嶼、復興嶼幾個離島,均屬於金門縣烈嶼鄉﹙小金門﹚行政管轄;南山高地原有燈塔和佛寺各一,自大膽戰役及八二三砲戰後,地面建築均被摧毀;除駐軍自建的鋼筋水泥掩體或鑿石挖坑道掩體陣地散兵坑外,並無居民。大膽島面積零點七九平方公里,南山高地標高九十三公尺,為花崗岩石;距金門水頭碼頭約十公里,烈嶼之九宮、羅厝碼頭約七公里,距廈門島白石炮臺約四千四百公尺,與鼓浪嶼遙遙相望。二擔島標高五十六公尺,面積零點二八平方公里,亦為花崗岩層,北距大膽島之水域約三百公尺,為大膽島之支撐,控制廈門港和水道。 國軍於民國三十八年駐守大、二擔島時,大膽島中央沙灘蜂腰部較平坦,只高出海水高潮線數公尺,寬約百餘公尺,長約五百公尺,在民國三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大膽戰役前,尚無戰備工程。大膽戰役以後,始普遍成為佈雷區,因而成為小型動物及植物之天堂,任意繁殖滋生。以後駐軍在中央沙灘用花崗岩石塊鋪路,覆以水泥後,除利於軍人運動和車輛通行,更可以陸軍之輕型固定翼航機起降,彼時金門尚無直升機。因戰備需要,南北山接中央沙灘處,均挖掘戰壕,隔絕中央沙灘,利於防衛作戰。但中央沙灘蜂腰部地勢平坦,卻暴露於廈門觀測及砲火攻擊之下,為一大弱點。國軍在中央沙灘無險可守,無密可保。雖然南北山均有地下道可通各重要據點,而且大膽島港口內坑道可停海軍小型艦艇,但南北山之中央沙灘,暴露於對岸之火砲襲擊,部隊及車輛運動毫無安全。 民國六十六年﹙一九七七﹚八月,防衛司令官李家馴視察大膽島時,接受本文作者建議,調一個工兵連進駐大膽,沿中央公路—生明路東側,先排除地雷,再以掘開式,以鋼筋水泥修成串連南北山之坑道,長約五百餘公尺,高約兩百二十公分,寬約三公尺,利於陸軍步兵營以下各類輕重兵器及人員彈藥之運補增援運動。如營以下一○六無座力炮,平日裝於吉普車上機動靈活,此時可移架於伴行車上通過坑道;且坑道之寬度高度均利於伴行車之對行,其他四二迫砲、火箭筒、八一迫砲、多管五○機槍等,彈葯及糧粖人員運動,皆可通行無阻。 大膽島南山為堅硬之花崗岩,駐軍各據點均利用地形修建儲水池,承接雨水儲水,並利用地形開闢小形菜圃,利用洗米洗菜水灌溉;故而珍惜水資源,真正節約能源。 北山有一口水井被稱為「神泉」,為天然地下淡水源,水味甘美,深不過數公尺。每日出水量勉強可供島上官兵食用,而官兵皆體驗時艱節約用水。 中華民國國軍於民國三十八年進駐大膽島時,水井為一沙崖積水洼地,以後因駐軍人口增加,儲水供應不足,且水質易遭汙染,影響駐軍健康,輪調駐防之國軍不次疏浚。至民國五十一年,陸軍四十一師一個加強營論調駐防大膽時,北山駐軍即展開淘井工程,就原位置向下深挖;該井為沙質岩層,駐軍先以水泥灌製六角型、高約三十公分、直徑約一公尺之六角型水泥框,共製作八個,然後將水泥框移往水塘積水深處後,將框內淤沙淘出,使水泥框慢慢下沉,挖出來的沙填塞窪地,再疊上另一水泥框,繼續淘沙,直至第七個水泥框,每日出水量勉供官兵食用。並在井旁樹立用水泥製一「北山神泉」四字。以後不次整修美化和神化,再建築一座神泉茶坊飲茶館,供官兵休閑活動品茗而神化之。是年,並在神泉附近沙地種西瓜,分配島上官兵免費食用。 每一個景點和每-個古跡都有一段神話,大膽神泉也不例外。相傳延平郡王鄭成功,志在反清復明,於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十六年﹙一六五九﹚據廈門時,一度進軍南京。也曾親臨大膽島、烈嶼及金門島群。當巡視至大膽島北山時,目睹軍民缺少飲用水,即拔劍插地成泉,成為一段神話。以後不次修整擴建,被奉為「大膽神泉」。但鄭成功伐木造船,破壞生態,遺禍後人。這和東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的傳說異曲同工;劉秀及其兄劉縯,於王莽地皇三年﹙二二﹚起兵南陽,在南陽山區行軍時,人渴馬疲,急須飲水;剛好附近一口水井,人員可以用桶吊水,馬兒則用水桶吊水供不應求。此時劉秀拔出腰中劍,用力將垂直之水井扳倒,成四十五度傾斜,使水位上升利於人馬飲用;此斜井名「扳倒井」,南陽地區民眾皆津津樂道。次年,淮陽王更始元年﹙二三﹚,劉秀僅以三千之眾,大破王莽四十萬大軍於昆陽﹙河南葉縣﹚,莽軍大敗。卻讓淮陽王劉玄撿了個便宜,入據長安稱帝,﹙二三—二四﹚劉玄又被赤眉所殺,其後赤眉走投無路,被光武帝劉秀所平。而亡西漢篡位稱帝之王莽,被長安暴民攻入宮中,把坐在搜刮全國黃金堆上的王莽,活生生的一刀一刀分割吃掉了﹙二三﹚!王莽被分食時,還自言自語狂妄的重複背誦孔子的話說:「天生德於余,匡人豈如余何?」王莽的頭用鹽醃後,送至南陽懸掛高竿示眾,其舌頭被人割下做為飲酒小菜。劉秀則建立東漢王朝,建都洛陽﹙二五—二二○﹚,成為光武帝。好像帝王將相無所不能,被崇拜為神,而津津樂道。 劉秀為高袓劉邦之後裔,居南陽。早年遊長安,見皇宮之警衛執金吾率員著戎裝騎大馬在街上巡邏時,耀武揚威。劉秀不勝羨慕說:「為官當為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陰麗華是劉秀羨慕的鄰居美女,但劉秀後來未當執金吾,卻當了東漢的創業皇帝,也將陰麗華封為皇居。 至於王莽的頭骨,被收藏於東漢京都洛陽之庫房中,至西晉惠帝司馬衷之皇后賈南風,牝雞司辰,淫亂不堪,製造八王之亂,皇宮被焚﹙西元三○○﹚,倉庫也遭殃!同時被燒掉的歷史文物中,有孔子所穿的履﹙前五五一—前四七九﹚,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劍﹙前二○六—前一九○﹚等。 鄭成功以「反清復明」為號召,於清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自廈門進據澎湖,再至臺灣臺南,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仍奉朱明王朝為正朔,被奉為「延平郡王」;鄭成功雖敗猶榮,這段中國近代史,誰也無權利扭曲、否認的。 大膽島位於廈門港外,南、北山為花崗岩,皆可設計美化;中央沙灘原因軍事需要,而成為地雷區,遍植天然障礙有刺植物龍舌蘭和自然生長之銀合歡及印度田青,筆者認為要開放觀光,可掃除島上所有雷區,保留軍事設施障礙;仍保留坑道、陣地,和火砲兵器,因為每一寸土地都是忠勇國軍用血汗修築的歷史長城,他們拳拳服膺,忠貞不貳效忠領袖,熱愛國家,無條件不保留獻出青春和生命,這段珍貴史蹟應能完整的流傳後世,把大膽島精神發揚光大,成為軍事博物館;建設成為有別於鼓浪嶼景觀的另一種風情。可在中央沙灘蓋建旅館修直升機場,廣植林木花草美化遊樂區。兩側海岸皆可開發為衝浪海水浴場游泳區,成為海角一樂園,海上香格里拉,夢幻世界渡假休閒地區。所需淡水,可自廈門地區接管供應,擴建原有之發電設施,以發展觀光。
-
老爸的好麻吉
慶忠叔,非常謝謝您對老爸無私付出的情義! 還記得就讀國小至國中階段,每次老爸抓魚回來後,會留一些,然後請三個好友來家裡,或是老爸到湖下村莊找朋友小酌兩杯,樂此不疲,老爸很享受這小酌聊天的時間。印象中爸的酒量還不錯,在家喝時不會醉,但有時在朋友家時回來感覺是帶著七、八分醉意的,因為他的話明顯變多了。帶著醉意的他最常叮嚀小弟「要用功讀書,讀書才有前途」。 爸雖沒唸什麼書但字寫得很好看也挺霸氣的,小弟跟我相差八歲,國中畢業後我和姐姐即到台半工半讀,或許這是爸心中的遺憾吧!故希望小弟能好好讀書,還好小弟很爭氣,一路上來的課業都很好,所以可以申請很多項的獎學金。 忘了什麼時候因捕魚獲量驟減,所以爸有時候也會做建築幫人蓋房子,然而誰都沒料想到89年底,爸在工地時,卻意外從二樓高的鷹架上墜落,當時老闆沒有保意外險也沒有勞安,前後這老闆只拿了5萬元給媽(含工錢),接下來就完全沒任何消息。這一跌可嚴重了,因頭部受到嚴重撞擊導致顱內出血,必須後送到台就醫,當時的醫療真是讓人無奈又無助,隔天中午才送到三總就醫,讓在台等待的我們心裡非常焦急忐忑不安,醫生很坦白的說現在爸的情況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要我們家屬隨時做好心理準備,幾經折騰後雖然仍舊意識不清半身癱瘓裝著氣切管,但情況總算穩定下來了,故轉回金門花崗石醫院慢性病房療養。在醫院這段時間狀況無多大的變化,突然有天發高燒約一星期後才發現肺膿胸,故又轉到台三總做緊急處理,這回就醫時又巧遇到之前的住院醫師,他觀察爸及我口述中的情況後,評估可拿掉氣切管,所以出院後我們是可以回到自己家了。很感謝這一路下來所遇到的貴人,讓我們心安了不少。 可以回家固然開心,但煩惱的是在台我們家沒有房子,所以就暫住安養中心,誰知一星期後又因發燒送醫。這回爸的朋友(慶忠叔)來探望時,他說和爸是幾十年的好兄弟,看他這樣心疼不已,說我們出院若沒地方住可到他家裡暫住,所以這回出院時我和爸就到慶忠叔大溪家住,這一住就是半年多,直到大弟在桃園地區貸款買了一間25坪左右的房子,我們才搬回屬於自己的家。爸未受傷前就一直很想在桃園買房子,所以弟弟完成了他的心願,知道爸的情形不可能會痊癒,故於93年的3月下旬我們回到金門家。十個月後,老爸離開了。 在慶忠叔家這半年多的時間,他非常照顧我們,不僅是料理三餐,有時我必須回金門辦事情,這時老爸的所有事務都由他負責,包括(吃、喝、拉、洗),因為爸完全沒有自理能力,亦無法行動,所以他也會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爸外出散散步、曬太陽,這期間要分攤水電費……等,他一律拒收。現在慶忠叔也回來金門了,我和媽三不五時也常到家裡串門子,日前他帶著自己種的芋頭到家裡來,現已70多歲的他身體大不如前了,消瘦了不少,我們全家都非常感激他。人情冷暖在這時感觸最深,爸受傷後以前的三五好友唯有慶忠叔來探望而已,他待老爸的情義是遠遠超過親叔及堂叔的,反觀親戚這邊卻因爸受傷後漸漸疏遠,令人感歎。老爸雖然走了,但他這一生有慶叔忠這位情義相挺的好兄弟就足夠了!
-
巷子口的美髮店
她剛經營這家店時,就站在店門口向每位居民打招呼發名片。我本來是到大街的連鎖店做頭髮,但最後熬不過她的誠懇、親切,我終於成了她的忠實顧客。 走過那裏,就可從窗口看到她與父母、老公、顧客、朋友的互動。父母帶著孫(兄姊的小孩)在店裡玩耍,只要有顧客上門,他們總是幫忙招呼客人。顧客也都是我們巷內的貴婦且每位都是忠實客戶。晚上,則可從窗口看到她與她夫婿,坐在沙發一起享用晚餐看連續劇。夫妻倆恩愛無比,看了令我們社區的每一對夫妻都羨慕。我們經常共進午餐,大概附近的便當店都叫過了。有時候,我則從網路或食譜找一些菜色來做,她建議我要如何做菜才會更好吃,使我老公對我的廚藝讚不絕口。教我衣服搭配、髮飾如何挑、髮型怎麼弄、鞋子與包包的色彩應如何等,聽她的解說彷彿自己在上時尚課。從那裏的來往客戶,我也學到一些處理家務的要領。 德國有句俗語:「Sag esDeinem Friseur」--意思是:「我不想聽你說,但你可以講給你的美髮師聽」。是的,在美髮店可聽到顧客對生活的無奈或喜樂。在那裏,你不僅可讓自己成為美美的貴婦也可結交許多女性好友、和社區互動、聽取忠心的勸說及了解處理家務的種種方法。對我而言,她成為我的好朋友且「巷子口的美髮店」成為我每天必去的地方。
-
鐘聲猜想
妳的鐘聲從哪兒出現 晴天微笑響亮不歇 探索土壤與綠草的蟲繭 撫觸蒲公英的表情新鮮 妳的鐘聲我該如何名狀 拋物線上下拉扯於黑板上 順序倒敘於紙上的綠色方格 椰子樹的裙襬隨意飄舞 橘黃摻雜透明 微微蟄伏蠢動的汗珠 妳的鐘聲是什麼音量 向晚湖面跳動的氤氳 信口吐出的誇飾 甲骨鐘鼎回溯遠古 粼粼波上抽出銀白水袖 敲盪銅鏡而為晶亮微塵 鐘聲漸遠而至靜謐 夜空繁星 永世無盡
-
未來﹐你說
你說 夏日餘暉 已經畫入楓紅的手套 頸項戴上一圈長圍巾 毛茸茸的管束著 羨慕起長尾巴的白波斯貓 無須全副武裝地防秋禦冬 你說 溫暖治療 克服科學難以解釋的疾病 不僅是戲劇中的形容詞 你的姓氏是看得見的動詞 我的名字是聞得到的名詞 勿管心寂理論只須實踐易懂 然而 未來,你說…… 正是一首歌詠的詩! 聆聽樂章中的我 想像意義 春之詩 究竟蕩漾著什麼基調呢? ……對視著白波斯貓 那雙蔚藍如鏡 時光流轉的眼睛
-
瓊林人文史蹟
瓊林為金門著名的聚落,是以蔡氏家族為主的單性血緣聚居地,擁有許多閩南式燕尾、馬背的古厝,以及蔡氏宗祠「七座八祠」、怡穀堂、寺廟、風獅爺、蔡翰舉人宅、養拙樓洋樓、六路大厝及蔡攀龍墓等著名古蹟,人文史蹟豐富。 金門古官道經瓊林西北方,古官道上有一門三節坊、顏氏節孝坊二座貞節牌坊、雲南布政使司蔡守愚墓道碑、下馬碑、觀瀾橋、觀德橋等古蹟。蔡氏家廟以大三獻祭祀祖先的祭禮,早已聞名全國,是活的閩南文化。瓊林民防館、瓊林戰鬥坑道、壓路滾、軍事標語,則是出名的戰爭遺跡。 瓊林蔡氏奠基於南宋高宗初年,由蔡十七郎開基。「御賜里名瓊林」牌匾為皇帝所賜;瓊林,原名「平林」,明熹宗天啟五年(西元1625年),因為進士蔡獻臣在朝為官,學問純正,御賜里名「瓊林」。瓊林乃靈山寶地,明清兩代,功名顯赫,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計有進士六人、武將六人、舉人七人、貢生十五人、國子監生二十七人、生員八十二人,堪稱金門之冠。 民國一○一年九月,瓊林申請聚落登錄保存,為金門縣第一個及全國第十二個申請聚落成功的社區,璀璨瓊林,風華再現。民國一○四年,金門縣政府及文化局積極推動申請世界遺產保存,瓊林的閩南式建築、蔡氏宗祠「七座八祠」,及蔡氏家廟大三獻的古典祭禮,為全國僅存活的閩南文化,都是申請世遺最佳的亮點。 瓊林蔡氏家廟,俗稱蔡氏大宗祠,明嘉靖八年(西元1529年)始建,清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重建。瓊林蔡氏的大燈號為「濟陽衍派」,源於河南固始(上蔡);瓊林蔡氏的小燈號為「文武世家」。蔡氏家廟重要特徵有旗馬座、將軍柱、全瓦筒、三川門、「忠孝廉節」祖訓、六「進士」(蔡貴易、蔡守愚、蔡獻臣、蔡國光、蔡懋賢、蔡廷蘭)牌匾、「鄉賢名宦」牌匾、蔡攀龍「振威將軍」牌匾、隱含「奕世簪纓、福祿壽全、祖德流芳、蘋藻時薦永家齊」的夔龍神龕等。 瓊林蔡氏宗祠,有「七座八祠」之稱,包含蔡氏家廟、竹溪宗祠、樂圃宗祠及廷輔公宗祠(一座二祠)、前庭宗祠、崖公宗祠、榮生公宗祠、藩伯宗祠等,合稱「七座八祠」,現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一世蔡氏家廟,俗稱「大宗」,坐落於瓊林村的中心,相傳是一處牡丹穴,風水甚佳,故能子孫昌盛,奉祀始祖考十七郎公、祖妣陳氏至五世祖靜山公之祖考、祖妣,及配祀歷代仕宦鄉賢三十五位。創建於明嘉靖八年(西元1529年),今日之規模,乃清乾隆三十五年,前庭房十九世蔡克魁所重建。後世衍出六世竹溪宗祠、六世樂圃宗祠(正室)及六世前庭宗祠(側房)。 六世竹溪宗祠,又稱坑墘宗祠,是奉祀六世祖考竹溪公暨祖妣張氏至十二世祖考等先人神位,約建於明末之前。宗祠內有蔡攀龍「提督軍門」、「參贊大臣」等牌匾,宗祠燈號為「提督軍門」。清代九里三提督,即瓊林蔡攀龍、後浦邱良功、古寧頭李光顯。蔡攀龍墓位於太武山,現列為縣級古蹟。後世衍出大厝房十世崖宗祠。 六世樂圃宗祠,為樂圃公正室房(長子君壽,嫡出),主祀六世樂圃公至二十二世祖考鄉進士毅園公等先人神位,約建於明末之前。宗祠內有蔡貴易、蔡守愚、蔡獻臣、蔡廷蘭「進士」匾、「御賜里名瓊林」牌匾,宗祠燈號為「文武世家」。前二進為六世宗祠,後進為十世宗祠,為金門宗祠中唯一容納兩個宗祠的建築(即一座二祠)。後世衍出樓仔下房十世廷輔公宗祠、大宅房十一世榮生公宗祠、樓仔下房十六世藩伯宗祠。 六世前庭宗祠,為樂圃公側室房(次子君富,庶出),奉祀樂圃公。約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之後,據說前庭房十九世克魁公主事營建蔡氏家廟,剩餘甚多材料,因此就移作建此宗祠。 十世崖公宗祠,又稱槐花宗祠,主祀十世祖考崖公暨祖妣陳氏至二十一世祖考副鄉進士披星公等四十四先人神位,約興建於清康熙、乾隆年間。宗祠內有蔡懋賢、蔡國光「進士」匾、蔡攀龍「畫像功臣」牌匾,宗祠燈號為「世科第」。 十世廷輔公宗祠,主祀十世廷輔公暨祖妣許氏及新倉上、下二房裔孫之出仕者,約興建於清康熙、乾隆年間。後世衍出大宅房十一世榮生公宗祠、樓仔下房十六世藩伯宗祠,宗祠燈號為「文武世家」。 十一世榮生公宗祠,又稱三落宗祠,奉祀新倉上二房,自十一世祖考孔華公暨祖妣陳氏至二十三世肖亭公暨祖妣許、張安人等三十七先人神位,後殿則稱「花宗祠」,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宗祠有蔡貴易、蔡獻臣「進士」匾、「父子文宗」牌匾,宗祠燈號為「父子文宗」。 十六世藩伯宗祠,又稱蔡守愚公專祠,村人習稱「布政宗祠」,在清乾隆年間興建。守愚公官至雲南布政使司,為二品官,以為官清廉著稱,宗祠內有「三藩總憲」、「進士」等牌匾,宗祠燈號為「布政使司」。 瓊林怡穀堂,建於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捐作社學。民國二年,成立瓊山國小。民國三十八年以後,曾做國小校址、國軍師辦公室、成功隊駐地、農忙托兒所。根據金門縣志等相關資料記載,明代瓊林進士蔡獻臣以此作為書齋(怡穀堂前身)。目前怡穀堂與蔡氏宗祠「七祠八座」並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瓊林保護廟,於明嘉靖二十四年(西元1545年)建廟,初名坪林宮,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重修,改名保護廟,主神為保生大帝,原為大陸白礁慈濟祖宮二大帝,由鄉老迎回興宮。.除主境保護廟外,另有孚濟廟、忠義廟、萬祠宮等三座寺廟。瓊林孚濟廟,始建於南宋,主祀聖侯恩主公。忠義廟,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主祀關聖帝君。萬祠宮,始建於明朝嘉靖末年,主祀萬士爺。 瓊林風獅爺,共有四尊:北風獅爺,功能為鎮風煞,村落守護神,金門縣古蹟;西元2013、2014年,與江蕙代言金門高粱酒;大陸泉州白花崗石雕刻,身高193公分,其他特徵有令旗、葫蘆(雄性)、鈴鐺、笑口常開。蔡氏家廟後壁風獅爺,功能為鎮巷煞,城垣型風獅爺,青斗石雕刻,身高76公分,重要特徵有雌性、笑口常開。21號民宅牆上風獅爺,功能為鎮路厭勝物,其下另有一塊石敢當紅磚,有加強避邪的功能,屬於城垣型風獅爺,青斗石雕刻,身高只有20公分。南風獅爺,功能為鎮水煞,村落守護神,金門縣古蹟,白花崗石雕刻,立姿,身高114公分,其他特徵有令旗、葫蘆(雄性),神情較嚴肅。 瓊林民防館,民國九十八年設置,展示金門縣民眾自衛總隊。金門民防隊,民國四十一年成立。民國四十五年,實施金門戰地政務,民國四十七年,金門發生八二三砲戰,政府更加重視民眾自衛隊;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宣布解除金門戰地政務,民眾自衛隊也跟著退役。金門戰地政務期間的管制措施,包含:燈火、車輛、人口、赴台、下海、收音機、風箏、飄浮物、羊等都受到管制。當年軍方建造中央公路的壓路滾,現仍擺置於伯玉路靠瓊林的路旁。金門戰地政務時期,軍方在瓊林留下許多軍事標語。 瓊林戰鬥坑道,民國五十七年所挖掘,民國六十七年改建為水泥保固,歷經「單打雙不打」艱苦歲月。瓊林位於金門島中心,距離北海岸甚近,又靠近太武山,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故成立瓊林戰鬥村,編組堅強的民防隊,村內挖掘四通八達的戰鬥坑道,以保家衛國,戰鬥坑道的主要功能,乃「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揮戰力於地上」。戰鬥坑道全長1413公尺,深6公尺,有12個出入口。指揮所備有瓊林民防中隊簡報、金門精神標語。坑道重要設施,主要有射擊口、衛兵哨、待機位置、通風孔、兩用堡、發電機、防洪水井、飲用水井、彈藥庫、糧倉等。瓊林坑道自民國八十二年開放觀光,從里公所至北風獅爺出口,約300公尺,十分鐘的路程。 顏氏節孝坊,乃清道光五年(西元1825年),皇帝為旌表瓊林新倉下二房第二十二世蔡仲德之妻顏氏鳳娘節孝所立,故云「欽旌節孝坊」,位於環島北路旁,靠近中蘭村;一門三節坊,為清道光十一年(西元1831),旌表瓊林新倉上二房第二十二世蔡仲環妻陳氏及其次媳陳氏、三媳黃氏婆媳三人而立之節孝坊,位於雙瓊路瓊林村郊外,這二座都是貞節牌坊,都立於古官道上。金門地區目前僅存的貞節牌坊共有三座,還有一座是金城東門的邱良功母節孝坊,這三座的事蹟在金門縣志上都有記載。 雲南布政使司藩伯蔡守愚墓道碑,立於雙瓊路的半路旁。下馬碑,立於雙瓊路御賜里名瓊林坊旁邊。觀瀾橋,位於環島北路與中蘭溪交界。觀德橋,位於環島北路與高陽路(高坑段)之間,清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顏鳳娘長子蔡行猷所捐建。以上古蹟也都在古官道上。蔡翰舉人宅,位於瓊林一○六號,為清雍正年間蔡翰中舉後所建,現為金門縣歷史古蹟。養拙樓洋樓,為蔡嘉種於民國初年所建;六路大厝,亦為蔡嘉種家族於清代末葉所建。這些也都是瓊林的著名古蹟。
-
【極短篇】老書生
一向話不多的父親,此刻更沉默了。 失業後,一直窩在家裡寫作,背影顯得蒼老而孤獨。從早期於井然有序的稿紙上書寫,至近日在電腦鍵盤敲打,他始終沒有埋怨,希望靠著寫作養活家人的衝沒有改變,唯一改變的是他的髮絲更白了! 年幼時,父親在雜誌社當總編輯,經常在外奔波,假日時也常因需要抽換突發新聞之報導而很少留在家裡;印象中,我們的生活費都是他熬了夜,一字一句寫出來的。之後,轉到出版社工作,開始編書與寫書,生活依然忙碌! 沒想到,四十歲時,失業了,只能把零星投稿的事當做工作,靠著微薄且不穩定的稿費繼續養活我們一家人。此刻,我發現父親更沉默了,髮更白了! 年少時,我們在離車站有點遠的郊外住過一段歲月,在電腦未普及的時候,父親每次寫完稿,裝進信封後,會特別交代我一定要在今天放學前,到郵局以掛號信寄出,因為今天是截止收件日,以郵戳為憑。 父親說,這篇稿子很重要,參加文學獎的作品,如果得獎了,比寫半年的稿費還要多,而我也開始幻想著到街上吃牛排打牙祭的樂趣。遺憾的是,一直沒有接獲文學獎的得獎通知,反而是父親陸陸續續向文學副刊與雜誌投稿的作品,被郵差一篇一篇送了回來。 每次看到一疊退稿,父親的情緒顯得異常沉重,有時候一個人坐在書桌前,望著窗外的藍天沉思! 常聽父親說,以前沒工作的讀書人,可以到私塾教書;六十年代後,沒工作的讀書人,如果有點文學細胞,可以靠著創作維持淡泊生活;如今,整個社會環境改變了,資訊普及化後,很多報紙歇業了,仍正常運作的報紙,基於經費考量,文學副刊版面取消了。想當一名作家「零售文字」還真不容易呢! 過了年,父親就六十歲了。 年前,搬家時,一只紙箱擱在老家牆角,忘了帶走。打開箱子,竟是父親多年來被退的手稿,一疊一疊擺得整整齊齊,還蠻重的,一個人不太容易搬得動! 趁著父親不在場的時候,翻了翻箱子裡的稿件,發現一只牛皮紙袋裡裝著三首新詩──三十書生、四十書生、五十書生。稿紙已泛黃了。 顯然的是,這三首詩都未被採用而發表,三首詩分別細訴了三個不同年代的思維與對生活的融入,讀著讀著,眼眶不自覺泛著薄薄淚水。過了年,父親就六十歲了。父親是不是還會以「六十書生」為題,繼續撰寫書生的心情?我思索著這個話題,心情如被鉛塊沉沉壓住般的悶與痛!
-
當個遊牧功課族
朋友則文的兒子剛進小學時,為了培養他自動做功課的好習慣,在他的房間內,特別佈置了全新的桌椅。不過,開學一個月下來,效果並不好,他很少在房間桌前寫功課,反倒是忙著玩新到手的玩具和公仔,則文把它們拿走,他便大哭大鬧。則文和老婆束手無策,只好隨著他的意願,讓他先玩完再說。 雖然則文的兒子不愛坐在書桌前,但他倒是喜歡在飯桌或客廳的桌子上寫功課。特別是在客廳,當播放卡通時,他寫得特別起勁,如果則文關掉電視,他就顯得無精打彩,有時也會和則文吵鬧。到最後,則文只有聽命的份,繼續開著電視,讓他把功課寫完。經過許多次的嘗試後,則文學到新的體驗,就是孩子的思考角度,和成人世界是不同的。在大人的行為模式裡,既然要工作,必定要搭配相關的設備,像則文在室內的辦公室上班,就直覺的認為,一定要有OA隔間、電腦及符合人體工學標準的桌椅。不過,對小孩來說,就不是如此,他只要能寫作業就可以,沒有書桌也沒有關係,而飯廳的飯菜香味、客廳的卡通畫面,都能激發他寫功課的動機,這反而是更理想的環境。 則文現在不設限,兒子要在那邊寫功課,反而是順著他的意願,四處落腳,除了家裡的客廳、飯廳,偶爾也會到外面的餐廳,讓他一邊吃美食一邊寫功課,連服務人員都不時投以好奇的眼光,也有別的父母,和則文交換親子教育的心得。則文覺得,只要能讓他享受寫功課的樂趣,到處換地點,當個遊牧功課族,又有何妨呢?
-
削鉛筆
一直以來,我總是慣用鉛筆來寫筆記。 雖然我的個性有些急躁,但還是不習慣自動鉛筆。因為一般的自動鉛筆,筆芯太尖,又細,因此易折易斷,有時還會畫破紙張,所以我喜歡傳統的木鉛筆,比較有粗細濃淡的筆趣。 得空時,我總是遵循傳統,手操美工刀,一刀一刀,慢慢削尖,手中那支土黃漆面,有時筆端還戴頂小白帽的鉛筆。當刀子緩緩削尖筆芯時,眼前經常浮起,微光中母親的剪影。那時,剛進小學,下課後母親總要幫我削好幾支鉛筆,預備隔日再用。 斜陽下,母親用古早時摺合的「手牌」小刀,在筆尾,筆芯折斷處,慢慢削下,因此捲起一小片,薄薄的,半透光的木片,而後左手指輕輕一轉,讓筆身稍稍換個方向,下刀,再翻出一片花瓣,而後依先前的方向再轉一次筆,又變出一瓣花,如此工序重複再三,筆身轉一圈大約就會旋出十片左右的花瓣,同時在筆尾顯露一小點,嬌羞的鉛筆芯。而後刀片上提一些,又是如此輪轉出片片的花瓣,直到筆芯裸露出適當的長度,這才將鉛筆輕輕抵住小板凳,又是慢慢轉筆,細細修圓筆尖。依照這樣的方式削出來的鉛筆,筆身的漆面與新削出的原木面所形成的那條交接線比較直,原木面也會平整如新鋪的柏油路面,不會坑坑疤疤,幾乎像是削鉛筆機的成品,同學見了都說漂亮。 潛移默化中,我學會了母親削鉛筆的方法,或者是某種的耐心吧。從此只要有時間,我總是這麼慢慢削鉛筆,就當是消磨時間,排遣無聊心情時的一個方法。 大約是十幾年前的某一天,望著手中新削好,短得不能再短,已經不好再握的鉛筆時,想起Bob Dylan的民歌,於是找出一個回收的舊信封,將筆封藏到信封裡,看看此後我會再消耗多少支鉛筆。 只是,已經進入寶瓶新世紀,寫字的機會少了。此時,取出當初的舊信封,倒出裡頭的筆屁股,一數不過十一支而已。難怪,我寫的字始終進進退退,不足稱道,平白辜負了當初母親為我削鉛筆的辛勞。 不知道,一支近20公分長的鉛筆芯,可以畫出多長的一條線?十一支筆,不經心,一畫,竟然已經十幾年。
-
【金門現代小說作家選】黃振良論
金門文史學家黃振良孜孜矻矻鑽研在地閩南文化及戰地史蹟近二十年,出版《蠔鹽之鄉話西園》、《先賢行跡採風》、《閩南民間信仰》、《金門農村器物》、《金門戰地文化實錄》……等二十五冊文史方面的專書後,終於把其筆鋒轉向了小說,而且一出手的就是近二十萬字的長篇。這部長篇小說《迢迢歸鄉路》一來是其文史哲學戲劇化的衍化及延伸,二來是他遂了自己的文學心願。不妨說,是他埋首金門家鄉文史多年後,終於不得不用另一種「曲筆」,來演義、宣洩自己對這片故土的悲歡情感。我們別忘了,黃振良年輕時代原來是個文藝青年,他曾經以曉暉、谷雨、康寧、司馬疆埸、江朔峰、黃裔為筆名寫散文,其文學處女作就是散文集《掬一把黃河土》。 小說《迢迢歸鄉路》寫販布女淑女,原來是金門對面的蓮河人,挑擔在蓮河內地、大小嶝一帶販賣布匹,因緣際會結識在渡輪上工作的榮福,不久即嫁給家在金門西黃(今之西園)的榮福,先後生下二女,大女兒寄養在蓮河娘家,日本佔據金門,參與抗日行動的丈夫榮福和小叔榮才先後罹難,接著國共內戰,大陸淪陷,從此在金門夫家的淑女和滯留蓮河的大女兒分隔兩地,再也回不去。直到政府當局開放探親前夕,她才輾轉經由香港回到故鄉蓮河老家,跟大女兒相認。所以這條歸鄉路是指從金門回到蓮河。 《迢迢歸鄉路》可歸類為「普羅文學」、「常民書寫」,「寫實主義」,或「鄉土文學」。 「普羅文學」以為中下階層的生活面才有可歌可泣的高貴題材。原指無產階級工人的文學,Proletarian literature此一語詞源於法國、俄國如馬克思、列寧等的社會主義者,主張文學應為勞動階級而寫,主張藝術應為人生、不應為藝術而藝術。簡單地來說,就是「為民喉舌」的文學。 三十年代創造社分子郭沫若、成仿吾等所提倡的就是所謂普羅文學。 「常民書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大量以常民做為書寫的對象,是台灣新文學的特色。形成這種文學現象的原因,則跟台灣島嶼的歷史變遷、政治環境與社會發展有關,王詩琅說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學都一樣,最初的發展形態,是一般文化的派生現象與現實緊密結合而誕生的,因此,台灣的新文學當然也不能例外。(見王錦江/王詩琅,〈懶雲論─台灣文壇人物論述〉(4)、《台灣時報》第二○一號,昭和十一年八月。) 「寫實主義」或稱之為「現實主義」,通常是指19世紀30年代以後在歐洲文學藝術中繼浪漫主義後的一種主要文藝思潮和運動。浪漫主義演變成一種煽情的浮誇以後,人們期待藝術回到生活現實的寫實主義隨之興起。而十九世紀工業化迅速發展,為社會帶來巨大變化,敏感的藝術家把目光轉向身邊發生的現象,將現實化成為藝術作品,實實在在地重現當時社會的種種情景。他們的創作理論和實踐,構成了寫實主義的潮流。寫實主義作家大多經由自己的作品,揭示社會的矛盾和不公,表現普通人和他們的生活,頌揚他們心靈中的美好。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是反映生活的真實性、強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人道主義思想、描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假如以黃振良的這本《迢迢歸鄉路》為社會寫實小說,這種說法是很貼切的。依匈牙利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和文學批評家,格奧爾格·盧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寫實主義文學的批評理論,寫實主義者必須透過社會的表象去掌握其背後的本質,而這本質即「社會關係」(註一)。《迢迢歸鄉路》小說精準掌握「社會關係」的人際互動下的生活及生命價值,在這部小說裡,這份價值、社會關係即一種儒家的人際倫理。 傳統的寫實主義以「變動/發展」作為文學的正當主題。其觀點乃主張「人是社會的動物」,認為人的存在和他的歷史環境不可分割,人與外在世界是個有機統合的整體。且認為「背景」是具有壓倒性意義的(現代主義正好相反,它排斥這種背景),它決定了作品的路線和內容的進展,收攏著所有故事的描寫線索,令作者能對重要的與表面的、關鍵的與穿插的情節之間做出選擇。也因為有此一目標,客觀的具體可能性和主觀的抽象可能性便順利被區分開來,給予作品以實際的意義和希望的所在。 盧卡奇又以長篇小說必然展現出兩種意識,一是階級意識,二是歷史意識。有「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稱譽的盧卡奇(他本人不承認),標舉階級意識是想當然耳,《迢迢歸鄉路》但有歷史意識罷了,而且是強烈的歷史意識。「具歷史意識」這件事本身,顯然是文史作家黃振良濡染了小說作家黃振良。前面我們引盧卡奇寫實主義小說論,說「背景」是具有壓倒性意義的,「背景」是否具壓倒性意義,暫且不論,但在《迢迢歸鄉路》這部小說裡,歷史時空及歷史意識貫穿了整個故事文本,「賣布淑女仔」,從民國初年挑擔販布、嫁入金門西黃(西園)夫家,經歷日本人佔據金門島、國共內戰、大陸淪陷,家人親友分隔兩地,直到她歷盡辛苦波折,終於回到大陸蓮河老家尋親,全書共二十個章節,大體上循著直線的歷史時空推展,人物被強大的時代及其命運左右撥弄。 黃振良在本書〈後記、鄉園舊事〉裡自謙地說:「或者說我所寫的這只是一個故事,而稱不上是一篇小說。」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區分了「故事」和「情節」,「國王死了,皇后也死了。」這是故事,「國王死了,皇后因傷心過度,也跟著死了。」這是情節。簡單地說,「情節」就是加了因果關係的故事。但這樣的分別仍嫌粗疏,「情節」是應該要著重追究那份「為什麼?」的。越是強有力的小說,「為什麼?」越是深入而多重。《迢迢歸鄉路》在「為什麼?」這方面若再多所著墨,其感人的力量當更深沉。 其次,《迢迢歸鄉路》裡的人物,都表現為佛斯特所歸類的「扁型人物」,(或稱之為「典型人物」)也就是說,人物的性格並未隨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或是缺點(性格僵化),但也是優點,優點是性格鮮明而強烈,即如淑女的認份,榮才的尊慕兄長,都成為典型。 《迢迢歸鄉路》無疑也是一種「常民書寫」,游勝冠在《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一書裡,以台灣文學是台灣自身存在的自覺,是台灣本土自覺開發的肇始,本土意識的再發展,就是台灣主體性的昇揚。葉石濤則認為臺灣新文學運動其實是臺灣人追求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解放的文化運動的一環。或應該這麼說,臺灣文學的本土化其實和政治意識形態無關,它真正的意圖是獲得臺灣作家的創作自由,繼承傳統,吸收外來前進文學以締造充分反映臺灣各族群的外在生活和內心夢境。黃振良浸淫金門文史數十年,對源於自己島鄉這塊土地及其族群的本土意識豈會沒有自覺?那是不可能的。本土意識只是壓抑或蟄伏,時機成熟時,便會迸發。《迢迢歸鄉路》正是金門本土意識尋根尋鄉意念(心靈故鄉)的開花結果,這既是黃振良,也是金門文學,一項值得慶賀的成就。 「鄉土文學」簡單地說,就是指描寫人和土地關係的文學。金門文壇陳長慶寫的小說,就是道地的鄉土文學。原鄉是他們創作時的活水泉源。但鄉土意識不只建構在文化的本質(cultural authenticity)上,也建構在文化的混雜性(cultural hybridity)上。這點在金門本地的文學作品中較少自覺及反思。 最後,《迢迢歸鄉路》有一點值得標舉的是,小說裡再現了許多金門先民的美好質樸的一面,譬如淑女寡居勤儉持家、尋親,不怨天尤人,安然接受命運。榮福、榮才兄弟戀鄉愛土的無私情操等等,在在令人感佩(註二)。小說裡同時也再現了早年本地風土民情,充分可見作者從事文史工作的嚴謹考究工夫。譬如描述沙美老街實景: 不到一丈寬的沙美街,雙邊都是兩層樓的商店,每邊約有四十多個店面,樓下開店,樓上住家。街道是橫條的石板路,商家前是一條寬不到一尺的石門檻,除了店門部分預留的一或兩個門臼,其他部分則挖一道槽溝。每天開關店門,將一條條兩寸厚的木門板按其編號從門的部分沿槽溝穿上到定點,最後再把單扇或雙扇的門板穿上,關緊上閂。次日清晨開門時,則循反順序一一卸下門板,這是一種全開式的店門。 布姆的布店在整條街的下風處那家「蓮美布店」,這家商店的店門是另一種半開型式。開在旁邊三分之一處的是店門,可容兩人擦身進出,另外三分之二是店窗,門與窗之間是一條固定豎立的門框。店窗靠地面部分,是固定不動的厚木板,大約到成年人腰部下的高度,以上部分則穿著一條條窗板,白天打開窗板做生意,晚上則將窗板一塊塊穿上,再關門上閂。 全開式的店門,是容許客人進店內接洽或挑選物品,半開式店門客人只能站在店窗外,講明所購何物,由店家將貨品拿來放在窗內的櫃台上,供客人挑選。店主人各依自己所賣何物,是否需要客人進店,再將店門裝成適合的型式,以因應客人的需要。 這幕情景喚醒了筆者早年的記憶,那是段艱苦的日子,但也是段美好的日子,時日風光的美好主要是附麗在純樸心性、附麗在人情世故上的,至今仍令人興悠悠思古之情。 註一:盧卡奇著有《歷史和階級意識》、《現實主義論》、《小說理論》、《心靈與形式》等書。 註二:淑女的安坦接受命運,倘使和沈從文的短篇〈夜〉裡那在死了老妻後,決意掘兩個墓坑,把自己和妻子同埋地下的老頭子相比,是有些意思的。夏志清在其《中國現代小說史》裡品評此一角色:「他不動聲色,接受了人類的苦難,其所表現出來的端莊與尊嚴,實在教人敬佩。」但夏志清是把老頭子和因自己老態龍鍾而憤懣的葉慈相比,也跟海明威的短篇〈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中那個為生存空虛感所苦、上吊自殺不成的有錢老頭子相比的。我們何嘗不可這樣看淑女、榮福夫妻和榮才,他們在生死關頭到來前,所表現出「生何所歡,死何所懼」的生死觀的明淨透澈,或竟更令人動容。)
-
湖畔行雲
董子直釣一湖榖紋 夕陽天吹著哲人的風範 鐵笛響在雲間 寂寞的欄杆斜倚無影 古樓依戀一絲山風成追憶 □ 夏日縱酒放歌柳蔭 撚鬚重拾老了童顏的歡笑 鄉飲一身莫愁洗滌風塵 歸雁帶著天涯重返波光 曾經大江大河 □ 歸來重尋昔日的雙槳 載不動的許多愁 就暢乾了一湖古崗 遠離江湖 遙揮壯別 暫時遺忘那世事的滄桑 把酒只談風月 □ 年少歲月同學多苦學 星散已是經年的參商 臨老難能一聚鬢斑 漸入老病等待時弔逝水 只剩酒杯斟滿懷念 今宵一醉無常 □ 天涯何時休了逆旅 雲根總是飄零的漢影四散 颺袖先敬一杯沙堤醉臥 釣臺先人已杳然 今人久離 他鄉作行客 幸有停雲相親認作故舊 □ 生聚時醺醺就飲趁今 啼濕酒窩淚痕 澆濕奠堂何用 一杯招魂何曾滴到酒泉 嗚呼一聲靈右枯成千古 去他的千秋萬歲的名聞利養 驀回頭已夕陽 西山尚饗寂滅
-
動物狂歡夜
蛙鳴蟲吟鬧熱的夜 起伏頓挫聲頻頻 幾曾注意聆聽寂靜 割草機電鑽砂輪機狄塞耳引擎 無意的劇烈鼓動 混亂於是歸於平靜 機械造作的聲響揣摩著精細效果 一步步佔據墾闢 荒涼的荒野一步步淪陷 一步步的圍柵統治的範圍 琢磨著無心疲乏的耳 喘氣聲聲尖叫聲口哨聲 海浪聲數位程式音階著 吱喳鳥叫鈴聲聒噪搞混自然界一切格式化 娛樂著自然界最了不起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