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野菊花風情
秋涼時節 伊在溪畔以悠然神情 獨自咀嚼 思念滋味 翦一片金色丰采 鑲嵌幸福 許下不悔的承諾 金風駘蕩 伊在綠野以淡定姿態 仔細搜尋 歲月履痕 包裹風中情緣 傳遞漂泊情愫 化作溫柔的記憶
-
欣賞楚簡描繪河烏之和樂
在許多出土楚竹書之中,有篇楚人類似詩經作品的逸詩〈交交鳴烏〉,詩旨詠嘆讚頌著君子,其詩篇的戰國文字白話翻譯如下︰ 「往來飛翔鳴叫的河烏,聚集河梁中,和樂平易的君子,像玉像瑛一樣美好。君子對我們很好,自然成為我們的領導。君子怎會喜歡嬉遊?他時時匡正自己的德性心志,並不斷努力謀求施政,和諧地與國家菁英相處。往來飛翔鳴叫的河烏,聚集水中小洲上,和樂平易的君子,像豹像虎一樣英武。君子對我們很好,自然成為我們的守禦者。君子怎會喜歡嬉遊?他時時修美自己的德性心志,並不斷努力謀求施政,和諧地事奉天地神明。往來飛翔鳴叫的河烏,聚集水邊,和樂平易的君子,像珠像貝一樣高貴美好。君子對我們很好,自然成為我們的保衛者。君子怎會喜歡嬉遊?他時時砥礪自己的德性心志,並不斷努力謀求施政,和諧地與大小友邦相處。」 上述詩之三章分別用若玉若瑛、若豹若虎、若珠若貝來形容楚莊王,顯然在形容用語中,玉瑛是文德,即為「仁義禮」,豹虎為統禦領導之武德,即為「智信勇」。楚國人常用玉石、珍珠及香草做為衣裳佩飾,此皆讚頌楚莊王之德如玉瑛高貴,又似珠貝般珍奇。而史例上「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以〈交交鳴烏〉印證先秦智聖聖德,能夠雙向推論,其君子即讚譽楚王之心志與德性。 除了珍奇高貴之外,《說文解字》解釋「玉」的德性云:「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紋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那讓「玉」幾乎涵蓋了君子所有的美德。縱然謂玉的「五德」之中有勇德,一般仍認為玉的德性是屬於內斂型典雅。玉之五德給人的感受,著實重在潤澤以溫。 而且,通過眾學者們對文獻的諸多考察,推測應歸為《楚頌》;指出佚失之詩從樂府詩中證明樂我君惠、振羽來翔,本詩首句的「交交鳴烏」應該是「興」人民心向君王,從而論定本詩應該是楚國貴族讚美楚王的作品,讚美的對象則為楚莊王。 褐河烏為主要分布於亞洲的一種河烏,而世界其他地區裡亦有所活動範圍。體長約二十二公分,是一種大河烏,羽色呈深褐,短尾、黑喙、灰腳,棲息河谷一帶的中低海拔地區。全身羽毛看起來雖然偏向深咖啡色,但卻和烏鴉沒有什麼關係,河烏自成一科,屬於河烏科。牠們一面自適飛舞著,或者有時會發出「歸歸」的鳴叫聲音來。 特別的是河烏還具備潛水本領,捕捉水底小昆蟲,河流淺瀨區經常出現潛入水內的姿態,上岸時則停留潺溪邊石塊上仔細清理羽毛。河烏的眼睛有透明瞬膜,能維持在水中的視力。趾爪可於急流或潛水之際,抓緊著岩石固定身體。河烏尾羽不時上下抖動,模樣非常可愛又有趣!所以潛水、瞬膜、趾爪及翹著尾羽都是河烏的特徵,也自然是攝影記錄與繪畫生態筆記的觀察重點。 關於溪流野鳥的生態系層次當中,各有屬於自己種類的覓食空間,河烏負責捕食水面以下的生物。河烏也算是河川的指標性鳥類,喜歡生活在乾淨溪流附近,看到河烏活動時,代表著流域水質十分清澈。如今雖已非稀有鳥類,但因為環境的限制,總量分布並不廣泛。然而,只要能夠確保河流未受污染,也一定會發現尚存一些河烏蹤跡。 這種生態習性通常於潺溪山澗等乾淨水域,符合清潔高雅的形象,其詠「烏」特色可証應屬南方人詩作之說。因此將「烏」解釋即褐河烏,聚集在水邊及附近以興人民心向楚君。故有德之「君子」,將促進了人與人之心志與情感上的結合,由楚簡鳴烏之君子觀而視,〈交交鳴烏〉的河烏意象象徵正十足鮮明。
-
八二三榮民系列回首苦難的歲月─王維仁
父親兄弟姐妹多,分家產、他得一畦田,維持生計有困難,上午走田間、午後下海洋,省喫儉用終購田園一大片,山珍海味雖遙遠,勉強果腹不為難。 民國三十年出生的王維仁於十一歲時,父親積勞成疾、日落西方,兄姊下南洋,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在家鄉,骨肉手足難以再會面,觸景傷情淚漣漣……。 三從四德遵古訓,母親與他居住東沙村,日子苦不堪言,別奢求燉補養顏。而他小學念五年,識字一半即輟學,雖沒歸類為文盲,但遺憾不能再入學。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東沙,部隊住進他家,行軍的爐灶放在庭院,鍋碗瓢盆任他們取用。而營長攜妻來前線,看上他家一間廂房,做為夫妻的臥房,但看王維仁母子身體欠安,主動交代伙房送飯菜,讓他們喜出望外,入口暖胃亦暖心。而跟著部隊出來,因一時不能適應,於是有一位弟兄想不開,欲懸樑自盡、好魂歸故鄉,王維仁好心開門,讓士兵入屋挽救其性命,再婉言相勸人生的無常與生命的無價,好好保重身體,將來反攻大陸,一家好團聚。 古寧頭戰役期間,王維仁住家庭院鑿了一個土洞,全家躲入洞中避難,子彈空中飛,擔心人安危,幸運村子人畜皆安康,感念上蒼賜平安。村莊戰爭無災難,倒是不忍看見軍人被欺虐,他們離鄉背井不適應,當起了逃兵,路況不熟悉、運勢不如意,遭受一頓毒打、皮開肉綻,讓人怵目驚心。好心的王維仁總會遞上「改年」、塗上「雞蛋清」,讓傷兵滌濾傷口、助其痊癒。 部隊進駐東沙村,高砲、營部連、衛生連,接二連三入村莊,尚有野戰醫院在民房,營部駐紮在他家,而後村公所亦入住,王維仁長大之後,順理成章地作為村丁的第一人選。 由珠山、東沙、歐厝等合併為珠沙村,八二三砲戰前一天,王維仁擔任村丁;首波任務即是到珠山、官路邊、古坵拿各家戶的印章欲辦戶口遷出的手續,半路親睹匪軍砲擊燕南山,官路邊的村民請他支援清除防空洞的積水,由石條建造的防空洞,水深到腰際,他汗水淋漓清到晚間始完畢;當砲火停歇,他飛奔回家,只見母親紅著眼眶,盼兒回家的情景,他感受到母親的惶恐與不安,以及一顆關照兒女的慈母心,頓時淚濕了衣裳。 戰爭一觸即發,村丁賣命通知村民做好安全防護,當王維仁到珠山的一座土洞外,見六、七位村民在洞口納涼,他才離開兩分鐘,砲彈隨即落下,幾位村民當場遭受砲擊,送至東沙醫院搶救無效,而回天乏術,家屬招魂哭斷腸,哀悽場面淚汪汪,他自己雖然幸運逃過一劫,卻難過鄉親的遇難,內心的悲慟不可言喻。 原為八一四野戰醫院的東沙醫院,由舊金城西門遷來東沙,駐守百姓家,時為後方八○三醫院調來之官兵,而後兩年一輪調,相繼有八○一、八○二、八○五等醫院換防來金,經歷了歲月的更迭,挽救了無數的性命,而醫院設在民房,王維仁的家亦成了該院第六病房,主要病患為胃疾與胃潰瘍等症狀的患者,當看到他們呻吟的景象,一份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而後醫院引進發電機,亦裝置在他家,以作X光照射之用。 王維仁回首砲戰期間,諸多傷亡的同胞,軍方將他們安置在東沙村的廣濟廟,該廟儼然成了急診處與太平間,村民無奈地將神明暫時安奉在他處,而於民國五十年,村民出錢出力地重建,廟貌得以再重現。 東沙村反共標語無數,在古厝斑剝的牆上,仍然清晰地看見,「總統萬歲」、「軍民合作」、「中華民國萬歲」、「武漢青年反共紀念」、「打倒俄寇消滅朱毛」等標語……,在在印證了歷史的滄桑,而今東沙醫院院本部、門診部、藥局、手術房、獸醫室、司令台、庫房、病房、廚房、寢室、浴室、福利社、單槓場,如今均已拆除殆盡,讓人不勝唏噓,亦留下永恆的懷念。 村丁生涯數載,逐戶收取共八百元的款項,與幹事均分,對家庭雖然不無小補,但經常受「北貢」副村長的窩囊氣,開口閉口罵髒語,甚至其老婆生產亦命令他挑水讓她洗滌,為了自身的尊嚴,王維仁選擇離開,但生活隨即陷入困境,為了養家,他從小工做起,工資每日算,以苦力換取工錢,直至五十五歲退休,終日與田園為伍。 自民國五十六年起,王維仁從第一幀「工友保密講習第一名」獎狀起,家中古厝的牆壁上,接二連三以獎項和感謝狀做裝潢,模範農事小組長、國民黨縣委會獎狀、模範農民、全國孝行模範、王氏宗親會顧問、營造職業工會理事、模範勞工、模範老人……等等,顯示了他在東沙村民心中所受到敬重與他熱心為人服務的胸襟。
-
我家菜園
食安風暴後,種一畝菜園成為許多人心中的想望,也成為當今社會的顯學。左鄰右舍因為菜園種菜的豐收分享而拉近彼此的情感,話題也更多了。 菜圃尚未整理好,蘆筍、甜菜根、芹菜、辣椒、番茄、黃帝豆等菜苗陸續買回來擺在三合院後的菜圃旁,唯恐菜苗長過快,我和老婆國慶日那些天的連續假日,每天清晨忙到天黑,趕緊加強整地的速度,也忙了十多天。對我而言,整理菜園是「不可能的任務」,而老婆自恃年輕勇壯,但拿了幾天的鋤頭,終於筋骨痠疼、腰痠背痛,只好貼藥布解圍。 被老婆六點的鬧鐘吵醒,看她梳洗完畢,不急著吃早餐趕上班,就穿上雨鞋到屋後二十多坪的菜園澆水。我也難得早起,告訴她說:「趕緊用餐去上班了,澆水我來就好」。平日,都是我利用下午四點過後到菜園栽種菜苗和除草澆水,認為一天澆一次水應該就足夠,但老婆認為早晚都澆水,菜苗水分充足,才能長得快又高。 經過我和妻子利用近半個月的休假日揮汗的整地,一刀刀的除去半人高的鬼針草和其他雜草,然後各拿大小鋤頭,一下下、一鋤鋤的苦鬥,顧不得汗流與腰痠的痛苦,總算將這塊一年多沒有種菜的泥土地整理成大小長寬不一的一畦畦菜園,總算有個菜圃的樣子,心中無限欣喜。 妻子把菜園的苗圃繪製灑種的區域,插上塑膠牌子,讓退休在家的我也能明瞭種菜的地方。她下班之餘,上網蒐集資料,也跟賣菜苗的阿婆討教,了解季節蔬菜的種植技巧與特性,作一本菜園雜記,記錄各類蔬菜生長的情形、位置和心得。 大哥下班回家去鄰家的菜圃割了二十多節的甘藷葉做為種苗,也加入耕鋤行列,並且種下甘薯葉,隨後澆水,如今也長出數片翠綠綠的葉子,樣子好可愛。 我家菜園就在村道旁,路過散步和騎單車的鄰居,好奇的探頭看著我們幾個人天天窩在菜園忙著,不知搞甚麼名堂,偶爾也會停下腳步,給我們一些指導。 看到這些作物:蒜頭、紅蔥頭、紅蘿蔔發芽了,大蔥頭、結頭菜、綠花椰和大陸妹展現昂揚的生命力,早先灑種的白菜生機蓬勃,蔥和移植的韭菜都已十多公分高可以採收了,油菜花也長了三四片綠色嫩葉子,好迷你。 茄子因吃到有機肥,原本捲曲的果實也逐漸垂下來,已種一週的白蘿蔔和玉米尚無蹤影,菠菜圃因來不及鋤草,已被雜草包圍,同樣分不出是菜或草的還有菾菜、香菜,真是「我苦了」。老婆也買一把紅鳳菜種下去,原本就長在菜圃的白鳳菜經過移植勉強活了幾顆,但因為我與妻的日夜關照,這個冬日可是值得期待的豐收季節。 老婆除了忙著灑種育苗,也到西螺菜市場購回菜苗,經過多日的澆水與施肥,栽種的菜苗幾乎都存活,也逐漸長大脆綠起來;可是經過水澆灌的泥地卻冒出一根根的土香、鬼針草和酢漿草,與幼菜苗一起生長,有的根本長在一起,難分難解,草長得比菜苗還青翠茂盛。除草之際,茴香、空心菜、茼蒿和菠菜等的幼苗也受到波及,被我連根拔起,實在苦惱。 老婆說:「沒種茼蒿和香菜,你的心情好不起來,過年的火鍋料好像缺了甚麼?所以一定要種啦!」瑜珈老師的先生也特地帶了一包四五十粒水果玉米的種子送給我們找地種。我不知道,瘋狂的老婆竟然用水泥柱和木條及繩子搭起棚架,要讓黃帝豆攀爬;我不知道,這次不知是為甚麼?老婆終於卯起勁來要種菜,而且它們的種類超過二十種,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讓我大為驚奇,我想她是在體驗種哪些菜才能成功有收成,過去能種個五六種已算是多了。現在每天鋤草不論,單單澆水都得費近一小時。 老婆說,每天早晨六點起床後不到菜園走走逛逛,好像一天還沒有開始似的。看到菜苗一瞑大一吋,心頭就會湧起陣陣的喜悅。神采奕奕的她跟我談起種菜經,還頗像一回事,比起曾經務農的我還專業、開心、有幹勁,像是經營一座「開心農場」,儘管菜圃才二十多坪。 樂在其中的她,很少聽到抱怨;有時我會問她:「平常上班已夠累了,如今還要種菜,你都不嫌煩嗎?」也許這是她紓壓調劑的最好方式吧!我想只要她快活就好。
-
黃春明撕畫系列鳥籠
誰把我的天空變成鳥籠? 是誰把我美妙的鳴唱, 逼成絕望的哭傷?
-
古同安的雪
唐末詩人韓偓寓居南安時,寫了一首七律詩《清源山南臺岩》,其中頸聯為「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雪」,可見那時的南安地區「無雪」。同安縣的前身是「大同場」,唐貞元十九年(西元803年)劃南安縣西南四鄉(即永豐、綏德、明盛、武德)置大同場,同時辟浯洲(金門島)為牧馬監地。韓偓生活的年代,後來的同安縣尚屬南安縣的大同場,也當屬「無雪」區域。 那古同安歷史上有沒有雪呢?且看地方志書和地方文人有關雪的記述。 一、地方志書記載的雪。 地方志書把颶風、暴雨、冰雹、雨雪等自然現象列為「災祥」或「祥異」,而古同安就有多處「雨雪」的記載。例如: 明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年)春雨雪。同安地溫無雪,故老皆以為瑞。次年癸巳大熟,惟荔枝、龍眼枝葉憔悴,乃知此果宜溫。」(民國版《同安縣志》卷三)同安地區突然下雪,「凍死蒼蠅未足奇」,翌年農作物反而好收成,應了北方「瑞雪兆豐年」那句老話,只是像荔枝、龍眼這類熱帶果樹不適應罷了。 清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正月十六日,大雪深尺許,時馬總兵興役築城,民苦寒」(民國版《同安縣志》卷二)。宋代建陽遊酢、楊時到北方拜理學家二程(頤、顥)為師,留下「程門立雪尺深三」佳話,同安城下雪竟有「深尺許」,難怪派去築城的民伕叫苦不迭。 清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春大雪,是歲五穀豐稔」(民國版《同安縣志誌》卷三)。 清「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年)十二月初一早,大雪遍地,色白如綿,嚴寒澈骨」、「十八年壬辰十一月二八日大雪,二九日仍雨雪霏霏如棉絮,地上如鋪白氈,坑澗皆平,俗呼為棉花雪。問之八十老翁,均以為不經見」(引文同上)。連續兩年冬天都下雪,而且「嚴寒澈骨」,大概也是140年來所見,因此縣志記得比較詳細。 同安內地有雪,那麼屬同安政區、孤懸海中的金門島有沒有雪呢?光緒版《金門志》卷十六記載,清代咸豐「十年(1860年)冬十一月,雨雪三日,冰堅二寸許,長老皆以為未見也。」可見金門也下過雪,而且連下三天,比內地還厲害。 二、地方文人筆下的雪。 雪中賦詩是北方文人的雅興,南方下雪少見,自然更能引起詩人的留意。明代池顯方(1588--?)是金門瓊林蔡獻臣(光祿寺少卿)的內弟,他是天啟二年1622年)的舉人,原住嘉禾嶼(今廈門市區),後攜母到同安端山構築晃岩(今汀溪水庫庫區)。在他的《晃岩集》中,也提到同安的雪。如他到龍窟東(今屬同安區洪塘鎮)造訪紀文疇(南明隆武時任中書舍人),就有「曉過齋頭春色早,雪中贈爾一丹梅」詩句。他到同安三秀山雪山岩(又名牛皮崙,明季布衣黃文昭讀書處)叩問休歇上人,也有「六載深山和雪定,兩間茅屋半雲爭」詩句,雪山岩也可能是因雪而名。道光版《廈門志》卷九收錄他的詩作《冬遊洪濟山》,其中也有「六時樹樂空中奏,一夜紙衾雪裏眠」句。原鄭成功諸賢館的人物阮旻錫(1627-1705年)於清軍入廈門島(1663年)後徙居同安縣西七十裏的夕陽山下,他的《夕陽寮詩稿》中也有描寫夕陽山「道傍苔井和泥汲,牆角花畦帶雪鋤」的詩句。這兩位古同安的地方文人,都是明末清初人,從他們的詩中可見那時同安的三秀山、夕陽山,甚至廈門島都曾經下過雪。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島)一位詩人張錫麟(龍溪貢生)到鴻山寺、鎮南關(今大生理一帶)遊玩時,對廈門的雪描寫得更具體。他的《南關踏雪》詩寫道:「昨夜鴻山雪片稠,攜童曉望興難留。一壺濁酒馱驢背,幾點疏梅掛枝頭。」雪中飲酒,自然別有情趣。這場雪,是否同安縣志記載乾隆十六年那場大雪?到了清末民初,同安銅魚館有位書法家叫胡鉉(1866-1917年),他「能書尺餘大字」,書齋懸吊一把如椽大筆而名「 椽筆樓」。在他的著作《 椽筆樓》中有一篇《金車釣雪》文章(「金車」即是南門雄鎮溪中巨石),其中談到,「連日大雪,硯海已冰,伏案河冰,不能作書」、「釣罷相與步雪而歸,覺雪花片片,猶在衣襟間也」。這是筆者見到記載古同安下雪的最晚資料,距今也有一百餘年了。 以上文獻資料可以看出,從明代嘉靖十一年到清末民初近四百年間,同安縣的山區、城區及其管轄的金門島、廈門島都曾經下過雪,大約是「百年一遇」(志書也可能有漏記),難怪八十老翁也未經見過。 那麼唐代韓偓為什麼說南安一帶「無雪」呢? 其一,可能當時氣候溫和。今天的泉州古名溫陵,以地尚溫和而名,韓偓傳中也有「 偓捐館日,溫陵帥聞其家藏箱筍頗多」之句,可見唐代已有「溫陵」地名。同安豪山之西的聖果院(今屬集美區後溪鎮),肇基於唐,「因臘月生龍眼,故名聖果院」(民國版《同安縣志》卷八)。龍眼喜溫,十二月還能結果,可見當時地氣溫暖,很少下雪。 其二,韓偓在南安時間很短。韓偓(844-約914年以後)是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龍紀元年(西元889年)進士,歷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職。他自幼聰穎,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是他的姨夫,李商隱曾用「雛鳳清於老鳳聲」詩句讚揚這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外甥(「老鳳」指韓偓的父親韓瞻)。韓偓因不肯依附朱全忠(又名朱溫、朱晃)篡唐被貶。攜眷入閩後,在泉州刺史王審邽(閩王王審知二哥)招賢院供職,卒於南安龍興寺,葬南安葵山之麓。可見韓偓在南安僅有十多年的時間。這短短的時間,他確實看到「四序有花」的風景,但「雪花那個飄呀」的北國風光他就沒有遇到。 依據現有不全的史料,古同安已有百年不見雪了。去年冬天傳說同安蓮花小坪「下雪」,原來是霧淞(濃霧凝聚在樹木枝葉上成白色鬆散冰晶)。同安影視城春節期間採用「人工降雪」的方法,滿足遊客「賞雪」的心理訴求。幾年來氣溫不斷攀升,今年「小雪」的氣溫仍是27攝氏度,老百姓說天氣變熱是「地球感冒發燒」,氣象人士說是環境、空氣污染使然,我是相信後者。 古同安區域啥時能再見雪?本「老翁」肯定是看不到了,問問氣候專家看看能否預測? 甲午年小雪日 於銅魚城
-
小寒
節氣小寒隨著季節的律動準時來報到,然而,台東的天氣卻是格外的溫暖,在果園裡工作,有輕風相伴,感覺上比平日要輕鬆許多,果園周圍的景致,也瞬間為之一亮,在冬天,也不是每天都那麼灰暗。 夜晚,睡在因颱風肆虐而受損的工寮裡,寒風從竹牆破損的細縫中鑽了進來,不禁讓我拉緊了棉被矇上頭,用強力電池充電的日光燈,只能勉強撐個幾小時,不過,已經夠我適時入睡,事實上,天黑後,我就上床,一覺睡到讓獼猴吵醒。 清晨,我讓吱吱喳喳的獼猴聲給吵醒,一睜開眼睛,看了看小桌上的鬧鐘,已經快六點了,天空似乎還是暗暗的,原來,獼猴群起得那麼早,天還沒有亮就要為一天的生活忙碌,大自然很公平,想過好日子,唯有比其他人更努力。 天一亮,我起床梳洗後,先泡上一杯濃濃的咖啡,果園的工作很瑣碎,但似乎是永遠都做不完,所以,先讓身心甦醒是我們非常計較的。山腳下那座原住民部落襯托了海岸山脈入口讓微弱陽光淤亮的線條,山脈頂端劃上了一條白色的眼線,氣溫還是很低,日夜溫差強烈的表達了季節的權威,蟬不再叫了,蜻蜓也失去了蹤影,只有討人厭的蚱蜢開始在嫩葉和枝芽間啃食,破碎的葉片,格外的讓人心都糾結了。 俗諺說:農曆十月初三不下雨,將會乾旱到來年六月,那天,妻子和我都在果園,山腳下,陽光依然熾熱,整條台23號公路宛如一條剛從蒸籠裡卸下的布巾,熱騰騰的散發著游絲,然而一上了果園,陽光卻忽然消失,天空暗了下來,雨絲零零落落的灑在臉上,原以為要下雨了,殊不知,幾分鐘過後,陽光又露出了猙獰的面孔,鞭笞著我們所有露出在外的皮膚,看樣子,如此乾旱的天候,真的還要折磨我們這些靠天賞口飯吃的農友們好一陣時候了。 野草不管季節是否正常,拚了命似的尋找隙縫竄長,冬天應該是野草冬眠枯萎的場景,誰知道下半年的乾旱,儘管缺水,窒礙了作物的生長,但是野草仍然未經許可,翠綠綠的點綴在果園的每一吋土地上,提不起勁兒的柴刀,如生鏽般的躺在工寮旁的竹椅邊,偶爾的陽光照拂,也反映不出柴刀夏季時橫掃果園野草時的光芒,那應該也是我們的心境吧!由於季節的變幻無常,打亂了我們耕作的行程,宛若被遺棄的雜草。 果園後方開始聽得見獵狗追逐獵物的喘息聲,野豬的數量並沒有因為獵人的獵殺而減少,最近在果園裡,很稀罕的和帶有迷彩色調的小野豬打照面,山羌也大方的進入果園覓食,獼猴族群越聚越多,這或許都是因為天氣暖和,雨也少的緣故吧!很難以平常心去評論這樣的現象,對我們是好或是壞,只能自我安慰說:一切都會沒事的。 也許真的是因為受到天候的影響,通常都會在入冬後陸續落葉的桃、李、杏、櫻、梨等落葉作物,到現在都還是綠葉高掛,一幅冬天已然過去正在興奮迎春的模樣,倒是小花蔓澤蘭這個無孔不入的植物界之癌,不管晴天或下雨,時間到了,就會像大海中的珊瑚蟲般的隨處纏繞,到處開花,從平地到高山,如影隨形的散落在幽谷的每一個角落,也許我說得有些保守,因為,到了山腳下,眼睛視線還是無法脫離小花蔓澤蘭的污染,儘管林政單位一再地宣導全民一起來滅小花,但是效果似乎不佳,今年還比往年更嚴重,我的果園就幾乎淪陷在小花的魔手下,還好,這個讓我視為眼中釘的植物癌,我們全家大小一起動手剷除,至少到明年底之前,應該不會再看到小花肆虐了。 時序已經入冬,雖然我們都不希望因為天候太冷,而無法在果園裡工作,但是季節的規律運作,那才是大自然正常的現象,更何況,該冷不冷,該熱不熱,作物成長都亂了套,反而讓我們這些務農的人失去了依據,恐怕更是悽慘。
-
金門方言中的成語之六
◎掠生替死:為求充數,隨意抓取,不顧死活。另有掠雞抵鴨一詞。 ◎窮借富還:貧窮時借貸,待富有時償還。 ◎衰尾道人:指命途多舛、時運不佳的人。 ◎大牛惜力:指肥壯之人,反而懶惰。 ◎透風落雨:颳風下雨,即風雨交加。 ◎牛腳馬蹄:牛馬體型高大,腳蹄壓力沉重,以此比喻人腳如馬牛,走路過度用力,以致鞋襪很快破損。 ◎看(勿會)落腹:落腹即下肚,即看不下去,意同「看(勿會)上目」。 ◎粗菜薄酒:為主人宴客之謙詞,指粗俗酒菜,不成敬意。 ◎一人一路:各走各的路,彼此毫不相干。 ◎彼當時仔:彼即那,即那時候,指以前時日。 ◎現講現做:現有現在馬上之意,即隨講隨做、言出即行。 ◎爭死爭活:死活在此指生死存亡,比喻為求生存,競爭非常激烈。 ◎照起工做:起工指工作之初,亦即一切依照規定,始終如一,絕不偷工減料。 ◎無嘴無水:所謂「魚食流水,人食嘴水」,嘴水即口才,缺乏口才,難以表達,無形中已少了一項本事。 ◎歹尻川底:尻川在此指根基,意即自幼未受管教,以致素行不良。 ◎死人無嘴:人死之後,無嘴言語,意即死無對證。 ◎行情通光:即消息靈通,無不知曉。 ◎欠人教示:罵人之語,指責對方不懂禮數,缺乏教養。 ◎臭尿破味:罵人尿酸味重,很不衛生。 ◎無面無目:即沒有面子,顏面掃地。 寫了九百餘則方言中的成語,一直秉持的原則,即是凡與國語說法相同的成語絕不取用,以維護金門成語之鄉土韻味,祈愛好者亦能共襄盛舉,發揚光大。(下)
-
寄給我─懷念的味道
廟東有一家排骨店,裡面販賣炸豬排、三角圓、炒麵、炒冬粉。 炸排骨配上四樣小菜,是我的最愛。 這家店日據時代就有了,可見歷史多悠久了。 老闆是對老夫婦,老媽媽負責炒小菜,她的小菜無什花樣,純粹小炒,主食加個紅蘿蔔、黑木耳配個色,蒜頭、青蔥、薑絲爆香,就這麼簡單的炒法,每樣小菜,哈利波特加持般,都能吃出本菜的原味,炒筍子、高麗菜、花椰菜、炒茄子、蘿蔔乾炒蛋,都是些家常不過的菜色,平凡至極,但就舌間會跳動,吃了會感動至極,我想是種媽媽的味道,純粹、菜的本色原味,沒有花俏,只有菜的原始味道,不用勾芡、不用雕花、不用排盤、不用雜耍,單純呈現的最挑動味蕾。 老爸爸負責做三角圓,外皮Q彈,內餡滋多味美,鮮豬肉的鮮,紅蔥頭的香,一咬下去,滿嘴鮮嫩,口齒咀嚼間,散發肉紅蔥頭交織而成的絕妙組合,頂著食道瞬流而下,嘴裡還回甘,可見它之美味一般! 小女兒負責炸排骨,醃過他們自己研發的佐料,再裹上地瓜粉,炸至熟透,排骨軟嫩適口,肉質釋放出醃料的香醇,內嫩外酥,一口咬了二十下,肉的筋度還在,三十下,尚餘肉汁,才捨得吞下,再品嘗下一口,閉上眼睛,享受吃的感覺,幸福的青鳥棲息肩上,直到排骨肉殆盡,青鳥始飛走! 大女兒負責炒麵、炒冬粉,偶而吃上幾盤,意猶未盡。 這攤,是我的最愛! 定居台北,偶回家鄉,再尋舊址,已復不見。 現址是一攤[咖哩飯],黑白現代風的裝潢,幾個頭綁絲巾的年輕人,不見老式攤位,不見老老闆微癯廔的身影,不見小女兒油煙前汗珠滴下的身影,不見大女兒身手矯健的撈麵影子,沒有小菜的回甘,沒有三角圓的可口,沒有排骨的吮指,沒有冬粉的輕脆! 那曾經的豐華絕代,那曾經的門庭若市,那曾經歷練的歲月鑿跡,那曾經的菜肉飄香,那曾經的引頸排隊,那曾經的每日光顧,那曾經的撫慰我胃!! 問年輕人,那以前的排骨店呢?年輕人說,生意日新月異,必須創新,才能符合現代人的口味,所以,現在轉型咖哩店。 是喔!老味道抵不過現實的考量,熬不過時代的淘汰! 懷著沮喪,面露憂傷,舉步維艱的,回頭再深深的看他一眼!彷彿老老闆的青瘦身影,仍在忙碌著!小女兒還在為我炸豬排,而被煙燻的臉龐,依然清秀!大女兒正吆喝著:「人客丫!入內座哦!」。
-
金門方言中的成語之六
寫了五篇方言成語,總計已逾八百則,為求內容更加完整,無時無刻苦思冥想,終於想出可行之道,即是靜聽旁人對話,每當出現可用成語,隨即記下;或從國語之成語推敲金門方言說詞,往往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茲將近來所獲一百餘則,提供鄉親分享與指正。 ◎港錢使性:首字借音,意即花錢隨性,不知克制與節約。 ◎凶年歹冬:凶年即流年不利,歹冬即收成不佳,對農夫而言,五穀不登,難以維生。 ◎爸頭母骨:頭指相貌輪廓,骨指骨架身材,在此指子女的面貌身材與父母極為相像。 ◎無哼哈著:哼哈應指吐氣聲,表示未損及一絲毫髮。另有「無顫穩著」一詞,表示絲毫未受撼動,亦即不受一點影響。 ◎彼疕仔囝:本指幼小小孩,引申為微小之物體。 ◎淺腸淺肚:腸胃很淺,在此比喻藏不住話,只要有人問起,便全盤托出,完全守不住祕密。 ◎生蟲造語:嘴巴生蟲,表示造謠傷人,比喻不修口德,胡亂罵人。比「生言造語」更為惡毒。 ◎無錢吊鼎:無錢炊食,只好把鼎吊起來,表示已無用武之地,另有「無錢吊嘴」一語,皆指無錢難以維生。 ◎由在伊去:伊是第三人稱他,即任由他去。 ◎看耽秤花:秤花即昔日桿秤上的刻度,花花綠綠,常有看錯情況,以此比喻判斷錯誤。 ◎看千看萬:以千萬代表多數,比喻閱歷豐富、見多識廣。 ◎畫烏漆白:本指伶人化妝的花臉,後借嘲諷濃妝艷抹的人,或指畫畫者不得要領,胡亂塗鴉。 ◎嫌肝嫌腱:肝腱是動物的內臟、是菜餚中的珍品,也遭嫌棄,以此比喻什麼都嫌,意同嫌東嫌西。 ◎祿哥束哥:泛指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 ◎頭春尾桔:新娘嫁入夫家,婆婆立於門檻,為媳婦插上一枝春花、一枝桔仔花,春的諧音即「剩」、桔即「結」,希望媳婦日後善於理家,財富有餘;夫妻兩人白頭偕老、尪某同心。 ◎爛土有刺:所謂「爛土深掘」,藉物喻人,切勿以為柔弱之人好欺負,須知人的忍耐有其限度,一旦爆發,就如利刺一般,不容小覷。 ◎無奇天嶺:指奇奇怪怪的東西,但天嶺不知何義及寫法。 ◎俗擱有局:即物美價廉。 ◎空手戽蝦:只憑雙手,不帶器具,想要抓蝦,難以成事,比喻徒勞無功。 ◎鬼母娶頭:年長者不能以身作則,反而帶壞年幼者。 ◎靠人食穿:吃穿全要仰仗他人、看人臉色。意同「仰人鼻息」。 ◎蛇大孔大:以蛇與穴比喻收支,即收入多者,支出相對也大。 ◎過頭過面:本指布料之大超過所要掩蓋的頭面,亦可引用在其他方面,意同「綽綽有餘」。 ◎死人活虎:死人嚇人,活虎兇猛,這是令人畏懼的兩樣事物。 ◎賊皮賊骨:皮指外表,骨指內在,即裡裡外外全然一副賊模賊樣。 ◎死予狗拖:人死之後,曝屍荒野,任由餓狗拖去啃食,晚景堪憐, ◎青瞑惡仁:金門人稱眼球為「目(目周)仁」,青瞑即眼盲,此處非真盲,而指失去理性,露出兇惡的眼神。 ◎青瞑■拄:青瞑即眼盲,■拄有愚蠢之意。用法有二:一是真盲,視而不見;二喻視力衰退,茫然一片。 ◎屎食一肚:以滿腹大便比喻飽讀詩書,卻不通情理。 ◎大碗滿(土乾):不僅俗擱大碗,而且還滿至邊緣,比喻非常便宜。 ◎一時一刻:即立刻,非得馬上去做不可。 ◎(勿會)阿咾得:阿咾即誇獎,不能讚美其因有二:一指乏善可陳,不值一提;二是稱讚之後,得意忘形、趾高氣揚。 ◎人千人萬:人數之眾,成千上萬,難以數計。意同「人山人海」。 ◎六頭三擔:一擔有二頭,三擔等於六頭,表示彼此相當,不相上下。 ◎穩食穩睡:吃睡兩方面都很安穩,表示高枕無憂。 ◎長長短短:泛指長期以來的累計,在數量或次數上時多時少,在時間或距離上有長有短,算是一個概括的統稱。 ◎戽水上天:天有多高,無人知曉,何況戽水上天,比喻難如登天。 ◎身屍骨頭:本指人體所有一切,引喻所有東西。 ◎親戚話贅:親戚之間,無論大小情事,由於耳目眾多,散播得特別快,也由於加油添醋,閒言閒語特別多。 ◎黑索米糕:以不光明的手段,取得不正義的財物。 ◎惜腳惜手:本指對於手足非常愛惜,但常用在倒反修辭,借指過於珍惜,什麼事都懶得做,有諷刺意味。 ◎心心念念:無時或忘,永記在心。意同「念茲在茲」。 ◎霜寒雪凍:霜雪滿天,寒凍襲人。意同「天寒地凍」。 ◎無一猴疕:比喻微小之物。另有無一疕疕、無一塊仔、無一粒仔等同義語。 ◎張死張活:張是使性子、耍脾氣,即裝出要死不活的樣子。 ◎雀鳥仔性:麻雀吱吱喳喳、跳躍不停,以雀喻人之個性不莊重、沒耐心。 ◎反起反倒:說話行事,翻來覆去,出爾反爾。 ◎天(勿會)害人:上天是公正的,只要不做壞事,絕不隨意害人。 ◎七老八拄:七與八應指七八十歲之省稱,屆此年齡,常見拄杖行走、老態畢露。 ◎看無夠重:分量不夠重,表示瞧不起。 ◎盡賺盡食:盡有全部之意,表示賺多少、吃多少,全部花費殆盡、不存分文。 ◎起早摸暗:清晨即起,忙到夜晚,不停工作,比喻工作辛苦。意同「夙興夜寐」。 ◎挐潲挐鼻:挐是紛亂,潲是男性精液,鼻指鼻涕,罵人無理取鬧。 ◎量大福大:量有多大,福亦多大,福隨量行,勉人寬宏大量,必有福報。 ◎關胡蠅(虫蒙):屋內只剩蚊蠅,比喻閒置建物,無人利用。 ◎隨步仔來:做事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穩穩仔做:做事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不慌不忙。 ◎腳來手來:手腳一起伸過來,表示動手動腳或毛手毛腳,亦作腳來手去。 ◎會死會活:說死說活,像在演戲,比喻虛偽不實。 ◎田園厝宅:泛指所有不動產。 ◎耳孔尾輕:輕易聽信人言,從未查證真相。或作耳孔尾薄。 ◎目(目周)脫窗:以窗戶脫軌比喻視覺判斷有誤。 ◎大人氣慨:大人即長大成人,表示舉止逐漸穩重、思慮逐漸周密,應有大人的氣度胸襟,不可再像小孩一樣,斤斤計較、小家子氣。 ◎小鬼仔才:小鬼即小孩子,通常用來比喻成熟的大人沒有大人的模樣,只有小孩的稚氣。 ◎爭差無遠:相差無幾。 ◎吐大心氣:將心中的鬱悶或怒氣重重地吐出來。 ◎吐會得出:吐在此作說,即說得出口,為憤怒時的用詞。 ◎賺毋成錢:所賺微薄,皆是蠅頭小利。 ◎虎無咬囝:即虎毒不食子,喻險惡之人也有 人性的一面。 ◎頭翹尾翹:翹有高舉之意,在此指神氣,頭尾代表全身,意同「神氣活現」「趾高氣揚」。 ◎夭壽心性:咒罵人家短命。 ◎天狗食日:傳說天上有一大狗,可以將日吞食,為了搶救太陽,村民集體敲鑼打鼓或拿起鍋鼎瓢盆敲打一番,聲音越大越好,以便嚇走天狗,不多時,太陽終於復出。另有天狗食月,道理亦同。 ◎拖腳毋起:腳無法提起,表示走不動。 ◎險險傷著:差一點就受傷,比喻運氣很好、有驚無險。 ◎拄好著好:即剛好就好,無過不及,意同適可而止。 ◎送年送節:每逢年節,在習俗上,總會禮尚往來,互送禮品。 ◎便飯便菜:飯菜取用方便,表示備妥就緒,即現成飯菜。 ◎頇顢有剩:反應遲鈍,愚蠢有餘。(上)
-
愛上寫作
我一直有隨手寫下當時心情與想法的習慣,每次看完一本書或一篇報導,觸動到心裡的那根弦,我都會寫寫字,抒發一下情緒。有時上班不如意,心裡有委屈,覺得向人訴苦也沒用,我會把我的心事,透過紙筆的書寫,讓我不安的心情得到些許平復。 年初,辦了中華電信的智慧型手機後,我的抒發管道變了,變成了臉書的私密社團,透過社團我可以與好友共同聊天,不再是冷冰冰的筆和紙。偶然間,在youtube 網站看到了英文名師賴世雄老師講他學習英文的心路歷程,讓我感觸良深,他說:「他從小不愛讀書,成績不好,學校寄發成績單時怕被父親發現,還攔截學校成績單,篡改成績單上的成績,考大學時當然名落孫山,只能讀軍校(當時的軍校很好報考),在軍校中,他受到學長的欺壓,一度想打退堂鼓,寫信給他的父親,來軍校付錢贖人回去,可是家信被他長官扣留,他的長官是務農子弟,很能吃苦,開導他,把吃苦當作吃補,請他專注去做一件,自己想作或喜歡的事情,自然會忘卻本身所受的痛苦,他聽進去了,於是他到三民書局買書準備考國家考試,讀了一些時日,他發現受學長的欺侮的痛苦被讀書轉移了,不再那麼強烈。」會踏上學習英文之路,是有一次西點軍校訪問他們學校,他的一位同學竟然與美國西點軍校生侃侃而談,其語調都跟美國人一模一樣,他把那位同學當成「神」,他想效法他,於是他開始拚命練習英文,每天走路時眼睛看到什麼,就翻譯成英文,當坐下來時就查英文字典,晚上還跑到豬圈跟豬大聲練習英文,就是這樣的拚命精神,以前學了十幾年的英文不懂,不敢講,竟然在短短三個月就學會說英文了,後來持續不斷的努力下,成就了他在英文界的權威地位。 寫作本來就是我的夢想,但總會有瑣事纏身,所以一直未去進行,總覺得等我退休時再去做。但看到賴世雄老師的英文學習精神,讓我突然間頓悟,我問我自己,我是真的沒時間嗎?不是的,我發現我的時間是被切割的,片片段段,時間還是有,只是之前都不想利用,也害怕別人笑我文筆不好,寫得那麼爛還投稿,後來想開了。任何人做任何事,不是從不會到會嗎?從不熟悉到熟悉嗎?寫字的事情我本來就會呀,只是字湊起來的句子是不是像樣而已,我想我多練習,自然就會熟能生巧,我又不是要成為一代文學大師,我只是抒發情緒,轉移痛苦,何必給自己那麼多不想做的理由,於是我開始投稿了。 有時候事情想通了,竟變簡單了,以前我在獨處時都會朝著悲觀思考,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怕我剛才的話不得體,怕別人的閒言閒語,怕東怕西,搞到自己快得憂鬱症了。但自從開始投稿後,現在,有空閒時間,我都想我要寫什麼?要如何下筆?有時事情做到一半剛好有靈感,也會趕緊記下來,每天過得好充實,根本無心思作負面思考。終於能夠體會陶潛在《五柳先生》中:「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感覺了。
-
微光夏遊
和煦驕陽渲染大地 那展翅的海鷗 等待俯衝瞬間 橫跨潑濤海洋 旋上湛藍雲朵之間 引領我們到達夢想國度 那驕陽已變為熾熱的火鳥 渴望榨乾一絲一毫淨土 海水徜徉微風肆意 那水鄉澤國 是海平面上的北斗七星 湖中的漣漪是水母的故鄉 粉色仙女循著陽光絲路找尋下一個天堂 靜靜漫步湖中守護寧靜之光 穿越一叢叢神祕 到達未知迷霧深淵 岩壁上光輝奪目閃爍 奼紫嫣紅流光肆意 漂流浩瀚窺看錦繡 腳下黃金細沙 點綴海上燦爛星辰 漂泊完美殘缺 黯色海浪包覆沉睡夢島 微風攏月披戴滿天星斗 等待 悄然獨奏夢想微光之夏 (金大通識文學獎-新詩組-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