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中篇小說>天晴
「走盡天涯,歌盡桃花」,這般且吟且嘯、且歌且謠,完全迥異於今日所言的「生涯規畫」。「生涯規畫」之為惡,正在於完全沒有詩情。年少時代,無有詩情,何言青春?無有詩情,何言志氣?… 銀灰色的ALTIS在高速公路輕快飛馳,慕容蓁不放心地再度提醒秦天:「小心超速,別忘了上次到李軍家時的紅單,叫你裝個測速器都一拖再拖。」 「我知道,待有空就去裝。我車速都保持在110公里內。」秦天熟練輕巧扶著方向盤,偶而瀏覽公路兩旁翠綠山色,清麗舒寧,不禁嘆道: 「三月春色;人間芳菲。不錯,國道三景色是比國道一宜人。」 「國道三靠山區,景色自是不同,一景一物,每每有山陰道上的驚喜…。為什麼大家都叫南二高、北二高的呢?」慕容蓁不解,並遞了杯水給秦天。 「我們台灣的公路都有編號的公式:單號是南北縱橫線;雙號是東西向。再以圖形區分管轄單位:梅花是國道,倒三角形的是省道,所以我們現在行馳的正確名稱是國道3號道。當初會有人稱為二高,應該是指它是第二條修建的高速公路吧。」秦天不厭其煩地解釋,並喝了一口水。 「你禮物還帶了餅干?」慕容蓁好奇看了一下後座的禮物。 「給李軍小女兒的。」秦天一直很喜歡李軍那小女兒;說她品端好學。此時遠遠看到沙鹿交流道指標,方向燈一打,準備向右車道行馳。 「茶是江中興的嗎?你上次介紹江中興給李軍,他有買嗎?」 「不太清楚,反正我講過的:都是我二十多年的知己朋友,若無其他因素,當然要照顧自家朋友。講清楚、不隱諱、能體諒,這才是知己朋友,友誼才能長存。所以自上次介紹他們兩人認識後,心想既已把話講清楚了,就不介入了,再介入我倒像個掮客似的。」此時車已下交流道,向目的地方向疾馳。
-
瓊林大道公宮﹐威靈顯赫
金門瓊林村之中,有一座「保護廟」,民間尊稱為「大道公宮」,鄉民簡稱為「大宮」,因為廟裡所供奉的主神就是「大道公」、「保生大帝」,或尊稱為「吳真人」,原為大陸白礁慈濟祖宮的二大帝,自古以來,威靈顯赫,護國祐民,香火鼎盛,名聞遐邇。瓊林村有四座寺廟,包含保護廟、孚濟廟、忠義廟、萬祠宮,其中以保護廟為最大,乃本境的主廟。 自南宋以來,保生大帝神威無遠弗屆,每逢農曆三月十五日誕辰,金門善信虔誠前往朝聖,絡繹不絕。明朝嘉靖年間,本村鄉老虔叩聖駕蒞鄉興宮,蒙大帝三聖信恩准,乃夤夜恭迎而歸。明朝嘉靖二十四年(西元1545年),建宮奉祀,初名「坪林宮」,清朝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擴大重建,改廟額為「保護廟」,但金門民間一直尊稱其為「大道公宮」。 瓊林大道公宮前,大門簷柱有聯云:「悟道丹成傳白礁;回春法妙濟瓊林。」廟內中殿石柱聯亦云:「像塑真人位瓊林之寶殿,神尊大帝傳白礁之香煙。」在在均足以見證本宮廟的歷史淵源。按年代所推估,瓊林大道公宮,迄今有四百六十八年,歷史悠久。瓊林大道公原為白礁開基二大帝,紅顏文臉,慈眉長鬚,軟身龍袍,頭戴皇冠,這是保生大帝神明的特徵,座椅還有一塊虎皮,亦是其特殊的標誌,全世獨一無二,若開基二大帝為北宋末葉或南宋高宗年間所立,則恐有將近九百年之歷史;若以明成祖永樂十七年(西元1419年)追封為保生大帝時計算,則接近六百年之史跡。 「保生大帝」,民間尊稱為「吳真人」,閩南常尊稱為「大道公」,是一位宋代的民間名醫,姓吳名 ( ,音滔),字華基,號雲沖,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西元979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在福建省同安縣白礁村誕生。 吳 勤鑽研,精通歧黃術,以藥方慈悲濟人,為人廉恕寬厚而不苟取,因而有「神醫」或「醫聖」之稱。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農曆五月初二日,吳 因登上白礁村境內文圃山龍池岩險峰,準備採一味名為「金不換」的草藥,以期及時醫病救人,竟不小心失足,跌落於山崖,以致身受重傷,等到樵夫發現,揹回白礁村,不幸卒於家中而乘白鶴飛天,享陽壽五十有八齡。 閩南鄉里許多受恩民眾聽聞吳 升天,感泣哀悼,如喪考妣,且出於對他的無限崇敬,共議私諡為「醫靈真人」,故後世尊稱為「醫神」或「吳真人」,並塑造其神像於「龍湫庵」供奉,以作為紀念。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西元1150年),頒詔立廟,在白礁「龍湫庵」舊址,重建一座三進宮殿式的廟宇,壯麗輝煌,賜名「慈濟廟」。南宋紹興二十一年(西元1151年),復立廟,另祀青礁宮。南宋理宗寧祐五年(西元1257年),追封為「大道真人」,故閩南民間常尊稱「大道公」。明成祖永樂十七年(西元1419年),因顯靈化道治癒皇后痼疾,受敕封為「萬壽無極保生大帝」,亦即「保生大帝」封號的來源。明成祖洪熙元年(西元1425年),又特晉封為「恩主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並賜龍袍一襲。 據大陸白礁慈濟祖宮所編《真人靈光》一書云:「自明永樂十七年敕封保生大帝後,白礁慈濟祖宮供奉的開基祖神像共有三尊,分稱『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如此說來,「一大帝」坐鎮白礁祖宮,「二大帝」後世分遷金門瓊林、台灣學甲,「三大帝」享祀青礁。明朝嘉靖二十四年(西元1545年),開基二大帝先分遷金門瓊林;據金門〈瓊林保護廟重修誌〉云:「本社鄉老虔叩聖駕蒞鄉興宮,蒙恩准聖杯三信,即夤夜恭迎以歸,建廟奉祀。」又云:「保生大帝源自白礁慈濟宮,分尊蒞鄉興宮。」據此推測,瓊林現所供奉神像,應是原開基祖二大帝神像。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白礁補填的二大帝再隨鄭成功部下攻台,分遷台南學甲,故台南學甲慈濟宮二大帝,整整與瓊林開基二大帝相差一百一十六年,日後白礁宮復新補塑二大帝。 瓊林大道公宮,凡二進,主祀保生大帝,配祀聖侯恩主、張府厲王,旁祀水府尊王與註生娘娘,並先後再供奉厲王二王、厲王四王、蘇府王爺、廣澤尊王、池府王爺、朱府王爺、金府王爺、下壇爺、三太子等諸神。本宮廟歷經民國五十四年、民國六十二年、民國九十六年、民國九十八年採乩坐禁,在瓊林諸神明中,目前有採乩身者,共計十八尊,乩身起駕出巡均先後出現在歷年各次廟會之中,可謂全金門數一數二也。本村大道公宮除早年協助中蘭、下蘭宮廟採乩坐禁外,民國九十七年、九十九年、一○二年,亦分別協助珠山大道宮、小徑鏡山岩採乩坐禁。近年以來,本宮廟曾多次參加金門迎城隍、金湖迎城隍、玄天上帝巡安,旗鼓、神明、神輦、善信均大規模出動,頗獲好評。 瓊林大道公宮歷經清朝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重修,民國三年(西元1914年)奠安;民國三十七年(西元1948年)修葺,民國六十六年(西元1977年)再度重修,民國六十八年(西元1979年)奠安。民國九十一年(西元2002年)又行重修,民國九十四年(西元2005年),十二月十一、十二日(農曆十一月十一、十二日)又舉行奠安慶典,各界長官、貴賓、各地鄉親均蒞臨指導、觀禮,祀祝華廟彩翬慶成,益使人神同光;當時,曾經聘請大陸福建龍海薌劇團蒞鄉演出,同時也請到台灣高雄新美興歌仔戲團盛大公演,兩者打對台,同地飆戲,熱鬧無比,在金門可謂首創,贏得好評! 兩岸大道公宮廟與大道公大帝之間也會互相做客蒞訪。民國九十二年,本村大道公宮赴白礁慈濟祖宮請火進香,保生大帝二大帝也順道回老家,並獻「慈濟同光」匾額,受到熱烈歡迎。民國九十四年,本村大道公宮舉行奠安慶典,大陸白礁慈濟祖宮組團蒞臨祭拜、慶賀,並回獻「帝德同光」匾額。民國九十六年,青礁慈濟祖宮及保生大帝三大帝蒞臨金門巡安,特地到本村境巡安聯誼,並停駕本宮廟。民國一○○年,大陸白礁慈濟祖宮及保生大帝新塑二大帝,代表保生大帝一大帝,蒞臨金門參加浯島迎城隍,並特地到本村境巡安與聯誼,亦停駕本宮廟。民國一○一年,本宮廟組ㄧ百三十人參加金門進香團,赴大陸白礁慈濟祖宮謁祖進香,並至青礁慈濟祖宮參加保生大帝宗教文化節,均受到盛大歡迎,我發現瓊林大道公保生大帝二大帝在祭祀的廣場與殿堂上,皆神威奕奕,容光煥發。民國一○二年,青礁慈濟祖宮參加浯島迎城隍,次日蒞臨本宮廟座談交流。 本宮廟保生大帝聖誕日為農曆三月十五日,張府大王爺聖誕日為農曆八月十五日,時常輪流建醮;若兩日做醮,通常首日會有敬天香、進桶盤等,次日則有過布橋、出社鎮五方活動,熱鬧滾滾。另者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日,必設清醮,以祀拜天公。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至正月十七日共三日,為乞龜廟會,熱鬧非凡;早年曾有南管奏唱助興,盛況一時;近年社區與金門國家公園則舉辦猜燈謎、擲筊活動,亦吸引人潮;正月十七日最後一日,按例推長老求籤問於帝君,來年是否五穀豐登,有求必應,靈驗不爽,令鄉民與善信折服不已! 因大道公未升天前,乃以醫術聞世,治人無可數計,羽化後即為神醫,屢次顯跡,拯救君后與天下蒼生,令人崇敬不已!本村得以安度「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炮戰」等戰役,亦得力於大道公的大顯神跡,神威庇祐;早年做醮演戲,木質戲台腳將垮下前,大道公又顯神跡,在廟內忽然滿頭大汗,有人大叫大家趕快來看,救了戲台下及周邊鄉民的性命,大道公後頸仍留明顯汗痕,世代流傳不斷,令人稱奇!故大道公數百年來,神威顯赫,香火不絕,遠近善男信女求神問卜頻繁,大道公乩童馭神轎,以木擔賜字傳靈方,在浯洲金門中可謂少見矣! 民國九十一年,保護廟重修時,承蒙政府補助經費,整修週邊環境,宮埕廣場鋪設石板,四週行道繞以紅磚;印月池濬深,加圍古色古香欄杆;每根欄柱上安置石獅爺一座,共四十五座,環列其間,石獅印月,別具特色;另造拱形石橋一座,通向瓊林苑公園。今(一○二)年底,即將增建古式舞台乙座,憑添華廟光采,特此一書。
-
兩顆紅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 今天,又從箱子裡,取出了妳送給我的兩顆紅豆。這兩顆小小紀念物,隨著我足步踏遍了半個南中國,在長途跋涉中,和戰亂頻仍裡,仍未失去往日的光彩,而比以前更鮮艷。看到它,又想起我們的別離,和那段美好的日子,於是,又跌進了回憶的漩渦中。 六十五年了。 六十五年前,我們在愛的溫床,編織了多少個綺麗的夢,但夢境太短促,追隨在後的,是長長思念! 語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也許是思之深,念之切,常在夢中相會;有時在花前,有時在月下,有時在溪畔,有時相視一笑……。妳呢,是否有同樣的夢?願夢也相同,雖然是夢,也可共慰相思之苦。 每思念妳時,總是習慣地仰望雲天,蒼天無語,只有悠悠的白雲,隨風飄揚……但願雲亦有知,為我捎個信兒,我就在大陸的對岸。 要不是捲起這場風暴,我們怎會離開那麼遠,隔著山,還隔著海; 要不是捲起這場風暴,我們怎會一別就是六十五年,要不……我想的太多,太遠。 我不是曾經對妳說,妳對我的關懷,給予我的鼓勵,永記在心。但今天國家需要我,需要所有的青年,只有暫時拋棄兒女私情,投入大愛的懷抱。 戍守金門時,曾這麼想,如果現在反攻回去,當我倆相見時,定會相擁嚎啕,那不是哭泣,是凱旋之歌,是重逢的協奏曲。 六十多年的旅居生涯,對人生有著更深一層的體會,人生就是戰鬥,不論是為己,還是為人。雖然年近九十歲了,仍持續戰鬥,不是用槍桿,而是用筆尖;槍,射程遠,筆,射程更遠。 記得那是南國的春天,萬紫千紅,綻放花的世界。我們很幸運 ,是生長在南國的兒女,我們常常這樣想,春天應該屬於青春兒女的,他(她)們,不正像含苞待放的花朵,父母之愛,似春天的雨露,滋潤著待放的蓓蕾。 仲春天氣,日麗風和,踏青的兒女,三三兩兩,綠女紅男,與萬紫千紅,輝映成一幅多彩多姿的自然畫,在畫中有妳,也有我。和小兒女們,在春之郊野追逐遊戲,捕蝴蝶。……天真爛漫,他(她)們那會知,人間還有恩怨疾苦,還有勾心鬥角,還有爭權奪利……。 突然,北方捲起一場風暴,吹到那兒,那兒淹沒了歡樂,捲到那兒,那兒再也聽不到笑語歌聲。 接著,學校宣佈停課,我們不得不離開,曾經相處一年的小庭院。院裡的花木,是兩位老人種植的,每天總要抽出一點時間,澆水和修剪的工作,我們也成了兩位老人家的助手,領會些種花的常識。 我最愛玫瑰,妳卻偏愛蘭花。妳說玫瑰多刺,香氣濃郁;蘭花高潔,幽香清遠。 兩位老人家是我遠房親戚,一個獨子,在抗戰末期,死於戰亂,從此孤苦伶仃,過著無依無靠的清苦生活,幾分田地,一座魚池,逢著水旱之年,生活更是清苦。 我倆寄宿在他們家,兩老異常高興,對我們照顧,像自己的孩子,堆滿皺紋的面孔,總是掛著慈祥的笑。我們沐浴在慈愛溫暖中,竟忘了身在何處?是的,那段日子多幸福,多溫馨。 距離院子百餘步處,有條蜿蜓的小溪,兩岸的翠竹和楊柳,映著一衣碧水,我倆常在溪畔溫習功課。每當月明星稀,到溪畔散步,踏著月色,披著清輝,漫步談心,或坐在溪畔,聽流水輕彈低唱……。 「你喜歡月夜嗎?」妳輕聲的問。 「如果有妳在我身旁!」 「你壞。」妳嬌嗔地舉起手,還沒打下,就被我捉住了。沒有掙扎,讓我握著,順勢偎在我懷中,我倆的心溶化在一起。醉了,不是醉在恬靜的月色,而是醉在款款深情的甜蜜裡。 我倆的相愛是聖潔的,更因為相愛人的相互慰勉和鼓勵,對學業也有助益。 回憶與妳分別時,故鄉還很安定,誰知到達武漢後的第二個月,就易主了。從此,音訊阻隔,祇有將深深的思念,寄語行雲流水。(上)
-
濃情六帖
* 每日不回你 卻每日回你 每日不寫詩 卻比詩熱情 * 愛的十四行 走太快 最濃烈繾綣時 嘎然止步 不知 向左 向右 向前 或回頭 * 昨日的歡顏 還留在膠捲底片上 尚未沖洗 已成往昔 * 牽手的 心 疼了 指尖沉重 撥弄不動 四弦琴的 輕快 悠囀 * 良藥 一點也不苦口 悅耳動聽 讓我一夕間 痊癒 自此 免疫 愛之苦 * 不想你的我 正想著 為何不想你 想你的我 正不想 為何想你 為何 只剩 無言的情歌 一首接一首
-
<中篇小說>天晴
二、長歌 孩子 …這兩篇文章頗具參考,併寄供你參考:一是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寫的「每天做一件好事」;另一篇是薛仁明先生寫的「十五志於學」。文學作品,多半有讓讀者多方解讀的可能,而千古流傳下來的好文章,必定在情感的真誠、思考的多元與手法的巧妙上有其過人之處。美麗的手法提供閱讀者美感經驗;思考的多元提醒對所處世界的多角度關懷;而真誠情感的體現,則是藉由作家的誠懇表白,來感動興發讀者,使他們能受到某種程度上的啟發,甚至在感動之餘,產生和以往不同的想法。 父字 辛亥年1月13日 十五志於學(薛仁明) …「生涯規畫」,看似與「志」相仿,其實,完全兩樣。志氣,近於混沌,必是感興的。…志氣向來講不明,卻明明白白開向一個可欣喜的未來;志氣向來說不清,卻清清楚楚指向一個可感興的未知。 志氣如詩。好的時代裡,年少之人,各有其志;而少年十五二十時,也人人皆可是詩人。詩主感,又主興;孔子說「興於詩」。詩向來也講不明,說不清;現在學校教授古詩,為圖方便,硬是逐句翻譯成大白話,實是造孽。把學生僅剩的感悟能力,也將扼殺殆盡。 詩,是透過文字,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詩,是通過文字,與人世風景相映照。詩是孔子說的「思無邪」,是日月光華照見天地萬物,歷然爽豁,俱生好意。詩是年少的志氣滿滿。青衿之志,貴在昂揚,貴在飽滿;即便過當,即便恣縱無涯,都無礙於那厚實底氣。年少青春,有此深厚底氣,好比盤纏殷實,往後的人生,便可「走盡天涯,歌盡桃花」。
-
兒時貧乏年代的節慶
八、蔣公華誕壽無疆 蔣公華誕也是兒時印象深刻的節慶,國中高中六年住校,每逢華誕,全校齊唱「祝壽歌」:「萬民鼓舞歡欣,齊祝總統誕辰,願我偉大領袖,永和松柏長青;萬民鼓舞歡欣,齊祝總統誕辰,人人效忠領袖,中華民國復興」;還有一首記得不全:「領袖的臉上微微笑,快樂的誕辰在今朝,祝福您!祝福您!祝您壽比南山高;……」,住校生還可吃壽麵,尤其最高興的是城中住校生集體至金中「中正堂」觀賞藝工隊的祝壽晚會;就讀金門高中後,學校的禮堂,晚會活動有時不止一天,讓學生大飽眼福,蔣公華誕,萬壽無疆,也是薄海騰歡、全民鼓舞的日子。 九、冬令進補在立冬 「立冬」,金門叫「補冬」,母親說:「補冬,補嘴孔」,是一年之中最佳進補時機,由於平日粗茶淡飯、忙碌操勞,在入冬之前、休養生息之期,為能有足夠的營養與體力度過寒冬,以為來年繼續打拚,即使平常節衣縮食、三餐不繼之人,也盼望在立冬之日能稍作進補。農村社會,雞鴨成群,平常販賣貼補家用,一到立冬,忍痛破例地自補一次,然而母親始終捨不得吃,總將有肉的部位給我們享用,自己則是啃些雞爪或脖子,母親長年來犧牲享受、未依時令進補,長大後才深深體會母親的用心。 十、冬節圓仔加一歲 母親說:「冬節在年邊,家家人搓圓」,冬至即國曆十二月廿一日或廿二日,已近一年尾聲,因而習俗上說:「食冬節圓加一歲」,早年湯圓,完全自己製作生產,不用擔心塑化劑或毒澱粉,首先是購買糯米,而後浸水軟化,再以石磨研磨成粉狀的「糯米粞」,加上少量的紅花米,即成紅色湯圓,全家圍繞一起搓湯圓,形成一幅「湯圓人圓」的畫面,當年只知湯圓有大有小、有紅有白,尚不知可以加上肉餡而成不同的口味。 另外,根據金門習俗,冬至也是吃頭日,各姓宗廟輪流做東宴請族親,兒時也曾跟著三舅在浦邊何氏家廟吃頭,在習俗上,女性是不參加的,而外姓也不被邀請,我這位吳姓外甥,名不正言不順的,但浦邊鄉親的熱情,讓我沒有「不適合」的感覺。 十一、結婚喜宴飽三日 早年三餐,能圖一飽,已非易事,若要求好,非得藉重喜慶婚宴不可,所謂「一頓予人請,三日免落鼎」,何以言之,由於平日未嚐三珍海味,能夠一償宿願,足以回味三日、飽足三日。記得兒時,每當得知喜宴訊息,事前的興奮與食後的滿足,往往可以持續一段時日,足見喜宴在當年的誘惑力,確實不同凡響,今人難以想像。 十二、囝仔人歡喜年兜 金門俗語:「大人煩惱無錢,囝仔歡喜過年」、「大人亂糟糟,囝仔愛年兜」,在貧乏年代,大人為讓小孩過個好年,即使捉襟見肘,也要設法籌錢張羅,這種心境,小孩難以體會。一年之中,兒時最高興的莫過於農曆春節,打從年底開始,幾乎所有神明祖先皆須祭拜,有拜就有得吃,所謂「頓頓廿九下昏,日日正月初一」,這種錦衣玉食的生活,正是富裕人家的寫照,一般貧寒家庭,在除夕夜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正月初一則是一年中展示新衣的日子,然而一年中,只此一次,下不為例,因而「廿九下昏無枵新婦」,即使平日備受「苦毒」的媳婦,在豐盛的除夕夜,也不至挨餓。 農曆春節,是一年中的重頭戲,又適逢放寒假,有吃有玩,可說是「喜上加喜」,除夕夜是父母發壓歲錢,正月拜年是長輩給紅包,小孩樂得荷包滿滿、財源滾滾,若再加上有錢可拿,真是「三喜臨門」。 過年期間,父母要求口說吉祥話,完全不責罵小孩,即使犯錯,父母也會「網開一面」,「大赦」一番,小孩享盡人間「富貴」之餘,也可免於「刑罰」,小孩備受禮遇、佔盡便宜,那個小孩不開心。 大年正月初一二,軍方依例與民同樂,各單位營區卯足全力,幾乎把大陸各省的雜耍技藝,全部搬上金門高中運動場,譽凡舞龍舞獅、旱船、蚌女、老揹少、踩高蹺,應有盡有,整個運動場人山人海,大人踮腳而望,小孩騎在大人肩上,個個看得屏氣凝神、渾然忘我,深怕錯過一秒鐘。 春節過後,還有初九拜天公、十五上元節,元宵遊燈之樂,把春節帶到最高潮,才算告一段落,在這漫長的節慶裡,家家戶戶圍爐團圓,大人小孩享盡天倫,這是一年中親子相聚最長久也是最溫馨的一段時日。 處在生活貧乏、沒有電器的年代,「節慶」是兒時夢寐以求的日子,期待有好料可食、有好戲可看,在平淡無奇的日子裡,有幾個節慶點綴其中,既能增添生活情趣,又可激起美麗浪花,就像在孩童生活中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讓兒時生活過得多彩多姿,回味無窮。
-
善待你的尪
「有尪在身邊倘罵,總比無尪倘罵擱咖好。」 罵一罵,出出氣,總是有人在你身邊和你作夥過日子。 一個查某人單獨帶囝仔過日子是足艱苦。生活中想ㄟ到、想不到ㄟ大大小小代誌,攏是一種負擔和責任。無人倘好參商時,心情是多麼孤單和無助,恁是無法度體會ㄟ到。 所以我攏嘎人講-『人無完人,金無赤足』;人不是神仙啦,攏係有缺點才是人啦;『無冤無債昧做尪某』,有尪倘罵總比無尪倘罵擱咖好啊!夫妻愛好好珍惜身軀邊這ㄟ伴啦。」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可惜的是,她在三十一歲那年便守了寡,隻身一人帶著七歲、五歲的一雙兒女過日子。 生活裡,林林總總的瑣瑣屑屑世俗事肩壓著她的心。孤寂無助與落寞的傷懷裡,再再讓她深深的思念著那因口腔癌而英年早逝的先生。 十九個年頭過去了,她總一再的勸告著婦女朋友們-「要善待你的尪」。聽著聽著,真真耐人尋思這夫妻情緣呀!
-
想念金門大地嬤家附近的白色沙灘
旅居都市叢林多年,每當,想念金門大地嬤家(外婆)附近之蔚藍海岸、白色沙灘及海浪聲(先父說這是大海在哭泣)時,筆者總是會驅車前往新北市萬里之海岸線,好慰藉一下思念之情,然而,從臺北市至新北市萬里之路程,卻是非常遙遠,因為,這可是要開上整整一至二小時方能抵達,倘若遇上假日塞車,行駛時間除要延長之外,更是考驗駕駛脾氣的時候。這與金門家鄉隨時騎個腳踏車或走路,不到十幾二十分鐘便可馬上親近令人心曠神怡之大海,真的是天壤之別,而且,有時原是懷者一顆喜悅之心驅車前往,但是映入眼簾,卻是整個海岸及沙灘,處處充滿人擠人、布滿垃圾及車輛隨處亂停之景,著實令人垂頭喪氣,更覺氣餒,難道,這,就是筆者童稚時曾經對著天空之巡邏軍機,許下嚮往都市叢林之臺灣島嗎? 行文至此,不禁凝視窗外,發覺停車場上之柚子樹,此時,果子結實累累,天地之時序,悄然已進入農曆立秋七月,然而,屋外的陽光,依然是豔陽高照,大地猶似蒸籠一般,總是讓人炙熱難熬。旅居都市叢林之無島青春少年,此時,心中不自覺縈繞著想前往海邊逐浪之念頭,更是,憶起童稚時,曾經與金沙國小同學阿呆(張家棋)、安也(李建安)等人,一同前往大地嬤家(外婆)探望大地公(嬤)及幫忙三舅(大地村廟祝,人稱:大目)做頭事宜,中午還留下來大快朵頤三舅做頭請客用之清蒸嘉魚、清蒸螃蟹、清蒸芋頭、麻油麵線、雞捲等美食,並前往大地嬤家附近之白色沙灘踏浪、嬉戲,最後在守衛駐軍之驅趕下,我們才依依不捨的離開,雖然,現今大夥都已成長,而且,旅居都市叢林多年,彼此亦失去音信多年,但是,過往那段同遊金門大地嬤家附近之蔚藍海岸、白色沙灘及純樸聚落之飛揚青春,卻是筆者埋藏心中深處之甜蜜記憶,更是,農曆立秋七月(孝親月),思念金門大地公(嬤)的日子。
-
舞蝶夢
微風輕揚, 七月炙日,燃燒得像一團盛怒的烈焰。 彷彿急欲融化眼前的一切事物般… 翩翩羽蝶,翻飛舞躍在浮世人間。 穿梭在一棟棟單調呆版的水泥牆面, 和一條條滾燙灼熱的柏油大道, 奮力鼓動著兩瓣閃耀奪目的粉翅, 尋求那最初… 對生命的原始悸動。 自由, 不再是禁錮於翠枝綠葉之間的蠕動攀爬。 隨著蒸騰鼓譟的水氣昇華, 駕馭著無限想像空間, 遨遊在廣闊悠然晴空下。 躍越宇宙時空極限, 游走光明與黑暗的世界。 為短暫的生命烙下鮮紅印記, 句號, 也只是另一個旅程的開始。
-
詩兩首
《牛郎織女盼七夕》 鵲橋仙會唯此期 情有遠隔卻無期 恨無天地兩相思 人間情郎亦如斯 借故佳期訴情絲 春心再動難自欺 奈何君心不如茲 《情難枕》 新月銀鉤絳珠草,與君續寫未了緣。 心有癡念戚戚然,情無深處纏纏綿。 愛琴海裡潮共生,三生石畔比翼連。 尚有餘情難就了,來生依舊還淚草。
-
<中篇小說>天晴
一、冰心 風定天晴,晴朗的天空,無雲的天氣,好一個晴朗和暖的旻天。開學的第一天,秦天一大早就驅車來到學校。車水馬龍中,收音機主持人唐玉龍,正在播報何台興教授要求將中文改為台語文之消息,心中一不禁一陣激動。此時,車已抵校門,守衛看了一下車窗上的通行證,以手勢引導馳往教師專用的停車場。 一走進教室,一群大學新鮮人早已坐在座位上,五十來人,溫柔的燈光、清爽的空調,營造最佳的授課氛圍。在陌生、好奇眼光中,先作一番簡介後,秦天笑著問他們對「中文」的印象。 「乏味!」一位尚帶著稚氣的學生坦率答著。 秦天笑一笑:「那是之前庸師所誤導的,使得原本是門充滿才氣性靈、潔身立品的課,變成一門枯燥、呆滯翻譯的匠學。」秦天停了一下,繼續有感說道: 「各位且翻開各家所編國文課本前面的凡例,可真是洋洋灑灑:提升語文表達能力、啟發獨立思考、培養文學欣賞能力、增進對中華文化的欣賞、培養具開闊通識的眼光、奠定各科基本知能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不一而足,…」 秦天笑了一下:「其實,大學國文等同古人所謂聖賢之書,大體而言有三大領域:探討人生的義理;還原真相的史觀;抒發情懷的詞章,三者鼎足而立。舉凡治亂興廢,才子佳人的才情,盡在其中。其目的在追尋兩大境界:或撼於作者感時憂國的志節,抑感於文中悲憫蒼生的宏願,進而踵武其士報國思的生命義理,以昇華生命的價值。另一是在清謳微吟的音節美中,或沉浸在情動辭發的意境,或賞析於心靈感興的對白,進而因聲求氣,詠嘆生命,以抒發生命的真性情!」 在學生惘然、聚焦眼神目光下,秦天語氣高昂: 「為了詮釋這些內容,我們上學期大致講授詩經、楚辭、左傳等先秦文章,以及史記、漢書等選文;下學期則賞析駢文、八大家文章等,當然唐詩、宋詞、世說及晚明等小品,乃至西方比較文學等也會介紹。不過本課首在人生義理的培育:古來多少仁人志士,他們能從容就義,就拜此課程之浸泳,此正是大學國文的教育意義,更是中文之美!」 「老師!那是中國人的語言,為什麼不上台語文?」後座一位同學輕漫問道。 「聽老師講嗎,課堂上不談政治!」班代不耐地回頭打斷她的話。 「這是個什麼樣的時代,竟產生了如此的價值觀?」秦天不禁陷入時光漩渦中。 記得那天在中和圖書館偶然翻閱到「論我奧運會籍名稱Chinese Taipei之合理性」論文時。竟出現了幾個令秦天突兀的觀點:諸如疾言歷史上「中國」這名稱從沒出現過;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建國號為「東寧」;乃至重提舊金山和約中,所謂台灣未定論等。 「師者如此,價值觀不問可知!」秦天內心嘆道,更激起他杏壇教化的悲願。只是驚訝於這兩位同道,是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心境,竟可以在大學學刊上漠視「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匈奴交凌,中國不甚其害」,乃至《資治通鑑》唐太宗欲征遼東的原因:「遼東本中國之地,朕今親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讎」等史冊中,「中國」名號班班可考的史實?又怎能扭曲鄭成功父子三代世奉「永曆」年號的孤忠,以致康熙皇帝公開讚其「明之遺臣,非朕之亂臣」的春秋大義? 「什麼博士啦,全是誤人子弟、混淆是非的政客吧!」秦天記得當時不禁啍出聲來,引得旁邊一位看報的中年男子側目,秦天不好意思對他笑一下。 「各位同學!沒關係,大學首重自由學風,況且有些事情是需要時間及證據的。所以中文課,絕不是僅僅將文言文翻成白話文,或是斷文識字的技巧而已,那是中學的國文課,大學中文正是一種正言的課程。」秦天似乎想正言中文。 「對了,學習貴在思考,因此,大學國文更應重思考,因此,老師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所以除了一些吟頌韻律的美文,如唐詩、宋詞等必須背誦之外,其餘重在力求活潑,加強思辨過程,讓各位同學有腦力激盪的機會。主要是希望同學們能從作品的賞鑑中,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感,充分開發情意,培養對美善事物的感動…」秦天意猶未盡,心中充滿熱烈誠摯的情感。(一)
-
兒時貧乏年代的節慶
「節慶」一詞,意指節日與慶典,節日又包含紀念日在內,自從週休二日實施後,有些本為國定假日的節日,改為只紀念不放假,早年不放假的民俗節日,近年也改為放假日;而慶典則指各種慶祝活動。本文所提「節慶」,是指兒時記憶最深刻、盼望最殷切的節慶,與節慶之重要性沒有關聯。 現代的節慶與兒時的節慶,名目大致相同,但在心境與觀感上,兩代學生看法諸多差異,早年物資貧乏,盼望節慶等於是想吃大魚大肉,今日生活富裕,盼望節慶只圖能放假休息,在物資貧乏的年代,我們又是如何過節?盼望什麼?撫今追昔,值得回味。 一、兒童佳節糖仔餅 兒童節的禮物,如今已進步到由兒童票選決定,對待「未來的主人翁」,真是相當民主與禮遇,記得在國小六年中的兒童節,每年的禮物固定是一小包糖果與餅乾,這在當年,不知是多少兒童盼望一整年的禮物,每位兒童都有「如獲至寶」的感覺,由於貧窮的小孩,平日吃不到嚐不得,一年滿足口腹一次,是許多兒童期待的目標。 二、慎終追遠清明節 兒時曾經跟隨三舅父、母親與金鍛表哥一同到浦邊村郊掃墓,祖墳分散遍野,有些沒入荒煙蔓草中,有些還在軍事基地內,雜草高聳、鐵網纏繞、軍犬狂吠,掃墓令我膽顫心驚、不寒而慄,母親跪在外祖父母墳前,呼爹喚娘,痛哭失聲,令我感受失親之痛,也為母親的孝心感動落淚。當然兒時最盼望的還是祭祖拜拜吃春捲,因為又有口福了,尤其金門的海蚵料理春捲,令人眷戀不已,更非其他口味所能比擬。 三、端午插艾粽飄香 「五月節粽,無食破裘呣甘放」,當年沒有氣象報告,更無電視可看,就以端午節做為春夏交替、冷熱變化的分界,由於夏季的到來,為防各類「毒蟲」的入侵,家家戶戶插菖蒲掛艾草,只要有門窗的地方,通通插上,所謂「艾草淨身,菖蒲驅邪」,俗語又云:「插榕,人會活龍;插艾,人會勇健」,為保身體健康、百毒不侵,寧信其有;不只如此,小孩還要在身上抹擦雄黃、攜帶香包,如此全方位地預防,讓毒蟲避而遠之、無機可乘。當然,整個浦邊村早已粽葉飄香、撲鼻而來,當年全是自家動手包粽,雖然內餡不如今時豐美,但在貧乏的年代,已經足以令人垂涎三尺。 四、農曆七月頓頓飽 俗云:「七月頓頓飽,八月攏無巧」,對「好兄弟」來說,的確如此;對活人來說,亦未嘗不是。金門農曆七月,祭拜次數密密麻麻,初一、十五、廿六與月尾,均要拜老大公、好兄弟;初七拜七娘嬤,還有紙糊的七娘壇,母親總在焚燒之前,摘下幾尊白土捏製的娘嬤,供妹妹賞玩。根據金門習俗,家家戶戶的門口,還要懸掛一盞老大公燈(照路燈),為「好兄弟」夜行照明,在當年燈火管制下,沒有路燈的暗夜裡,感覺特別溫馨,由於正逢暑假,讓我們有機會參與整個祭拜的過程,也更進一步地了解民俗的節慶。 五、中秋賞月吃月餅 由於金門未產文旦,兒時未曾吃過柚子。金門許多的餅店會自製月餅,當年的月餅,口味種類不多,但有一共同的特色,即是月餅上面有一張設計精美的圖案,標示著名稱與口味,呈圓形鋸齒狀,大小與月餅相當,是同學爭相求取的收藏品,由於各家餅店設計不同,花樣還真不少,同學以盒子裝置,而後攜至學校相互交換,可惜早已不知去向,只能憑空回憶。中秋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的門口埕,架起床椅,或坐或臥,天空地闊地賞月吃餅,父親還為我們講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木」的故事,當年沒有電視電腦,親子互動頻繁,親情更加濃密。 六、一碗麵線賀生日 早年金門好像沒有蛋糕店,不僅沒有吃過蛋糕,也未曾見過有人用蛋糕慶生,更無人送生日禮物,這些都是新時代的產物。家中只要有人生日,母親便煮一碗海蚵麵線(或麵),加上水煮蛋,外殼用紅花米染紅,紅蛋象徵吉祥,剝殼代表「脫胎換骨」,即是慶生。對現代人來說、稀鬆平常,在兒時看來,這是一種恩賜,麵線細長,象徵長壽,在此生日時刻,具有「延年益壽」之意。「麵線、海蚵、土雞蛋」,在農村社會裡,就地取材、樸實適宜。 七、神明得金人趁飲 金門有一百六十幾個自然村,幾乎有村莊的地方,就有廟宇,有廟宇必然有廟慶,亦即俗稱的做醮鬧熱,就以兒時所住的浦邊而言,蓮法宮是村民信仰的中心,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四、二十五兩日,是浦邊人氣鼎沸、熱鬧滾滾的兩天,鑼鼓喧天,演戲酬神,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敬神宴客,何浦國小高年級生還可「名正言順」請公假,協助廟會執旗打鼓,最高興的是宮口的布袋戲,連演數日,小孩個個歡天喜地,也是兒時最盼望的節慶。 八、蔣公華誕壽無疆 蔣公華誕也是兒時印象深的節慶,國中高中六年住校,每逢華誕,全校齊唱「祝壽歌」:「萬民鼓舞歡欣,齊祝總統誕辰,願我偉大領袖,永和松柏長青;萬民鼓舞歡欣,齊祝總統誕辰,人人效忠領袖,中華民國復興」;還有一首記得不全:「領袖的臉上微微笑,快樂的誕辰在今朝,祝福您!祝福您!祝您壽比南山高;……」,住校生還可吃壽麵,尤其最高興的是城中住校生集體至金中「中正堂」觀賞藝工隊的祝壽晚會;就讀金門高中後,學校的禮堂,晚會活動有時不止一天,讓學生大飽眼福,蔣公華誕,萬壽無疆,也是薄海騰歡、全民鼓舞的日子。 九、冬令進補在立冬 「立冬」,金門叫「補冬」,母親說:「補冬,補嘴孔」,是一年之中最佳進補時機,由於平日粗茶淡飯、忙碌操勞,在入冬之前、休養生息之期,為能有足夠的營養與體力度過寒冬,以為來年繼續打拚,即使平常節衣縮食、三餐不繼之人,也盼望在立冬之日能稍作進補。農村社會,雞鴨成群,平常販賣貼補家用,一到立冬,忍痛破例地自補一次,然而母親始終捨不得吃,總將有肉的部位給我們享用,自己則是啃些雞爪或脖子,母親長年來犧牲享受、未依時令進補,長大後才深深體會母親的用心。 十、冬節圓仔加一歲 母親說:「冬節在年邊,家家人搓圓」,冬至即國曆十二月廿一或廿二日,已近一年尾聲,因而習俗上說:「食冬節圓加一歲」,早年湯圓,完全自己製作生產,不用擔心塑化劑或毒澱粉,首先是購買糯米,而後浸水軟化,再以石磨研磨成粉狀的「糯米粞」,加上少量的紅花米,即成紅色湯圓,全家圍繞一起搓湯圓,形成一幅「湯圓人圓」的的畫面,當年只知湯圓有大有小、有紅有白,尚不知可以加上肉餡而成不同的口味。 另外,根據金門習俗,冬至也是吃頭日,冬姓宗廟輪流做東宴請族親,兒時也曾跟著三舅在浦邊何氏家廟吃頭,在習俗上,女性是不參加的,而外姓也不被邀請,我這位吳姓外甥,名不正言不順的,但浦邊鄉親的熱情,讓我沒有「不適合」的感覺。 十一、結婚喜宴飽三日 早年三餐,能圖一飽,已非易事,若要求好,非得藉重喜慶婚宴不可,所謂「一頓予人請,三日免落鼎」,何以言之,由於平日未嚐三珍海味,能夠一償宿願,足以回味三日、飽足三日。記得兒時,每當得知喜宴訊息,事前的興奮與食後的滿足,往往可以持續一段時日,足見喜宴在當年的誘惑力,確實不同凡響,今人難以想像。 十二、囝仔人歡喜年兜 金門俗語:「大人煩惱無錢,囝仔歡喜過年」「大人亂糟糟,囝仔愛年兜」,在貧乏年代,大人為讓小孩過個好年,即使捉襟見肘,也要設法籌錢張羅,這種心境,小孩難以體會。一年之中,兒時最高興的莫過於農曆春節,打從年底開始,幾乎所有神明祖先皆須祭拜,有拜就有得吃,所謂「頓頓廿九下昏,日日正月初一」,這種錦衣玉食的生活,正是富裕人家的寫照,一般貧寒家庭,在除夕夜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正月初一則是一年中展示新衣的日子,然而一年中,只此一次,下不為例,因而「廿九下昏無枵新婦」,即使平日備受「苦毒」的媳婦,在豐盛的除夕夜,也不至挨餓。 農曆春節,是一年中的重頭戲,又適逢放寒假,有吃有玩,可說是「喜上加喜」,除夕夜是父母發壓歲錢,正月拜年是長輩給紅包,小孩樂得荷包滿滿、財源滾滾,若再加上有錢可拿,真是「三喜臨門」。 過年期間,父母要求口說吉祥話,完全不責罵小孩,即使犯錯,父母也會「網開一面」,「大赦」一番,小孩享盡人間「富貴」之餘,也可免於「刑罰」,小孩備受禮遇、佔盡便宜,那個小孩不開心。 大約正月初一二,軍方依例與民同樂,各單位營區卯足全力,幾乎把大陸各省的雜耍藝,全部搬上金門高中運動場,譽凡舞龍舞獅、旱船、蚌女、老背少、踩高蹺,應有盡有,整個運動場人山人海,大人踮腳而望,小孩騎在大人肩上,個個看得屏氣凝神、渾然忘我,深怕錯過一秒鐘。 春節過後,還有初九拜天公、十五上元節,元宵遊燈之樂,把春節帶到最高潮,才算告一段落,在這漫長的節慶裡,家家戶戶圍爐團圓,大人小孩享盡天倫,這是一年中親子相聚最長久也是最溫馨的一段時日。 處在生活貧乏、沒有電器的年代,「節慶」是兒時夢寐以求的日子,期待有好料可食、有好戲可看,在平淡無奇的日子裡,有幾個節慶點綴其中,既能增添生活情趣,又可激起美麗浪花,就像在孩童生活中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讓兒時生活過多彩多姿,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