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九官碼頭
斑駁的海裂成鏡面 沉底的琥珀不起漣漪 遊人啊、最後一班船在橋前停下 千萬的水浪在時光前瓦解 側臉的你將髮尾放下 霓虹的光如瞳色閃爍 海的一方、島嶼將所有晚風的時光閉起 數十年的雪沙,橫跨寰宇踏步而來 佇立的你我看著花火升起 過往船舶的影子隱隱屬於悠思, 天地有光,細雨霧靄慢慢延伸天際 時間和等待,泊下了錨 回憶的氣息如雨後初芽 大小島嶼環礁的呼吸未止 黑暗裡燈火闌珊 告別的新生,停下追逐的燕雀往大橋一端飛去 一切平凡的一如昨日 世紀前的後照鏡,映射的未來斑斕奪目 霓虹在春光閃爍未明 我們依然在走著,沿岸浪聲滔滔
-
陸 配
因為有了假設性的問題 所以長痛和短痛 就不在乎寂寞的距離 孤獨必然知道 魚再也回不去的港灣 水泡破滅後 夢才初醒 你的島在我夢裡 喊著:中華民國萬歲、台灣萬萬歲
-
那個時代的冰封往事
以前老家三合院廳堂神龕後牆,上端中間掛有「財子壽」畫屏及其兩側的對聯式鏡屏,書曰:「毛詩稱百輛」、「周禮重三加」。往昔程度沒有到達,未能深解其意。現今觀之,必得上了大學「中文系」始能知其意,在此無意作字面的擴充解釋(似宜留供國文專業大師詮釋),當然與勗勉「詩禮傳家」攸關,自不待言。惟回溯那個軍管的所謂風聲鶴唳戒嚴時期,政治肅殺的年代,左右聯首的「毛」「周」是不是恰好與當時對岸的大、二檔頭吻合?國民黨執政當局倘要羅織罪名、大興文字獄,俺家恐怕得陷入百口莫辯的無妄之災,淪為永劫不復之境(君不見《流麻溝十五號》歷史專輯及其改編同名之電影,受政治涉案牽連的全家老小、包括孕婦無一倖免!被槍決者,不乏儀表堂堂、相貌姣好、學經歷高檔的社會菁英)。果如是,還真是呼天搶地求救無門矣。 家父僅讀一年私塾,識字有限,復天性木訥寡言,沒有入黨(可能也沒資格入那勞什子的政黨)。廳堂所掛,依習俗都是母舅方於結婚時送來之賀禮,經余多年查證,當年「親戚五十」尚無詩書傳家的知識份子生焉,賀禮不就是城裡所購置的現成貨品唄!所以台金雖處同一時代,卻各有造化,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哉。 尤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俺家竟是附近駐軍出入最頻繁的住家,雖未曾借與軍方暫駐(整棟三合院,先祖父當年僅遺留其原所分得的一半產權給家父,另一半是堂兄作為堆置農具及雜草燃料的空間,其一半的廳堂內側還終年矗立著一具昔時從福建運來的黑色空棺),在當時小小一個村落裡,俺家既非位處交通要衝,亦非後靠戰略高地駐軍最鄰近處。印象裡,舉凡:駐軍換防青黃不接時的暫借廚灶、年節借木梯(搭牌樓、張燈結綵)、加菜借碗盤、春節遊藝節目或團康競賽商借阿嬤的衣物充當道具服、村落裡放映露天電影軍民同樂時,總是來俺家抬走八仙桌,以擺置放映機,經年累月一波波的駐軍列入交接成為理所當然,以致桌沿長久累積的香菸燻灼遺跡,見證那段軍民水乳交融的歲月而毫無怨尤。 記得有一年團部軍歌比賽、口琴比賽,竟然在俺家庭院裡舉行,一隊隊的比賽隊伍輪番上陣,站上廳前橫廊,隨著立於天井中的指揮者引吭高歌,或聚神演奏;如今景物雖已隨一甲子流光遠離,就像某軍官當年所贈蝴蝶牌口琴已然鏽跡斑斑五音不全,置身舊時空間似乎仍可隱約感覺重現當時參賽者搖首擺尾餘音繞樑姿態神韻萬千,猶歷歷栩栩如生在眼前。而這個駐軍出入頻繁的場域,自然成為團屬各級指揮員,尤其政治部(政戰官、保防官、民事官)的關切注意,固無待言。 「嘉禾案」整編前,團部編制比之後的旅組織龐大,其間有一年紀稍長的外省籍政治部主任,還曾單槍匹馬類似提親的出現在家母面前,誠懇虔敬從口袋掏出手帕包裹的一堆金飾,希望能與俺家二姊共結連理。記得媽媽當時婉轉答覆略以「孩子尚小,還需幫忙貼補家計」為由婉拒之,詎該主任卻進一步開出條件,願意在台提供一店面供俺們舉家遷台棄農營商,輕鬆過上好日子云云,母親皆不為所動。那時二姊雖人高馬大,其實只有十四歲,曾因未依規定學齡上學,被發現強制補讀了一年小學,不久,那年全縣第一屆運動大會被推舉為我鄉運動選手隊伍舉標示牌引領進場,風靡全場,從此遠近馳名。約三年後,二姊出嫁予在地的基層公務員,前締親未成之主任獲悉,曾寄來賀禮,並附箋祝福,語多懇切,頗有長輩對晚輩期勉之至意,時該主任已晉至師級政戰首長。順提此事,要在闡明那個軍管的戒嚴時代,我所看見的軍方,未像有些人形容的那麼橫行霸道,或許大道朝天,各走一邊,各憑造化,各有命運,我據實以記。 金西師憲兵連原駐我村(該建物今猶在,一度曾為團部福利站),後移頂堡。其連長為一外省籍少校,常出入我家及鄰居堂兄家,記得他常指著胸前動物徽章讓我們小朋友猜,說中了有獎,我們未曾猜對,父親說「不就是麒麟嗎!」成為懸案多年;雖然後來進入大內衛隊自詡為「憲兵中的憲兵」,卻是自外於憲兵的特勤兵種,由於沒有看到憲兵的固有徽誌,直到退後參加後憲組織,才認識到這像麒麟的動物叫獬豸。這位胸前及臂章鑲有獬豸的軍官,威儀皇皇卻不失為親民典型。早年疼愛堂兄一幼女,欲收為義女,雖未具任何形式,仍有情緣存焉。再一次輪番駐衛金西時,堂兄適路上遇盤查攜有軍方汽油(紅色顯示)準備被送上法庭,將涉嫌以盜賣軍油論處。雖然僅是自家種西瓜抽水機之用,或非啥滔天大罪,但戒嚴地域涉及牽連(株連賣主,還有「五戶聯保」)衍生後遺,倘非當時已調至師部任憲兵官的該連長從旁協助消弭於無形,戒嚴時期麻煩特多,豈僅罰鍰徒刑而已。這是那個年代哩,故人有情有義的表現。 那時候晚上有宵禁時間,軍方路上設卡置崗哨嚴格執行,軍營尚有關閉陣地時間,逾限可能通報「雷霆演習」準備全面地毯式搜索抓捕逃兵。台籍充員戰士在金服役,一俟放假他鄉遇故知難免會晤聚餐,酒一下肚天南地北敞懷暢談歡飲,不知韶光易逝夜幕已然低垂,往往一上路,遙見哨兵電筒光束頓時清醒過來,估算路程可能逾時歸營;以前無路燈,農家多早寢,常有來敲門商借便服的,家父母憐其離鄉背井,常能遂其所願,隔日來送回所借,語多感激。 星雲大師常闡揚人間佛教的魅力,也就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簡短的四句話,俺家父母所為的「給人方便」不就是給人歡喜和希望嗎?從而不就對人生有了信心嗎?或許這就是家父母能增添福分,長壽的主因。 那一年,我甫升國中,學校規定新生註冊報到時須備白色運動服及同色球鞋供檢,這對俺們貧下中農的子弟無異一大負擔。蓋讀小學時是穿撿自軍營附近垃圾坑的「萬國鞋」,現在除了制服外,還要準備制式的一套運動服加新鞋,家長及子女都壓力挺大。彼時電話尚未普及,我常將心中感受,寫信向嫁到城裡的大姊訴苦,詎知有單位職司檢查郵件,認為對學校當局不滿(是不是從而對執政當局不滿?)浯江新莊是縣警局刑警隊所在,有好心的刑警先告知大姊,說何時將蒞宅調查,要我如何配合講什麼話,再寫個類似悔過書之類的切結押印給警方帶回應可結案云云。我知道這消息,一時難免方寸大亂,畢竟涉世未深,復不諳法令,唯恐涉罪影響學業前程或因此監禁失去自由,還好大姊胸有成竹交代毋驚,始匆匆驅車離去。刑警當晚果然依時在戰鬥村警員陪同下來寒舍會面,這便衣刑警一見面先說不用怕、毋庸緊張,他是認識大姊的;俟了解一下實際情況後,知道無啥大礙,也就交代駐村警員讓我有充足時間寫那份書面,再由村警員送至刑警隊可也。這件事也就在驚險中渡過,畢竟十三歲的我不是幹革命的料;據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何況當時的我連個秀才都不是。而真正投入「革命」大熔爐,幹起革命軍人,那是兩年以後的事。這是一般人所稱「白色恐怖時代」--我的白色(運動鞋服)事件。
-
望海的母子
望著遠方大海的媽咪跟弟弟 距離台灣有著1541公里飛行的海的那一邊 父親的家鄉遼寧大連瓦房店 需要搭兩個半小時的飛機才可以抵達 再開車一兩多小時才可以到其出生地 母子在一個晴空的夏日 藍天白雲襯托下 媽咪的好心情在其背影可顯示 弟弟的陪伴 讓媽咪心花朵朵開 不會因為父親沒能陪伴終老而遺憾 因為兒子替代了這 足已
-
廁所、廁所
小時候回憶故鄉柳營鄉下,打開我的眼睛,就是小小四合院建築,擠了六戶人家三十幾個大人小孩。 父親排名老么,照理說就分配在豬圈及堆肥區隔壁。 地板是土做底的,房間總有屎尿味,是布簾內昨晚的應急。很難想像到了70年代,家中竟然沒有廁所,小孩大人集體到門外大水溝上應急,女眷如果要找茅廁上廁所的話,牛車路對面的陳家豪宅外有一排,約五六間,果然他們是小地主算是大戶人家─有廁所的大戶人家。 我們是佃農子弟,有一偶偏安就是偷笑了,還要求東要求西的--不知足! 去借廁所上時,遇到陳家的人,千萬要有禮貌喔,免得陳家的人酸言酸語說:「家己厝的便所不用?捷捷借阮兜的?」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還好我們家不常居住柳營老家,而是父親租屋在屏東,我們租屋處有的是沖水馬桶。衛生又方便。 上個廁所,不用千里迢迢跑到對面的給佃戶及下人們使用的廁所。 廁所破舊不堪不說,味道又奇差無比。 冬天風強,光溜溜的屁股常常要忍受不了的寒,蹲太久腿都麻掉了,千萬小心不要成為「宋襄公」。往糞池下一看,天啊!「黃金」們依照時間順序,顏色分明,你才知道原來大便的顏色可以細分各式各樣的色澤,而且每坨大便,每條大便都有屬於自己的情緒,上方都會有大小肥瘦不一的蛆在巡邏,這些都是在我們屏東的家有沖水馬桶的「天龍國」人,難以想像的。 還好我上廁所通常自己帶衛生紙,不然的話使用柳營老家的草紙,我的屁股除了容易感冒外,還容易被擦傷。 常常聽阿公說他們以前是佃農,我們家以前是佃農戶,沒有自己的地,沒有自己的茅草房子,一輩子替陳姓墾首戶種植耕作,收成後東扣西扣,只能求一個家子溫飽。 所幸,三七五減租及政府耕者有其田,我們家才能有棲身之處。免得我們家族成員,淪為「睡得比豬好,吃得比牛差」。 阿公說,到陳家借廁所時,千萬要謙卑,因為我們謝家真的沒有廁所,千萬要有禮貌喔,免得陳家的人酸言酸語說:「家己厝的便所不用?捷捷借阮兜的?」。 很難想像堂哥堂姐他們的成長環境是如此艱苦啊,相對的,我們小家庭雖然租屋在屏東偏遠地區,相比之下,竟然如天堂般的感覺。 可是我們的堂哥堂姐都非常爭氣,靠著「骨力」和「打拚」,彌補上上一代文盲及上一代無錢讀大學的命,真的脫離了家中無廁所而只有屎桶的臭味,成功翻轉家族的赤貧,紛紛建起透天樓房,每間房間都會有溫暖的廁所。 現在對過去而言,說來好像天方夜譚。
-
紙飛機飛吧!
小心翼翼地沿著點點虛線折,極度講求角度與線條的優美;深怕一個不對襯,它不能振翅高飛。費盡心思的妝點它,幫它著色,讓它五彩繽紛。在寬廣的天空,它一定是最能引人注目的飛機!給它一個安全的庇護所,讓它能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不至於濕透毀損。 紙飛機啊紙飛機,是我的命根子。在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用盡時間力氣,呵護裝備它。漸漸地它機身結構完整,羽翼漸豐。我所求的:它是一隻最閃亮的紙飛機。 可是,我害怕,我怕我的紙飛機,飛出去不見了;也找不回來。紙飛機會不會遇到亂流,墜毀在某個我看不到的地方呢!紙飛機如果遇到暴風雨,淋了一身濕,那它就再也不能飛。這怎麼可以呢?我怎麼能讓這種事發生呢?它可是我用盡了生命的力氣捏造而成!我固執地這樣想著;我要保護我的紙飛機!我的紙飛機將永遠與我在一起,那它就可以很安全。 日夜看著我的紙飛機駐停在家裡,它沉默不說話;它是在抗議嗎?我是飛機ㄟ我不能飛,那我還是架飛機嗎?無聲是一種抗議!它的沉默是巨大的石頭,滾進我的心裡,讓我不平靜。可是我愛你啊,我捨不得讓你飛;我怕你出事,我怕你折翼;我心裡吶喊著。 心在拔河:拉扯、掙扎,無流血的畫面,心底卻在哭泣。終於我屈服,終於我放手!因為我終將老去,保護會退色。我的紙飛機還是得學會它與生俱來的本領阿:飛翔吧,紙飛機;面對它應面對的宿命與挫折。有天它累了,要學會如何迫降。有天遇到風雪,它要學會停飛。人生不只是飛而已,還會學會停看聽。而我也要學習接受它的一切遭遇及它的一切選擇,它畢竟是它;我畢竟是我;我不能代替它。紙飛機,你懂嗎?孩子,你懂嗎?
-
金門散步
沿著山道慢慢散步上去,由於濃陰蔽日,汗勿需沁出,上去後,就可看到好幾塊石頭題字的巨石,還有氣勢雄偉的海印寺,再從花崗石之間的階梯爬到制高點,站在高處,居高望遠,就可以看到大海和金門的古寧頭了。這時。海風呼呼叫,近午的陽光如熱水猛猛地灑,已是到了下山的時候了。太武山散步,可以享受寧靜,想到了男女情愛和國事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微妙關係。 金門歷史悠久,在金城鎮金門城北門外有條明遺老街,先前旅遊多次,都是參加團,完全不知道。這樣的老街,既沒有土產供買,也無特別出色的景色讓你留影,商業價值不高,旅行團當然就不會安排了。但就是這樣不很長的一條街,見證著金門歷史亙古。相傳街道是明太祖於1387年為軍事目的所建,隨著兵士的家眷的遷入,帶旺金門城,成為民生農產、漁產及各種民生物資的集散地。後來發展飽和,到了明朝中葉,又在金門城的北門外延伸出一條市街,也就是今日這一條明遺老街。因為集市交易熱鬧,買賣菜果的多,又有「賣菜巷」(台語)之稱。在這條已經六百多年歷史的老街漫步,可以邊散步,邊進入家家戶戶去探訪,進入無人之境。那些經歷改朝換代風風雨雨洗禮的屋宇,多數是紅瓦白牆石砌的平房,類似閩南一些農村的古村屋,保持完好,已經不見人影。大有唐朝崔護《題都城南莊》那種「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惆悵滋味。這樣的無人之街,簡直就是一座現成的不在館內的歷史博物館,恍惚間周遭都是走動著的明朝人物,兩耳灌滿賣菜的吆喝聲和討價還價的聲音,叫人無法發思古之幽情。難怪此街有著「台澎金馬第一街」的美名! 想感受一下兩岸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緊張關係,不妨走一走陽翟老街。這條「繁華過後歸於平靜」的位於金沙鎮的老街,兩岸隔離後,曾經是國民黨金東師駐紮的軍事重鎮,也是那時軍人們休閒、假期娛樂消費的場所。根據我們的老朋友、金門的扛鼎作家陳長慶的名著《特約茶室》拍攝的電影《軍中樂園》就取景於此。小說和電影揭示了戰爭和軍妓關係那種不為外人知的秘情,教人不由然聯想起那副貼在金門小徑的特約茶室展示館內的又戲謔又摻含辛酸淚的一幅對聯:「大丈夫效命沙場磨長槍,小女子獻身家國敞蓬門」。在這條當年無比繁榮的商店街上,有像五十年代甚至三十年代大陸內地那種古鎮老街的建築物,有簡陋的金東電影院,還有特約茶室、理髮廳、撞球室、洗澡堂等毗鄰而列,一間間進入看看,會為我們民族分成兩岸而黯然神傷,也會想念那些迄今無法團圓的親人,想像著理髮店裡剪平頭的軍人、特約茶室排隊購票、和軍妓纏綿一夜的心理苦悶的兵、心甘情願的女子……邊走、邊看看那些陳舊、佈滿歲月滄桑感和傷痕的老招牌,都會有一種人生的無限感歎和無力感湧上心頭;再走出街道,向建築物後巷走去,竟然別有天地,那是一派青綠的阡陌稻田,和屋後巨石上鐫刻的政治標語構成鮮明的尖銳的對照……隨著軍隊從金門撤軍,這條曾經混融著戰爭炮聲和茶室女子笑聲淚影的陽翟老街逐漸沒落下去了。那天我們是午後四、五點小侯帶我們在此散步的,那麼短的路居然也漫步了一兩個鐘頭,夕陽斜照在這條電影天然背景的路,無限感觸猶如打翻了五味架。 同安渡頭在金門縣的金城鎮,早期是金門通往廈門、漳州的主要碼頭。幾年前這已廢棄的碼頭新建成甲板船頭形狀,還將日軍強徵金門馬伕殉難紀念碑遷移落腳於甲板一端;此碼頭附近樹木蔥蘢,風景宜人,走上甲板船頭頂端,還可以最廣闊的視野,放眼波浪滾滾的大海,想到了大陸與海島的不少牽動人心的悲歡離合,聯想到一個世紀以來閩南貧窮老百姓漂泊落番的血淚故事,留下了多少堅守故園的新婚妻子夜夜盼郎歸的傳說;也許,淚流得最多最久的那一位最終就化成望夫石吧?當時那些落番的人,就成了異鄉第一代華人,他們披荊斬棘、扎根立足,開支散葉·遍地開花結果,造就了今日中華民族的足跡遍佈全球的事實。到同安渡頭什麼時分都可以,黃昏,看夕陽西下,望風高浪急,晨早,在海邊散步,摸摸那廢棄的冷冷碉堡,看看躺臥沙灘上的斷木爛石、彩貝奇珍……浮想聯翩,必然會向那些一個世紀以來下南洋的父老前輩致敬,慶幸我們今天還能活在當下,豈能不珍惜? 夜晚的金門也有散步的好地方,一份旅遊的單張宣傳資料就寫著「夜遊美麗的金城鎮後浦老街」,還設計了相應的路線。也是我們的好朋友、好導遊小侯,陪同我們夜遊後浦。就先從那金城鎮的總兵署開始吧--夜晚的總兵署靜謐,那是明朝才子讀書的地方,直到康熙二十一年(1680年)清總兵陳龍治理後浦,才易名為總兵署。一字排開的紅燈籠映照著一堂二房四廳,院子裡還有老榕。前方的院子每當農曆新年和元宵節總是人頭湧湧,十分熱鬧。如果是在秋夜或夏夜,就可以以緩慢的步伐走進那條最老的後浦古街了。最特別的是家家戶戶的門口都高掛紅燈籠,一半的光亮和一半的幽暗,將整條街的氣氛調節得異常迷離,彷彿真的走進了明清一條小街的夜晚裡,讓一隻魔手錯置在被現代遺忘的角落裡,不知在尋尋覓覓什麼,又無法走出來。大部分門口都停放著一、二輛摩托車,常見三、五位大媽阿叔坐在一些住宅門口,搖著芭蕉傘乘涼。別以為沒有現代的高樓大廈就沒有生命力;古街道路幽深,不時有老藥房的招牌觸動心情,那些蒼勁的XX堂幾個大字,似乎百年來就一動不動地掛在上方;有的小店燈光黯淡,誰知道在經營某種佳餚美食?漫步在這樣的古街,就不要錯過某一間小鋪,其經營的東西往往你意想不到地驚喜,那親切的閩南鄉音,又吸引我們下回再來一次。漫步後浦夜街,一方面佩服當地保育功夫到家,原汁原味,也為金門鄉親父老的營生堅持感動不已。 金門散步,富有特色的老街、古街、夜街、現代新街、海濱路……何止這些?我們去金門遊覽度假,近二十次,還有許多特別的街,還沒走完呢。(下)
-
建構
經常是很隨意的你就能畫出一些作品,有一次發覺你畫的是房子的透視圖,還能清楚的解說房子內的配置,其實你只是想在圖上說明你所想要講述的部份,構圖經常很豐富,幾乎是信手捻來一張圖就畫好了。 有的時候覺得喜歡就隨手拍下來幫你紀錄了!除了你畫的房子有各種形式之外,最近開始觀察閩南建築馬背與燕尾的你,看到宮廟建築也開始問各種為什麼,咱們也不是萬事通呀!只好回答你我們再一起找答案吧。 也許只是我們習慣於「這個就是這樣啊」,於是我們不去思考為什麼,很多事就會成為習慣,很多的風景就這樣的消失了。你會問北山的房子上怎麼那麼多的小坑洞,你不懂戰爭,也無法一時說明清楚,於是我們討論起了之前村子裡辦的活動,那些穿著復古軍裝的人們,你是多害怕不敢靠近他們,而戰爭又是多麼的可怕,那些小坑洞是歷史,是槍林彈雨以後留下的歷史痕跡,帶你多看上幾眼,屋子翻修的快,也許哪天就看不著了。 有的時候你畫的是比較愜意的風景,上面還會加上可以坐著喝飲料的舒服座位,幾隻出門放風的小寵,我們想像著那剛好的舒適。有的時候你會突然想要去哪裡玩耍,然後看什麼樣的風景,就帶著你的小本子跟彩筆。曾經看到你的鏡像文字而感到驚訝,長大的我們已經不會那樣反著寫,你似懂非懂的寫著國字,倒也有模有樣。 你建構著你的小小世界、建構著那一筆一畫裡的美好想像。有的時候用彩繪的,連停車位也會作好區分,屋子裡的人在煮飯作菜、或是寫著功課、看著書、看著影片,這是休息區、那是工作區都會畫分清楚。原來,每一次帶你出門,你都作了很多的觀察,有的時候你會畫出最近喜歡的那臺小汽車、或新看到的樓房樣式,比較新式的陽台大多數是欄杆與玻璃、以前的房子陽台會有酒瓶欄杆之類的。 趁著你還願意跟著我們到處跑,我們再找個新的主題來觀察,最近就先欣賞陸續綻放的各種花朵,把花朵的元素加進去吧!
-
婚紗照
女兒傳來公婆的婚紗照,問我她是否有點像阿嬤?細細比照她們當新娘的樣子,發現相距七十多年的攝影技術變革,婚紗照中的新娘,都呈現出一個女人驕傲英氣的時刻。 我母親沒有婚紗照,因父親家太窮。母親說沒到像館拍照,但她有租新娘裳,那件ㄇㄟㄌㄨˋ(禮服)水啊。母親說這話時,一種遐想的模樣,是很罕見的神情。我母親與婆婆都是那時代的老新娘。婆婆25歲結婚,公公原本要去當神父,但家中只剩他是唯一的男孩,哥哥15歲在二戰空襲中過世,所以父母親無法讓他到美國去受訓當神父。30歲,經人介紹與白沙鄉長唯一女兒結婚。那天是大年初五。婆婆說從此她的世界變得風霜辛苦。過年時,我與婆婆一起做年夜飯,婆婆總綁著一條紫紅小絲巾,穿著紅色背心,紅通通的雙手,我總要她別再浸水。這樣十年,我懷念。 我父親與母親兩人是同村同學,父親追母親時,母親已22歲,母親說:我不是沒人愛,才放那樣久,我是有喜愛你爸爸,但實在太窮了,考慮再考慮。父親早知母親聰明巧氣,時時與大舅舅混熟聊天,鎮日在母親家廚房灶口前繞來繞去,幫忙外婆到田裡抱高粱桿、添柴火。外婆跟母親說:都啊……架老啊,夠拖ㄌㄡˇ老新娘,人ㄟ嫌。母親就衝動又堅定的為愛啟程,決定走向村頭一號,不知那日後70年,一山過一山,層層疊疊,天羅地網,邊坡上的曾家終於等到這個傻氣的女人。別人打聽都打退堂鼓,她竟如此大膽,勇於不敢。 叔叔來道別母親,說了母親與他相處近七十年,是整個家族與他相處最久的人。我佇立一旁聽這白髮蒼蒼的八十自述,聽他說起與自己的父母、哥姊,妻子的相處都是戛然而止,唯獨與這唯一的嫂嫂常伴晚年,馬公潭邊,時常開車帶著嫂嫂外傭看病等候。日夜思來,不勝唏噓,悲傷無眠。母親心疼叔叔,沖犯屬羊,不讓叔叔相送。我堂叔聽聞後,陪伴鎮日。家族長老,說著他小時的潭邊人,一起學漢文的昔時、村人賢達,還背了千字文給我聽。也說著他幾年前曾到嘉義朴子去尋根,他與我們不同姓,因身為次子,頂曾祖母娘家姓氏的緣由。我內心澎湃,默默銘記。叔叔、堂叔分別是我的小學高中老師,也是澎湖許多人的啟蒙老師。 寫下我的父母祖輩,心中無限悲傷不捨,那飄零葉落中,彷彿一片片的自己,也隨之荒漠於大地上。努力振作一點又一點,文字後的我慢慢能仰天遠望。像是澎湖的一小塊老古石被嵌入一道長牆般,雖斑駁卻是篩滿陽光,海風透過縫隙吹來,庇護田園,花生地瓜慢慢長好。 這紀錄的一刻,是玄武黑岩,柱狀立命;是老榕深盤,股股脈脈互為扭力,鎮守廳旁院隅,安定著日後的紛亂無主,傷痛與失去。時刻沉著,哭過勇敢,堅強團結,家風綿延。
-
奶奶的紅包鞋與藍白拖
接到爸爸的電話,得知奶奶過世的那一剎那,心情出乎意料的平靜,這樣應該是最好的,我在心裡對自己不停的說。奶奶為乳癌所苦,已經好幾年,死亡對她來說,應該是解脫,我為她鬆了一口氣,不用再受病痛所苦。 接下來的喪禮,不意外的交給禮儀公司處理,跟在師父及家人的後面,不馬虎的完成一項項儀式,心裡很平靜。在火化的前一日,師父說要先將奶奶生前所穿過的衣服、鞋子和庫銀(紙錢)一起燒掉時,我看到一雙紅色的布包鞋及一雙藍白拖鞋,過去的回憶一幕幕的浮現在我眼前。 紅布小包鞋是奶奶生前最喜歡也最常穿的外出鞋,當她身體還硬朗時,常常穿著它搭上公車走路到我家,看看她的孫女及孫子,順便帶著小孩子最喜歡吃的零食,紅布包鞋讓她走得很穩,穿了好幾年都沒有壞,很樸素且耐用的鞋子,就如奶奶一樣,平實而堅強。 而自從奶奶生病後,因為進出醫院的關係,姑姑為她買了一雙藍白拖鞋,那雙藍白拖鞋一直擺在奶奶的床邊,不管是去醫院或者是在家裡,藍白拖鞋成為奶奶的最後一雙鞋。我還記得奶奶穿著它時的腳好瘦,瘦瘦的腳套著過大的藍白拖鞋,令人看了很不捨。 喪禮過後的某個日子,我無意間在大賣場看到紅布包鞋和藍白拖鞋,突然湧上來對奶奶的想念,再也沒機會看到她穿著紅布包鞋來我家做客,也無法替她穿上藍白拖鞋扶著她到外頭透氣,對於奶奶生前的點點滴滴,將會成為我人生中最珍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