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吃完年夜飯就等壓歲錢
除夕下午,在神前及公媽靈前準備牲禮祭品,年糕、春飯祭祖祀神來「辭年」,桌上並準備壓桌錢,意思是希望來年能夠發點財。 這一天,也要拜門口及地基主,用飯拜灶神、床母,門後則擺上二支連根帶葉的甘蔗,取意堅固家運吉利。 除夕夜晚上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一般稱為「圍爐」,圍爐的菜色相當考究,有幾樣菜是不可免的,如長年菜取其長壽、菜頭(蘿蔔)因與國語彩頭諧音,取意為好彩頭,其他如魚丸、肉丸都有團圓的意思,吃完年夜飯,長輩則齊聚一堂,分發壓歲錢,古時候壓歲錢,係用紅線穿綁百枚古錢,有長命百歲的意思。 圍爐後,圔家大小環坐爐邊笑談通宵,稱為守歲,此夜家中燈火通明,象徵光明遠景,拿了壓錢錢,小孩的名堂就多了,以前生活清苦的人家,好容易盼到微薄的壓歲錢,剛到手媽媽就來搜括,意思是要買鞋子、衣服、書包等等,剩下的一點小錢,男生就買買鞭炮,女生有的存起來,有的逛逛市集買買飾品。圍爐後,門前擺上裝有燃燒稻草的盆子,稻穗向家門,全家依序面向正廳魚貫而越,稱為「跳火盆」,跳的時候口中唸唸有詞,如「跳火盆」,飼豬過大船,過火氣,百般都不畏、「跳火城,輸輸跳到贏」,火熄了之後,將灰燼撒在身上,象徵祛霉運接新福,都是期待來年神明庇蔭,能夠事事如意,一帆風順。 金門的年節禮俗雖然繁瑣,卻都饒富趣味與取意吉祥納福之意。
-
珍惜相遇
從小到大,有許多的人在我們的生命中來來去去,但有些人,在我們心中,不曾遠離。童年時的玩伴,鄰家的大姊姊,對我們很好的朋友,影響我們深遠的老師:::。任何一個人,都在我們的記憶中豐富著我們生命的色彩,只是那個人,早已離開我們的生活中,現在,不知過著怎樣的生活。 想到這裡,總會有些悵然,人與人間,來自於不同的軌道中,因為有緣,所以在某段時間裡,碰撞在一起,等時間一到,似乎又無可避免的要分開,然後,我們又遇上其他的人,又與他們分開,究竟,在這樣的相遇中,我們留下些什麼呢?是回憶吧!我相信,人與人只要真心的相處,就有情感的交流,心與心的距離於是變得好近,即使日後分離了,那個人卻存在我們的記憶中,不會消失。如果還有機會再見到他們,我們一定不忘讓他們知道,曾經,有他們在身邊的日子是多麼快樂,感謝他們給予我們的感動,希望今後,他們能過得好,過得幸福且快樂。 如果沒有這些人,不知我的生活會怎樣呢?不過,我想一定會很無趣的,因為,他們都是我獨一無二的朋友,獨一無二的回憶,因為有他們,我的童年過得很愉快,因為有他們,在我難過傷心時並不孤單,因為有他們,我漸漸明白,人生的道路不斷在前進,再好的朋友都有分離的時候,於是珍惜與把握是如此重要。「緣份」這東西,是強求不來的,我們無法預料,會與誰相遇,他人會對我們造成何等影響,但一旦相遇了,就別輕易放手,我們不會知道,離別後,再見面是什麼時候。 與朋友分離時,記得要留下對方的電話地址,在特別的日子裡獻上祝福,保持聯絡,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會因為時間距離而疏遠的,還好現在交通資訊都很發達,只要有心,對方都能在短時間內收到你的心意,並表達感謝之情,而當自己收到朋友的祝福時,內心也是一陣狂喜,人與人間是需要主動及交流的,那份感情才能長長久久。有些朋友彷彿是在這個世界消失了,沒有人知道他們身在何方,過得好不好,也沒有任何管道,可以與他們聯絡上,但我會默默祝福他們,默默回憶他們,相信他們在未來都會有很好的發展,不知他們,有沒有想起我?想起小時候單純快樂的生活?我真的好想念他們,好想知道他們現在過著怎樣的生活,現在變得如何了? 一直覺得,人的回憶很珍貴,回憶是我們在那當下,用心生活所得來的,而我們記得的那些朋友,也是曾經用心相處過的人,只要真心存在,即使陷入困境,即使遭遇痛苦,日後的回憶還是很充實的。曾經看過一本書,它說人在死亡的前一刻,想的是他這一生得到的愛有多少,如果我們所想到的只是富貴名望的提升,但想不起來我們愛過誰,誰又愛過我們,那是不是很可悲呢?所以,在活著的每一天,用真心去愛別人,我們會得到許多朋友,許多回憶,以及許多的愛。
-
楊貴妃其人其事
大唐玄宗皇帝李隆基,是唐朝第六位皇帝。因為擁有「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尊號,所以歷代人們又稱他「唐明皇」。 唐明皇即位之初,年方卅三歲。既年輕,又聰敏,頭腦清楚,又有幹勁,因而國泰民安,造成中國歷史上少見的「開元盛世」。史書上說:開元盛世,米價便宜到每米十三個錢。今山東省一帶青、齊等州,斗米只要三錢;社會秩序也極良好,行旅可以「行萬里不持寸兵」。人口也急遽增加到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十較之四、五十年前的貞觀時代,幾乎增加了兩倍。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也許就是因為長治久安,導致了明皇過份的自信,而忘記初即位時的艱辛,逐漸把以往勵精圖治的苦幹實幹精神,轉移到宮廷享樂生活上去。後世的人常愛把明皇政治由盛而衰,幾致覆滅的過失,歸咎於楊貴妃,那是錯怪了她。 因為,一個政治的自盛而衰,決非突然的轉變。正如一個青少年會自少壯步向衰老一樣。嚴格說來,開元末年時的政治就已大不如前。原因在: 一、明皇本不信神仙,這時崇奉方士張果,乃漸好神仙;並遵奉道教,企求長生,以是所在爭言苻瑞。 二、明皇本性崇尚節儉,此時行為逐漸走向奢糜;又好大喜功,起用一般善於聚斂之臣,百姓負擔加重,再難見開元初期的笑口常開。 三、明皇本喜接近正士,因而開元前期,名臣輩出。後期漸接近小人。奸佞臣子李林甫之獲得重用,更為其政治興衰的關鍵所在。 至於後來因寵愛楊貴妃,重用楊國忠,導致「安史之亂」,使承豐百餘年的大唐帝國,迅速轉向分裂與衰落,那只是導火線而已。事實上火種早已就埋下了。再就本性善良的楊貴妃言之,她本性只是一個本本份份,平平凡凡的善良女人。她既沒有政治野心,也不懂得玩政治手段,更不曾刻意地為她娘家人求取過甚麼?後人把「安史之亂」歸罪於她,說因她迷惑了明皇,而使明皇錯用了楊國忠,鑄成大錯,對她是不公平的。 楊貴妃,小字玉環,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是蜀州司戶楊玄琰的么女。由於父親早死,幼年流寓河南,依靠叔父楊玄玹維生。開元二十二年,年方十六歲時,被選入明皇軍十八子壽王李瑁王府為妃。據說她生得肌態豐腴,性情聰慧,善體人意,很得李瑁歡心,並且曾為李瑁生下二個孩子。 明皇皇后姓王,無寵,早廢了,但明皇一直未再立后。因而早在明皇為臨淄王時,就寵幸一個在潞州相識的歌妓趙氏,她就是明皇次子太子李瑛的親母趙麗妃。此外,另有兩個愛寵,一是第五子鄂王李瑤的母親皇甫德儀;一是第八子光王李琚的母親劉才人。明皇登上皇位後,他又冊立祖母武則天族侄武攸止之女為妃,是為武惠妃。武惠妃為明皇生了四個兒子。兩個夭折。活著的是第十八子壽王李瑁,和第二十一子盛王李琦。此時,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等因母親失寵,自己在父皇眼中的份量也相對減輕,常有怨言。武惠妃自幼在宮廷中長成,對政治有濃厚的興趣,自然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兒子也能繼承大寶。就常在明皇面前哭訴,說太子二王結黨,有意要害她們母子。明皇終於在開元二十五年廢太子、鄂王、光王為庶人,繼而賜死。不過武惠妃的心願也沒有達到,她的兒子壽王李瑁未立成太子,反而是第三子李嶼(後改名李亨,即以後的唐肅宗)討到便宜。 武惠妃在氣憤失望中病死,死後,明皇仍對她念念不忘,後宮佳麗數千,竟無一人能中明皇之意。三年後,有人告訴明皇:「壽王妃楊氏美貌,舉世無雙。」明皇一見果然美麗絕倫,而且酷似已逝去的武惠妃,龍心大悅,輾轉示意壽王妃楊玉環自請出為女道士;另為壽王李瑁娶左衛郎將韋昭訓的女兒為妃,暗中則將已為女道士的楊玉環接進宮來,這時明皇已是六十二歲高齡,而楊玉環年方雙十一妙齡。 楊玉環體態豐腴,面如桃花,正合當代美人標準,她的性情又很聰慧平和,入宮之後,能善體明皇之意不說,本身又通音律,善歌舞。這對愛好音樂,有高深藝術造詣的明皇來說,更是志同道合,相見恨晚。大詩人白居易詩云:「一朝選在君王側,迴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入宮不到一年,寵遇超過當年武惠妃。天寶四年,明皇將這幕喜劇公開,冊封楊玉環為貴妃,一切服飾儀節,皆跟皇后一樣。 楊貴妃從小孤苦,由她叔父楊玄玹撫養成人,此時,「飛上枝頭成鳳凰」,她的家族因她而貴:叔父被拜為光祿卿,堂兄楊銛為殿中少監,鴻臚卿;另一堂兄楊錡為侍御史,駙馬都尉,娶了武惠妃之女太華公主。三個姐姐,一個封秦國夫人,一個封韓國夫人,一個封虢國夫人。這三位夫人也都各具才色,明皇呼之為「姨」,出入宮禁,同樣受到皇帝親幸。其中尤以虢國夫人為最,當代詩人張祐曾有詩云:「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 (上)
-
話年俗
臘八揭開年幕 舊俗過年時間拖得很長,說得誇張一點,它開始於舊曆十二月初八日,而結束於次年正月十八日,前後延續幾達四十天。「臘八」撣揚塵,可算是序幕。這一天家家戶戶舉行歲暮大掃除,把全屋子各處都掃得一乾二淨,平常清洗不到的地方都澈底清潔一番。並且煮「臘八粥」,全家共享。序曲一奏,主婦們便忙於辦年貨。農村社會,一切自己動手,大人孩子們吃的糖果炒貨,(像瓜子、花生、糖荳等等)都得在送灶以前準備好,送灶以後,便不准再炒;事實上也沒有時間做這個,那短短幾天,光是燒菜餚蒸糕便夠忙的。 送灶日期有「官三民四」之說,其實大家都在二十三,這是一個很重大的祀典,保平安,求福祉,家家非常重視。 二十四日過小年,有的地方這一天便把祖先容像懸掛出來,也有遲到除夕再懸掛的。容像懸掛以後,每天都須供奉,講究的人家酒飯菜餚齊備,一般的人家則祇焚香叩拜,初九「上燈」以後,每晚點燭上香,一直繼續到十八日落燈為止,也有提前在元宵夜落燈同時落下容像的。 容像,有的地方稱為「喜容」,都是畫的滿清服式,男像敝褂朝珠,女像鳳冠霞帔,明朝以上的服飾未曾見過,這當然是因為一般人家掛容像最多到高、曾祖為止的緣故。以前有個涉及容像的笑話,一個小偷溜進一家大戶人家,把壁上古畫捲起包好退出,誰知走到門口,碰到主人回家,見小偷夾著一包東西,好像是沿門兜售字畫的,便問他是什麼人的作品。小偷怕他打開來看,拆穿西洋鏡,捉進官府問罪,急忙答說:「因為家裡貧寒,想把『喜容』賣掉。」主人一聽,揮手把他趕走,並且說:「誰要買別人家的祖先來供,快走快走!」小偷乘機逃之夭夭,等到主人進入內廳發現字畫被竊,已經無法追趕了。 歷代宮廷儀注 尚書大傳:「正月初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曰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始猶朝也。亦曰三朔;夏以平明為朔,殷以雞鳴為朔,周以午夜為朔。」這一天,在我國歷代宮廷,都有許多繁文縟節的儀注。這些儀注,大抵載在各朝史書的禮樂志的裡面。其中像陛覲、庭燎、燈綵、煙火、使樂、宴飲、魔術、馬戲等,差不多歷代都有;比較特別的,漢有「充庭車」,宋有「立御馬」、「射弓」,遼有「驚鬼居」,晉有洋洋大觀的「元會儀」和「咸寧注」,周有「布治」、「布政」、「布刑」和「布憲」,後漢於元會日「說經」,南齊定制「勞軍」,以及元代的「質孫宴」。這些儀注,除了慶祝意義之外;還有若干政治意義。有的是公布施政方針,有的是公布法令,有的是廣開言路,有的是獎勵文武百官,有的是宣慰三軍,把這些儀注定於元旦舉行,含有鼓勵提倡的深意。 晉武帝「元會儀」規定,元會時召郡國計吏至闕下,命侍中讀詔,計吏跪受,侍中每讀一條,計吏皆跪應諾。詔文五道,名曰「五條詔」,一為:「政,在正身,在愛人,去殘賊,擇良吏,主決獄,平徭賦。」二為:「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其勤率田桑,無或煩擾。」三為:「六極之人,務加寬養,必使生有以自救,沒有以自給。」四為:「長吏華浮奉客,以求小譽,逐末捨本,政之所疾,宜謹察之。」五為:「人事意氣,干亂塞公,外內溷淆,綱維不設,所宜糾劾。」這五道詔文,都是教導計吏勤政愛民,立意甚善。可是年年宣讀,漸成具文。經大將軍王渾書諫,兼用面詢計吏的方法,以察地方政事興衰和民間疾苦。自此以後,「元會讀詔」,遂演變而為「元會試吏」,在宣讀詔書之後,問諸郡方土異同,風俗妤尚,刑獄得無冤濫,守長得無侵虐,授以紙筆,使詳細條陳。這一制度,北齊並加仿行。 在「咸寧注」裡則規定於元旦朝會,設白虎樽於殿庭,凡能獻直言者,開樽飲酒。故事的起源載於禮記檀弓篇:晉大夫知悼子(螢)卒,未葬,晉平公在內廷飲酒而鼓鐘,由師曠、李調兩人隨侍。宰人灶蕢以大臣死未葬而君飲酒為非禮,於是入內廷,以酒罰師曠與李調,然後北面坐於堂上,自飲一杯,疾趨而出。晉平公呼而問其故。於是杜蕢說明原因,他罰師曠是因為他是太師而不能負起勸諫的責任,罰李調是因為他是近臣而使君主鑄下大錯,罰自己,則是因為越分言事,均屬非禮。平公聽了以後說:「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於是杜蕢洗淨杯盞,舉而罰之。平公並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毋廢此制也。」以後遂成晉和南朝四國設樽求言的定制。 元朝的「質孫宴」,是元旦大典,同時也在可汗誕辰舉行。其特色為參與宴會人員均著同一顏色之官衣,而且都是可汗所贈的。 清室窮奢極侈 歲朝儀注,自隋、唐以後,以迄宋、元、明,便都踵事增華,日趨糜費,而富有意義之舉,反倒逐漸廢除。辟寒紀:「唐貞觀初,天下久安,除夜太宗盛飭宮掖,明設燈燭,盛奏樂歌,乃延肅后觀之。后曰:『隋主淫佚,每除夜,殿前諸院,設火山數十,盡沉香木根,每一山皆焚沉香數車;火山暗則以甲煎沃之,焰起數丈,香聞數十里。一夜之間,用沉香二百餘乘,甲煎過二百石。』太宗口刺其奢,心服其盛。」讀此,則不僅見隋陽帝之豪奢,而英明的唐太宗「心服其盛」,也可以預見此後唐代儀注之日趨繁縟的先兆。 這種風氣,傳到清朝更加厲害,我們祇看乾隆朝檔案所載乾隆帝元旦服裝,便可見一斑。據載:「戴黑狐皮朝冠,穿黃刻絲萬字錦地黑孤 龍袍,外套黃緞繡五彩貂皮邊祫朝服,黑孤皮朝端罩,松石圓朝帶,東珠數珠,白布棉襪,厚棉套褲,藍緞羊皮裹皂靴。」所謂黑孤皮冠,上面的孤皮計三寸二分,是由一百四十八個黑孤腿選取拚湊成的。孤 龍袍是用九十三條狐拼成的。貂皮端罩所耗的貂尾數目,更是驚人。據「總管馬國用,首領張玉等奏:貂尾現有三萬一千九百六十個,不夠做一件端罩」,隨奉旨:「貂尾每個原取三分拼做,今貂尾每個取六分拼做一塊做端罩。」每個取六分拼做一件端罩,是否把三萬多個貂尾都用完,檔案記載不明,假如都用掉了的話,那真是窮奢極侈了。 穿的如此,吃的又是如何呢?請看御膳房檔冊。「萬歲爺元旦大宴一桌、酒宴一桌,每桌需用豬肉六十五斤、野豬肉二十五斤、鹿肉十五斤,羊肉二十斤、魚二十斤、肥鴨一隻、菜鴨三隻、肥雞三隻、菜雞七隻、肘子三個、關東鵝五隻、野雞六隻、鹿尾四條。:::」真是洋洋大觀,不但浪費,還可以看出御膳房的浮報。 後漢書和帝本記:「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賜諸侯王公將軍特進中二千石列侯宗室子孫在京師奉朝謁者黃金,將大夫郎吏從官帛,賜民爵及粟帛各有差。大酺五日。」明會典載:「凡每歲正旦節,自初一日為始,文武百官,放假五日。」國朝會要云:「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詔以正月初三日天書降為天慶節,休假五日,今稱小年朝始此。」 清朝地方官吏是從臘月二十四日便封印,到正月二十日才開印。封印、開印都有儀式,非常隆重。在這一段時間內,除非有重要緊急公務,不行文,不用刑。假如有重要文書的話,則用封印時預先用印之空白公文紙書寫。這種預印空白公文,在印信旁邊楷書「預印」或「預印空白」字樣,以昭信守。封印以後,州縣官設讌款待師爺,(稱老夫子)並加餽贈,以酬一年辛勞。元旦晨,冠帶至萬壽宮,對萬歲牌行三跪九叩首禮,名曰拜牌。返署後即至老夫子處拜年,師爺然後回拜,賢主嘉賓,盡東南之美,不似今天主官僚屬關係。 謝神祇保平安 民間舊俗,都是在歲暮守神,以謝一年保佑平安。祀神供品,各地大致相同,不外乎有錢的比較豐富,中人之家比較省略而已。但日期與習慣則多少有點分別。有的地方固定在除夕那天,有的地方則選擇年尾一個好日子,大概都是二十六到二十九幾天中間。有的地方在謝神之後,設宴招待戚友,有的地方卻忌諱生人。 因此選定了日子以後,都在子夜舉行。時當半夜,不會有人來串門子。供品除三牲、年糕、年飯、瓜果之外;有三杯茶,六杯酒,一碟鹽擺成筆和銀錠之狀,取必定如意的吉兆。一碟雞血,稱為旺,取興旺之意。火盆中炭火熊熊,祭拜後,把青青的松柏放入燃燒,發出嗶碌的聲音。最後焚燒疏表紙錠,再將所供雞的舌尖摘下,用原來含在雞口中的香蔥包裹,用力擲過屋脊,謂來年可免口舌是非。整個謝年儀式,都由男子主持,婦女們不但不參加,且須退居室內,直到送神以後,才出來把火盆裡燒紅的木炭夾到各人的銅爐或火籠裡,名曰元寶火,取招財進寶之意。 近代民間年暮謝神,均係望空膜拜,並不懸掛神像,但據宋沈括(字存中)之「夢溪筆談」,則除夕之夜,本懸鍾馗畫像。原文云:「楚中有吳道子畫鍾馗,其卷首有唐人題記曰:『明皇開元講式驪山,歲,翠華還宮,上不懌,因痁作,將逾月,巫醫殫伎,不至致良。忽一夕夢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絳犢鼻,屨一足,跣一足,懸一屨,搢一大筠紙扇,竊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繞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藍裳,袒一臂,鞹雙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後擘啖之。上問大者曰:『爾何人也?』奏云:『臣鍾馗氏,即武舉不捷之道士也。誓與陛上除天下之妖擘!』夢覺,痁若頓瘳,而體益壯。乃詔畫工吳道子告之以夢曰:『試為朕如夢圖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筆圖訖以進。上膛視久之,撫几曰:『是卿與朕同夢耳,何肖若此哉!『道子進曰:『陛下憂勞宵旰,以衡石妨膳,痁得犯之。果有觸邪之物,以衛聖德。』因舞蹈上千萬歲壽。上大悅,勞之百金,批曰:『靈祇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魔,兼靖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熙寧五年上令畫工摹拓鐫板,印賜兩府輔臣各一本。是歲除夜,遣入內供奉官梁楷給賜鍾馗之像:::』據此,是唐宋時除夕均張掛鍾馗像,但不知從何時起,被人們移到端午節,和蒲劍艾旂並列了。 辭舊歲賀新年 吃團年飯,是過年的節目中一個高潮,遠方遊子,除了萬不得已的原因外;都儘量回家度歲。從「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句俗話流行的普遍,可想而知。吃年夜飯時,閤家團聚,凡是不及趕回家的人,也照樣給他擺一付杯筷。 吃年夜飯之前,要備菜餚祭祀祖先,飯罷又先向祖先辭歲,然後按輩分大小,依序向長輩辭歲,長輩則給壓歲錢。 初一起到親友家賀年。舊時到親家中,先拜容像,主人在旁答禮,然後再向各尊長一一拜賀。拜畢須略坐,主人除用果盒招待外;有些地方並有蓮子或桂圓甜湯。皖、贛兩省用茶葉蛋,象徵元寶。福建、江浙各省有的炙年糕,有的煮別的點心。鄉間拜年,交通不便,更是好整以暇,每天拜個三兩家,酒醉飯飽以後才興辭而回。有時不吃飯,也得吃碗麵,麵上照例有隻雞腿,客人要把它先夾出來,放在盤碟裡,然後吃麵,因為雞腿是「嬌客」的專利品,不是款待普通客人的。 我們過年的果盒,(亦稱茶盒)已經面目全非。舊式果盒最少七格,有多至九格和十三格的,考究是木質外盒內裝磁格,盒內點心也很講究,或者清一色糖果,或者清一色蜜餞,好在中國糖果花式繁多,配起來還不算太困難。有的地方果盒中置新鮮橄欖,取清吉之意,因為橄欖又名青果的緣故。竷南一帶,有臘味果盒,盒內盡是火腿、香腸、板鴨、醃肉之類的臘味,客人來拜年,不敬茶而敬酒,是比較特別的。女眷拜年,例必放點賞錢在果盒旁,賞給傭人。 清代官場中拜年,客人端坐轎中,並不下轎,祇由跟班高舉名帖,口喊「拜年」,主人門房出而接取名帖,高喊「擋駕」,儀式便告完成。這種拜年的方式,完全是虛應故事,失去敦睦親友的原意。可是比起宋時的「帖到人不到」和清代的「飛帖拜年」,猶稍勝一籌。按周密癸辛雜識云:「沈公子遣僕送刺至吳四丈家,取視之,類皆親故,因醉僕以酒,陰以已帖易之,其僕不知,至各家偏投之,而主人之帖竟不達。」這位吳四丈實在太惡作劇,花幾盃酒,便連差人投帖的事都省掉了。清波雜誌也說:「至正交賀,多不親往。有一士令人持馬銜,每至一門,撼數聲而留刺字以表到,有知其偽者,故出視之,則云適已『脫寵』矣。脫籠者,京都虛詐閃賺之俗語也。」明文徵明有拜年時:「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觀此,是清代之「遣僕投紅單刺至戚若友家,多不親往,答拜者亦如之,謂之飛帖」,亦不過承宋、明餘緒而已。 立春日鞭春牛 我國以農立國,對立春節特別重視,月令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的話,歷代相傳,到清代太守縣令每於立春之日,猶舉行迎春大典。熙朝樂事:「立春之儀,附郭兩縣,輒流遞辦,仁和縣于仙林寺,錢塘縣于靈芝寺。前期十日,縣官督委坊申,整備雜物,選集優人、戲子、小伎、裝扮社夥,如:『昭君出塞』,『學士登瀛』,『張仙打彈』,『西施採蓮』之類。種種變態,競巧爭華,教習數日,謂之『演春』。至日郡守率僚屬往迎,前列社夥,殿以春牛,士女從觀,寘塞市街,競以麻、麥、米、荳,拋打春牛。其優人之長,假以冠帶,騎驢叫躍,以吏卒圍從,謂之『衛道士』。過官府豪門,各有讚揚致語,以獻利是;遇襤褸猥漢,衝其節級,則褫而杖之;亦有謔浪判語,不敢與較。至府中舉燕,鞭牛而碎之,隨以彩鞭土牛,分送士官、鄉達。而民間婦女,各以春聯旛春勝,縷金簇綵,為燕蝶之屬,問遺親戚,綴之釵頭。舉酒則縷切粉皮,雜以七種生菜,供奉筵間,蓋古人辛盤之遺意耳。」 迎春風俗,各地皆然,像冀東的「演春」,便是扮演雜劇;「走春」便是列隊遊行。山西的「報春」,便是「過官府豪門,各有讚揚致語。」至於吃春餅的風俗,差不多遍及南北各省,有的地方稱之為「嚼春」。河北肅寧除吃春餅、春菜之外,並食紅蘿蔔,名曰「咬春」。在立春日請巫祝祈禱的儀式,山西叫做「鳴春」,浙江紹興叫做「燒春」。溫州在立春燒樟葉,燃爆竹,啖欒實,煮茗,以宣達陽氣,名曰「煨春」。 春牛都是塗以綵繪的,田家並以此占水旱。提要錄:「春牛之製,以太歲所屬綵繪顏色,干神繪頭,支神繪身,納音繪尾足。如太歲甲子,甲屬木,東方色青,則牛頭青;子屬水,北方黑色,則牛身黑;納音屬金,西方白色,尾足俱白。太歲庚午,則白頭、赤身、黃足尾;他並以是推之。」打碎的春牛,民間爭相拾取,或用以塗壁塗灶,或用以在門上書百事大吉,名曰「搶春」,冀州則名之為「奪春」。 民間年俗述略 我國幅員廣大,各地風俗不同,尤其有關過年的特殊風俗,更是多不勝數,玆就筆者所知,略舉數則,以殿本文。 1、吃扁食─華北一帶,元旦日必吃「扁食」。扁食就是餃子,古時又名「角子」,取「更歲交子」之義。 2、參觀水籙─揚州江西會館藏有明代畫家宋旭繪畫二十四幅,敘江西水災許真君斬蛟故事,工筆絹心,每幅高丈許,闊三四尺,分懸廳事兩旁。每年從元旦起,至十五日止,任人觀賞,以至男女老幼,紛至沓來。 宜孫續揚州竹枝詞有云:「正月街頭擠不開,遊人如蟻蹋塵埃,紛紛都上江西館,飽看真君水陸來。」這是揚州獨有的風俗,為他處所無的。 3、走百病─金陵風俗,正月十六日,燈節已過,民間有遊行城頭之俗例,粉白黛綠,絡繹於途,登城繞行一週,謂之走百病。相傳明洪武年間,京都奠定,明太祖欲觀人民之富庶與否,於是開放城頭之禁,以走百姓,以後遂訛成走百病。此說確否尚待考證,因為走百病的年俗,在我國相當普遍,安徽壽春、陝西臨潼、山西大同、河北永定、江蘇武進、四川成都、察哈爾蔚州、雲南徵江以及吉林省都有這個風俗,而且祇是離家出遊,並不一定登城牆繞行;雲南徵江還得邊走邊在路邊插香,江蘇武進婦女出遊一定要走過三座橋。 4、扇天乞巧─山東風俗,正月取五姓女孩年十餘歲者,共臥一榻,覆之以衾,以箕扇之,良久,如夢寐,或欲刺文繡,事筆硯,理管絃,皆能。俄頃乃寤。謂之「扇天下,以乞巧」。 5、拗九─正月初九日,以紅棗糯米等煮太平粥,外加線麵、太平蛋,送親友中當年年齡逢九者,(如二十九,三十九,以至於六十九,七十九等等)謂之拗九,祝一年清吉平安之意。因為我國相命之學,謂人生逢九都是一關,常常會走不過去,所以在年初便為之祝福。受禮之人,照例將紅橘子放在盤內回敬。所謂逢九,有明暗之分,明九即上面所說的X十九歲,暗九即用九可以除盡之年齡,如二十七,六十三等等,暗九也有人替他拗九,不過禮品較為簡單,僅太平粥而已。
-
扒番薯仔
別人有ㄔㄢ有田 有番薯根Q 阮是住城內 但是 沒樓仔厝 只有破破下低厝仔 自小漢都欽羨 別人有山有海 有豆豉蚵啊 有胺脯箍 還有土豆ㄋㄟ 阮阿母嘛學人飼豬 阮弄無所在 只好飼在眠床腳 阿母日日將豬洗啊真清氣 阮無番薯通飼豬 阿姐只好去採野菜 山薄荷豬母乳紅莧菜 阮那在山上看到 親像那生命 趕緊採 番薯那直收成 阮姐妹提一ㄎㄧㄚ勾籃 去山上 想要扒番薯仔 有時給種田下主人看到 鋤頭拿著直直追 阮現在那想起 眼淚嘛下直直流 土豆那直大收成 阮都去扒土豆 有時運氣未壞 碰到作田人真好心 乎阮扒土豆 阮那扒有一勾籃 都有煮熟的土豆 那滋味是足讚ㄋㄟ 小漢阮唸詩歌 上開花下結籽 大人囡仔愛吃啊死 土豆 是阮小漢的眠夢 金門下的山 阿是山 山上現在沒真嘴郎種田 有種下是種蘆穗 是做金門蘆穗酒 金門人靠酒賺錢 阮姐妹大漢 認真讀書打拚 有工作好做有好家庭 但是 想起以早下日子 阮那去菜市場 都買幾塊蕃薯 買幾粒土豆 那款古早下香味 是定定在心中 阮那眠夢 阿是直扒蕃薯仔
-
變態逃命
女兒升上高三時教室升上三樓。 沒多久,女兒說午休時竟有一三十多歲的胖男人,在圍牆外的馬路上露下體獻寶,引起同學們一陣騷動,驚叫聲不斷,一陣子後他滿足的走了。 後來三不五時又出現,教官、警察曾多次出動,但沒一次抓到。 久而久之,大家也不當一回事,他也少來。 一天,那變態又來了,見同學們沒反應,他竟拉下褲子手淫起來,同學們又尖叫了,他終於滿足的走了。 隔了幾天,那變態又脫下褲子在那兒手淫時,同學們將早已準備好裝自來水的澆花塑膠噴桶取出,調到最強遠射水注,一聲令下,萬水齊發朝那變態遠射,齊聲大喊:「硫酸毀掉小雞雞。」嚇得那變態來不及穿褲子,沒命的竄入小巷,那狼狽樣差點將剛吃過的午飯噴出。 之後,一直到畢業,那變態沒再出現過。
-
竹比君子
從前竹子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極重要的地位。衣、食、住、行,竹子都可以派上用場。有竹衣,是夏天穿在貼身的一層,既涼爽,又可以擋汗。還有竹布,「唐書」說是嶺南所產,可以作帽子,有「竹笠」。竹筍到今天還是我們日用的食品。 同時,竹葉、竹根又都可以入藥。竹子可以蓋樓、蓋房,有「黃岡竹樓記」,現在四川湖南等處用竹子造房子的也還不少。也可以編籬笆,又可以搭橋、造車、造轎子,所謂的「竹輿」、「筍輿」。還可以作筏子、造船、作篙以及作手杖,作搔背用的「不求人」,即「竹夫人」。能用以作家具,有竹床、竹椅、竹几、竹箱等。能編蒂,即「竹簟」,作耙子、作掃帚、作扁擔、作篩子、作籮、作筐、作籃子。箍水桶、搭棚、作燈籠、作鳥籠子、作釣魚竿、作杯子喝酒或是喝水,作篦子篦頭髮。打仗用的武器中,可以造箭,也可以作擋箭牌,還能作弓弦,有「竹弦弓」。可以製筆,古時候人在竹簡上寫字,就是可以作書,所以有一部書的名字叫「竹書紀年」。還有一句成語,「罄竹難書」,這是「資治通鑑」裡,說隋煬帝的罪,「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後來用竹子造紙,文人書桌上常見到用竹子作的筆筒、筆架、臂擱、水盆、竹刀、圖章等;還能作簫、作笛子、作笙和其他的樂器,能作竹馬,還能作麻將牌,甚至竹頭木屑,陶侃收起來,用竹頭作釘,造船時可以用上,真是不一而足,不勝枚舉。商周銅器簠、簋,都是竹字頭,像銅器的前身,也都是用竹子作的。 竹子在文人眼裡,就另外有一番想像。晉朝有「竹林七賢」,唐朝李白、孔巢父等六人,稱為「竹溪六逸」。晉王徽之(子猷)喜愛竹子,有一次聽說蘇州一家人家竹子好,他乘轎子去,在竹子下面又觀賞又吟詩,主人灑掃招待,請他坐,王徽之根本沒理會那位主人。他要走了,主人把門關上,不讓他出去,他這才跟主人周旋,盡歡而去。又有一次,王徽之借人家一所空房子住,一進去,就叫人種竹子。種了竹子以後,就在竹下吟詠。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多竹子?他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蘇東坡也說:「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 有人接了兩句說:「不俗又不瘦,多吃筍炒肉。」為什麼中國文人這樣對竹子有好感呢? 他們是以竹比君子。 唐朝白居易有一篇「養竹記」,裡面說:「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險夷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 又有劉巖夫「植竹記」,有人問他為什麼種竹,他說:「君子比德於竹焉。原夫勁本堅節,不受霜雪,剛也;綠葉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虛心而直,無所隱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聳,必相依以林秀,義也;雖春陽氣王,終不與眾木鬥榮,謙也;四時一貫,榮哀不殊,常也。」 這都說的是竹子有很好的品德,君子都應該向竹子學習。 但是丁文江有一首「詠竹」詩,卻另有說法。詩是:「竹似偽君子,外堅中卻空。成群能蔽日,獨立不禁風。根細善鑽穴,腰柔慣鞠躬。文人多愛此,聲氣悉相同。」 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管竹子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反正在歷代中國人的生活當中,竹子有不少的貢獻。
-
高粱酒引出來的詩———小論楊媽輝的「牽絲」
去夏,曾受金門寫作協會之邀,返鄉為鄉親導讀自己的詩作,我以「文學有時離我們不是那麼遠,且離我們很近。文學從整理記憶,講自己的故事為開始,闡述了金門母題在我詩創作的呈現。我曾經以這樣的信念告訴我許多朋友,鼓勵他們整理金門口述歷史,並將之轉化為文字書寫。某天,我正在學校漆黑的攝影暗室,接到了母校國中楊媽輝老師電話,他向我表示自己未曾寫過詩,詩要如何寫?我記得我也是以這樣立場告訴他的,鼓勵他寫詩。鼓勵他以文字留下生命記錄,如同我自己一樣,除了圖像、影像,也以文字書寫來抵抗生命的虛無和世俗化。從彼島傳自這島的電話中,楊老師情感真摯,他必有所作為,我心想。否則不會與我大談牽絲(詩)「詩經」的!在過去沒有錄像的時代,我以為利用口述及文字去為記憶鉤勒是為最佳的方式,懂不懂得詩是另一回事,寫了再說。 「寫了再說!」我如此肯定而堅決的告訴他。對於我的鄉賢師輩,想想我如何能說是我鼓勵他呢?我雖未曾直接授業於他,但他一直是我國中就學期間直至少壯之年,仍望之凜然、儼然的師輩! 那種疏離、距離,也必須直至近一、兩年,當他卸下了武盔,卸下了我自小畏懼甚恐懼的體育教師身份之後,或者由於我們因為文學、藝術、鄉土文化的一些場合接觸,一些相濡以沫朋友的互相浸染才接近的。然而,當他一通又一通電話,與我談詩,花了不少長途通訊費,朗誦自己處女作,最後並將書寫完成一首又一首的詩作傳真於我,並要我為之論評時,我才感到一種特別的壓力,我建議他先投稿給金門日報,分享鄉親,此外,雖稿酬微薄,或也可折點電話費吧!(一笑!) 此種壓力再也不要延宕壓歲過年了! 以下謹就個人讀其詩之後的一點心得,談不上論述,也祈諸方家不吝指教。 ︽金門酒引︾此詩書寫的視野很大,一如后記所言:妄想將酒、詩在時空、人物、場景交錯下,融入浯島歷史、文化與禪的自然空間,揮灑詩的意象。因而時空背景全圍繞在金門的民情、歷史典故、中國傳說人物,以拚貼(collge)方式並置在一起,所舉人或物或景皆與酒有關,與金門文化淵源有關,如濟顛、李白、浴露、醉拳、夜光杯、陳高、寶月泉與酒主題契合,陳淵、許獬、鄭成功、朱熹、胡璉::::::與金門歷史、文化相融,海印寺、太武山、湖下、許獬故居、官窯、莒光湖、文台寶塔::::::無一不是在地景點。類如排律,以「來去」某某兩字起首,再穿插人、物、景之意象,造成詩之理趣,也試圖呈現文化的金門,文風的金門。此詩出手不凡,有其格局,然過於對仗格律化,卻略顯形式上的缺乏變化。我有油畫題為︿春引﹀參加2○○2年的金門美術家聯展,我以此也建議楊老師用︿酒引﹀為詩題,並冠諸金門二字,引與癮諧音,且作為詩酒文化節熱烈登場引爆的引子,可謂有其深義。 ︿金門酒引﹀成後,楊老師續寫︿古龍吟﹀,延續第一首行氣、語氣及結構,但此詩太白太露,缺乏含蓄及隱喻,借用古詩,未曾轉化,似宜再斟酌一、二。至於︿鑄陶﹀,調性相類似,此不予再敘。 對於長年寫詩、研究詩的我來說,在讀到︿蟹黃﹀、︿蚵湯﹀兩首,眼睛為之一亮,也得到閱讀的趣味,我個人以為這兩首詩是楊老師寫就的幾首詩中最好的。上了年紀的人,退休後從武到文,忙著整理記憶,此時對人生均有相當的了悟和深刻的見解。︿蟹黃﹀一詩情感深入,扣緊生活真實的經驗,本身即具相當的家族自傳色彩之鉤勒。蟹黃、地瓜露,在詩中即具色彩意象,寓意時節,與料羅灣的海水、沙,與(戰爭的)火花相扣應。在今天網路資訊,電子郵件興盛的e世代,許多年輕人也許很難想像那沾滿汗水、海水與沙的肉軀,如何將登陸艇(此詩以水鴨子比喻)從台灣經海水航行一天一夜的郵件,扛上料羅灣岸上,送至郵政總局的場景。然而,那樣的艱辛,卻換來許多溫暖,慰撫許多戍守金門戰士孤寂的心,及金門本鄉人思外鄉家屬之苦。此詩又表現了個人孝心,為父親記錄,並呈顯更大時代下金門人共同的記憶。向那個年代致意。緬懷金門的歷史,讀來令人感同身受。 ︿蚵湯﹀此詩,在去夏電話通話中,我即從此端感受到彼端楊老師殷殷期盼回響的心情。當他朗讀時,我就意味到他的真情投入。二○○二年九月十四日,為迎接寒川和范維香、方然和芊華來台返金參加金門詩酒節。吃罷永康街有名的牛肉麵後,在永康公園旁的地中海餐廳喝咖啡,楊媽輝夫妻甫從另一場酒席後趕來小聚,酒過三巡之後的楊老師,猶醺醺然也!一時興起,他遞上他寫的詩給兩對新加坡的鄉親指正,提到書寫此詩時,想到兒時沒東西吃,祖母以謝祭鬼神用的番仔餅(南洋餅)叫孫子吃的場景,想到祖母的恩情,隨即哽咽不禁老淚縱橫。証諸詩人之真性情。詩之有骨有格、有血有肉於此可見。此詩援用后浦隘門外、義學、育嬰堂、渡頭、橋尾、六角礁::::::等地理名詞,都頗有舊時空追述之意義。也有民俗典故─謝祭,金門人下南洋(下番)洋餅干(番仔餅)、后浦城歷史時空背景之點描,此時無疑掀起金門人許多共同記憶。 總而言之,此篇著墨論析的諸詩作,在在顯見詩言志,或詩由真摯出發,抒情懷的本質基調,即令作者以白話入手,也兼具了傳統溫柔敦厚的古韻味。並由此証諸金門源遠流長的文風,在浯島人身上根深烙印。楊媽輝老師能喝能飲,醉而清醒,醒而欲醉,現在,醉醒之間,又能遣詞造句、締造有深味的佳篇,這毋寧是件令人欣喜的事,如是Q版詩人,真謂稀有! 二○○三年一十日脫稿於返鄉海風拂襲寒夜中
-
給你一個圓
行道樹灑下了細碎的花瓣,優雅的降落在我的車窗玻璃上,我被一種莫名的東西撞擊,眼裡浮起一片潮意,正熱切趕去見你一面的我有一點茫然,一段時間未曾謀面,再相見你已改變了身分;我完全無法想像,遠離凡塵之後的你,會再與我分享什麼心靈話語?我又能在你面前發出什麼內在的聲音?那些我們曾經共有共享的點點滴滴,是否依然鮮嫩的存在?還是已經被掩埋了? 你的行腳落處在一條熱鬧的街上,總以為廟寺應在深山僻林的我心裡有一種抗拒,我的車行速度放得很慢,記憶的影帶卻轉得特別快,似乎要在我見到你之前,催促我調理出一種出塵的心境,好連結上現在的你,貫串我們曾經綿密的互動與相知相惜;然而,我終還是在綠燈亮起,車窗上的花瓣隨風飛去的一剎,眼淚流了下來,也許,在暢快的傾洩自己幽微複雜的情緒之後,見到你剃度後的面容,我可以用清澈且坦然的眼神面對你,包括我們過去的那些塵緣。 我把車子暫停路邊,藉以安定自己澎湃的思緒,即使遲到一點時間,你也應該包容我長長髮絲的糾結情懷,再也沒有三千煩惱絲的你,應該比從前更能體恤我吧。 從前你總對我說:我們要勇於探索自己心靈最深的地方,時時往內自省,當認真生活的態度淡了、渴望的感覺沒了、對事物的興致消失了、熱忱一去不復返了,開始出現冷漠的跡象,那表示我們的靈魂可能已受損了。 我積極的往內在伸展,選擇詩來催發生命的活力,希望改變世界在我眼裡的樣子,而美也從詩的靈魂中,煥發出色彩、和諧、瞬間的悸動;一首好詩總也探索了「靈魂的奧秘」,因它是人類最內在、最富靈性、最值得珍藏的一部分。 我們曾經談論過靈魂的本質、構造、發展、屬性問題,探索它在夢中是以何種面貌現形?你把畫了諸多紅、藍色圈點的精神分析書籍給我,希望我重溫你熟讀過的地方,體悟靈魂必須接受磨練,人生的目標必須定在高尚的追求上。 你特別抄錄佛南度‧裴索(Fernando Pessoa)的︽在黑暗當中肆虐,那風哪︾一詩給我: 在黑暗當中肆虐,那風哪 轟隆隆的呼號,一直呼號 我的思想,空無一物 除了它不停歇之外。 靈魂裡的內涵,似乎 就是黑暗,在那裡愈變愈硬 吹送出瘋狂,因為 想要了解。 在黑暗當中咆哮,那風哪── 沒辦法掙脫那裡。 我的思想──我困在那裡 一如那風,困在空氣裡。 我明白你希望我能像雲朵一樣隨風自在來去,而非困在憂鬱的思想中。 什麼是我們生命的晴空呢?初習佛法的你當時是否已埋下一枚種子了呢? 化解癡迷貪嗔,莫為其所困,明瞭一切瞬間皆會飛灰湮滅,要看透人生的真相,建立精神上的主體,你說心靈清靜了,才有生命的桃源淨土,而「慧解」是極為重要的,待人接物皆是修行,要懂得禪學的明心見性並非枯坐冥想可得。你說:想佛之心雖去「我執」,卻未必能去「法執」,一心想成佛,佛就成了障礙,即是墮入「法執」;你說你領略了「人成即佛成」的道理,信佛、禮佛、學佛,唯求一個正「信」的心而已,而這一切唯有智慧,才能收到功效。 當時的我正追逐著愛與被愛、了解與被了解的感覺,之於你的一番發現體悟,我是隔著一層距離在受惠的。 你說:「深刻的愛,應該要穿透被愛之人的形體,沉浸在一種極致的思念裡,在心裡不斷與之對話,形成一種更堅強永恆的愛!」 我無法真正明白,因為要求一切「對等」的我,特別是愛,永遠都等待不著同步且相等的存在,我總是覺得孤獨,情緒總是在雪火裡煎熬;我聽見我的血管裡有野性的聲音在高亢歌唱,我發現自己總是直接用肉體迎接戀人的熱情需索,肌膚之親也許是戀人們最輕便的語言,但那語言總是說得太多卻又太少太稀薄,像所有的飽饜滿足總是很快又面臨下一次的飢餓一樣;當我身陷一種高溫持續不退、影響清寧的寫作生活、深深感覺受挫時,我變得很不快樂,仿若被俗化的慾求裹住、被肉體無止盡的需索干擾,而我也越來越厭倦這種侵擾,迫切的想要高飛、高飛,遠遠飛至其他鳥兒望塵莫及的高處,但每一次起飛之後我又甘願自動滑落下來,回到我貪戀的窩巢裡,繼續下一次的綣繾,再循環一次怨艾,最後我到底是懂得知足?還是會更貪婪了呢? 你說:所謂的「結合」,乃是愛人之人和被愛之人,合而為一的完美結合和配對:::結合應該讓相愛的兩人推進到一更新層次,注入更新的生命力,而將潛力和毅力拉到更超然的層次::: 為什麼我總是覺得孤獨?希望有一扇門可以推開進入後便不再覺得徬徨、空洞! 你說:「真摯的愛不在道德與法規的批判範圍,打開通往錯誤但也同時是神聖的愛慾之門,你只有堅持無悔的前行:::你必須讓全新的愛注入你的生命,讓你的生命因而完整、開啟新的創作力、新的靈性生活,那麼一切才算完成。」 在你南下禮佛的日子裡,我一個人坐在圖書館裡翻閱著「心經」、「六祖壇經」、「金剛經」等經書,那些你曾經受教的法師,那些你圈點得密密麻麻的經書字句,一字一句敲著我,陪伴著我的寂靜日子,過去我總說自己與佛無緣,你總說不急不急,時候未到而已,南下之前你把最心愛的詩集贈我,在書扉上題字:「學詩如學仙,時到骨自換。」 我將詩集精讀再三,似有所懂似有所悟,我們曾經執著的內在宇宙,以及我所追求的愛的世界、我珍惜的小小詩王國,總是那麼奧奧秘難懂,我又再一次在深夜裡思索得失眠了。 我仍舊懷疑,人們在真實的生活中是否成功扮演了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我幾次在你帶領下一起讀詩、讀經,臉上一直微笑著,從來不曾有人帶給我如此安定的感覺,因為從你身上我明白一個道理:唯有對自己有更好的期望,才能使自己更臻於完善! 我們一起讀過的一本書上作者寫道:「人生在世,真正重要的是領悟到有一件事是自己真正要去做的,有一個人是自己真正要去愛的,只要領悟到這一切的意義就好,那人生也就不再有什麼受不了的痛苦,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是嗎?我大概領悟得還不夠深不夠透徹吧,因為在愛的經歷裡我總是覺得痛苦和遺憾,我說。 那作家寫出了一段好話,但她真的領悟到了嗎?她在追求完美的那一件事裡曾寫道:「我一生中所完成的其他成就都不重要,如果我能有一件創作成品達到我在藝術之路上始終向內注視的那個目標,我才是真正不虛此生。」但年輕的她主動選擇了死亡,這樣的結局讓我感到十分遺憾,我也因此時時憂懼著自己「向內注視」的深度是否不夠,不夠去面對生活上發生的挫折,不夠去支付一切我所想要擁有及保存的東西! 啊,我是為了這些困惑而去閱讀佛經的嗎?那我的未來又能有什麼改變呢?我問。 你說:不要貪執一個永恆不滅的妄想:::不要在緣的碰撞間,產生情執::::一切好緣、壞緣、都是過路客。 你說你潛心向佛是為了要和自己的生命結合在一起。 那我呢?只能繼續在凡塵中翻滾的我該怎麼辦? 你說:那就在塵世中繼續淬煉自己的靈魂,努力當一個玄妙深邃的詩人,並非所有學習佛法的人都要選擇退隱,避開人世,因為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智慧」,而「慧」是需要力量的,力量不夠,便會產生驚、怖、畏的現象,要去耕耘一畝覺悟的田,一方慈悲的田,不小心碰到障礙時,也要學習怎樣改變方向,不斷學習超越,還給覺性本來的面目:::::那也是面對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讓人無法平靜度日的五個心魔──貪、瞋、癡、慢、疑的時候,人們所該努力驚醒自己,從中去獲得啟發的。 因著你禮佛的點化,我潛入與自己對話的寧靜,有時我聆聽的靈歌以人類最初的純真決定節奏,它唱出人們心底質樸而熾熱的感情,那音樂讓我覺得平靜和喜悅,它在我耳裡並不亞於梵音,我漸漸明白我們的距離並未疏遠,一隻羽毛美麗的鳥兒,不管牠飛往哪個方向,即使飛出一般人目力難以企及的高度,牠也將一直是人間最美的風景之一。 你說如果我們內在最深的地方一直感到空虛、痛苦,那是因為已趨近「失魂」,看見我表情的凝重,你遂特別寫給我一段毛筆字: 「靈魂在飽經磨難的扭曲面目之下,總是隱含著生命的真相,存在著一些掙扎與痛苦,在想像力將異常的狀況扭曲成就的型態時,我們便會驚見,靈魂從他先前隱匿不顯的地方,驀地出現,至於肉身到底是跨越而過還是妥協屈軀而過已無關緊要,因為抵達目的地是人生最重要,也是眾生唯一的看見與寄託。」 有時我在大自然的蟲魚鳥獸身上更清楚看見人性問題,這種跨越性的看見及殘酷影像的有聲閱讀,讓我想起我們一起閱讀的︽浮士德︾,那掙扎在光明與黑暗之間的靈魂,早已明白預告了人們墮落的必然性,而精神危機的存在及人間不曾停歇的天災人禍,不過是小小的應驗印證罷了,當我對你述說自己內在的困境時,我也不過是在生命成長及老化的過程中,進行一場像蟬蛻殼般的自然運動而已。 愛,喚醒了人體內沉睡的靈魂!我強烈的愛憎,為我帶來一些負面的批評,唯你看見我本真的一面,包容並且告誡我說: 「要從浪漫的情懷轉進真正的愛,而這需要時間來學習,愛乃從狂野慾望中淬取出來,在所愛的靈魂裡灌滿了愛,便也抵達了生命的極致、至美之處!」 有一次我閒逛夜市時突然與一具骷髏相撞,嚇得我尖叫起來,雖然事後明白他只是新開幕的店家的噱頭而已,我仍在信上告訴你說: 「這件事讓我感到驚慌與悲傷,即使熟悉一具軀體的機能,每個器官的位置、名稱、我仍覺得靈魂一無覓處,如果人群只是肉體的大集中營,缺乏靈魂的互動,我將永遠覺得孤單缺乏陪伴。」 你回信說:「我們要培養靈魂中朝向根源推進的內在趨力,要勇於發現自己感覺深處的根源,一切從心靈、智慧、感覺出發,要努力將累積的能量釋放出來,要明白勇氣、誠懇,率真永遠沒有太多的時候::::」 生活的災難,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深刻,有能力從外在的痛苦環境中抽離,回到豐富的內在精神生活中。 過去,我們曾經一起種植了一株理想樹、那樹上結的不管是詩、繁花、喟嘆、眼淚,或其他點點滴滴,總是我們的擁有、發現、感觸、看見、許多的契合與分享,砥礪與切磋,真實握在手裡或儲存在記憶裡的,我都會記得並且卑微的願意相信,不管身處在紅塵內外,我們的詩心永遠不滅,彼此只會更親近!在下一個綠燈高起時,我將藉著燈光的指引送你一個圓,代表我們之間永遠的情誼,永遠的開始與結束,並且無窮無極限的擴充、繁衍一個更美滿的圓。
-
原因
記憶的潮間帶裡 是你底容顏閃爍 戀著你 如海水依偎海岸 海鳥徜徉天際 而你 卻走了 說是月亮的關係 把海水驅離岩岸 把海鳥趕回歸巢 你說 原因 遺留在月亮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