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請聽我說對不起
觀賞「公視」一部重播的劇集:男主角是先天聾啞人士,每天接送國小中度失聰的弟弟上特教班,日久和弟弟的女老師產生戀曲,因為一場誤會,男主角於深夜徘徊在女主角家巷口外的電話亭裡,對著已經撥通卻不能聽也不能講的聽筒嘶喊: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但瘖啞的喉嚨祗能發出三個難解的音節,男主角聲嘶力竭祗是想對女主角說對不起!卻說不出口。 我想起了一個人。 我想請他聽我說:對不起!卻沒有機會說出口。 記不起是如何「認識」他的。他看上去斯文有禮,四十歲左右的年紀讓他透露著一股成熟男子的氣息,「如果不是他左手殘缺,他那張英俊的臉簡直會讓周潤發沒得混了」同事阿珮說。是的,他的左袖下半段是空的。 聽說他是某間大公司的小開,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左手:::。 我祗記得有一次他「隱身」於我櫃檯前的隊伍,但高大的身材讓他看起來鶴立雞群,那天病患很多,有不耐久候的病人對我發出微言:::他出面排解,幫我化去了一場混亂的場面。我算是從那時和他「認識」的吧! 他每二週回來門診,接受醫師和復健師的診治和治療,每次看完診會到我櫃檯前加蓋診斷書的關防。是的,蓋關防是我的職責之一,每每「瞥」見他在隊伍裡,我就會用眼神「通知」他直接到前頭來辦理,我們很少交談,他總像「識途老馬」地把該備的證件及金額備齊,我們間的對話一直祗有:「您好!」「謝謝!」 有大半年的時間,我們「維持」這樣的「交情」,其他病人對於我優先幫他辦理也似乎可以接受並無人抗議,因為我櫃檯左側有個「殘障優先」的牌子的緣故吧!而他也一直維持著有禮的方式,無論在我的櫃檯前或在其他掛號同事面前,他總在辦理完畢後,溫文儒雅地頷首稱謝才離去。 「如果他年輕一點,左手不要殘缺,我一定倒追他。」同事小珍總在他離去的身後發出「喟嘆!」惹得我們大夥兒發笑。 有一天心血來潮加上同事阿惠的慫恿,我跑去燙了個大波浪頭,那是時下流行的髮式,回來同事們看了「毀譽參半」,連男友看了也搖頭,我沮喪極了!他在辦理證明書時竟遞了張紙條:「妳有些不一樣,有時嘗試改變也是不錯的體驗」,我看了,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自那一次後,他每次都「夾帶」紙條給我,有時是某篇文章裡的佳言美句,有時是古意盎然的古詩詞;有陣子我感冒連咳了一個月,他的紙條裡就有止咳祛痰的民俗偏方。我忙著和男友談戀愛、籌婚事,沒心思也看不出這有什麼不尋常││ 他遞紙條的動作被同事知曉了,大夥兒起鬨:「哦!那傢伙想追妳喔!」「唉呀!除了老了些,手不方便外,聽說他家財萬貫 !妳可以考慮啦!」同事的玩笑話聽在我耳裡成了刺耳的嘲弄!我厭惡起他遞來的紙條,再也看都不看地「原件歸還」,對別的病人「慈眉善目」的,對他就「橫眉冷眼」。我看到了他受傷、不解的神情,但莫名的憤怒讓我對他不再「禮遇」。 他依舊在證明書裡夾紙條,我依舊拒收。 有一天!那是我最後見到他的一天! 同事遠遠地看到他在我櫃檯前的隊伍裡,用肘輕觸我,對我擠著眼睛說:「嘿!愛慕者又在隊伍裡了,要不要我幫妳擋一下,或者我告訴他妳快訂婚了,叫他死心吧!」同事說話語意裡帶著訕笑的意味,我的「無名火」被勾起了││「請你以後不要再遞紙條給我了,我討厭、討厭你寫那些什麼鬼紙條,你知道嗎?你害我被同事取笑,你想幹嘛啊?你什麼意思呀?莫名其妙!」我以高分貝、尖銳的聲音對他大叫,整個行政大廳頓時靜寂,我看到他驚慌、意外、受傷、黯然的神情才驚覺自己的失態了,但似乎來不及了,他沈默地低下頭收妥了他的東西轉身離去。 我懊惱!用了最差勁的方式表達想法。但我沒再見到他來醫院,查了電腦,他也完全沒有回診記錄了。 我忙著訂婚、結婚,沒有太多心思和精神去想這個人,去追悔自己似乎失當的做法。 婚假結束,銷假上班,我的桌上有一封航空信,沒有地址,打開一看,是他││ 「約十一年前認識了一個女孩,我們相戀,她懷了我的孩子,那時我年輕,不想被婚姻束縛,不要婚姻,不要孩子,甚至以不要她為要脅。家母也以門戶不當對羞辱了她,那時民風保守,她飽受屈辱生下孩子仍被我冷酷棄離,她選擇了墜樓結束生命,我才驚覺我的罪孽不是一句遺憾或抱歉可以彌補,我開始用酒精麻醉自己,放縱人生,直到前年酒後駕車出了嚴重車禍,雖救回一條命卻失去了左手,我才重新思考人生。我的孩子十歲了,他一直想要看看媽媽長什麼樣子,但遺憾的是我連她的一張相片也沒有。直到看見妳,我想起了孩子的媽「大約」就長得像妳這個樣子;溫婉的舉止,柔和的聲音,皺著鼻子笑時的樣子,抿著嘴專注神情,啊!真的好像,她死時也大約是妳這般年紀:::。我承認我「別有居心」,我是有些移情,我幾次想帶我的孩子來見妳,告訴他:媽媽十年前就是這般美麗模樣││但我想我太一廂情願了,我帶來了困擾,可能傷害了妳。我知道妳對我的善意應該祇是面對所謂「殘障人士」所付出的一份柔軟心,沒有其他用意,而我竟妄想「利用」了。為了孩子的教育,我決定帶他移民加拿大,此去也許數年,我不知還有沒有機會見到妳,原想懇求妳幫我的孩子圓一個「夢」,和他見面,讓他對媽媽的模樣有個「輪廓」,也許這是他一生唯一的機會。可是我猶豫,害怕被妳拒絕;怕嚇著年輕的妳,怕我們連最基本的友善都不能存在。然而,看來我還是破壞了這份善意的友好了,我為我的舉動所帶來的困擾向妳致歉。看到信時我已在加拿大,妳應已是婚後幸福的小婦人,我向妳致上最真誠的祝福;祝福妳永遠幸福美好。美麗善良的女孩!」。 看完信,我哭了。淚裡有無限的懊惱和追悔,還有:::我為著可笑的理由,用我的冷漠傷害了一個人的心,一個祇是想彌補,想為孩子「圓夢」的屬於父親的心。而我│而他,竟不給我一個表達深深歉意的機會。 事情經過快八年了,那「故事」中的孩子應已長大成翩翩少年了,不知他是否仍想「見」媽媽的模樣?一定是的,世上有什麼比不知媽媽的長相更殘忍的?海闊天涯遠,我不知他們父子在何方?如果時光可以倒轉,我願意,我願意「出借」我的容貌,給那個孩子一個心疼,憐惜屬於媽媽的深深擁抱。但是時間不能倒轉,讓我祈求上蒼給我一個機會;我想請他聽我說:對不起! 請聽我說:對不起!
-
也談冬至
※冬至的習俗─(參考資料及結合地區習俗) 1、早在周朝有天子選在冬至日舉行郊祀的典禮。︿禮記﹀「郊特牲」也提到「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因為日屬陽,夜為陰。冬至後日日漸長,陽氣勃發,所以是祭天的最佳時節。同時也因為陽氣始生,須安息靜養,所以又有冬至忌出遊的說法。 2、地區冬至清晨要用湯圓祭祖,吃完冬至湯圓,意謂又長一歲。冬至的湯圓,俗稱冬節圓,要作紅、白兩色祭祖先,地區也有用粿粉給小朋友捏雞母狗仔(台語發音),另拜過祖先的湯圓,據說要粘貼一兩顆在門扉、窗戶、桌、床上面,等乾燥後再煮給小孩子吃,能保佑小孩子平安長大。 3、有冬至日之前一天親朋以食物相互饋贈,人來人往,不絕於道,稱為「冬至盤」,節前一夜稱為「冬至夜」,人家設席飲宴稱為「節物」,歸寧娘家的女兒在這一天一定要回婆家;據說冬至夜若留已嫁的女兒在娘家過節,那會使兩家都發生不吉利的事情。 4、吃冬至圓還有一種俗信:用湯匙舀湯圓,每匙只舀兩粒,吃到最後,未婚者必剩下奇數;已婚者必為偶數。嗜賭者也會以碗中剩下的湯圓數的奇偶,來預測自己賭運的好壞輸贏。 5、冬至日「吃頭」是地區重大活動,大抵不脫「新婚頭」和「老頭」兩種模式。 新婚頭──當年新婚者輪之於冬至日負責「做頭」及祭祖、餐宴事宜;各姓氏吃頭更有於當年收繳「丁錢」每戶男生幾口就繳幾份丁錢,地區目前大部份只有男生可至祠堂吃頭,女生則無之不成文風俗習慣,早年較為重男輕女之故,就以筆者村莊(湖前)沿習是:如果今年有新婚者兩人,則平均做頭,一人負責出兩桌錢,人數多出之桌數由公家出錢。(各姓氏村莊各有作法) 老頭──宗族中該年如未有新婚者,則由族內長老輪做「老頭」,吃頭時有由族內宗親會理事長或長老就該年族內之重大興革情事抑或需轉知全族共同遵循者,併吃頭時宣達,吃頭餐後尚要領回一副「過頭龜」或稱「老大龜;較大」,「新婚頭者,較小」,代表者領頭、傳承之意。(各宗族更有遠從國外趕回家鄉吃頭者不在少數,陳氏宗親更有台中、台南族親參加地區吃頭活動,可見其意義之深遠) 6、拿地區陳氏族親也於每年吃頭兩次(亦是春秋之祭)分為農曆正月十八(春祭)及十月十八(秋祭),此為陳氏宗親大宗吃頭;而如瓊林村蔡姓鄉親也分為兩次;一為十月初八、一為二月初七,尤值得一提的是蔡氏鄉親每年均至太武山(金防部明德公園前)祭祖如:總兵─蔡攀龍古墓祭奠,男女老少全數動員,祭拜完畢後席地而坐;除了族親,屆時更邀請金防部司令、主任及相關長官,共同參予,好不熱鬧,實應屬地區最為特殊之一景。 7、據老一輩講到冬至早上拜佛(湯圓),到了十一點左右拜祖(菜),因為男子到宗祠吃頭,而女子也有拜祖的菜可以食用,一舉兩得。(另相傳成功村吃頭,早年有人賣子吃頭─一桌吃、一桌看,因眾說紛紜,沒有實際之事實,不另談述) 以上談了諸多冬至之傳說、風俗,實際上在中國地大物博,各異其趣之風俗記趣多如牛毛,除了吃餃子、湯圓外,尚有紅豆湯進補,殺雞宰豬拜天公也有,猶如過年,在大陸杭州人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魚頭、魚尾,放在米缸裡過一夜,第二天再拿出來吃,稱為「吃剩有餘」,常州人則吃一種隔夜的熱豆腐,有句話說:「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湖南人冬至時把肉陰乾,稱為「冬至肉」,據傳「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更甚者在金門我們家鄉老一輩人,有一風俗及說法,就是在冬至晚上將吃剩的肉或魚,各挾一點給貓吃,假如貓先吃肉─意謂山頂壞年冬收成不好。貓先吃魚─意謂海路較壞(就是打漁人家討海時打不到魚,漁獲不好),雖無真實之考據,但早期先輩靠天吃飯及依經驗法則,實在也有一套,值此冬至佳節,筆者在此向大家祝賀事事順利、年年有餘、身體健康,僅藉本報摘錄,提供一些冬至吃頭閒聊的話題而已。 (下)
-
︽閩粵風情文化交流座談會專題報告︾金門歷史人文簡介
︻筆者按︼:金門縣寫作學會受廣州市越秀區暨惠州市文聯會函邀於九十一年七月廿三日組團參訪,舉辦「閩粵風情文化交流座談會」,開啟兩地文化交流情誼,茲徵得溫理事長仕忠同意將文化交流座談會上專題報告「金門歷史人文簡介」刊出,以饗讀者。 一、金門地理形勢 金門海疆僻壤,雄峙中流,昔年隸屬同安,與廈門一水之隔,不過二十餘里,地扼閩海港口,所轄有大嶝、小嶝、烈嶼、虎嶼、草嶼、大膽、二膽諸島嶼,縱橫錯列,地位相當重要。 金門舊稱浯洲,又名仙洲,復有浯江、浯島、浯海、滄浯諸名,及至明洪武二十年,(公元一三八七年),置守禦千戶所,江夏侯周德興築城於此,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因名之曰:「金門城」,明代因其形似金錠,又扼閩南門戶,改名:「金門」。浯洲在同安東南,自海中崛起,山之形勢,自北而南,南北直亙三十里,東西橫亙十里許,海中崛起者為太武山,高海拔二五三公尺,其山脈一說,自秀山發脈,歷鴻漸山、小嶝、角嶼而過青嶼,語云:「天弧天角,龍躍渡江,鴻漸非即天弧天角乎」,且朱文公(熹)嘗至鴻漸嘆曰:「鴻漸腦已渡江矣」,又曰:「鴻漸反背皆同安,乃向浯也」,鴻漸高冠群山,浯洲隔海望之,尤為聳秀,蓋山勢向浯也(康熙間輿地志)。 金門與廈門相唇齒,雖富庶不及廈門,而險要金門尤甚,因山川有太武山之雄峙,為商舶往來之標示。 二、陳淵拓荒金門 晉時金門為同安縣,時中原多故,難民逃居浯島者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自此有人居住,至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七九七),析南安縣之西四鄉,置大同場,浯洲為萬安監牧馬區,唐時閩觀察使柳冕,奏設萬安牧馬區五處,浯為其中之一,牧馬監陳淵,率十二姓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而淵與李俊、衛傑,摒力開發,遂化荒墟為樂土,自是耕稼漁鹽,生聚日藩,(見舊志)今浯人稱陳淵為「開浯恩主」,勒封為牧馬侯,有陳淵墓、在庵前建祠奉祀,祠聯云: 護驥開荒功萬古 蓮山古蹟聖侯祠 宋太宗興國元年(九七六)浯洲始納戶稅,神宗熙寧元豐間,始立都圖,屬於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宋室南渡,有曾從龍兄弟等,發眾來浯開發。 元初(一二七七)宋人避元兵,有逃難來浯者,明成宗大德元年(一三○八)建浯洲鹽場,明時戶稅分民丁、鹽丁兩種,鹽丁浯洲場八○八丁,烈嶼場三九八丁,民丁尚未計入。明洪武二十年,派江夏侯周德興屯海疆,築城設寨,以防倭寇,浯洲置千戶所,曰:「金門城」,所城有兵員一千五百三十五名(滄海紀遺)。 三、鄭成功屯兵浯洲 明天啟六年(一六二六),鄭芝龍入金門,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鄭彩、鄭聯據有金、廈,弘光元年(一六四五)鄭成功率眾屯金門,隆武二年(一六四七)秋,鄭彩、鄭聯迎魯王於舟山,同年十二月,清兵破福州,鄭芝龍降清,唐王舊官屬南渡,聚烈嶼吳山,成功會之訂盟,宣誓恢復明室,成功至南澳募兵,奉永曆年號,在金門練兵,四年八月,成功襲鄭彩、鄭聯兵、踞有金、廈兩島,六年,成功在后浦練兵,七年(一六三四)封成功為漳國公,嗣晉封為郡王。 明永曆十二年(一六五八)五月十三日,首次北伐,由廈門水陸步騎十七萬人,舉帆入浙,以兵部尚書張煌言為監軍,出師北上,連檣八十里,二十一日,師抵沙關,六月初七日,師抵浙江平陽,清兵守將單任暹獻城降,八月九日,軍發舟山,至午師次羊山,翌日過午,颶風突發,風挾雷電,怒濤湧至,瞬間碎巨艦數十艘,漂沒士兵數千,風浪既平,將葬死難屍體,退舶滃洲,修理船隻,十一月初五,攻破盤石衛,擒殺無算,成功在浙東半年整補,決定第二次北伐,永曆十三年(一六五九)五月,大軍由舟山出發,全師北指,十八日至崇明沙興,十九移師吳淞港口,約束官兵,不許驚擾百姓,嚴明軍紀,軍至瓜洲金陵賦詩云: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清軍梁化鳳屯兵堅守,崇明不戰,成功督軍直取瓜洲,水師張煌言諫曰:「崇明為江海門戶,取之為老師,倘有疏虞,進退可據。」,成功不為然,今先取瓜洲,斷其糧道,則崇明不攻自破,遂繞道取瓜洲,張煌言水師,常受砲擊。 (上)
-
哀樂中年
王羲之傳內謝安那句「中年以來,傷於哀樂」的話,早已貴為嘉言,引用之多,幾乎躋身濫調。誠然,人到中年,只哀不樂或只樂不哀的,大概不是白癡也是奇中之奇了。哀哀樂樂,樂樂哀哀,此之謂中年。元遺山襲前人意,說「承平盛集今無復,哀樂中年語最真」,點出哀樂中年和已逝昨日的關係,這也可算是公論了。人到中年,許多青年時代的歡娛,無論怎樣苦留也留不住;許多不願見和不忍聞的悲哀,無論怎樣力抗也抗不了,即使物質環境待自己不薄,午夜夢迴,追憶自身在歷史沙漠上遺下的億萬足跡,那數十年的悠長所壓扁了的各項理想,善感者難免欲哭無淚。無淚,因為眼睛若撐著看世界看了一萬多天,早已乾了、澀了,不過,那時若能擠出幾滴,也許不是少年時候所謂如雨的情淚能相比的。 說了這一大堆,到底幾歲開始是中年這個關鍵問題尚未明朗,但事實上也不易明朗。以往似乎三十歲的人得告別青年,現今的中年界線,則頗難劃定。不過,四十這一關邁進了,恐怕沒有幾個英雄再自詡青年,四十,按聖人說,是「不惑」,也即有本事結清人生的陳賬,若不病死,意外死或自殺死,乃可提起有勞累感的舊腳踏新步,即使不大願意或甚至滿懷不愜意,也得前行。 洋人沒有「論語」,他們中年尚大惑者多得很。以智以詩名世的大文豪但丁,在曠世巨著「神曲」內「地獄篇」的開頭,就嘆說: 步人生之中路兮,余悲失道, 嗟己身之離正則兮,覺迷黑林。 浪漫詩人拜倫四十未至,寫「璜公子」長詩時,想到但丁的「黑林」就有點淒然了。他認為人屆中年,以騎驛馬作例,非小心萬狀不可,因為那時已挪近年歲的「陰沉前線」,引領回望青年的日子,豈能不「吊一滴淚」?他強調句中的「一」字,因為,上文已說了,中年淚,要流也沒有幾滴呢! 「論語」去我們已遠,現代人若以四十開始為中年,加上世界複雜,「迷黑林」者會日多,覺或不覺,無從預料。總之,感承平之盛集,傷哀樂於中年。
-
我的知己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道出了擇友的嚴謹性。在人生的旅程中,諸多形色的人,或許與我們擦身而過,偶遇知己,或許促膝長談,緣起緣滅,毋需強求,母需躲避,志趣相投者,一拍即合,道略相異者,亦不相為謀。 管鮑之交,情留千古,為後世所讚揚。律己以嚴,待人以寬,能覓一此知己,無論得失,不計成敗,實乃幸甚。觀今社會,好友由密而疏,反目成仇,兵刃相見,亦所在多有。其由無他,一個「私」字了得。戀小利,棄良友,非智也;貪私慾,絕至交,失之大矣。 他包容了我的無知,他涵納了我的平庸,他是我的良師,更是我的益友。無聲的對話,是最豐美的心靈饗宴。夜闌人靜時,無聲勝有聲,他默默地灌溉我的心田,啟發我的思慮。剎那間,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傾刻間,我沉靜安得,心無掛礙。無矯揉、無飾情,無懼於他的反撲,無憂於他的善變。經由筆的傳達,我們進行心靈的交流,透過文字的媒介,我們展開思想的遞嬗。 蘇軾有云:「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不求富貴,不企聞達,只盼此一知心好友能常伴左右。
-
朱熹遊蓮花山
蓮花山是同安城區西北的名山,屬戴雲山東延餘脈,長六公里,寬二‧九公里,主峰海拔七百三十八米。 康熙癸巳新編︽大同志︾卷一記敘:「蓮花山去城西北三十里,峰巒聳秀,狀若蓮花,又名金冠山。相傳此山與寶蓋山相映,婦人多貴。」蓮花山神奇美妙的民間傳說很多。據傳「乞丐身,皇帝嘴」的羅隱就曾遊過蓮花山,所以當地村民大冬田用骨頭灰黏秧根、九月折稻避風、上山耕作帶粽作午餐,洋麻收成易曬易乾、築壩用松木作「大牛」(打樁)等勞動習俗都是羅隱「讖破」形成。羅隱(八三三│九○九)字昭諫,號江東生,浙江餘杭人(另說是浙江富陽人)。他因科場失意,懷才不遇,因而浪跡江南。大約咸通(公元八六○年)以後,他來到福建浪遊,留下許多異跡和傳說,晉江羅裳山玉髻峰的「畫馬石」就是他的遺跡,明代史學家何喬遠(晉江人)在︽閩書︾中還把它說得活龍活現:「唐末羅隱乞食山下,人侮之,隱乃畫馬於石,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則復入石。山下人乃改禮焉,隱為畫椿係馬,馬不復出」。同安馬巷崑嶺山下的「倒橋」,「相傳羅隱讖云『屢造屢倒』故「(民國版︽同安縣志︾卷五)。這些傳說寄託著勞動人民對他落魄生活的同情和聰明才氣的讚譽,他的諷刺詩︽蜂︾「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詩句鞭笞了苦樂不均的社會現象,於今仍有現實意義。 羅隱遊蓮花山祇是口頭傳說,而朱熹遊蓮花山卻是有史可查。南宋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朱熹首仕同安縣主簿,他除了遊香山(有「真隱處」題刻)、燕南山(有︽次牧馬王祠︾軼詩)、北山(有奠北山詩作)、文山(有「文山」題刻)、沃溪(有「安樂村」題刻)外,還有「三探蓮花山」的傳說。據說頭兩次朱熹乘馬來到蓮花山南的白沙崙,望見蓮花山頭雲霧籠罩,讓他「不識蓮花真面目」,結果都是乘興而來,掃興而歸。第三次又來到白沙崙,蓮花山同樣雲遮霧罩,朱熹便設案禱告蒼天,言「下官本無歹意,祈見真山面目,天機絕不泄秘」。不久雲消霧散,晴空萬里,他便拴馬攀巖上山。來到山頂,見有一塊天然巨石裂成八塊,形似蓮花瓣,祇是沒有蓮心。朱熹見此奇石,便把原來的雞冠山、夫人山易名為蓮花山。後來因為蓮花湖一帶多住「佛嶺」葉姓的村民,所以當地便有「蓮花無心單單葉」的俚語流傳。為了紀念朱熹遊蓮花山的事蹟,鄉民便在白沙崙朱熹勒馬處建造一座白馬廟,甚至還流傳一首「文公詩讖):「留心結穴在山陂(朱熹題鐫「留心湖」處有一「狀元穴地」),面前渺渺迴遮稀。美人(指美人山)踏破天雲霧,狀元拜相無差疑。「這些傳說反映了蓮花山變幻莫測的自然天氣和綺麗獨特的自然實體。 朱熹遊蓮花山的遺跡有多處,地方志書每有記載。明代何喬遠︽閩書‧方域志︾書中記載,蓮花山「頂有石巖,南之,眾山皆小。朱文公題曰『太華巖』,蓋取『華岳蓮花』之義。」該石高七‧五米,寬十一米,形狀似芙蓉(蓮花),勢如華山西峰(即蓮花峰),故取名「太華巖」。石下有洞,深三‧三米,寬三‧五米,高二米,南面砌一石門。朱熹於巨石北面豎刻楷書「太華巖」三字,每字高一米,寬○‧七九米,是目前廈門境內保留年代最早,字體最大,字跡最清的摩崖石刻。毗鄰巖石之北有太華巖寺,共有三進,依山而建,錯落有序,相傳曾有九十九個和尚住寺。清代咸豐年間,同安錦宅人黃得美等人組織「小刀會」,該寺僧人及當地村民參與小刀會的抗清活動,結果遭受清兵圍剿,寺廟被焚,最後一位外號「胖鍋」的和尚逃往安溪清水巖,光緒年間,山下後埔村民葉網還在寺廟廢墟上撿到白銀,說明該寺原來香火興旺。現在僅存牆基、台階、佛座、石柱以及石磨、石腳桶、石柱礎、石碾槽等部件。從其古樸的浮雕藝術(如竹節、垂蓮、靈龜、萬字圖案等)及石質的風化程度考究,它與端平山的慈雲巖(又名端平巖,明金門人蔡獻臣有︽遊端平山記︾十分類似,應該同是宋代的建築物。清代倪鴻範(晉江人康熙五十年武舉人,任過福建、浙江等地提督,倡修廈門玉屏書院),遊太華巖時寫有︽太華巖︾一詩:「傑構華巖壓眾峰,崚 攢簇似芙蓉。蒼崖嶮巇泉千天,石磴縈紆路幾重。谷口頻看青障拱,山腰時有白雲封。為憐西嶽高堪仰,聊把蓮花擬岱宗。」太華巖所處丹崖險峻,青壁萬尋的地勢以及「華練環腰」、「頂峰觀海」、「石釋觀日」的自然景觀從中可見一斑。 太華巖之上一公里處有石釋巖,有相連上下兩個天然石洞。下洞深六‧七米,寬六米,高一‧八米,供奉「蓮山大人」神位。傳說洞口一株檀香樹,一天山中起火,樹身被燒,香氣直上雲天。玉皇大帝聞香,以為人間善信焚香所致,遂派天神沿著香氣來到蓮花山,不見凡人,祇見枯焦老樹仍在散出幽香,玉皇據報敕封蓮花山為「蓮山大人」,因而當地便有每隔三年八月中旬迎請「蓮山大人」的民間信仰活動。該洞後壁豎有五碣石板,每塊高一‧三一米,平均寬度為○‧五六米,每板豎刻楷書文字四行,滿行十一字,共二百二十字。石刻為佛家禪訣,是傳經祖師以經義編寫教人修行的法語,如坐禪唸佛「全趺半趺,端身正坐,不緩不急,耳與肩對,鼻與臍對,左掌加以右掌,目不觀鼻,心中默提」,內容類似︽坐禪用心記︾或︽普勸坐禪儀︾。這些禪訣文字比較玄奧,有的沿用隋唐佛經刻本慣用的寫法,如「昏」寫成「民日」,「因」寫成「 」,「說」寫成「 」等,因而不易讀懂。傳說如果有人通曉五塊石刻的文字和意思,即可得到「九車九驢馱,九籃九糞箕」的銀子。當地上陵村有個詹方的讀書人前往解讀,當他讀到最後第二個字時,已經聽到銀子的嘩啦聲。由於心急意亂,最後一個「土」字反而解釋不清(原本石板錯位,文不連貫),結果得不到銀子,索性把這個字鑿掉,所以現在石刻第二板缺了最後一個字(該板原來錯排在第五板,難怪詹方連接不下)。這是傳說,勸人凡事莫能心急的意思。這些文字雖無篇名署款,但也是宋代遺留的石質文物,依然十分珍貴。石釋巖前左側百米有潮汐泉。民國版︽同安縣志︾卷四記載,蓮花山「上有泉隨海潮汐,號潮汐泉,石鐫『靈源』二字,亦晦翁筆也。」該泉於七百多米的高山上能隨海水漲落盈虛,實是奇事。泉水長年不涸,水質甘甜,當年朱熹(即晦翁)掬飲,稱為「聖泉」,即在泉旁石上題鐫楷書「靈源」二字。字高○‧二六米,寬○‧二四米,是筆者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一日普查文物時首次發現,它與「太華巖」、「留心湖」(尚未發現)同是朱熹遊蓮花山的墨寶。 蓮花山山高,林稠,巖峻,石奇,水清,洞幽,用「秀色可餐」一詞形容實不為過。蓮花湖林木扶蔬,蔽天隱日,有櫸、栲、楓、楠、柳、松、杉等數十種原始次生林,珍奇藥材上百種,山花爛漫,野鳥啼音,真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朝梁、王籍)意境。山石嶙峋,除芙蓉石,蓮葉石外,還有「金龜落水」、「金犬吠日」等象形巨石。石釋巖前一片如削的「獅唇」巨石,高約十六米,寬約六十米,若能引水直瀉,便有「黃果樹瀑布」景觀。朱熹遊蓮花山的「太華巖」、「靈源」摩崖題刻是研究「朱子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廈門市區最早的摩崖石刻是明洪武十四年五月趙俊等人在雲頂巖方丈寺前的「天際」石刻),因而被同安區人民政府於二○○一年十二月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蓮花山還以豐富多彩的生態資源被廈門市列為第十個五年計劃島外重點旅遊項目,蓮花鎮政府製定的「蓮花山風景區總體規劃」也於二○○二年三月通過專家評審。當地村民自發鳩資修復了太華巖寺後奉祀清水祖師的「慈濟殿」,還開闢了一條兩公里長的步行山道。遊人穿密林,越山澗,扳古藤,蹬石階,可以直達山巔的「蓮花石」,至此便有「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吾為峰」之感。縱目遠眺,金(門)廈(門)兩島依稀可見,銀城街衢樓舍歷歷在目。南宋朱熹主簿同安任上,駕舟泛海,遊金門豐蓮山時讖曰:「此日山林,他年儒林」;當他遊蓮花山時,見山巔一石狀似狀元所戴的帽子,則又為之命名「狀元帽」石。老夫子借「蓮山」林石,寄託著對古同安「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厚望。二○○三年秋季,適逢朱熹首仕同安八百五十週年,倘若他老人家能夠故地「重遊」,見到遍地「儒林」,該會是「莞爾而笑」吧!
-
》歌詞創作《發不了光的螢火蟲
是誰開了我們一個玩笑 讓體內的基因全變了調 總難免會惹來一些嘲笑 但我們早已學會不去計較 自喻是一群發不了光的螢火蟲 勇敢的在黑夜擊翅飛行 雖然飛不高也飛不遠 卻拋開了 說不出的無奈和悲哀 也許你看不到我們瞬間投射的光彩 偏偏我們是那麼真實的存在 發不了光 不發光的螢火蟲 孤孤單單 不孤單的螢火蟲 即使千辛萬苦 萬苦千辛 還是想飛到心中那個方向 去看一看 去看一看 感謝你給的愛和無盡的關懷 讓希望可以提前到來 感謝你給的愛和溫暖的擁抱 讓夢想可以輕輕圍繞 二○○二年八月參加罕見疾病協會南投義演活動有感
-
等待
我一直在等待 從我埋下種子的那一刻 抑或自我動了等待它的念頭 初望 小小的苗出了土 伸展著筋骨 準備一展身手 效法夸父追日的執著 向日 再望 渴望的雙手 茁壯 仰望著天 離地快速地遠去 恣肆吸收著天地的精華 又望 葉尖堆出了花苞 待放 似乎盛載著蠢蠢欲動的金黃 在叢叢的綠之中 我想 它一定也在等待著 等待著微笑 暈盪 夢中 我捂著眼 望 指縫間 我遇見了我等待已久的感動 閃耀 一種熟悉又陌生的心悸 溢 滿滿的金黃 滿滿的微笑 滿滿的希望 我夢想的小向日葵田 成真了
-
也談冬至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它的由來和曆法有直接的關聯,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陽曆的十二月廿二日或廿三日;陰曆的日期則不太一定,但大抵不超過陰曆的十一月。冬至在(尚書)「堯典」中稱為「日短」;因為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故地區流傳一句俏皮詞,如是說:「冬至暝,一暝兩夜長;鴨頭摸至鴨屁股,等啊天還沒光(亮)」(台語)最能表現日短夜長之情境。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當然在民俗上亦是極具意義的節日。而在冬至將來臨的前夕筆者遍翻書籍就中國節日叢書;抑或金門歲時節慶(金門學叢刊),分由民俗專家林衡道教授(已逝)及地區學者楊天厚老師等相關記載參考,拾人牙慧畫蛇添足一番,再將冬至起源、傳說、地區風俗,部份幾項整理於後,與讀者分享。 一、冬至起源:(說在前面)─ 冬至除了在氣候上作為寒暑交替的轉捩點外,冬至也因為容易被測定,所以常被用來作為推算曆法中節氣的依據(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而古皇帝也有「冬至賜百官辛盤,謂之借春。」之說,(辛盤:元旦盛食品的盤子,表示迎新之意),而民間更有句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之備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二、冬至的傳說─(古事三則) 1、傳說一─ 河南南陽名醫張仲景原於長沙做官,告老還鄉後回到河南老家,天寒地凍看到鄉親們面黃肌瘦,連耳朵都凍爛了,心中著實感到不忍,而回到家後登門求醫的人接踵而至,忙得不可開交,但心中仍記掛著那些凍傷耳朵的鄉親們,到了冬至那一天給窮人捨藥治療凍傷,開立一劑藥方名叫:「袪寒嬌耳湯」,做法是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袪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煮熟後將羊肉及藥材撈起切碎,再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身」分送鄉親食用後眾人耳傷全數痊癒,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每至冬至人們就要包嬌耳吃「嬌耳」又稱「餃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吃的餃子,傳說吃了冬至餃子,耳朵包管不凍傷。 2、傳說二─ 中國南方有在冬至吃糯米糰,並且要搓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黏在門環上敬神及表達對長輩、祖先之思念及團圓吉利的意思。而台灣地區則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傳說早年有一木匠名叫墨斗公,手藝好,有名聲,惟收了徒弟因徒弟偷懶造成農民稻禾不生,而被處罰變為一頭牛,從事農田耕作,然不改好吃懶作之習性,主人不給東西吃就不耕田,牠甚至和主人約定,耕田時每走一趟就要餵牠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否則牠就罷耕,在天上的佛祖看到牛如此的狂妄,就在牛下巴釘了一顆釘子,使牠再也不能開口抱怨(如今每頭牛的下巴都有一顆突起像痣的東西)因為牠喜歡吃湯圓,人們就選擇冬至這一天作為牠的生日,並在這一天一定讓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3、傳說三─ 金門本地冬至也要搓湯圓祭祖先,傳說有一村人娶妻,其妻生性貪嘴,尤喜食湯圓,一年冬至到來在前一天晚上,妻子準備搓煮湯圓,便催其丈夫外出看戲,其夫知妻貪嘴,便假裝出去看戲,實際上躲在窗外注意其妻是否偷吃,果不然搓完了湯圓,耐不住嘴饞,不久便把熟透浮起的湯圓逐一吃完,不久丈夫也假裝看完戲從外面返回,妻便問丈夫道:你去看戲,是演些什麼戲啊?此時其夫一臉不悅說:「在演(浮演)(台語發音)」阿一粒浮、一粒剪;(實際上是暗諷其妻嘴饞,偷吃湯圓之意。) (上)
-
我和他的夏天
七月五日的晚上,我邀他至家裡,我們就看看電視、聊聊天、到外散散步。我突然興起一股想拍照的念頭,他也沒有拒拍的意思,相處了幾個月,連張合照也沒有,我們跑到學校去,自拍了幾張「大頭照」,每一次照相的閃光都讓我的眼睛疼痛不已,而他也體諒的只拍了幾張,後來我們請保全伯伯幫我們拍了幾張全身照(那位保全伯伯跟我們很好),然後三個人便坐在辦公廳前的樓梯上聊天。我問了他一個一直埋在心中的問題:「為什麼會主動跟我說話?」「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認為妳和其他女生不同。」他這樣回答,我的臉紅了,雖在昏暗的燈光下,他仍看得清楚,他捉狹道:「妳臉紅的樣子好像熟透的蘋果!」臉更紅了,我忽然想到,好像不曾看過他臉紅害羞的樣子,他說他的臉皮很厚,不曾害羞,也不曾臉紅。我想他臉紅的樣子一定很可愛。 七月十七日晚上,我們又約在學校見面。我在學校等了一會,仍不見他來,便心血來潮,直接去他家!三、四公里的路程,我騎了二十多分鐘,其中半途時還被兩隻狗追,當時可說是驚險萬分,不過終究還是到了。 找了大約五分鐘的電話亭,先打電話給他,給他個驚喜。他確實有點訝異,他沒到學校的原因是他以為我出來時會再打電話給他,沒關係,我不介意。他在他家門口等我,因為他家裡還有大人在,所以我們站在外面聊天。聊天時,不時會傳來他母親及兩個小姪子的聲音,不一會兒,他母親喚著他的小名,提醒他該休息了。那時我還不曾進到他家,因礙於有大人在,也不敢隨意進入。後來他母親先去睡了,我們才躡手躡腳進門,一進門,入眼即是他的兩個小姪子,都十點多了,仍精力旺盛,在沙發上跳上跳下的,好不活潑,我便隨他上樓去,兩隻小猴子一看到我,很好奇的打量著我,其中較大的孩子,還故意碰了我一下,輕拉我的衣角,想看看我的反應,我回頭看看,對他們笑了笑,便上樓去了。 他的房間還算大,大概是因為擺放的東西少吧!房間內有附設浴室,房內除了一張床、一張書桌、一個衣櫃、一個衣架及床頭櫃以外,再無多餘擺設。床下擺著兩副啞鈴,牆上貼著幾張籃球員的海報,書架內除了以前的教科書,似乎再也容不下其他的課外書。桌上擺著衣服、文具:::還有幾張照片:他和他的幾個死黨的大頭照。他說,改天要擺我們的合照。 待了幾分鐘,時間約十點半,電話鈴聲忽然響起,是他的死黨要找他出去喝酒。這是他們平日的聚會,幾個好友聚在一起喝酒作樂,倒也無傷大雅,興致一來就會寫詩,他最不喜歡一個人喝悶酒,或借酒澆愁。接過電話後,我知道該離開的人是我,他送我到門口,又走了一段距離後才依依不捨的道別,誰也想不到,這 一道別,往後的幾個月都不曾見面。 就這樣越走越遠,最後兩人形同陌路,雖然不再見面,不再熱線,但思念對方的心卻一直繫著,不曾斷過。為什麼不打給他呢?到底在ㄍ一ㄥ什麼?還是在期待些什麼? 心情筆記內畫滿了種種屬於我們的回憶,及對你的思念: ※新好男孩的藍與黑唱著 涼涼的夜裡 我想起了你 屬於我們的夏天走了 Walked in njghts, you were so nice In my heart. 你考上了理想的學校嗎? 盼望著 你還是日夜顛倒著嗎? I hope not 會在街上遇見仍散型的你嗎? 那個眼神 會說話 你說了什麼? 在擁擠的人群中 與你擦身 而過 ※我在思念的河畔等你 你在生命的渡口接我 兩條平行線 在上天的安排下 曾經交錯 曾經重合 在無際的天涯 尋找失落的情人 閃亮的沙灘上 找尋被遺忘的足跡 ※聖經說 上帝創造了亞當 又從亞當的身體中 取了一根肋骨 作為夏娃 亞當在世上尋找 屬於他的肋骨 他的夏娃 你在找尋你的肋骨嗎? 我是你遺失的夏娃嗎? 佈告欄上, 貼滿了遺失啟示 原來,思念一個人是那麼苦。 看到照片中的他,思念的情緒馬上排山倒海的蜂擁而來。以為不再想他,但是眼淚卻不自覺的流下,心憔悴了,被掏空了::: 再相見已是距七夕後的三個月。這天早上一下公車,馬上見到那曾經是最熟悉的身影,也許是思念心作祟吧!心如亂撞,每根神經都繃得好緊,走過我面前,他與他的朋友正要搭車去山外,在隊中,直盯著他,他愉快的和他朋友聊天,沒發現到我。鼓起勇氣,從背後拍了他的肩膀,與他錯身一、二步後,回頭看他,他轉過頭,兩人對目的那一剎那,這個世界只有我和他,那雙還是會說話的,眼波,我對他笑了笑,一切,就讓它盡在不言中吧。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