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我的浮木情人
慘遭愛情長跑十年的男友劈腿後,我墜入了痛苦的深淵,每天生活得如同行屍走肉,就在這時,我遇見了他,彷彿溺水者遇到浮木,只是本能性地伸手攀附。 他來自南部,黝黑的皮膚配上三分頭,看起來頗有點江湖味,長年抽菸喝酒吃檳榔,講話帶著濃濃的台語腔。書念得不多,雖有份職業,但年近四十了仍沒車沒房沒存款,是個標準的月光族。不管以哪種標準來看,都算不上是個理想對象,但寂寞癱瘓了理智,即便家人朋友都反對,我仍不顧一切的展開交往。 交往初期我就發現他非常大男人,住在一起後,控制慾更是變本加厲。他總說是為了我的安全著想,我也鴕鳥的認為,有人管好過沒人疼,兩個人贏過一個人。但對於他自己,卻完全是另一套標準,經常性的夜歸,休假更理所當然的流連在柏青哥店。我希望他可以多花一點時間陪我,可以存點錢為我們的未來打算,卻總是鬧得不歡而散。氣極了他甚至衝著我吼:「為什麼你們女人都一樣?在一起就想要控制我?」。 事情的導火線是一張信用卡帳單,那時他剛好出差,怕卡費逾期未繳,我自作主張地替他拆了,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聲色場所的消費明細,還欠了十幾萬的卡債,看得我的心直往下掉。在他回國的那晚,我沒有回到我們同住的地方,只留了字條希望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希望他可以為我改變,哪怕只是一點點,我就打算回到他身邊,假裝什麼事情也沒有。 一個月後收到他的簡訊,說我的東西他收好了,問我什麼時候回去拿?懷著最後一點希望,回到曾經屬於我們愛的小窩,開門的是個豔麗的女人,說他在洗澡,問我要不要進來坐?眼角餘光見到我的東西已經裝箱,孤伶伶地躺在玄關。趕在眼淚掉下來前我拎了紙箱轉身就跑,到家後一邊整理、一邊緬懷曾經擁有的回憶,卻赫然發現幾件根本就不屬於我的隨身衣物!至此我才真正地死了心,在苦海裡抓到的浮木多半是腐木,唯有靠自己的力量游上岸,才能活得踏實又快樂!
-
嫉妒
我的老友--嫉妒, 教我對遙遠的事物充滿憧憬, 鄙視身邊的一切。 我被慫恿用蛛絲築起巢穴, 等待機會攻擊華麗的鳳蝶。 直到最終鳳蝶折翅, 嫉妒化作甜蜜海嘯襲來, 一刻後退散, 留下老朽破敗的蛛網, 歲月已逝。 光陰露出促狹笑靨。 「只有弱小的靈魂,才會被俗務壓得喘不過氣,而不知道要怎麼把它們放下,再抬起。」
-
單戀
不再出現夢中 五線譜失去了音符 最寂寞的時候 也不會想到我 以及結痂的傷口 多想一起旅行 只是再也沒有遠方 而此刻你正跟誰抬頭 仰望原本屬於我們的 那一顆星
-
【科幻沙龍】卷舌星變直!
在幽靜又充滿霉味的木造閣樓裡,一位身形不高且一身道士裝扮的人正看著《二十八宿次位經》,臉上似乎充滿疑問。他以眼睛迅速掃描完書本之後,就拿出口袋中的一小片金屬,按了一下表面,那片金屬便瞬間擴張成十多倍長,並發出異樣藍色光芒,射向天際。他的手指在光澤之中不知揮舞著什麼,而這些奇異的動作都被一旁偷窺的弟子暗中強記下來。 當金屬板關閉之後,閣樓裡便恢復原本的陰暗沉鬱。他走至戶外,觀察剛才所做的調整是否成功。此時道士服隨風飄揚起來,短暫阻擋了視線,不知何時師父的眼前出現了一片透明弧形遮罩。他用手臂比劃著,目光凝視著天空遠處,此時黃昏的橙紅色暈染了整棟藏經閣,道服在暮光之中微透著光芒,弟子看到手臂的影子似乎在移動什麼物體,於是又勉強地把這些手臂動作記了起來。 過了不久,天色變暗,星星逐漸露出點點光輝。師父的臉上出現極微妙的笑容,並疾步走回宅第。隨後,這位好學的弟子也趕緊回到他的居所,把剛才硬記的手勢與動作畫下來,雖然他不明白這些招式有什麼用途,但他想等明天看師父向皇上報告了什麼,也許就能知道這些儀式或法術是何目的。 隔天,師父果然進宮報告夜觀星象的情形,只是並沒有把報告細節告訴自己,因此無從推敲,弟子只得保持耐心等待未來,因為當時的學徒一定要經過這樣的磨練才能學到真功夫。然而,仙風道骨卻略有稚氣的師父卻突然說要雲遊去了,沒有人知道他要到哪裡,臨行前只留下一本《乙巳占》,沒有多說什麼。書的封面用蒼勁的筆跡寫著「李淳風著」,但是弟子翻遍全書也找不到一絲線索。那一天的奇怪物品、奇怪手勢,完全都沒有交代或傳授給他。難道這就是常人所謂的「留一手」? 平常宮中占卜重要大事,經常得倚重他的師父,現在師父不在了,只得詢問這位單傳的徒弟。由於尋常占星術內容他都已學習得爛熟,應付起來綽綽有餘,因此大家都認為他已得師父所有真傳。只是,他總是無法不掛心那天師父絕口未提的秘密行事。 就這樣,他開始自行摸索動作的意義,並對應當時天上方位,把木劍漆成藍色,照著師父的動作比劃,想要從模仿的過程中體會出師父的用意,不過並未奏效。久而久之,這套動作就變成他思索問題的固定儀式,同時也被他所收的徒弟們模仿與學習,逐漸成為此門派的特定儀軌。 七十年後,「口蜜腹劍」李林甫以及因楊貴妃得寵而當上宰相的楊國忠相繼把持國政,世局漸亂。他年歲近百,德高望重,對於朝廷奸黨也十分厭惡,不過他能使力的地方只有天象。但皇上終日不理朝事,只顧風月,是否還會畏懼上天的示警呢?不知道答案的他,即使老邁的雙腿已登不上觀星台,依然夜夜忍著寒意,在內院裡仰望著秋夜星辰,期盼天界能夠給他一個答覆。 突然間,在「五車」西方與「昴宿」北方的星空有些閃爍不定。他對星象十分熟悉,知道這個區域有個「卷舌」星官。回想起幼年跟著師父觀星認星的日子,師父只需教導一次,他就能銘記於心,不會忘記。難怪當時師父對他頗為讚賞,傳授了許多獨門絕學給他。 卷舌六星並非重要的星官,平常不太顯眼。然而此時卷舌特別異常,末尾兩星出現忽藍忽白的變色,過了一會兒,竟然開始移動位置了!它們緩慢地移向東南後,漸漸與另外四星約略形成一直線。 他睜大了雙眼,看著這個奇異的天象,心情激動無比,因為從小學習占星以來,從未見過星體如此位移!占書上羅列過許多星星變色、變暗、變不見的現象,對他來說都不算稀奇,而那些迅速移動的流星與逐日緩慢推移的彗星他也曾觀察過多次,卻從未見過現在這種如漫步般刻意連成一線的詭異星移,因此這次的天象讓他非常惶恐不安。他立刻走到書房,舉燭翻出幾本占書,想要在數百個星官的占辭之中,找到「卷舌」。 首先,他在太史監剛編成不久、書上還沒有圈點句讀的占星學新書《開元占經》上看到:「卷舌星曲如舌即吉直天下多口舌之害」。經驗老到的他斷句解讀為「卷舌星,曲如舌,即吉。直,天下多口舌之害」,並十分驚訝前人竟然已經預見會有如此特別的天象。他再翻另一本師父所傳的《乙巳占》,卻沒有收錄類似占辭。為什麼師父傳下的書,竟不如《開元占經》完備?這幾十年來他一直無法相信師父會留一手,但是此時卻又不得不信了。他對著窗外的天空嘆著氣,白茫茫的熱氣隨風飄散,說服了自己。 隔日一早,他立即造訪曾經任職的太史監,想知道是否也有人在昨夜見到卷舌變直?然而負責觀星的天文生都說沒有看到這個現象,並且保證絕對沒有睡著。他又查閱太史監所藏的另一本《開元占經》抄本,同段占辭卻寫為:「卷舌星曲如舌即去直天下名曰舌之害」。若依文意,應解讀為「卷舌星,曲如舌,即去直,天下名曰舌之害」。這兩件事讓他開始懷疑,昨夜所見難道只是自己的錯覺?不久之後他探詢的事在太史監內傳了開來,有人開玩笑說:「漢代張平子曾言:『文曜麗乎天,其動者七,日月五星是也。』除了五星之外怎麼會有其他星官能移動?是不是老眼昏花了呀?年歲大了就該多休息吧。」 他依然不肯罷休,回到家宅之後,又把昨晚《開元占經》那句話找出來,稍加思考後,發現「去」字下半部若是比劃過圓時乍看之下類似吉字、「名」若寫得潦草則像多,曰的中間那一橫不太清楚就像口,因此造成抄寫者的誤解。不過,太史監抄本與自己的書哪個才是編撰《開元占經》時所見到的原始版本呢?他雖然很想拿著手中這本書到太史監證明自己所見並非空穴來風,但此時已折騰一整天,他已體力不濟且十分疲憊。 唉!他滄然一笑,這幾十年來,自認專精於占星,但昨日事件讓他產生挫折,特別是太史監後輩們的閒言閒語令人不快,頹喪的他只得命令家僕攙扶著進入臥房躺下。在床上輾轉反側許久,一直不想進食,只反覆想著自己的眼睛還中不中用、此番星移若果真是幻覺代表什麼?直到黃昏之際,眼神雖然有些矇矓渙散,但仍然能勉強看見事物,於是強打起精神,披上厚重棉衣走到戶外等待,想要確認卷舌是否還會變直。就這樣,老先生坐在微寒的板凳上等著,最後不知不覺昏睡過去,便仙逝了。 過了一會兒,服侍的家僕發現老先生已經走了,立刻通知府內所有人等。漫漫深夜裡,弟子們正在準備喪葬事宜時,卻突然驚覺躺在床上的老先生坐了起來,口中喃喃地唸著:「卷舌星變直了!卷舌星變直了!」嚇得大家奪門而出,以為他的魂魄心有不甘又回來了。只見老先生直衝門外,望著那個熟悉的方向,似乎臉上有一道光芒從眼中射出。躲在各個角落的弟子與僕人們,也一邊發抖一邊看向天空,竟然看到一顆星正在移動位置!那顆星正是卷舌第六星,而稍北方的第五星也隨之緩緩移位,不過沒有第六星走得快。大家驚訝得彼此相望,再望向老先生。這位老人臉上交錯著欣慰與遺憾的表情,但隨即倒下,沒了氣息。 「這次只讓他看到兩次就死了,傳播時間不足,數據不予記錄,實驗結束。」 隨後,地球上方不遠處的兩個小型實驗站,接到命令回到母船。他們依據古老占星書的占辭,做了一系列占星術實驗:一人短暫扮演師父後,便時光跳躍至徒弟年老之時,利用小型雷射光芒指向老先生府邸,在計算好的軌道上移動,造成卷舌變直的錯覺,並且讓他連續幾天都能看到,以測試地表是否真的會大量出現「口舌之害」。同時再運用時光機不斷重覆回溯這一小段時空,評估有多少人會傳播謠言,以找出謠言爆發的臨界值,目前已經是第兩千零五十七次了。不過,這樣刻意操作而出現的謠言並沒有比平常流言傳播的速度更顯著,畢竟卷舌星官沒什麼名氣,對於朝中掌權的大臣也沒有什麼影響,只有兩次流傳到楊國忠的耳裡,讓他有點生氣,摔碎了精緻的玉杯。 然而《二十八宿次位經》孤本並沒有《開元占經》裡收錄的這句話,是不是這個實驗失敗的原因?這一群貌似活潑好動的小學生們熱烈地討論了這個問題,在喧鬧聲中,實驗母船離開了專門飼養「智慧型寵物」的地球。
-
宜蘭仁山植物園
沒有風,只有炙熱的陽光,翠綠的山丘,還是止不了我們爬山的熱情,山下看到一個一樓高的大茶壺藝術裝飾,喉嚨就整個涼爽不已,往登山口沿路,有人賣土產,大部份的人買瓶裝的礦泉水或果汁,以補充水份,進入登山門口,山路逐漸陡峭,不久,有一座休息站,我們坐在長木板上休息,微風陣陣吹來,附近有幾棵柚樹,半成熟的果實,垂掛滿枝葉下,讓人想起要到中秋節時,就有甜美的柚子吃,希望它們長的又大又甜。 接著彎曲又陡峭的山路,讓大家爬的都有點喘,汗水也流了出來,有幾處蔭影的路段,才稍為舒服一下,爬到了一座涼亭,大家已氣喘呼呼,涼亭是我們很需要的休息場所,有點風又能遮陽,又能觀賞山下風景,大家悶熱的身心舒爽了不少。 附近傳來動物攀爬山谷上茂密樹林枝葉,沙沙沙的聲音,有人歡叫著,有猴子在活動,我朝那片樹林看去,真的看到猴群在枝葉中那裡攀爬跳躍,有幾隻還到坡道邊撿食一些塑膠袋裡的殘餘零食,還吃的津津有味,有人下坡經過牠們,猴子也不閃躲的繼續吃殘食,有的猴子還試著去搶奪下坡人的塑膠袋食物,大概以前有人餵食過牠們,才有那種行為,但是那不是好現象,猴子應該吃山林的食物比較正常,萬一猴子野性發作,傷了人那才慘。 我們繼續往坡道爬上去,時而聽到猴群攀枝爬樹的聲音,可知這裡猴子不少,如果爬山人不要餵食牠們,靜靜觀賞牠們好好在樹林覓食活動,那才是最好的美景。 我們爬到了山上,在樹蔭下讓氣喘平息下來,毛巾擦拭了汗水,就各自去涼品店,喝冰品消暑,休息了一陣子,再戴上帽子或撐傘,往花埔賞花,再去果園遶了一下,花香鳥語很吸引人,炙陽下,偶爾山風吹來,大家都玩的很愉快,也有歐式建築,適合拍婚紗,最後我們走到山涯邊,可以看到遠處的蘭陽平原,覺得視野遼闊不已。
-
玉芬的美甲店
玉芬的美甲店裡,那個客人一週大約來一次,玉芬話不太多,靠著一週一週的觀察,偶爾她接起電話,講述生活瑣事,對她的了解,才慢慢成形。 玉芬是越南人,已經會簡單的用通訊軟體打中文字,估計也是因為來台灣十多年了,整條街上都是越南婦女的生意,越南料理、越南按摩、越南美甲,其中越南美甲就有許多家。 不像市場在路邊擺設工具就直接做起生意,街上的美甲店都裝潢過,粉紅色牆面,艷麗的繡眉廣告,斑斕的指甲貼,吊掛著粉紅色玻璃球羽毛等等,店名看得出來都是本名,白蘭美甲、秀芳美甲,各有千秋。玉芬的樣子樸素,店內也是,乾乾淨淨的沒有多餘裝飾,清理指甲時也清清爽爽,修平甲緣,剪去多餘死皮,跟一般東區工作室無異。 玉芬沉默寡言,也不太跟客人談笑做公關,修指甲卻實在,幾次到了吃飯時間,看見她拿著一包小餅乾果腹,有時自煮,有次她好意遞了一包餅乾給客人,餅乾拆開來吃,已受潮發軟,吃起來心裡有點酸,有點不忍,小孩跟著去時,她也會順道幫小孩把指甲修一修,卻不收費。 那個客人,常常只是清理甲緣死皮,指甲磨平拋光,選個顏色上上,手腳收費四百元,逢年過節或多包二百塊給她,再慢慢才知道她離了婚,一直帶著女兒就住在店裡隔出來的小隔間,店裡看不出來有人住的樣子,沒有多餘的物品,為什麼離婚從沒提過,街上的美甲店其它越南女人都是這個樣子的,常常見地痞般的丈夫旋風式衝進店裡鬧一番脾氣,發完怒氣掉頭回家看翹腳電視,生計全靠她們,兒女也是。 有時候指甲修到一半,手機響起,會看到越南一大家子跟她們對話,黏黏拐拐的腔調,熱鬧興奮的氣氛卻是能感覺到的,就這樣去了一年多了,竟也習慣。
-
Wish
揮筆 墨香輕染著蒼穹 是 天上鋪陳的祝福 起飛的候鳥 等待 風註解的腳步 (稿費捐家扶中心)
-
文學三論
意以為:作為一項文類,小說決非是坊間所謂「寫故事」之粗糙說法;也非僅是主題、人物、情節、場景、語言、視角等六要素之簡約可言。而是作者感慨、感觸、感興後,以獨心匠運之隱喻方式,形諸於筆墨之意境;涂淑敏所言,「具有引起情志感應、用以比興之具體物象;以及能提供特殊的美感情味、人生體悟或生活經驗者」之說法;而其境界正是老子所言「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境界。如此方能在保有傳統小說之疏朗、自然外,復有現代小說之嚴密及系統,此方是論評小說者之基本素養! 三、品詩歌 傳統的詩歌是指有韻律的文學作品,它通過想像與抒情,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詩歌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形式,我國更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國度之一。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以來,至漢代的樂府、唐宋的格律詩,及至唐末興起的詞、元曲,以及五四以來的新詩,歷代的民間歌謠,構成了我國詩歌無以倫比的巨大傳統。 西方詩歌是一種著重美學,及語言節奏性的文學,在本質上就和散文不同,西方的敘事詩發達較晚,而結合劇本,成就很大,例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 「人須求可入詩;物須求可入畫!」我國詩歌,源於詩經、楚辭。到了漢代,有反映民間生活的樂府詩,傳到魏晉南北朝,不斷發展,終於成就了光芒萬丈的唐詩。而中文就因有了唐詩,生命之涯也才有了「走盡天涯,歌盡桃花」,且吟且嘯且歌謠的生命光華。 至於新詩!一種五四運動後流行的白話詩體。其特色除以白話為主外,也不遵守平仄、協韻,完全不同於古時作詩的體例規則,較為自由、活潑。 新詩的興起,突破華文舊詩二千年的傳統。由於新詩和散文都以無韻的白話文為主要的表達工具,人們便往往以為從舊詩解放出來的結果就都是新詩,以為新詩最容易寫;以致於,很多不會寫詩、散文與詩不分的人,全都來寫詩,進而導致了中國有史以來,詩格最為卑下的現象,詩普遍受輕視。 新詩利用口語之便,開拓了長篇敘事詩的新領域,造就中國幾個世紀來敘事長詩空前未有的盛況,名作有馮至《北遊》、孫毓棠《寶馬》、朱自清《毀滅》等。但許多人對新詩仍沒有清楚概念,有些作者仍在摸索,沒有把握,讀者也不能對新詩產生信心。新詩取消了舊詩的諸般限制,但詩人的困難有增無減。 詩歌是抒情性最強的文類之一,如果在作品中,把詩情和哲理結合起來,不僅能昇華情感意境,更能觸發共鳴,而會通處在於放懷吟唱。我通常以天籟詩社傳唱的古調來教唱學生,其濃厚的南音成分,平和端雅的曲意,常使師生陶醉於「御前清音」的魂夢中。 也因此,我常對學子說,最有性靈的人,才能體悟詩韻之美。就因為詩不僅是情感的昇華,更是完美性靈的記錄。哪怕是一時感興而發的,也能推開永恆之門,使人流連低吟。藉著低迴吟唱,使平面的情景交融,登立體的展現;由空間的紀錄,臻時空的會合。透過音韻、節奏的美,更能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情意及意境。 是誰說過,詩是年少的志氣滿滿。青衿之志,貴在昂揚,貴在飽滿,即便過當;即便恣縱無涯,都無礙於那厚實底氣。年少青春,有此深厚底氣,好比盤纏殷實,往後的人生,便可「走盡天涯,歌盡桃花」。且讓我們以此詩情,光采此生,因為:生命若無詩情,何言光華照天地! 尤者,一個規律的詩歌形式,可說是詩人與讀者間的共通橋樑,拆去此聯結之後,一切傳達的責任都落在作者身上;在用字次序、句法結構、語言運用上,詩人都要更直接明顯地向讀者交代,結果加重了作者的負擔。 一篇動人的文學,必定是篇具有真、善、美,令人縈迴的文學;作者所要呈現的正是心靈中這種真情、悲憫、感動的縈迴美。我曾借用「文以載道」的說法,界定這就是文學之道。只是在這個追求時尚的時代,僅文以載道這頂帽子,就足以令人有不合時宜的聯想,甚而誤解為歐洲中古黑暗時代的復辟,或是那些絕情去欲,道學家們的捲土重來。但這已不是未逢知己的遺憾而已,而是涉及到「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所以深覺有必要說明之!(下)
-
似聞殺聲傳心聲
退伍十三年了,生活愈來愈簡單。以往,去學校上社團,到體幹班和各單位做志工經驗分享之外,還要寫手札、集結成冊出書,現在-尤其是防疫期間,既不上社團、不做志工、不去各地行槍,無所事事,唯有練槍,今昔相對,如今的生活真是簡單之至。 做志工經驗分享,當然必先備課,平時持恆練槍就是備課。然而比起這段時間的自主練習卻是相對「貧乏」。因為防疫行動受限卻豐富了自主練槍的質量,堪稱因疫之限而另有所得。 其實,這種「簡單」而「純粹」的練槍生活,漸成於長年的生活習慣,深化於退伍之後無「官」一身輕,更深耕於暫停去體幹班做志工,進而「內化」於防疫期間的限縮。 不追述少年十五二十時從師學藝的懵懂,也不再訴說軍職二十八年的執著了,只約略談起退伍之後的轉折。 那時候,每日猶似仍在軍職,急急趕往營區,儘管不知是否有幸得以參與分享。雖然,既去之則安之,有課可上則教學相長,無則自主練習,但無可諱言,悃悃初心、汲汲其途,未能如願難免若有所失,匆匆往返的驛動似乎也對練習的心境與質量有些影響。 從決心只應邀行槍而不再自動彎靠營區之後,每日就在社區附近的籃球場及公園運動,而且一日總有兩回各約兩個小時的獨練,我戲之為按表早午操課。那是一日兩頓正餐,猶且不計興之所至起舞弄槍的「小菜」「點心」呢。 練槍是我四十餘年來始終不中斷的功課。因志業而堅持,因堅持而習慣,因習慣而興趣,因興趣而眷顧,因之而人槍相依相應,自此不再只為懷抱的「大我」理想,更因一槍在手入心而浸淫於「小我」的自在自得。這也是我自動自發、持恆以之、樂此不疲、甘之如飴的根由。這個心境的轉換與昇華,讓我練槍益趨於日常如常頻繁。 我常強調練槍得「開放手身步」方能保持機動靈動,其實,秉持「發揚槍道」、「厚實戰力基礎」、「紮根國防體育」的初衷戮力追求目標,雖是我砥礪心志、堅持行動的座右銘,但也只能盡其在我,卻無法避免橫生枝節或變因,唯有抱持「平常心」具備「開放的心」乃可不為所動的用槍、不為所限的行槍。 在揚槍、行槍的路程中,幾經轉折,我是如飲冰水自有體會。慶幸的是,潛修終有徑,不忘初衷人多助,一潛一行,磨礪間每見鋒芒,轉折處常有浪花。槍道峰迴路轉,轉折得有轉進,迂迴其實是攀高。 歷經退伍後的沉潛進修,在體幹班做志工,乃能稍具貢獻;又歷多年的教學相長,更有前鋒干城之行,也因長年無時或忘磨礪槍尖,方得以不辱付託,完成使命。那段南北往返串聯的經歷見貴人、得知音,令我銘感五內記憶猶新而更有所堅持。 數年後,《軍民通用刺槍術教材》及《槍術入門之道-活學活練活用》正好陸續出版,書可作我分身說槍,我能為書現身演槍,正好書與人相得以揚槍行槍。 時時處處不忘練槍,槍在手更在心。無物不是槍,化物皆為槍,人槍雖可冶為一體,練槍終究不以滿足自我為限,尤願能為完成大我略盡棉薄心力。就在此時,隱隱聽見打開槍架取槍驗槍槍枝摩娑的聲音。但願啊但願,不久之後,又見用槍刺槍,更聞「氣刀體一致」震天價響的殺聲……。
-
在海上
以為可以把腦海掏空了 藍天,只是接著的事 慢慢不再受水波牽制 可與船隻平起平坐 於是遨遊的天空 讓自由的海面,繼續成長 無數夜晚 世界已看不到盡頭 而最後找到的,一片月光 像一加一等於二 走得更近寂寞愈遠
-
打開日記都是你
是什麼時候開始寫日記的?我也很難回答,不過,高中的確持續寫了一段時間的日記,擺起來是兩、三本,幾乎每一天,都有抒發自己的心情,以及為賦新詞強說愁。其中有一本,就是記下暗戀一位女孩的心情。那時候,我們是筆友,隔幾周魚雁往返,把高中點滴記錄下來,順便問一些內心想問的事情。等待信件的期間,我知道她也喜歡寫日記,遂跑到書店去挑了一本日記,希望可以跟她一起。 原本,我的日記就好像流水帳似地,記錄每一天的所作所為,最多就是比較特別的發現。但自從認識她之後,這本流水帳的日記也變得豐富起來,開始出現我們共同的事情。我沒想到,這本日記居然可以記錄我們的事情,當然,它也記下我們的結束。我常說,在另一頭的你的日記,裡面有沒有我的一席之地,還是,我本來就是你的過客,只是有空聊聊天的筆友,沒有太多的曖昧與遐想,如果有,那也是自作多情,畢竟這樣的身分,能夠不見面,就是把自己的想像拉到最高。 而我們始終沒有見面,透過文字,透過照片,在另一端思念著她,想像著如果見面,會有多大的刺激。雖然,她可能已經把我忘記,把過去的那段感情忘記,但至少我還是記得的,我用著日記,記下我對她的感覺,那種感覺是很單純且直接的愛,當然對於那時候還年輕的自己,反正日記就是一種很好抒發情緒的東西。就這樣,我的日記開始寫下有你的日子,以及那些內心的變化。沒有談過戀愛的我,暗戀已經是箇中高手,那些被翻出的記憶,其實可能是人家不願提起的回憶。可是,既然都已經幻化為文字,寫在我的日記,那就是屬於我的東西,屬於我的專屬回憶,那些雖然已經是過去式,但現在看到,內心還會湧入一股溫熱感動。 打開日記都是你,只可惜你已經遠去,你已經找到好的歸宿,找到好的地方可以離去。我以為自己的真命天女,就是你,所以拚命追求,最後還是沒有下落。那些日記不只是記錄我的想像,還有那些失戀的歷程,只要有網路,人人都可以寄託不同的方式,就像現在日記也有線上版的,相當方便,至少在對方的老東家有位認識的好作者剛好分享故事,才知道用日記寫下一些紀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倘若我開始斷捨離,我也不會輕易地把它丟棄,就像有你的美好珍貴記憶。 而打開日記都是你,你再也沒有聽見,我對你表達的心意。我知道你離開,我們沒得見面,你就成為人妻,你我之間再也不可能。只是,我愛你,或是我喜歡你,不代表我們就一定要在一起,反正,只要你幸福,我就會開心。我想,就像當初我們在信中說的,要祝彼此都幸福。雖然我很想給你幸福,很想讓你知道,我會給你幸福,可是,如同日記所寫的,那都是不可能了。打開日記都是你,或許這是一段美好又殘酷的記憶,也或許過去的我,不願意就此想起。但當整理的時候,翻到這樣的紀錄,又會讓人回到過去,回到有你的日子,回到抱持希望的時光。
-
文學三論
何謂文學?如果要為文學下個簡單的定義,綜合學者的見解,「文學」是作家運用優美的字句、辭采、結構、聲律,以語言為工具,呈現人類的思想、情感與想像,以反映社會、美化人生。一般分為小說、散文、詩歌、戲劇,併稱為四大文學體裁,我們也可以據此區分文學與非文學,基於篇幅,本文僅就散文、小說、詩歌等三類,試談如何評之,以就教諸先進。 一、評散文 散文,絕非坊間所謂「煽情式」的感嘆語,而是有其嚴謹的筆法。一般言,散文是一種沒有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形式,易言之,凡與韻文相對者即是散文。我國散文從先秦諸子散文發展而來,歷史悠久,並有所謂哲理、歷史、山水散文之分類,代有散文名家名作,新文學後之現代散文,仍衍於傳統之筆法。 基本上,散文可分為廣義與狹義的解釋,其中,廣義散文即所謂「形散而神不散」之文體。易言之,不講究音韻、排比,沒有任何束縛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均可稱之為散文。 廣義上的散文,採用了大多數口語對話,全面運用於文學,報紙、雜誌、百科全書、廣播、電影、歷史研究、哲學、法律和許多其他形式的交流。雖說廣義散文應用如此普遍,但「散文」一詞,仍多稱呼於狹義散文,以我國為例而言,最早的狹義散文甚至可追溯至先秦。 狹義散文是單指文學範疇內,非韻文之作品。正因鬆散帶來的自由,散文作品表達出的思想,通常有著豐富與圓滿的特色。 而所謂的現代散文,係指民初新文學運動以來,以白話文為基礎,承襲古典文學之神髓,復取西方及日本風格,在大時代風潮中,以鷹揚多情,橫槊賦詩的章法,為這新時代所賦下的散文。以梁啟超的《政論》作為代表,他的文體淺近,間雜俚語,已與桐城派的古文大為不同。 1917年,胡適和陳獨秀等人提倡文學革命,以白話文為中國文學的正宗,主張建立通俗易懂的社會文學,一時群起風從,成為與詩歌、小說和戲曲並列的文學主流。 此期間,或強調散文的真情實感;或力主時代的脈絡;或疾呼散文美的實在,在這些波瀾壯闊,轉折崛起於二十世紀初,其主要特色,多用語體,較為平易,較少摹仿古人,較歐化,著重個性,題材也較廣。其易讀、易寫的特性,使這種文體被運用得極廣,可說是人人懂寫。此文體就意境上,依然可略分為知性及感性兩類散文。 就歷史言,古今中外的散文都是感性、知性同時或者參差發展。在我國,雖說傳統散文,向以議論為主,但早在先秦諸子中,已不乏抒情文字,許多議論性文,就常有精彩的感性流瀉,太史公的《史記》最為動人。就初學者言,若能掌握到這兩種特性,對散文之入門,自有潤色開花之效。 感性散文的最大的特色,是作者真性情的浮現,其重要的特徵是真摯性和抒情性。抒情性係指以情代事,以情感人。情真意切,感天動地,行之於文,纏綿悱惻。由於有上述特質,墨氣所射,每多呈現作者的真情愫,所以閱讀感性散文,就如同結交一位親近朋友,讀者日漸熟悉作者的生活、人格、情懷,以致最易與作者之間融融泄泄。 而知性散文係用一定的立場、觀點、闡明客觀事物的道理。其最大特色是避開作者個人的情愫,以表現其思想、見識、智慧。重要特徵有議論性、說理性和邏輯性。千巖競秀,論是辨非,以議論為主旨;說理性係指層層推進,以理服人;而邏輯性則是以邏輯思維來論斷事物。由於有上述特色,知性散文,作者與作品的關係是超然玄遠的;不像感性散文,給人一種摯友促膝握談的溫馨親切感。 散文是一種流露自我的文章,若全力抽離情感,放棄與生俱來貪嗔癡愛,紅塵慾念的感性,則似乎走進了有筆無文的荒漠;但感性散文又往往流於濫情。因此與其他藝術一樣,圓融是非常重要的。若能中和兩者之長,所謂知性題目感性寫之;感性文章以知性申之,會通為感性與真摯的筆意,自有另一番水活石潤的風貌。 二、論小說 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通過人物的塑造,及情節、環境的描述,來概括表現其境界。「小說」一詞最早記載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而我國現代意義的小說,是從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所濫觴,經過漢末六朝的筆記,到唐傳奇、宋話本等而成熟,再傳至明清以四大奇書(後《金瓶梅》被《紅樓夢》取代,成「四大名著」)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和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至於西方文學,一般依小說長度區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及短篇小說等,然而,一般言,小說也都緣於虛構。 雖說小說這名詞直至《漢書》才出現,且列在十家之末、九流之外:「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但若從其敘事功能來看,二千多年前之古典文學,如《山海經》、《楚辭》等神話、寓言、志怪等,均已具備了小說之基本條件。而以白話寫就之唐代傳奇,宋代、元代話本等,更為明清小說之盛世奠下基礎。 但真正現代白話小說之出現,要到五四時期。始於鴉片戰爭、終於五四時期之中國近代小說,可說是現代小說之先聲,顯者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所倡之「新小說」和「翻譯小說」。這些小說在「戊戌變法」,到1917年文學革命十年間,風行一時。可說是中國小說,由傳統過渡到現代之橋梁,其歷史價值不容忽視。 尤者,彼等在觀念上,均已拋棄過去視小說為閒書之陳舊看法;在功能上賦予小說之較高期待,如康有為所言:「故六經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正史不能入,當以小說入之;……。」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更直言:「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 當然,康、梁等人之說法,雖提高了小說之地位,但彼等將小說功能過分高估,也不切實際。五四以後,現代小說在時代環境更迭,及西方小說之影響下,開創了中國小說發展新紀元,湧現了大批優秀小說家,及深具影響之傑作。1949年以後,兩岸文學雖各自發展,但都為小說界,貢獻了許多足以傳世之作品。 小說紛陳各具其道,應如何論評?以西方來說,十八世紀末,義大利劇作家(Carlo Gozzi)曾經宣佈,世界上只能有三十六種劇情;德國的(Schiller)不相信,費了多年想要突破這說法,結果還是服輸了。直到二十世紀初,法國的(Georges Polti)引證了一千部戲劇,兩百部詩歌小說,重申此說。而在技巧上,以歐洲傳奇之「垂直透視」為例,這種以意義的掩映重疊為中心,不重邏輯次序,與水平連接的筆法,較之於左傳敘事之境界,深而論之,毫不遜色的。 凡此種種,均已直指,如將小說作為一項文類,是有其條件的,而非「說故事等同小說」者,所能憑空舖敘的。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