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晨
太陽緩緩探頭 像 早起忙家事的母親 深怕 吵醒一家子大地 卻 驚落滿天星斗 公雞正睏睡著 路燈攪亂作息 一夜 啼到無力 我像患了職業病的幼教老師 竟欲與曉日分享黑夜和黎明的道理 靜謐 此刻 勝於昨夜 真乃眾人皆睡我獨醒 身體疲憊 心情愉悅 如同那年一大清早在建功嶼沙灘上 踩下人類第一個腳印的感覺 我不知太陽能否理解黑夜 與黎明的差別 也無興致哼唱那首歌曲— 〈白天不懂夜的黑〉 唯我意識到太陽 急欲起身窺探黑夜 看來還是聊些別的吧!比如說 子夜猶能傾聽蛙鳴 之後則為雞鳴所苦 起身喝過幾次水 沖過兩次馬桶 頻看時間 數著自行改良 放慢節奏 千百遍仍是 「一隻羊」的數羊新招 單調緩慢的新招該是有用的 惜 人生經常事與願違 遂 太陽在我眼皮底下升起 然我因此未失之東隅 正 獨自享受著 一夜無眠後的 晨 哦!大地你無須甦醒!
-
饒恕
再相遇的那天 我們還是懵懵懂懂 青澀的愛情 遇見了以後更懂得珍惜 眼淚與歡笑 飛舞在塵封的回憶裡 可不可以不要分離 能不能再說一次我愛你 你的離開 彷彿是懲罰了我的自私 但又有何時能明白 因為我不想失去妳 在沿海公路奔跑 請饒恕我的少 缺失的那一部分 需要你來為我補好 在沿海公路奔跑 請饒恕我的傻 想要再次的牽起你的手 一起走到天堂口
-
人生無常,把握當下
接連金門日報副刊文學,讀到何壓玉老師發表的文章,圖文並茂,意義非凡,尤其同學會一文,筆者雖是金沙國小第37屆六乙(金沙國中第19屆)畢業,唯讀完描述第35屆同學會全文,令人感動,因為,文中諸多人物,都是筆者在金門小浦頭古厝老家的好鄰居及學長(姐),再者,何老師及其夫婿楊金通,都是我們金沙國小的老師,何老師教音樂(第37屆六甲班導),楊金通老師則教數學,亦是,金沙國小鼓隊指導老師,更是,家兄王天福的班導師(沙小第29屆六甲畢業),他們乃杏壇伉儷,作育英才,臨老,更把昔日在金沙國小犧牲奉獻及美好人事紀錄,著實令人感恩、欽佩! 近期,內心澎湃不已,再次,喚起筆者,想舉辦金沙國第37屆六乙第2次國小同學會,或許,因拜讀何壓玉老師發表的文章所賜,而且,我們亦自金沙國小第37屆六乙畢業37年,著實巧合,再者,2020距離筆者於1999年(高二)號召舉辦的第1次國小同學會,已邁入30個年頭,諸多同學,遠離金門家鄉,散居各地,也有人,則刻正面臨生離死別之難關! 在何壓玉老師發表同學會一文啟迪下,筆者在2020/5/11(一)剛成立金沙國小第37屆六乙LINE群組,目前陸續正在邀請35位失散多年的六乙同學加入,希冀藉此LIN群組,成為彼此情感的交流,待新冠肺炎疫情緩或結束時,在2020年舉辦金沙國小第37屆六乙國小同學會,2020/5/15午後,沒有下雨,窗外,酷暑悶熱,筆者拿起手機,在金沙國中19屆群組裡,發現沙美戰鬥營創立者張玲月張貼,請同學默唸阿彌陀佛為歐陽榮陣同學集氣,經筆者詢問下,才知,昔日我們六年乙班總是充滿笑容的同學,目前癌末,在安寧病房,等見親人最後一面,著實令人感傷,筆者遂於金沙國中19屆群組留下,歐陽榮陣同學,加油,我們金沙國小第37屆六年乙班全體同學,都在等你一起參加國小同學會。 2020/5/15(五)金沙國小第37屆六乙加入群組的成員,來到10人之際,才發現,我們六年乙班全班36人,已往生2人,1人癌末,目前在安寧病房。或許,我真的回來六乙晚了,希冀,藉此文,能幫過往總是充滿笑容的歐陽榮陣同學集氣,並祝福他,順利度過難關!
-
等待有緣!
每一位朋友的離去,都促成吾人的覺醒。 人類的會遇乃至相知相惜,沒有一定的道理;而曾經的好友卻轉變為形同陌路,其中必有因由。 人際關係的詭譎多變,往往存乎一心,而左右這一心的,則可能是吾人所失察的微小事件。俗諺云:「愚鈍者被賣了,尚且幫人數鈔票。」誠然,凝視無緣朋友離去的背影,正是吾人得以覺醒進而成長之時。當人們到了不再為人際之生滅而逢迎或沮喪時,正可謂漸次邁入身心成熟的心靈自由。 友誼的短暫是必然的,長久才是異數。如果贈送些小禮物,偶爾請用餐竟想要對朋友情緒勒索,期待朋友與其嫌惡之人不接觸。因朋友與自己討厭之人有接觸,而疏遠之,則為常見的遷怒。有太多的原因,常常是想也想不到的,會讓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產生變異、疏離。因為事情的發展而各奔西東,是最常見的一種,佛家曰:「有緣千里來相會」。反之,無緣對面不相識,尤其在失聯一段時間之後,雙方都有不同的經歷與變異。 曾經有一位眾人眼中有如「明星」般的朋友,她應對得體,時常熱情關心人、照顧人和鼓勵人,她身邊總圍繞著靠她能量生活的人們,其生活有如眾星拱月般精彩、尊貴。我數十年前在住家附近一個社團中認識她的,也來往過一段時間,在我們的孩子都還小時,她甚至跟我提過「易子而教」的建議,後來因為我搬家且工作忙碌,而未完成「易子而教」的期待。 轉眼多年過去,我們的孩子都長大了,她也時不時從網路通訊帳號,遠距傳來鼓勵我的問候文字或貼圖。過一段時間我搬回原來的住家,再度於社團看到她時,她已中風了,是坐在輪椅上咬字不清的病患。月亮黯淡無光,星星就各自明亮,除了看護,她的身邊少有人圍繞。 多年來,與她的友誼雖有間斷,但一直是我深信不疑的。然而,之前我竟然看到從她的網路帳號,傳給我「妳去死!」這樣的字眼。雖然隔不多久她已經收回,但是,這種軟體即使發文者收回,受文者還是能從提醒頁面看到。 接到此咒詛式的發文,我非常詫異,這完全不像她的溫良處世風格,而且,我忙於諸事,近期與她鮮少互動,篤信無嫌隙。然而,我的朋友確實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使我幾乎完全不認識她。我只好暫時與她保持適當的距離,後來從側面理解,她因病產生幻覺,自此我才對那封奇怪的發文釋懷,不會誤以為自己哪裡得罪了她。 準此,我深刻意識到「妳的離去,是我的覺醒」,正如我只好與「她」保持一定的距離。沒有關係的關係也是很好的關係,至少彼此不是敵人。「不反對吾人者,暨幫助吾人。」遇到「無緣」的人際轉變,平靜看淡就好。 曾經熱絡,熱情相待的朋友,卻因細故而離別,有時確實讓人感傷;新年不妨交新朋友,且留在身邊的才是真朋友,若是朋友要走就隨他去吧!讓吾人學習等待,等待那有緣,即將不遠千里而來之人。
-
回憶廖風德
「這麼多年了,還有人記得誰是廖風德嗎?」我思忖著 升大四那年,聽歷史系學長姐說廖風德老師在系上開「台灣史專題」課程,給分滿「營養」的,修課同學很多;此外學長姐說廖老師是國民黨籍立委,平常很忙、常請假,也不太會補課的樣子,在如此強大的「誘因」,加上我喜歡台灣史,又盼望甜美分數,二話不說就選廖老師的課了。 印象中從來沒有看到老師穿著休閒裝來上課,每次都是西裝筆挺出現、西裝筆挺下課,講課內容事隔多年,也忘得差不多了,現在只記得參考書單中有代表著台灣農村生活的田野調查報告《小龍村》,還有1970年代張光直主持的「濁大計畫」;大四下學期繼續修廖老師的「台灣史區域研究」課程,這次老師希望同學們在期中考後擬定要研究的區域,由於當時想研究太平山森林鐵路做我未來研究所碩士論文題目,就把目光放到日治時期因太平山而興起的宜蘭縣羅東鎮,用歷史研究的角度分析羅東興起的原因,以及林業的發展,我知道老師的老家在宜蘭,但並不是想跟老師攀關係,而是真心想要研究這個地方,老師聽我的口頭報告,點頭稱是,我就照著擬訂的脈絡撰寫報告,而期末也得到不錯的成績,大學生涯畫下了Happy Ending。 由於老師還滿常請假的,為了給修課同學一點彌補,老師請修課同學在政大學生餐廳「憩賢樓Ken & Richard」吃飯,老師一開始就點了兩瓶法國波爾多的紅酒,向同學們大談他的「品酒經」,例如:紅酒的瓶底要厚、軟木塞要薄,這瓶酒才算是頂級的;喝紅酒的時候,要先一小口喝,讓紅酒的香氣在喉頭間醞釀之後再慢慢地入喉,方有「品酒」的優雅。初生之犢不畏酒,老師向我敬酒,我一飲而盡,老師覺得驚艷,誇我真是「酒國英雄、千杯不醉」,我笑說這應該是阿公、老爸酒量也不錯的遺傳吧!接著提到歷史系老師們的酒量都很好,尤其是系主任彭明輝老師,他的大肚子就是喝酒喝來的……,跟老師唯一的一次聚餐,就在愉快的氣氛下結束。 時光荏苒,2008年馬英九勝選,內閣人事布局酬庸有功,時任國民黨組發會主委、譽為「福將」的廖風德老師受層峰垂青,發表擔任內政部長。正當我內心欣喜「哇!修過課的老師要當天下第一部的部長,真是政大歷史的光榮」時,不幸的消息傳來,廖風德老師與師母在住家附近的台北市文山區140高地公園爬山,宿疾復發撒手人寰,當天是2008年5月10日,距離上任只差10天,徒留無限的遺憾與不捨。 說來慚愧,廖老師去世,看了許多紀念文集、參加追思會之後,我才慢慢地瞭解廖老師這個人,說他是「被政治耽誤的文學家、歷史學家」絕非過譽。廖風德是政大歷史系第一位博士畢業生,論文《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是研究國共鬥爭、國民黨失去大陸江山的學術專著;鄉土劇「親戚不計較」乃脫胎於他的原創小說〈隔壁親家〉,他也有個具有詩意的筆名「蕾夫」;由於也研究宜蘭故鄉,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請其撰寫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史讀物,而有《臺灣早期開發 宜蘭地區》的問世,我小時候就有翻過這本書。 或許人性的通病就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但廖老師的驟逝,對我來說,不只是國家的損失,更重要的,是一位典範人物的消逝。歷史系常被人笑說只能埋首書堆寫文章做研究,或是當歷史老師誤人子弟,更好笑的就是挖死人骨頭!廖老師的一生,或許可以說是「學而優則仕」,但如果就他當內政部長這件事來看,或許你可以說他是跟對了人,雞犬升天,但這能夠給歷史系的學弟妹當個標竿學習對象「歷史學得好,也是有機會當政務官,發揮經世濟民的理想」,只可惜真的天不假年,倘若廖老師忍住當天的好天氣不去爬山,或許命運就不一樣了吧? 2020年的520前夕,回首一輪十二生肖年序的過往,倘若風德師還在,是不是國民黨能發揮他擔任組發會主委時選戰勝利的「福將」榮景,2016、2020總統大選不會敗得這麼慘?到如今與青年、民心、執政的距離越來越遙遠?歷史沒有如果,也許是、也許不是吧,留予後人評論。 「這麼多年了,還有人記得誰是廖風德嗎?」至少,我還記得!
-
我看「魏斯」
多年前,我在花蓮的「時光二手書店」尋寶,偌大的店裏,只挑中一本畫集,封面寫著「魏斯」。 當時,尚不知他是何許人也,單純被魏斯的畫深深吸引了!書雖薄,卻是那麼精彩,只花了一百元就淘到寶,我覺得好幸運!也暗自竊喜:我的幸運是許多人不識貨才得以擁有的! 回到金門後,再次聽到「魏斯」,是我畫畫班的賴同學提起的,他用一句話形容魏斯:「很會畫白色的藝術家」。 魏斯確實很會畫白色。各種層次的白,他的畫經常予人一種蒼涼孤寂的感覺,對此,他自己的解釋是:「人們常提到我作品中的憂鬱氣氛,而我的確至今仍有這種鬱悶感覺--那些值得我懷念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也許帶有悲傷感。……但我想我的作品不能說是『憂鬱』,而應說是『有思索性的』。」 我在金門經營的二手書店裏有許多介紹藝術家的書,去年夏天我特別又買了一本「魏斯」的專書,陸陸續續看了好幾個月(因為我有太多床頭書跟太多可分心的好事)。 昨晚,我終於將「魏斯」看完了!但不知是魏斯還是咖啡,讓我失眠!無論兇手是哪個,結論皆指向:睡前太興奮是影響睡眠的! 魏斯是美國畫家,生於1917年,我換算他的年齡,若能跟金門百歲人瑞一樣長壽的話,今年是102歲。一生陸續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魏斯,是少數仍在世時即享受到名利雙收的藝術家之一。二十歲首次畫展,第一天全數的畫皆被訂購。 持續不斷創作了40年時,他寫了一篇關於創作的自述,編書的人將這篇放在整本書的最後。一般的床頭書,看著看著就眼皮沉重,可幫助睡眠:而這本「魏斯」卻讓我越看越興奮,終究導致失眠!隔天(沒錯就是現在),還反常搬出電腦,開始分享我的「讀書心得」。呵呵,還好現在不是半夜,否則你大可用閩南俗諺罵我:半夜吃西瓜--「反症」(反常的病症)。 魏斯的成名作,許多人應該不陌生:「克莉絲蒂娜的世界」,描繪一大片緬因州黃褐色的田園風光,左下角畫著他不良於行的鄰居克莉絲蒂娜,背對畫面的她,匍匐在地、望向遠方農舍。畫面透出一種要跟某種事物搏鬥似的氛圍與無奈--是無遮蔽下的烈陽?遙遠不可及的農舍?還是使得她異於常人的「命運」? 魏斯的這幅畫隨後被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多年後,他自己提到這幅畫時,我感覺到一絲他對社會大眾「國王的新衣」般的調侃。他說,當年畫完這幅畫後,把它擺在那裏,許多人走過去都沒多瞧它一眼。時至今日,如果它沒被收購的話,他會告訴人們,這畫多麼有金錢價值。然後,人們看待這幅畫就會不一樣了, 他們會再三地看這幅畫,甚至從畫裏獲得一些有的沒的感想,並且更加肯定這件藝術品了! 幼年時期體弱的魏斯,一生只上學兩週,輟學之後,一直在家教育。影響他至深的父親老魏斯,是著名插畫家,卻從來不教他繪畫技巧,而是教導兒女自己觀察、獨立思考,不要落入巢臼或捷徑,尤其是畫人像或樹木,更需要自己摸索學習。 魏斯最大的人生打擊,應該是他28歲時,父親老魏斯過世。那是一樁過平交道時發生車禍的意外。突然從人間消失、亦師亦友的父親,怎不讓魏斯悲痛萬分。幸好,魏斯的一生仍比其他藝術家幸運,他擁有賢淑美麗的妻子、陸續出生的兒子,即便連接踵而來的戰爭,甚至160萬美國失業人口的時期,都影響不了魏斯的創作與經濟。誠如他所言,在這方面他是幸運的。 是幸運?是他持續不斷的努力?還是他深知自己要的是甚麼?我認為以上皆是。他從來不滿意自己的任何一張作品。當他創作時,從不願被打擾、被看到,他總是躲起來畫畫!有次跟他合作的友人模特兒拉斐,與他氣味相投--同樣不願被任何人看到,所以他倆總是躲在小閣樓偷偷進行這創作;他的模特兒還特別在門上裝了鎖,以防他們離開時被人闖入!您不妨試想一下,他倆的投合、竊喜、安全感以及滿足感吧! 魏斯的畫到底帶給他多少財富?他說,他從來不看存款簿。他的太太會幫他保留幾張非賣品,例如他在這篇自述裏主要針對的創作「愛國者」這幅畫,至於其他畫則會賣掉--但就他來看,所有的畫都不必保留,因為沒有他一張滿意的作品! 魏斯一生的創作特色都是「孤寂風格」。終其一生,他描繪的只有賓州的故鄉小鎮以及偶爾去渡假的緬因州小屋附近;即便人們慫恿他出國啊去歐洲啊增廣見聞啊讓你創作更寬闊啊,他都不屑一顧,並認為那些從歐洲回來的是傻子、喋喋不休說著旅遊經驗的人真是厭煩!原因是,他認為自己的故鄉像個寶庫,已經讓他探究不完了,何需它尋?無論畫人或畫風景,他終身致力追求純粹「美國感」,他自述裏提到他畫的友人(拉斐.克蘭,「愛國者」畫作模特兒)未經污染,就像一顆純種的美國蘋果。 你或許可以從他特異的行事風格當中,探出藝術奇才的訣竅:「我經常在夜晚走進畫室凝視自己的作品,在黑暗中透過月光,使我以一種不同於日間的心情來看畫--欣賞畫中的抽象本質。」魏斯活在現代,卻捨燈光而就月光;我認為透過黑暗可以掩蓋某些部分,也可以凸顯某些部分,就像畫家為了獲得更大的(明暗)反差,經常邊畫邊瞇起眼睛看他所要描繪的物件,無非是一樣的道理?有些畫家還會將他的畫作刻意反掛,這些看似古怪的做法,都有其意義。 魏斯不知他的畫賣多少錢?他認為:不能太貴,因為如果太貴,那他的模特兒友人,不就會有被利用的感覺? 魏斯畫人,不追求「像」也不追求「美」;他所銘記的是,模特兒讓他觸動的「那瞬間」,並且努力把那瞬間表現出來。他畫一位禿頭老人穿著往昔軍服、上面掛了許多徽章的畫,名為「愛國者」,他努力營造、表現出模特兒背景的感覺是戰爭印象的「污濁、骯髒、煙草汁及汗臭」。 他擅長刻畫被畫者的內心感觸;例如他畫一位表情驚恐的人,半張臉在陽光下、半張臉在陰影裡,打扮貌似農人,微彎的背,兩手交叉在胸、膝蓋之間,整個人嚇到縮起來,要不是坐在椅子上,恐怕會墜倒的那種姿態……,魏斯想表達的是,那瞬間農人聽到烏鴉從上空飛過,驚恐的模樣是因為他相信這是不祥之兆(因為他們總是遇到不幸,所以更加迷信,這是我個人解讀)。 再例如,他畫鄰居克爾的側面,只露出一隻耳朵,天花板有兩個金屬釘子以及裂縫,他想呈現的是:克爾聽到樓上地板(他家天花板上面)突然傳出聲響的「那一瞬間」。克爾側耳傾聽,那表情好像跟魏斯說:「嗨,不單是我,你也聽到了吧?」 畫作沒完成前或正在作畫,都不讓人看的魏斯說:「即使是一個孩子進來批評兩句,我都受不了。」但完成後,魏斯經常會拿去當地一家的雜貨店,把畫放在罐頭食品架上,看畫作跟桃子罐頭上粗糙顏色以及現實物相較之下效果如何?畫完拉斐後,魏斯首先把畫拿給拉斐的家人看,他的太太看了悲嘆欲泣,他兒子一語未發走過去抱緊拉斐,其他的親朋好友看了也是泫然欲泣……,他回憶,那是令他感動的一大經驗。當然,後來這畫也拿去雜貨店了,他常用這方法品評自己的畫。 這本書沒提到的是,1986年魏斯覺得自己夠老了,主動公開,他從1971-1986年,長達15年期間以鄰居看護赫佳為模特兒,畫了許多水彩與裸體素描,藏在朋友家的閣樓(魏斯太太請不要難過,當然是畫別人, 難不成畫您,哪位藝術家有這種前衛與胸襟啊)。之後,也特別舉辦以此為主的展覽。 閱讀這本書的期間,我一直在想「連納德E.B安德烈」這人是誰啊,是親人還是「大戶」?因為他收藏了大量以赫佳為模特兒的素描及水彩。翻到文末的魏斯年譜,答案揭曉,魏斯將240幅赫佳連作,賣給了收藏家連納德E.B安德烈。書中還有一張魏斯跟他的合照,魏斯兩手撐著屋門的小矮木門,露出難得的笑容;兩人都沒看鏡頭,倒是相視而笑……。這讓我忍不住揣想其中有何奧妙?魏斯一口氣把大批的「赫佳」都賣給同一人,是為了方便日後展出嗎?(像梵谷因為生前作品只賣出一張,所以荷蘭才能有個館藏超豐富的梵谷美術館)還是他太中意這個收藏家了?依照魏斯的個性,他並非一個金錢至上的人,想法從不流俗,因此我更好奇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合照中的他,一派輕鬆,莫非他心想:「我太太很討厭那些畫,所以剛剛統統賤賣給你了(約600萬美元)。表面上是你賺到了,其實最樂的是我,我終於脫離苦海了!」(歹勢,把溫柔的魏斯太太想得如此陰沉又強勢,這純粹是我不當的幻想)。 最後,回歸到屬於藝術的嚴謹話題,僅將魏斯自述裏幾句撼動我心的話,與大家分享: 「緬因州海邊砂礫淺灘的白色蠔貝也令我激動不已,因為那是來自海的--海鷗從遠處銜來,陽光和與雨水使它變成白色,旁邊還豎立一根樁木。大多數的藝術家只注意處於那兒的對象本質,而未注意形成它的各種因素。」 「說來奇怪,當我開始有難以言喻的感受時,我的頭髮變會豎立起來,而且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止我去做它。」 究竟是咖啡,還是魏斯,讓我失眠?結論是兩者都值得!甚至還鞭策了我,寫下這篇心得,神奇啊! 向魏斯(Andrew Wyeth)致敬!(2009年1月16日,92歲的他病逝家中)
-
五月
五月是溫馨的季節 康乃馨燦爛了母親的容顏 山在微笑 海更情深 五月是思念的季節 康乃馨憶起了母親的容顏 山色蒼鬱 海水更藍 五月是怎樣的季節? 我摺了一朵紅色的和 一朵白色的 康乃馨花
-
月夜組曲
之一 天空很累 貪戀苦澀的 咖啡一杯 或是害怕 熄燈後的 漫漫長夜 只能漠然地 與85度C 相陪 等待打烊白天的 黑夜 之二 漂浮的靈魂 拖曳在繁華擁擠的 台北之夜 交錯的 陌生的鬼魅 帶走的影子 慢慢枯萎
-
兒子的「我愛你」
記憶中小時候的我,喜歡稱呼媽媽叫「媽咪」,我找到許多以前寫的母親節和生日卡片,最後一句都不忘寫上「媽咪,我愛你」。 等我當媽了,才知道我每個撒嬌都是給母親最棒的鼓勵。 兒子自從會完整表達之後,幾乎每天都會跟我說「媽媽,我愛你」,有時候調皮被懲罰後也會嗚咽的說他愛我,害我聽的很捨不得。 去年的端午節,2歲多的兒子在學校做了個布粽子給我,老師特別跟我說:「你兒子強調要選粉紅色的粽子,因為說要送給媽媽。」聽到的當下,媽媽整個很「驕傲」。回到家,哥哥迫不及待拿出美勞作品,像是戴項鍊一樣的幫我帶上,我的內心十分溫暖,兒子果然是媽媽的小情人。 今年的母親節,哥哥借花獻佛拿著玫瑰花跟我說母親節快樂,弟弟也模仿哥哥的樣子獻花給我,爸爸也遞上一份,媽媽我在家的地位實在很「崇高」啊! 睡前時光,是我和兒子說故事聊心事的時間。兒子最近認識人類死亡這件事,我用「成長」這件事向他描述,就像小嬰兒會長大成兒童,然後變成爸爸媽媽一樣,再變老像阿公阿嬤一樣,如此解釋人的生老病終將走向死亡。或許這實在無法讓一個小朋友理解,但是哥哥聽完說「媽媽你不要死」時,我其實很難過,過了一會兒才回覆他:「不會,媽媽會一直陪著你。」 孩子的爸時常會提醒我:「小孩大了要懂得放手,他們有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家庭,只有我是會陪你走一輩子的。」「愛」,是最打動人心的溫暖,感謝孩子們愛我、依賴我,我也因為這份愛而強壯,我愛你們,永遠永遠。
-
古崗湖
1. 一煙帶雨晚霞中,照與梨花滿樹紅。 古徑蝶飛人跡外,疏林葉落鳥鳴東。 柳絲無力催詩句,湖影留痕入夢叢。 漫看浮雲來且去,眼前光景太匆匆。 2. 古崗雲水洗風塵,彩筆難摹畫裡真。 樹老樓高三丈尺,花開月滿一湖春。 山圍暮影燈初上,戶接星河雨後新。 待過夜長攜旭日,隨由鷗鷺駐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