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閱讀的重要性
「有多久沒讀書了?」對於某些人是個尷尬的問題,平時缺乏閱讀動機之外,就連買書動力也付之闕如,甚至有書店在門前貼起「人進不來,書出不去」的莞爾對聯,引發不少出版業的共鳴。 聯合報民調中心進行「2018年民眾閱讀行為調查」分析,其中6成5的受訪者整年沒買過書,近4成受訪者一年內連一本書也沒看過,高達3成2受訪者最近一次看紙本書已是一到三年前,甚至有1成9受訪者表示超過十年沒讀書,顯見國民閱讀力逐年下降,長以此往不可不慎。 管理學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曾說:「文憑只是個繼續學習的資格,是教育的起點,不是終點。」閱讀行為亟需情緒與動機,文憑主義的升學制度之下,讀書過程或多或少都帶點功利,長期灌輸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憧憬,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氛圍,但現今畢業等同於學習終點,信仰閱讀的人逐漸凋零,多數人根深蒂固認為學習是為了考試,剔除考試的因素,卻不曉得學習所為何事,欠缺恆久的學習動機。 此外,數位時代來臨,低頭族滿街跑,現代人聲光過度刺激下,喜愛圖像與音效,對於周遭人、事、物漸漸喪失耐性,社會民粹當道,不尊重專業意見,僅願意接納屬於自己的訊息,無關自我利益皆置之不理,手機充當讀書工具,靠著臉書閱讀,短促且龐大的訊息充斥生活,專注於網路無名氏的喜怒哀樂,卻無力分心於現實中人際交往,社會疏離日益嚴重。 學者佛羅斯曾述:「關於閱讀,我喜歡把它想成是一趟旅程,在熟悉的世界中流放自己。」每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經驗需要倚靠時間去累積,然而,時間總是無情,人之生命也有限,不可能經歷世界上所有的事,經驗的老本也會坐吃山空,此刻廣泛閱讀存在極大的好處,透過閱讀去內化別人的經驗,以換取未來的時間及空間,何樂而不為呢? 《莊子》闡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學習是無止境的,許多優秀的人才多為跨領域,在不同領域的學科中,以不同角度詮釋相同事物,不同專業領域都能保有一席之地,現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斜槓青年」都是藉由閱讀自學拓展知識領域,此為最好的印證。 俗語說:「智者勞心,愚者勞力」閱讀實為沁入思想、深思熟慮,以及內化思考的過程,猶如吃飯睡覺一般,不啻是基本作息。身處「不讀」的年代當中,閱讀力反而是添加翅膀的超能力,只要培養良善的閱讀能力,關心各角落的大小事,便能徜徉於世界之中,縱橫無侷限。
-
文創一日遊
晴明午後,陽光落灑在樹屋的葉枝,濃翠明豔、溢滿芬芳,青榕樹下擺盪鞦韆,傳來陣陣孩童的笑聲,老式的建築物聳立在雲影中,舊式火車停駛在風中,如畫一般復古寧靜。 台灣的舊酒廠歷史百年有餘,嘉酒文創園區當年是以高粱酒著名,安排酒類精心的製程,如同往常釀酒、包裝最後到運送過程;精心設計豐富多變的DIY,包含木器彩繪、圖像袖珍和檜木燒烙等等,引領我們走進異想世界,讓我們去了解酒類在地文化,加上定期舉辦的樂團會來到此地表演、慶賀,使在地酒類文化不會隨時間退去。 文化創意產業,透過獨特的創意和智力資本的投入,讓產出的結果帶來豐富的能量,發揮全面優勢,包含保存的場地、古色古香的建築、特有別緻的文化和歷史,整合應有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率,讓文化以及產業都能代代相傳,推廣於世人。 ▓飲酒警語:未滿18歲禁止飲酒。
-
心獨白
雲層端頭我無憂 天際山巔任遨翔 千里之後 暫歇待飛 一生耕耘我盡心 田畝河床天天傍 辛勤之後 沐陽尋樂 緣生起 互依伴 片刻 串成了彼此亙恒的記憶 當緣隨風 散化 自仍牽繫 心譜 思印刻痕 不滅
-
一班四將軍
金湖國中同一班出了四個將軍,引為金門美談。 該四位將軍是陳國增、吳有明、何復明和鄭有諒,都是湖中第二屆的同班同學。 金門從一九八五年元月,顏忠誠晉升為金門籍第一位少將,迄二○二○年五月止,三十五年間,金門共誕生了五十餘位將軍,平均每年產生一點五位。而能在同一屆、同一班、同時間產生四位將軍者,恐屬金門罕見、台灣稀客了。 本人忝為湖中二屆,有幸和四位將軍同窗共硯,迄今更保持密切聯繫,五十多年的感情不容易啊! 陳國增將軍,1954年生,係金湖鎮塔后村人,先後畢業於金湖國小、金湖國中。國中畢業後改投軍旅,陸軍官校四十五期,並曾先後進入陸院戰院及戰研所進修。曾任排、連、營、旅長暨兵工署署長,有完整軍中各級職務歷練。 由於工作能力強,為人誠懇,處世踏實,深受軍中袍澤愛戴。 退役後,熱心公益,舉凡家鄉舉辦公益活動均無役不與;對同學亦熱忱相助,深受鄉親父老的肯定與器重。 吳有明將軍,1954年生,係金湖鎮內洋村人。自多年國小、金湖國中畢業後轉投軍職,陸軍官校四十五期,和陳國增同一期。先後進入陸軍學院、戰爭學院,曾任排、連、營、指揮官、教官、組長、旅長。於八十三年~八十五年曾擔任金門戰車群指揮官,八十八年調升裝甲兵旅旅長,八十九年七月一日晉升少將,九十六年七月調升中將,一○○年六月改派任聯勤總部司令以迄退役為止。 吳有明將軍出身正統陸軍官校,有完整的軍中在職歷練,平時待人熱誠憨厚,苦幹實幹,深獲長官及部屬的肯定。 何復明將軍,1953年生,祖籍湖北羅田縣人,當年隨父親的部隊到金門,就讀金湖國中,住山外村。 五十八年國中畢業後保送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六十一年進入軍情班,六十五年晉升陸軍步兵中尉排長,分發金門古寧頭服務。八十九年於軍管區司令部動員處處長任內晉升少將,同年九月接任台北市團管區司令。 何復明將軍亦畢業於陸軍官校四十五期,並先後進入三軍大學指參學院、戰爭學院進修。曾歷任排、連、營、旅長、主任教官、組長、總教官、處長、司令等職,軍中職位歷練完整。 何將軍於軍旅生涯,表現優秀,凡事秉持著「豫則立,不豫則廢」、「己身正,不令而從;己身不正,雖令不從」的理念,自七十五年至九十一年獲獎無數,九十年更榮獲國防部愛民模範的榮銜,此皆何將軍平時為人憨厚樸實,深具金門人苦幹實幹之精神。 何將軍退役後,除了熱衷蒐羅古玩之外,對於軍民公益始終不曾忘懷,曾兼任過國民黨黃復興黨部的幾個要職,克盡職守,深獲長官賞識,同僚愛戴,下屬敬重。 鄭有諒將軍,1951年生,係金湖鎮峰上人。金湖國中畢業後隨同學踏上征途。 鄭有諒將軍也是陸軍官校四十五期,後又進入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戰研所進修。九十一年一月轉任輔導會,九十六年八月調任台南市榮民服務處處長,九十八年二月調任金門榮服處處長,一○二年七月榮陞台北市榮服處處長以迄退伍。 鄭將軍退役後,潛心筆墨,是金門的書法家,目前在中華書道學會、金門書法學會、金門美術學會等皆有掛職,對於台金或兩岸的藝文展覽都十分熱心參展。 湖中二屆在三十多年前成立了同學會,該四位將軍皆踴躍參與,在群組中亦努力貢獻經驗,精誠團結,蔚為佳話,此乃湖中二屆之光也。
-
那年台北的鄉愁
1992年10月20日,在台北市市長黃大洲的一聲號令下,機械怪手開始拆除屹立三十年的中華商場,僅10天的時間,台北市民的共同記憶頓成瓦礫。當時吸引不少路人隔街觀望,其中有些人感到悵然若失,畢竟它一度是人氣凝聚的繁華之地。 話說1949年大陸各省流民遷徙來台,在這個地段搭棚擺攤謀生,久而聚集達上千戶之多,被視若「都市之瘤」。及至1961年遷入新建的商場,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8棟三層建築,一字排開,從北門綿延到小南門,有50多路公車靠站,五花八門的商家供應庶民大眾的生活用品,招牌林立,霓紅燈廣告在夜裡閃爍,和西門町連成為熱鬧的商圈。 那裡都是外省館子,「真北平」、「點心世界」、「清真館」、「徐州啥鍋」、「吳抄手」、「溫州大餛飩」等經濟小吃,成為鄉誼餐敘之地,喧騰一時,如今那些字號已是封存的記憶。比較偏離西門町的「和棟」有兩三家清茶館,一杯茗茶,一碟瓜子,坐上老半天,大陸來台的基層公務員或軍人是常客,睏了就在藤椅上小寐,是中華商場的另類週末風景。 當兵放假北上,車過萬華平交道,就望見「信棟」樓頂松下電器的巨幅廣告,夜幕低垂,好親切的回家感覺。第一次和朋友在「點心世界」吃鍋貼和酸辣湯,比起部隊的稀飯和饅頭,可真是美食。星期天一到,西門町的戲院有8點的早場勞軍電影,穿便服的軍人可以在門口和別人換票,挑沒看過的片子。 「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像茶葉已喝到沒味道。來台的青壯已步入中年,結婚成家,偶爾唱起「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孩子們聽著不解人事。學校裡教論語孟子,共同校訓是禮義廉恥,學期末地理課要交一張手繪的中華民國地圖當作業,雖然沒見過秋海棠的面貌,卻知道要反攻大陸,解救同胞。 開始接觸現代詩是陸一特的第三年,余光中形容鄉愁是一枚窄窄的郵票,我特別喜歡讀軍人寫的作品,他們都是階級不高的軍士官,字裡行間,有憂時憤世的激情,有離鄉背井的哀愁,大抵意象晦澀,不致踰越政治的邊防。大荒在「流浪的鑼聲」猛力敲出:「鑼聲裡發現自己是一失去居所的蝸牛,赤身而臥」;彼時社會的壞人不很多,仍感到無奈,在瘂弦的「深淵」,讀到那句「向壞人致敬,微笑和不朽」,似有同感。 眷村外的山坡住了兩個老兵,以拾荒維生,晚上買廉價的太白酒對飲。在部隊服役時,我看到更多的老芋仔,戰亂中被捉兵來台,識字不多,莒光日政治抽考,斜著卷子給他們抄答案,運氣好的掛了紅標士官長,上士排附沒幹上的也有人在。退伍後他們沒有謀生的技能,體力尚佳者到榮工處開鑿中橫公路,其餘的找個地方當工友。 大一的國文教授是以前的高中老師,畢業於中央大學,投效過反共救國軍,孓然一身,從不考慮買房子,每隔兩年就要為他另尋住處和搬家。心情不好時常召我陪他喝高粱酒,幾杯下肚開始罵起老蔣,說反攻大陸反個屁,最後中風過世。訃聞是他的一位甘肅同鄉撰述的,將他生平不護細行,人緣奇差等數落一遍,唯獨稱許他對學生真是太好。 出殯那天,以前受惠的學生坐滿遊覽車,不少是本省籍的學長。他們說「老怪」曾經託空軍總司令兒子的學生向老爸關說,出租「新生社」開聖誕節舞會,門票收入充作貧寒學生的學費;畢業前夕包下兩部電影在校放映,全班畢業旅行、紀念冊、聚餐的開銷全都有著落。1987年春,「老怪」入土未安,因為同年11月小蔣開放老兵返鄉探親,為此,我寫了「天涯猶有未歸人」一文刊在大華晚報副刊,表示遺憾。 中華商場拆了,一些弱勢外省居民被迫搬遷,中華路擴寬之後,人心反而變得狹窄,很多老榮民被罵成「中國豬,滾回去」。他們之中有些並沒有回家,將畢生的積蓄捐出認養孤兒,涓涓滴滴,皆是宵衣旰食的辛苦所得。尊崇四維八德的年代倏然消逝,歷史課綱不提列祖列宗,蓍老凋零,從此台北不再有鄉愁了。
-
小徑旁的一朵秋英
入夏了,那些妍紫翠黛的姑娘退場了,退的不甚乾脆,留下頻頻回眸的驚艷,在無人憐惜的小徑上,綻放那微不足道的嬌氣。 瞧妳伸展細微的頸子,在升溫的暑氣下,昂揚起笑靨,多美的小太陽,灼熱了我那瞬間的眸子。 該是戀人唱起南風之歌,在妳睡著前拉起嗓門,一陣雨疏後,天空搭起了橋,如妳繽紛的色澤,可別說晚來風急,將妳披上黑衣裳,在繁星呢喃裡,尋一季南柯的嫵媚。 該是耀眼的疲憊,妳收斂了光芒,只因明天晨曦乍開時候,妳的熱情亦如仲夏陽光,始終感染我的筆,為妳寫下五月溫度,在小徑旁升起的小太陽。 註:午餐後行於中大湖畔小徑見一株橘色秋英昂首於烈陽下,顯得亮麗奪目,故予以記錄。
-
花在刀口上的驚喜
錢不是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有時花點小錢,讓自己心情愉快也是不錯的選擇。 日常中我習慣省省過日子,講省省或許是朋友們眼中的我,可我卻覺得日子過得舒服自在,或許是從小家庭教育養成,啥事都得自己親力親為,可以自己完成,可以省錢,就絕不會另外花錢請人做。這是存在於我血液裡的道德信念,可這勤儉美德卻不能促進經濟成長,因為有進不出怎能活絡經濟呢? 我與老公傍晚散步常路過7-11,總會看到那玻璃門「叮咚」「叮咚」的聲響,人們來來往往買茶葉蛋、咖啡、麵包……等等,人潮絡繹不絕,可是我並不屬於那裡的消費族群,而是屬於大賣場,踏進7-11的次數寥寥可數,老公常戲稱還好這種店不靠我撐,否則怎麼可能門庭若市一家接著一家的展店。 代步的這輛老爺車車齡已近二十年,平常開車總是小心謹慎,車的外表刮痕甚少,但還是看得出些許歲月痕跡,愈是舊車愈覺得不管它。相較於平常愛乾淨的我,每星期總會定期清洗家中一次,反觀,我卻對這每天載我上下班的老爺車不聞不問,雖然不到棄如敝屣的地步,但常用完即晾在那裡甚少聞問,不像剛擁有它時那麼在意它,或許是它舊了,外表不再容光煥發,引不起我為它付出,久不清洗塵土厚厚一層黏在毛絨絨的腳踏墊上,有時路過加油站的洗車房花費了些平日加油積點所送的點數,將老車緩緩駛進洗車閘門內,由洗車工讀生塗抹肥皂,再讓透亮強力水柱驅走車子外表的灰塵,可是內裝污垢卻無法同步,只因已塵封多年,通常我再使盡吃奶的力量也無法將它完全清除乾淨,久而久之從看到了就厭惡到漸漸習慣,將它的髒與我的習慣融合,於是坐上車時我總告訴自己它只是代步工具,只是陪我五分鐘車程,隨時會與我分道揚鑣,不需理會更無需在意,因為它只是「路過」。 俗云:「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對於老爺車我真的也是久不清理,也忘了其髒,有時甚至還會覺得有點髒挺好的。反而是老公看不下去了,總會無意中向我談起,想花個錢請洗車廠將這台老爺車內裝與外觀都清洗打蠟一番,但總被我省省的觀念回絕了。 星期六與友人參加了健走活動,老公說想送給我一個驚喜,約莫兩個鐘頭活動結束後,老公已將車子開到洗車廠,再見到的老爺車已煥然一新。 車內的空氣不知是心裡因素,還是真的空氣變得好了,心情變得神清氣爽了起來,車子變乾淨了人的心情也愉悅了,這錢可真花在刀口上了啊!
-
遺憾
一位媽媽,因為女兒愛上的男人,她不喜歡,母女僵持不下,大吵後,女兒離家出走。母親十分傷心,因女兒從小失去父親,她是母兼父職把她養大。 誰知女兒大學未畢業,就急著想嫁,偏偏這男人又大她20歲,且離過婚,是公認的生活不檢點的男人。母親好言相勸,女兒就是不動如山。 她恨女兒絕情,為愛盲目。過去的往事湧上心頭。她記得女兒小時乖巧懂事,常膩在她身邊,女兒曾對她說:「媽媽,你絕不能先老,要等我長大後一起老!」 女兒上國中時,依然是位貼心懂事的小孩,彼此分享心事。她曾問女兒擇偶的條件,女兒對她說:「她不想嫁,要陪伴媽媽一輩子!」這些話言猶在耳,女兒怎麼忘了呢? 女兒為了男人,罔顧母女情份。有天,女兒打電話給她說:「媽媽,我要結婚了,希望你來參加婚禮,給我祝福!」,但她憤而掛上電話。怎知女兒女婿度蜜月途中發生車禍。女兒車禍死亡,女婿重傷,她在醫院抱著女兒的遺體,放聲大哭。怎知女兒會就此消失?內心有著無數的遺憾啊!
-
金門的沙歲
挖「沙歲」一直是金門婆婆喜愛又總是被禁止的活動,經常聽到先生打電話給婆婆要她別再一個人去挖沙歲,因為挖沙歲經常得頂著大太陽,在沙灘上曝曬3~4小時。沙歲的盛產期在每年的春夏季,婆婆靠著農曆日期計算退潮時間,再帶著她的工具到最近的尚義海域或后湖海域上挖沙歲。 沙歲中的「歲」是躲藏的意思,被稱為沙歲是因為這個生物總是躲藏在濕軟的沙灘底下約2~5公分深處,需要人們挖掘才能找到。而沙歲其實就是常聽到的花蛤,從花蛤的名字也不難想像,這是一種帶著各式花紋的貝類生物,這也讓我想起,小時候外婆家客廳有張鋪滿貝類殼體的桌子,應該就是花蛤吧。花蛤與菜市場常見的蛤蜊不同,花蛤的殼較扁也較厚,肉也較小,主要因為花蛤無法被養殖在低鹽度池水,較難以人工養殖,大多生長在未被汙染的沙灘潮間帶,而潮間帶食物不如人工養殖來源豐富,因此花蛤的肉相對較小。 金門像個被海洋包圍的蝴蝶結,潮汐漲潮與退潮帶來了豐富的潮間帶生物,而這些被海洋帶來的生物夥伴們,也需要人類的保育,才能在人類活動的地域中與人類和平共存。為了讓花蛤能夠永續生長在金門的潮間帶中,過小的小小花蛤就讓牠們繼續在潮間帶成長吧。 花蛤這類濾過性生物靠著伸出殼內的入水管把海水帶入體內,藉由入水管上的纖毛留下浮游生物或微細藻類後,再將用不上的沙子跟過多的海水吐出去,靠著這樣一吸一吐維持生長與生命。而越是乾淨的海域,對花蛤的生長是越有利,在我們享受花蛤的鮮美時,也別忘了一起保護金門的海域,帶給自己與花蛤安全的環境喔。
-
時光記遺
打從小時候,我就是一個調皮、好動的小傢伙,又因要協助分擔家務,不管空閒或忙的時候,都會往山裡鑽、田裡跑,而離我家西北方最遠的農田,就是目前延平郡王祠所在的西南側第一塊農地,該地段吾村居民俗稱「西宮」,突出海面的岬角則稱呼為「西宮鼻」,個人經常出入該地,斯時有一陸軍步兵連駐防在現在郡王祠後側休閒公園之處(民國五十六、七年,前司令官尹俊之公子尹立人上尉亦曾任該連連長,並曾致贈感謝狀予家父,感謝其擔任漁民隊長期間,協助建功嶼守軍急性病患漁船運輸作業之辛勞,獎狀目前尚懸掛吾家客廳壁面),負責浯江溪口、夏墅、西宮、建功嶼、後豐港到水頭、塔山沿海一線防務(吾村因係漁港,當時駐有十幾人的加強班,由一位排長負責),於尚未農地重劃之前,有一處手槍射擊靶場,管制不嚴,每次射擊後,我們這些小毛頭,都會去挖彈頭以換好吃糖(閩南語,意即現稱的麥芽糖,該靶場重劃後廢除了),依稀記得郡王祠之興建,就是農地重劃後才施建的,但當時乃不懂的是,在農地重劃以後才取得夠大的建築用地(公地)的。 當時年紀小,對於新鮮事物總是感覺新奇,但又事事不關心,不會擱在心上,而迅即遺落在記憶的扉頁角落裡,就只知道是軍人在建造郡王祠,也忽然有一天看到建地北側多了乙座水泥墓地,但都只是逛逛走走,不懂也不會去深究的,然後日子就這樣走了過來,從小學一路到高中,其間,當然陸續從兩處的碑銘中知道,郡王祠落成在民國五十八年間,而該軍人墳塚則修建於民國五十四年九月間,就僅此而已,直到高三畢業那一年,正是老蔣總統仙逝的民國六十四年,咱也投筆從戎,於四月十日登艦赴台,志願報考入伍陸戰隊專修班37期,離金赴台踏入軍旅生活矣! 時光就這樣靜靜的,但又匆匆的流逝,我也由軍旅中退伍除役,然後再步入社會,投身公職,迄民國一○五年提前申請退休,歸返布衣與山林,邁入花甲之列;但是依然還記得,大約五年前的某天假日午後,閒來無事的我騎上機車,來到郡王祠休憩與散步,忽然間第一次發覺這軍墳的週邊雜草割除了,地面也清理乾淨了,所以趁此機會,用手機拍下該墓三面有文字的碑銘,正面右上寫著:生於民國十七年河南省攸縣人,中間主文為:故陸軍上尉文連雲之碑,左下則寫:中華民國五十四年九月九日九九一八三之七部隊全體官兵敬獻;右側碑面銘刻著:中華民國五十四年九月七日,忠勤足式,長城部隊長賈乃隆題;左側碑面則寫:中華民國五十四年九月七月,勞績永懿,長城九門部隊長何勁軍題,造型是簡雅肅穆的七層浮屠,觀之令人生敬,但也不免浮生惆悵之意。 前幾天,我又閒來無事到該地休憩,走一走散散心,不自覺的又走到該墓前,一看卻又是荊棘橫陳,雜枝漫生,亂草枯葉滿地,讓我好生無奈,軍方每年都會整理和公祭陣(公)亡將士,為何獨遺此墓呢?於是我又隨手拍了一張現況照。 這兩天看著這未整墓地的照片,心有所感想吟詠一番,而寫了一首俳句如下,〈唏噓〉:英靈吁聲歎,失義無祀荊棘纏,薄情鬼神寒。寫後想選用一張符合圖文的照片,忽然想到之前拍的照片,所以就打開電腦圖片檔,找出照片庫搜尋,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讓我找到,重新傳回手機細看,這一看不打緊,我的腦子終於開竅,豁然開朗來,也終於連接出了以下一條思路,事件的前因後果和全貌了。 話說郡王祠現址,在明鄭時期,是郡王和吾先十五世祖洪旭公(洪伯爺)訓練水師的舊址,所以建址才會選擇在那兒,但斯時為公私有地雜陳,為取得足夠之建地而實施農地重劃,取得土地後,才在民國五十三、四年間,於現址開始施工興建,而文連雲上尉應是某施工單位之主官(個人懷疑文上尉即該連連長,尹立人或在其後接任該連連長,也曾參與郡王祠整建工程),督飭該工程之施作,忠勤負責又任勞任怨,致積勞成疾而病逝(此可由部隊長之題字窺知),而為感謝其辛勤與勞績,所以才就近擇吉地建墳陪葬斯地矣。 想通了,應該是件很高興的事,但我怎麼都高興不起來呢?其實無他,我知道金防部每年都會在太武山公墓舉行春、秋祭國軍陣(公)亡將士,但像文上尉這種勞績素著,因公死亡的軍墳與軍魂,為何沒有專責單位或人員管理、打掃與祭祀呢?個人曾經想到,如若早幾年想到此事,也事先拍了照片,那麼在多年前,於隨團赴河南旅遊時,或許還可以將此信息告知相關單位,協助轉知其後人,了卻烽火離人之心願;可惜的是事已至此,唯一可期的是金防部應主動出面處理,不管是由軍方,或委由地方政府,或共同管理維謢,每年亦應定期予以祭祀,以彰顯良德善行,以告慰英靈! 後記:本文完成後,我又想到建功嶼上好像也有一座士官長的墳墓(好像也有他的故事堪頌),亦應一併納入管理和祭祀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