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獨遊大阪
前幾年的寒假,參加國際學生交流,日本京阪神之旅,陪伴一群高中生,教學相長,收穫良多。旅程中有一日大阪自由行,師生們分散各自行動,體驗獨遊的樂趣,是日結束,分享見聞。 薄薄的一張八百日圓的地鐵全日票交到你手上,象徵這天自助之旅開展,導遊將不再理你,雖然她建議到黑門市場和梅田商圈,我未理會她的提議,這個都市交通環線完整,很難會迷路,沒做甚麼功課也不怕。 高興不必再跟團趕路集合,想停留多久都很自在。我想吃甚麼都自己打算,車站的三明治和咖啡就打發一餐。走入谷町九丁目地下鐵見人群匆忙,多是趕著上班的族群,像我這種休閒的漫步者絕非當地上班族,電車門外不必勞煩站務員推你一把,最擁擠的那一班我故意讓步,選擇搭乘下一班,見到通勤者擠電車的無奈,慶幸自己當時是一位幸福的悠遊者。 有的站長還氣定神閒在站內辦公,隔著玻璃窗看他年長又和藹的樣貌,都是阿公級了,臺灣很難得見到。 站內公廁都有抽象的壁畫,可看出是在電車內的乘客各種眾生相。 我搭到城市東南方的南巽站,好像台北淡水線的象山,出站後看到電子溫度計上顯示攝氏四度,路標上有個箭頭指向稻荷神社,往那兒走去,太冷,又到超市買了口罩。 再搭到鶴橋站,轉地面上的環線,自費到大阪城公園,坐到第三站即到達,出站走陸橋到公園內,還走25分鐘才到天守閣,600日圓登入,因為旅行團通常在此待一小時多,只在天守閣外逗留瀏覽,連豐田神社也沒時間進入! 那時我像似認真的中學生來上一堂豐臣秀吉的歷史課,影片裡面有他的家書、興建沿革、家族史等,原來每一個掌權者都希望子孫是世世代代可以永享成就,無奈事與願違,沒幾年江山就拱手讓人了,我很用心上完課,內心很充實。 還有服裝可以扮演歷史人物,穿上去如同走入時光隧道,背景是一大張天守閣建築物,我看遊客來去穿梭,穿穿脫脫皆是斯文樣貌,多是台灣人,沒見一位霸氣十足的扮演者,或許這時代已不流行那股霸氣了,豐衣足食少經風霜,只見斯文。 午茶時間在野田站下車,在站內的速食店點了黑咖啡和兩塊麵包,就無人的桌前坐下來,下班前這段時光,車站才有這種悠閒光景,進入速食店,一陣溫暖湧上心頭,才感受內外溫差之大。 剛剛看見大阪城公園有一群中學生穿短袖慢跑,我在店裡卸下外套,卸下心靈武裝,攤開筆記本寫下沿途見聞,待了一個小時,眼見即將五點,趕快出站走到玉川站換回飯店的路線。就一直搭到文之里站,傍晚時車站邊的市場即將打烊,我買了兩個大蘋果,價位約合台幣一百元。 隔一日大阪城公園果然停留一小時,未入天守閣,讓我對於前一日的獨遊很有成就感,那樣一個人才感覺到旅行的滋味,其他多是走馬看花,外面的世界再美,終不及自己的故鄉人親土親。
-
鍋中佳餚 三杯雞
將你分屍剁塊的 是那屠夫 為了你身上價值 令 死後無憾! 將那肉身入鍋熱炒 成佳餚 先敬上一杯米酒 願你安息! 淋入一杯醬油 是提味 最後奉上的 糖 願你下輩子 不再受苦! 紅辣椒做個妝點 再獻上一束九層塔 祈願來生 你 不再受鍋刑
-
阿嬤牌口罩
最近口罩荒,全民瘋搶口罩,家裡的庫存即將用罄,老媽為了怕她的孫兒們沒有口罩戴,心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直向我們全家每個人都搜刮健保卡,信誓旦旦明天早上要去排口罩,那知妳早起別人比妳更早起,排了幾日白工後,也就黯然放棄了。 我安慰她請她放寬心,金門目前尚無疫情,別整天滑著手機看肺炎疫情,看著新聞報導關注疫情死亡人數,那只會造成心理恐慌,她回我說:「好!」可是隔一秒鐘又開始關注疫情:「今天又多死了幾個人!南無阿彌陀佛!」真是一個可愛的緊張老人。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金門小三通也停航了,家裡的口罩也真的用完了,實名制的健保口罩也不敷使用,老媽也不知那裡來的天外飛來一筆說:「她要去製作口罩」,我起先以為是她想口罩想瘋了,隨便說說,心想妳又不是郭台銘,又沒有工廠,也沒有口罩的原料不織布,怎麼製造口罩? 那知有天下午,老媽竟然把她製作的口罩PO在家族的群組裡:「每個人兩個,可以每天替換。」原來她用了她那當年陪嫁的古老針車,縫製了綿質口罩,看那斜紋淡雅的顏色,中間呈現縷空狀態,只需將市售的不織布口罩穿進去擋細菌,口罩中間部份還學市售的口罩捲摺方便撐開,這方法不僅延長了市售口罩的壽命,也兼具環保效益,不得不佩服她老人家的智慧。 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媽她從來都不服老,都七十好幾了還每天玩智慧型手機,常在LINE裡分享她的健康保健影片,我問她這次口罩的靈感那裡來,她調皮的說:Google與youtube!
-
有這麼可愛嗎?
前幾日的傍晚,五歲的姪女扉扉跟著到神明廳燒香點火,下來後……她突然說:我好想天上的「阿奏」喔! 害姑姑我雞皮疙瘩,不知道是童言童語還是……?因為神明廳的阿奏,除了阿嬤其他連我自己都沒看過;她唯一看過的阿奏是外婆,那時她才二歲大吧!而且在翻閱舊照片時,她能很清楚的指出阿奏,讓我不得不佩服孩子記憶力。 一年多前,有一次扉扉一下飛機回到家,就被她爸爸帶到神明廳說要拜拜,一問之下才知道在屏東廟宇收驚時,師父說扉扉常發燒的原因是因為家裡的神明看她太可愛了總喜歡摸她的頭。 後來姑姑跟會處理事情的朋友求證,確實會因為不同頻率和磁場造成身體不適。 害我不禁想問真的有著麼可愛嗎?可愛的時候很可愛,不可愛的時候就像是惡魔。
-
獨處書房悠游中
夏蟬唧唧,牽動的是我振筆疾書的鬱悶聲。仰首望向時鐘,才赫然發現早已過了正午時分,我低頭沉潛以待,手指煩躁的轉動著筆桿,卻依舊百思不得其解。心頭上一把無名火無故被挑起,手一橫,懊惱地將書本扔至桌面,發出的巨響迴盪耳際。環顧四周,只二米寬的環境,外加天氣炎熱,煩躁鬱悶難解積在胸口。 轉換心情是一種心靈的突破,我放下書本,來到戶外,閉上雙眸,靜默的享受和煦陽光照拂和沁涼微風的洗禮。胸口中的煩悶感隨著時間點滴的沉澱,如臨微風秒逝的代謝。我再次坐回桌前,從容的私忖著繁複的數學符號,埋頭寫起作業來,屋裡靜悄悄的,只聽到鉛筆在紙上沙沙寫字的聲音。 有時,身軀擋住的並不是事物本身的艱澀,而是心理上的障礙。若是揭開心靈上迷霧的面紗,斬刃精神中的荊棘,事情就不如表面上的繁瑣,一切就能境隨心轉迎刃而解。人、書及書房,三者合而為一,雖然有點窄小寂寞,卻獨享自我的喜怒哀樂,更享受那般悠游自在,一個人的書房,看來這種寧靜閒暇時光非我莫屬。
-
過年不胖的的撇步
過完元宵,新年也近尾聲了。民眾在長達十多天的迎春慶典及澎湃年菜的活動下,可能有不少人的腰際已多了一圈肥油。尤其是中年後,身體新陳代謝變慢,飲食只要沒節制,體重很容易超標,對健康沒甚好處。 我曾經聽聞一位老媽媽說,上了年紀到高檔餐廳吃飯的兩難,只吃一點,實在划不來;吃太多,又對身體造成負擔。一語道盡中老年人面對美食,吃或不吃的窘境。 的確,大吃大喝變胖後,再來減重,對身體器官很傷。飲食正常有其必要性,即使過年期間,也不該太放縱自己的口慾,免得傷了腸胃,肥了腰圈,還花數倍時間減重,那真是太折騰自己了。 飲食節制一向是我生活的原則,過年期間也不例外。面對年節美食,應景糖果餅乾,我一向是動心忍性,對每樣菜皆淺嚐幾口,嚐嚐鮮,就好。抗拒不了的零嘴點心,一定放在中午前吃,中午後,外出走路散步消耗熱量。另外,晚餐餐後也絕不再進食。 平常,我喜歡走路運動。剛好有朋友送我一個智慧手錶,可以度量我每日走路運動的步數。我與先生常結伴到住家附近的社區公園,或到較遠處的大學校園或近郊健行走路,這樣來回一趟約數千步左右的腳程,既呼吸新鮮空氣,又可活絡筋骨消耗熱量。我也藉著量體重控制體重,家裡正好有台電子體重機,設定後會將每次秤重的數字傳輸到手機,從手機上可以看出個人體重的變化曲線圖,方便我自我管控體重。 在節制飲食、規律運動,及藉由數位科技輔助下,吾人體重一直控制良好。 今天早上,我站上電子體重機一秤重,體重機螢幕顯示的數字令我滿意。表示我又再次成功抵禦年節美食的誘惑,自我健康管理情形不因過年而放假。
-
淺議村史
更可以說,寫史者即是一位對歷史之解釋者:史家經過史料的考證與選擇,逐步的建立歷史事實後,不可避免的將遭遇到歷史解釋的問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受到自然科學興起的衝擊結果,歷史學開始往科學的史學傾斜。Ranke 為科學史學的代表,他們認為歷史家的責任,是追求歷史的客觀事實,尋找 What really had happened ? 意即,史家應丟開主觀的判斷,只尋求什麼是真正發生的。 此時期,因為科學治史的方法論的進步,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歷史可以像當時的自然科學一樣完全客觀。書寫《古代希臘羅馬社會研究》的法國史家古朗士(Fustel de Coulanges)即認為:「我並沒有說話,是歷史通過我來說話。」 此話即表示歷史是完全客觀的,史家不過是個工具,史料與史學方法,控制著歷史知識的產出。這樣的史學思想,也傳播到中國而有所影響,留學德國的傅斯年先生,便認為歷史研究最重要的是講材料,材料完備就可以得到完備的歷史,所以材料越完備越好,有了完備的史料,就可以寫出一部最後的客觀歷史,史學是這樣一個「高貴的夢」。 但,如果史料會說話的完全客觀夢想,可以實現的話,那史家的工作不過是考證史料,排比史實,於是歷史即會出現其自身的意義。史家的工作就只到史料選擇的階段結束,並不需要歷史解釋與敘事。但事實上歷史知識的誕生,卻不是如此的過程,因為史料具有斷裂性,所以需要史家的歷史解釋,來填補敘述,史料也具有數量龐大的特性,所以需要歷史學家的選擇。史料無法直接等同於歷史知識,還必需加上歷史解釋,於是史家成為歷史知識的一個交互因素。 一個好的史家,必需著重於具體的考證史料,在實証的基礎上建構自身的歷史解釋,當然排除自身的成見是第一要件,也是所謂的史德問題;但也必需排除諸多似是而非的刻板印象與史觀的影響,才能達到趨近客觀歷史的境界。這何嘗不是「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學,而其識其才,較之學術巨著尤為需要。」之意義,更是本文之立意所在! 「疏通致遠;成一家之言!」史學致知的對象早成陳跡,但歷史每一事件(event)或遺跡,其背後都表現著人的目的(humanpurpose)。因此史家的主要任務,便是找出史事後面的思想,進而「代言之」。就如同上述的,西洋史家,可以根據Crete島上所發現的Palace of Cnossus,以及其他器物,說明希臘文化之起源,及與古代近東文化之因緣。這種能在有限的遺跡中,講出全貌,端在其想像力,也就是一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價值觀,這就是史觀;執筆者之立場,對寫村史者當然重要。 村史,當然是史事;當然是《地方志》之一環,那何謂地方志?所謂的地方志,是指記載地方、地理、古代世界、歷史等,由古代如何演化成現代的因由。地方志不僅僅是針對中央的那個地方,也不只是行政區劃界定的區域,而是廣義上的某個區域。它既可以是某個行政區域,如省域、市域、縣域、鄉域、村域等。也可以是一個地理概念,如江河的流域、山脈所在的區域、海域等。還可以是國域、國外的某個區域,如某個國家、某個國家的某個區域、跨幾個國家的某個區域等。 就歷史沿革來看,最早《周禮》有「掌道方志以詔觀事」的記載。秦朝以後,方志漸多,《後漢書.西域傳》「二漢方志,莫有稱焉」。左思《三都賦序》說:「余既思摹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 南北朝以後方志進入發展時期,有《豫章古今記》、《荊州記》、《華陽國記》,皆初具方志規模。 隋唐宋時期方志有進一步發展,體例亦日臻完善;著名的總志有隋虞世基《隋區宇圖志》、唐李泰《括地誌》、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王存《元豐九域志》、歐陽忞《輿地廣記》、王象之《輿地記勝》等,著名的地方性方志有宋高似孫《剡錄》、宋敏求《長安志》、程大昌《雍錄》、施諤《淳祐臨安志》。 明清時期,知府、知縣在正式上任之前的準備工作之一,便是找到當地的賦稅徭役冊和地方志察看,通過縣誌可了解當地的疆域輿地、人口戶丁數、不動產登記、賦稅徭役、風俗習慣等。地方志的修志工作為地方長官(知府、知縣等)負責牽頭,財政絕大部分是靠地方募捐,招聘當地的知名文人進行修志。地方志可分為通志和斷代志二類。通志記述的時間上限,是被志事物的發端,下限是志書斷線(截止時間)。如《費縣誌》(時限是開天闢地到1985年)。斷代志記述的時限,是某個時期或者說某個歷史階段,如《費縣誌(1986-2005)》。 就依上述言,則村史理應是地方志之基礎;最接近在地人文之方志也,在史學上尤具至要性及必要性。但也就因村史是史事之一部;而著手的當然是史家;解釋其義者當然是史觀;對歷史所採取的一種觀點、看法。這種看法,既來自對歷史事實的科學分析、歸納與解釋;更來自對歷史觀念的哲學綜合、演繹與規範。此在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在西方黑格爾之「歷史哲學」、柯林烏(R. G. Collingwood)之「史意」(The Idea of History)均是。就因為歷史不會講話,端依史家代言,此即史觀也。 明乎此,則當知,不管是小村史,乃至大國史,均是一門專業之學,既使是小史,更應莫忘「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學,而其識其才,較之學術巨著尤為需要。」依馮先生之意,在選材(史料)及文筆上,更需精到;「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此方是寫村史者之良心所在!(下)
-
倚枕聽江聲
當曉夢掛在魚的翅膀 飄飄魚網除少許苔蘚 少許晨曦 什麼也撈不住 甦醒的雙眉相映 晨曦底光燦眼波也 競相旋舞閃亮天光 除了漂流小舟 旅人也打撈疲憊 額髮 如果流過麗水 百年來烏巢船仍然穿流 何不讓我們藏身歷史 簾幕 在無人夜晚獨自 拍打江河幽幽雲影 原只是聽江聲 魚竟也游出 曉夢 註:浙江西南部麗水是較晚開發城鄉,保留許多原生物及千年江河。
-
吹泡泡的世界
「小時候,幸福其實很簡單。」 「長大後,簡單其實很幸福。」 某一次經過飲料店時,看到這兩句話,雖然簡短,卻深深吸引著我,不禁讓我回想,在我們小時候,如果玩一些小東西或收到一些小禮物時,臉上總會藏不住喜悅的表現出來,彷彿拿到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 等到長大之後,常常被太多外來物質所吸引,卻很難找到當初那份簡單的幸福,每當我上自然課的時候,孩子總會問千奇百怪的問題,讓我不時的要腦筋急轉彎,才能應付他們小小腦袋中所提出的一切問號。 「老師,他打我……。」這是小朋友上課時常常演出的戲碼。 有時上課做實驗的過程中還要時刻注意小朋友吵架的情形,也讓我的臉上不時出現無奈,但這也是孩子的純真,每當他們吵完之後,又馬上合好,真是猜不透孩子的心裡,明明常吵架,又愛找對方玩,或許這就是他們的相處模式。 「老師,妳怎麼又唸錯名字……。」小朋友異口同聲的回答。 由於小朋友的人數眾多,我還會常常鬧出唸錯孩子名字的笑話,有時上課一急著要把課程上完,還會有結巴的情形出現,但小朋友總把我唸錯的部份記得非常清楚,而上課重點卻不會認真的記在腦海中,這也令我感到哭笑不得。 「好多泡泡,好大好美喔,還可以在桌上吹泡泡……。」這是看到泡泡時,小朋友說出的讚美話語。 每當下雨過後的晴天,天空總會出現一道彩虹,而為了讓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找到很簡單的彩虹,我選擇了讓小朋友吹泡泡,看到他們沈浸在吹泡泡的世界時,發現他們似乎都看到了美麗的彩虹。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道屬於自己的彩虹,這道彩虹形成時,代表這個人內心世界是明亮的,他們已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而小朋友不時的還會問我什麼時候能再讓他們吹泡泡,我只能告訴他們,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放學過後都可以自己找時間再去吹,因為這種簡單的快樂,就已幫他們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的那道彩虹。
-
讓生活來點不一樣
一個月裡有那麼幾天,我會到住家附近的某咖啡廳消費。 這天,在春暖花開的和煦早晨,我緩緩駛入「得來速」車道,如同往常,透過對講機,點了平日最喜歡的熱拿鐵。 車子再往前滑向結帳窗口,服務生朝氣蓬勃的微笑招呼:「早安!女士。你是個幸運的人。今天你的咖啡是免費的,前面的客人已經幫你買單了,這是今天的第二十九杯『幸運』咖啡。」 哇!這真是個大驚喜,我不可置信地睜大眼睛,沒想到曾經在小說裡讀到的情節,今日竟然活生生的發生在眼前,為我的美國生活再添一筆驚奇紀錄。 「請問你願意延續這個幸運,請後面的人喝杯咖啡嗎?」服務生似乎被我的興奮感染了,聲音不知不覺地提高了幾度。我迅速掏出信用卡交予服務生,表示相當樂意「請」後面那位「朋友」喝咖啡。 在領餐窗口拿了我的咖啡,杯子上頭飛揚著幾個手寫字:「All the best!29th」。手裡緊握著這杯有「心情溫度」的咖啡,心裡卻思考著,這是個多有趣的「幸運接龍」啊!我可不希望這條龍就此斷送在我手裡,因此我不僅願意請後頭的朋友喝咖啡,更希望在第二十九杯咖啡後,還會出現第二個二十九杯、第三個二十九杯……。 我忍不住猜想,第一位客人是出於什麼樣的想法起了這個頭。因為升官?因為發財?還是純粹只因一個美麗的早晨?他幫後面的人買了單,是不是希望他人也能和自己一樣,有個愉快而美好的一天;第二位客人在驚喜之餘,也不吝將這份幸運傳遞下去,所以買了第三杯咖啡;……。誰能料想到,從一個微小的、單純的「分享」開始,一個個不相識的陌生人,在無預警的情況下被邀請加入這個活動,只要願意「付出」,一杯杯充滿驚喜的幸運咖啡就能因此傳遞下去。當然,如果遇到買家不願意接續,那麼遊戲就宣告結束囉。 在這場互請咖啡的接龍遊戲裡,若是精打細算的人,早就一眼看穿這杯咖啡等於是我自己買的,何來「請客」一說?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不過,我想美國人不在意這一點,他們並不是數學不好,而是很懂得享受遊戲所帶來的樂趣,讓平凡的日子來點「不一樣」的小變化,或許這就是老美另類的「美式生活情趣」吧! 這個突然降臨的有趣經歷,使我想起我與學生間的一段往事。 大學時代,社團夥伴彼此之間喜歡以小卡片傳遞關心與祝福。這個習慣,即便在我畢業多年後仍維持著,甚至帶進我的教室裡。 平時,我喜歡在教學閒暇,偷偷的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以發掘他們私底下的真實性格。因此,總會發現學生不易被察覺的另一面──包含陽光面與陰暗面。 然而,在繁瑣忙碌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難得有坐下來暢談的好時機。於是,小卡片成了我與學生溝通的超級小幫手。 看到幫助同儕的暖心行動,我搖搖筆桿;看到不被挫折擊倒的努力,我也搖搖筆桿;看到有需要改進的小缺失,我又搖搖筆桿。所有的讚美、關懷、規勸或支持,全在我的筆桿下,化為白紙黑字的「情書」。我將這些小卡片夾在聯絡簿裡,不動聲色的發還學生,做為師生之間的小秘密。 起初,學生在不經意中發現小卡片,臉上滿是驚訝,隨後是驚喜,而後是期待。隨著時間拉長,他們漸漸知道這是老師慣用的「情書伎倆」後,卡片傳情成了學生爭相模仿的事。有時候,當我在批改作業時,竟也能收到學生夾在作業本裡的小卡片,即便只有隻字片語的問候,也能讓我精神倍增,活力充沛。 那段時間,一張張小卡片乘載著彼此的關懷,在師生、學生同儕間飛舞流傳,成了班級共有的默契,為平凡的一天帶來些許妝點,師生相處因小卡片而多了不少期待與樂趣。 人生在世,生活脫離不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但是只要懂得花點巧思,營造情趣,讓生活偶爾來點「不一樣」的變化,也能將平淡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