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傳奇小說問鼎
「先談這篇『我當然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理真論切,彰顯了老師躍馬中原、踵效稼軒之壯志!」珮如動容地說著。 「寫這篇文章時心情是很難過的,想到今日執政當局處心積慮去中國化,但我們看看台灣各種事物,從古典到現代,都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那濃郁的中國感情,讓人想起余光中曾說過的論斷:文化上的台獨是不可能的!」 「我且舉上個月應美國素友會(Psi Sorests)之邀,在其成立八十週年慶典演唱的殷正洋為例,他來自天天要去中國化的台灣,也得過台灣新聞局的金曲、金鐘獎,但殷所演唱的卻是中國詩詞的優美曲子,所以說兩岸關係正如釵鳳裡所說的:山盟雖在,錦青難託;剪不斷,理還亂,老師就不必為政客的短見而傷神!」珮如回應道,又接著說: 「雖說此種文章,有誰會看呢?但實在是有其春秋大義的功用,所以我還是特別校對、簡約保留,請老師過目。」 我當然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且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 中國這個名號是一種泛文化認同,由於文化高於四方,居天下之中,於是乎以「中原」及「中國」來自稱。遠在三千年前的《詩經》中就有「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之語;在《漢書》中則有「匈奴交凌,中國不甚其害」之話;而《資治通鑑》中更有段唐太宗李世民欲征遼東的原因:「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親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讎」之語。可見中國這名號並非某一政權所專利,而是傳統的認同。
-
不願面對的真相
「河水,輕輕慢慢;枝葉,隨風搖曳,你聽得到鳥叫,聽得到蛙鳴,聽得到牛哞聲,感受這綠綠青草,感受這河邊的泥濘,一切是如此協調而祥和,突然,這片景色驚動了你,讓你倒吸了一口氣,這是在夢裡的記憶嗎?」這真的是在夢裡的記憶嗎?是夢裡的記憶嗎?我不停的問自己,到底我們做了什麼不可挽救的事呢?在剎那間一幕幕景象衝向我腦海,似乎給了我一個答案……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同時這也是工業迅速發展的時代,一直以來我們總認為人定勝天,人類是偉大的、是萬能的,我們往往忽略到了一些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我們不願意面對對於大自然的破壞,為了自身的利益著想不斷的破壞環境。或許人們已經喚醒些許良知,開始發覺地球對我們的重要性,因而不停的思索,經歷種種的破壞,我們又留下什麼給後代子孫?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全球暖化的原因,二氧化碳含量不斷的升高,許多冰河後退的情形,這些冰河融化不僅僅是自然景觀的消失,溶化後的雪水會使海平面上升,或許再過幾十年、幾百年現在的地形景觀已不一樣了,許多地方都會被水覆蓋。但是,真的有那麼嚴重嗎?過去這樣想能正確,但是現在可能不是這樣了,因為我們破壞的地球最脆弱的一層保護──大氣層。太陽光以長波輻射照射地球,部分波以紅外線輻射,而大氣層則保留一些熱使地球溫暖,它維持了地球一定的溫度,但是大氣中充斥著工業活動所產生的氣體導致空氣渾濁,這也使得更多紅外線被阻擋,造成全球氣溫上升,也就是所謂全球暖化、溫室效應。這真是一場大浩劫,人類的活動顯然對脆弱的自然造成傷害。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溫度不斷增加,雖然說我們制定了許多法令來減少日益增加的溫度,透過國際間的合作來互相制衡、約束,希望能降低對地球的危害,我相信看過這部片子的人都會深深反省,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 曾經失去過才懂得珍惜、曾失去才深深後悔,我們不要這種結局,我們都應該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曾經在報章雜誌甚至電視上都看過這樣的報導,地球增溫,使得生物開始出現異常現象,台灣的櫻花樹因為這種氣候的影響,擾亂了原本的生理時鐘提前綻放;因為冰山消融,北極熊及企鵝這些寒帶地區的生物可能會滅絕,未來,我們只能對著過往的資料興嘆,看著標本想像著他們的生活,在電視新聞上北極熊因為找不到食物而翻垃圾桶找食物甚至闖入民宅;亞洲有三分之二的國家都靠著高山上的雪水生活;祕魯的聖嬰現象,使原本乾燥的地區下起了大雨,濕潤的地方竟然低雨不流,種種現象都顯示出大自然發出的警訊,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怎麼可以漠視呢?人類不是應該和大自然和平共處嗎? 這真的是在夢裡的記憶嗎?在我們面前這些自然美景都將成為過往記憶?潺潺小溪不再流動,地球上的生物一一滅絕,大地一片死寂,到處充滿人們留下過的滿目瘡痍、廢棄的工廠還呼呼呼的吐出黑煙、滿地的垃圾發出陣陣惡臭,或許氣候異動使冰河時期再度來臨、大自然的災害爆發,一切將無可挽回……這是最壞的想像。當然,我們也可以避免這些災禍,只要我們有心,一起面對這我們長久以來一直不願面對的真相,我相信,我們一定辦得到的,加油!
-
悼念八二三戰役五十週年改錄舊作之三祭文二首
唉,兄弟,你右頰的血綻如蓮花 你左頰的烽火漫如春草, 一翻掌 便有一翩翩的蝴蝶蹁躚而起; 而兄弟呵, 羽化之前,可知你來自何方? 羽化之後,可知你去向何方? 之一 我的槍管窺視你的身子 陽光陰霾 你的身子萎縮成 一株枯瘦的白楊 在河彼岸 (兄弟,原諒我,誰的意願呢?) 血 飲泣如蓮花綻放 唉,春日已老 你右頰最終的形容熄不滅 你烽火的左頰 (兄弟,原諒我,誰的意願呢?) 之後 你即不朽成一方 碑石,任青苔覆蓋 株株白樺枯瘦依然 在河彼岸,在河此岸 (兄弟,原諒我,誰的意願呢?) 一九七五、三、十八旅台 之二 厚厚的泥土襲上薄薄的白茅 薄薄的白茅衣上瘦瘦的身子 瘦瘦的身子如瘦瘦的蘆花款擺 沿河兩岸 有霧,有低低的哭泣傳來 夏秋之間 總有人會捎來些微熱鬧 一串長長的鞭炮咬著一串長長的名字 一紙祭文 我們便被死守成一個據點 我的忌日啊 我十七歲的兒子該已長大 而我剛過門的媳婦呢 夏秋之後 我們的寂寞是每一雙踏過墳前的足聲迴響 一九七五、三、二十二旅台 祭文二首記事 此兩首詩作於1975年3月,原發表於1975年6月出版之「浯潮」第二期。 古寧頭戰役至今近六十年,八二三戰役至今五十年,一甲子的國共對峙,從近身肉搏到隔海轟擊,何其不幸,金門成為戰場,成了相互窺伺的窗口。 「兄弟,原諒我,誰的意願呢?」當今日兩岸海船再度穿梭往來,想想:這近一甲子的戰爭何其荒謬?何其可笑?謹以這二首舊作悼念兩岸因戰爭死亡的軍民,更祈禱戰爭永遠不再。
-
買車車
買車車! 走!走!買車車! 這是寶貝兒子常常拉著我的手,要出門的催促。 說到我這寶貝兒子,不到三歲的年齡,對於車子的喜愛,尤其是玩具車,可以說是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就拿我和老公幫他準備的一間遊戲室來說,裡頭除了有一個球池外,自家買的、別人送的大大小小各式的玩具車,少說也有二、三百輛。 兒子的第一輛車,應該是他從襁褓中,就一直睡覺成長的「嬰兒車」。 這輛車雖然不是真的車子,但兒子從出生後,好像不太喜歡它。雖說這輛嬰兒車是我這懷孕、捧著肚子到台北,專門找了一家知名嬰兒用品店的媽,用心替他挑選,又堅固、又寬敞的嬰兒床,但好似與生俱來的不喜歡受束縛個性,這嬰兒車很早以前就已被擺在一邊納涼了。 兒子不管走到哪裡,目光總是停在車車上,不光是目光銳利,就連其他小朋友把玩的車車,兒子也很想要摸一把、玩一下。 爸爸!爸爸!車車壞了!沒關係,爸爸幫你修理車車。 這父子倆,經常在我於廚房忙時,在遊戲室裡玩車車。 由於兒子對玩具車的喜愛,我們家花在買「車車」的開銷不少。雖然說,疼小孩不能養成他們奢侈習慣,但我和老公對這貼心的兒子,有時還是拿他沒輒。 兒子在家裡最大的一輛車,是他外公送的兒童腳踏車。這輛車,是他外公買給孫女一輛時,連同又加買的。 兒子即使身高還沒高過這輛腳踏車,但堅持要跨坐上去,在我和老公的牽引、幫助下,上了車的小傢伙,高興的把玩起手把,但就是不敢踏踏板。 不過,經歷幾回嘗試後,兒子漸漸習慣了,能踏著踏板,踏轉半圈。後來,漸漸的能在家中騎來騎去,快樂非常。 兒子尤其喜歡「怪手」、「跑車」。每次到便利商店買東西,小傢伙發覺店裡有玩具車可買,一次買、二次買,到後來只要經過便利商店,都會嚷著要買車車,讓我們夫妻倆人傷透腦筋。 為了轉移兒子對車車的注意力,我特別買有車子圖案的拼圖,讓他拼個夠。兒子對拼圖有一份執著和好奇,有賽車、公車、吊車等車子圖案的那塊拼圖,也早被他拼得脫了一層皮,不成圖形。 即使如此,兒子還是捨不得丟,一塊拼圖也沒少。就連有車子圖案的名片,或是日曆卡,被我丟到垃圾桶去,他還是會撿回來,愛「車」程度之深,教我們很難想像。 兒子也很愛電視卡通片,起初轉到小叮噹、海綿寶寶、天線寶寶節目,他還看得很起勁,到後來,轉到有火車、消防車、賽車的卡通節目,不准轉台,霸佔著搖控器,就是他。 由於金門難得有大型書展,我們夫妻倆得空帶著小傢伙到城中體育館逛書展,當兒子看到一組各式動物造型,可組成車陣的玩具,就嚷著要,不肯走。拗不過他的堅持,這組有些貴的玩具,到頭來還是搬回了家,成了他的玩具。 我在書展現場,也發現一本認識車子的工具書,小傢伙翻了翻,拿在手裡,也被他帶回家,並逐一認識了各式車的造型。 這是翻斗卡車、這是火車、這是消防車、這是警車、這是耕作機、這是觀光巴士、這是油罐車…,兒子記性超好,總能如數家珍,連大人有時都被考倒。 由於家裡的週遭都是農田,現在的農夫已逐漸捨去耕牛,取而代之的是耕作機代替牛隻耕田。每逢耕作機在屋外耕作,兒子都會叫他爸爸抱著到窗口或屋外,為的就是看耕作機耕田。 在今年農曆春節,我和老公帶著小頑皮,走小三通到對岸去旅遊。兒子看到碼頭停放好多車車,也會數數一輛、二輛、三輛…九輛、十輛。 到了廈門和平碼頭,我們跟著旅行團坐上兒子口中的「牛奶車(遊覽車)」,展開四天三夜的福建之旅。 由於旅遊行程中,坐遊覽車的時間最長,兒子很開心在車上又叫又嚷,隔窗看風景大地同時,沿途的各型車子流動,也讓他一喊再喊。 由於春節的天氣還相當冷,我們口中的「兩輿」兒子,穿著厚重的外套,在前往旅遊景點的「龍硿洞」時,就第一次坐上電動接駁車,顯得很興奮。當然,也順勢就在「牛奶車」前擺架勢留影了。 而春節過後不久,兒子的舅舅、我的二哥在台灣要訂婚、結婚,我們全家出動觀禮、參與。兒子也第一次坐上捷運,感受車子的快速、便捷。 有了與捷運的接觸之緣,兒子再次到便利商店看到「捷運」車車時,就整組把它搬回家。和他老爸七手八腳拼接了軌道,裝上電池,這輛有兩個車頭、一個車廂的「捷運」,終於很快上路,一繞再繞,要等到玩到沒電了,兒子才肯罷手。 兒子愛車成癮,即使在睡夢中,有時也還再講車子的夢話,讓我們摸不著頭緒。不過,久而久之,我們夫妻已很習慣兒子的大玩偶,其實就是「車車」。 在兒子愛車的影響下,連他的老爸也深受波及,有回到台北走走時,到嬰兒用品店為戒不掉奶嘴的兒子買奶嘴時,兒子的爸爸就看到一組小型車很漂亮,也掏出腰包買了其中的兩輛。一輛是「皮卡丘」造型的車,一輛是小型轎車,一回到旅館,車子交到兒子手上,「皮卡丘」車子的一支耳朵,一下子就被玩斷了,讓他老爸很生氣。 再有一回,我們到山外署立醫院探望生病的小侄子時,老公在山外街的一家玩具店同我選購送生病小侄子禮物時,也看上一組日本新幹線捷運車子,由於太貴,這回並沒有買回家送給兒子。 當我們再度去山外時,這組新幹線還是逃不過被兒子當寵物的命運,興高采烈的搬回家。只是,當我們花了一份氣力,好不容易將軌道組裝完成,新幹線安裝上電池時,打開開關後,竟然一動也不動,直教人失望、洩氣。兒子也是相當失望,直叫他爸爸去「修理」。 只是,爸爸修來修去總不動,為了新幹線能走,我們還跑去燦坤買指定電池,換上新買電池,新幹線依舊不動如山,這回不得不又上山外一趟,老闆娘也一頭霧水,被我們唸了一頓。 為了兒子的新幹線,我們第四度往山外跑,這回新幹線終於修理好,能開動了。「噗噗起恰,噗噗起恰」,當聽到兒子又再喊這聲音,我們家又熱鬧起來了。可愛的兒子,愛車,就像我和老公一樣的疼愛他。
-
1到0的距離
「想起哪些詩?念來聽聽吧!」 「『巧雲妝晚, 西風罷暑, 小雨翻空月墜。 牽牛織女幾經秋, 尚多少、 離腸恨淚。 微涼入袂, 幽歡生座, 天上人間滿意。 何如暮暮與朝朝, 更改卻年年歲歲。』這是宋朝女詩人朱淑貞寫的詞『鵲橋仙』」 「女性?」 你詫異的口吻不是輕衊,我感覺得出來是一份含帶稱許的訝異。是的,古代在男性為首的世界裡,女性要能留名是不容易的。其實現代社會雖然標榜兩性平權,但真是如此落實了嗎?似乎隱隱然還是有一股力量阻礙著女性的自我實現。在我們談話的當時,我也不把這話說出口,因為對你是不公平的指控,你並不是表裡不一的男子。 「是啊,女性留名不容易的。」我快快接下,以免你又讀出我的心思,「再念一首古詩十九首裡面的『迢迢牽牛星』給你聽吧!」 「好啊。」你雀躍不已的模樣真是可愛,若非刻意壓制,怕是會伸手撫一撫你的臉頰,如我撫著孩子一般。 「好,別急,這就念了,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 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 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
-
●傳奇小說 問鼎
或許時間還早,加上雨天,所以還不見其他客人。一位女侍引領他們靠窗座位坐下: 「妳較熟,妳來點!」重耳待珮如坐定後說道。 「好!先來壺桂花茶,對了,請問你們供應的養生醋是雙十路醋王之家的醋?還是徐蘭香的醋?」珮如邊點邊問女侍。 「醋王之家的!」 「那再來一壺養生醋,餐點待會再點。」女侍應聲退下。 望著珮如一身滾紅粉白杭綢唐裝,再看自己一身今早剛在第五市場買來的藏紅唐裝,那還真是絕配。記得昨夜在路上,接到珮如電話,興奮的語氣宛如小孩: 「老師,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在第五市場看到適合你的唐裝,你明天早一點來,我帶你去買!」 「老師;那我們現就開始討論吧!」看著重耳不語,珮如從公文包拿出一疊文稿。 「真難為妳了,校對本就是件苦差事,再加上我文稿又太冗雜;不過所謂閑同才女量身世,懶與時賢論短長,不亦樂乎!」重耳向珮如致意著。 「老師您客氣了;其實我才佩服老師,在選舉、管委會、家變三件官司同時交相煎熬下,竟還能教書寫作,且一寫就是三十多萬字,坦白說,我沒盡什麼心,因下班後就想休息,所以先請諒解!」珮如委婉說著。這時女侍已將飲料端上,並在桌上放了一枝桂花。 「沒關係,主要是希望妳幫我大刀刪改!」重耳幫珮如倒了杯茶後,再自己倒了一杯。 「基本上,我不敢動什麼。只把其中我認為較特殊的拿出來與老師討論。」珮如啜了一口茶後,拿出其中一篇文章:
-
養兒方知父母恩
小五的兒子安安感冒咳嗽,連著兩天都發燒;我擔心夜裡他又發燒,於是睡覺時下樓到他房間「陪睡」,以便就近照顧;夜裡,他一咳嗽我便起身幫他拍背、倒水、量體溫不敢深睡。隔天晚上安安說:「媽媽,妳不用來陪我睡啦!」 「你還在斷斷續續的發燒,媽媽不放心,嫌床小不好睡?要不請爸爸睡你房間你來樓上和媽媽睡?」孩子發燒常常是在夜裡「發作」,我覺得放心不下。 「唉呀!媽媽我又不是小貝比,真的不舒服我會上樓來找妳的啦!妳昨天晚上一直『吵』我,我反而睡不好。」兒子竟有些不耐煩的拒絕我晚上的「陪睡」。 「等你長大了可以照顧自己以後,媽媽就不必這麼擔心了。」對於兒子的反應,我有些「受傷」的對他說。 晚上十點,七十歲的阿母從金門打電話來:「恁阿兄血壓擱飆甲一百七,驚死人!不知要怎樣才好?我煩惱甲睏未去………我甲伊講伊嫌我囉嗦不睬我;妳緊去甲講,叫伊要注意,藥要準時吃,尤其是半暝若看不是勢落緊去掛急診,健保卡要傳便便………」。 「阿兄伊又不是三歲囝仔,伊自己的身體伊自己會顧,阿母汝免替伊操煩啦!」我安撫阿母。 大哥有高血壓痼疾,但一直都有在醫師的診治控制中,何況大哥都已經是五十歲的人了,況且還有大嫂照顧著,可是阿母對他的「關照」還像是他只有五歲似的;對於阿母「過度」的關心,長久下來,不只是大哥嫌她囉嗦,連我們都覺得有些不以為然了。 放下電話走到兒子房裡,看著他因鼻塞呼吸不順暢的樣子我好心疼,不放心的摸摸他額頭幸好沒發燒………。 「等你長大了可以照顧自己以後,媽媽就不必這麼擔心了。」想起自己對兒子說的話,又想起電話那頭阿母的焦急,我不禁啞然苦笑!在每個做父母的眼裡,孩子要到幾歲才算長大?才能放心? 誰說將來的你我不也是會像我阿母一樣,即使兒子五十歲了,仍擔同樣的心!養兒方知父母心啊!
-
●浯江詩選今天我閉關
今天 不想看書不想讀經 就讓大腦失憶面目可憎 一天 又何妨 今天 不想說話不想聽話 就讓喉嚨失聲語言無味 一天 也很好 今天 不想活動不想思想 就讓全身麻醉毫無知覺 一天 也不錯 今天 就與眼耳鼻舌身一同休假 意識也跟著外出 讓五官六識回到最初 什麼都不知道的混沌 那就最好
-
清五品候選儒正堂邑庠生李愈
李愈,名綽,字曉庭,清季邑庠生,工書善詩,五品候選儒正堂。居鄉設帳於山西李氏家廟內,教育子弟;一時四方俊彥,負笈來依,從遊者眾,如蚵殼墩(今復國墩)關振益、關文丹及山前、山西境內子弟,如李德昌等人,皆出其門,郁郁青青,作育英才良多。 山西村位於金門島東北部,昔為同安縣馬巷廳東界綏德鄉翔風里浯洲嶼十七都汶沙保,今屬金門縣金沙鎮三山里。山西村為一單姓聚落,居民都姓李,始祖煌遠公於元成宗大德四年庚子(公元1300年)卜居小嶝前堡,妣邱氏,生二子,長曰孫助、次曰孫奇。孫助公於明洪武初為守備百戶,禦防小嶝。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三月,倭寇侵犯小嶝,公率所屬舟師抵禦,陣亡於海上,夫人伍氏攜襁褓二子,曰德宗、顯宗,避亂渡海至浯洲,僦居山西後堡。其後,德宗後裔移居山西前保,顯宗後裔由山柄溝墘遷往山前,是為山西、山前李氏之開基始祖,後繁衍為巨族。 查考山西李氏族譜昭穆為「仙、元、敦、伯、德、世、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聖、賢,仁、義、禮、智、信、勇」共計二十三字。 李愈為山西李氏第十八世裔、父為李周霓,依據南山進房李國偉所修編「浯洲山西李氏族譜」所載,李愈生於清咸豐五年乙卯,(公元一八五五年)三月十一日,卒於民國八年己未(公元一九一九年)四月初六日亥時,享壽六十五歲,葬於山西山路泉(今名山後泉),坐東北向西南,即面前山之南面。妣梁氏閨名苧娘,山后上堡人、生於咸豐丙辰六年(公元一八五六年)七月十五日午時,卒於光緒辛卯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九月初一日午時,得年三十六歲。繼妣黃氏閨名是娘,廈門人,生於咸豐九年己未(公元一八五九年)十二月酉時,卒於民國八年己未(公元一九一九年)五月初九日辰時,享壽六十一歲。生三子,長聖渠,旅居新加坡,次清育,承繼公札公,三聖挑,旅居新加坡。後裔子孫多旅居新加坡及金門。 李周霓,諱倪,號華裳,以子李愈為貴,例贈文林郎(正七品),生於清道光丁亥七年(公元一八二七年)三月初三日吉時,卒於光緒癸巳十九年(公元一八九三年)七月二十三日酉時,享壽六十七歲。妣楊氏閨名京娘,諡肅慎,生於道光辛卯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十月初二日卯時,卒於光緒辛卯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六月二十日午時,享壽六十歲,生四子,長為愈(邑庠生、五品候選儒正堂)、次公禮、三公鄰、四公鈔。 邑庠生李愈之故居為今日山西二十九、三十號,目前由其堂侄孫李清杉居住,光緒十九年癸巳(公元1893年)李愈為後水頭之雙落雙護龍大厝的門楣題楷書「紫雲衍派」堂號,及大宅對聯「堂聚紫雲焜燿騰輝棟宇,門環汶水瀠洄永護根基。」今為後水頭二十七號,黃滄前先生之祖廳。同年夏為沙美張延經大宅門楣題楷書「福星高照」及大廳對聯「祖德丕承遠紹千年統緒,孫謀預定永隨萬世詩書。」今為沙美一零八號張國賀祖宅,另在官澳村內也有李愈所書大字榜書,惜筆者還未親自查訪。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公元一九零六年)陽月(十月)又應桂林(即山前)宗親邀請,為其甫落成的李氏家廟第一落明間入口上方,懸有藍底黑漆匾額題「李氏家廟」四大字。字為楷書,飽滿有力,落款為曉庭李愈書,今西山前二十二號,現為金門縣縣定古蹟。另外在西山前十七號、十八號李宅中,現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屋主表示家中原收藏有多幅李愈紙本條幅、對聯,可惜在整修古厝時不慎遺棄,甚為可惜,目前僅剩下有李愈所書寫於書櫃上的短文,經好友兼同事的書法家呂光浯指點,全文如下為「韻流齒頰,秀逸雲衢,幾重翠錦,滿宇鮫珠。或垂華而結彩,或植質而成株。如新荷之照鴻壺,若遊魚之適長潮。若驚風之飛鳧,若中道之聘良駒。菊秋、李愈書」極為珍貴,從此短文可以看出李愈行書非常流暢,如行雲流水,工詩善書,金門後面有名聲。 在山西李氏家廟內有欽命閩浙總督部堂等處地方兼巡撫松壽為五品銜候選儒正堂李愈立的「明經」匾。明經有通古代聖人所著經書之意,也是貢生的雅稱,清代科舉一書中所敘貢生原係選拔生員中優秀者,貢獻國家,至國子監讀書或從政,五貢均係正途出身,雅稱明經。此「明經」匾額,當是李愈孝取功名的最佳證明,只是匾額未寫明中式年代,一般明經匾額都會註明光緒某科第幾名,且查閱金門縣志貢舉表並無註記,因此李愈擬由生員納貲捐貢者,成為例貢生,而獲此匾,貢生可免歲考,按正途取得明經匾額是由福建提督學頒給,而本匾是由閩浙總督部堂頒給,此為二者之間最大的差別。查考松壽任閩浙總督時間為光緒三十三年,筆者大膽推測李愈可能是光緒三十二年納貲成為例貢生,至於考取生員則當更早時,推測為光緒十九年中秀才,名滿金門後面,求字者紛至沓來。 按清史稿及清代職官年表記載:松壽、字鶴齡、生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卒於宣統三年(1849-1911),佟佳氏、死後諡忠節、長壽佐領下人、隸屬於滿洲正白旗人、廕生、歷任兵部、工部尚書、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三年任閩浙總督,正式官銜為閩浙總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福建和浙江的軍民政務。在清朝的體制下,總督是從一品。其職責是在於管理軍民百姓,以及察舉官員等等,通常總督管理兩省以上的地方。 筆者在山西村作田野訪談過程採訪到一則關於李愈中試秀才的傳說。 故事內容係描述當年李愈等童生由浯洲雇船赴同安縣城參加縣試,一行人擔十八書籃赴縣城結伴而行,好不熱鬧。船靠岸邊,即聽船家說附近有船家少女失足落海而亡故,同伴而行的童生或走避,或閃躲或加緊溫習課業,無人理睬此事。李愈見狀,走至岸邊看到此亡故少女赤身裸體,衣不蔽體,心中燃起一份憐憫之心,心地善良的李愈隨即將身上所穿的衣服脫下,覆蓋在少女的身上,免去赤身之苦,並口頌咒語,請少女安息。 在參加縣試、府試的過程中,只見李愈振筆直書,賣力完成試題。後來在閱卷老師評點下,幾位平時功課優良上取的童生紛紛落第,而平時表現中等的李愈,卻在緊要關頭時如獲神助,最終考取秀才。而同船的童生中也只有李愈高中金榜,消息傳回浯洲,鄉人皆以「積善人家慶有餘」,誠然不假。當然鄉野傳奇,僅供後人警世爾爾。
-
●傳奇小說問鼎
「那早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終究比不上老師你悲憫蒼生;琴心劍膽!」這時兩人已走到屋前,一塊開扠青籃色垂帘上四個大字:「悲歡歲月」! 重耳再度讚道:「悲歡歲月;好一個別緻的店名!沒想到在第五市場鬧區旁竟有此幽境!」 「所以我們水利署同事,尤其是興大師生都常來此聚餐或喝下午茶,主要就是便宜雅致。」 兩人在玄關收傘脫下鞋後,CD幽微蕩人的音律立即流洩心坎裡,重耳脫口:「清柔婉折;流麗悠遠,不想在此能聆聽到昆曲;太好了!不必旨酒佳肴,已令人醉!」 「那要感謝魏良輔,替我們中國人留下這被聯合國指定的口述遺產:水磨調!」珮如笑著回應。 「音樂之感人不分時空;多年前聆聽凱薩林、杰尼(Kathenine Journey)演唱英格蘭古老民謠──史卡博市集(scarbough fair),那種媲美我國楚辭的天籟,每每令我思之低迴不已!」重耳補充道。 一進室內,窗明几淨的幾坪空間,古典雅致,錯落幾張明式桌椅,牆角倚窗紅木花架上各置一盒桂花,花盆是一式回青白瓷螭龍紋的方盆,盆裡舖了冷杉屑,滿室淡淡冷香,一壁粉牆上高懸一幅昆曲牡丹亭「皂羅袍」的漢隸中堂: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緊靠中堂下方紫檀几案,則陳列了一些主人收集的古董字畫,任客人品賞。其中一個漢玉鯉魚筆架,一塊文華閣珍藏的古硯,一部線裝「通鑑紀事本末」,一隻饕餮紋三腳鼎古銅香爐特別醒目。而斜角折牆上則掛著一 幅草書條軸,錄的是曹操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 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 沉吟至今
-
1到0的距離
「相傳天上和人間只隔著一條淺淺的銀河,織女是天上有一雙巧手的美麗仙女,會織出千變萬化的衣裳,本在天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牛郎則是人間窮苦人家的孩子,兄弟分家時牛郎只分到一條老牛,可是牛郎非常勤勞,又細心照顧老牛,所以老牛感謝她,讓他見到織女,最後天帝將織女嫁給牛郎,並留在天上住。過沒多久,牛郎想回家探望,但因為以前在天帝面前發過誓,將永遠陪伴織女住在天上,違誓就會受到處罰。結果因為牛郎違背誓言,所以被天帝處罰,和織女分隔在銀河的兩邊。天帝說只要銀河的水乾了,就讓他們見面。結果牛郎帶著他的孩子,日夜不停的舀水,終於感動天帝,讓他們「每七日」見一次面,但因喜鵲傳錯話,變成「每七夕」見一次面,後來喜鵲王為贖罪,發動所有的喜鵲搭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從銀河兩邊可以快一點碰面相會。」 「一年見上一面的伴侶實在不合人性。」你說。 「人性?神話故事哪顧得了人性。」 「說的也是,但是一年見一面還真是苦了牛郎織女兩人。」 你這麼說的時候,我沉默,可我腦中想著,若是年年都不得見,苦是不苦呢?你見我無語,問了聲,「想什麼?想得這麼入神?」 啊,不能說啊不能說,於是搖搖頭,「沒啦!」 「沒?可是感覺得到妳是在想事情。」 為什麼你要如此敏銳能察覺我的心?這讓我倏地不知所措,只好胡亂說了,「正想起古人寫的關於七夕的詩詞,這樣也讓你看出來了喔。」 「哈哈哈,知妳者莫若我也!」 呃?怎的,我們彼此都是以了瞭解對方最深的人自居。
-
一年前的邀約
2008年6月24日再訪高雄港都,天候雖是無比的燠熱難當,內心卻是無限的欣喜雀躍,只因我正為一年前的邀約而赴會,也正為有機會再將故鄉金門的歷史文化加以宣揚而開懷。 一切應從《文化金門全紀錄》說起!2007年,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由金門縣文化局與「新汎亞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文化金門全紀錄》新書發表會之時,筆者忝為講師的一員得以躬逢其盛,也得以見證這歷史性的時刻,但見與會者踴躍的熱鬧場景及熱烈迴應,不覺深受悸動,亦深為擁有豐厚閩南文化的金門人為榮為傲。因而當躋身為高雄場次觀眾之一,且全程勤作筆記的「揚帆主婦社」吳慧珠理事長,於會後向筆者提出2008年專題演講的邀請時,我欣然即刻應允,因得締造今日暢快「高雄行」的契機。 承蒙「揚帆主婦社」陳昭伶聯絡人的巧思安排,此次演講,讓我見識到號稱全國最大讀書會的「揚帆主婦社」的盛況,也讓我親身體驗到200多位成員齊聚與會的榮景。主辦單位「揚帆主婦社」盛大的歡迎場面,著實讓筆者動容;金門特有的閩南文化廣受聽眾的青睞,尤讓筆者自豪。更讓筆者印證了一件事,那就是金門未來拼觀光,除開高粱酒、貢糖、菜刀「三寶」之外,「閩南文化」這塊處女地,應該是未來最值得所有鄉親們深耕的課題。 為讓讀者也能分享這次從「戰地文化、僑鄉文化、閩南文化」等幾個不同層面立論,特別是金門地區特有的民情風俗所作的成功文化交流,筆者特將此篇以〈金門文史藝術之美〉為題的演講稿,及「揚帆主婦社」拍攝惠贈,並由筆者翻拍的兩張照片,一起提供於《金門日報》副刊這塊知性園地上,冀能再次行銷金門,並為金門的觀光業略盡棉薄之力! 一、前言 深受閩南文化及戰爭洗禮的島縣金門,自古以來就以其獨特的人文及自然景觀,孕育出風格別具的閩南古風。她就像一位不施脂粉的村姑村婦,是那麼地楚楚動人,那麼地惹人愛憐。特別是透過紅磚紅瓦的閩南古厝,乃至藍天白雲搭配的天際線所展現出來的歲時節慶、宗教信仰、廟會活動、生命禮俗、民間戲曲、俗諺歌謠…等萬種風情,都能展現出親切怡人的丰采,對著國人召喚。她更像是一位展開雙臂的母親,可以讓旅居海外的鄉僑子弟對她日思夜盼,也可以讓一般歸人或過客對她深情款款,那怕只是驚鴻一瞥,卻是情有獨鍾,永難忘懷! 源自閩南習風的金門島,早在東晉時期就有著相關的開發載述,後經唐代陳淵的牧馬生息,及南宋大儒朱熹的教化風行,原本一派的荒墟竟能化為世外桃源般的樂土,為金門贏得「海濱鄒魯」美稱。尤其在明代的文治、清代的武功盛譽之下,締造出「百里一總兵,九里三提督」的顯赫事蹟,將金門的歷史推向最高峰:「文章許鍾斗(即許獬),品德黃逸叟(即黃偉)」…等等聖哲濟濟出現。「無地不開花,無金(指金門)不成同(指同安)」的鼎盛文風隨處可見,終於為這蕞爾小島寫下一頁頁璀璨的詩篇。也就因為有這得天獨厚的優渥條件,所以顯現在金門各種節慶的儀節,自然如此的經典,自然如此的引人入勝。 二、戰地文化 金門是座蕞爾海島,自古本非用兵之地。南宋以前,海宇清平,她宛如世外桃源般,特別是在中原板蕩之際,她扮演的是大家巨族避難的海上樂園。何其有幸,金門這座原稱「浯洲」的海島,就位在福建東南沿海交通孔道上,屬於戰略上、交通上的輻湊要衝。明洪武20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的侵擾,江夏侯周德興銜命在「金門城村」建蓋「千戶所城」,因具有深扼「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海上鎖鑰地位而得名「金門」,沿用至今。何其不幸,金門又因舉足輕重的海防地位,伴隨而來無止盡的戰爭:明代倭寇的騷擾邊境,曾是金門鄉親揮之不去的夢魘。鄭成功以金、廈為反清復明根據地,而導致清軍的無情反撲,一紙「遷界令」,頓使當時的金門成為一片廢墟。民國以後大小戰役,金門更從未缺席過。民國26年(1937年)10月26日,日本軍隊登陸金門,金門鄉親自此在日軍鐵蹄下度過八年艱辛的生活,直到民國34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原以為自此可以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怎知清平歲月來得如此短促?可憐的鄉親又再次面臨無情戰火的蹂躪。民國38年(1949年)國軍轉進台澎金馬,這座彈丸海島自此成為十萬大軍常駐的「海上長城」,往後幾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役更使她揚名立萬,一夕間成為「媒體新寵兒」: (一)民國38年10月25日凌晨二時十分,共軍以二萬多人,大小木船數百艘進犯金門,造成舉世聞名的「古寧頭大戰」。這場戰役歷經雙方56小時的激戰後,國軍總算穩住陣腳,卻也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位處金門島西北端的「古寧頭戰史館」所陳列的文物,應可為這段歷史寫下見證。 (二)民國39年的「大膽大捷」,共軍以七百多人兵力,企圖佔領這座面積零點三九平方公里的戰略小島,但功敗垂成。 (三)民國43年9月3日的「九三炮戰」,揭開中共隔岸砲戰序幕,此後三年中,中共向金門島群射擊五萬多發砲彈。 (四)民國47年8月23日下午6點30分爆發的「八二三炮戰」,迄10月6日為止,共軍向金門砲擊總數為四十七萬多發。此後即維持「單打雙不打」的對峙狀態。 (五)民國49年(1960年)的「六一七」和「六一九」砲戰等大小戰役,使得原本沒沒無聞的海島,自此被貼上「戰地」的標籤,也贏得「海上公園」、「地下堡壘」的美稱。此後「生活不怕苦,工作不怕難,戰鬥不怕死」的「金門女兵」,也成為國慶閱兵大典的「巾幗英雄」。如今散見在許多民宅牆面上的戰地標語,正是這段歷史的斑斑血證。 三、僑鄉文化 囿泥於地狹人稠的框限,早期的部分金門鄉親,作了「落番」的抉擇。對這些遠赴重洋的鄉僑而言,當年毅然揮別家園,拋家棄子,誠然是迫於一時的無奈。 赤手空拳,隻身前往人生地不熟的國度打拚天下,舉目無親,面對的盡是陌生的環境與不同的文化背景,箇中的苦楚,著實令外人難以想像。但自小在惡劣環境中成長的鄉僑,他們以最大的毅力克服了一切,建立了自己的海外王國,也以僑匯資助故鄉的建設。如今散見在金門各鄉鎮的洋樓,當可為這一段金僑艱難奮鬥歷程寫下見證。 為了生活,當年許多鄉親選擇揮別故園,拋家棄子。甚至連新婚燕爾,也因迫於生活的殘酷現實,而導致勞燕分飛的戲碼不斷上演。隻身在異國「拚經濟」的海外遊子,在歷經胼手胝足的奮鬥歷程之後,選擇了另組家庭的決定,從此過著「但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的逍遙生活;留守家園的妻子則只能無言地撐起這個家,侍奉公婆,教育子女。尤其可悲的是數十年的青春,換來的卻是老公感情的背叛。…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分番餅」曾是童稚時期最深沉的記憶。只要聽聞村中有「南洋客」榮歸故里,村中的孩童就會歡天喜地排隊領餅干。特別是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這可是年度當中的盛事。 四、閩南文化 留居在故鄉金門看天吃飯的鄉親,生活依然難題連連:因耕地狹小、土地貧瘠而導致生活困頓,謀生不易。特別是強勁東北季風肆虐的「過東」區(即今日的金湖鎮一帶),居民更是苦不堪言。現今的觀光景點「榕園」,就是明代國學大師洪受故居「西洪村」的原址。當年曾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輝煌文風紀錄,之後因風沙飄壓緣故,導致全村被埋沒地底的悲慘史實。「要嫁過西一叢芒,不嫁過東一個人」即點出當時「過東」一帶生活條件艱困的真相。 浩繁的食指,常壓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懶惰查脯(男子)愛種麥,懶惰查某(女子)愛做客。」大、小麥、高粱、花生、番藷等乾旱性作物理所當然成為農家最好的選擇。「六月十九佛祖生三樣新:芋頭、地瓜(番藷)、花生」;「十月半,(種麥)無早無晚」的俗諺就是金門地區農家播種及收成的歡樂寫照。為了生活,許多悲慘的故事也就自然在民間流傳:「黑水黑黑,查某(即女兒)換查脯(即兒子)。」「海水青青,祖子(即女兒)換后生(即兒子)。」昔日的金門,囿限於海島經濟條件的惡劣,許多連生數胎女兒的窮苦人家,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壓力及籌湊不出豐厚嫁奩的雙重無奈下,只得狠心將自己的親生骨肉往海面扔,一邊唸唸有詞揮淚丟棄親生骨血,一邊暗中禱祝上蒼幫忙下一胎能生一個小壯丁。如此的場景是有些匪夷所思,卻是許多人言之鑿鑿的不幸故事。 為了因應強烈東北季風的肆虐,也為了擋風、止煞、防蟻,遍布在金門各個村郊的風獅爺就此應運而生。一尊尊造型新穎、神態各異的風獅爺,從早期執干戈以衛村里的「巡境隊員」,直到今天蛻變成金門地區的「代言人」,更成為觀光客到金門地區爭相目睹丰采的「偶像明星」。在風獅爺旋風的帶動下,連帶的使得矗立在民宅屋頂上的瓦將軍;牆垣上的石敢當;門楣上的烘爐、鱟殼、獸牌…等形態不一的辟邪物,在在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 以燕尾脊、馬背馳名中外的閩南傳統建築,堪稱金門地區最亮眼的文化表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沙鎮山后民俗文化村,與金城鎮水頭村的閩南古厝及洋樓。「有山后富,無山后厝」;「有水頭富,無水頭厝」俚語道盡箇中奧妙處。以血緣為凝聚力的單姓聚落景觀,以至於血濃於水的宗族文化特色,尤使金門成為學界爭相研究的新課題,也是觀光客慕名參訪的最愛。名列國家二級古蹟的瓊林蔡氏宗祠群及其傳統祀祖儀典,更是箇中翹楚。特別是國共對峙期間,為因應戰地特殊樣貌所衍生的「戰地政務」體制,雖曾窒礙金門的經濟發展,也曾造成金門百姓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卻相對地使她特有的傳統文化遺產得以完美保存。 融合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於一爐的金門,給人的第一個印象,除了驚豔,還是驚豔。遠眺中的聚落,隨處可見的都是線條柔美的燕尾脊與馬背,不論是東昇的旭日,或是燦爛的晚霞,整個天際線所建構的景致都是如此的秀麗動人。甫踏進村莊,映入眼簾的盡是一幢幢傳統格局的閩南建築。由於海島的封閉性,再加上戰地政務的制約,外來的文化對金門的衝擊與影響都相對減低。職是之故,由宗祠、寺廟、民宅、洋樓所鋪展的村落,遂成為金門聚落特有樣貌。 「紅宮黑祖厝」,清楚地道出寺廟與宗祠的分野,代表喜慶的寺廟,以紅色系列為建築主軸;慎終追遠的宗祠(祖厝),則以黑色色系為主架構。「青嶼祖厝,官澳宮」;「瓊林祖厝,金門城宮」;「西村祖厝,庵邊宮」。這些俗諺,清楚地指出金門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寺廟與宗祠。此外,民宅屋頂不擺「螭吻」也是分辨民宅與寺廟、宗祠間明顯的分野。寺廟屋頂擺放「螭吻」,但螭吻臉部朝內,意在顧守村境。宗祠屋頂擺放「螭吻」,但螭吻臉部朝外,冀求自家子孫不斷向外開疆拓土,瓜瓞綿綿,子孫滿堂。 五、結語 有道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金門雖只是一座蕞爾小島,總面積也僅150.456平方公里,但在民情風俗上卻各具特色。就以大金門本島言,以島中央的瓊林村為分野,以東的金沙鎮、金湖鎮民間習稱之為「後面」;以西的金城鎮、金寧鄉則稱之為「前面」;若加上一水之隔的烈嶼鄉,三個區域中顯現在歲時節儀上的仍會有些許的不同,就是村落間也各有不同的風格與特色。譬如:「后垵(一說「盤山」)好菜脯,榜林水查某(出美女),東洲好車鼓」的俗諺,即清楚地勾勒出后垵、盤山這兩個村落昔日以醃漬清脆爽口的「菜脯」而得名;榜林村以出美女馳名遠近;東洲村則以氣勢磅礡的「車鼓陣」博得好口碑。 「度晬(周歲)吃雞腿」是稱讚他人好運勢的習慣用語。 金門地區醮儀大致可區分為兩大類:平安醮與慶成醮(奠安)。平安醮以祈求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為標的,每年都會在境主(廟中主奉神祇)聖誕日,舉辦醮儀隆重慶賀,而且是每年固定時間舉辦,其中以金城鎮後浦街道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浯島城隍繞境的規模最為盛大;至於俗稱「奠安」的慶成醮因屬百年難得一見的盛典,動輒耗資新台幣數百萬元的醮儀,已成為閩南文化展演的最佳櫥窗。同樣的奠安,可因主體的不同而區分為宗祠奠安、寺廟奠安、住家奠安(規模小一點的就叫做「寄后土」)。其中以宗祠奠安最具可看性,儀式中最精彩的部分為:迎接姻親、迎接宗親,追龍,進匾,進主,祭祖三獻禮,「滿漢全席」琳琅滿目供品,埋磚契,淨油,插柳枝…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科儀,在四十幾年的「戰地政務」限制下,仍保有道地的閩南古風。 看野台戲和吃拜拜,一直都是農業社會當中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也是維繫人際網絡最直接有效途徑。金門地區早期的野台戲都禮聘自福建東南沿海的戲班,但常受限於天候的影響,導致偶爾會出現廟會期間卻聘不到戲班的窘境。為突破此一困境,許多熱愛戲曲的「票友」乾脆自組戲班,延師來金門授藝,從頭學起。眾志可以成城,許多劇種就這樣像雨後春筍般,於各村各里落地生根。在地的高甲戲、歌仔戲、傀儡戲、南館樂…等戲曲就此應運而生。「古寧頭九甲戲,何厝歌仔戲」就曾在金門地區舞台有過風光的演出。如今時移勢易,演員大量流失,觀眾熱情不再,野台戲已成夕陽產業,大型戲班紛紛吹起熄燈號,碩果僅存的只有傀儡戲班。許多廟會慶典就由他們繼續擔綱演出,舉凡正月初九「天公生」,婚禮前夕敬天公,或是奠安活動「制煞戲」都少不了傀儡戲的演出。唯一的區別是前二者演的是「文戲」,後者演的是戲偶手持刀槍劍戟的「武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