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1到0的距離
如果神準,映秋是邱漢民雙妻之一,她信這說解就該坦然接受,何至於愁眉解笑語呢?這之中又是怎樣的矛盾糾葛? 先前我沒反駁玉惠,這回倒是對著映秋當頭揮下一棒。 「妳真接受了嗎?映秋。」 「我?」映秋語塞一下馬上轉向我,「妳別管我,喜圓,我是為妳想,才要妳也去排紫微斗數。」 「為我想?」我覺得映秋的說法對我而言太沉重,「但是我覺得沒有必要。」 「算一算才會清楚知道自己的命。」 「是嗎?」 「妳不信?」 「不是我不信,只是清楚自己的命又怎樣?」 「才能有對策啊,不然妳束手無策,不等於坐以待斃。」 「有對策?那映秋,妳對邱漢民的事又有了什麼樣的對策?」 「我?」 我其實無意刺向映秋心裡的痛,但事實便是如此。 人人都有自己命裡的罩門,我的是什麼?我在害怕什麼,所以我不願排紫微斗數? 也許紫微斗數真的早把人的一生都披露在南斗北斗星群之中,如此的話,在我的命盤中,你將是落在哪一個宮位的星座?而你我,又是太虛之中的哪兩顆星宿?應該就是兄弟宮與朋友宮之中恆常會在自己運行軌道上的星星吧,那就遙遙相對在虛無之中吧。 就像悠然流向外海而去的淡水河,始終與靜默不語的觀音山沉沉相對,誰曾聽見觀音山呼喚淡水河,淺灘慢流的淡水河又幾曾獻媚於觀音山? 你大約察覺到我的喜愛淡水,也是另一種根源於莫名的情感,或許是老歌手沉厚的歌聲,將我帶入了淡水的遐想。 往常我到台北,如果時間許可的話,我都會進行一趟淡水巡禮,有你陪伴,如是。只我一人時,也是。 若到淡水,河堤便是暫時歇腳處。哪怕身後雜雜沓沓的人聲,哪怕寒天極冷的風中。聽聽河水潺潺,唱唱民歌緩緩,想一回屬於你我的中年青春。 那一回因為在凜凜風中的夕陽裡,孩子的學校音樂課剛剛教過「小茉莉」,於是我們唱了「小茉莉」,風中顫抖的小茉莉,在你接續下,一夥人唱罷這一曲。 「夕陽照著我的小茉莉小茉莉 海風吹著她的髮她的髮 我和她在海邊奔跑 她說她要尋找小貝殼 月亮下的細雨都睡著都睡著 我的茉莉也睡了也睡了 寄給她一份美夢 好讓她不忘記我 小茉莉請不要把我忘記 太陽出來了 我會來探望你」
-
●傳奇小說 問鼎
但自此以後美國已不彈此調矣,美國最後一次公開此論,是一九七一年四月廿八日在國務院的例行簡報會上,主持簡報的是發言人布瑞,當天布瑞被問到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時,突然冒出一句,關於台灣、澎湖的主權,是未決的問題(an unsettled question)。此說一出,立即引來各方質疑;季辛吉在他的「白宮歲月」回憶錄第一卷中,對這種作法就極為不滿。 此後台灣地位未定論就成為絕響了;且台灣是中國(筆者按:中國非中共)的一部分已是聯合國所明確認知的,因此所謂台灣未定論除了凸顯對世局的無知、數典忘宗外,真不知還有什麼意義;況且若非國府來台,力挫共軍於古寧頭等戰役,則台灣能倖免於中共的赤化嗎? ……也不知過了多久,待女侍過來問是否用晚餐時,兩人同時驚呼:「哇,時間過這麼快;天都黑了!老師說好了,這餐我請客,這邊的簡餐很好吃,沙拉甜點也很可口。」 「玉荷柳葉飯、芙蓉紫雲湯、松露珍玉糕,老師你要點什麼?」 「我點翠華紫玉麵、軟香雪花湯,甜點就來份桂花芙蓉露。」 「對了,妳剛才說那纏訟紀事本末要大修改,為什麼呢?」點完餐後,重耳問道。 「本來我是不贊成保留這傷心紀錄;不過想起葉慈的話,至少這是你人生大變局的紀錄,在此煎熬變局中,老師仍讀書寫作不絕;且保有松筠之節,不僅在老師身上看到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詩教,更可供作為勵志之用!」停了一下,珮如又說道: 「只是從老師參選後,先後三件官司同時交錯纏身進行,令人眼花撩亂。所以建議老師以時間為軸,統一編列,另在文頭加註說明即可。同時建議只列到參選官司二審宣判無罪即可,也好有個段落,如何!」珮如敬謹地拿給重耳。 纏訟紀事本末 說明:選一:選舉官司一審;選二:選舉官司二審。 管民:管委會民事案;管刑:管委會刑事案。 家民:家變民事案;家刑:家變刑事案。
-
超尷尬的彌月禮
第一次收禮覺得如此尷尬,讓我只能望著那溫熱的紅蛋,卻不敢馬上吃下去,因為…… 剛到新學校教書還不到一年,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兩個月間就有兩個女同事和兩個男同事的老婆生孩子,只能說我們學校真的是福地。剛開始我也跟著同事包點禮金以示祝賀,後來發現其實有的同事並沒有包禮,因為和生產的同事根本不熟,那我這個新來乍到的人就更不用講了,有的同事我還未曾和他講過話呢,最多只是點頭微笑。所以,我也開始覺得並不需要每個人都包禮。 所以,當第三位男同事的老婆與第四位女同事又相繼生了小孩,且日期非常接近,人事為了方便,就同時幫忙一起收禮金,我也就選擇只包給那位有聊過幾次的女同事。 結果,當那一天男同事在辦公室發彌月禮盒時,我也正巧有事進辦公室,男同事就順手拿了一盒給我,我當然很驚訝的說:「啊,不用啦。」然後看他笑了笑,我就只好不好意思收下了。可是,當我回到教室時,越想越不對,那位男同事應該是記錯了,我是不是應該把禮盒拿回去退還給他?再支支吾吾的說:「不好意思,我沒有包禮祝賀你,所以,你應該不用送給我。」可是,又想到已經拿回來的禮盒可以退回去嗎?更重要的一點是,會不會是人事將我送的禮金寫錯包了,送給了這位男同事,那如果我將禮盒退回去,男同事發現真相,是不是要開始為難是否要將禮金退還給我,那不是更尷尬?而如果偷偷去問人事,人事也不一定會記得有沒有寫錯?更重要的是,如果發現人事寫錯,也不能挽回什麼!反正,一切的想像都指向非常尷尬的境地,所以望著桌上的彌月禮,我只能凝視,卻不能馬上大快朵頤,只好先拿去冰箱冰。因為我還在想,會不會等一下那位男同事發現送錯了,就跑來跟我要回去,可是,好像又不太可能! 一直等到下班時間,送禮的男同事都沒有動靜,我也只好將禮盒拿回去,回到家跟先生說出這件事,他也覺得很神奇,也跟著我一起猜測,到底是男同事送錯?或是人事將我的禮金放進給男同事的紅包中了? 或許,只有等到當女同事回送彌月禮時,真相就能大白了。唉,如果是你們遇到這種情形,不知你們會做如何處置呢?
-
●浯江詩選鐵蒺藜之外的呼喚
鐵蒺藜之外,你還有地瓜 甜甜的地瓜,是土地公的恩糧 四季源源而出,曬成簽 磨成粉,著一碗地瓜稀飯 便有一臉溫飽的憨厚 鐵蒺藜之外,你也有高粱 甘冽的井泉滲出醉醺日夜的香醇 把你的愁腸帶進迷惘 讓創傷的往事和近憂一一沉澱 那是士官長離開家鄉後唯一傾訴的對象 鐵蒺藜之外,你的圖騰不只是烽火 還有梵唄鐘磐響自太武山區 那是佛菩薩的法會天籟 普開蓮瓣的禪示 為無辜多難的戰事消災 為樸苦木訥的居民延壽 鐵蒺藜之外,你也不必成日錯愕著煙硝 先民遺留的閩南文化還待你薪傳 感念唐朝牧馬恩主的拓荒 追思朱子燕南書院的舊址 登臨文台古塔與虛江臥嘯的碑碣 遙望延平郡王當年誓師中興的灘頭 史蹟館內高懸祖先的匾額 曾經海濱鄒魯 蓬萊仙地 曾經八鯉渡江 人文薈萃 曾經吞飲百萬子彈 獨自撐起半壁江山 鐵蒺藜之外,你該步出煙硝的陰影 假寐已久的浯江溪流你且快醒 快快洗滌淤泥的滄桑 迎接晨曦的曙光 鼓起方舟 航向環海的汪洋 化成普渡眾生的慈航
-
前沿地帶的余華(印尼泗水)
三屆金鷹獎金優, 冠軍得主福源周。 問君取勝竅從哪? 源自余華水細流! 二○○七年十二月,印華作協與國際日報聯合主辦印華文學第三屆金鷹杯散文比賽,冠軍得主周福源(筆名于而凡)以《又是春節》獲勝,在領獎之中,周先生應媒體記者的採訪,您的創作智慧,靈感是從哪兒獲來的?「周回答說:」是從名作家賈平凹與余華的啟示,賈平凹原陜西籍,著作的推介與評論,已在書坊間有觸目過,但余華這位年紀輕輕的作家,似乎很式微,最低我們印華讀者罕見其著作或者評論的文章。 (一) 鄭州大學出版部一位學者楊莉,寫信給一位評論家謝有順,說鄭州大學要出版一套《中國當代作家評傳叢書》請謝有順出面主編。其實當時,謝與楊都不認識,遑論見過面,但是從來信中看,她(楊莉)對這套有著完整的構想和堅定的信心;婉辭雖然婉辭,對于這套叢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時,她已聯繫了一批著名作家,「我看似無可推脫的理由了,就應承下來。謝有順說。為此,《中國當代作家評傳叢書》算是第一套文學研究,就開始籌劃了。 可是要做作家的評傳,就必須洞悉作家的廣闊世界,相當等於一部簡易的文學史,要獲到傳主全部精神與經歷,甚至要洞悉作家的隱秘結構,才算是成功之作!但從楊莉的來信中,已經聯繫到,有一批著名作家,就是金庸、賈平凹、鐵凝,和本文要敘述的余華,共四位,算是名作家叢書的第一輯,而每位傳主都有特約的評論家的執筆,《余華評傳》的執筆者是由一位一九六五年十月出生的洪治綱;洪治綱安徽人,文學碩士,一級作家,曾經發表當代文學評論百萬餘字,並曾獲首屆《馮牧文學獎》……。 (二) 西湖湖裡的某隻畫舫上,遊客在酒酣耳熱之際,意興遄飛,詩人柳永終于情不自禁,揮毫寫了千古名詞《望海潮》,幾乎將天下的美譽之辭,都堆砌到杭州身上。 時光荏苒,人們照例不忘記這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古話。可是三年自然災害帶有人為成份之後──一九六○年之後,杭州似乎已沒有柳永筆下的形容那種奢華了。 這年的四月三日,浙江省立杭州醫院,產房裡一聲嬰兒的啼哭,這位後來名叫余華的男孩來到這世界了。 那時代大多數家庭一樣,多一個孩子,多一張嘴,肩上多一份重量。身為父的華自治,與為母的余佩文女士,就意識到三年自然災害,物質生活是困頓的。 華自治,山東籍高漢子,是浙江醫院大學學習只有六年的結業生,為著社會主義教育的需要,下派到浙江省的一個縣叫做海鹽縣,而母親余佩文紹興人,是浙江醫院一直是省高幹部醫院,負責高幹疾病與醫院保健,物質供應是比一般市民充裕得多;所以余華在這個家庭算是幸福。 一個在杭州,一個在海鹽,華自治說:他好像是候鳥一樣,那時又是交通很不方便的年代,辛苦地往返于杭州、海鹽之間;但是後來經過了一番努力,一九六三年余佩文調到海鹽來了,也是在醫院工作,一家連長孩華旭共四口,住海鹽醫院宿舍。 筆者且按,在傳統意識,孩子出世。不管男女,姓氏是隨父;但是他們是現代文明思想,長的姓華名旭,次的跟母姓余名華。如柏楊大作家所著,不作《大男人沙文主義》。 現在華自治在海鹽人民醫院,是主刀(解剖)醫生,余佩文是護士長,雖然生活物質比不上杭州──余華後來回憶文章說,連一輛腳踏車都沒有……。 一九六七年九月,余華八歲,進入海鹽向陽小學,開始讀書生涯。可是習慣在醫院裡,東跑西跑,也無人多管,但是吸著濃烈的LYSOL氣味,與時常看到父親潔白的白袍上濺著斑斑的血跡,這給余華後來的寫作裡常常提及著……。 (三) 一九七二年九月,余華接部就班進入當地的海鹽中學,儘管此時「文革」已是後期,江南平原草翠這小城,火熱的「革命生活」還未消退,鬥爭不斷的深入,批判和揭發的範圍越來越大,泛發人民群眾的利器之一,是自由張貼大字報。評論家洪治綱說:這份「武器」是古今中外無籍可查或可參考的。 余華放學回來,沒有一次是直接回到家來,他是很緊張地又是慢理斯條遍讀大字報,驚惶地吊起了這顆年少的好奇心。因為在那極度「革命化」的年代裡,不只成年人,也連接擴張滲透中小校園裡,這當然留給余華很深刻的感受;也許有所感受,也嘗試地寫出感受的文章。余華曾在回憶作文裡曾說:我們的語文老師說『只有余華才能寫出那麼長的作文」,所以老師認為我最有才華的。 在這特殊「寫作生活」裡,慢慢地激發了余華對寫作的興趣,但除老師偶爾說說:「寫作需要靈感」之類無法理喻,他對於什麼是作家,什麼是天才,都一無所知。可是他卻體會到、寫作確實是一種值得驕傲的事業;特別他的感受,在高中階段,他對玄奧的數理化課程,常感頭昏腦脹,無信心可言,惟獨作文方面,自己還算有份特長,使他更加看重寫作了。 (四) 廉價政治激情,盲目的鬥爭方式,無所畏懼的非理性思維之外,還有人與人之間難以言說的倫理危機;在這無序的長成,最怕的是犧牲與誤失年青可為的青春。余華與一般同學,算是他較幸運,他畢竟自己閱讀且慢慢閱讀的興趣,越來越篤信。 一九七八年三月,余華算是高中學業,經父母親一番努力。十九歲的他,進入海鹽縣武源鎮衛生院,要成為成樣的牙科醫生,「靠技術吃飯」是華自治醫生一貫的信仰。 初入武源鎮衛生院,院長將他交給一位老年姓沈牙醫生,謙遜和乍到的好奇心,余華一直站在老牙科師傅身邊,過程是只見師傅先在病人牙床塗些碘酒消毒,注射麻痺針,與師傅悠閒地談些話,一支香煙後,麻痺發生作用了,病人自己說,舌頭硬了,師傅扔掉煙蒂,從琳琅滿目淺盤裡拿出所需鉗子,著手拔牙了。 如此三番五次的演練之後,師傅須讓余華自己上陣,但當然還有其他科目要學,在遇到醫學一籌莫展的時刻,又要請教師傅,這樣一對和諧搭擋成為他倆忘年之交。 事實上余華對這份工作很不滿,除了口腔中實在沒有什麼風景;何況這種拔牙工作,在農村社會時代,流動到處張油布傘向村人拔牙,是與理髮、修鞋、修鐘、鑲齒、相命、卜卦同一流的職業,他感到一片灰暗! 武源鎮衛生院,坐落一條寬闊又繁華大街,八小時工作的余華,無病人上來,總是捧著書本。大街斜對面是文化館,街景和人流,時間一長,發現幾個都是熟悉的面孔,但不識其貴姓大名在這街逛來又逛去,顯然他們是文化館人員。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好奇地問:你們什麼不上班可以在大街閒逛?結果創作人員很認真告訴他,他們逛街就是上班,就是找寫作靈感,不深入生活,怎能寫出貼近生活的作品! (五) 為了讓兒子能有一個良好的職業鍛鍊,成為真正靠技術,自食其力牙醫,余華的父親,又給了一個機會,二十歲的他,被按排到浙江寧波一家醫院進修口腔科。進修有一年之久,他還是念念不忘閱讀和寫作。進修口腔科目是,生理課。肌肉課、神經系統以及經絡器官……。 (寫至此,筆者暫按,讓人人須有保健共識。故事如下:家嫂牙痛,給牙醫診查,要拔牙,牙拔後劇痛,嘔吐,濃血從齒床湧出,人已昏迷,急忙送到某大醫院,口腔濃血仍流,連胃液有半個洗臉盆之多,好險!急忙輸血,稍息,無生命之危。但住院一星期──這都是庸醫缺乏口腔科知識所致。) 余華在學習口腔科期間,根本很少出門,多是呆在江邊上的宿舍,閱讀一些屬於傷痕小說。在那個時期,文壇上正是傷痕文學鋪天蓋地,都是在揭示苦難,強烈傾訴。 相比起來,優如揭示「黑五類」的傾訴。與此同時,外域新型著作也逐漸湧入市場。(上)
-
1到0的距離
「妳不信?妳看我不就認命了,反正我命中註定有個乖乖兒子的丈夫。」 「可是……我不喜歡算命。」 「喜圓,妳可別把這些老師都想成是江湖術士,這可是我們老祖宗歷經多少歲月的統計學呢!」 「我知道。」 「知道就來排一排命盤,聽聽老師怎麼解妳的命盤?」 「玉惠,謝謝妳,我現在還沒這打算。」 「唉,妳真是的,說了這麼多還說不動妳,難怪會看不開?」 「呃?」 我看不開?看不開的是什麼?關於你的一切,而今我的抉擇,難道不是看開透悟?或者玉惠說的是,我沒看開的是對小雋爸爸殘存的情愛? 「怎樣才是看開?」我已不能和你討論,只好直接問玉惠。 「看是不理會妳家吳昌平任由他去,或是坐下來談清楚好聚好散。」 「這樣就是看開了嗎?那映秋雖是默不作聲,她就真的看開了嗎?」我這麼回玉惠話的時候,也想起翠華,翠華的當機立斷設下停損點,當真就是看開了?那她如今再接受回頭的先生,又是怎樣的看開? 看開?是因為命理師根據命盤星相的解釋,抑或隨著時日的療癒,而開了一些智慧?我相信牛角尖是自己鑽進去的,也必是要自己才能鑽出來,旁人如何使勁強拉都是無效的。 玉惠對我遊說的說辭,一直起不了作用。她不停的說了再說,不過是一直強調知道自己命盤行運,就會看開惱人俗事。對許多人來講,也許是吧,但對我,未必如此。 我總記掛映秋隨她去算了紫微斗數,怎沒走出自己的困境? 可笑的是,自己猶是身陷泥淖的映秋,竟也頻頻向我推荐紫微斗數的神準。 「喜圓,去找玉惠,妳們在同一個城市,很方便的。讓她帶妳去排個紫微斗數,真的,不由得妳不信,十二個宮位,竟然就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走勢都呈現出來,由不得妳不信哪。」 「妳真的信?映秋。」 「當然信啊,邱漢民命帶雙妻,不偏不倚就在我的夫妻宮顯示出來,我怎能不信。」 「妳相信,可妳接受嗎?」 「我沒有接受嗎?邱漢民現在這樣子不已經是雙妻了,我還能不接受嗎?」映秋語氣裡滿是無奈。
-
●傳奇小說問鼎
但其中另一個受頒者參院外交委員會前主席派爾,就不無令人商榷。八二高齡的派爾,出身世家,向是台獨的宗師,一九六○年當選參議員,一九九六年才退休。他與台獨的淵源,可由下面這段自述得些啟示:「我記得二次世界大時,曾在軍事政府學院受訓六個月,……。我們被教導,有一群人為台灣人所不喜歡,而這群人就是中國大陸的人,台灣人不喜歡他們就如同厭惡日本人一樣。我們本來是要去台灣,指導台灣成立自治政府,……。可是這一計劃由於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共同參加的開羅會議而迅速改變了。」 這段話是一九七九年二月初,參院外交委員會所召開台灣安全及前途聽證會上說的,所以派氏的結論是「如果我們運用對蔣的影響力,大力爭取台灣獨立,我們的處境不僅會更好,也更忠於我們所宣稱的自決原則。」 派爾在國會山莊上有「台獨護法大師」的稱呼。而今獨派人士沒有頒獎給他,反而是由中華民國的李登輝總統以「長期關切我國民主進展,對我民主化過程貢獻卓越」頒勳給他,諴不知駐外人員何以分清敵我,也無怪乎陳錫蕃代表在新聞稿中特別強調「奉指示」,實有春秋微言大義之妙。 三日記:未定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一直是台獨人士奉為圭臬的,此次政黨輪替,此論更囂;沿波追源,且話歷史: 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一日,抗戰進入尾聲,蔣介石委員長及夫人宋美齡女士,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埃及開羅發表聲明:「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州、台灣、澎湖群島等,得歸還中華民國。」此即有名的「開羅宣言」;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中、美、英等三國領袖又發表「波茨坦宣言」:「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之其他小島之內。」 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隨即派員接收台灣。當時盟國含日本都無異言,以國際法精神言即承認此項舉動是合法的。但後來台海局勢危殆,三十九年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突然於六月廿七日聲明,說台灣將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的安全恢復之後再決定。依當時美國國務院顧問杜勒斯向我駐美代表顧維鈞透露:此舉主要是在為美國派遣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找法律依據;否則美國將遭致干涉中國內政的攻訐。
-
金門人的女兒
2007年七月二十二號,我離開了我的家人,短短十一個小時的運輸,我就要直達西雅圖了,登機的那天,媽媽哭得就像洪水氾濫,不可收拾,爸爸故做鎮定的微笑,其實我知道他並不好受,我的堅強就在我過了登機門之後不見了,被一種叫做『不捨』的感覺給抗拒了。從沒有出過外地的我,帶著淚水和我的家人說再見,桃園機場的天空分外的藍,好像是對我的一種祝福,我的夢想也在那一天圓夢了,那一年,我才十八歲。 我是個一年制的美國交換學員,也是個主修外語系的學生,小時候對英文深感興趣,也對美國有著美好的憧憬,想像有天能在北美洲學習著他們的教育方式,我對爸爸說:「我很想去,讓我去試試看。」爸爸說:「我們家不是什麼有錢人,但是如果妳真的很想去嘗試,爸爸和媽媽一定會支持妳的決定。」出發的前一天,我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我說:「爸爸,要是你真的覺得負擔很重,用我的名字貸款好了。」他回說:「就算真的需要貸款,我也不會用妳的名字去貸,我寧可扛著這個擔子,也不願看到妳一出社會就負債。」我哭了,只是我沒讓爸爸看見。 在美國的這段時間,讓我想到爸爸的童年,爸爸說他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在他十六歲那一年,他帶著幾百塊,一個人就這樣孤身的前往台灣服役,離開了金門,自願役士兵,一服就服了二十年。以前,我並沒有什麼時間和爸爸相處,只有早上爸爸開車載我和姐姐去上學,那短短的十分鐘,大概就是我一天和爸爸相處的時間了。在美國,一個人在異鄉生活,有時候我覺得好孤獨,可是我找不到人說,就想到當時爸爸一個人也是這樣的感受吧,這樣的徬徨,這樣的無助,這樣的想家。每當我遇到瓶頸或挫折,我就會想到爸爸當時不也一個人這樣的熬過來了,爸爸也常跟我說:「這個就是金門人的精神」,現在,我回來了。我所學的,不僅僅是只有『英文』,還有一些文化以及西方的待人哲學,我回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要快快飛去金門和奶奶一起分享我所學及我所見,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也有了金門人的精神,但是下輩子,我還要做金門人的女兒。
-
蔡守愚的六十大壽祝文與佚詩
另外,在這篇壽序中所謂:「某,公世講」,這也顯示了掛名者與蔡守愚之間有某種關係,不僅因是正巧路過當地的名人才被拉來作序。所謂「世講」,按「辭海」之解釋,一般用於稱知交朋友之後輩。過去筆者在撰寫「金門藝文訪佚」時,曾介紹過中研院傅斯年紀念圖書館所藏蘇軾手跡「阿育王寺宸奎閣碑」拓本,其碑末有蔡貴易所撰題記;該碑原物久堙,蔡貴易是在萬曆十三年擔任寧波知府時,由已自兵部侍郎一職退休家居的范欽手中借得碑文拓本,方能藉以將該碑復原重立。而要能從范欽這樣一位前任高官的手中借得所寶藏的碑文拓本且複製,這非得是有相當程度的交誼不可。在范汝梓年少之時,以及范鈁尚未成進士之前,很有可能就都曾與蔡貴易晤面過;而蔡貴易諒亦會將自己的族中俊逸介紹于范家人(蔡貴易於萬曆十至十五年任寧波知府。蔡守愚則在萬曆十三、十四年連捷登第)。范鈁在來四川接手蔡守愚職務之前,諒已久聞其名,於職務交代期間成為知友非不可能;而嗣後范汝梓受邀為與蔡貴易同族之蔡守愚撰壽序時,自謂乃「世講」,亦係在理之中(此雖是出於代筆者譚應夢揣摩身分而作措辭,但採用這種自謂,當然是據原始受託撰序者范汝梓提供的資料)。 至於,出身書香世家之范汝梓,為何會將撰寫壽序的託付轉請譚應夢代筆呢?以范汝梓本人之才學,這樣的委託本非難事;可能是因拜託他的使者來造訪時,他已理妥行裝準備離開川西前往酉陽赴任。畢竟他是遭貶謫而來,且已在四川境內繞了大一圈,耗去不少時日,若再延挨恐另遭譴,於是只好將此一任務「轉包」給在當地結識的前榮經縣令譚應夢了。這篇壽序,雖已知出自譚應夢之手筆,但除了像自謂「世講」當是由范汝梓提供的與蔡家交誼關係而下筆,其他部分范汝梓也可能有在轉託之前作了構思之提綱;到底范、譚二人各自「涉入」的程度如何,無法剖分,故將此文視為合作之成果亦無不可。 據壽序中言,委託作此序者,共有「嘉、眉、邛、雅四郡守與邑侯」等數人。以地理而言,「四郡守」是上川南道所轄嘉定州、眉州、邛州、雅州之知州,而「邑侯」該是鶴鳴、霧中二山所在地之大邑縣知縣。這幾位地方官既為向蔡守愚祝壽而準備潤筆要請范汝梓作一篇壽序,則他們自身(應還包括其他州縣級官員)該當也是各有詩文之作,以彙為一帙,獻予蔡守愚表達賀意。雖截至目前筆者僅能找到此篇壽序,但其足可總括該地官民對蔡守愚之崇敬感念,亦是其治事撫民的功德寫照。 這篇壽序,開頭以「不佞某」來到大邑縣遊覽鶴、霧二山,卻眺見臨?(筆者按:臨邛,山名。一在四川榮經縣以西,亦名邛崍山。一在邛崍縣西南。以地理位置覈之,前者去鶴、霧二山太遠;當指後者,在大邑縣之南方。)山間一片祥雲瑞氣,像是有仙佛臨世般的異徵為發端。嗣後當地官員遣使來訪,欲請作為蔡守愚祝壽之賀序,使撰寫者頓感祥瑞之見,是應蔡守愚壽辰而現。所謂「懸弧(弓)」,係指男子降生,出「禮記‧內則」:「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使撰序者驚異欣喜者,在於蔡守愚已年將花甲,卻還有如是瑞兆,這必是長壽之徵象了──這一段開頭雖似涉神異,但古人本就相信這些天象徵兆由來有自;例如空中出現「五色雲」時,史書若皇家之「實錄」會有記載、甚至臣子們還會為此上表致賀、稱美君道治世,故不能純以迷信附會視之。關於這一段,也可以參考萬曆間著成之「西遊記」中的描寫:孫悟空降生之時,「眼運金光,射沖斗府」,但之後「服餌水食」、沾染凡氣,金光便消斂了──套用這種思路:蔡守愚年將六甲,其誕辰還能使天地間現祥雲瑞氣,這就不只是先天帶來的「靈淑蒸孕」所致,而是有生之年善行修持,方能維繫不泯。故撰者斷言「公之必壽」,因天道償善故也。以下縷數蔡守愚出自鍾靈毓秀之八閩,其心性氣度,自登第便令人起敬,蒞官更戮力於興利除弊、為民著想之種種事蹟;其慈心保民若保赤子、濟度一方的作為,有如神佛降世、「以天真菩薩見宰官身者」。基於「德非壽之先資乎」,而蔡守愚德澤加於民,事蹟昭昭,故「某是以信公之必壽也」──雖然,蔡守愚僅活了七十歲,但其曾澤庇一方,造福百姓,足可謂死亦不朽矣。這篇壽序如下: 壽兵憲發吾蔡公六秩序 代 重九後一日,為蜀臬南巡兵使者發吾蔡公誕。先期,不佞某有鶴、霧之遊。鶴、霧,故佛土仙村。至周覽一無見,見臨邛間丹霞紫霧,若雨若花,蔥蔥,不可名狀,疑其下有仙真佛子者。俄而嘉、眉、邛、雅四郡守與邑侯,緘幣馳虒,屬不佞言,為公壽。不佞聽月犬,喜拜手(下拜時頭低至手,示敬甚)曰:「異哉!曩鶴、務(霧)中,望臨?間有仙佛氣,兆其在公乎!公懸弧歷今幾春秋,而靈淑蒸孕,祥猶若此!蓋壽徵已。諸君且知公之必壽乎?某,公世講,嘗諳公之為人矣!」 公生長八閩。閩濱海,峙武夷,川岳炳靈,毓為人文,而公固間氣之獨萃。其性慧,其心恬,其襟度舒閑,其嗜欲淡泊,其才藻彪炳。弱冠群品退舍,避公詞鋒,而公不與競也。則謂公真有仙胎佛骨可矣!又嘗耳聆公之為官,自獵巍科臚唱而登薦紳之林,所至膾人口吻。他勿論,論今兵巡蜀官。曰(以下為蔡守愚之言):「兵在詰戒,戒不虞,為天子扞疆圉。」曰:「巡在巡察,吏民廉墨,猾甦憊羸,為黔黎保元氣。厥任蓋至艱鉅!」 公之兵巡川南也,以兵,則嚴號令、勤操習、汰老稚、核包占。餉給以時,而債帥靡敢餕剝自潤。期年之間,日陳部伍,整齊之。而虎旅鷹揚滿鈴下,屹然有斬竿折馘、鞭撻六番之氣。以巡,則躬貞肅、飭綱條、明舉刺。每郡邑長至,輒與討論吏治臧否;問民疾苦,小不利,必與更張之。林藪城社,有隱慝伏猾,可為厝薪憂者,爬搔齕而預剪其萌。蜀文綱蒼乳,饕餮吏往,多殉民自封殖(貪吏剝削百姓自肥)。公操三尺,獨持其上。一時郡邑吏循者愛公若冬日,而墨者畏公如秋霜,無敢不為公拊循(謂撫慰)斯民者。臨、邛、眉山,故魏、蘇諸大儒(筆者按:魏,即南宋理學家魏了翁,邛州蒲江縣人。蘇,指三蘇父子,眉山人。)之鄉,文章道德,風固存。而士濫觴科舉,未免漸漓於彫琢刻鏤之習。公至,首與官學弟子論學。學先明人倫,今所著「明倫寶鑑」,則琅琅挈鐸而振之矣! 播酋(按:指播州宣慰使楊應龍,服叛無常,萬曆二十四年起大舉作亂,至萬曆二十八年六月兵敗自縊。)搆逆,雖仗天威赫怒討平,然一時調集征輸,部無不遣之卒、家無不役之人,死鋒鏑、死轉輸,踵接腦塗於道。而川以南獨不至如他處之甚,則又公所節宣調劑,帡幪(蓋覆,引申為庇蔭)而保護之力。蓋公惠愛慈閔,根於天性,措而為政,經文緯武,念念濟人利物之為用。殆所謂以天真菩薩見宰官身者,以故其注厝宜民自如此。 夫世所語壽,莫壽於仙佛。彼其道,不過濟物度他。有如公者,所濟度何限?亦何必戲五禽(華佗健身之「五禽戲」)、結三花(道家所謂精、氣、神「三花聚頂」,修仙必經之途),然後長生而久視?雖然,說不獨仙佛,儒亦有之。儒莫聖於孔子、壽莫先於孔子之稱舜,其言曰:「德為聖人」、「必得其壽」(截取「中庸」第十七章語)。是壽,固儒者不諱也。而德非壽之先資乎?公生如彼,其德若此,某是以信公之必壽也! 是月也,籬菊落英,木蓮吐花。諸大夫插茱萸(重九有插茱萸之風俗)、飛竹葉(竹葉青酒),藉鶴山之靈,稱萬年觴於公堂之下,詎不韙談豔遇哉?而不佞咫尺之無從也,惟引睇南雲(筆者按:蔡守愚壽誕之前,當已獲命轉任雲南左布政使,故有此言),祝公壽而艾、而耆(「禮記·曲禮」:「五十曰艾,六十曰耆」)、而期頤(百歲);自茲領節鉞、躋鼎鉉,歷歲歲無窮以壽身、壽蜀、壽天下。則亦或庶幾藉手乎斯言?於是搦管以從。 ──除了以上這篇譚應夢文集中的壽序,筆者還另覓得蔡守愚之一首軼詩及法書之相關記載,當皆是蔡守愚分巡上川南道時所作。軼詩一首,見於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西部地方」第廿八號「西康省雅州府志」卷之十六「藝文下」,該卷第三十八葉後半之載有七言律詩「武候祠」一首,詩題下記作者為「蔡守愚」。所謂「武侯」,不消說是指諸葛亮。至於該祠所在,據同志卷之三「祠壇」所記:「武侯祠,治左」;清代雅州府府治設於雅安縣,該祠即位於府衙旁。但蔡守愚當時是否有於祠壁自題此詩、以及該祠今日是否尚存,筆者不得而知。詩如下: 武侯祠 蔡守愚 丞相南征奏凱還,至今廟貌在人間。 孟山瘴掃狼烽盡,相嶺雲開鳥陣間。 萬國梯航通白帝,千秋伏臘走烏蠻。 重來欲問封侯事,愧我談經鬢已斑。 在四川另一項與蔡守愚相關之文獻記載,見於2001年大陸海南出版社出版發行之「故宮珍本叢刊」第212冊所收入之嘉慶十八年刊本「洪雅縣志」。該志卷二十四「藝文·金石」有如下一段:「汪大行『招登月珠寺樓』詩,萬曆庚子(廿八年,西元1600)閩人蔡守愚書,蕭韶刻石。蔡,同安進士,官川南分巡道,書法已登黃文節堂奧矣。」依該志所載,蔡守愚曾以一位「汪大行」所作「招登月珠寺樓」詩揮毫,這篇法書且曾被鐫刻石上(不知是碑或壁崖)。「洪雅縣志」所載「汪大行」云云,按「大行」當非人名,而是官職代稱;明代設有「行人司」,官員包括司正、司副、行人。據「洪雅縣志」卷十一「選舉‧進士」及卷十三「人物‧行誼」記載,該縣有一位「汪紹伊」,萬曆二十六年成進士,曾任行人官職,後陞至承天府知府,因丁艱而不復出仕。以地緣、時間與官職相符而言,蔡守愚應即是以這位汪紹伊的詩作為揮毫題材(惟筆者遍查不得汪紹伊有詩文集傳世、「洪雅縣志」亦未載「招登月珠寺樓」詩內容,詩篇之貌竟不得而知。刻石者「蕭韶」亦不知係何人)。至於詩作所指之「月珠寺樓」,按「洪雅縣志」卷七「營建‧寺觀」載:「月珠寺,城北一里九蓮山,五代時建,元王仁仲重脩。」;卷三「方輿‧古蹟」則有記:「明月樓,宋時建。六遊亭,明知縣楊麒建。俱在月珠寺。」由該志內容來看,「月珠寺樓」當即是洪雅縣縣城北九蓮山月珠寺之明月樓,是頗有來歷的古蹟。惟筆者查閱近年間大陸新修出版之「洪雅縣志」,查不到有關此一蔡守愚書法刻石的記載,不知是否已在過去文革動盪中被毀。嘉慶間「洪雅縣志」之修纂者可能還有見過蔡守愚之手跡,稱其「書法已登黃文節堂奧」;「黃文節」即指宋代詩文書法之名家黃庭堅,其門人私諡「文節先生」。過去所見關於蔡守愚之記載,罕及於其才藝,但藉「洪雅縣志」之證,可知蔡守愚於書道之造詣高深。雖然此詩作刻石現況不明,但或許在往昔曾被製成搨本而得倖存於世。此外,在明代屬「上川南」道州縣之方志與當地出身之文人著作中,或許還有其他與蔡守愚治蹟、詩文或書道作品相關的載記,有待留意尋訪。 (下)
-
蔡守愚的六十大壽祝文與佚詩
縱觀明代金門的著名家族,以官秩高低與人數多寡的情形來衡量,瓊林之蔡氏當可謂第一名門:蔡貴易、蔡守愚與蔡獻臣三位,不僅位臻三品以上,在治事撫民方面亦是功績卓著、名列鄉賢。然而,若探討此三位在舊時文獻上於今的能見度,就會有些落差了。若不將方志、家乘之記載部份計入,與蔡貴易、蔡獻臣父子同時代者為他們所作之各種詩篇、記文、贈序及書信等,數量之多足以彙成專輯。而蔡貴易雖未聞有個人詩文集傳世,但也還有像在「普陀山志」所錄他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寄題補陀」、以及他重刻蘇軾「阿育王寺宸奎閣碑」碑文時自撰題記的拓本仍存於世。蔡獻臣之「清白堂稿」則有刻本及手抄的版本復於近年間印行,普及於世。相較之下,蔡守愚的著作,據八十年版「金門縣志·藝文志」所錄,僅「百一齋稿」似還尚存於其後裔蔡景榮先生處,但於今保存狀況如何、與是否會有重梓之時皆不得而知。前此所能知的蔡守愚作品,除了「金門縣志·藝文志」中所錄一首「九日登太武山」七言律詩,十餘年來筆者雖多方留意,但也只能找到一首他為艾穆所寫的「奉贈艾熙亭老先生赴召入都」詩。與蔡守愚同時代者為其所作文字,過去筆者也僅能找到李廷機所作「南京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蔡守愚制」(此是奉皇命而作制誥,非因個人交誼)、著名戲曲家湯顯祖的一首「送蔡體言儀部入都」詩、以及黃承玄「盟鷗堂集」中三封題為「與蔡發吾」之書信而已。若要論與蔡貴易等三賢同時代者為彼等所作詩文,為何會有多而易見與少且難覓之差別情形,服官所在應是一大原因:蔡貴易、蔡獻臣皆在人文薈萃、官宦文士眾多之浙江任職有年,與當地聞人往來機會多,自然與其相關之詩文較易流傳下來。而蔡守愚臻至高位後所在之川西,畢竟是較邊僻的區域,故這類文獻產生與流傳的機率相形下便減少了。 以蔡守愚的履歷觀之,其宦途生涯可依地理來區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自萬曆十四年成進士後開始,他曾歷南京禮部儀制司主事、工部屯田司主事、工部虞衡司員外郎、工部屯田司郎中及都水司郎中等職;都是在兩京或畿內的職務。在四川的歷宦則是後期,自萬曆二十六年九月開始(以下筆者係依「明神宗實錄」所載官職任命發布內容),蔡守愚受命由工部都水司郎中陞任「四川副使(筆者按:按察司副使)」;萬曆二十九年五月,陞「蔡守愚為右參政」;萬曆三十一年四月,「以四川右參政蔡守愚為本省按察使」;萬曆三十五年六月,「加川南道蔡守愚為右布政,管川南事」;萬曆三十六年五月,「調四川上川南道右布政蔡守愚于建昌道」……。在四川的十餘年,佔了蔡守愚仕宦生涯一半以上的時間,以其久歷於斯而言,該當曾有一些四川官民與之有文字往來;然或許因作者不甚顯揚、或書籍刻布流傳不盛,於今能見者幾希。日前筆者於明人譚應夢所著「德馨堂集」中,檢得一篇他為祝賀蔡守愚六十大壽所作「壽兵憲發吾蔡公六秩序」;此外筆者又於方志中覓得蔡守愚詩作一篇與書法作品之記載,茲於下一一介紹。 --於此筆者要先插入一段:自萬曆三十七年五月至四十年九月間,「明神宗實錄」尚有五處提及蔡守愚,但都是因為地方叛亂或官軍冒功而牽累導致其受責難譴罰的記錄。「明神宗實錄」或清修「雲南通志」的職官部份,皆未載蔡守愚任職雲南左布政使。蔡獻臣為蔡守愚所作墓誌銘中,稱蔡守愚於「辛亥(萬曆三十九年),亦擢雲南左布政使,候代(等人來接替其「建昌兵備道」一職)矣。……未幾得代,遂繳劄致仕歸。」則蔡守愚雖曾獲擢陞雲南左布政使,但應是未曾到任便辭官了。故「明神宗實錄」與清修「雲南通志」皆不載之。 在抄出「壽兵憲發吾蔡公六秩序」這篇文章之前,有一些關於此文的背景資料,當先予說明;因為這篇祝壽序文的實際作者,與「掛名」的人,並不是同一個。在「德馨堂集」中收入的這篇文章,於原書文題之下有一小字註:「代」,表示此乃譚應夢代人捉刀之作。至於譚應夢是代誰作此序,姑置於下論,先由譚應夢此人介紹起。據清乾隆十二年刊本「長沙府志」卷之二十九「人物」所載:「譚應夢,號起巖,攸縣舉人,任榮經令。性剛烈,氣節自任,恥媚上官,未期年,即解任歸。」。另按「長沙府志·選舉」部分所載,譚應夢是萬曆七年(西元1579)成舉人。不過,「長沙府志」中稱譚應夢出任四川省榮經縣(在雅州)縣令不到一年就辭官,這卻和民國四年刊本「榮經縣志」卷四「官師志」部份的記載有出入;據「榮經縣志」所列,譚應夢是在萬曆二十七年(西元1599)時來任縣令,他的下一任則是由萬曆三十二年(西元1604)開始--這不知是「長沙府志」將譚應夢的掛冠求去給講得太快了、抑或是由譚應夢解任至下一任縣令來履新之間的任期,是由人暫代而非真除,故「榮經縣志」中未將權代者之姓名納入「縣令」之列?要之,不論譚應夢是在萬曆二十七、八年或三十二年去職,在辭官後,他必然還在四川境內居留了好些年,否則他該是不可能有此捉刀之作。 據蔡獻臣「清白堂稿」卷十四所收「雲南左布政使發吾蔡公墓誌銘」內載,蔡守愚生於嘉靖壬子(三十一年,西元1552),卒於天啟辛酉(元年,西元1621),得年七十。據此得知蔡守愚滿「六秩」之時,在萬曆三十九年(西元1611)。當時譚應夢當是尚在四川,而且由此文中顯示的寫作地點,他應該就在蔡守愚所曾分巡之上川南道境內,才會被託以執筆之任。 對執筆者譚應夢有了大致瞭解,那麼,當初他到底是代何人捉刀?在「德馨堂集」的目錄與所載這篇壽序中,並沒有明示這一點。然既是代筆之作,便不是以譚應夢自身角度出發,而是揣摩掛名者的身分、經歷來下筆,故還是可由這篇壽序本文中透露的線索來推敲。在「壽兵憲發吾蔡公六秩序」的開頭即言,值蔡守愚六十大壽之前,「先期,不佞某有鶴、霧之遊」。以蔡守愚曾任分巡道之「上川南道」區域覈之,此「鶴、霧」當係二山之名,一為「鶴鳴山」、一為「霧中山」,皆在四川省邛州大邑縣境內。前者在縣城西北三十里,是東漢時張陵修煉之地,乃道教發源地;後者在縣城之北五十里,被佛門中人稱為「大光明山」,係早期佛教在中國的重要發展據點,東漢時竺法蘭曾於此駐錫。壽序中既有「鶴、霧之遊」云云,則可知這位壽序撰作之掛名者曾至大邑縣境,一覽鶴鳴、霧中二山景致。再者,會成為「求序」對象者,本身必自有相當之文名、是文化界人士;則其遊覽當地之後,極有可能寫下記遊之文,並被當地的志書收錄。 筆者由此兩點著手,查閱清修「四川通志」與「邛州志」中關於鶴鳴、霧中二山的記載部份,檢得曾有兩位生存時代正值萬曆年間之知名人士寫過遊歷此二山之記述。一是王圻(蔡復一曾為其著「續文獻通考」撰序),在「邛州志」卷四十三中載有其所作「遊霧山記」,而在王圻本人的著作「王侍御類稿」卷之八則有「遊鶴、霧二山總記」(比對後可知,前者係後者之節略);不過,「遊鶴、霧二山總記」開頭即有言:「歲隆慶壬申(六年,西元1572)之夏,會余以公事入其邑」--王圻遊鶴、霧二山之時,距蔡守愚之六十大壽還早得很,因此排除其可能。另一位曾撰遊山記文者為范汝梓,他是浙江省寧波府鄞縣人,係藏書名家范氏「天一閣」的家族成員。在「四川通志」卷十九關於鶴鳴、霧中二山的記載中,皆有節錄范汝梓遊歷的記文。而在「邛州志」卷四十三所載范汝梓「遊霧中山記」,開頭更明言:「萬曆庚戌(三十八年,西元1610),余發成都,赴謫酉陽」,可知在蔡守愚六十大壽的前一年,范汝梓確實人到了四川;在無其他出線者的情形下,為蔡守愚壽序「掛名」者,當以范汝梓最為可能。 據清修「寧波府志」等書所載,范汝梓,字君材。其父范大濩,是「天一閣」主人范欽的哥哥范鏞所生第四子。范汝梓於萬曆三十二年成進士,任官工部主事(正六品官),由於他曾彈劾太監陳永壽侵貪公帑、又疏請神宗該讓太子出閣講學,以故觸怒神宗,將他「降三級調邊方用」,雖有大學士李廷機等多人疏救,仍不能挽神宗之怒;最後吏部擬定,將范汝梓貶為四川「酉陽宣撫司經歷(從八品官)」。酉陽宣撫司,位在明時四川之東南隅,正臨與貴州、湖廣交界地帶;此地因漢化程度低方設「宣撫司」治理,將范汝梓貶至此處,頗有欲以煙瘴、「水土不服」等因素除之的意味,「不殺而殺」,是極重的懲罰。諒因此次重貶、「聖意」非輕易可迴,故范汝梓也只好看開些,不趕著去酉陽赴任,而是先繞了一大圈到四川的西部探親兼遊山玩水、紓解鬱悶。在范汝梓的「遊霧中山記」開頭有言,他到川西成都一帶時,曾往邛州「晤家參知大叔」。筆者查考,這一位范家長輩當係「范鈁」,是范欽叔父范 的小兒子,字宣卿,萬曆二十三年成進士,曾任刑部主事等官;很巧地是,萬曆三十六年,當朝廷命蔡守愚由「上川南」分巡道調往建昌(位於明代四川西南部,今劃入西康省,改名「西昌」)之時,便是范鈁由刑部郎中被擢為四川右參政、接手「上川南」分巡道一職。范汝梓曾親臨邛州一帶,耳目可及當地蔡守愚之治理風評,其家族長輩又是蔡守愚的繼任者,所得見聞兼及官民兩面;加上他是因直言亟諫而遭貶,已樹立耿直清名,本身又是出自天下知名的藏書大家一族(據沈叔埏「書天一閣書目後」一文中稱,范汝梓所積之藏書不在范欽之下;不過這該是在范汝梓晚年之事了)。在種種條件之下,他被選為撰作壽序向蔡守愚致賀者,應是十分符合的。(上)
-
時間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 人們都說童年是幸福的、是無邪的,不是嗎?幼時的我們以為花會常開不謝、月是永圓無缺,我們的童年不會有荊棘,不會有坎坷,光滑完美的如一個圓,我們的軌道上早已被無數雙的大手設定好。我們只要扭著幼小的身軀,張著無牙的小嘴,就可以在幸福的轉盤上嬉鬧。 人的一生就好像是一場遊戲、一場夢,人在一生中最公平的遊戲到底是什麼呢?沒錯,就是時間。上帝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同樣的每一天,可是你在這同樣的時間裡收穫了多少知識?為什麼在同樣的時間內總是會比別人少學了一些東西呢?因為當你拋棄了時間,時間也會同樣的放棄你。 聽說魯迅小的時候在自己的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就這個「早」字激勵著魯迅在人生道路上的繼續前進,最終成了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這也足以證明時間是腦力勞動者的資本。 時間也是無情的,它不會給延誤時間的人任何寬恕,也不會因任何人的苦苦哀求而偶一回顧;時間又是有情的,對於珍惜時間的人,它卻餽贈以無窮的智慧和財富。我們不是時間的富翁,所以我們要永遠記住這句格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早晨的公園
每天早上上學的途中,總會經過一座公園,那裡就像座小型的菜市場,七早八早就擠滿了人群,大都是三五成群結伴做運動的老人和調皮嬉戲的小孩。 這是一座平凡到不起眼的小公園,但它卻像是我們社區的發電場,一早就充滿了生命力。當人們覺得累了、倦了,就會來到它的懷抱充電,充完電保證個個精神充沛、容光煥發。 公園裡有高大翠綠的樹木,也有綠草如茵的地毯,中間夾雜著幾座涼亭,那是老人們的天堂,一對對、一雙雙全神貫注較量棋藝的長輩,表情嚴肅卻充滿智慧,圍觀者也展現高度的水準,靜靜的守候在博弈者的身後,屏氣凝神的注視著,真是個「觀棋不語真君子」的實現者,我觀察到其中有一位老人托著下巴,眉宇間流露出一絲憂愁,兩眼直瞪著棋盤上的「將軍」、「士兵」們,我猜想他正苦思著該怎麼發號施令、運籌帷幄,然而坐在他對面的老先生卻是意氣風發,嘴角微微上揚著,一副掌握江山、勝券在握的模樣,圍觀者則是擠眉弄眼的,著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是礙於「君子」的身分,只得緊咬著唇、定住了手,忍耐靜觀這場激戰。 就在空氣凝結的數十秒當中,突然,原先那位眉頭深鎖陷入苦思的老人,跳了起來,大聲喊叫著:「啊!有了!哈哈-哈哈-將軍啦!」現場一陣嘩然,只見他的對手臉色頓時垮了下來,面容慘綠慍怒,這是他萬萬沒想到的轉折,但是願賭服輸啊!只能眼睜睜的望著對手得意洋洋的模樣,以及近乎炫耀的吆喝聲,觀棋者更是個個拍手叫絕,這真的是一場峰迴路轉、精彩絕倫的對弈,不到最後一刻,不知道鹿死誰手的對決,太精彩了! 在這平凡的公園裡,處處可見驚奇,只要用心觀察,其實很多有趣、美好的事物就在身旁,公園每天上演著動人的故事,只要你願意敞開心扉,用心用情的去品味、觀察和琢磨,將會發現世界處處有驚奇,人間到處是學問,老人的對弈過程,讓我上了人間寶貴的一課,就在早晨的公園中,來到學校,我腦海中整天有揮之不去的畫面,多了對人生的思考,以及處事的態度,公園真是成長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