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烏番叔
即使他們自小在一起長大,之前她則是以姊姊的身分來帶領他,內心存在的亦只是一份異父母的姊弟之情,不知男女之情為何物。可是當他們結成連理而繾綣纏綿在一起親密時,夫妻之情則在驟然間油然而生。如今分隔兩地,教她如何不想他?但是想歸想,除非叫他放棄工作馬上回來,錢畢竟是身外物,只要有一口飯吃就好,夫妻長年廝守在一起才重要,回復已往的苦日子又有何妨?相信他的想法是不會錯的。 然而,當她看到這棟擋不住強風驟雨的古厝,內心的確有無比的難受。夫妻倆最大的心願就是存錢整修,以免日久失修而倒塌。萬一真是這樣,勢必對不起祖龕裡的列祖列宗。但如果烏番不遠赴南洋賺錢,憑那幾畝沙地種植的作物,憑餵養兩年才能出售的豬隻,若想加以修葺,或許是難上加難。因此,烏番好不容易才有機會出洋謀生,理應叫他安心工作,等賺取足夠的修繕費用再返鄉。倘若三年五年不行,十年八年總可以吧。她會忍住女人難以忍受的孤單和寂寞,等待他的歸來。 不久,村子裡來了許多軍人,據說是在大陸打敗仗撤退來的國軍部隊。他們除了大大方方地佔住祠堂和廟宇,並透過政府機關派人傳話,要百姓主動騰出房間供他們居住。名義上是借住,實際上是佔住。然而,這個村子是一個傳統的農村聚落,三代或四代同堂、居住在同一棟古厝者比比皆是,父母和子女擠在一張床上睡覺者更是屢見不鮮。一棟一落四櫸頭的古厝既要住人又要擺放農具及農作物,那有多餘的房間可騰出來供他們使用。唯一較有空間的也許只有大廳,但大廳得擺放供桌及神龕和祖龕以備年節祭祀。 一般而言,除了人死後在大廳旁、用兩張長椅子及四塊鋪板鋪成「水床」等待入殮外,居民是鮮少有人會睡在大廳的。可是這些打敗仗的軍隊已管不了那麼多,只要不是露宿在荒郊野外就好。於是他們卸下門板,在大廳兩旁鋪成通鋪,牆上則釘上鐵釘,把槍枝掛在上面,一箱箱的子彈和手榴彈則放在供桌下面。百姓的大廳便成為他們的營房和彈藥庫,是臨時還是永久只有這些強行佔住的軍人知道。而從他們一張張疲憊的臉孔,卻也能看出他們沿途被共產黨窮追猛打的疲態和窘境。他們撤退到這個僅一水之隔的小島,是否在等待時機反攻回去?還是另有盤算?誰也不得而知。(四十四)
-
刀
談到「刀」,有些人一定會聯想到「刀」是一種凶器,認為「刀」是危險的代名詞。實際而言「刀」本身並不會殺人,是人拿著刀殺人,才使它變成為凶器是也!說「刀」會殺人,其言差矣,殺人者是人,而非「刀」也!反之「刀」若得以妥善應用的話,它不但不危險,反而是人們最實用的工具,永遠是人們身邊的好幫手。 說起「刀」的演變史,簡直就是一部人類的進化史,從山頂洞人的石刀、動物骨頭刀、青銅刀、鐵刀、不鏽鋼刀等等。直至今日,刀的鍛造技術不斷進步,已發展到如今的鈦合金刀、陶瓷刀等。 從個人到家庭,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對於刀具的使用,各自有不同的需求。賣西瓜商販的需要一把西瓜刀,賣檳榔的小姐,也需要一把好切的檳榔刀,殺魚的,剁肉的販夫走卒,也各自有不同的需求。為了因應各個行業不同需要,各種類形的刀具也因應而生。 喜愛從事戶外活動的人們,無論是登山、溯溪、垂釣、野餐、露營等,對於刀的需求,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根據經驗法則告訴我們,出門在外才知道刀子的好處!尤其是野外作業的人,農作也好,工人也好他們最清楚也最瞭解,無論任何時候都有可能需要用刀子,來排除一切困難。當您在露營時,削水果也好、砍柴也好、都需要用到刀子,好了,就算是出門忘了帶筷子,只要手邊有一把刀,就可以將乾掉的竹子,削成一雙好用的筷子,這絕對不是問題!足以證明刀子的實用性及重要性。 野外求生或是深山作業,那就更需要有一把高品質的獵刀,一般獵刀全長以三十公分左右為最佳選擇。在很多年前,有一部很有名的電影「第一滴血」,電影內容的男主角退伍軍人-藍波,他所使用的那把獵刀,後來被統稱為「藍波刀」,這把刀紅極一時。另外強調逢山開路,披荊斬棘的大獵刀,也就是原住民的俗稱的開山刀,是原住民的基本配備,記得有一位原住民朋友曾對我說過:「只要給他一把開山刀,一包鹽巴,他就可以在山裡過生活,在野外求生,至少可以生活一個月以上。」 時至今日,世界各國也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折合刀。折合刀由於可放進口袋,可隨身攜帶,非常方便好用,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以台灣地區而言,最有名的折合刀,當屬士林刀,士林刀在早期,幾乎是人手一把,幾乎各種行業或多或少都會用到,但是很可惜的是,士林刀沒有鎖刀刃設計,一不小心的話,很容易傷到手。所以選購折合刀,最好還是以安全考量,選有鎖刀刃裝置的刀,較為理想。當中而言,瑞士刀就是一款不錯的選擇,還記得非常賣座電視影集「馬蓋先」影片中所使用的瑞士刀,實用又神奇,除了刀刃十分鋒利以外,還有各種不同的用途,不可諱言的,瑞士刀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士出外旅行必備的隨身物品。甚至,國外有許多家長會買一把瑞士刀,送給長大的孩子,做為的生日禮物。 「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今中外的每一個家庭廚房,應該都有一把菜刀,用來料理三餐。家庭主婦們無論是切菜、殺魚、剁肉、處理各式各樣的食材,都需要一把好的菜刀,正這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才事半功倍。 談到菜刀,就不得不提到金門的砲彈菜刀,金門早期居民,不論是從事農作或是討海生涯,均需要農具或是刀具。但當年的金門地區,物資十分貧乏,尤其是鋼材更是少得可憐,打鐵所需的鐵料更是缺乏,在日據時代此現況更為嚴重! 但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八二三砲戰爆發了,中共瘋狂向金門地區發射數十萬發的砲彈,造成傷亡無數,生靈塗炭。金門地區歷經一番砲彈的洗禮,再加上後來演變成單打雙不打的形態,每逢單號這一天,老共就朝金門發射無數的宣傳彈。隨著砲戰結束,遺留在金門士地上,將近有近百萬發的砲彈殼以及砲彈片,間接提供了打鐵業者最好的鋼材,這也是經歷戰爭苦難的金門人,始料未及意外的收穫。 不管是實彈,還是宣傳彈,由於砲彈鋼質緊密,結構紮實,質地更勝一般鋼材,極為適合鍛刀具,有了這些從天而降的好鋼材,金門的打鐵的師傅們,憑藉著高超的技藝,發揮獨到的巧思,化腐朽為神奇,把廢棄物般的彈殼,打造出一把馳名中外的「金門菜刀」。 由於金門的砲彈鋼刀,係以砲彈的殼,或是彈片及底座製作,除了講究實用、鋒利、耐用,也因鋼材的特殊性,逐漸成為市場上獨一無二的工藝品,無論是買來自用,還是送禮,有許多的刀款,更深具收藏價值。是目前世界各地到金門觀光旅遊,必定會參觀購買的當地名產。砲彈菜刀儼然已是我們金門當地重要的觀光產業,也為金門帶來無限的商機,這要感謝先人們的智慧結晶,所帶來的豐碩成果。
-
百業臉譜系列 苦盡甘來話人生─鄭英
母親懷孕,多胎男丁,只有女娃一名,非但沒有捧在手掌心地集寵愛於一身,倒是出生五十天即骨肉分離,爾後聽天由命,成了新婦仔命……。 民國二十五年出生的鄭英,生肖屬鼠,家有六名男丁,惟她一名女嬰,爾時家境清苦,雙親割肉換媳婦。貧困的家庭多張嘴巴要吃飯,他日娶媳更花錢,不得已,女兒換媳婦,先行領養一名女娃,預計將來新婦做大人,緊接著將鄭英送給人家當養女,雖然萬般不捨,但也百般無奈,終究,在重男輕女的思維裡,將來兒子必須傳宗接代,女兒則是潑出去的水,甚且能力所限,唯有割肉送女、含淚送養,這也是不得已的苦衷。 出生後的五十天,與出生環境就無緣,尚在襁褓中的鄭英來到了東沙尾,那是屬於金門東半島的一個小聚落,鄰近新前墩、東溪、內洋等村,純樸的村莊,以務農為業,種植的農作幾乎相同,不外乎是玉米、高粱、小麥、地瓜、花生……等等。有記憶以來,養母疼惜她,沒有苛責與凌虐,更沒給她壞臉色,雖然吃的是粗食,但說的則不是粗話,儘管輕聲細語對待她,但她心裡還是有疙瘩,親生父母怎能丟下她?送人當養女,「新婦仔」既會受人鄙視、又會成為他人茶餘飯後談論的焦點,除非心臟有夠強,否則讓人指指點點總是會受傷。 鄭家男丁有兩名,養母原意鄭英與長子做大人,未料他與她人結成雙,而次子去當兵,也與她無緣。二十歲那年,鄰近村莊有一名浙江老兵,早年隨軍隊來金門,與部隊失散,無兵籍資料的他,落腳在內洋,而後憑媒婆之言、父母之命,從此成了她夫君,入住到家門。即使兩人年紀相差懸殊,但老尪疼嫩某,不忍嬌妻做粗活,如此卻也令人羨慕,鄭英受到他百般的呵護。於是夫妻倆更加地勤奮,成天到晚為兒辛苦為兒忙,期望他們快快地成長。 時光總是在不經意中溜走,鄭英的夫婿和其他外省兵一樣,有了家眷後,從此落腳在金門,與她一同侍親至孝,婚後男的出外去做工、女的種田帶孩子,微薄的工資,有得買米,就沒得買菜,在孕育的二男五女,看似紅花白花滿山遍,一想到教養就傷懷,大筆的開銷,天上豈會掉鈔票? 父母會老,孩子會大,當羽翼豐滿的兒女各有歸宿,鄭英該是苦盡甘來的時候,但令她傷心難眠的是,連續生了七仙女,才來兩個男丁的次女,不幸卻在一次意外喪生,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人生最殘痛的事,但卻也無可奈何。自己也在十幾年前一次過馬路時,遭車撞擊,傷勢嚴重,後送台灣,割肉又割皮。而當年與部隊失散、無兵籍資料,成了八二三榮民的夫婿,已積勞成疾地臥病在床,家中亂一團,可謂兵荒馬亂,兵分兩路的年輕人,分配台灣與金門,父母是大家的,盡孝本應當,戮力以赴過難關。如今她雖雙腳無力,慶幸自己還活著,清晨見朝陽、晚上看月亮,不求大富貴,只要人平安,即是福氣。 曾當選模範母親的鄭英,與領有終身俸的長子同住,子媳張羅她的生活,她再也沒有昔日有一餐、沒一頓的憂愁,如今幾乎每日搭著公車到田埔,與同好玩起四色牌,動動腦,動動手,以免將來老化得快,更何況年輕人有年輕的事要忙,銀髮族必須自己調適自己,才不會替兒孫帶來困擾。 屋宇外,一片良田,活動著筋骨,鄭英拾起鋤頭與三齒,這片廣闊的綠園,在她出生後的五十天,和她同樣成長與茁壯,已忘了在這土地上吃過多少親手種植的五穀雜糧?回首,新婦仔不苦,苦的是心,而如今,子媳伴身旁,她的日子非常甜……。
-
展望戊戌年
兩戈重疊逢狗年, 兩岸輕舟心猶連。 兩山禮佛耕福田, 兩相邦誼應向前。 兩雄競選能與賢, 兩慎極品德跟廉。 兩造盛唐靠人緣, 兩全其美由青天。 註:兩戈:戈:古代兵器。戊和戌都帶戈。兩山:南北太武山。兩造:第二次創造。盛唐:輝煌強盛的唐朝。
-
金門的人文風景 ─記陳長慶先生
山外,是個地名 如李叔同寫的歌 山之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只是你不是來送別 騎著機車時速50 沿路沒有哀戚的風 只有滿腔欣喜的心 來拜見 拜見如台北武昌街廊下 守著21年書肆的周公 夢蝶 蝶未羽化 長慶健在 守著一家長春書店 如一個修行道場 修行的人總是寡言 眼神卻炯炯有光 把杯杯入口的茶 燙出了溫度味道 人也瘦的像本書 有人已在翻閱 林校長、詩人黃克全 還有作家王學敏 書店已客滿 你來晚了 不遲的是你知道 那是一處亮麗的文學風景 一個不在旅遊圖上的景點 不需介紹也勿庸導覽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可是面對著沙瑪這位漂亮的姑娘,年輕漁工有時也會爭風吃醋,假設雙方意見相左而爭論不休,除了你一言、我一句,高聲咆哮外,還會捲起袖子怒氣沖沖地準備到外面單打獨鬥。如此的舉動看在沙瑪眼裡不知該袒護那一方才好。反正漂亮女人都是禍水,年輕小夥子不得不慎啊!然而,又有誰會管得了那麼多呢?在爭吵過後誰能獲得她的青睞誰就是贏家。即使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吵得不可開交,但只要船長板起面孔斥責一聲,雙方上升的火氣馬上降溫。雖然彼此仍舊怒目相向,可是為了保住飯碗不得不看船長的面色,誰膽敢不聽話就滾蛋!這是天嘯老闆賦予船長的權責,漁工們只得乖乖就範,畢竟它是一個團體,同在一條船上討生活,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第四章 烏番叔每逢領到錢,就盡快地為春枝寄回生活費,遇到年節也會多寄一點,好讓春枝買些金銀紙錢祭拜先人。但向來節儉成性的春枝,依然是煮了好幾大碗的「芋瓠草菜」端上供桌,並沒有因有了僑匯而揮霍。而且家裡只剩下她一人,只要能填飽肚子不挨餓就可以。即使煮的是自己種植的蔬菜,總比小時候受到養母的苦毒,吃隔天的「臭酸糜」強多了。 因此,烏番叔寄給她的生活費她鮮少動用,僅留下少數的一點錢以備不時之需,其他的她連同賣家畜家禽的錢,時而五分、時而一錢,全數買了「金仔」。因為黃金好收藏又能保值,如果急需用錢,馬上可拿到銀樓兌換現金。自從烏番叔到南洋的這幾年,她少說也買了好幾兩黃金,裝在一個黑色的小陶罐裡,放在床舖底下靠牆的角落。當有一天黃金裝滿陶罐,不管是整修古厝,或是和阿福伯仔一樣開一家小店舖,可說不無可能。即使她是一個勢單力薄的女人,但她會朝這兩個目標努力。雖然她冀望夫君能早日返鄉,可是一旦回來,每月就沒有僑匯的收入。到底要人呢?還是要錢?魚與熊掌勢必不可兼得,她內心充滿著無數的矛盾。 家裡有個男人才像個家樣,或許這是普天下所有結過婚的女人共同的願望。尤其她和烏番新婚不久,兩人正享受著甜蜜的夫妻生活,卻為了往後過更好的日子而分離。(四十三)
-
寂寞的花帔
已逝時光的遠方,留有許多幾乎被遺忘的記憶。母親房裏木頭磨損泛白的五斗櫃,藏著黑白正方形格子的包巾,也就是一條方巾,我們叫她花帔。 隨著歲月流轉,花帔無聲無息無怨無悔的固守櫃子的角落,似等待太陽照射牆角的小花,家裡有新生命才會用到她,往往它是功成身退後被遺忘。據母親說此巾可以避邪,因而;娶媳嫁女都會先給一條花帔,做為有新生命誕生所需。娃兒報到了,日子隨著嬰兒隨著花帔舒展開來。 長輩交代出門要把嬰兒裹好,天黑不要太晚回家,如若真的天色晚了,要把嬰兒頭臉裹在花帔裡。避免純淨小嬰兒撞到邪門歪道,尤其農曆七月晚間最好別帶嬰兒出門。七月被描繪成夜黑風高,空氣充滿幽靈般潛在種種危險,傳說中邪惡的不明鬼神較容易鉤纏幼小孩兒,為祈求神明保佑嬰兒順當成長,衣物不可晾在戶外過夜,總之,嬰幼兒晚間不宜出門,這些叮嚀是老一輩對日常的禁忌,寧可信其有。早些年年輕的母親都會乖順揣一條花帔在懷裏,因而;在嬰兒成長過程中此巾地位極重要。人們深信有了她似乎不管是風是雨一切不吉利都會隨風而逝。 不可這不可那是長輩口頭交代,原本不以為意,可偶爾孩兒生病,不得不浮現母親一再耳提面命的情境,無形中被置入性行銷,也常會想到這些問題。經常告訴媳婦,可年輕人不會很在意,行事自在、隨意。 現今極少有使用花帔者;忍不住心有戚戚焉,科技這麼發達,誰會在意付予花帔的意義,竟而寂寞起來。 近日整理衣櫥,暮然翻到箱底這條麻紗綿條交識的舊花帔,若加個品牌,黑白色調一直是時尚指標,比之格子聞名的歐洲品牌,怕也會夯透,況且這黑白格還能避邪呢。 細細端詳,不是綾羅綢緞,也不是喀什米爾羊毛之類,就是很簡單的綿麻黑白交織,卻非常耐洗耐磨。中間加有母親或大嫂繡上朱紅色「卍」,母親說這是打「卍」字,四角縫四個朱紅小結,這就是條完美花帔。記憶裡一條花帔可以讓好幾個兄弟姐妹使用都不曾壞損,頂多邊毛了。 老祖宗智慧給了我們極多的安全感,省卻自個尋覓安穩環境。抱在懷裡的嬰兒裹著花帔心裡確實篤定多了。 夜深了,小侄子發高燒,大嫂心焦,必須赴城裡找「亞好姑」捏捏瞧瞧,亞好姑五十開外年歲,住在城區,老少均稱她「亞好姑」,鄰近村子的孩童有病痛都要找她看,並著收驚、謝邪等,城是古老的城,鋪著石板狹窄街道,對面門市可互望到底,傳統餅乾、油舖、金子舖都有。亞好姑是在一家店舖裡附加的,我如此想。 懷抱裹著花帔的嬰兒,踩著零亂腳步及急促心跳,平常三十分鐘的路,此刻 如此漫長。說也神奇,無精打采的病童,帶到亞姑那,她好聲好氣:別哭別哭,別著急。耳朵捏捏,嘴巴張開,沒什麼儀器,順便嘴裡唸唸有詞收驚。末了,給幾包藥粉,把花帔往頭上轉個幾圈。好了可以回家。 病童回到家裡過個三二天竟也痊癒。 彼時,島上沒什麼合格醫生診所,大半都是家傳下來有些醫學常識的坊間無執照懂些醫理的人行醫,倒也不曾聽到有出過什麼事。 老東西都存在著老智慧。 我也曾懷疑是迷信者眾,然;病痛找不到醫生,好似生產千篇一律找同一位助產士一樣自然的道理。無法講究「執照」這件事。 日復一日,花帔沒落,年輕少婦有更多選項,被湮沒了的老情感,就像讀完一本書,何時重閱?無奈合卷輕輕一嘆。 想我島上成長的人們,伴隨我們數不盡的傳統故事,有這些讓我們記得上一代 對下一代的傳授,結合智慧與愛,珍惜是我們唯一能做的。 近年有些團體及機構積極推廣,昐子姪輩可以體會先人智慧結晶。 再度把寂寞的花帔發揚光大。
-
秋遊威尼斯
自己是學畫畫的,一直很嚮往到充滿藝術感的義大利朝聖,尤其看到許多畫友以威尼斯這個城為題材,畫下許多絕美的經典畫作,更是讓我想到這個充滿水漾魅力的城市來看看,今年秋天終於成行了。 從充滿陽光感的南義緩緩北上,雲層就悄悄招喚集合,到了佛羅倫斯已是忽晴忽雨的天,來到威尼斯時氣溫更是驟降,含著靠海邊的風更顯冷寒。但這個城實在太特別、太美了,即使寒冷還是處處充滿著令人驚嘆的風光。 我們坐著公共巴士船來到城區的聖馬可廣場時,發現成排的露天咖啡座空無一人,散著孤寂味,因為廣場已漫進淺淺的水流了,我們只能選取還未被淹溼的水泥地或廊道參觀行走。但過了一些時候,水淹的高度更高了,商家把準備好的木棧道鋪排起來,人們就只能依著這接拼起來約莫一公尺寬的木棧道擁擠錯身前行。不然就只好買雨鞋套套住小腿和鞋子,就能隨處漫走,好幾位小孩就穿著鞋套在廣場上開心的玩水踩踏,也成了聖馬可廣場這季節的特殊景觀。 而我們就在細雨寒風中還得處處小心被水濺到的荒促裏走過許多街巷,用眼努力觀看這處處充滿歷史感的城市建築、用耳細細聆聽當地導遊的介紹,希望能用短暫一午後的時光,行腳最多的景點,探覽更多水都地景。不管是人群熙攘的大運河拱橋、知名的嘆息橋、果菜市場、曾被拿破崙掠奪到巴黎的石獅子地標、舊大法官官邸,還是不寬的狹巷,都有我們的足跡。 但天公不作美,當我們乘坐貢多拉船的遊河歡愉後,風與雨就更加狂烈起來,連傘都被吹歪,讓我們見識到這海邊城市秋日陰霾的惡劣天候,真的很可怕。 風大加上原本的感冒疲累,再美的風景也吸引不了疲倦的身軀,我們一行人中幾個腳力不堪負荷的人;包含我,只好不跟總督宮的華麗約會,決定先回旅店。 在溫暖的旅店房間泡杯熱騰騰的義式咖啡休憩,畫畫水彩速寫,成了在威尼斯午後最幸福的時光。 夜裡,細雨依舊,我以為我的威尼斯記憶都將以灰濛寒冷來譜寫。沒想到清晨將長窗外的木板推開,明媚的風光印入眼簾。臨窗下就是藍綠色漾著波光的水道,隔壁的窗子前就有紅豔豔的滿開花朵盆栽,看了讓人心花怒放,更遠方還有拱橋、小徑……晨間寧靜的氛圍實在太美好了。和前一日的狂寒暴風相比較,風和日麗的威尼斯無比明媚啊。每一棟建築物的色調也有自己的獨特性但又有一點統調,和前景的紅花綠葉襯起來就像明信片般,怎能不狂按快門呢。 要離開這個由一百多個島嶼所組構出來的威尼斯十日光突然亮麗明晰起來,把每一棟建築物都照透出飽滿的色澤和強烈的立體感,和昨天灰濛天後下雨的觀感好不同,我們就極努力的拍照,從海上往岸邊的建築群、教堂……再一一複習,還是很愛群船在岸邊停靠的停泊排列、很愛日光照在大教堂屋頂形成的氣勢、很愛水波盪漾的闊廣水色……讓這個城有了別於其他城市的風情。 離開的我知道,我會畫下這裡的風景,很多幅很多幅。一定。
-
平心靜氣說話
好友一早來發牢騷,說她氣得掛斷媽媽的電話,原因是媽媽在處理一件「家務」上的「觀念」,讓她覺得荒謬至極。聽畢,我便勸慰她說:媽媽的想法縱使有偏差,但至少做法上並未脫序,妳也不應如此情緒化……沒想到惹得朋友不悅,我也因此陷入低潮。 我的母親生育八個子女,一向謹記母親含辛茹苦的教養,在與母親的相處上,以不違背、不忤逆為原則,若遇與母親想法相違時,至多沉默無語,「掛電話」這樣的舉動實感不妥。因此,我陷入了只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還是應該做一個「敢言的勸說者」的為難中。 下午到附近的小郵局郵寄包裹,物品置入郵局便利箱後,上方仍有多餘空間,年輕的郵務小姐確認內容物後表示紙箱會堆疊,可能會擠壓到物品。我回:「沒關係」!她小心地接收包裹後,又隨即表示:「物品會晃動,真的沒關係嗎?」我解釋:「物品本身的包裝很密實,請不要擔心。」年輕的郵務人員這才展露安心的笑顏向我點頭。 上午的挫敗在半天後得到寬慰,想起曾經在無厘頭的動漫「蠟筆小新」中,有這麼一段讓我豎起耳朵的對話:「小新」對著剛遭遇失業來訪的「夢阿姨」說:「妳的人生是不是『扭』到了?」、「你說的是『挫折』吧?才沒有呢!只要一張貼布我就可以復原了。」在生活中,有時候真應該向天真的小新和樂觀的夢看齊,不如意時,轉個念便能擺脫挫敗感! 說話是一門藝術,分寸的拿捏得宜並不簡單,我仍在琢磨。但至少確定的是:平心靜氣地說話,不僅和悅了自己的面容,也能柔軟別人的心,慶幸我們永遠都有機會感念並且學習。(稿費捐贈大同之家)
-
克服開口說英文
大人們總是說要把英文讀好,你以後才具有競爭力。在我大二去菲律賓那兩個月,我學到說你單字背的再多再好都不夠,你敢不敢開口講,這才是重點。我自認為我英文不錯,沒想到就是敗給口說,我可以流利的背出英文課文,拿到好成績。但是面對真人的話,一句話都不敢說。在那邊的前半個多月,只敢說:Good morning teacher、Good bye teacher、Thank you teacher,我連點餐都不太敢,都需要台灣朋友幫我點餐,跟同學們出去也很少在講話,只能默默的聽著不懂的英文在那邊乾笑……。 直到後期,心想著好像不能夠這樣下去了!家裡面花了那麼一大筆錢讓我出來,不能這樣浪費!第一步要改變的是:試著自己點餐。一開始不知道餐點的名字要怎麼說,就跟店員說我要幾號餐,以前套餐的飲料因為不敢講Sprite或Cola所以永遠都是喝pineapple……,但是後來自己出門覓食都不成問題。再來就是跟老師聊天,以我本身那麼愛講話的人,想講的話因為不敢講悶在心裡就覺得難受,後來改善方法就是:講話搭配畫圖再加上比手畫腳。先介紹我的家鄉─金門,金門特產有哪些?台式小吃有哪些?不知道怎麼解釋就google翻譯或是直接找圖片。再進階介紹我喜歡的歌曲風格、歌手等等。 當我回來了之後頓時覺得開口講英文的重要性,有一次跟同學相約在西門町的火鍋店吃飯,隔壁坐了四個韓國人姊姊,店員跟他們介紹肉品的選項,我看那店員解釋的很辛苦所以我就直接插話幫忙,還有順道聊了一下,只可惜忘記拍照紀念一下!還有,在菲律賓讀大學的同學問我某幾天有沒有空,因為她的韓國同學想要來台北,問我有沒有時間帶她去逛逛。我當然是直接答應,把握了這次練習的好機會。帶她去國父紀念館看衛兵交接、到附近吃麻辣牛肉麵。還帶她去我的學校看看晃晃,帶她去吃學校附近的港式便當,晚上再到淡江的操場散步,雖然只認識了幾天但是感覺像是認識了好久!還有一次,在餐廳打工的時候,遇到了一群韓國人,其他同事因為不太敢說英文所以就叫我去點餐,雖然我也是講得不太熟悉,不過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信心。每個人都在學習,不會有人嘲笑,你也不要怕。 起初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去菲律賓(因為也是一筆不小的金額),不過跟家裡討論了之後,家裡是很支持的。幸好有做出這樣的決定,讓我勇敢的邁出第一步,後來也導致我變得喜愛旅行。多嘗試不一樣的文化真的會讓自己的心靈和想法跟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