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如果你真的很喜歡
有時候羨慕別人有很好的才藝,也跟著興沖沖地報名去學習書法,學習的過程,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地投入,摒棄一切的雜事,無時無刻心裡想著,所有的時間也都全部用來練習,可是時間一旦久來,總會有一些小事佔用了練習的時間,慢慢的,練習的時間就越來越少,接下來往往就開始懶惰,所以就中輟了,自己也覺得很懊惱。這種虎頭蛇尾的通病好像很多人都有,才藝終究無成,又只能望著別人心生羨慕,敬佩那些有成就的人,他們真的很不簡單。 看看那些有成就的人,他們之所以成功,往往是專注去追尋他們所要的目標,,有堅持不放棄的超級毅力,他們會將目標放在第一位,凡是妨礙目標的一定盡力排除,不會去接觸分心的雜務,一心一意往目標前進,這樣的堅持讓使成功站在他們那邊。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進擊的鼓手」,電影探討「邁向成功的過程」,主角安德魯為了追求成功,成為一個為了成功可以拋棄愛情、親戚、朋友、團隊的人,受盡無數屈辱,曾經想要放棄,最後堅持下去的努力,讓他終於成功了。 成功不是靠想像,也不是沒有挫折,成功的路上充滿艱辛困頓,成功是對自己體力精神的考驗,對自己挫折忍受度的極大挑戰,學才藝是需要花時間一步一步完成的,如果我們不是天才無法成為頂尖,沒關係,我們努力,滾石不生苔,技術靠練習,終究會有一定的程度。 所以你如果真的喜歡,那就會排除萬難,如果你真的喜歡,你不會分心去做別的事,你真的喜歡你就不會覺得疲倦覺得累。所以當你覺得辛苦覺得累的時候,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我真的很喜歡嗎?真的很愛嗎?如果是真的喜歡,那就專心的做下去,如果真的愛,多辛苦多累都要堅持下去。不要為任何自己想偷懶找理由,尤其不要讓忙碌成為藉口。
-
腳下的翅膀
我喜歡走路,但是如果要選一種交通工具來代替雙腳的功能,我的優選應該是兩輪的摩托車。 摩拖車的速度可快可慢,以我的小綿羊機車來說,時速70公里差不多就是他的極限,那是騎乘在兩個大城之間,一級省道,車流暢通時的速度。來到鄉間的小村小鎮,路上人車不多,尋覓拍照的景物時,我通常會把速度放慢到15公里左右,就像是騎踩自行車,讓眼睛有機會逡巡在心所感的人事物上。藍天艷陽頂在肩膀上,或是從樹蔭間隙洩漏下來;風沿著車行的方向,逆切到臉頰或是裸露的手足,即便是30幾度的高溫,騎在摩托車上也能讓人心情暢快。我常想,摩托車就是現代人腳下的風火輪,騎上他就可以回溯遠古,無羈的神話世界。 騎乘摩托車時,車行的方向和速度由雙手,以及身體那難以言傳的平衡感來決定。尤其是全神貫注飆速時,微妙的體感,和承載身體的機車,以及外在的行車環境,完全合而為一,車輪就是延伸的雙腳,加減速、急剎、或是打彎,一剎時的決定,往往就是交付本能來行事,這時的理智完全無法插手,往往就在下意識間,軀體連動腰腿,和手掌的大指腹,一使勁,便閃過了地上的孔洞或是人孔蓋,等到經過障礙物,這才似乎意會剛剛的驚險。 畢竟我不是膽大的人,心思還有些大而化之,又是高度近視,所以在市區行車時,我的車速通常不快,就在三四十公里之間,不時還得留意左線車道上的大車,或是急切的右轉車。路上,我最怕遇見側出的街巷,因為有些騎士不會減速或轉彎;如果前車騎士一手把握龍頭,另一手挾著香菸或是手機,通常我會敬他而遠之,超車加速遠離,或是刻意減速,直到那位騎士消失於我的視界之外。 有人說,南部人騎車時習慣岔開雙腳,姿態豪邁,事實上,就我十幾年來的觀察,這倒不是常態,反而是利用摩托車來搭載寵物狗的情形比較常見。狗的體型大小不論,大者如拉布拉多犬,小至吉娃娃都有;他們的姿勢各異,或立,或坐,或是趴在機車的後座或是前方的腳踏墊上,也有一些狗將兩隻前足搭在機車龍頭或是騎士的後背上,像似兩足動物站立的特技。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騎士在機車的後方加掛載貨用的兩輪拖車,拖車上再加軟墊,小狗迎風坐臥在專屬的貴賓席上,貌似逍遙享受至極,這是我見過最豪華的寵物機車座。近些年來,利用機車來遛狗,人騎車,狗追人、追車,這樣令動物保護人士搖頭的情形,市區裡已經少見,不論原因為何總是一個好現象。 不過,對一般人來說,摩托車的主要功能畢竟還是在交通運輸上,不是休閒健身,所以安全的問題一向是主要的考量。我常想,路上不算罕見的車禍,或是行車糾紛,一定是起源於肇事的雙方都失去警覺,只要其中一方多加注意前方的車況,一定可以大事化小,小事歸於無。但是即便我小心騎車,還是難免有驚險的場面,讓自己或是旁人嚇出一身冷汗。只是,路上總有一些景觀特別勾引人的視線,像是婦女小姐為防紫外線,全身裹粽幾近劫匪一樣的打扮,就是一年到頭常見的畫面。我無意歧視人的體型,可是胖子騎小綿羊,多少還是讓人為小羊的背脊,還有那位騎士的厚臀叫屈。 南部的港城,相對於首都,路寬,因此顯得車少,十字路口,不見像是台北橋下壯觀的「機車瀑布」,不過在上下班時間的主要幹道上,當綠燈一亮,機車大隊齊聲發動引擎,同時奔赴向前,這樣大軍壓境的場面總讓我產生一種莫名的,荒謬的悲壯感。如果握有足夠的預算和空拍機,我想我會剪接出一部貫穿島嶼南北,一號省道上,從早到晚,川流不息的機車流,讓外人見識「機車島」的生命力。 我喜歡騎乘摩拖車,或許比自行車還要多一些,畢竟不用人踩,省力一些,所以想來我還是有些懶吧。只是歐兜邁還是有些缺點,像是得忍受雨打日曬,不能載巨物,或是不方便聽音樂等問題就讓騎車的享受遜色不少。另外,騎車的效能雖高,但是排放的廢氣卻影響空氣的品質,因此蒙受不環保的惡名,難而究竟這是一般常識,還是一項「政治不正確」的議題,正反兩方的意見似乎還有些歧異。無論如何,就我來看,機車畢竟是「肉包鐵」,能夠「快樂出門,安全回家」對一般人來說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依據交通部的統計,今(2016)年前八月因機車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數是468人,平均每日近兩人,占全部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四成三。 聽說,三十年前政府規畫的交通政策是,機車只是過渡的交通工具,當「人民富起來就不會用了。」矛盾的心情下,我很高興這項預言並未成真,否則城裡的脈動和活力只怕要減色不少。 近來,重機車的新聞多了,路上偶爾也可以聽到囂張的引擎聲呼嘯而過。那樣的聲音雖然噪耳,可是有時也讓人想起上個世紀某些經典的電影畫面,像是港片「天若有情‧追夢人」裡的淒美,或是「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的浪漫風情,硬蕊一點的影迷也可能找出「逍遙騎士(Easy Rider)」,從中追尋一些曾經錯失的,青春的不羈。除了俊男美女,那些電影裡的摩托車也是主角,都是年輕歲月時追夢的翅膀,也是翅膀下的風,承載屬於戰後的一代才能看見的勇氣與希望,因此和前輩雙輪舞下的康橋,或是晚一個世紀,隔著強化玻璃,用手輪轉車窗外虛擬的風景的新世代,似有若無地畫分開來。 我想,喜歡摩托車的騎士應該都還餘留一分,捨不下青春的不老靈魂吧,只是年華易逝,終究得等到,得刻意出門熱引擎,保養老機車的時候才恍惚想起,「物物而不役於物」的古訓。可是戀物的人啊,就是無法忘記那段人車一體,共遊的快意時光,所以還是拍拍屁股,發動引擎,出門去吧。
-
永遠年輕
「永遠年輕」是個神話,青春永駐一向是古往今來任何人最渴望而永不能實現的夢想。即使富甲天下或貴為一國至尊,仍無呼風喚雨、返老還童、起死回生的妙術。秦始皇晚年急於尋求長生之法,終不可得,其陵寢再豪華壯觀,陪葬的隊伍再是陣容美盛,金銀珠寶美女服飾享用無窮,肉體之身畢竟時日有限。 多年前,看過一部影評人稱之為一段神奇的冒險、緊扣心絃、振奮靈魂的電影「Forever young」,(臺灣中譯片名「今生有約」),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1939年,測試飛行員丹尼爾面對青梅竹馬心愛的女友,卻靦腆害羞,不敢當面示愛求婚。在小店分手時,女友過街,因車禍而陷入昏迷,他痛心追悔,遂自願參加一項實驗,親身作冷凍人的試驗品,從1939至1992年五十三年之間是他在凍箱的真空年。 有一次兒童嬉戲,無意間打開機器,而釋出這個外表依然健碩如當年的「青壯老人」,而他的實際年齡已經是八十七了。滄海桑田,外界一切都已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科技突飛猛進,生活水準大為提高,昔日夥伴年老體衰,率皆入土,當時主司實驗的人員也不在人間。幸得一孩童母親協助,在飛行場地偷偷的駕駛他熟練的老式飛機,前往海鷗飛處燈塔附近的老家,尋找他魂牽夢繫的意中人。途中體力不濟,竟由小孩聽他的指揮代為駕駛,安全降落潮聲中荒寂的院落。敲門久久不應,疑似無人,驀然回首,白髮皤皤的伊人卻從門外郊野提籃蹣跚而歸,恍如一夢。 丹尼爾多日憂勞,思念故人心切,身體機能瞬間老化;此點在科學上極不合理,既然冷凍五十三年,體能狀況應如往昔,不該迅速轉化成為真實年齡的老態。不過也許是為了戲劇上的高潮和特殊效果,而如此安排,否則純情癡心的壯年男子,又如何能與垂垂老矣的夢中情人相守相伴、一圓往日之夢呢? 「永遠年輕」,在真實世界頂多只是一種豁達者的心境;血肉之軀的衰老,本是自然的法則,誰也不可能逃離。如今科技進步,美容手術日新月異,花樣繁多,抽脂、拉皮、注射種種針劑、除皺瘦身、削骨隆胸,不一而足,染髮更是早就普遍,外觀儘管可以迅速年輕,而內在的機能未必能與日俱強,青春永駐和長生不老不過是個美夢!認清一切,明白歲月總是不饒人,還是承認現實,坦然接受,放寬心量,理性面對,把握當下,樂觀度日,才是延緩老化以及徹悟安然之道。
-
我取下了那隻襪子
深秋過後,時序入冬,愈接近年底,聖誕節味道便愈濃厚,我對節慶概念認知得很晚,說起對聖誕節的印象,得從小小的卡片開始。 小學高年級在班上,某個十二月的日子,卡片忽然長出了翅膀,一張張地往我的方向飛來。卡片上的問候語,有的密密麻麻寫滿文字,有的則是像蜻蜓點水般輕描帶過。它們都很溫馨;都很漂亮;都很浪漫。同學說:「掛隻襪子在床前,會收到聖誕老人送的禮物喔。」看著同學洋溢幸福的表情,我對聖誕節有了初步的認識,覺得這是一個歡樂而美麗的節日。 有了突如其來的知識後,像注入電流那樣的,全身啟動了興致勃勃的能量。當晚回家後,我立刻馬不停蹄地實踐著襪子行動。母親看著襪子問我想要什麼禮物?我直覺回答:「飛壘口香糖。」 有沒有禮物,聖誕夜過後便可得知。 那年冬季雨常常下一整夜,室內的燈火比戶外明亮,夜晚的風比白晝還刺骨,但我還是完成無夢的睡眠。天亮之後,起身來到襪子前。我動手取下了襪子,發現一條口香糖,是葡萄味道,居然,收到禮物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便覺得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而我的聖誕老人是母親,獨一無二,專屬於自己的幸福。 當時的同學聽見我的遭遇都覺得不可思議,問我心願為什麼這麼簡單?我回答她們:「聖誕老人住在小朋友的心中,送出的禮物只是包裝得華麗的夢想。完成夢想的這雙手,我知道,不是爸爸便是媽媽,我家窮,能有口香糖已是心滿意足了,哪敢奢望什麼大禮。」 同學是否能理解我的話,無從得知。除了樂天知命,我沒有其他個性,成年之後,也許是個性使然,創作上,我喜歡用喜悅代替悲傷。說故事,只要把握一支趣味橫生的筆,便有信心做到最好。 二十多年之後,市府廣場在聖誕節前夕,被布置成糖霜雪色,行道樹一片銀裝素裹,無比乾淨,適合堆疊雪球。 雪色易冷,淒涼美絕。 人們帶著笑意走過,對寒冷不為所動。我卻更想穿越二十多年前的那個雨夜,找到為了生活費而四處奔波的母親,告訴她:「謝謝妳,妳是一個無私的女人。」也順便對兒時的自己說一聲:「加油。」 對於想要的東西,可以等成年後,用自己辛苦汗水賺取的金錢買下,我們因渴望而衍生的夢想與心願,能依賴、依靠、指望的只有自己,與他人無關。 況且,聖誕老人只是一個角色,是故事裡一個帶來幸福與平安的爺爺。假若每個人都沉醉其中不願醒來,不切實際的想法又會引領這個世界走向什麼未來呢? 夢想,靠自己;心願,也靠自己。成年後我的夢想與心願就是拿穩一支筆,寫出一則又一則,懂愛的故事。在那些故事裡,聆聽此起彼落的笑聲;在笑聲之中,我願像麋鹿一樣的輕巧,打從那方人們的夢境躍過,灑下祝福,為世界帶來快樂。
-
喜聞媽肴兄獲林榮三文學獎
10月25日,我從彰化埔鹽祭祖返鄉,一回到家,打開金門日報地方版一看,首先印入眼簾的,就是斗大的標題「縣籍作家林媽肴榮獲林榮三文學獎」,定睛再細看內容,寫的是:「曾經獲得中國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鄭福田生態文學獎、桃園縣文藝創作獎、浯島文學獎;縣籍作家林媽肴又榮獲十月二十四日揭曉的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 喜見媽肴兄又得獎了!而且這次得的是素以僧多粥少著稱的林榮三文學獎,更屬難能可貴;這對屬四年二班、與我誼比兄弟的他來說,盡可休管那秋冬交替的東北季風,任他無情的潑灑、肆虐,媽肴兄,你有理由高興個它好幾天的! 遙想媽肴兄於民國九十七年從國小主任退休,轉瞬已八年有餘,在此期間,我們互動雖少,但情誼卻老而彌堅、與日俱增,我們論交30餘年,彼此相知相惜,有道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此處的「情」字,容我別解為「情誼」「友誼」好嗎? 八年多了,他的日常生活,除了悉心照顧年邁的母親外,持續不斷的閱讀,幾乎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我很少看過一個人的定力如此堅韌與深厚,雅慧大嫂乃女中豪傑,閒時兼差開計程車,如果生意上門,媽肴兄的午餐就恆常以便當果腹,有一次我去小金門造訪他,看到門上掛著一個便當,才知道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民國六十二年我到小金門任教,有幸與媽肴兄同事,他那努力奮進的身影,總算讓我開了眼界,他白天忙於教學與行政工作,晚上還是習慣閱讀到很晚、很晚才就寢,而且是長期如此,他常自認古文的功底不足,所以時常進修,通常我們都夢到好幾回周公了,他還是不肯休息。 我常想:「三更燈火五更雞」、「三更有夢書當枕」,幾乎就是媽肴兄積數十年辛勤閱讀、勤懇寫作的寫照,始信成功真的不是偶然的!今天他以「呼請城隍爺」,再次榮獲全國性文學獎肯定的殊榮,身為他近半世紀老友的我,自然不能無賀,謹以「喜聞媽肴兄獲林榮三文學獎」,粗成冠首聯句, 略表賀意: 喜事彰化返鄉傳,聞罷擲報復三嘆; 媽杳瑤池孝思在,肴香饈美無心嚐。 兄弟情誼半世紀,獲收最是慰老懷; 林瘴楚僻蘊騷賦,榮典加身莫等閒。 三更燈火尋常看,文采煥然譽蓬島; 學藝忽逾耳順年,獎落林野樂無疆。 註:媽肴兄,筆名「林野」。
-
勇敢面對逆風
在以前的年代,高中生要考大學聯考,不過,很多人平常成績不算理想,一直等到大考前的幾個月,才真正下定決心要念書。這樣做,就是典型的臨時抱佛腳,但神奇的是,有些同學就是可以當黑馬,在聯考拿到的分數,遠超過平日的成績水準,得以考上理想的學府。他們的表現,著實讓班上其他同學驚艷。 我也曾是羨慕這些黑馬的同學之一,非常好奇,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事實上,他們的心態很簡單,就是努力把握時間,能看多少書,就看多少裡,不要去擔心考不好或落榜的問題,於是,他們可以凝聚專注力,盡可能的吸收課本內容,如此,就變成他們的考試實力,在大考之時,就能創造奇蹟。其實,這些人所做的,就是在逆風時仍舊積極努力,不會因為前方充滿困險而停滯,這可說是一種無畏的開拓精神,無論情勢多壞,他們絕不放棄,於是,他們終能摘下成功的果實。 這些黑馬好手,我長年來,都和他們保持聯絡,而他們堅韌的特性,從來沒變過。在工作上,他們往往可以在被認定的市場艱困地帶,履履創造佳績。像是我認識的甲君,為了跑業務,常去一些戰亂頻生的國家拜訪,雖然那邊槍林彈雨,但他總能安然度過危難,並靠著自己的毅力,和當地客戶不斷的推銷,最後,終於能說服客戶和他的公司簽約,他也成為公司不可或缺的支柱。 的確,當人生面對逆風時,絕對不要輕言放棄,而是要花更多的心力,勇敢的迎接挑戰,那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結局,就能不斷的出現。
-
三合院裡的記事─爸爸的天堂路
一○一年六月十一(農曆閏四月二十二)日晚間八點四十分,爸爸在長庚醫院的安寧病房裡,走完他人生的最後旅程。在彌留室裡他的一群兒孫隨侍在側,我和妹妹各握住他的左右手,我們呼喊著:「爸爸,請您放心一路好走,不要有任何的牽掛,媽媽我們會好好孝順,家裡的一切我們都會同心協力好好打理。請您放下這一生重擔、放下掛慮、放下病痛的折磨,向『極樂國』跨步而去,您的兒孫都在身邊為您助念和祈禱」。 爸爸挺著一絲微弱氣息,在等待那些遠程尚未趕到的兒孫,尤其是在對岸許久不見的心愛小曾孫,但他的大限時刻已到,臥躺良久不動的爸爸手腳越來越冰冷,氣息越微弱,只剩胸部尚有微溫,突然間爸爸的嘴巴明顯的動了兩下,像是想說話,眼眶裡滲出了淚水,過了不久,慢慢的,安祥的,嚥下了他今生的最後一口氣,永遠的離開這個世界、永遠離開這一群兒孫,結束他八十六年的生命旅程。 我們家人的宗教信仰很多元化,可說是個「跨宗教聯合國」,爸媽和弟弟是逢年過節就要拿香拜拜的傳統神教;另有信奉阿彌陀佛的佛教徒,還有開口「主啊」,閉口「阿門」的基督徒。都信得很虔誠、很堅定;其中較強勁的是「主的天堂及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一開始彼此都覺得自己所信仰是最好的,都極盡能耐的展出遊說功夫,要把對方拉來和自己同一國,但是誰也別想說服誰,誰也度不了誰!最後只好彼此放棄,彼此尊重!各信各的,各拜各的。 我們家更有趣的「絕配」;信「主」的,嫁給信「佛」的,都很虔誠,都度不了對方,可以和諧一起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耶穌」可以煮素食給「阿彌陀佛」吃,「阿彌陀佛」也可以陪「耶穌」上教堂做禮拜。但爸爸走了,後事要用什麼宗教儀式辦理,那道隱藏的拉力又浮現了,彼此都很堅持,最後依然彼此尊重,各用各的儀式。 爸爸被推到彌留室前護士小姐問我們要用什麼宗教儀式辦,在少數服從多數的協調下,我們選擇用佛教儀式辦理。在彌留室裡爸爸面對的是佛教聖像,側面卻是十字架,妹妹和她的教友在爸爸的左耳邊拚命虔誠的向主耶穌禱告,並叮嚀爸爸:「主耶穌要來接您了,您答應要跟著「主」走的……阿門!……阿門! 為了不拚場,我將原本放在爸爸右耳旁的「念佛機」移離開一點,另一批佛教徒兒女媳婦們則守在右側默念佛號,求佛菩薩發慈悲心,接引爸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爸爸斷氣後主耶穌的這一隊,她們的接引功課已告一段落回家休息。這時佛教徒的這一團,圍著爸爸的遺體,忍著哭泣、忍著淚水為爸爸持佛號助念。爸爸本身是信仰神明的,生病住院時兒女都很盡心的以自己的信仰竭力的在為他祈福。 爸爸在往生的前些日子裡,雖然我們已用「安寧照顧」,但癌末的病痛折磨,即使加重嗎啡,有時仍讓他痛到眼眶含淚,讓我們心疼不已!這時爸爸嘴巴裡會直喊:「哦!阿彌陀佛!」「哦!主耶穌!攏總來囉」。用什麼儀式都是子女的一片孝心,我們也彼此尊重。 告別式當天,信主的子女只在現場幫忙,不用披麻帶孝,也沒進靈堂祭拜,我們圓滿和睦的為爸爸完成最後的大事。但這些看在家族長輩們的眼裡,非常不認同!有人在媽媽面前批評道:「難道為人子女,對於自己宗教信仰的遵從和執著,比對自己父親盡最後的孝道重要嗎?!如果用他們的宗教儀式辦理,是不是其他不同宗教的子女,也不入教堂禮拜了?」 這些話聽在很傳統觀念的媽媽耳裡,當然很不是滋味,但又奈何!媽媽嘴裡不說,但幾年過去了,仍然耿著於懷。爸爸,那時阿彌陀佛和耶穌基督,都對您微笑招手,但至今,您也沒回來告訴我們,您到底去了那裡!
-
三合院內的獨白與眾議
考慮了數日,沉澱了心情,才決定敲打鍵盤談那天夜裡的師生對。 李老師突然南下,要我代為就近邀請幾位校友聚餐,雖然有些意外,但我心裡有數,老師此行不為吃頓飯、看幾個人,而是專程為我的書而來。邀請了慶文等人之後,當天早上,趕去印刷廠取我為新書發表會特製的海報,要以它作為餐會的布景,私心以為,這將是此書的第一場發表會。 昭雄學長訂的餐廳位於澄清湖附近,拿海報,去看看,原來是一間由舊式三合院裝修換新的餐廳,四周圍牆與外隔離,在大樓林立環伺下,特別顯得超俗優雅,有種自外於塵囂的清幽。 餐會約定六點三十分,我依慣例,先去運動再順道接孩子放學。但在等待孩子放學之際,接到劉學長來電,要我提前半小時去餐廳,老師有話和我私下聊聊。 匆匆提前趕到,看海報已經張掛在牆上,會場就緒,只等師生就位。 老師駕臨,我們在空曠的庭院之中坐定,聽老師教誨。 清清喉嚨,老師說此行旨在先來為我的新書致賀,也為元月二日因為行程衝突無法前來致歉。老師頓了頓,話鋒一轉,開口又說,「你的書寫我過獎,叫我難為情,我不敢來參加新書發表會……」我試著解釋,一如從前,但老師打斷了我的話,「到了我這將近九十歲年紀的人,還在乎褒貶榮辱嗎?何況我很平凡,不值得一書。」 以前在學校,常見老師一個人的身影,在教室、寢室、操場各處走動,雖然形單影孤,所到之處總是不乏學生圍繞。老師的親和力不是因為他說話溫柔,而是他用具體行動照顧學生。從某方面看,老師其實不苟言笑,難得笑容,還常責備人,他之所以受到學生歡迎與愛戴,全繫乎他以照顧學生為核心,對於學生的問題,劍及履及,絕不旁觀,絕不虛應,絕不拖延。印象中,老師曾經數度為了學生的權益向校方主管單位據理力爭,因此得罪了人。橫眉冷對千夫指,我又發現老師展現「倔強」的個性。 冬天的夜幕垂降得特別快,三合院內點亮一盞盞燈光,印照老師散發溫暖的臉龐,卻又隱約看見孤獨的目光。老師說他是個不夠格的師長,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有愧為人師表……。這些話,我已經聽過許多次,我相信老師並非自謙,而是真心反省的自況。但經師易得,人師難逢,學問可以無限追求,人品卻早已命定。我跟老師報告,眾多學生從前迄今仰望他和追隨他的,從來不是他的學問,而是人品。 聚餐時間近了,受邀的校友們:永和、怡和、二文、棨信、永璋,陸續趕到,最後慶文也突破車陣抵達。老師起身步入餐廳前,語重心長,要我爾後別再寫他了。聽此話,我雖打趣以對,其實也相當為難。 有老師的地方,必有許多笑聲,不苟言笑的老師也總有調皮搗蛋的學生,慶文始終如一,愛跟老師開玩笑,這些年,跟老師見面次數多了,我也幾乎加入愛搗蛋的行列了。 閒聊也得言歸正傳,我向大家報告老師此行目的,也為老師訴說他的「心結」,慶文率先「吐槽」:「老師開心點,木已成舟,書也印了,而且博智的翅膀長硬了,你叫他別寫他也不會聽,還是會寫……。」二文帶來我在接到老師的限時專送有感而發剛才寫就的短文,正好坐實了慶文的話。 關於這點,老師是認真的,他自有一套認知的準據。老師說:「到了我這把年紀,應該以老莊之道為本,無為無有,寵辱不驚!」但老師承認,這境界很難,他也無法做到,然而「太多事情總是一體兩面,甚至一刀兩面刃,譬如福禍相依、榮辱與共、得失互現、利害交織……,得到了讚譽,將免不了責難,譽之所在謗亦隨之……,」所以,結論仍是要我此後不要再寫他了。 聚餐在溫馨的氣氛中散會,大家目送老師離去,也各自歸程。一夜師生對,豈能無感?先前寫了信,向老師報告之外,如今我還是得寫寫我的心情:敬愛的老師,我得跟您說抱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情,關於您的行誼我豈能視而不見、見而不書?校園需要典範,我寫不是為您,也不是為我,或許容我托大,我寫也只是為校友、同學們代言而已。 但願《華西書卷》能夠聊表對母校、對師長的敬意與謝忱。更盼走過華西的花師人,記得那個孤單瘦弱、堅強溫暖的身影……。
-
愛拚才會贏
六、七零年代,一首朗朗上口的台語流行歌曲「愛拚才會贏」,一時唱遍了大街小巷,也唱出了所有成功人士的心聲,其歌詞言簡意賅。「一時失志,不用怨嘆,一時落魄,不用膽寒。怎可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無魂有體好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壞運,都要照實在來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愛拚才會贏」。歌詞很簡單,但意義深遠,且充滿了勵志性,難怪能夠歷久不衰,至今乃在傳頌。 古往今來,每個人都希望,成為人生的勝利組,這是可以理解的,一輩子的努力與奮鬥,誰不渴望贏得成功,贏得勝利。 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到頭來,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先贏後輸,相對的,也有意志堅強、具有不服輸精神的人,最終贏得逆轉勝。 然而!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看法不一,社會的價值觀認為,人生一定要能夠名利雙收,功成名就才能算是成功。也有人認為,人生只要家庭幸福,平安快樂就是成功。更有人認為只要身體健康,生活快樂,就是成功的人生。 雖是如此,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充滿著不完美,人人希望成功,渴望勝利,期許自己有一個「贏」的人生,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達到這個目標,因為「贏」的要件有五,分別是: 亡: 代表放空、謙虛、無我;我們要先學會放空自己,才能吸收別人的長處,宇宙萬物的知識與學問,千萬不可自滿,所謂「謙受益,滿招損」。 口: 代表口才、人際、善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言語傷人有如利刃,不可不慎,口才須經不斷的自我訓練,不僅如此,更要與人為善,廣結善緣。 月: 代表功夫、時間、努力;成功並非偶然,是經年累月的努力,一位成功的過來人他說;他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努力比別人多一點。發明大王愛迪生也曾說過:「既使被美稱是天才,也是一分天才,再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古代的科舉考試,有人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知。」十年期間,其所下的苦功,就是這樣靠著每一天,一點一滴的努力成就來的。大陸有一句順口溜:「若要人前顯貴,必須得背後受罪。」俗話說:「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所以,別只看到人家台前風光,背後的辛酸,不為外人道的一面,才是最可貴的。熟能成巧的這句成語,告訴我們許多經長時間努力的故事。在體育界有此一說:「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教練知道,三日不練,觀眾都知道」。 貝: 代表本錢、資本、實力;所謂本錢,指的不是擁多少現金股票,而是你具備了多少的本質素養與學能,專業領域的才幹,或具備一技之長,是否具有別人所沒有的證照,這須長期的自我投資,不斷的努力與充實自己。 凡: 代表平凡,平實,平常心;凡事以平常心看待,不要得失心太重,但做任何事情必須盡其在我,全力以赴,所謂「盡人事,聽天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還有,俗話說「豈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
(散文詩)移動不斷移動的孤寂風景
回到家的圓周率。距童年只有十九公尺。距親情更短。我來到曠漠田園。一個人。看著高粱在遠方朝我打招呼。趨近。啜飲秋色交響的倒影。十月了。離家不遠。卻在追逐的時間裡。 忽然。聽到秋天有霜聲。寂寂發生攪拌情節。如我被盪成一圈圈的炊煙。緩緩輪迴。回到老母親懷裡。在田埂的午後。陰天斜影。我讀著這島嶼扉頁中的斷句。甚至驚嘆號。一切只有嘿。黑到底。 踏上許多的過去。想著曾經握有的人性真情。一步一步的消失。冥滅。彷彿被資本主義輾過的傷痕。功利和冷漠。被掏光的空殼親情。我噙著淚。忘了還有可以翻閱的詩篇。第一○四頁。記載風中搖曳的地址。 步行村莊。踩著一字一字熟悉鄉音。想著年少到初老不變的日月星辰。悄悄被鎖入陌生的邊境。被竊取的田畝荒野。被人性波浪淹沒的親情。半截燭光抖出踽踽獨行的書寫。下筆。整個天空佈滿不安的灰。 腳步來到可以翻閱的小徑。殘垣。安靜。像一齣晚年風景。榜林。斗門。昔果山。最魂牽夢縈的記憶。山與海臉譜。延伸童小的遼闊。溪流。黃牛。牧耕老農在汗水中傳承香火。小小的香火。低頭憑弔。啊。低頭。看見自己一叢鬍渣斑白。 用影像拴住私密疆界。我來到聽潮海邊。浪語吹奏。現在和歷史。已習慣時間的淋漓。雕鑿這身的流淌。按下快門。猶如按下烏雲密佈的今生。垂首或仰望。都是坦然。形同自在。像讀我的一首詩。鼓脹依舊的懷鄉。不捨。初秋淒美的岸礁。軌條砦以及拾蚵回來的老婦背影。彷彿島嶼野史的一章註句。我喃喃紀錄。拼出可能最美的風中詩意。天地語彙。 像一攤殘墨黃昏。木麻黃搖曳著依舊淘湧的倒影。我習慣循走意象中的小路。落葉。故鄉的山。流浪的遠方。回巢的倦鳥。金黃色的高粱以及時間遺跡的擴張。我記下這段停泊最美麗的夢境。直到夜色遞出叮嚀的脈息。 時光空出披星戴月皺紋。起初如嬰。而今航行在世野茫茫水煙裡。回家。無路。來到民宿居所。風在門檻迎接。敲門。都是陌生的回應。如同浪子的床塌。一盞燈火。一箋故鄉簡介。敞開星辰遠方。他鄉和家鄉之間。撥弄彼此空虛的疆域。屋內升騰迷濛的靜。像悼祭的疼痛。忽悲忽喜。此情此景。凝成空禪。累的身軀。傾入床的海洋。細細聽這島嶼潮汐律動。以及瀰漫一 屋子的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