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淚眼的思念
思緒零落牽扯起滿懷傷痛和隱瞞 回眸後眼角淡漠的一抹孤單 記憶在不經意間 化作一縷縷輕煙 心常駐留在淒冷的冬天 沒有眼淚沒有語言 尋找一方淨土撫慰靈魂的平安 奈何歲月已滄桑期望碎落滿天 在剎那間開始和結束都已錯亂 在一片被遺忘的廢墟牆垣 再次將自己深深掩埋消散 揚起年華時光的短暫 將記載割裂分段 流溢到四處殘缺不全 幻滅的是最美的心願 期望的是難捨的期盼 折一支菊花掬一把淚眼 踏過一秋的洌灩 用思念凝結的心弦 述說一生的榮顯
-
木棉花影
筆直的木棉迎著和緩的風 三月 朦朧的霧 夾雜春雷細雨 灰濛濛的馬路 一地的艷紅 人們頂著紅傘黑傘綠傘花傘 疾步而過 此時 書店裡的銀髮人 正聚神的敲打鍵盤 關於浯島的情事 隨即鋪陳開來 筆直的木棉迎著火樣的風 六月 猛烈的艷陽 張狂她的熱情 金亮亮的馬路 車輛飛馳而去 人們隱藏在冷飲店在騎樓下 在車站川堂的椅凳上 此時 書店裡的銀髮人 殷勤的遞茶水 八方文友會聚的狹小走道 多少智光慧影在此閃爍 筆直的木棉迎著乾裂的風 九月 風兒起自東北 肆無忌憚的狂唱著 明淨淨的馬路上 風舞弄著落葉 人們在市場裡還價在球場上吆喝 此時 書店裡的銀髮人 凝視滿屋書卷 自童顏至鶴髮 生命何止千變 不變的是 一顆赤裸的文心 筆直的木棉迎著刺骨的風 十二月 暖暖的冬陽 夾雜寒意 陰冷的馬路 流瀉年關的氣息 人們在大街上走著望著歡喜的採購著 此時 書店裡的銀髮人 在生命危脆時 依然 高舉「金門文藝」 依然 敲打著血與淚
-
金針乾
我吃著母親煮好的晚餐,覺得這一碗公的蔬菜湯特別甘香可口;我看了一下,原來在菜湯裡有一些金針花,是被曬成乾的那一種,用它們來調味,使得今天的蔬菜湯在嚥下時特別的甘香味美。 在鄉村環境中長大的我,深知如此飽滿、新鮮的金針乾是個佳品,那種橘紅的原始色澤仍然被保存得很好,可見得是在採收不久便及時曝曬而使營養成分並沒有喪失很多;於是我向母親請問:「這些金針花的乾,是在哪裡買的?怎會這麼甘、這麼香呢?」只見母親笑笑地回答我說:「你忘記了嗎?這是我們以前住在鄉下時,用自己種的金針花曬成的乾。」聽到母親的回答,我才憶起大約五年前,在我們搬到桃園市區之前,我們住在龜山鄉已經自種自食有機蔬菜大約有七年之久了;而在更早年的時候,當我還是個小學生,我們住在龜山鄉更偏遠的鄉下也是一直都種植著蔬菜來供自家食用。 這些年來,因為自己過得有些忙碌,所以就沒太多時間回味以前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那些有剩餘蔬菜可以曬成乾的日子;直到今天母親在湯裡放進了幾枚金針乾來調味,才讓我又問及此事,也才回憶起:在搬來這裡的時候,有一包金針乾被母親珍惜著帶了過來的那件往事。 住在鄉下,因為容易取得土地,而且種蔬菜也能夠讓自己活絡筋骨,更且鄉下人家總覺得種些蔬菜才像在過日子,所以自然而然就會種起蔬菜來。一旦產量超過食用量,剩餘的部分就曬成蔬菜乾來保存,以便在日後淡季時食用;那也是日常飲食的纖維素的重要來源。 許多年的種菜經驗使我深刻體會到,「保存」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一件重要的農事。在蔬菜的成長週期中,成熟期算是相當短暫,除非分批播種,否則同一批菜苗會集中在同一時期猛烈生長、迅速成熟;茂盛時若不趕快採收,隔沒幾天可能就開始老化,終至於粗纖維化而不可食用!旺季時的收成量通常都超出了日常所需;於是,想要讓自家能夠充分且延後享用剩餘的部分,好方法之一就是把它們做成蔬菜乾來存放。 在吃著蔬菜乾時,我也常想起冰箱尚未被發明的年代,先人們除了用醬菜的方式、也用蔬菜乾的方式來保障自家的蔬菜食用之充足;萬一以後我在個人的理想已經實現了、或者幻滅了,而想要過著「隱居」生活時,選擇的定居之處不論是在山林中或在離島上;想必追隨先人的腳步,取法他們以簡樸的生活態度對於有限物資的充分使用,那對我過著退隱的日子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呢!
-
人怕被叫老
小時候,「論輩不論歲」的稱呼別人,是一種禮貌;所以被叫的輩分越高,甜蜜的滋味便會在心頭湧起。 曾幾何時,完全改觀了,就算是我們的長輩,他們也不喜歡在眾人面前,把他給叫老了;尤其是女性,那更是忌諱人家叫她「阿婆」或是「歐巴桑」,以免洩露了年齡的秘密。 前幾天我在等車時,也印證了「人怕被叫老」的事實。 經過的情形是這樣的。我坐在椅子上等候公車,有一位上了年紀的紳士,西裝畢挺,頭髮發白,應該有七十多歲吧!基於禮貌,他就是我的長輩,我起身讓座,順口寒暄:「阿伯,您請坐。」他沒正眼瞧我,也不理我,這時心想:「我大概說錯話了。」 於是立刻改口說:「這位大哥,您請坐。」這時他眼神調整過來,臉上掛滿了笑意,客氣的說:「沒關係,你坐就好。」 這時車站有許多人,他不好意思的走到別處去;當時我已起身讓座,當然不會再坐回原位,只好讓另外一個六十多歲的人坐囉! 像我五十出頭的人,出門在外最難抉擇,尤其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讓座」與「稱呼」的拿捏,更是一門藝術。在大都會區還好,女性朋友,統一稱呼為「小姐」,準沒錯;男性朋友,統一稱呼為「大哥」,也不會不得體。 到了鄉下,可就不是那麼一回事,看到人,想要給對方禮貌性的稱呼,除了對方的年齡估算要正確之外;對於自己的年齡,與對方的對應關係,也要拿捏得宜,否則一開口,就會得罪人喔!
-
颱風過後──哀悼98年88水災罹難者
雨落了下來 橋斷了,回家之路斷了 當土石流如浪,盪過 我們曾經走過的山路 淹沒橋樑與房舍後 把我們的歡笑也悄悄淹沒 我們學習逃亡之技巧 在風雨中呼喊親人的名字 當噩耗如土石流侵襲大地之冷漠 痛的悸動已沿著淚的神經 亂竄 雨,無情 風也無情的八月 誰願意聆聽我們沙啞的呼喚?
-
但識嵯峨好
一·三毛:由於重讀七等生〈兩種文體──阿平之死〉文中提到三毛的〈傾城〉,遂去買了這本散文集,我先翻看書中的〈吹兵〉,一讀下大為驚艷,以前太小看三毛了,人云亦云地誤以為她只是個自由精神的旅遊作家。這無疑是散文的極品,以質樸的愛撼動人心。她是個文和人互蹠的作家,怎麼談其文,事實上,就是怎麼談其人。她又是個「多情人失敗」(襲借台語歌〈廣東花〉的歌詞)的例子。她的愛太多太廣,心智又太細銳,使她受苦。但愛難道不是給得越多,自己便越豐足的嗎?三毛又怎麼會死的──假如他真的死於自我了結的話?關於三毛之死,我的忘年交詩人菩提曾提到過,他約略是說,三毛是死於身體病痛之苦的,她受不了那種撕裂般的身苦。菩提和三毛有過電話及書信聯繫。我的看法稍有不同,身心是合一的,三毛應是心靈上也有了某種絕望或漠然,所以才決意遠行的,吾妻捨世後,在一次談話中,楊樹清突然冒出一句話:「人是自己決定要走,她才會走的。」這句話使我傷心,但也不得不承認其或有道理。七等生和三毛臨走前一兩年有過還頗頻繁的書信來往,這番機緣使我心生羨妒。從這批書信裏可以窺見三毛這一代奇女子的內心風景的奇堀及美麗。 二·某未名女子:在竹北第二市場,見到她時是側身,隨即轉成背影。我心頭立刻浮出杜甫的詩句「玉臂清輝寒。」怎麼會有如此毫無瑕疵的臂膀?既纖細又渾圓,柔光內斂,一握就微陷微彈同時發生的那種,但這種臂膀只需憑諸視覺一項就已是絕品。川端康成有篇小說〈一隻手臂〉,主角說:「把手臂借給我吧!」於是擁有美臂的女子就其中一隻手臂拆下來(不確定主角有沒說出這句話,假如沒有,那就是我失真的記憶自動填補上去的)主角就帶著具有生命力的、宛如女子之全體的她的這隻手臂,到處旅遊。……。女子隨即離開我的視境,又一次的生離死別,這種事情過去,現在、未來都會發生,我非得勇敢些不可,我這樣自我提醒,並且用張大千的一方鈐記來安慰自己:「凡經我眼,即為我有。」 三·菩提:親炙其人是在多年前的一次詩歌朗誦會上,地點是大溪藝文之家。他謬賞我某一首詩(不久他且行諸文字評論)在這之前,早就熟讀他的幾篇代表作了──尤其是他那篇〈城外明媚〉(朱西寧生前對篇中那句「不坐汽車也可以穿越一個季節了」很是稱譽)。自結識他之後的那前一兩年,我們兩人過從甚密,但在情感上還只是僅止於延續著曩昔的濡慕之意。直到有一天,他搭我的車子上台北,半路上,他突然對我說起〈城外明媚〉裏隱埋的一段記憶,那曾慕戀中的女子名字中有個「明」字。兩人各自成家生子,二、三十年後那名女子罹癌去世,去世前那幾年,兩人常用電話連絡。「我現在天天想著她。」菩提說,聲音有些異樣。我用眼角餘光偷瞄了了他一眼,見他神色淒然。隨即不知怎麼聊到我身上來。「克全啊,把你太太給忘了吧。」他突然又冒出這麼一句。我心裏頭暗中滴咕了他一句:「你自己快八十歲了,都忘不了,還勸我?」但他把我的事當作那麼一回事的性情,使我決意把他當作一位自己親屬長輩般相待。 四·羅門:羅門詩本身屬現代主義,不知是否娶了個靠近藍星詩派,古典、抒情的蓉子,其詩風因此兼具了上二者之優點。羅門詩對意象的塑造或說雕琢,在其中早期就臻於化境。「臉與峭壁相望 一把彎回來的劍」、「一隻裸獸 在最空無的原始/一扇屏風 遮住墳的陰影/一具彫花的棺 裝滿了走動的死亡」「使鏡旁成為光的墳地 色的死牢」等等諸如此類的句子,超越了唐詩絕句。羅門的詩,依西方說法是屬唯心,依佛教,是唯識,前者或是稱譽,後者可就是貶意了。羅門對詩這件事的追求之狂熱,於詩是幸,於人或竟是不幸,因其對詩的追求近乎一種對物的執戀,而物,終竟會銷亡,唯心,或說唯心的精神也偏執成了物,使得精神也要化歸銷亡。我每次遇見羅門都會驚瞿地仰望他那張「純粹而執狂」的臉容,而不知該跟他說些什麼才好。我幾度認真考慮用唯識學的觀點來論述他的詩作,目前是悄悄罷手,我怕用唯識學不知會不會摧毀了他窮盡畢生精力建構起來的詩之王國。 五‧鄭傑民:由於要為南洋叔叔探詢一些金門家鄉田產的處理資訊,我登門拜訪了老同學,也是在任地政局副局長的鄭傑民,見到他本人,我頓時明白自己為什麼在高中時代對他沒什麼印象了。自己是在不熟識者之前默不吭聲的那種人,但他比我尤有過之,看來是連跟熟識者也不大做聲的人。幾乎是我問一句,他才答一句,而且也答得要言不繁。自己是苦於腦袋瓜千絲萬縷、妄念紛飛、猶如波赫士的「彊記者阜內思」那最後死於胸腔充血的人,因此對那種「吉人寡詞」的人都很是既欽且羨。一個我和他談些田產事務,另一個我驚望著他那閑靜的臉容,頗覺不勝驚奇,子張曾問孔子:「何謂五美?」孔子說:「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怒,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問題是怎麼從政,孔子的回答是君子怎麼治理政事的五種美德美行,但何嘗不可用在其他面向,即如一般俗事的應對時君子的反躬自省?我試著把孔子標舉出的這五種美德──惠、勞、欲、泰、威,用在鄭傑民身上,發覺竟然無一不若合符節。他在崗位默默工作了三十年,成為國家的棟樑,較之於自己的「虛華度日」與「談想而不知事」,我只有愧省。 六‧七等生:大學畢業那年我去苗栗通霄鎮往晤七等生,在這之前他為我的《七等生評論集》的出版奔走,但終究無下文。後來我們約晤,自己少不更事,居然挑在中午時分抵達他家。於是女主人為我下廚,作了一頓豐盛午餐。「菜太少了。」當女主人終於也同桌時,這樣說道,而我居然只默不作聲,好像同意了她這句話。七等生很快接一句:「不會,正好。」女主人正是七等生那篇經典小說〈我愛黑眼珠〉裏的主角,我偷瞄了她一眼,果然是個高身兆、有著一雙烏黑眼珠的美麗女子。七等生那句「不會,正好。」的簡潔而若無其事的應對,使我相信了他的同學雷驤對他的評語,雷驤大概是說,七等生對生活其實是自得的。七等生是典型的現代主義作家,現代主義的優缺點,或說機會與囿限,在他身上都看得到。二○○三年他出版重排編排的全集後,宣布就此停筆,我曾在電話中問他真的不寫了嗎?他口氣明確地說:「真的,不寫了。」他對外告知的理由是「話已經講完」,這我相信,這無非實踐了他在早期中篇〈離城記〉中說過的那句:「不完整就是我的本質」,延伸的說法就是:「不管在什麼時候停止,都是一個完整的自我」。但其戛然而止的擱筆,當然也不能不排除其他緣故,我揣度其中一個緣由或就是,在其藉以構建起文本國度的現代性的諸多關注對象,如主體、意識、經驗、理性、語言,自后現代哲學興起後,已逐漸崩潰,不再為讀者所服庸、信服。或許七等生已多少意識到這種情勢的到來,因之他明白到自己應該退場了。 七‧吳鈞堯:儘管外形長得俊俏,但在其文學光芒下,首先讓我一想到他的,仍然是其文學形象。到目前為止,以體裁來說,他以散文最為出色,其次是小說。他的小說逐漸步上黃克全那「意念先行」及「有骨架而無血肉」的現代派覆轍。但其散文卻頗異其趣,在理、氣二分上偏於後驗的氣,其骨架、血肉又能兼備,具靈氣,頗有大家風範,長此而往,在這體裁上必成大器。「文如其人」這句話在他身上,有時似乎不大用得上。他寫起文章來十分清新,略無世俗酸腐氣息。更難能可貴的是略無感傷味──但無感傷氣這個特點,就可能和他的個人人格特質,即其性情相暗通幽徑的,他不是未曾遇見人世大傷苦,就是有足夠的忍情,使得他能夠站在人世的悲歡旁作冷冷的諦視。以年齡來看,他過早世俗化了些,偶有應酬語。然而他的世俗化,或許有部分是為了服務於其文學,總之他有足夠的文學性,足以釀造或說維持著其個人之全體觀的、那讓人讚賞的美質。 八‧楊樹清:一個幾乎可以和「記憶」二字畫上等號的人。(包赫斯說「我記得」是個神聖的動詞)他事務性的博聞強記使人不禁聯想起包赫斯的短篇小說<彊記者阜內思>裏,那名因記憶太多而死於肺充血的烏拉圭人(小說中引了普林尼的《自然史》中某章節的最後一句話:「耳聞之事皆成文章。」)。但這只是文學性的隱喻,柏格森早就指正過這種錯誤,其實,所謂記憶卻是記憶的不斷遺忘,即記憶並非加法,卻是減法,卻是不斷的拋捨,留下來的東西。但這些不斷拋捨而遺留下來的事物終究越來越多,記憶或竟是一雙面刃,即成為既恩惠於人也削弱人的力量,不管怎樣,楊樹清似乎自己頗樂於其龐雜的記憶。「記憶急劇增加的人」我常望著他的臉,暗忖:「他到底是日漸單薄,或日漸豐滿的人呢?」他有一部分受人詬病的機巧,但這部分與其說是他的個人特質,毋寧說是緣於他是迫不得已的,為要保留另一項更大的目標,拾小留大的權宜之計,有那麼一點為要「以假修真」的況味。總之,他是有那麼一點純真的,這點他自己究竟有否自覺尚待觀察,但他的確為自己保留了這一塊珍寶之地,這也許是為了栽植自己的文學而留的。包赫斯小說某些章節意象或屬隱喻,但某些或竟是直抒,或也可以用來和楊樹清互作比附,譬如說那人記得每次看到或回想到它時的形狀,由於記性太強,他故意用玖代替五百來記,他不用文字寫下來,因為他只要想過一次就再也忘不了──楊樹清這點就相差多些,他到底用了文字──他把以往的每一天簡化成七萬左右的回憶,然後加以編號,最後一點對於記性如此強的人不知是幸或不幸:他不會,或者不需要,作純理論的思維。他每一次在鏡中看到自己的臉或手都會吃驚,因為他只能見到殊相,見不著共相。他是個孤獨而清醒的旁觀者,在他滿坑滿谷的世界裏沒有思維──因為思維是忘卻差異,有的只是伸手可及的細節。要評述楊樹清,另一個方便之窗口是借助於柏格森(Bergson)那冊不朽之作《物質與記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其〈論波特萊爾的幾個母題〉曾順便談及這本書時說:「《物質與記憶》在時間的綿延中說明經驗的本質,其方式使讀者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詩人才是勝任這種經驗的唯一主體。而真有這麼一位詩人對柏格森的經驗理論加以檢驗。」他指出的詩人是普魯斯特及其《追憶似水年華》,而楊樹清在某一個意涵來說,或亦足以擔當此一檢驗者。 九‧歐陽柏燕:她無疑是個異質的女子,她的異質並不需仰靠思想的深廣度,事實上,本質為詩人的她思維算是窄仄的了,但她只需憑依這樣的思維就能衍化出如許晶瑩絢燦的形色,真堪令人驚嘆。我初識其人是在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其當時她寫作的大宗是小說,兼及散文、詩。從另一文友得知她也是金門同鄉,因此就特別留意了一下。這時候的文風還頗開朗,使我以文追人,自以為她是一個高大爽朗的陽光女子,二十年過去了,她的文風漸而趨於一種淡淡的憂悒,並轉為邃密,這類的作品在她寫一段和周夢蝶的交往的紀錄文字裏達到巔峰,真是「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她要是賡續這樣幽邃的情思文本,日後必另有一番氣象,可惜她曾在一次短暫的交談場合裡告訴我,她沒有辦法寫傳記般地專注寫某一個人。她這樣的內在景境限囿了自己,使她的文本慧巧有餘而厚實不足。她其餘一些關照社會層面的文字,諸如〈戰爭、和平能紀念什麼〉之類者,稍有浮光掠影之嫌,反映出她內在的無法靜處、需到處「壯遊」、躁動不安的靈魂。她另一面向的內在心靈表現,如〈變身、24節氣的玩美女人〉這類的畫作,則拋露出她對青春,對生之欲的愛懼及攀執,「孤獨」似斲喪了她,但她不知有否自覺到,孤獨或也是具備特殊靈知悟性的她,一個最大的機運及恩寵? 十‧張志民:里格爾去世前首度來到巴黎時,他寫信給妻子說:當我沿街散步時,人們看上去同在柏林的一樣;他們穿同樣的衣服,面孔也差不多相同──同樣的外表,但卻是大群的。」當我讀到這段話時不由遙想到張志民,他不可避免地終竟也成為這群人當中時,卻仍然是孤獨的,而且似乎也要那麼永遠保持著這份孤獨。他是精神性的人物,思維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是簡單的,但卻依仗著性格中某種奇異的堅持,把自己表現成一種足以彰顯自己的精神性風景。他與世俗不和諧,這點與其說是他的堅持,毋寧該說是他被一種堅持所制約的。高中畢業後貧苦的現實逼迫他從軍,二十六年的軍旅對他來講是身心的雙重磨難,但基本上,這麼不算短的年月並沒有在他的身心「質」的一面改變什麼,只是使他更孤獨,或更簡單罷了。從軍中退役後他進入一家英商保全公司,擔任獨當一面的某區副總經理。爾虞我詐,巧取豪奪的商場生涯至今又是十多年過去了。同樣在其本質上不能改變他絲毫,而這點對他而言,或值得慶幸,或竟是不幸。有一次他站在台北熙熙攘攘的街道旁舔著一支冰淇淋甜筒,被友人之妻遠遠睹見,並且描述他那樣子「像是一個怪老頭。」但我心裡想:舔著甜筒的那一刻,那一動作,或竟是象徵性的,他從那裏逃逸出自己不值不幸的狀態,使自己身處於一種更單純更神聖的幸福。卡謬說,幸福是人的責任。也許他已經幽徑暗通地成全了自己的責任。(四之一)
-
手術後﹐我的鼻息直達天聽
為了徹底解決困擾多年的鼻塞毛病,在獲悉有「無痛、免住院」的創新手術後,我迅速來到報載的醫院報到。 這個名叫「下鼻甲微創手術」的創新手術,標榜二十分鐘內完成手術即可直接回家,加上它僅三千元的低廉手術費,讓一向畏懼開刀的我有了新的曙光。我聽說以前切除鼻瘜肉的手術都得窩在醫院裡,邊處理流不完的鼻血、邊住院。不過聽開過刀的人說,取出錢幣大的鼻瘜肉後,一向混沌的思慮和記憶力似乎明顯好轉,聽得我心生嚮往。而這回,出現了這個造福人群的新手術,更讓我趨之若鶩。帶著一顆雀躍又期盼的心,來到醫院接受治療。 開刀前,醫生為了判斷我的鼻病如何治療,特地做了審慎的檢驗。確定可以動手術後,很快地跟我安排了時間。雖然是局部麻醉的手術,我仍換上青綠色的手術衣。躺在手術台上,我看著醫生拿長長的麻醉針,緩緩深入我的鼻孔,刺入我的鼻瘜肉裡注射。接著,醫生拿起一個猶如養樂多吸管的細長管子,深入我的鼻孔中,開始「動手術」。 「醫生,開始了嗎?」手術正在進行,我看著一旁螢幕上,鼻孔內視鏡的畫面,仍然感到不真切。因為一點也不痛,只是看著醫生拿著管子在我鼻內攪拌,那感覺很驚悚罷了。 醫生對我說,他已經幫我的下鼻甲做好切口,現在正在用微創手術器械幫我處理瘜肉。我看著監視螢幕,感覺深入鼻腔的細管子前端正在一邊吸、一邊旋轉刀片,像台迷你果汁機一樣,正把我的鼻瘜肉絞碎、抽出。 「現在感覺怎麼樣?」每抽出一定份量的鼻瘜肉,醫生便要我呼吸看看,感覺一下。說來神奇,隨著手術的進行,我明顯地感到呼吸越來越順暢。不禁跟醫生表達我的興奮。 手術在十五分鐘左右完成。醫生交代我術後仍會流一些鼻血,但無礙,過幾天回診即可。踏出醫院,我頭一次讓空氣暢通無阻地灌滿鼻腔。 因為太開心,得意忘形的我,在手術後跑去吃了一碗香辣的牛肉麵。隨著蒸騰的熱氣,我一邊吃、一邊流著鼻血。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我怎麼了,紛紛投注關愛的目光。回到家,鼻血稍稍止住了,但睡到半夜又開始流。我不敢側睡,深怕染紅了枕頭,一直折磨到天亮鼻血才乾。 待回診、傷口結痂後,我彷彿換了一個新鼻子。我很慶幸動了這個小手術,因為它,我得以嚐到呼吸「直達天聽」的美妙滋味,也跟每天報到的鼻塞和流鼻水說掰掰,擁有一個「乾爽」的人生。
-
櫻花樹下
園子裡的櫻花,越來越茂盛,今年冬末春初的雨量多,櫻花開放得特別嬌艷。 來賞櫻的親友,三五成群,不待車輛停妥,搖開車窗,哇哇呼叫!好美!好美!個個拿起相機猛拍一陣。 往年都是這樣,喧嘩一陣,讚賞一番,對櫻花不見得有深入的了解。 今年就不一樣了,我有不一樣的玩法,我要大家把嘴巴閉上,不要過度的喧嘩,破壞了山中的寧靜,大家跟我來,靜靜地來到櫻花樹下。 大家靜靜地來到櫻花樹下,我要大家閉上嘴巴,打開耳朵。 「要聽什麼?」大家似乎感到疑惑。 「我們要做聽力測驗,看看您們有沒有重聽。」我開玩笑地說。 「這是什麼聲音?」 「這是宇宙的梵音,是我們內在的聲音。」我說。 大家似乎有點納悶了。這是我今年的發現。在山中,尚有寒意的初春,暖暖的陽光,是多麼可愛。我喜歡坐在櫻花樹下,看看書,拉拉南胡,晒晒陽光,多麼舒服。這時,我聽到了「嗡,嗡,嗡,嗡」的聲音。 多麼美妙的聲音,這是蜜蜂的聲音。蜜蜂的個體很小,展翅的聲音不可能太大,必須要有成千上萬的蜜蜂,才能匯聚成這股「嗡,嗡」的鳴聲。 過去都被我們忽略了,我們只看到繁花盛開,花團錦簇的櫻花,但我們忽略了花上的蜜蜂,牠們正努力在做授粉的工作。有了蜜蜂的採蜜授粉,櫻花謝了之後,才會結成小櫻桃,提供給鳥類當食物,掉在地上,又會長出小苗。生命就是這樣不斷地延續下去。 我的園區,種了數百棵櫻花樹,每一棵,都是從小苗照顧長大的。每當我在樹下發現小苗時,都會先集中管理,培育長大後,再找適當的地方定植。今年我又種了三十棵櫻花,五年後,大概又會開花了。所有的櫻花都盛開的時候,我這裡,就真正成為櫻花城了。 我種了這麼多櫻花,可是不花一毛錢的。 大多數的人,只會欣賞櫻花的花團錦簇,而不了解整個生態的豐富美麗。我們不僅可以賞花、賞蝶,還可以賞鳥。繁花盛開的時候,成群的綠繡眼、山紅頭、綠畫眉,爭相覓食。櫻花的花蕊倒垂,綠繡眼覓食的時候,必須倒掛著身體,才能將尖尖的鳥喙,伸進花蕊,取得食物。那是多麼有趣、生動的畫面。花謝之後,結成的櫻桃,又是中型鳥類的食物,吸引了成群的白頭翁、紅嘴黑鵯,如果寒流來了,住在高山的白耳畫眉也會光臨。 現在的生態越來越好,也吸引了對環境敏感,生命脆弱的蜜蜂的光臨。每一棵櫻花樹上,都聚集成千上萬的蜜蜂,但是都被大家忽略了。 現在我為什麼要引導大家來到樹下,聆聽蜜蜂的鳴聲,無非是要告訴大家,賞花之外,還有很多可以欣賞,關心,注意的。 至於我為什麼把蜜蜂「嗡,嗡」的鳴聲,說成宇宙的梵音呢?我把這種「嗡,嗡」的鳴聲,當成天籟,這是大自然的聲音。君不見,西藏人每天不停口誦的真言,不都是「嗡,嗡」的聲音嗎?藏密的咒語真言,不都是以「嗡」字開頭嗎?這真是宇宙的梵音啊!當我在樹下聆聽這美妙的,大自然的聲音,宇宙的梵音時,的確感到舒適,內心得到平靜,甚至是,聲音的頻率從頂門貫串而下,似乎是得到天地的灌頂,全身舒暢無比。 櫻花的美麗,雖然短暫,只有一個月,可是我們可以體驗到它的生命週期,不斷地輪迴,不斷地成長,周而復始,自強不息。我們人的一生,還不是一樣,沒有永遠的飛黃騰達,光輝燦爛奪目。 我們的一生,能夠找到十五分鐘的成就,不就很滿足了嗎? 不必怨嘆花期的短暫,每年時間一到,就綻放令人驚艷的花朵,是它的成就。 花開花落,本是大自然的定律。事事本無礙,唯有自強不息,才是大自然的真理。 春來櫻花紅 無奈太匆匆 繁花已落盡 來年再相逢
-
《碧山史述》後山歷史的詮釋者──試論陳怡情
《碧山史述》是陳怡情先生的第一本著作,也是金門地區第一本與碧山村落有密切關聯之重要文獻。作者怡情先生雖已八十四高齡,但思維縝密,國學造詣深厚,更有異於常人的記憶力;復加生於斯、長於斯,與碧山有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故此,這段歷史由他來書寫,的確是極其適當之人選。筆者之於如此說並非刻意地奉承,而是深感歷史是不容被扭曲、史實是不能被誤導的。倘若落筆時稍有不慎,非僅不能還原歷史的真相,甚至還會成為歷史的罪人。因此,我們不僅可從書中看出作者下筆時的嚴謹,亦可充分地瞭解到他筆端欲表達的意象是什麼。尤其是一位八十四高齡的老年人,竟能利用農事之餘,優雅地運用每一個晨昏,憑著有限的記憶,把碧山即將流失的人文歷史,逐字逐句地書寫成章,為後代子孫留下彌足珍貴的史冊,令人敬佩! 「碧山」亦稱「後山」,位於金門東半島,為金沙鎮轄區。即使它只是一個純樸的小農村,然卻有豐富的人文色彩與傳統建築。除了有兩株百年黃連木,兩尊守護鄉里的風獅爺與「陳氏宗祠」、「昭靈宮」、「陳德幸洋樓」、「陳清吉洋樓」、「雙落厝」與「一落四櫸頭」古厝外,「睿友學校」更因為它「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而被列為縣定古蹟,故而有「金東的璀璨明珠」之美譽。筆者忝為碧山子弟,的確是與有榮焉。 《碧山史述》連同附錄共分為二十四個章節,時間從元、明、清朝以及當今之民國,凡碧山之重大事略與要聞,先輩先賢之豐功偉業與出洋史,甚至鮮為人知的傳說故事,無不透過其優美之詞藻、細膩之筆觸,為讀者作最完美的詮釋。儘管有部份年代久遠之傳說僅限於耳聞,但作者均能從歷史的淵源或脈絡加以分析和求證,提出合乎常理之論述,而非含糊帶過。雖然全書僅四萬餘言,然則涵蓋著整個碧山的人文歷史。尤其是〈睿友學校補述〉篇後,附錄為睿友學校題署的陳延謙與許允之兩先生之簡介,更能彰顯出睿友學校之歷史價值。 從書中顯示:「碧山陳氏緣于元朝,先祖陳德宗,祖籍晉江深滬後山鄉,曾仕於元,官居一品平章事,以剛直建諫諍言,不幸於朝罹禍,其生有三子,在家中聞訊,為避禍波及,於是各自乘舟泛海而逃。長子存志流過於福清牛田驛地方,次子存仁舉家乘舟遵海而南,中流遇風飄至同安縣翔風里浯洲嶼十七都後山鄉海邊,登岸擇地,就浯拓基,而世居焉……。」先祖之於選擇後山鄉為拓墾之地,仍鑒於後山東有「翁厝山」與「眾家山」,下有諸多沃土耕地,南有二條溪水環流入海,水源豐富,腴田可耕,只要子孫勤種,不僅收穫有餘能得溫飽亦可販售。西有曠地可墾,北有海產漁業,並可利用木船通陸營商,的確有先見之明。而村名之由來:「蓋深滬前臨海,背有碧山峰,開基祖存仁乃深滬後山五房派系,因示不忘本,而沿用『後山』與『碧山』。迨至民國四十六年,胡璉二任金門司令官時,為避免『後山』與『山后』村名顛倒,恐混亂不清,特下令將後山除名,從此之後專用碧山之名矣。」 看完此段,作者不僅把碧山陳氏先人抵浯拓基與其地名之由來,為讀者做最詳細的詮說,也同時把整個村落的歷史淵源呈現出來,我們亦可以從陳氏大小宗祠之重修重建章節裡得到印證。然而,儘管碧山年輕一輩的優秀人才不少,但無論是「大宗祠再重修誌」或「西小宗祠重建誌」均出自怡情先生之手筆,其內容之豐富,遣詞用字之典雅,以「文從字順,辭理可觀」來形容,似乎並無不妥之處,先生之文采可見一斑。 碧山源自晉江深滬,迄今已有七百餘年之歷史,而數百年來卻也衍生出數百個家族,每一個家族可說都是一頁頁活生生的碧山史。當作者進入到〈明朝陳甫毓家族傳說故事〉的領域時,這段歷史距離現下雖已四百餘年,但作者並沒有以詰屈聱牙的詞藻來詮釋,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語句為讀者們敘述「苦父灣與陳四明」的「傳說故事」,並對副戎陳四明年少時,僱人用一塊方形大石頭,上鑿洗臉盆,下側四方各鐫「望」、「高」、「孕」、「秀」作為勵志自勉之字提出解釋。時隔數百年後,作者以「要先洗清面目,然後,望有、高舉、孕生、秀士」來釋之,的確再恰當不過。也由此可看出,作者聯想力之豐富,與其深厚的國學根柢是有密切關聯的。文後並附有〈陳甫毓家族族譜〉與陳四明親撰〈乾禹公卜葬浯洲十七都長福里鳳龍山記〉,更能凸顯其歷史價值。 〈懷念陳能顯先生〉、〈碧山教育史述〉與〈睿友學校補述〉是該書中三篇極重要之文獻。作者以三百九十五行之五言長詩,來懷念於民國十五年獨資興學創辦「碧山學校」,培育桑梓人才的華僑陳能顯先生。眾所皆知,無論新詩或古詩詞,不僅要讓人懂也要讓人感,作者竟能把能顯先生熱心教育、提攜後進之襟懷,透過其縝密的思維與文學素養,以一千九百七十五字之史實為架構,書寫成三百九十五行之五言長詩來表達,把能顯先生之生平軼事發揮得淋漓盡致。放眼當今浯鄉之文人墨客,尚無人能出其右,一位僅讀過四年私塾且年屆八十四高齡的老年人,能有如此豐沛的靈感與創作精神,不僅令人敬佩,也是後進必須學習的榜樣。 碧山教育之啟蒙,除了陳能顯先生為先驅外,後續者陳睿友先生其功更不可沒。作者在〈碧山教育史述〉這個篇章裡,特別以「富而好義澤被桑梓的陳睿友」之章節,來敘述睿友先生之善行義舉,其中並分成「修橋造路以利人行」、「設置義塚以濟貧葬」與「創建小學以資教化」等三個小單元。從該章中我們清楚地看到:「睿友先生幼隨舅父赴南洋,在東盛商號學習,初以苦心謀生,克勤克儉,少有粒積,轉習商業,以勤勞熱誠見稱,漸著商譽;嗣後開設『金和美商號』,經營木材而致富。每念幼年家貧,受舅父之宏蔭,並有失學之苦,而鄉人亦若是焉,致在叻華僑多屬勞動階層,難有出頭機會。是以晚年心繫祖國,亟思有餘力,在故鄉創辦教育,俾以啟迪後進,宏揚祖德,並諄諄訓誨子孫,積德行善,厚恕待人,相信果報必得善終。」 作者僅用短短的百餘字,就把睿友先生在外辛勤奮鬥與回鄉興學之心志表露無遺。當睿友先生辭世時,子孫為繼承其志,於民國二十三年間,提撥銀洋二萬元,委由同宗華僑陳德幸先生,全權返鄉籌建睿友學校,以培育鄉里人才。而學校竣工後,除碧山本村學童外,亦同時招收鄰村山后、山前、山西、東珩、西吳、陽宅、東店、田浦、大地、東溪等村兒童免費就讀。而此時,儘管睿友先生已作古多年,但睿友學校仍然巍峨壯麗,培育人才難計其數,鄉人對先生造福鄉里之善行義舉,更是銘記在心、欽敬不已! 而作者在〈為感念旅星陳智從先生事記〉之篇章裡,對智從先生之善行亦有如此的描述:「時里人很多因恐被抽壯丁當兵,離鄉背井遠赴南洋求生,抵達星洲時,無親人者,都投靠在『信發』,由陳智從負責膳宿外,且給零用錢,然後介紹工作……。而若干無前往南洋謀生之眷者,生活有困難者,每屆年關之前,都會寄款幫助……。」以智從先生之財力,雖難以與能顯、睿友、清吉諸先生相比,但他熱心鄉里公益從不後人,關懷族人生活從不吝嗇。作者曾獻詩一首:「陳智從先生,受業於鄉賢,成就愛鄉里,不論辦教育,或是公益事,慷慨多貢獻,從來不吝嗇,種善獲果報。」短短的幾行詩,不僅是對智從先生的敬意,也是最好的寫照。 相對於經營「和通商號」致富的同鄉華僑陳清吉先生,即便事業遍及星洲與馬來西亞,其財力之雄厚遠勝過「金和美」與「信發」,但對鄉里之教育與公益事業卻毫不重視。我們可從相關篇章得到印證。 其一、當陳能顯先生獨資創辦七年的「碧山學校」因故停輟,「當時陳清吉先生業已建樓有二年之久,財力雄厚,族人本冀望其能接辦,詎料彼無教育觀念而拒絕,有失眾望。」 其二、民國五十三年,陳清吉先生帶妻子媳返國參加國慶,並順途返金時,「陳氏大宗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亟待修理,當經族長及長老、地方人士等,前往其舍與陳清吉洽商,請其返星發動旅僑族親熱烈捐獻,鄉居亦與配合,希能集腋成裘,得以修建,清吉以砲亂未停為由,當面拒絕,又再失眾望。」 當然,清吉先生對碧山亦有少許的「貢獻」,那是:「民國四十五年間,獨寄台幣五千元作為教育費,暨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停火之後,曾寄台幣三千元慰問鄉居族人,每家約給七十元。」 綜觀上述,我們確實要佩服作者不畏懼權勢,就事論事,言人所不敢言的傲人風骨。即使清吉先生尚有後裔在星、房親在金,而當〈和通陳清吉〉乙文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刊出時,非僅沒人提出反駁或有不同的看法,反而引起多數族人的共鳴,可見作者並非無的放矢,亦非對已故的長輩不敬,而是針對事實的真相書寫之。甚至對破壞碧山海域生態,於民國六十二年下令開採「前江墘」與「潭內」花崗石的羅漢文縣長,以及民國八十年初開放開採「許白灣」一帶海砂的陳水在縣長,除了批判撻伐其毫無遠見外,亦「恐後世無知,並做歷史之記載」。由此我們認為,當政治人物做出有損於這塊土地的錯誤政策時,必須受到應有的譴責,島民也會永永遠遠記在心坎裡。況且,歷史是一面大明鏡,其所作所為,島民看得清清楚楚,由不得他們胡作非為,這似乎也是當政者必須省思的地方。 即便筆者不能針對書中的每一個篇章提出分析和討論,但總的說來,《碧山史述》是一本頗具歷史價值的文史書籍。雖然它記述的只是碧山小小的村落和區塊,然碧山的人文風采、洋樓古厝,以及百年黃連木卻是不容小覷的,「金東的璀璨明珠」之美譽亦非浪得虛名。 誠然,碧山雖小,人口亦不多,但卻有四位子弟獲得博士學位,他們分別是陳秀華、陳建民姊弟(陳淵金先生之千金與公子),陳樂昱、陳樂元兄弟(陳昆仁先生之公子)。而除早年陳文聚先生擔任過碧山國校校長外,陳榮泰先生曾擔任過金門縣政府財糧科長、福建省政府組長;已故的陳忠任先生擔任過安瀾國小校長;陳榮華先生擔任過金湖中小學校長、金門縣政府文教科督學、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主任秘書、市立高雄工商校長;陳昆仁先生擔任過金寧中小學校長、金門縣政府文教科長、教育部國教司副司長、軍訓處副處長、督學、參事;現下的陳順德先生為正義國小校長;陳建民先生為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教授兼觀光系主任。獲得碩士學位與擔任公職、教職或從軍報國、經商有成者不勝枚舉,金門地區十二家「7─11」超商,就有三家由碧山長老陳澤安先生之公子與千金所經營,而旅居台灣與海外的鄉親更難計其數,碧山可說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村莊。 然而,儘管碧山人才濟濟,但其歷史卻由一位八十四高齡的老年人來執筆,認真說來未免有點諷刺。但若以另一個層面來說,即使碧山子弟在各自專業領域有傑出的表現,但對其村落之歷史淵源與各家族之不同際遇,瞭解的程度卻沒有怡情先生來得深入,其文采亦難與怡情先生相媲美,故而筆者認為:碧山這段歷史由怡情先生來擔綱,確實是不二人選。 筆者與怡情先生不僅同宗亦同為碧山人氏,我們的堂號為「穎川衍派」,燈號為「平章事給事中」,昭穆輩序依次為:「德存仕國,汝必文廣,體夏甫乾,堯舜禹啟,聰明睿智,禮樂射御,修誠齊家,永敦倫常,奮勵精勤,奕世興隆」。筆者屬於「樂」字輩,怡情先生則為「射」字輩,依輩份他必須稱筆者為「宗叔」;然若依年齡而言,他長我十餘歲,不僅是我的兄長,也可說是我的老師。因為筆者在睿友學校讀「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時,怡情先生已是碧山村公所的村幹事,平日受到他的關懷與教導甚多,迄今仍然記憶猶新。而想不到數十年後,卻同在浯鄉這塊文學園地耕耘,並時而相互切磋與鼓勵。雖然他專精於文史方面的書寫,但其文采卻不是我這個搞文學創作的後生能比擬的。此時,當我們讀完《碧山史述》這本融合著文史、文學與譜系的作品,除了能讓讀者們對碧山的人文歷史與掌故多一番瞭解外,如此之文本,必有它不凡的存在意義與廣為流傳的普世價值。 二○○九年八月於金門新市里
-
●閣兒小語尋找幸福
沉寂的死白躍入尋你的途中 為何找不到你往日的笑容 那朵在風雨中比月光還要旖旎的笑容 旖旎的笑容比月光還要悲傷 離別的悲傷比海水還要情深意濃 你說你愛流浪……可怎能忘了告訴我你要往何處探訪 我說我愛歌唱……卻忽略了愛的旋律需要真誠的SOLO 我想在閉上雙眼之前告訴你 曾經,我為愛情蓋了一間芬芳的玫瑰花房…..在月光中 這兒.那兒.一瓣.兩瓣……身邊飄滿花香 你說.我笑.一撮.兩撒……演一齣愛的書香 我唱.你和.一葉.兩心……飲一壺烘焙的茶香 你說…不用尋找了……有玫瑰花香的地方就有美麗的童話故事 我說…不用找尋了……有白雲飄過的天空就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
童詩二題
我是一隻鳥 我是一隻鳥 我不要上國語和數學 我要從窗口飛出去 我的興趣是親親大自然 我是一隻鳥 我不要寫作業 也不要有月考 我要飛到森林小學去 我是一隻鳥 我天天唱著美妙的歌 我要成為小朋友 心目中的偶像 菸槍小子 菸是槍桿 煙是子彈 醫生說 別開玩笑了 你怎麼拿槍 瞄準自己 子彈停在肺部 你的肺已變黑
-
重拾童年的滋味
金門海邊長大的我,對海鮮有特別的偏好,童年的金門物資匱乏,但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我們,卻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因為父親是海洋的能手,每一次下海都有不同的收穫,竹簍中紅蟳、螃蟹、各式海魚、蝦子、貝類…應有盡有,海鮮是我們童年的佐菜,更是我們日常的零食,說來奢侈,卻是海邊兒女的專利和幸福,我常常想:家中姐妹都有旁人羨慕的標準身高,應該是拜海洋所賜吧!海鮮的滋養是最大的功勞,更要感謝我們有一位熟悉水性,不怕辛苦的父親,黃昏時刻,那一簍剛剛蒸熟、紅豔、鮮味四溢的螃蟹,竟是一家人歡聚一起的零食,每每想到這裡,滿滿的幸福就會湧上心頭。 三十幾年後,在北台灣的異域,一個山城水鎮「淡水」,我與一群好姐妹在月光下,迎著夜晚的涼風,吃著一大鍋來自故鄉金門的文蛤〈沙ㄙㄨㄟˋ〉,眾人談天說地,享受夜的沉穩寧靜,享受友誼的溫暖,品嚐家鄉的味道,讓我重溫了童年的幸福滋味,時光彷彿倒流,場景在金門自家三合院的「深井」,祖孫三代讓海鮮齒頰留香,就在夜涼如水、滿天星斗、蟲叫蛙鳴的氛圍中溢漾,三十多年前的幸福是父親給予的,今晚的幸福是大嫂的功勞。 原本遺忘的幸福,就在大嫂的愛心下再一次重溫,內心好感激、好感動!金門的「沙ㄙㄨㄟˋ」是小型的貝類,產在乾淨無污染的沙灘,在大自然的滋養下,甘甜鮮美,有別於台灣養殖的文蛤,多年前,某次帶領好友暢遊金門時,友人在金門金城的東門與它邂逅,狠狠的買了十幾斤攜回下榻的旅社,大嫂熱心為我們加工烹炒,友人從此懷念不已!我的一通電話,大嫂便義不容辭利用休假日協同姪兒前去挖「沙ㄙㄨㄟˋ」,沉甸甸的二十斤是花多少時間?流多少汗水?我不敢想像,就在盛夏烈日的海邊一顆一顆挖掘、撿拾而來,隔天一早宅配到台灣讓我們品嚐,這份用心和盛情,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口中的每一顆「沙ㄙㄨㄟˋ」都有溫暖的家鄉味,更有大嫂對小姑的真心,這「沙ㄙㄨㄟˋ」的美味已經不是滿足味蕾的單純食物,而是內心踏實領受親人愛的禮物,不管是童年或是今天,都是往後甜蜜的回憶。 再一次回到過去,再一次享受童年,再一次品嚐家鄉的味道,好簡單的一鍋「沙ㄙㄨㄟˋ」,卻讓我五味雜陳,就像其中的佐料─蔥、薑、蒜、九層塔、醋、酒,調配出絕佳的味道,種種氣味充塞胸膛,結合成一顆溫熱的心,我想像著:您和小兒子海邊撿拾「沙ㄙㄨㄟˋ」的背影,踏著夕陽餘暉返家的畫面,大哥應該都看到了吧!他肯定和我有同樣的感動,我永遠會記得今天,我親愛的大嫂,感謝你帶給我如此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