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讀林馬騰《祕島─大二膽島的祕境祕史》有感
文/作者:林馬騰 書名:《祕島─大二膽島的祕境祕史》 出版 社:晴揚廣告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09年7月 頁數:255頁 一生守護,奉獻黃金歲月,只為挖掘更多有關戰地金門歷史的真相而努力,這是林馬騰老師身處戰亂時局心情抒發的最佳寫照。林馬騰老師將其對故鄉付出之心力與關注,形諸於筆墨,陸續出版烽火歲月等一系列大作,與世人分享。今以「一艘打不沉的航空母艦」來形容林馬騰老師對鄉土文史的熱愛與投入之精神最為貼切不過了。從閱讀《走過滄桑歲月》、《烈嶼的烽火歲月》、《細說烽火話烈嶼》、《大膽島的風雲歲月》、《金門的烽火煙塵》、《烈火焠煉的島嶼:烈嶼鄉耆老『口述歷史』彙編》、《風雞履痕─烈嶼老照片說故事》等專著後,即能得知其如行雲流水之運筆功力,文學造詣尤深,豐富的情感,字裡行間更是表露無遺,值得讀者細細品味。筆者與林馬騰老師結緣在90年初夏,向其請益並一起為東坑社區「飲水思源─盡看東坑容顏」計畫撰寫《細說烽火話烈嶼》一書時,其對戰地文史之鑽研,讓念文史出身的筆者也望塵莫及,汗顏再三,甚值後學者效法與學習,今因緣造訪晴揚廣告總監孫國欽,幸獲搶先一覽林馬騰老師近完稿出版之《祕島─大二膽島的祕境祕史》一書,欣能藉此一窺大二膽島自古至今的烽火歲月與歷史輪廓。 本書以景點說故事並對照精美圖片的方式撰寫,共分前言、歷史探源、地理方位、景點與祕境祕史、圖、表、附錄等七大部分,針對大二膽島的戰役史蹟及30餘處觀光景點作一綜合且全面性的概述,圖文並茂,言簡意賅的描繪出了大二膽的所有全貌,不但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每一則故事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內容無所不包,有作者近30年來對大二膽島親身經歷的點點滴滴;有造訪曾於島上生活居民及漁伕的口述實錄;有紀錄當時戰役最高指揮官營長史恆豐將軍的相關佚事,尤在槍林彈雨中使命必達的第一男主角營長傳令兵賴生明的英勇過程,更是描述得栩栩如生,其優美的文筆,流暢的闡述,最讓人動容;且論述皆能言之有據,深具識見,史料亦均為第一手資料,堪稱宏富。儼然成為解開大二膽島數百年來歷史神秘面紗及現今到此旅遊的觀光客必備參考書,可謂是一部有關大二膽島濃縮本的的百科全書。 大二膽的故事在世界各地一直傳說者,事實的真相,讓林馬騰老師一一為讀者訴端倪,本書深入描寫戰爭的經過及大二島上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刻劃出四大特色: 1.以30餘個景點作故事題材,配合歷史典故,鉅細靡遺的介紹給讀者。 2.故事描述由淺入深,呈現給讀者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讓讀者「津津有味」的了解大二膽歷史與戰役的來龍去脈。 3.圖文並茂,賞心悅目,依故事深淺度分析,理解容易,且能加深記憶。 4.作者對於金門戰爭史深有研究,已發表多本相關著作,為本鄉著名之文史專家。由於作者有專業出身的知識背景,使其非常注重史實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其作品往往可以引人深思,回味無窮。 希冀可以讓讀者對大二膽的歷史與未來朝向觀光旅遊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瞭解,進而領悟祕島更精確的歷史意義及價值定位。這樣的一本書得以完成,主要來自於作者營造感動人心的力量,以及日以繼夜潛心鑽研在地文史的精神所繫,值得已知或欲知大二膽歷史真相的讀者一窺究竟。
-
●長篇歷史小說連載赤崁行
然而,要登記成多少,得看給財務官多少好處,這時翻譯就居於關鍵的角色。普仔當然沒問題,但韓布魯克精通閩南話,如果他在場的話,就不能居中穿針引線了。 第二天(四月十三日,陽曆五月二十三日)一早,船老大下令啟碇。紅毛城位於一鯤身。一鯤身等九座沙洲,和台灣本島間形成一片內海,漢人叫它「台江」。紅毛城和赤崁隔「江」相望,雙桅帆船乘著西南風,眨眼工夫就到達對岸。 赤崁這邊是片淺灘,大船不能靠岸,只能利用舢舨,到了岸邊再用牛車接駁。船老大先一個人上岸,去和結首接頭,約一頓飯工夫,一艘大型舢舨朝著大船駛過來,船老大帶著結首和他的手下來了。 當時荷蘭人把土地租給「結首」,也就是承租者,由他們設法到內地招募墾丁。資金和招募的多寡,和他們承包的土地成正比。有資本、有能力的結首,將承包的土地再包出去,在承租制最上層的,就是所謂的「大結首」,郭懷一就是其中之一。 上船的那位結首穿著樸素,大概是位低階的結首,他的手下也都是些樸實的莊稼人,不過衣服上都沒打補丁,看來台灣的生活確實比內地富裕。結首清點了人數,然後像趕羊似的,把那群襤褸漢子趕上舢舨,載往岸上去了。 那群襤褸漢子都不忘了和萬大明道別,他們不善於表達感情,只會說聲「大仔,阮去了。」就黯然地登上舢舨。他們花了一兩銀子船資,都覺得船老大收費太多,很少人向船老大致意。(阮,閩南語,意為「我們」) 舢舨載著襤褸漢子走了,船老大這才舒了一口氣,此行雖然被財務官剋扣了不少,利潤仍相當可觀,接下去就是採辦鹿皮、鹿脯、沙糖等台灣土產和外洋雜貨,帶回內地再賺一票了。 萬大明站在船頭,目送那些同船的莊稼人走遠。這時船家開始收帆、下錨,大家不疾不徐,口裡還哼著山歌,和開航以來的緊張氣氛大異其趣。萬大明過去幫忙,船老大早已把他當成朋友,揮揮手說:
-
●長篇歷史小說連載赤崁行
客人一上門,管他是不是「胡仔」,店家趕緊過來招呼生意。萬大明點好菜,又叫了一壺米酒,藉機向老闆打聽: 「頭家(閩南語,老闆),你知不知道郭懷一郭大爺?」 「他是大結首,紅毛仔封他長老,台灣沒有幾個長老,當然知道了。」 「聽說他弟弟當翻譯……」船老大要介紹普仔和他認識,他必須多打探點消息。 「他叫普仔!本來依靠哥哥,自從當上翻譯,就搬到赤崁住了。我們從沒見過差異那麼大的兄弟!哥哥身裁高大,他比哥哥至少矮一個頭;哥哥不大和紅毛仔來往,他和紅毛仔好得不得了;哥哥喜歡練武,他喜歡吹拉彈唱、吃喝嫖賭,赤崁街有家娼館,他成天泡在裡頭。」 「妓女哪來的?」萬大明感到好奇,船家曾對那些莊稼漢子說,台灣沒有多少漢人女人,必須要有打光棍的心理準備。 「都是些小番婆!」老闆笑著說:「有人到番社買些還沒刺青的小女孩,帶回來教她說咱們的話,到了十四、五歲,就可以接客了。番婆長大了臉上刺青,像鬼一樣,誰敢要啊!」 「哦─」萬大明該問的都問了,又恢復了他慣有的沉默。 □□□ 萬大明回到船上,船老大仍在城內辦交割,他的兩個兒子留在船上看管那些莊稼漢子,到了赤崁街,船家才把他們交給雇用他們的結首(承租墾戶),交割前如有人溜了,做出什麼歹事,船家得負起責任。萬大明身份特殊,又對船家有過大恩,只有他能下船溜達。 太陽將要下山時,船老大才回到船上,掛著一臉不高興,兩個兒子知道,一定是碰到韓布魯克牧師了。按例,除了抽取十一稅,財務官都會以多報少,明明是一千匹絹,可能登記成九百匹,理由是預先扣除耗損,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福利金。
-
活出生命的尊嚴
近日讀了〈史記‧伯夷列傳〉,字裡行間蘊含著司馬遷的天人思想,值得再三省思。 什麼是「天人」呢?有三種說法:一指才學或容貌出眾的人;二指有道的人;三指天理、天象、人事。在〈伯夷列傳〉中,敘述伯夷、叔齊讓國的美德,反對戰爭,充滿仁愛,以及「不食周粟」的義行,由此可知,司馬遷所強調的天人,即是有道的人。 文章中提及伯夷、叔齊積仁行義,卻餓死在首陽山;顏淵勤奮好學,安貧樂道,卻英年早逝;反之,盜蹠濫殺無辜,殘暴、兇狠,縱情、任性,卻得以壽終,豈不是不符合「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道理,因此,他說:「余甚或焉,黨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對於當時好人遭殃,壞人享福的社會不公不正,將以揭露並且嚴厲批評。 司馬遷認為,求道、求德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他們在乎自己是否行仁義,講忠恕,輕富貴,鄙名利,甚至願意「朝得道,夕死可矣。」他們講究生命的品質,不在乎生命的長短,要求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尊嚴,能向自己交代,向大歷史交代。他們不怕環境窮困,反而感謝清苦的環境,如此才能減少誘惑,培養出清高的品性,磨練出高尚的人格。他們不怕生命有限,倒是感謝時間的魔力,讓宛如曇花一現的生命,還能留下一股清香,當後人在翻閱歷史時,能領略明潔的幽香、灑脫的心境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伯夷列傳〉藉由為伯夷立傳的機會,讚美他們讓國、奔義的美德。伯夷、叔齊寧願隱居山林,采薇而食,只為了固守一個義字,擇善固執,即使餓死於首陽山,卻甘之如飴。他們的物質生活沒有豐富的享受,是匱乏的、是艱苦的,但是,他們的精神是飽滿的、充實的、健全的。 伯夷、叔齊活出了生命的尊嚴,激發了生命的光輝! 有道的人,不會和上天計較是否給予他們安適的環境、富足的錢財、長久的生命,也不抱怨別人是否重視他們的才氣和品行,更不乞求他人的同情、施捨,他們只要求自己是否守潔、行義,是否走在通往天道的光明大路上。如此地率性灑脫,使得心性不被羈役,方能開拓生命的大格局。 輕輕闔上厚重的《史記》,從歷史的時空回到現實,電視新聞又再重播賄賂、簽賭、詐騙……等負面消息,如果這些人讀過、領悟了司馬遷的天人思想,不知是否還會官司纏身、身陷囹圄?
-
月吻
中年之後 留下一攤詩作 緣於詩興大發 獸性也大發 驚雷之後 狂吻上弦月 在每一個盈蝕 都烙下款款深情 月吻之後 月如彎刀月如鉤
-
驚見75
母親辭世已屆滿7個年頭,我對她的思念絲毫未減,反而是與日俱增,淡水的家有太多母親的記憶,每每在睹物思人的當兒心痛不已,我不知道治療心痛的方法,只能讓淚水汨汨的泛流,發洩之後得到短暫平靜,但是流淚並不是療傷的特效藥,常常在哭過之後心更加疼痛,此時我會找個機會回到金門老家,回到母親一輩子常駐的家去尋找慰藉,因為那兒有我和母親更多生活的記憶,試圖從母親身影出現的每個角落去尋找蛛絲馬跡,去回味母親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語,假裝母親仍在身邊,自欺欺人的短暫陶醉,彷彿一顆心真的得到撫慰。 今天我又回到自己的故鄉,才踏入家門,就直奔三樓的佛堂,在母親的遺照前喃喃自語,我告訴母親心中所有的苦悶,該說的、不該說的,我全說了,一古腦兒道盡7年多的思念,這次,我沒有掉眼淚,我知道母親聽得到我的聲音,她微微上揚的嘴角在安慰我,彷彿說著:「傻孩子,別難過了!媽會保佑你們!」我在佛堂駐足很久,似乎時光暫時停留,我和母親在另一個世界神遊,外子從一樓傳來的呼喚聲將我拉回現實,原來我的一群好姐妹還在樓下等我呢!如此的主人行徑顯然失態,只好暫別母親回到現實。 克盡三天的地主之誼,送走了自家的好姐妹,我從下榻的旅社回到自己的家,有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去感受、去冥想、去找尋母親的一切,來到一樓母親使用過的洗手間,斗大的空間我上下左右打量,環顧再三,鏡子中出現我憂鬱的臉龐,多年前母親的臉龐可是天天出現其中,幾罐瓶瓶罐罐擺在角落,裝著用剩的洗髮精、乳液、沐浴乳,瓶身有些泛黃,還沾染了些許的塵埃和歲月的痕跡,它靜靜的等待不再出現的主人,滄桑而落寞!感謝大嫂的念舊,未曾丟棄這些不再有用的物品,給了我回味的依託。 我蹲坐馬桶上,去感受母親的餘溫,每逢酷寒的冬天,如針尖的刺骨寒風沁入屋內,我總擔心清早的冷風、冰涼的馬桶會讓患有高血壓的母親受不了,電話中我常叮囑母親要留意,冬天的馬桶座要用熱水溫過再坐,母親總是要我別擔心,她自己會小心的,如今只有我獨自懷念母親!此時,眼角瞥見馬桶正前方的牆壁右下方角落的磁磚,有著明顯的裂痕,裂痕呈現「75」的數字,我趨身看個仔細,數字清晰明顯,的的確確是「75」呀!這個數字是何時呈現的呢?它不是普通的數字,更不是簽賭的明牌,它是母親的陽壽呀!我好震撼!難道母親的壽命冥冥之中早有定數,兩個普通的數字組合成母親的命定,為什麼數字不能再高一些呢? 我目瞪口呆的望著這組數字,就隱身在浴室的最角落,也許它只是單純的數字,對任何人都沒有意義,但對我來說卻是意義非凡,如果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定,那麼我心中的怨懟和疑惑就會少一些,我親愛的母親啊!您能到夢中告訴女兒答案嗎?
-
●章魚的書屋&戲院 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
「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 --英格蘭詩人兼神學家約翰‧鄧恩,1623 這是一本非常精采的書。作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是一個出生於加拿大的史學家,尤其是漢學的部分。在這書當中,透過一幅幅17世紀的油畫,靜聽他敘述關於全球貿易的歷史。 先撇開我國輕忽的藝術教育不談,記得我們從小的歷史或地理科目,經常把中國、外國的歷史故事,分為「本國史地」及「外國史地」(個別的歷史縱軸)。我們分別將之背誦得滾瓜爛熟,以應付聯考;可是在同一個時代,世界各國發生了什麼大事,甚至是環環相扣的事件,我們一概難以串聯(缺乏歷史橫向聯繫的世界觀)。因為我們在學校被灌輸的,都是片斷的知識。所以,當我看到這篇著作時,讚服作者對於17世紀全球貿易呈現的通盤理解,世界局勢就像「一隻蝴蝶搧動了翅膀,影響全球風向」般。 維梅爾是17世紀荷蘭台夫特一位著名的畫家。許多作家藉著維梅爾的畫作,創造出許多文學作品,例如我看過一本《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這本書的性質是想像的小說,其透過〈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作,來編織畫中少女跟畫家之間的一段隱約情愫。《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跟上述作品不同,歷史學家說的是真實故事,並非杜撰。縱展作者對全球歷史經貿通盤了解的功力--從一幅畫當中,他觀察到什麼?他看到世界如何串聯在一起?17世紀是海上霸權時代,也是中國由盛到衰的命運轉折點,中國在這個時代錯失了什麼?以致於輸出大量的白銀、輸入鴉片來戕害中國人的健康? 當我們有機會參觀名畫時,從來沒有人指點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來觀看之。最多也只介紹畫作的技巧,例如導遊會介紹:「你從這個角度看畫,再從另一個角度觀看,畫中人物的眼神,總會看著你」。卜正民卻開宗明義告訴我們,看畫的時候,不要只是做「古今比較」,例如看到一只玻璃杯,心裡只想到:「以前有這種玻璃杯啊?現在也還有這種杯子,不過好像不太一樣?」諸如此類的比較。而要試圖從畫中人事物所呈現的蛛絲馬跡,看到「歷史」。 書中共提到六幅畫以及一塊仿中國瓷器,寫成了七篇歷史故事。 《維梅爾的帽子》一書封面是〈軍官與面帶笑容的女子〉畫作。作者在《維梅爾的帽子》這篇文章一開頭寫道:「維梅爾想必有幾頂帽子。」原因是那一時代不管男女,人人都戴著帽子或包著頭巾,何況是維梅爾的身分。在維梅爾的畫作當中,許多幅畫的人物都戴著帽子。因此,無論是實用或作為繪畫的道具用,帽子都是必要的。卜正民透過〈軍官與面帶笑容的女子〉這幅畫,告訴我們的歷史故事是:軍官戴著當時男子熱中的海狸帽,這種帽來自於北美。歐洲人如何發動戰爭、利用結盟族群方式以及商業手段,從原住民手中得到了這些海狸皮。 〈在敞開的窗邊讀信的少女〉畫作,畫作裏有一中國青花瓷盤,裝著散亂的水果。究其背後,展開在眼前的不單純只是盤子,而是一波波如潮浪般,尋求可能性貿易的探險、國家政策力主導的生死未卜貿易路線。17世紀初,中國瓷器開始陸續抵達歐洲北部,10年內從「高不可攀的價格,到阿姆斯特丹不管是哪種地位的人家,家裏多的是中國瓷器」。這段期間海上貿易高度運作,歐洲人對中國貨興趣高昂,除了貿易外,荷蘭艦隊在南中國海劫掠西班牙、葡萄牙、中國船隻,只為了得到更多的中國貨;而對外國貨物需求不高的中國,沿海地區,卻因此飽受海寇侵擾。看完這篇,我的感想是:歐洲海上霸權國家似乎將「追求美好事物」合理化。歐洲因侵略他人而欣喜;中國因被侵略而憂愁。 卜正民參觀維梅爾居住的台夫特一家博物館時,看到了一塊仿製的中國瓷器,瓷器上面畫了許多中國人,上面有一個人正在抽煙。關於菸草的由來、流動以及中國人抽煙的歷史由來,他寫了這篇《抽煙學校》。十六世紀後半葉,歐洲人對於抽煙已司空見慣;隨著17世紀全球流動所造成的效應,中國逐漸受到香煙的誘惑,可是卻不會將之描繪於瓷器上。當時北京是中國所有受過教育的年輕男子求取功名利祿的憧憬之地。一位透過科舉為仕的侍郎官員楊仕聰在1643年(隔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清軍入侵,王朝易幟),寫了一本《玉堂薈記》,他在自序裏寫到:「寫這本書亦在提醒世人,天下承平之時,京城生活是何面貌。」楊仕聰在《玉堂薈記》第一卷寫到,北京城民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兩個小改變。那是在每個街角都可見到的改變,顯示世道已不如從前。第一個改變是小販賣起野沙雞。這種鳥不產於北京,而是棲息在更北邊的戈壁沙漠南邊。當地傳說,北方有部隊調動,沙雞受到驚擾,才飛到這麼南邊。第二個改變是,開始有人抽煙。這篇《抽煙學校》講述抽煙的歷史,包括第一個將菸草從巴西帶到歐洲的人、從葡萄牙傳到法國、荷蘭約於1610年開始種植菸草,再經由三條路線傳入中國,17世紀初,抽煙習慣在中國紮根。中國文人如楊仕聰,很想知道,北京種植的菸葉是怎麼來的?這個在《玉堂薈記》的問題,在《抽煙學校》可以得到答案。 最近有部電影「白銀帝國」,我很有興趣。17世紀全球貿易,各國的共通貨幣不是美金、歐元,而是白銀。白銀如何成為各國認可的共同貨幣,在世界各國流通?白銀又如何輸入、輸出中國的?歐洲人拿白銀來亞洲買什麼貨品?《秤量白銀》這篇,除了維梅爾畫作〈持秤的女人〉圖片,還繪製了一張「南中國海貿易路線」,看到此圖時,我剛從印尼旅行一個月回來,感覺到十分親切。上面有我們去過的望加錫(Makassar)以及安汶(Ambon),它們分別是蘇拉威西以及香料群島的首府,這些都是國人較少前往的旅遊地點,但我們在島上遇到一些華人後裔,有的會說華語;有的外貌是華人、卻不會說華語了。歐洲人尋訪並「發現」航程更短的路徑,不辭千里,穿梭這些貿易路線,為的就是此間出產的香料、茶葉、瓷器等;而中國也藉由沿海口岸,南下貿易,足跡遍及東南亞,那些我們在印尼散落島嶼所見的華裔移民祖先,就是這樣來的吧。沒有卜正民的功力,我們注意到的只是〈持秤的女人〉優雅的動作,而不是她準備秤量的國際貨幣--白銀。 《旅程》這篇文章提及的畫作〈玩牌人〉,是唯一一張不是維梅爾的作品,只是畫風與之相近的同時期畫作。畫面呈現,歐洲人玩牌的時候,旁邊有位服侍的黑奴,這是歷史所要聚焦之處。誠如作者寫道:「〈玩牌人〉裏的那個男童,就是這畫中的門,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一個以旅行、移動、奴役、混亂為特色的世界。」當貿易行為隨著海運而生,船員、旅程、風險、船難也隱隱跟隨。有的船沉沒、擱淺;船員罹難或生還獲救,歷史講述著一篇篇的「旅程」。 作者在結語提到了英格蘭詩人約翰‧鄧恩所寫的「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這句話的創作年代是1623年,當時鄧恩發現「沒有人是孤島」,那是因為人類歷史走到那時,首度理解幾乎無人是孤島。在那之前,世界是一個彼此隔離的地方;但在那之後,世界不再是如此。共同歷史的存在隨之成為可能。「台夫特繪畫的偉大時代已然告終,但貿易、旅行、戰爭,在該鎮、還有在全世界所已開啟的門,至今仍然敞開。」這是本書的結語,跟內文內容同樣精采! 章魚太太推薦書籍 書名:《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 作者:卜正民 (Timothy Brook) 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遠流 出版年:2009.4.1
-
情人的眼睛
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但是老公的俊俏可不是我一個人說的,我的姐妹淘都說我老公太帥,要我小心拴緊他。 高度近視的我從來都是霧裡看花,每個人在我眼中都是帥哥美女,即便是戴上眼鏡還是不夠清楚,更別說晚上摘下了眼鏡上床,我曾揶揄說就算旁邊睡的是別人,我也不會知道吧! 情人節當天老公除了買了一束花給我,最特別的禮物是:送我去雷射開刀,把近視去掉。做完手術戴上眼罩,從下午2點起,我得閉上眼睛8小時,我在8小時裡深刻體會盲人的不便,但卻幸運地擁有女王般的待遇。我要喝水、我要聽音樂、我要吃蛋糕、我要聽故事………,打從心裡開心,我從沒這樣指使過老公,結婚10年來也一直沒發現,原來我的老公很體貼,很會燒開水、泡咖啡、也很會跑腿,這八小時我的眼前是黑暗的,但是我的心情是繽紛的。 夜幕低垂,雖然對我來說沒有差別,都是漆黑一片,但是空氣中似乎透露著甜蜜的分子,我可以感覺到桌上有燭光的溫度、花瓶有鬱金香在綻放,而餐桌上似乎也飄送著誘人的料理香氣,10點鐘了,老公幫我輕輕摘下眼罩,拿下眼上的消毒紗布。我慢慢張開雙眼,有點害怕,有點重生的喜悅卻也帶著不敢面對現實的恐懼,終於就像演偶像劇一樣,老公瞪圓的雙眼,表情比我還緊張的看著我,我「噗」的一聲笑了出來,和老公擁吻,謝謝他為我所做的一切。 手術後的世界變清楚了,遠山的小樹、寺廟的高塔,臉上的青春痘,一切都那麼美好,原來這世界這麼可愛,這麼可以觀察。 我問老公:我的眼睛美嗎?老公說情人的眼睛是水晶般剔透晶亮的雙眸,但是妻子的眼睛卻更勝鑽石璀璨的光芒。 親愛的老公,謝謝你,這輩子,老婆的眼裡除了眼屎,只看得見你(說完被嫌棄破壞氣氛)。
-
●長篇歷史小說連載赤崁行
當時中國銀價甚高,四兩銀子抵一兩金子,而西方的銀價甚低──墨西哥盛產銀子,用銀子套取中國的黃金,或購買中國的貨物,利潤高得難以想像。船老大在海上「賣」給西班牙人的只是一小部份,挑夫挑了十幾趟才挑完。 萬大明正在眺望紅毛城,船老大走過來對他說:「兄弟,上岸走走吧!交割手續相當繁瑣,一個時辰能辦完就不錯了。外城是兵營和倉庫,內城是官署,尋常百姓都不能進去。東邊的台灣街,有百來家店舖,有很多內地不容易見到的東西。」 萬大明仔細打量一下,只見內城呈正方形,較高;外城呈長方形,較低。內外城都是用紅磚砌的,看起來相當堅固厚實,但面積很小,只能算個堡壘,和中國的城完全不是一回事。 萬大明下了船,往紅毛城的正門走去,城門口有四名荷蘭兵站崗,還有兩隊荷蘭兵,每隊七人,繞著城巡邏。城門附近,撐起幾把陽傘,幾個年紀大的荷蘭人在陽傘下抽菸聊天,年輕的男女在陽傘外面曬太陽。荷蘭女子落落大方,不避生人,萬大明在澳門看過西洋女子,這時仍免不了多看幾眼。 繞到城東,城外有個小廣場,中央豎立著一根一丈多高的柱子,頂端的三角架上,垂下一根帶環套的繩子,萬大明知道,那是吊人用的,他在澳門看過。洋人不興殺頭,死刑一律問吊。 小廣場東頭,是片街市,也就是船老大說的台灣街(街,閩南語含「市」的意思)。成排的店舖多為荷式建築,甚為嚴整,除了小吃店,大多賣些內地運來的日用品、布匹、藥材和農具,也有幾家賣鹿皮、鹿脯、熊膽等台灣土產的,和幾家賣胡椒等南洋貨的……,別看這片街市面積不大,賣的東西還真不少。 開店的都是漢人,顧客也以漢人為主,偶爾可以看到幾個荷蘭人。漢人都作明朝裝束,拖著辮子的萬大明一出現,人們紛紛投以鄙夷的眼光,指著他大叫「胡仔!」他們哪裡知道萬大明的用意?荷蘭人對國姓爺一直防範著,要是他作明裝,豈不是表明是從義軍地區來的。在連續的叫罵聲中,他從街頭走到街尾,再折回來走進一家小吃店。
-
牽手
好友小琳告訴我一個「牽手」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改變了她的生活,改變了她整個的人生觀。 阿雲是小琳同住一樓的隔壁芳鄰,她是個刻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婦女。為了提升家庭生活品質,婚後的她一直任勞任怨、做牛做馬的努力工作賺錢幫丈夫分擔家計。 阿雲為了家全力犧牲奉獻、打拚多年後,所累積的財富已足夠夫妻倆安享往後生活。但即使如此,阿雲仍不肯停下腳步,放下身上的「重擔」來好好歇息。勞動慣了的阿雲在職場上仍舊「繼續努力賺錢」給丈夫、子女過好日子。 終於有一天,「積勞成疾」的阿雲倒下了,一病不起的阿雲終於「蒙主寵召」上天堂去了! 正當小琳還在為阿雲無預警的離世惋惜、難過時,不到半年時間,小琳親眼看到她的好鄰居,阿雲的丈夫每天早晨都和他「新的女人手牽著手」一起去公園做運動,飯後一起去「甜蜜散步」。 看了這「十指緊扣」有說有笑、濃情蜜意的畫面後,當下令小琳「瞠目結舌」,霎時心中千迴百轉,忿怒、不滿的情緒「轟」地一聲衝往腦門。可憐阿雲屍骨未寒,不意丈夫卻已另擁新歡,甜甜蜜蜜地同進同出,「夫唱婦隨」過快樂悠閒的日子。 想想以前阿雲在世時,何曾見過他和阿雲「手牽著手一起散步」去?勤勞的阿雲為家庭無怨無悔的付出,到頭來應了「人在天堂,錢在銀行」這句話。 小琳忽地想起前不久曾看過一篇文章中所言,反覆看了數遍後覺得很有道理,值得女人們來警惕借鏡,那就是「我們一直賺錢、賺錢、存錢沒去花用,永遠在刻苦自己,那等於『沒賺到錢』,因為妳都沒享用到、捨不得用,到最後不是拿來作醫藥費就是老公、子女來幫妳花用。」為什麼我們女人都那麼傻?心中永遠只有老公、孩子而「沒有了自己」? 小琳回想自己從事專業紋眉三十多年,賺進了財富與樓房,但卻也賠了健康。紋眉長時間全神貫注彎腰的姿勢讓她脊椎受傷以致引起雙腳酸、麻、痛,走路舉步維艱,嚴重時甚至於「無法站立」來好好煮一頓飯給家人吃。 進進出出時看了阿雲丈夫這「牽手」的畫面,她嚇到了!猛然驚覺、幻想著如果她雙腳無法治癒而導致最後坐輪椅或永遠躺臥在床時,這多可怕啊!到時候親愛的丈夫會如何來看待她?會甘心一輩子面對著她、陪伴著她嗎?再而,就算老公耐不住而另結新歡,她也沒吵鬧的力氣與理由,因為,那也是她自己沒把自己照顧好啊,怪得了誰呢? 想到這,小琳越想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寒顫,她這是「為誰辛苦為誰忙?」當下她立誓著,她千萬不能步入阿雲後塵,她不要再過這種日子了,不要一直工作到「油盡燈枯」時才罷手? 小琳把一向收入頗豐的紋眉店收了。她專心治療腳疾,做復健、針灸、用偏方,中醫、西醫雙管齊下,歷經三年多後才在偶然的機緣下治癒,恢復了雙腳快樂「行萬里路」的功能。 現在的小琳做著時間自由又可廣結善緣的直銷行業,她每天開著車子在外「遊山玩水」拜訪客戶,與人為善又美麗的她和客戶都成了有說有笑的好朋友(包括我啦);她每月也固定帶團出遊,又認識很多不同行業的新朋友,每天日子過得快樂又充實。 「珍姐,我們女人固然是愛家、愛老公、愛孩子,但是我們也要懂得『善待自己』。家是夫妻兩個人共同擁有的,須要兩人共同來經營,老公對家庭有關注的責任,對孩子也得付出關心、關懷,我們女人何苦把內外重擔都一肩扛?再者,男人女人雖一樣是人,但很多思想、觀點還是『男女大不同』的。女人如老公往生,往往哭得肝腸寸斷,傷心痛苦一輩子,而男人如老婆往生,男人沒差,傷心只是一陣子,有的正可趁機『換新』。所以,我們要把『健康』顧好,不要讓老公有機會牽著另一個女人的手來一起共享我們苦心經營的成果啊。」小琳頗為感慨,語重心長地說著。 是的,曾看過這樣一句話:「健康」是最穩賺不賠的投資。普天下的女人們,無論妳已婚或未婚,我們活在這美麗的世界上都要好好善待自己,好好「珍愛自己」,好好牽著老公(或情人)的手來共渡開心快樂的日子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