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1到0的距離
樂於與人分享是一種大方態度,那麼當我遇到需要與人分享重要的人的時候,我是不是也該有容乃大,像映秋那樣睜一眼閉一眼,假裝一切都不曾發生過。這樣就是有容乃大嗎? 然而這談何容易啊?我只是世間小兒女,內有喜怒哀懼愛惡欲等情緒的凡人,我如何做到完全接受?我不若你的氣度,不若你幾近清修的生活態度。而今而後我再不能擾你,再不能向你請益,這人生功課就得自我修習了。 你曾經在聽過我的敘述後,為我下了一個註解,「妳還是愛他的。」 我記得當時是定定的看著你,未發一語,心裡淌著血淚,果然知我者莫若你。 可為什麼旁觀的你,倒將一切看得透徹,而被在意的那個人,反將一切模糊化了? 「愛」這個字,有人視為無比神聖,有人卻等閒視之,這是錯繫紅繩惹來的禍嗎?一個語音,慎重與隨意,竟就天壤之別。 我必得承認我是在意小雋的爸爸,也始終還是把心思放在小雋爸爸當年對我說過「擇余所愛,愛余所擇」的信誓之中,我走不出那八個字的困惑。會這麼明白劃誓立約的人,為什麼也很快的忘記,忘記他曾經給了信約? 我想也許真的 「……過去的誓言就像那課本裏繽紛的書籤 刻劃著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兩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淚的青春」 美麗的詩若真只是一陣煙,我是該記住詩的意境,還是為一陣煙的唏噓?這一改變其實不只兩個人,因為軸心的兩個人而衍生出的關係密密切切,恐怕也跟著改變了吧。婚姻絕對不會只是單純兩個人的結合,彼此背後都是一個龐大的家族。
-
●傳奇小說 問鼎
五、又再真如上訴人所想像:「早先布樁之意圖;兩人對送禮情節之口供有出入」即臆測被告犯罪。但衡之常理,以被告之學經歷、社會資歷、心智理應成熟無疑,若照上述人所入罪的想像,則被告兄弟理應對所為之「犯舉」,早早擬好說帖以為脫罪才是,焉有愚至在警訊中對送禮之事大相出入?豈不大違經驗法則? 六、而本案推論之關鍵在於加強居民印象及事後聯想,是否有構成賄選之意淫?按選罷法第九十一條之精神,賄選成立與否應是選舉人之投票行為是否依其「真意」。真意之意義可解釋為能理解「自由意識行使投票或不投票及投給誰」之意思。而這種關係在於被告是否有足以影響到投票人自由意識之「對價關係」。日本中央大學牧野教授曾力倡「法津、常識一致論」。認為裁判事實之認定,應適合於常識不可,而所謂常識,必須完整地被整理者,合於人性社會所流通者。深入探究本案,豈僅是毫無任何「對價」關係而已: 其一、仙洲因選區人口少,所以票價十倍於台灣,不言上述人不明民情,以被告「每戶」只送數十元至二百元禮物,即率爾認為有影響選情及意淫賄選之意圖,任孰能信? 其二、仙洲是傳統閩南喝茶區,慣喝名貴之熟茶,被告所送之茶是粗賤之生茶,根本不為此間人所愛,這也是何以八個月後,每戶只送一小盒之茶尚多未開封之理由,是以毫無對價之關係。而無對價即無罪之裁判,不但合於經驗法則,且有最高法院李應元、王朝坤之判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中國時報),更有日本裁判所昭和五十年例時報一一九號判例可資參考。 七、又自義大利精神醫學家CESARE LOMBROSO提出犯罪宿命論後,犯罪醫學早已成為裁判之參考。上述人認為被告有賄選之嫌,係單憑祕密證人前後翻異證詞為依據。然察被告在其著作中所展現之嫉惡如仇本性,十多年來從事反童妓、反賄選之文宣活動,正氣貫牛斗!檢察長在一審期間,尚不避諱親書「吾兄才華洋溢,一時受挫,無礙雄才大略,報國愛民之志」慰勉被告,春秋褒貶,意在言外,足證仁骨俠情,天人有感。估認被告自毀萇弘化碧之志,一意敗節違法,豈非人格分裂之人;若如是則怎有可能進行慎密之賄選行徑?
-
喜相逢
三月份因公赴台參加研習,第二天下午第一節上課時,講座進了教室,首先瀏覽了一下參與研習人員的名單,接著驚喜的問道:「陳先生,你來自金門,我以前當兵也在金門,同時也住過你現服務的鄉鎮××村莊哩!」此時,我聚精會神的看了他一眼,再對照一下講座的名字,「哇!不敢相信,難道真的是他?」,頓時也將自己拉回那一段無法忘卻的記憶……。 猶記得在民國60年間,村裡駐紮了兩連工兵,聽說是在附近山裡開鑿防禦工事,看他們每天日夜相互輪流上、下工,非常辛苦,由於從事坑洞開挖,每一個人回來草綠服都變成「白色」的,因此,村裡的人都戲稱他們為「麵粉兵」。 「麵粉兵」們與村裡的村民相處得非常融洽,在閒暇時會幫村裡整理環境、助割高粱等等,每星期的勞軍電影或藝工隊表演,總會在前面留幾位「貴賓席」給村裡年長、士紳坐,處處彰顯出軍民一家的精神。 最令人無法忘記的是在一個夏天的夜裡,村裡阿旺叔由於胃出血,緊急送醫,經醫師診斷後必須立即輸血救治,阿旺嫂一個人急得像熱鍋裡的螞蟻,在醫院裡哭泣著打電話回來向村長求救,村長得到消息後馬上向「麵粉兵」連長報告,請求支援,連長即時將剛下工的部隊緊急集合,說明原委後宣佈屬B血型的弟兄願意捐血救助阿旺叔的立即上工兵車,結果全連屬B血型的官兵共有9人,皆全部上了工兵車,並在「麵粉兵」連長親自率領下火速趕往醫院,幫助阿旺叔,最後阿旺叔吉人天相,手術成功,得以痊癒,因此,「麵粉兵」連的官兵也成為阿旺叔的救命恩人。 嗣後「麵粉兵」連長得知阿旺叔夫妻無子女,又係高齡,屬列管低收入戶,生活困苦,特交代部隊每天按時送餐給阿旺叔夫妻倆,一直到他們工程完竣部隊調防後才停止。 在「麵粉兵」連將離開村裡前夕,村長代表全村送一面錦旗,上面繡著「愛民楷模」致贈給他們,由連長接受。隔天當部隊準備離開村莊時,只見阿旺叔臉上泛著淚水,緊緊的握著「麵粉兵」連長的手不放,令在場的村民都十分動容。 第一節下了課,「麵粉兵」連長告訴我說,他退役後,參加了退伍軍人特考,就任公職,太太在台中擔任教職,子女都大了,他準備明年退休,希望能再舊地重遊,去看看那些老朋友們,我回答他說:「歡迎!我一定捧著高粱迎迓著你的蒞臨」。
-
詩四首
〈光影〉 故事到終點了 熙來人往的月台和 不願下車的我 只好 永遠在旅途上 失散多年 像鑷子掐破汽球的瞬間 我飄浮在頓然消卻的字裡行間 沒有聽覺 像失去光環的天使 望著頂上的天 不知該不該飛 若不是 心裡的極光 在異鄉 沈澱著方向 不會以祈禱的手 握著門把 以為 這 就是家 我不是記者 不是過客 在光影閃爍的縫隙間 捕捉著暫留的永恆的可能 客舍青青柳色新 暮去朝來顏色故 聚光燈已熄 我在呀然的舞台下 隨人潮 散去 〈執法者〉 那記載我的日記本 判刑前 仍是高傲的 冷冷坐著 架子上 左顧右盼的無辜眼神 更唱名著 她進入刑場的可能 她 束手就擒 默不作聲 以那華美卻已大半褪去的粉紅色 我們面面相覷 再難保持陌生 執法開始 落筆揮刀 以自私的殘忍 紋身 筆尖沙沙的 烙下一條條新的傷痕 執法的手術者 正封鎖著過去 封印著沈重的負荷 刻刀下 釋放的靈魂 卻成了新生 罪惡 救贖 一併放聲 誰在乎 誰才是執刀的人 〈等著被搬家〉 膠在柏油般的磁磚地上 望著浮動的倒影蕩漾 一滴汗 漩渦式的轉開糖罐裡的過往 我是 池畔的撒食者 自己 將自己餵養 牆面剝落 如冰河崩塌 碎片和碎片的交撞 地面和天花板的裂縫 搶食我最後殘存的手掌 打包的紙箱 編排著一堆亂碼 塵封的書架 曬成了停車場 大舉遷移以前 晚點名 像正要推入刑場 「跟我走吧。我想搬家。」 唯一一句 不浪漫也不假思索的話 噴泉火山 頓然清涼 倒帶的情節 等著我 實現諾言裡最大的謊 條列式的習慣 又記了一筆帳 撕下3M交辦的公事以後 我被牢牢的 貼在公布欄上 〈他們不能懂〉 只是為什麼 那需要一個人被封閉的自由 以及舒暢在露水和葉脈裡的天空 會被理解成 為賦新詞強說愁 那些因為獨處而獲得的解脫 只有在文字中 讓脈搏隨之振動 才能 呼出一口 消化過的 純粹放縱 也正是 他們不能懂 他們無法剝奪去 最靜默 嘈雜 壅塞 寬闊的夢 我們在每一筆的刻畫中 埋入 祕密的傷囗 好讓自以為健康的人 看到不曾被揭開的痛 字裡 我們哭過 笑過 躲藏過 一瞬間的臉色與回眸 安居在我們筆耕與閱讀的豐收中 關於這一點 最好 他們不能懂
-
釋慧蓮《東晉佛教思想與文學》序
前幾年,一位學生按期給我寄送《福建畫報》,隨手翻過,常常隨手棄之,沒有刻意存留。其實,這份畫刊圖文並茂,而且登過我的一幅大照片,我是很喜歡的,只是書滿為患,不得不割愛。但是,2004年第7期的那一期至今卻仍然擺放在我的書架上,而且是在顯眼的位置。在這期『感受福建』的欄目裏,刊載了越南比丘尼來福建師範大學求學的五幅照片,各占2/5碼的有兩幅,一幅是越南的留學生們走在高樓林立的福州街頭,一幅是留學生正在和他們的中國同學相互切磋。另外三幅版面小一點,分別是:釋慧蓮和她的留學生同伴在福建師範大學校門的留影,李小榮教授神采飛揚正在給留學的碩士生上課,另一幅是我在指導博士生釋慧蓮讀書(和慧蓮一起聽課的是來自安徽的博士生)。 釋慧蓮是我招收的第二個境外的學生,也是第一個國外的留學生。釋慧蓮在廣西師範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之後,2002年到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繼續讀博士學位,專攻魏晉南北朝文學。能不能指導好慧蓮的論文,沒有把握,首先是慧蓮的漢語程度到底怎樣?這一點,和慧蓮幾次接觸之後,顧慮很快就打消了。慧蓮不僅漢語講得很流暢,絲毫沒有交流的障礙,文字表達的能力也很好。三年之後,她的博士論文文字的老到,甚至不亞於文字功底已經比較嫺熟的中國本土的學生,這不是我作為導師對她的偏愛,而是參與她博士論文評審的外校專家的評價。其次是選題,慧蓮文字表達雖然不錯,對佛典的修養也相當好,但是,她做的博士論文畢竟是中國古代文學的論文。經過與協助我指導慧蓮的李小榮教授討論,確定慧蓮做《東晉佛教思想與文學研究》這一論題,這樣既發揮了慧蓮的佛學方面的所長,又結合了慧蓮所選的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慧蓮在攻讀博士論文期間和寫作的過程中還是碰到許多的困難。在福建師範大學就讀的越南留學生,多數經濟拮据。留學的比丘尼,並不住在留學生的宿舍,而是在外面合租租金低廉的私房;他們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自己做飯,精打細算,省吃儉用。平均下來,每月的伙食和日常開銷只有100多元人民幣。我時常想,國內絕大多數的貧困學生,每月的開支可能都要高於這一數字的一倍以上。學費則是最大的負擔,慧蓮他們的學費大多來自越南的寺廟、宗教機構或親友的資助,然而,常常沒有保障。慧蓮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第二年,幾乎斷了經濟來源,差一點被迫輟學,幸而得到鼓山湧泉寺方丈普法大師的贊助,才使她得以度過難關。其次,是魏晉文學和文獻的學養。這方面,根據培養方案,慧蓮跟隨中國的學生聽了不少的課,李小榮教授還常常給她以具體的指授,或者開書目,或者上專題。慧蓮非常刻苦,出家人,除了出家人的功課之外,沒有塵世之煩,她的時間和精力,只用在讀書和寫作上。三年之後,我們再看慧蓮所完成的《東晉佛教思想與文學》,不能不感到驚訝,雖然還不能說她對魏晉文學文獻的掌握已經瞭若指掌,至少可以說是相當熟悉了。當然,俗家和出家是不一樣的,我不能要求所有的學生做學問都像慧蓮那樣專注,那樣心無旁騖,但是治學精神無論出家還是俗家,都是相通的,公正地說,國內不少學生,刻苦的程度是不如慧蓮他們的。我在給學生上課,常常說,我們國內的學生,基礎比慧蓮他們好,經濟和其他許多條件也比慧蓮他們好,為什麼不能學得好一些呢? 我也評審過一些外校留學生的博士論文,慧蓮和一些優秀者相比,是不遜色的。2005年,慧蓮在博士論文答辯中,得到了很好的評價,並被推薦參加福建師範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的評選;學校評選通過了,又被推薦參加福建省優秀博士論文的評選,結果都獲得優秀博士論文的獎項。這是我指導的國外留學生首次獲得福建省優秀博士論文獎;也是福建師範大學外國留學生首次獲得福建省優秀博士論文獎。慧蓮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旋即回國,在越南南方胡志明市的一所寺廟裏當主持。佛法是沒有國界的,學術也是沒有國界的。又三年過去了,巴蜀書社經過匿名評審,決定出版慧蓮的這篇博士論文。感謝巴蜀的慧眼!有意思的是,我和李小榮教授都有書在巴蜀書社出版過,也許,這也是一種緣分。 慧蓮回國之前陪著兩位師妹來見我,希望師妹也能在我這兒讀博士學位。三年過去了,慧蓮的師妹釋嚴蓮(博士論文《龍樹中觀思想在華流播研究——以東晉至初唐時期為中心》)和釋如月(博士論文《當代中越佛教尼眾僧團異同之研究》)都順利地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並獲得博士學位。數天前,她們前來告別,現在都已經回到越南國內了。她們回國前,本來安排好到一家素餐館吃素餐的,後來因為我所在的學院招聘員工,不能脫身,不得不爽約,只好讓李小榮教授代勞。三年前,慧蓮回國前吃素餐的情景宛然在目,何時有機會能請慧蓮、願蓮、如月一道品嘗福建的素食呢? 慧蓮的《東晉佛教思想與文學研究》一文的指導,李小榮教授出力尤多。《東晉佛教思想與文學研究》學術評價及寫作的其他情況,請讀者參看李小榮教授的序言。 2008.7.12于福州古望北台南麓
-
1到0的距離
「君子?」你靦腆笑著。 我相信你是成熟的人,你必然是。但我也深知,人性裡有一處不堪撥弄的陰暗處,那裡盤據著會誘人做壞事的蛇。 若此,我必須更是小心翼翼的走著,才能平順走過,走過沉在心底的暗潮洶湧,走過紅艷艷鳳凰的燒灼分離,走過刻印心版的千難萬難。 向來人們慣說「六六大順」,但什麼事要順?每件事都能順嗎?逢六就能順嗎?當你的年歲逢六,我的年歲逢六時,人生真能就此一切平順嗎? 這末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想,而我又怎能以自己的奢想,濺灑他人的血淚? 雖然人負我在先,但寧人負我呀,那痛,何忍再讓他痛? 我說過的那個有四位哥哥的吳湘君,因為家裡太多哥哥,哥哥們只顧著玩在一堆,反而把家裡唯一的小妹妹遺忘了,她因此和我一樣渴盼被呵護、被疼愛。大學畢業後湘君很快跌入情網,很快結了婚,也很快就希望落空,丈夫除了供給她充足的物質生活外,並未多一點憐香惜玉,更遑論其他性靈相契的互動。這樣的婚姻在吳湘君眼裡是粗糙沒有質感,怨懟於是一日一日浮現,正當這時她遇上了一位,和她投契的男子。當她將軌道裡外兩人做評比時,因為放任對丈夫的怨懟,便會不斷加深丈夫的指控,相對的擴大了情人的優點,這是湘君在給自己脫軌行為一個合理化的解釋吧。 我其實很想問問湘君,背負許多沒能解決的沉,現在的她快樂嗎?我從間接管道獲知湘君的訊息,而我也在這之中,看到許多人都痛了,包括湘君自己也不盡然是完全快樂的。即便湘君和情人結識六年,六,也未必真讓他們平順的過啊! 雖然,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六是大吉大利的好數字,但我仍要在六月裡,將錯開向你的那一小扇心門慢慢掩上。 我只能關起這一扇千古以來不許應答的門,禁忌是有的,唯其如此,我還是得對其他人開放屬於他們的門。這是身為一個人的悲哀啊,我竟不能全然關閉對外的所有門扇。 是天地給我這一門功課,要涵養至大至寬的包容嗎?我如何能做到,接受小雋爸爸的所有是與不是,且能不帶任何怨懟,又讓自己平靜快樂?我若能將映秋的默然承受,和玉惠的悠然自在,及翠華的自我實現加總在一起,是否我就能跳脫束縛著人的千種關係? 我於是想到阿拉伯數字「6」有個大大的肚子,最初阿拉伯人創造數字的時候想到了什麼?而我們是不是只要學習有容乃大的氣度,人生就能順暢了?
-
●傳奇小說 問鼎
一、查上述人深文周納,其理由有二:其一被告於民國九十年母親節時依例以懷親名義贈送鄰居「每戶」一只價值二十七元之手包;同年十一月城隍廟百年奠安時贈送為女兒祈病價值二百元平安茶「每戶」一盒祈福。雖無表明參選及期約之行為與意思,但有加強居民印象之推測,即有賄選之意淫;其二、祕密證人莊親民前後翻異之空口證詞。再無其他「犯罪事實」之指控。是上述人固應就上開所謂「被告犯罪事實」各負舉證外,要亦應指出所謂「被告犯罪事實」如何而符合刑法上犯罪之構成要件,否則不無違反刑事訴訟法證據裁判法令。 二、按公職人員選罷法第九十條之一第一項:「對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或為一定之行使者」原係以「行求期約」為構成之要件。唯查,被告等自始即堅稱在民國九十年十二月十四日前從未有表明參選及尋求支持之意思,即無主客觀上「行求期約」之要件,不惟有被告歷次供述在卷,並有檢方所舉發之證人言詞相符;甚至在上述書中也再度自承。若執意被告應負賄選罪責,不唯違反刑事訴訟法第三百零一條第一項無罪判決法令、同法第三百七十八條判決違背法令之意義,更違反無罪推定原理及罪刑法定主義。 三、上述書援引最高法院四十年台上字第七○二號不限於直接證據判例,以為課罪之理論。但衡之上述書之各項情事,不但有違上開判例「綜合推理」之精義,且若過度攀引,不但有違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四條證據裁判原則,亦與最高法院三十年上字第八一六號判例:「不利於被告之事實,須依積極證據,苟積極證不足為不利於被告事實之認定時,即應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更不必有任何有利之證據。」上述人對被告有利之證人證詞,一味臆測以事後串飾,無可憑信悉予摒棄,顯與證據法則有違,不無有違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條無證據能力之法令。 四、按事實之認定應憑證據,如未能發現相當證據或證據不足以證明,自不能以推測或擬制之方法以為裁判之基礎,又犯罪之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所謂證據須適於為被告犯罪事實之證明者始得採為論罪資料,最高法院四十年台上字第八六號、五十三年台上字第二七五○號各有判例。但上述人違反漠視被告及相關證人有利之證詞,一意臆測被告有加強居民印象之心思,進而推定被告有賄選之事實。全然不察這些是行之多年之民俗,即非無因,應無主觀上犯罪之意圖之推理。
-
長夜裡的獨角戲
在每星期,我們共讀的每一個夜晚,我都是滿心期待的去,然後,滿心歡喜的回。好久沒有這麼期待過某一日的到來,真心的喜歡上課那種淡淡郁郁的氛圍和老師那柔柔細細的甜美低語! 我沉醉於喜愛上課的整個氛圍中,卻忽略了周遭的事物。我們有緣共聚這些時日,而卻少有時間去彼此了解。 當我傾聽著妳內心的告白,我真的有一些些震撼! 你是勇敢地,所以我認為妳未來的人生路也將順順暢暢地,因為妳已具備迎戰它的能力。其實,那夜我嘴上說的如此的灑脫,但我後悔了。我並非妳,無法感同身受,希望我沒有傷害到妳。 回家後,我仔仔細細地想了一下;「如果我是妳,我該怎麼做?」有一股冰冰涼涼的感覺從脊背慢慢沁到腦內,令我不寒而慄。我還真的害怕了! 真不知這些年的漫漫長夜,妳是如何走過來的,但妳有勇氣走來,當會有智慧走下去。人生路,迢迢漫漫,妳的人生才走過三分之一而已,未來還悠悠長長,誰能伴隨著走下去呢?一切都是妳該深思熟慮的,這場人生的戰役只有你自己能打,這是別人無法替你上的戰場! 在愛情海域中載浮載沉的紅男綠女,內心的苦與痛,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了解,不是有人說過「只有哭過長夜的人,才知長夜的漫漫」,身處外圍的我們是不會了解那種撕與痛。 人生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又豈能事事皆順遂呢?更何況是愛情! 總覺得妳不該再受折磨了,不該再在情海中翻滾了,給自己一個「儀式」,然後,給自己一個嶄新的內在新世界,重新出發,一種浴火重生的轉變。 人從高山滾落深淵,一定會試圖緊緊抓住途中幾根草不放,苦苦地,想循原路掙扎著爬回去,可卻沒有想過,如果完完全全地鬆開雙手後,會不會有一片綠草如茵的大地等著妳去開拓視野呢! 與其躲在幽幽暗暗的角落獨自面對苦澀的人生,還不如走出來,面對光光亮亮的五彩人生。 這麼多年了,你都隱忍下來了,一定有妳無法割捨的理由。妳說妳只是想擁有一個「家」的氛圍,所以妳不捨,但妳現在的家,聽起來倒像個「枷」,一個層層絆住妳的枷鎖。 「家」需要兩個相愛的人共同經營創造,一個人是無法成就一個完整的家,就算妳再獨立,它仍就是殘缺的,有了健全的家,未來才能養出健康快樂的孩子,這是無庸置疑的。 我生長在一個傳統保守的家庭,從小安安份份順遂著父母的規矩長大,不敢逾越或絲絲懈怠,把內在那個真正的自我深深的隱藏起來。在我的工作職場裡,我也是被層層框框侷限著,僵化的體制讓我喘不過氣,我就像隻籠中鳥,被安逸的環境與優沃的薪資豢養著,想飛也飛不掉,但心中卻又期盼著能翱翔於寬闊的天際。 這些年來,我一直以工作、家庭、孩子為中心,每天按部就班,認真、嚴肅、規規矩矩的生活著,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的平凡與美好! 但是,從去年開始。 「這真的是我要的嗎…………?」內在的自我不斷的呼喊著,但外在的我卻又不敢輕易放棄現有的一切,我總感到沉沉鬱鬱的不快樂。我持續不斷的壓抑自己,在家庭與工作;內在與外在之間,互相不斷的拉扯,我就像飽漲的壓力球,隨時會爆裂般。 有一天,帶著女兒到公園騎腳踏車。我望著朗朗晴空,卻呆若木雞若有所思般的悵悵然。 「妳不開心,是不是?」五歲的女兒天真無邪的問我! 「唉呀!連女兒這麼小,都看出我的愁與苦,這樣對嗎?」幡然頓悟,我還有深愛我的家人和孩子,卻為了留戀舊世界的生活,而不敢做改變,讓自己身陷彈丸之地,痛苦不堪。 「事情真的有這麼難嗎?」看著一片碧藍的天空,我深深地倒吸了口氣,突然,心念轉了個彎,想想,這些年來,從來不曾為內在的自己實實在在的活過一天,該是時候了,管他年紀大了、管他景氣不佳………。 下雨時,把傘撐起。 天冷了,把外衣穿起。 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 一年過去了。 現在的我,認真的運動,認真的寫東西,認真的陪著孩子。對於現下的一切,我是如此的滿意與喜悅。對於曾讓我不捨的職場,在我現在看來,也不過恍如一夢。連我一向討厭的台北陰雨天氣在我看來都變得詩情畫意呢! 妳的婚姻,我不能給予幫助。但我希望妳能多愛自己一點,經營一些自己喜愛的東西。外在的事務無法解決,那麼,就先從內在來改變。 心境轉了!路邊的野花看起來都美麗。
-
走訪蕭紅故鄉
繽紛燦爛的冰雕展 經過三個多小時漫長的車程,再度回哈爾濱市區時,已經是萬家燈火、華燈初上的夜晚。車子經過松花江公路大橋時,如剪刀形狀的大橋,在四周明亮的路燈下,更清楚可見大橋特殊的造型。當晚,緊接著的行程,就是前往哈爾濱冬季最著名、也最吸引遊客的──冰雪大世界。這是當天我們在哈爾濱旅遊的壓軸,也是這一趟東北旅遊最令大家期待的美麗景點。 晚上,少了滑雪場上高照的豔陽,又即將置身在四周都是冰雕的世界,氣溫之低恐怕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因此,下車前我們試著把帶來的暖暖包,放在腳底。厚厚的雪靴內墊著暖暖包,頓時發揮了抗寒的功能。小梁拉開車門,大伙便馬上感受到一股凜冽逼人的寒凍氣流,強烈地直撲了過來。零下二、三十度的氣溫,的確不是來自熱帶地區的我們所能想像。臨下車前,我又趕緊把毛料的長大衣,再套在長過膝的羽絨大衣外,以為禦寒之需。 從停車場步行至會場大門,大約需要五、六分鐘的時間。由於人潮不斷,黑夜裡我們只有一路緊跟著小梁。抵達會場時,眾人目光隨即被一片五彩繽紛、燦爛奪目的美麗冰雕所吸引。一處處宏偉的冰雕建築,矗立在偌大的廣場上,真讓人彷彿步入童話世界裡,一大片如夢似幻、一大片充滿異國風情的冰雪天地。 俄羅斯風情的宮殿式冰雕建築,希臘神殿式古典而神聖的宏偉冰雕建築,高高地矗立眼前。一棟棟造型獨特、高入雲霄的教堂冰雕,就穿插在一處處富麗堂皇的中國宮殿式冰雕中。北京城的宮殿冰雕外,被稱為神道柱、石望柱,而且已經成為中國的象徵之一的「華表」,也在會場上展現濃濃的中國標誌性建築特色。明亮燈光映襯下,華表通透的長柱上下──底座、蟠龍柱、承露盤和其上的蹲獸,都清楚可見。萬里長城,中國最具代表的建築,在這一大片美如冰宮般的冰雕中,更是大家既熟悉又亮麗的冰雕藝術。 每一座晶瑩剔透的冰雕,都是美麗又獨具藝術特色的,吸引著眾人目不轉睛地仔細觀賞。許多人甚至邁向前去,親自登上冰雕明淨透徹的高高階梯,一步步實地去感受四周刺骨的冰寒。不同於平常的是,大家每登上一個階梯,都得小心翼翼地。因為,稍一不留意,腳下又冰又滑的階梯,隨即會讓你來個四腳朝天的尷尬。 為了不錯過這麼難得的機會,我和家人也遊興盎然地,隨著人潮一起慢慢登上長城冰雕的城牆上。在高處放眼四望,會場上如五彩豔光的每一處冰雕,就更清楚地呈現眼前。之後,有人按原路從冰雕樓梯走回。我們則選擇了──從高處坐著冰雕滑梯,以不到十秒的時間,快速溜到城牆下的地面來。雖然裹著一身厚重的冬衣,讓人頗有不方便的感覺,但是重溫兒時「溜滑梯」的快樂經驗,許多人在滑下的當兒,臉上和我們一樣,不僅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快樂的笑聲更在黑夜中此起彼落。 冰雕展覽場上,也有好幾輛遊園的馬車在人潮中穿梭。不過,遊客們大部分還是喜歡邊逛邊停下腳步,一邊拍照、一邊慢慢欣賞遠遠近近、各具造型與獨具特色的美麗冰雕。我們也在遊客中,繞著每一處內襯各色燈光的冰雕,細細觀賞。感覺上,自己彷彿就穿梭在一大片絢爛多彩的美麗冰宮之中。有些冰雕,藍寶石般的彩光為牆,與紅紫色、銀白色的彩光,一起在寂靜黑暗的夜空,閃爍著歐風建築的迷人風采。有些冰雕,翡翠綠的彩光為宮殿圍牆,上層再用鵝黃般柔美的亮光為牆,與深邃寶藍色彩光的屋頂,共同組成圍牆上的瓊樓玉宇,讓黑暗中的宮殿冰雕,更能散發出通透明淨的美感。 會場上吸引人的,還有一根根通透明亮的冰柱,搭著美麗七彩燈光的俄羅斯套娃,讓人頗有置身於一片獨特的俄羅斯風情中。與八月北京奧運相關的一些冰雕,當然是不會缺席的。奧運紀念碑冰雕,高高的火箭式造型,相當耀眼地矗立在會場上。藍、綠、紅、紫等各色燈光,交互變化出的美麗色彩,與頂端裝飾著──「紅、黃、藍、綠、黑」五色相交連環圈,代表世界五大洲的奧運會五色彩環,交相輝映。其中,還有一塊印有北京奧運大紅標誌的大型冰雕,就座落在會場進出口不遠的正中央,讓人對今年八月的北京城,增加幾許特別的期待與憧憬。 黑夜中,一棵棵佈滿亮麗彩燈的樹,把走道旁一處處宏偉的冰雕,點綴得一片富麗堂皇。我們每到一個燈光耀眼的冰雕前,繽紛的七色彩光,映襯著美麗精巧的冰雕建築,真是無一處不令人驚豔、無一處不讓人讚嘆聲不斷。特別是在這麼冷的季節,能雕出這麼多樣的精美冰雕,更讓人有說不出的感動。為了如實地感受這些美麗的冰雕,我還偶而伸出雙手,輕輕摸一下四處光滑通透的表層。透過厚厚的手套,「冰凍」還是直讓人有承受不了的感覺。 在各種七色彩光的襯托下,美麗燈光裡的各式冰雕,真是無一處不吸引人。許多遊客不僅驚呼聲連連,手中的相機更是馬不停蹄地,忙著捕捉這如夢似幻、美麗七彩的冰雕世界。會場上,還有一處雕工精美細緻的雪雕──佛祖,雙手合十、慈眉善目,莊嚴肅穆地,高高矗立在靜靜的夜空中。地面上,幾盞燈光,柔和的亮光就投射在佛祖身上,展現不同於冰雕的另一種寧靜之美。因此,也吸引不少遊客停下腳步,抬頭仰視、膜拜。 冰雪大世界,是哈爾濱聞名遐邇的冰雕博覽會。每一個冬冷季節,願意在攝氏零下二、三十度低溫,前來到哈爾濱的人,幾乎都是為了能親臨冰雕會場,親身感受這一大片美麗動人的冰雪世界。看到一棟棟晶瑩剔透的美麗冰雕,就在眼前展現,大家驚嘆之餘,相信更能深刻感覺:哈爾濱之有「冰城」之稱,實在是當之無愧。在揮手告別標示著──「哈爾濱第九屆冰雪世界」的城樓式大門前,我不自覺地多看了一會這些美不勝收的冰雕建築。據說,當春的季節來臨時,它們全都要融化為松花江的滾滾水流。因此,走出冰雪大世界宏偉絢麗的冰雕大門,依依不捨之情依然在心中迴盪不已。 夜晚的冷空氣,威力實在讓人無法擋。每個人的臉上,幾乎被凍得一片通紅。走出冰雕會場,肚子已有餓的感覺了。因此,會場內外兜售著一串串糖葫蘆的小攤販,成了大家駐足的目標。串滿各種水果、各種蜜餞的糖葫蘆,一支支如剛從冰窟中取出,裹著麥芽糖的透明表層,在夜晚冰冷的氣溫下,竟如冰塊般又冰又脆。不同於平日的感覺,是我們居然被凍得連張口都有點困難。兒子見我一路手提大紅色布包,還裹著長短不一、鐵灰與象牙白兩件長大衣,走在會場四處的雪地,一身臃腫的圓嘟樣子,笑我如同雪地上的聖誕老公公。我抬頭看他,戴著帽子、口罩的臉上,只露出一雙笑瞇了的眼睛,全身上下裹著厚厚的灰色外套、雪褲,乍看之下倒有幾分神似愛斯基摩人的樣子。在等同伴一道上車前,我們母子二人──聖誕老公公與愛斯基摩人,就在美麗的冰雕世界前、在寒冷的哈爾濱的夜晚,一邊品嚐手上串著草莓、蘋果與蜜餞的「冰糖葫蘆」,一邊不捨地多看幾眼四周寒氣逼人的冰雪世界,再度感受這處處洋溢著凜冽的北國風情。 離開繽紛美麗、燦爛奪目的冰雕世界,已是晚上七點半以後了。前往晚餐地點時,路經哈爾濱著名的──果戈里大街。我們只在車上,隨著車子在街道上緩慢前行,隔著明亮的車窗,欣賞燈火明亮的美麗街景。雖然,果戈里大街沒有大台北街頭的寬敞,但卻處處洋溢著一股俄羅斯建築的獨特風情。令人訝異的是,街道上還是一片冷清,除了往來的車子外,只見幾位匆匆而過的行人。看來,絢爛的燈火與美麗的街景,並沒有吸引太多的人潮。也許,天氣真的太冷了,就連哈爾濱當地的民眾,也不得不躲在家中「貓著」呢! 東北的餃子,的確不同於一般。晚上的「餃子宴」,不僅是個個皮兒薄、盤盤口味多樣,而且是素的、葷的都有,加起來不少於十樣之多,真讓人頗有大開眼界的喜悅。一向也喜愛北方麵食的我,這回可有機會好好品嚐一下。同時,也可以順便學學不同的料理方式。團餐,當然不可能用山珍海味的高貴食材。不過,道道清淡爽口,卻是當晚經歷了一整天──「冰天雪地」寒冷天氣的我們,覺得最舒服、最滿足的晚宴。 冰雪大地中──藍天豔陽的滑雪場、燈彩繽紛的冰雕世界,還有可口的餃子宴。想不到走訪蕭紅故鄉──哈爾濱行程的第一天,竟有如此令人感動、令人印象深刻的豐富旅程! (下)
-
1到0的距離
但這回是我讓自己陷入「六月茉莉」的窘境,也得我自己才能抽離。 回頭只談六月吧! 六月裡,鳳凰花燒鍊成紅焰,是泣血,是別情,總之是分離的時候了。這些話,是無法也不能藉由我的口說出,那可能會忍俊不住的讓淚水迤邐一片,從那一次不巧讓你瞥見垂淚,我便暗下決心,不讓你再看到我哭泣的臉,所以沉默是再別的言語,只要記得住的是美好,記不住的也是美好,就了無遺憾。 很久很久以前,相逢未及一年不到千日,我問過, 「如果有一天我們得說再見……」 「沒有那一天。」你沉思的面容下有淺淺的傷懷。 有沒有那一天,你我心裡都有譜。最好誰都別觸動會導致分別的音鍵,但誰有把握?你?我? 「就這麼順著走,別想太多。」你說得堅毅。 「就這麼順著走?別想太多?」我難忍傷懷。 怎麼順?哪一條路徑對你我而言,是直達,是通順? 走過幽暗曲徑後我遇見你,已然說明,在我們面前的路,不是直達羅馬的大道,甚至連筆直的小徑也不是。不論你的,或是我的,都得費點神找尋該行進的方向,面對眼前的岔路,唯有彼此靜下心思索,才能走向清明的世界。 「我們都是成熟的人,可以看顧自己的心。」 「嗯,你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