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換個島嶼住住》挖沙歲
前兩天天氣好,大家都跑到海邊挖「沙歲」。 花蛤,唸起來太文雅;當地人稱這種貝類叫做『沙ㄙㄨㄟˇ(台語)』,『ㄙㄨㄟˇ』是躲藏之意,應是形容牠躲藏在沙中的習性。 下午兩點多,日頭赤焰,女兒就吵著「下去玩沙」!於是我只好捨命陪君子。到了沙灘,女兒玩沙玩水,甚至在水窪處,整個人趴在上面『游泳』,那模樣讓一個大約五六歲的男孩經過看了,很誇張地大笑了幾分鐘之久。沒關係,這類型的女婿我不是挺中意的;而女兒心裏想什麼我就不知道了。 回想去年金湖鎮舉辦『花蛤季』,當時在沙灘上挖沙歲的人大約有上百人吧。各式工具都有,『業餘』的感覺十分有趣。有人拿著種花的工具,一頭是小鋤頭、一頭是小耙子;有人用雙手(像我就是);有人用小朋友的沙灘玩具;我還見到有人拿著砌水泥的工具;家裏的大湯瓢;奇形怪狀不知是原是什麼功用的鐵器……。由此可以看出,挖沙歲是很隨興而且很容易的。沙灘很軟很好挖,所以似乎用什麼工具都行,甚至徒手也可以。不像澎湖,挖蚌蛤就要用小鋤頭;若拿著大湯匙下海,旁人見了心裏會暗笑的。 那時,我旁邊來了一個阿伯,邊挖邊說:『這也無卡多!』一問之下,才知道阿伯特地從官澳來的。他說:『我剛在阮海邊挖了一桶,聽說這裏在辦活動,以為這裏比較多。這無卡多啦,我看來去返啦!』我聽了想笑又不好意思笑,阿伯的邏輯真好玩,本來辦活動就不表示這裏的沙歲多啊,莫非要主辦單位在沙灘上先放一些沙歲? 我挖了一大碗的沙歲,打算回家製作『醃沙歲』。自從第一次在記德海鮮吃到這道小菜,我就愛吃地不得了。(倒不如說我對海鮮醃製品有興趣,如螺仔、蛤仔等)記德的做法,除了一般材料外,我猜他們又加了豆瓣醬、糖、辣椒、蒜等,爽口好吃。我也想來試試,正好冰箱有瓶我認為世界之最好吃的,岡山眷村媽媽豆腐乳。 單純的挖沙歲動作,讓我回想起澎湖童年海邊的往事。小時候跟大弟二弟到海邊去拾螺挖蚌,除了愛吃外,就是希望獲得阿公的稱讚。小孩子不知要挑大的螺、小螺放生的道理,所以阿公常望著我的籮筐笑道:「那昨暝才出世的螺仔,你也把它撿回來?」阿公實在幽默,他一定沒見過真正昨夜出世的螺仔,那可是要用放大鏡才看得清楚吶! 好久沒有這種海島人血液中流著的『狩獵快感』了。不過,這形容換成『自食其力』可能會好一點。幻想一下——我們家只剩番薯簽了,這碗沙歲,肉沒多少,不過還可供下飯,也可以煮點湯,補充一點蛋白質……。這樣想來,就覺得自己好偉大,還能養活自己! 近二十年,我已經很少去澎湖的海邊拾螺了,原因之一是,我有一個很擅於海事的二弟。他很會捉魚、蝦、蟹、紅蟳,撿螺、大蛤、挖蚌……。上個月他問我,為什麼現在都不跟他去海邊了?我答:當身邊有個這麼強的人,還需要你班門弄斧嗎?二弟笑了。當然我倆也明白另一事實:姊姊越來越懶惰了! 二弟瘋狂於海事,彌補我們的懶。於是,常見他才剛下班,就去下網或收網;再把握潮汐去撿螺挖蚌;夜晚再去照沙蝦、照魚;過不了幾小時,又要上班去……,經常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對此,我曾對大弟說:以後,如果二弟的肝不好,都是我們害的。 還好我們並不需要宣布從此吃素來拯救二弟的肝。今年六月他就要從澎湖本島調到七美去了。我想故鄉中屯島的海洋生態可以稍稍喘息,而七美的海洋甚至魚塭,可就要大大注意啦! 回住處時遇到了鄰人,他看了我少少的沙歲數量,笑著說:「我們只要二小時就可以挖到大桶的——半桶那麼多!」忘了問他:「挖那麼多的沙歲,要作什麼?」送人?拿去賣?煮湯(夠一個學校吃營養午餐了)?醃製(吃到怕)?冰存? 想想人類還是不要有冰箱的好。五十年以前,澎湖的人吃新鮮魚、曬魚干、炒螃蟹(魚)鬆、打魚丸;到了今天,除了新鮮海鮮,也吃冷凍海鮮。不知是否有了冰箱,還是人類貪婪的天性,撈補不知適可而止?否則大海就是我們食物庫啊,想要隨時去拿,最新鮮的。 若以實務的新鮮度來論生活品質,恐怕我們得先拋開『新進國家』、『國民所得多寡』這些制式標準。徐仁修在《英雄埋名》這本西爪哇遊記裏提到,當他送自己收成的菜給原住民鄰居時,對方要求『菜的量要送的剛好,不要讓我煮一餐過多、煮二餐又太少』。這種『剛剛好就好』、『夠用』的哲學不是很好嗎?反之,看看美國人,由於幅員遼闊,路途遙遠,養成『購置大冰箱、吃冷凍食品、大量採購』的生活習慣。你認為:哪種人比較幸福? 還是吃新鮮的、當令食物最幸福。或許再等幾年,移居到東南亞也不錯,前提是治安好、不排華、醫療尚可就好。 誰知道這樣的好地方在哪裡?
-
小美人
「我那套沾滿著牛糞味的衣服還沒洗,姑娘妳如果真對金門有興趣、想嫁給金門人的話,不妨先帶回去聞聞,聞夠了,再幫大哥洗乾淨;如此一來,我保證妳一定會得到金門人的疼愛。」 「你存心讓我笑死是不是?」 「笑什麼,有什麼好笑的?不信妳可以去打聽打聽,大部分金門人都是聞著牛糞土味長大的。」 「難怪你身上也充滿著一股濃濃的牛糞土味。」她取笑我說。 「不錯,如果以更貼切的語言來說,那叫鄉土味。」我順機提醒她說。 「這句話含意很深,」她想了一會, 「我必須慢慢來體會,才能領悟出其中的道理。」 假日的新市街道,熱絡的情景讓人有寸步難行之感,我們沒有刻意地從小美人店門口走過,而是繞著大馬路前行。中規中矩地漫步、吃飯、看電影,雖然沒有情人般的浪漫,內心卻盈滿著友情的馨香。往後的星期假日,我絕不會自討沒趣地重赴楊家。當然,我也必須尋機聽聽小美人的心聲,畢竟,同在這塊島嶼長大,彼此的內心,都有血濃於水的鄉土情懷,那是值得我們共同來珍惜的。不能做一對讓人羨慕的情人或夫妻,做一個知心的朋友也不錯,這個島嶼實在太小了,任誰也沒有本錢耗掉自身的青春歲月和金色年華,孤孤單單在這個小島上過一生,誠摯的友情比任何東西都可貴……。 我們直到日薄西山才往武揚走,林玲雖然心直口快,但卻不失其純真。 「你說我們像不像一對情人?」走出山外村,她晃動著我的手,笑著問。 「女貌,郎不才。」我笑著說。 「什麼意思?」她轉頭看我。 「陳大呆永遠配不上林美女。」
-
柚花三月
「當時,姐和他應該是相談甚歡吧!那一次,母親和我站在遠處觀望,雖聽不見他們談些什麼,但是姐滿是笑容的臉上,清楚告訴我們──這個大男生,姐對他的第一印象應該還不錯。」 有緣千里來相識。這大概就是「緣份」吧?我心裡這麼想著。 「幾天後,果然如我們所料。志祥主動告訴我,很想和姐做個朋友,要我問問姐的意思。我當然也如此希望,早日促成姐的終身大事,免得父母日夜操心。」 「後來,他一有空便來大宅院。有時也常和我閒聊。我看寶珠對他也不錯。兩個人在一起,長相也好、個性也好,看起來都很相配。」爺爺回憶的說。 「這就是我希望介紹給姐的原因。當然,重點是──他是個樂觀開朗的人。不愛計較,事事勤勞誠懇,很會為他人著想。特別是,當我告知姐的過去時,他一點也不在意,反而相當欣賞姐對感情的執著。」 「志祥那孩子,的確是個可靠的對象。他是姓羅吧?明珠!我有沒有記錯?我記得他好像告訴我,他家住………高雄。對,是高雄。沒錯。而且,在熱鬧的高雄市區,家裡頭是做什麼………批發生意的,是嗎?明珠!」 爺爺和志祥,也有過一段相處的日子。因此,對於志祥這個人,他還多少有點印象。 「這些事已經好多年了,爺您的記性還真好,居然都沒記錯呢!他的家境相當不錯,父母親都是商場上的厲害人物。他常告訴我,他不喜歡那種生意人的生活。朝五晚九的日子,生活毫無規律可言。他不喜歡生意人的嘴臉,更不喜歡商場上虛假的應酬。」 「可是,他是他家唯一的孩子,我記得以前他是這麼跟我說的。將來, 無論如何都得繼承家業的。不是嗎?」
-
觀鴛鴦馬黃昏遊
偶見《仙洲群唱》乙書,是仙洲上的諸多文史工作者,筆耕下譜出點點音符,合唱出屬於這個傳奇小島的一頁。 地區文人林媽肴的一篇《鴛鴦馬黃昏遊》,引發了深度閱讀的興趣。「大絃小絃彈著文風鼎盛的浯洲,嘈嘈切切奏著古江書院講堂的橫匾。許鍾斗那廝準又是沽酒高眠在古江書院的書庫裏。」 「乖張的許鍾斗那匹乖張的鴛鴦馬,在黃昏底黃昏雨下,嘶起了雨打芭蕉,雨鳴紅牆綠瓦的向晚之音。」 「許鍾斗那廝獨騎鴛鴦馬,馱著一囊書香,誰說鴛鴦馬上皆情侶?哦!書中自有顏如玉。他那幅飽餐的醉態,不知饗過多少美女!瞧他那乖張的五指又握起了柳條兒,一鞭鞭的鞭著那匹揚蹄輕漫的小鴛鴦。」 這是一篇以「仙州」上的人事物景為基調,穿越時空,古今交會的「群唱」。 夏墅灘頭上的向晚彩雲、古江書院的朱子遺風、乖張的許獬和他那乖張的鴛鴦馬、古崗湖上的古崗樓、俞虛江的嘯臥、李太白和金門的大、海印寺和節孝坊。 這就是文學的力量,兼容並存、海納百川。 只是許獬的乖張何來?醉態何來?那馱書鴛鴦馬何來? 說他乖張,可能是受了《閩書》作者何喬遠:「為人趣,操高潔,悁急多怒,竟以無年。」的影響;說他那幅飽餐的醉態,不知饗過多少美女,想是受了明熊明遇那句「每見子遜平睨高視,拊膺盱衡,論說裁量,意不可一世,而坦直易,人人喜其親己,………」所影響; 說他那馱書的鴛鴦馬上馱的不是情侶,書中自有顏如玉;可他那誥封孺人真的就是姓顏,是那個傳說中眼盲令他不忍捨去的淒美故事女主角; 說他沽酒高眠在古江書院,想是金門第一才子,本應就是書庫常客,留連忘返,是不是在古江書院,並不重要;也真的就是江南夫子蔡獻臣筆下的:「子遜嘗為余言,其生平讀書,不盡一卷,不復他涉,………」,「盃酒諧謔,往往絕倒,蓋其天機過人殆數等。」可以確定的是,他真是一個愛讀書的人; 這是一篇藝術味濃厚的創作。 不是嗎?金門有著千六百年的歷史,先人自古早就已在群唱著,譜出美麗的傳說,教化、寓化著昂首仰望的我們。 古往今來、前仆後繼,仙洲上的島民,年復一年,依舊群唱著。
-
金門民間保生大帝信仰
一、信仰與文明: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說:「人是萬物之靈」,表象上看,這句話是推崇人類是地球的主人,而從內心上探究,這個「靈」字是一種靈性,是存在於具象與非具象間的一種物性。世界上的各種動物,如果加以分析,可以發現愈是進化的高等動物,愈具有靈性,套句更簡單的話,其腦容量愈大,聰明度愈高。 動物就因為具有這點靈性,所以對於各自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界,都懷有某種程度的好奇與探索的衝動,我們從許多動物研究的學術著述中可以發現,除了人類以外,許多較高等的動物,都有自然崇拜的行為,這種現象在低等動物群中是見不到的。高等動物就因為對於大自然界的物理現象懷著敬畏之心,所以從畏懼中先產生依賴與誠服,再由誠服中與自然和諧,進而克服自然障礙,征服自然環境。經過這樣的過程,初期文明就逐漸產生,而人類正由於經過不斷創新與改造,才能從原始走向文明。動物因為具有對自然界的信仰,才得以開創高度的文明,信仰可說是創造文明的原動力。 自原始社會開始,人類對大自然神祕莫測的變化,因為沒有足夠的了解,往往便對自然萬物,心生恐懼,由恐懼轉而對於遙不可及的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以及山川河嶽等自然現象,產生信仰和崇拜,這就是人類對自然崇拜的由來。 人類對於自身和其他動物之間的相異,存在著許多無法理解的現象,尤其對人類之起源,存在著許多不了解與猜測,有些人便把某些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為本族群的祖先,於是出現了圖騰崇拜的現象。在許多原始部落中,這種情形非常普遍。儘管人類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社會,而這些由原始社會衍化而來的民間信仰,卻依然存在於當今的人類社會中。 世界上各個不同的民族,對於自然現象都有各種不同的神話,基督教聖經的創世紀、古希臘神話、中國神話、印度神話中,對於宇宙形成都有一些傳說,對於自然萬物的起源,也都各有幾則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經過民間的渲染流傳,深入人心後,往往變成了某種信仰。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國,我們有悠久的歷史,有燦爛的文明,也有許許多多美麗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經過長久以來的傳誦,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於是衍化為豐富瑰麗的民間信仰。這些信仰有些發軔於中原地區,經過先民遷徙而流傳到全國各個角落,再加上各個地區原本已有的傳說,使得各個民族的傳說和神話顯得更加多彩多姿了。 福建位在我國東南海隅,東南臨海,西北隔著武夷山與江西為界,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古代,這個區域一則距離遙遠,再則山地阻隔,地理上和中顯得有點隔離,這也是中原移民以此作為避世桃源的原因。即使是在福建內部,一面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和蜿蜒曲折的海灣,一面是浩瀚無涯的大海,彼此間的往來更是不便,人們在這種環境下,容易養成與大自然搏鬥的性格,從史前遺跡發現,早期生活在這塊地面上的人類,依靠採擷海坪生物維生的情形極為普遍。 二、保生大帝信仰: 中原漢族對福建地區的移民,始於漢代的平閩軍事行動,繼之於東晉五胡亂華之後,移民從原鄉將原本於上古時期早已形成的神祇,帶到福建地區成為移民社會中普受崇拜的信仰。到了宋代時期,福建民間掀起連串的造神運動,這時期陸續出現了幾位生前愛民救民,卒後成為萬民景仰、受民崇拜的神祇,這些原本的鄉土人物,成了後來閩南民間最受崇拜的信仰神祇。其中影響最深、信眾最多者,莫過於「天上聖母」林默娘和「保生大帝」吳 兩位,還有清水祖師陳普足、廣澤尊王郭忠福,以及臨水夫人陳靖姑、青山王、定光古佛等。在這些神佛當中,保生大帝吳 是同安縣人,基於地緣關係和地域性特殊需要,更成了該地區信仰度最高的一尊神佛。 保生大帝俗名吳 ,字華基,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生於當時隸屬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的白礁村,相傳他一生不進葷食,一生不婚,以行醫為志,醫人不分貧富貴賤,按病投藥,許多奇疾怪病,無不藥到病除,由於他一生救人無數,卒後鄉人感戴他的盛德,為他造像建廟供奉於白礁村,遇有疾病,常到廟中求藥,也都能一一痊癒,從此神蹟更見靈驗。 古代衛生條件差,醫藥缺乏,人們對於醫藥的需求,對醫生的依賴,更突顯吳 在當時社會的重要性,尤其是當時南方的內陸山區,尚未完成脫離所謂「瘴癘之區」,所以到了南宋時期,民間對吳 信仰及奉祀的廟宇已經逐漸擴大到整個閩南地區。1166年,宋朝皇帝賜吳 廟額為「慈濟」,1195年封他為忠顯伯,後來又受封為「普祐真君」,到了明代先后四次敕封吳 ,其最高神格是「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民間習稱為吳真人、大道公。 閩南信仰中,保生大帝是最普遍、信眾最多的神佛之一,一方面固然因為吳 是閩南人,地緣關係深厚,主要因素還在於保生大帝高超的醫術和慈悲胸懷受到民間的愛戴。 俗世時期的吳 ,是一位醫術高超、醫德普受推崇的神醫,升天成神後的吳真人大道公,更在民間留下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諸如多次保佑官軍平定賊寇的故事,為老龍醫癒多年眼疾的故事,路上為老虎將卡在喉頭的骨頭取出而收虎為坐騎的故事,泥馬渡康王後受賜號為「大道真人」的故事,還有為明成祖孝慈皇后以絲線把脈治癒乳疾而受晉封為「保生大帝」名號的故事,往日這些都是閩南民間老少皆知的神話傳說。 其中最引人入勝的,則莫過於「大道公鬥法媽祖婆」的傳說,在舊時代氣象科學尚不十分發達的閩南民間,這則故事更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大道公生日和三月廿三媽祖生日時,都會在民間受檢驗一次。根據傳說,大道公與媽祖婆這兩位神佛,在世時都是未婚的男女,成神後都普受閩南民間所崇拜,因此信眾們有意將其婚配成對,所以才會有「大道公鬥法媽祖婆」這則故事。雖然這只是一則傳說,卻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民間故事中濃厚的人情味。這也正是民間信仰的可愛之處,儘管近代以來人們對於傳說故事已不再如舊時代那麼熱衷和深信不疑,但故事卻一直都那麼傳神地流傳著。 三、金門的聚落與廟宇: 金門位於九龍江口廈門島的外側,自古稱為浯洲,又有仙洲、浯島、浯江或滄浯之稱,從唐代開發牧馬墾殖,到北宋末期,金門劃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所轄,宋朝泉州士族大舉開發浯洲,圍海築埭,墾田曬鹽,著名的有傅家埭、梁府埭、曾府埭等,都是當時泉州士族所開闢,今日金門志書還留著這些開發地的舊地名。宋末元初易統之際,大量移民進入金門後,成了金門早期居民的主幹,自古以來,金門居民也以泉州移民佔絕大部分。 金門民間信仰的神祇,大都是移民從福建原鄉所帶來的,不過和同是漢族移民社會的台灣島比較起來,金門和台灣的移民信仰卻有所不同。閩南人在移民台灣的路途中,因為要跨過一道驚濤駭浪的黑水溝,充滿許許多多的驚險和無法預測的未來,所以有許多移民都會在移居時隨身帶著家鄉守護神的神像或用紅布包裹香灰的香火,而金門因為和閩南漳泉原鄉僅是咫尺之距,沒有相距數百里的重洋,渡海的航程中也少有強風巨浪,所以能由自我掌握的因素較高,佩帶神像渡海的情形也少有聽見。 根據金門現存的許多宗姓譜牒記載,少部分早期移民是因為出海打魚遇強風被吹到這座小島上而後卜址定居,部分移民是為了逃避戰時的兵荒馬亂而遷入,還有部分移民,則可以選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作計畫性的遷居。 這些早期移民到金門後,先選擇一處依山面海的向陽吉地定居下來,搭建茅屋、擇地拓荒墾殖,於子孫繁盛、人口漸多後漸成聚落,再由小聚落發展成大聚落。當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一處聚落逐漸形成之際,先民們最先考慮到的設施,就是糾合全村人力,在聚落中建一座宮廟,如果經濟能力許可的宗姓,還得建一座該姓宗祠,金門有句俗話:「有宮,住得才會興;有祖厝,住得才會富」(閩南語押韻),又說「有宮(廟)、有祖厝(宗祠、家廟)才成鄉里」,由此可見先民們在開發過程中,一座宮廟、一種信仰對於人心之安定具有多大的鼓舞力量。 從金門現有的各廟宇中,目前並無發現先民移居過程中有隨身攜帶「原鄉守護神」的資料,即使是「祖佛信仰」、「地域神祇信仰」的情形,在金門各聚落的宮廟中也很少看到。 移民到達金門島定居之後,隨著人口的繁衍,聚落型態逐漸形成,起初由於經濟能力不足,無法自力營建宮廟,所謂遠親不如近鄰,為了取得鄰近村落神靈的協助庇佑,這時期村人每逢年節,就往鄰近村落的廟宇參拜廟中供奉的神明,當鄰村宮廟中的神明生日或建醮謝神,就會和鄰近村人共同出錢出力,為謝神活動盡一分心力。到了聚落型態漸漸壯大,自村的經濟有了能力之後,就會進行廟宇的籌建工作。往往會在鄰近村落神明的協助之下,向神明詢問建廟的樣式?供奉何方神聖?往後廟宇的落成和奠安的儀式,也都會藉助於鄰村神明乩童,往後兩村的人和神成了好朋友,兩者結成莫逆之交,就稱為「聯鄉之誼」,婚喪喜慶和廟宇慶典,都會相互支援,藉著相同的信仰,達到團結力量、展現交互合作之目的,在金門,相鄰的聚落結成「聯鄉」的情形非常普遍。 四、金門的保生大帝信仰: 從金門現有廟宇奉祀神像的調查統計資料中分析,金門和烈嶼(小金門)兩島140處聚落所擁有的265座宮廟中(目前尚在增加),各聚落廟宇奉祀的境主數,以各姓王爺居第一位,佔56座,奉祀二十多姓王爺;其次是關聖帝君,計22座;第三是保生大帝廟宇,計17座,其餘依次是玄天上帝廟13座,恩主聖侯(開拓金門的恩主公陳淵)廟11座,天上聖母廟10座,十位歷史人物廟宇計12座。如果以單一神祇所佔的數量排列,則17座保生大帝廟的數量在金門島居第二位,僅次於受封為武聖的關帝爺,另外在大金門還有12座廟宇中奉祀的保生大帝,雖非該村的境主,卻是廟宇內的主神。(註1) 大金門島上的一百多座村落中,奉保生大帝為境主者,金城鎮有2座,分別是官裡的仰雲殿、珠山大道宮;金寧鄉有4座,包括南山保靈殿、安岐保安殿、中堡寶靈殿、頂埔下保安殿;金湖鎮的2座是瓊林保護廟、溪邊順境宮;金沙鎮則有沙美萬安堂、呂厝拱峰宮、劉澳奎山宮、斗門靖海堂、東珩棲堂廟、何厝保安殿、西園棲隱堂、青嶼金山道殿計8座廟宇,全島共有16座廟宇奉保生大帝為鎮守該村落的境主(主持全境神職之神祇)。 除奉保生大帝為境主者之外,還有主奉的11座廟宇,分別是金城鎮北門的北鎮廟,金寧鄉西浦頭靈濟宮,金湖鎮后壟保安廟、山外英武山岩、新塘天德府、尚義精忠萬古廟、小徑鏡山岩,金沙鎮則有陽宅會山寺、官澳龍鳳宮、田浦泰山廟、內洋景山宮,因此僅大金門島上就有27座廟宇奉祀大道公,由這項統計中可以看出保生大帝在金門民間普受信仰的程度。 (上)
-
小美人
「吃什麼醋,有什麼醋好吃的!」我不在意地說:「人家已經有了未婚夫,我只是被蒙在鼓裡不知情罷了。」 「既然大哥您看開了一切,本姑娘就奉陪到底了。」她興奮地說。 「不過大哥也得問問妳,妳到底有沒有男朋友?」 「你是裝糊塗,還是真的不知道?」 「憑妳林玲的美貌,如果沒有男朋友,那真是天大的笑話!」 「有什麼可笑的?」她反問我,而後笑著說:「你幫我留意一下,如果有較妥當的金門人,你就幫我做做媒吧。」 「此話當真?」我疑惑地。 「不過要有大哥您的才華,也要有大哥您的呆氣。」 「那妳就乾脆嫁給我算了,還要我做什麼鬼媒人。」我開玩笑地說。 「只怕你不敢要。」她笑著說。 「老調重彈,」我指著她,不客氣地說:「妳們這些千金小姐都不適合嫁給金門人。」 「為什麼?」她不解地問。 「聞到一點牛糞味,彷彿要妳的命似的,將來怎麼種田。」 「難道種田非要聞牛糞味嗎?」 「牛糞土是農田必備的肥料,少了它就別想收成。」我看看她,神秘地笑笑,「不過……。」我還未說完。 「不過什麼?」她搶著問。
-
柚花三月
6 「其實,姐好不容易才平靜的心湖,是不應該再激起漣漪的。只是,母親總放心不下姐,耽心她將來孤獨一輩子。好幾次拜託親朋好友,幫忙物色可以和姐匹配的對象。誰知道,所得到的答覆幾乎都是一樣。因為那件事發生後的效應,許多人家一聽說是徐家大小姐,竟二話不說地全給回絕了。」 「真沒頭腦想。這種事,怎能怪到寶珠身上?真叫人生氣。」爺爺憤憤的說。 「我看母親從此更耽憂了。那時,我還在軍中當約顧人員,剛好有位從台灣調來的同事。和藹可親,人緣相當不錯。我和他相處久了,覺得人還算可靠,又還沒結婚。有一天,我請幾位同事吃飯,特地也邀請他。吃完飯,同事陸續回去。他因為不勝酒力,父親看他有幾分醉意,當晚便留他在家中過夜。」 明珠想到當年的情景,和爺爺一樣,彷彿時間又回到了從前。 「第二天一早,沒想到我才剛起來,母親便歡喜地拉我出去。我們一起走到前院西側小門,半掩的門扉清楚地看到──他正和姐高興地談著。爺,他就是志祥。」 「噢,我想起來了。那也是三月天,柚花開得正繁盛的季節。」 「對。是柚子花淡淡的清香,吸引了早起的志祥,也讓志祥自然地走入姐的心中。現在想想,美麗浪漫的柚子花,好像和姐結下不解之緣似的。姐那數十年的人生歲月中,幾乎是年年守候在柚子花叢中。」 「後來,志祥告訴我──那晚,他的確是喝醉了。一整晚,睡得相當沉穩。也許是早睡的關係,第二天一大早他便醒了過來。他看我們都還在睡夢中,不方便吵醒我們,也不好意思不告而別。悶在屋內,陌生的小小斗室,怎悶得住一個大男人。因此,只好在大宅院內四處散步。不想,他居然遇見西側小門外,一大早去看柚子花的姐了………。」
-
我在小金的日子
那已是五年多前的事了,離開小金至今又匆匆過了數年,回首在那裡的點點滴滴,實在令人難忘,而重提往事,心中則又百感交集,因為那其間發生的種種,足以使我成長,使我體驗人情冷暖。 說來真奇,在這之前,我對所謂的「烈嶼」、「小金」全無概念,當第一年跟著眾人去考代課,幸運的可以有個暫時的工作時,我翩翩然的來到了小金,而更奇的是這一待,待了六年,後來當別人問:「你為什麼要離開」時,我總愛笑笑的答說「我應該要畢業了」,是的,是到了該踏上另一個里程碑的時候了,雖然是習慣那裡的生活,但早晚我要走上自己該走的路。 以校為家的日子結束了,這麼些年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捩點,在那裡,我真實的體會到別人無法替代的經驗。在教學上,我開始展開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他們伴我、我伴他們成長,是的,教學相長,而每年異動的人事,我無心的成了少數固定者,漸漸的,一年一年的輪替,我成了無名的班長,為每年來此走一遭的準老師做引領,我漸漸的在那裡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我後來花師進修的日子,這裡是我的三個家之一。 接了行政工作後,每學期的校外教學我是如此規劃的,一次走東半島,一次走西半島,而一步一腳印,我對小金的情感融入無形中加深了。東林,是我與日常生活最為貼近的地方,因為我得去那兒找我的糧食,而西宅、西路、后頭、羅厝、湖下則因為是學區,不得不常常造訪,九宮碼頭是我出入的地方,我常常是靠著雙腳踏實的走向它。 其實,我還常在放學後,騎著腳踏車遊走,在大小村莊間流連,有時會經過一片芋田,就和田間老牛打個招呼,小金的芋頭可是出名的,有時也到海邊撿拾「燒酒螺」,小小、小小的,多得很;偶爾來到烈女廟,請求王仙姑保佑諸事平安,而後來更知大金門南山的「仙姑廟」和這裡的淵源,而這二者還與表舅有關呢!再不然,就是下班後跟著一群來自大金的同學、學長、學弟妹騎車來到后頭、青岐、羅厝的卡拉OK去盡情高歌,說實話,他們都天生一副好嗓子,我自嘆不如也! 我時而早起,走過八達樓子,沿著小金有名的中央公路走,經過烈中、加油站,來到陽山,陽山,記憶中清楚的記得,我在小金的日子,見證過它的過去與現在,那小一號的「毋忘在莒」是新建的,而蔣經國先生依然笑笑的在哪兒供人拍照留念,我們還曾在那兒辦過隔宿露營呢!後來的我總愛爬上最高點,俯看整個小金門,彷彿一副「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勢,而那時總會有一股感覺,天地之大,我身為凡人到底何所求呢?不妨真誠的與自然同在吧! 在那段不算短的日子裡,記憶深深的除了與小學生的相處,再來就是與成人之間的互動,因為幾乎以校為家,因而必然的接下了晚上的成教班或補校的課,大人,不同於小孩,許多方面其實是難以改變的,但是其中不少人有感於時代造成的遺憾,所以那股求知慾挺讓人感動,雖然也不乏對自己的記憶極端沒有信心的人,說是「今天教,明天就忘」,我們年輕人都會這樣,何況是上了年紀的人呢?事實上,態度最是重要,而看到他們可以樂在其中,倒也是成就感之一吧! 因為曾經把小金當成了第二個家,因而對那裡的感情也特別濃,許多學生家長是熟得可以,常常是天南地北的聊,而即使不是家長,久了也算是朋友了吧!回到大金,常常遇到小金的家長、朋友,他們親切的邀我再回去小金玩,我自然的應「好」;真的回到小金,總是自然的走過,到現在我還不曾把自己當成是小金的過客呢!好特別的一段緣! 久而久之,我成了小金的小小導遊,同學帶朋友回家,自己的親朋好友來,我總是無可避免的引著他們來到我自認為可以好好一遊的景點,即使是生平第一次回到金門的自己的舅舅,我也不例外,事隔多年,他們依然懷念我這個嚮導喔!午餐,我喜歡帶他們來到「新大同」,不吃大魚大肉,我們吃點不一樣的、經濟實惠的,炒飯、炒麵、麵線湯,加點小菜,然後我會告訴老闆「夠我們幾個人吃」的,有經驗的他們總會煮得「不離譜」。 說起那店,最難忘的一次是:一個颱風夜,我們提早來到了學校,而常常我們是吃飽了再來的,那晚特別,我們是有些驚險的來,船始終搖搖晃晃的,即使走到了學校前的大馬路,也得花點力氣跨過那橫在路中的、攔腰折斷的大木麻黃,進入房間,天啊!滿滿的水,見到床下滿滿的是水這是頭一遭,於是開始動手「整理家園」,一番辛苦後決定慰勞一下自己,在那停電的夜晚,放下手邊的工作,我自告奮勇的來到西宅,因為那兒是難得的光明,我走進店裡,開口點了些水餃,說是要拿回學校享用,摸摸口袋,才知自己忘了帶錢,糗得很,不過也創下我生平第一次「賒帳」的記錄,事後再請小朋友拿回去還,這也得因為關係不錯才做得下吧! 船,始終是來往大小金間的唯一交通工具,雖然建不建金烈大橋始終沒個準,而說到現在連影子都未見到,倒是浮動碼頭先行建好了,也方便多了,幸運的我只坐過一次老式的船,以後就是復國號、浯江號了,也曾因颱風的擾亂而混入觀光客中坐上快輪,更曾坐上軍船,體驗有著不一樣身份的滋味,而現在偶然會見到太武輪出動,少數幾次見到機車騎士直接把機車牽上船,時代是改變了,以前手拿一張船票讓剪票員剪,一張用完再換一張,如今進步到用電子IC卡了,用前只要去儲值說可以用許久,真的不同以往!現在最不同的就是小三通,出入水頭碼頭的人多了起來,相形之下,也就複雜了起來。 雞飯,相信是不少人的最愛,或者是離開這個學校之後最為懷念的,即使事隔多年,曾經有人要我記得的話幫她帶一些回來,曾經有同事大言說要跟廚房阿姨學,學到功夫了沒有我不知道,不過能夠讓這麼多人嘴饞、想念,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每回到了村莊裡有熱鬧,廚房阿姨親手煮的硬是跟別人家的不同,常吃流水席的我們最為明智的抉擇是:先到她家吃飽了再說,尤其她常常會變出不同的花樣來。 在小金的日子,我除了代課,也因貴人的相助,我跟著走上了進修之路,每年寒、暑假,我總得自動的背起行囊,來到花蓮當學生,開啟了「狡兔三窟」的歲月,寫在這裡,我漸漸的感受到生活的極端充實,因為要代課、要進修、還要趕回來考試,再趕回去考試,常常笑稱自己是「空中飛人」,坐船、坐車、坐飛機,常常是數個小時前在某個地方,過幾個小時已到另一個地方,因為這一番努力,我才得以在後來有了穩定的「職業」! 在小金,發生在我身上的,我難忘,我見證過的,更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經歷,爸爸在我第一年代課的時候走了,我永生難忘;因為騎車和他人擦撞而心中始終一個陰影;學生好的表現讓我會心一笑,學生偏差行為在我努力之後效果不明顯而讓我想要退縮;我眼見一個生命的漸漸消逝,心生感嘆;我,想要記得應該記得的,我,想要忘記應該忘記的,可是,何其不易! 一次機會,我遇到了第二代的學生,她開口便問「老師,你為什麼後來不教我們了?」我竟呆了幾秒,然後用我那一貫在用的回答說「因為我也該畢業了!」是的,緣起於不知不覺中,而這段緣卻已深植心中!又到烈中研習,已上國中的學生和我說道:「老師,小時候我以為你很高!」已到一個階段的我不得不這樣回答:「是啊!我小時候也以為我們的老師很高!」師生能在一起,總是有緣哪! 當初決定離開,是不習慣了好一陣子,而我這算是悄悄的走嗎?也許吧!只是覺得該是走的時候了,不曾像其他的老師離開一個學校受到特別待遇,我反而是來得自然,走得輕鬆。曾經努力的,日後必會有所回應吧!猶如我常常聽到的「有空來小金門玩啊!來我們家坐坐啊!」 也許,別人對我這平凡人在小金到底多久了末曾在意,數字也只是表面上的罷了,真正經歷的是我,那九二一大地震的夜晚,我不是正躺在宿舍的床上,只覺得不尋常的床晃了晃,沒想到隔天竟是一次大得足以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天災。如果真是「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那麼小金在我的生活裡早已留下不可磨滅的一段!
-
香枝蚊命
先民把「香」的「枝」與「蚊」的「命」,組合成一句大家一聽就懂的俗語話,就生態而言,香的枝是細竹,是已枯死的植物;蚊的命是「活跳跳」既刁鑽又靈巧,且十足狡猾,常與人類糾纏不清的小精靈,儘管植物動物雖同是「物」,卻不同類,靜態動態亦不相融,但「生命力」的超級「脆弱」是共同的特徵。「香枝」輕折即斷,「蚊命」輕拍即亡,凡是經不起輕輕一擊,甚至遇風就倒的人和事,都是「香枝蚊命」形容,警示的範圍。對人,意含著無比的憐惜,對事有著非常直接的警告與提示。畢竟,承受不了衝擊與磨練,總是不可取,也是大家不樂見的。 如果有人的體型與體質像「香枝」那樣修長,而纖細孱弱,遇風搖晃不穩,一旦加上「臉有菜色」,親朋戚友見到,誰不會關心憐憫,探問究因,沒有聯想到「蚊命」的,恐怕少之又少,這一類型的人,與常人相較,「生命週期」顯然的必將受到嚴重的壓縮,除非能適時得到後天的「調理」與「補強」,否則「香枝蚊命」的宿命就成了他在這個世上沒有多少日子好過的「代名詞」。 以前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常常只憑肉眼對體型的觀察就直接地轉變為對體質健康與否的結論,是不太科學,也不太精準,現在醫學界研訂一則體型標準的計算公式: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公分)的平方,得數在二十三者就是標準身型,二十四者屬於稍胖,二十五者則是過胖,二十以下的就屬瘦子,「香枝蚊命」型的乖離過大,恐怕在十八左右。有的喜歡壯一點的,有的意愛較「瘦抽」的,在人「甲意」,無可厚非,但太肥與過瘦就不是常態了,會對健康造成影響是公認的。早時有幾句俚謠:「胸崁若樓梯(瘦到排骨露現),腹肚若水櫃(肥腫大肚,營養不良),兩枝腳若鼙鼓仔槌」。(又瘦又長,又僵又硬)就是非常不均衡的體型,都不是現在帥哥美女所追求的,於是「健身中心」「減肥診所」生意興旺,健身教練、減肥醫師、塑身業者紅到不行,有發大財的,有設分店的,有被綁架的,有跟女顧客去「車震」的。 健身、強身、減肥、塑身絕對是好事一件,一走偏鋒,抄歪路,急性速成,用錯方法,就不是好事,會傷到個人,也會污染社會。現在常見的減肥塑身,除藥物控制外,有整型、有手術(割胃、堵胃、塞胃),有減食,有禁食,有斷食(輔以飲楓葉糖漿),有抽脂、有放血、有蘋果餐、蔬菜餐、水煮蛋餐、瘦肉餐、肥肉餐、五穀雜糧餐、有減眠、有綁身的,真是多得像長長的,「功德榜」,五花八門與琳琅滿目尚不足以形容。追求健康、美麗、帥氣是共同的願望,也是時尚、是趨勢,縱然過火了一點,也是不足怪的。 太胖與太瘦都不是正常的現象,太胖減肥與太瘦增補也都是有點不得已的方法,醫生建議,減肥與增補都必須以決心與恆心順序漸進,持之不懈,欲速常常不達,有決心沒有恆心,五分鐘熱度,一曝十寒,是得不到效果的。醫生提醒:規律的生活、均衡的飲食與適量的運動是減肥與增補的三大良方,否則越減越肥,越補越虛,未得其益反受其害。這是不可不慎的。 最近從友人處獲贈「人生百歲不是夢」的小冊子,這是前幾年中國大陸「國家心臟血管病科研領導小組組長」洪紹光教授在中南海對中共中央領導階層以「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為題的講稿,全文近二萬字,儘是一些珍貴的醫學知識與保健常識,其中提到科學家對老年人要注意三個「半分鐘」與三個「半小時」,謹提供分享:第一個「半分鐘」是醒過來不要馬上起床,再躺「半分鐘」;坐起來又坐「半分鐘」;然後兩條腿垂在床沿又等「半分鐘」,有這三個「半分鐘」可以使腦不會缺血,血壓不會過低、心臟不會驟停,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猝死,心肌梗塞與腦中風。三個「半小時」是早上起來運動「半小時」,打打拳、跑步健走或其他適當的項目,但千萬不可勉強;其次是中午小睡「半小時」;三是傍晚六七點左右慢步「半小時」。以上看似簡單易做,不花錢也不費事,但實際卻很難做到,除非決心加恆心。 本文寫到一半,忽然新聞報導前法務部長「陳定南」先生得肺癌已在台大住院二個月,這位以「陳青天」聞世的「宜蘭經驗」締造者短小精幹,一向身材好,身體好,竟罹癌症,驚訝身體生命何其脆弱,此時此刻,何異「香枝蚊命」,令人惋歎再三。 高雄捷運的「泰勞」因為深感受到不合理的管理,不人道的待遇,不合法的剋扣,以「暴動」抗議的風波迄未平息,捷運工安紅燈連連,工程命運一度瀕「香枝蚊命」邊緣。 有關單位統計,每天平均有一百七十一對離婚,四個半人中就有一個「離婚者」,幾乎三分之一社會賴以穩定的家庭破碎,何嘗不是另一種「香枝蚊命」的現象。 新聞揭露,前中國鋼鐵公司董事長林文淵一年的「合法」收入(林文淵一再說是合法)是新台幣肆仟肆佰萬元,有人統計命運已經夠「香枝蚊命」的「喜憨兒」要連續不斷工作一百七十一年。上天啊,您真「不公」得沒有「天理」! 「香枝蚊命」對人與事,都是非「常態」、非「常理」、非「常道」,均衡、適當、適度、適中,不過之也無不及,溫溫地補強,漸漸地增固,總有身強體壯的一天。
-
柚花三月
爺爺語帶不平,憤憤地發出內心多年來的疑問。 「小地方就是如此。特別是以前的年代,大家彷彿閒著沒事做。總有一些人愛張家、李家的說長論短。」 「奇怪,那些人不怪那一晚的無情炮火,怎的如此胡亂打擊一個心靈遭受重創的女子呢?」 那可怕的一夜、那黑暗的一夜,是我永遠也無法忘記的。 如今,倖免於那一場大災難的我,依然是餘悸猶存。這兩種災難,不管是人為或來自大自然,都足以讓經歷過的人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像是徐家的一份子似的,不等明珠說完,我也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心中的不平。也許,是感染了幾許爺爺的憤怒。不,應該是自己的感情,已融入徐家這個大宅院了。 「的確。姐的心靈是受到嚴重的打擊。那個時候,姐雖不太說話,心中的苦總在她深鎖的雙眉中流露。還好,她也是個理智的人,母親耽心她想不開而做出不理智的事,並沒有發生。」 「五、六年的感情,不是說忘就忘得了的。不過,我看她後來的臉上,已慢慢有了笑容。可是,後來又怎麼會認識志祥呢?」 爺爺這時居然又提出另一個,他也不太了解的問題來。只是,這個問題又把我給困住了。 志祥?志祥是誰?他和徐大小姐又是什麼關係?我心中又一陣的納悶。看來,徐大小姐的故事還真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