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做個好媽咪的自信
常言道:「第一胎是照書養的。」在小翔誕生前,我看了許多育兒的書籍,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一定能做個好媽咪。可是孩子出生後,我才發現:擁有做個好媽咪的自信,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這不僅因為菜鳥媽咪缺乏經驗,也因為育兒方法沒有一定的準則。就拿我的經驗來說,每一個來家裡看小貝比的親戚或朋友,都會說出截然不同的意見;有人一來就趕緊把寶寶的棉被、及他身上的襁褓鬆開,說我給他包太多了,寶寶的額頭、脖子都冒汗了,這樣會長痱子;有的人卻驚異地說:我怎麼只給他穿了件內衣和紙尿褲,應該要多穿一件外衣、褲子,甚至還要戴帽子、手套及襪子,才不會著涼感冒。有的人認為應該儘量少帶嬰兒出門,以免受寒;有的人又說每天都要帶他出去走走,增強抵抗力。究竟是「保護」還是「訓練」對孩子的健康有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老一輩的人都認為寶寶一哭就抱會養成依賴的壞習慣,而且哭是一種運動,讓他哭一會兒無妨;這幾年的育兒理論卻都鼓勵母親儘快回應嬰兒的要求,以建立親子間的信賴關係,甚至認為時常得不到回應的嬰兒可能會變得表情呆滯,發展遲緩。上一代的人主張讓嬰兒和父母分房,以及近年來鼓勵父母與嬰兒同睡,也同樣是從「獨立性」或「親子關係」這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做考量;聽了前者,怕孩子變成不善表達的「自閉兒」;聽了後者,又怕孩子變成被寵壞的「磨娘精」。 又如:有的人認為應該多給嬰兒聲音上的刺激,如音樂吊鈴、搖鈴、CD等,以促進他聽覺的發展;有的人認為寶寶的耳朵還很脆弱,育嬰環境應該儘量保持安靜,避免有鈴聲的玩具,以免耳膜受損;市面上許多唯恐孩子「輸在起跑點」的書籍都說給嬰兒看書永遠不嫌早,甚至有人主張嬰兒剛出生時就可以在嬰兒床邊張貼單字卡;但小兒科的醫生則告訴我們嬰兒的視力還在發育,不應太早讓他看書,否則有近視或弱視之虞。聽了前者,怕孩子變成「四眼田雞」;聽了後者,又怕孩子沒有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將來成績「吊車尾」。總之,古今中外育兒的學說和經驗五花八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怪新手媽咪無所適從。 有時,連週遭的人都懷疑媽媽帶小孩的能力,這個媽媽就更難建立自信了。我曾遇過一個先生反對妻子留職停薪請育嬰假,不是因為經濟壓力,而是比較信任受過訓練的保姆的專業能力;也曾聽說一位媽媽得了「產後憂鬱症」,原因就是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母親的角色。但是對孩子來說,專業保姆真的會比親生媽媽強嗎?看看每隔一陣子就有保姆虐嬰的新聞報導,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老實說,我也曾受挫地自責自己真笨,請育嬰假有什麼用,說不定還不如保姆呢!但後來我想通了,參酌各方的意見,選擇最符合時代潮流、也最適合寶寶個性的方式去做,我也許不是最聰明的媽咪,但是對孩子來說,我是最愛他、最疼他的媽咪,這一點也有充分的自信。說也奇怪,有了這份自信後,帶起孩子就更快樂、更得心應手了;所以我覺得帶孩子並沒有絕對的標準,最重要的是母親的愛,以及「做個好母親的自信」。
-
黔桂山水逍遙行
廳內有個小販賣部,沒事看看,有賣織金洞的CD和簡介,大家看了一致行動,出來再來買,趕快去上不要錢又乾淨的洗手間,要不到洞內得走二個半小時至三個小時,原來不是一入廳就是洞,還得在外頭山路先走個五分鐘,下著毛毛雨中的遠山景緻也是美景值得觀看,有人就佇足捕捉鏡頭。 織金洞值不值得一遊觀賞,看著一路山壁上的石刻題字,就感受到織金洞的「大、奇、全」的特點,錢其琛題「遊過織金洞,方知溶洞奇,地下看世界,洞中有別天」,還另有一些題字什麼「洞中王」、「地下藝術寶庫」、「行星上一大奇觀」、「世界溶岩博物館」、「天下第一洞」、還有「此景聞說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遊」等高度評價,就知其景之壯美麗質。 一到織金洞口,我們幾個人尤其是海大爺跟其瑞,就覺得這洞口本來應該沒這麼大,為了因應觀光而加以開鑿,想必也是,我們沿著階梯而下,外面下雨,裡頭第一道洞口就從洞口上的石壁沖流下大水,大家忙打起傘,遮不時而來的天上水,看來不是「雙獅迎賓」先見客,而是織金洞口天上水,歡迎佳賓先洗禮,織金洞是從洞口進洞口出,出來時就成了「雄獅送客」,老伴還注意到進去踩的石塊是長方形,出來路線走的石塊是蓮花形狀,所以進出的遊客才不至於撞碰。 不知是洞深廣闊,還是我耳朵重聽,總覺得這位女解說員嘴裡好似含著糖,支支吾吾,含糊不清,馬媽媽也覺得她的普通話帶有較重的當地的腔調,反正她講我看,聽不懂買書看CD,如海大海說的溶洞看多了,也不知那一景是那一洞,畢竟鐘乳石的成長都是大同小異,只是景觀有大小及形成造型,如同佳佳及解說員說的,一景一物是憑著你的想像,所以「三分形象,七分想像」。也就是三分自然七分妝扮,而我們一路跟著解說小姐時,就覺得很深很長溶洞真的是加以人工開鑿,因為巧奪天工的美景,不在前半段是在更難登上的後半段。 雙獅迎賓廳裡頭的鐘乳石景,還可以想成雙獅戲蟾蜍,或井裡之蛙,蟾蜍望洞口有如朝日或望月,山頂上有一洞口,與入洞的大洞口透過陽光,宛如日月爭輝,又稱日月洞,再來是講經堂,是佛祖講經,群獅聽經,我看了半天也沒找著佛祖坐在那兒開堂說經,本以為佛根太淺,在解說員的手電筒巡照下,才望見佛祖高高在上,仰之彌高,像不像不敢妄言,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三座龐大鐘乳石豎之眼前,此乃福、祿、壽「三星聚會」,原來我們來到萬壽山,壽星宮雄闊空曠,高寬均在九十多米,走過九九峰,活上九十九,但想長壽還得孝順,因為「婆媳情深」在眼前,就兩塊一站一蹲的溶石相偕,來到萬壽山遊玩。 再來是望山湖,已不見湖水,被很多石塊填滿,佳佳說這本是條暗流,海大爺是個聰明人,覺得可能是施工不當,因為裡頭還在施工,走上走下已過一小時,解說員和佳佳一直說等會要走南天門,上上下下有二千多個階梯,如果覺得身體不適或腳力不行,可以從這兒走另一條路回洞口,馬伯伯因腳不能爬上爬下,有點累,就和馬媽媽跟佳佳先行回洞口休息,盛老闆夫婦在猶豫中,仍然堅持走全程看風景,雖然我的膝蓋也不適合爬上爬下,但不看美景心不死,只好硬撐充當好漢。 南天門我來了,如果是孫悟空就好了,一翻就上了天,爬著走著還真喘,好在不是一口氣的往上爬,因為南天門共有十八盤,二十八拐,四四八級石階,所以盤著拐著可以喘口氣,休息一下再上路,好在我們不怕爬石階,辛苦終於有了代價,因為織金洞最美的三個精華區水晶宮、靈霄殿、廣寒宮都在此地。 走上南天門才真的感受到「天下第一洞」的美稱,一步一奇觀,琳瑯滿目,看得我眼花撩亂,如同書上所述:「靈霄殿華美璀璨、輝煌壯觀,高度均在四十餘米,造型獨特和諧」,真是「造化天成」,而美麗的天上神女宮,更住著天仙美女,隱約著向著我們這些凡人拋著媚眼,不知是羨慕我們凡人的自由自在,還是炫耀著她們的不食人間煙火,再闖「廣寒宮」,尋找嫦娥仙子比較具有挑戰冒險的精神,這兒的造景實在是美不勝收,有大壁畫,綿延起伏,雄偉壯觀,氣勢恢宏,儼然是幅美麗的山水雕畫,長達二百零八米,還有奇特的「銀雨樹」,一層層如展開的蓮花座疊起來,煞是美麗,書中簡介「樹高十七米,根部直徑零點四二米,托盤直徑二點四米,葉片長一點一零米,葉片外突傾角等於四十五度,中部較粗,葉片長零點七零米,在蒸發作用較強的洞穴內,滲透水霧滴濺洒,再次結晶的開花狀方解石結晶體,舉世無雙,堪稱球寶」,還有那像天大王的「霸王盔」,書上敘述「由於滴水量,碳酸鈣濃度,溫度以及環保氣候的變化,滴水的盔形石筍上再次堆積形成戟狀石筍,它們的形態充分顯示了洞穴發育的階段」,可真唯妙唯肖,太美的奇景,我們每一對夫妻無不雙雙對對,雙宿雙飛的在此美景的鐘乳石岩下,和「石花鬥奇」,和「銀雨樹」爭艷合照,人民幣二十元,有燈光照明,總比用自個相機照得黑一團,不知照什麼來得有紀念價值。 走過「靈芝山」經過「寂靜的群山」,向「南極仙翁」揮揮手,走下四百多台階的北天門,離開了「天王府」,又來到了望山湖,碰到一群台灣遊客,在導遊和解說員的二千多石階的嚇唬,竟然止步走回頭路,我這種雞婆性一來,忍不住的叫他們一定要走「南天門」,美景全在那兒,可是他卻說走不動了,真替他們惋惜,功虧一簣,忍一下慢慢走就可以看見洞中之美之奇之大。 口渴了看了「葡萄園」,卻不能摘來吃,因為都是石葡萄,來到巨船旁明明寫的「延安頌」,歌頌老毛的紅太陽,卻因「鐵達尼」電影的賣座,這艘似巨船的大石,就被稱作「鐵達尼」號,應該是不沈的戰艦比較吉利。同景不同點觀看,很多剛繞過都成了另一景,什麼塔林石、龍虎門、倒掛霸王靴,看見一個六角井還有測量計,我視力不佳,請小妹們看一下幾度,洞內攝氏十六度,怪不得在大廳有個牌掛著十四度至二十二度,想必是說明洞內的溫差。 看著走著,大家都停下來聚精會神聽著解說,原來我們又來到一個全是琵琶的宮殿,所以稱做「琵琶宮」,在那兒,我呆頭呆腦也沒找到一把好琵琶,招治眼明手快的指著在那兒,原來是把「倒掛琵琶」,還真有九分像。(三)
-
黃果樹觀瀑記
貴州地處中國西南邊陲,過去以山多崎嶇,形成交通閉塞,偏遠隔閡而少開發,外界不易深入了解。貧脊,使它改變得少,保存原始野趣的本色,一塊謎一般的土地。「地無三里平」的窮山惡水造就了貴州特殊的地理景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形,其山巒綿延,溪流清澈;那奇岩異石、銀瀑飛泉構成神秘幽深、氣勢磅礡的奇景,而溶洞內的天地,更是令人稱奇。它是造物者送給看山玩水的人們,滿足觀奇驚嘆的匆匆禮物。這個觀光寶庫,何嘗不是當地人倚賴過好日子的軟山甜水。貴州的風土民情,是那種你愈深掘它才愈獲得遊賞之樂的佳地。貴州黃樹瀑布是中國最著名的瀑布,距貴陽約一百五十公里。沒機會見識巴西的伊瓜蘇及美、加的尼加拉兩大瀑,去看看黃樹,也可稱得上看過大瀑布了。觀貴陽火車站一派現代化建築,市容新舊交錯,氣象繁華昌盛;在群山環抱之中,公園處處,其山水之美,靈秀天成。我們搭乘客運,離開貴陽,進入郊區以後,房屋稀稀落落,人煙稀少,新開發貴黃公路上,極目所見,盡是重重疊疊的峰巒,山連山,谷套谷,山體連綿不絕,谷谷相接不斷,「地無三里平」真是極深刻貼切的寫照。沿途多美景,可見布依族依山傍水的石板房,苗族的吊腳樓,其獨特的民居建築風格無不表現出樸實深沉的民族情調。 中午,到黃樹風景區,我們接受當地三輪機車師傅兼地陪的建議,以人民幣一百元的代價包租他的車,先赴天星橋,觀各瀑布群,最後才欣賞大瀑布,這種由淺到深,漸入佳境,是理想的安排。從黃樹瀑布順流而下約六公里即是天星風景區,分別是天星盆景區、天星洞景區和水上石林區。它們相分又相聚,相似而又不似,都有自己獨具的匠心。白水河流到這裡,一改奔湧湍急的氣勢,舒緩地在岩石層中迂迴穿梭,時而歡騰跳躍,時而隱身石林中,它那入洞、出洞的激流,明流暗淌,似有若無,顯得神奇莫測。面對這些奇觀,誰都會驚訝、納悶;它們到底是怎樣來的? 景區的岩石呈現石灰岩岩溶地貌的特有形態,似怪石林立,突兀崢嶸、千姿百態、變化無窮為特徵。其生動奇異的形象,猶如莽莽森林,充滿原始魅力,被形象地稱為石林。進入天星盆景區,原始粗獷的岩石因自然風化侵蝕的影響,參差錯落的石峰,千奇百怪,令人遐想聯翩,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那岩石的色澤因濃淡不同,有的裸露黑褐的本色,雄渾蒼勁;有的顏色輕淡而纖巧,青翠清幽。峰間還披掛著郁郁蔥蔥的藤蔓,清澈的潺潺流水,顯示源頭活水的茂盛,造就了一片絕佳的天然盆景,完全是大自然一種無意間的創造結果。 一條深幽石磴小徑,穿行於石壁、石壕、石縫之中,曲曲彎彎,有如迷宮。人行其中,只能隨著導遊的指引迂迴前進。這裡,怪石成林,萬象畢呈,有看不盡的奇姿異態,移步便見勝境,轉折又有妙處,一步步、一點點向你舒展它的美色。你看「美女榕」那樹根由上迤邐而下,像一個剛出浴的裸體年輕女子,曲線玲瓏有致,含羞地交叉著雙手,遮掩著臉龐,簡直唯妙唯肖,一副欲語還羞的樣子。 走到洞景區內,又是另一番景象。洞內有無數石鐘乳、石幔,洞身曲折、蜿蜒迤邐,酷似一條串珠狀的地下畫廊。初入洞內,霎時涼意襲人,沁人心脾。岩洞有的地方必須穿過岩石,但岩石之間窄得僅容一人側身而過,有的則必須低身穿過,當進入較長的岩洞時,突然天光一暗,就如夜幕籠罩一般,只好摸黑而行。而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下,穿梭岩石中,就好像在玩捉迷藏,倒有一味尋幽探險的刺激感。在黑暗中,大家如臨深淵般地戒慎前進,此時卻隱約聽到來自地底深層嗡嗡的聲音,那是伏流的聲音。原來地面上的白水河穿過石灰岩地區,流入岩洞,便從地表消失,在地下流動。潛流在岩洞裡怎樣和束縛它的岩壁相拚搏,令人覺得難以想像。傾聽地心深處雄渾亢奮的轟鳴聲,是一刻不息的伏流,永不疲倦地猛烈撲打在岩壁上。退了,又進,退了,又進;縱使粉身碎骨,也絕不氣餒。激勵人心的呼喚,那是一種非凡的心靈體驗。 愈往裡走愈奇,正當山窮水盡疑無路時,路轉峰回,小路細細,在石林中若斷若續,活脫書法中的飛白,趣味橫生,令人不覺路走得長、走得遠,路上濕漉漉,常見的仙人掌、古藤、灌木、野草以至青苔,綠油油地點綴在冰冷的奇石上,展現的都是生命力的旺盛,令人嘖嘖稱奇。在巨大的仙人掌或古藤、奇石的夾道中下坡,在夾谷的石橋上觀賞不大卻有趣的瀑布,清泉瀑流之聲宛如激情的交響樂曲,似乎從耳鼓直灌心間,此時,可以說泉響景更幽了。 瀑布群中,形態最美的銀鏈墜潭瀑布,就是那隱身石林在伏流入口處冒出的一個地下瀑布,上面呈漏斗形,底部是槽狀溶潭,落差有十米。在潭沿面上有一張張下覆蓮葉似石坡面,河水在石坡面上均勻舖開、漫流,如銀鏈萬株輕輕抖動,翻花如雪,美不可言,特別是有陽光的日子,水面閃閃爍爍,叫人眼花撩亂。滿眼氤氳的水霧充盈在天地之間,把整個石谷籠得格外幽謐,格外有情調。 如果以「石上流水、水上有石、石上又有樹」來形容溪流瀑布迴繞的水上石林,是最貼切的讚辭。讓去過雲南看過路南石林的同伴,將它與路南石相較,論規模和氣勢都不及昆明的路南石林,路南石林以「峰」取勝,但它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天星景區的石林生長在水中,植被茂盛,終年保持常綠的基調。古藤、灌木、野草、仙人掌植根於岩縫石隙之間,斜刺著、橫倚著,抖擻著一樹婆娑的枝葉綠蔭,像是石林迎風展綠色的旗幟,像是石林凌空欲飛的翅膀,生機勃勃,形成水上奇觀,以「水」著稱。「石因水更奇,水因石更秀」,千百眼清冽的泉水從岩縫中噴湧而出的水柱,化為珍珠四溢,呈現一派水光瀲灩的情景,讓人嘆為觀止。這裡人跡罕至,遠離塵囂,沒有名山的熱鬧與繁華,但它並不感到冷落,並不感到寂寞。自萬古洪荒以來,水上的石林就堅定地、靜靜地存在著,它只是靜觀世上春秋演繹,人間冷暖相迭。任由植物攀爬或垂掛,它雖沈默無語,卻毫不吝惜的給予支撐,使其綠意盎然的生長、茁壯,如果說頑冥、固執和自在不變、不動搖的石林有生命,它將與它的德行同時留傳到迢遠的後世,讓人欽佩與謳歌。 在黃樹瀑布周圍,山巒重疊,急流飛瀉,風光秀麗宜人。由於地形起伏,河流曲折,流水溶蝕作用而形成許多激流險灘和瀑布群。其石灰岩地形變得支離破碎,河床像台階一樣,節節向下陡落,形成九級瀑布,這些瀑布千姿百態,或雄奇、或秀麗、或婉約,各具風采,都有可觀之處。 在黃樹瀑布西北方約八公里的壩陵河上,可以看到滴水潭瀑布,從直插雲天的雙峰峽口排空傾注而下,多級多層。有些地方只聞其聲,不見其形,難窺全貌,常能看的最下一級瀑布高一三○米,不論以整體或個體而言,滴水灘瀑布都是瀑布群最高的瀑布。 大瀑布下游二公里處,白水河的河床呈之字型流轉,其形如田螺,萬縷銀絲從螺背石灘上輕掛,激流迴旋,形成許多螺絲狀小瀑布,整個灘面逶迤長達三百餘公尺,水勢越大越壯觀,這就是著名螺絲灘瀑布,是一座業已崩潰的大瀑布殘體,最高處僅三公尺,屬季節性瀑布。由於附近有一電站,因蓄水發電,故在枯水期間該瀑近於斷流,景色全無。下游崖面梯田重疊,別具風光。在它附近有個村寨稱滑石哨,就位於公路下方的山坡上,一處典型的布依族村寨,寨名帶有濃烈的硝煙氣味。現整座寨子已無險可憑了,我們可以順著公路居高臨下遠觀村寨,這裡古樹茂密,濃蔭蔽日。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十分優雅,從外表看來村寨的選址相當用心,布依族活像是生活在一個石頭的世界之中,也完整地保存少數民族的人文生態景觀。 陡坡塘瀑布是瀑布群中頗具特色的一個天然壩型瀑布。高二十一米,頂寬一百零五米,是黃樹瀑布群中瀑面最寬的瀑布。瀑頂岩層平緩,河水在裂點迴旋,沖蝕成一個巨大溶潭,潭水沿鈣華灘壩外緣漫出跌下,成為瀑布。我們在瀑布底觀望,只見天和半月拱型瀑布連成一片,茫茫白水好似一座排山倒海的洪峰,氣勢恢宏。據說其後也有一個水濂洞,因沒人指點,錯過近在咫尺的入洞觀瀑機會,失之交臂而留下遺憾。當洪水到來之前,它會發出低沈的吼聲,讓人在恐懼之中又滿含敬畏之情,難怪會被稱為「吼瀑」。(上)
-
同安與金門的南音
美國加州大學音樂系教授、民族音樂博士葉娜女士,祖籍同安,從小生活在臺灣,她的博士論文是︽臺灣的南管:一種鮮為人知的中國古典音樂傳統︾。當她來到歷史文化名城泉州考察南音時,竟發出「來生來世我還想研究南音」的誓言。南音之無窮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她「集華夏古樂之精華,傳唐宋曲韻之神妙」,以其典雅優美,情韻深沉的藝術特色被譽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明珠」、「中華民族音樂之根」。根據學者研究考證,普遍認定南音起源於唐,形成於宋,這從南音使用的樂器,演奏的曲調都可以找到它們歷史的影子。譬比,南音所用的洞簫,因沿用唐初(約公元六二七年左右)製作的規格,故亦叫「唐簫」;因其長度為○‧六米,所以又稱「尺八」,十目九節,聲韻渾厚,清代詩人蘇曼殊流落日本時賦有「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春浙江潮」詩句,說明日本隨處可聞尺八簫聲。前幾年,日本還組團到「尺八的故鄉」泉州為之尋根。泉州南樂團王大浩(即拙內王二南堂弟)一把洞簫吹到英國、日本、菲律賓、新加坡等地,因而有「簫王」之稱。廈門南樂團吳世安一曲︽聽見杜鵑︾在馬來西亞「二十一世紀首屆國際華樂節」比賽中獲得民樂民間組公開賽金牌,可見中國的洞簫倍受世人青睞。再說琵琶,南音琵琶彈奏的姿勢為橫抱,這和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彈琵琶的姿態以及敦煌壁畫上的飛天造型、泉州開元寺內的飛天樂伎都十分相似,與豎抱的「北琶」有著明顯的差異。而二弦與魏晉的「奚琴」也有類似,從這些器物的遺製可以看出南音歷史之悠遠。再從演唱者姿勢和語言看,現在南音唱員也是手持拍板(即古代的「節」),基本保留著漢代︽相和歌︾「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演唱形式。鄉村大榕樹下,偶有愛好南曲的老漢,手持拍板(擊時三塊握在左手,兩塊握在右手),唱到盡興時搖頭晃腦,雙目微閉,脖子上的青筋暴跳,據說這才叫「哼大曲」。這種「大曲」,根據文獻記載,是唐光啟元年(公元八八五年),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兄弟率軍入閩時所帶來北方唐代的大曲,後來與閩南的民間音樂相融和而成南曲。五代清溪(安溪)縣令詹敦仁「萬灶貔貅(指軍隊)戈甲散,千家羅綺管弦鳴」的詩句,反映了泉州府地當時「時時可聞弦管聲,處處能見南音人」的盛況。而演唱南音至今仍用閩南話,閩南話保存著隋唐時代中原河洛(黃河、洛水)的官音,在臺灣也叫「河洛話」,被稱為「中原古語的活化石」。美籍華人、語言學家李芳桂認為:「研究︽詩經︾以前的語音必須依靠閩方言」。隨著中原漢人的南徙,原本中原通用的「官話」被偏安一隅的閩人保留至今。例如宋代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祗有香如故。」詞中的「雨」閩南話讀成「nou」,這樣就與「主」、「妒」、「故」同韻。因此,閩南話被錄製在美國一九七七年發射的「旅行者」宇宙飛船的銅製唱片上,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六十種語言之一。南音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指」是有詞有譜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譜」是無詞而有琵琶指法的器樂演奏譜;「曲」即散曲,有唱詞用來演唱。南曲使用的「工尺譜」也很特別,以×(尺字的俗寫)、工、六、士、一組成,依次代表宮、商、角、徵、羽,也就是1、2、3、5、6││C、D、E、G、A,現在除「南曲師」外,很少有人看得懂。南音使用的南曲管門是樂器分組的名稱,分有「上四管」和「下四管」兩大管門。上四管洞簫、二弦、琵琶、三弦和拍板;下四管(也稱十音)是:南噯(嗩吶)、琵琶、三弦、二弦、響盞、銅鈴、四寶、扁鼓、拍板、狗叫和木魚。以上所舉皆可作為南音是「中國音樂史上活化石」,之佐證。 同安古屬泉州府七縣地,又是「閩王」王審知率軍途經之處(今北辰山有崇祀王審知的忠惠廟)。王氏「事定千年無戰伐,時清萬戶有弦歌」(明‧蘇茂相︽登崇陽樓讀刺史王潮遺事詩︾)的治閩政績也必然惠及同安,因而歷史上的同安也是弦歌之地。明清時期同安的南音同樣活躍,到處也是「應聲而歌,合弦而奏」。明末清初,鄭成功的部將洪復(同安新店洪厝人)原本就是一名梨園戲伶,因擅演女角黃五娘、崔鶯鶯、王昭君而有「白鶴旦」之美稱,他演唱的「梨園腔」主旋律就是南音。馬巷桐梓村(塘仔頭)朱式開基祖陳福金是廈門禾山墩上社人,他於明代後期到馬巷教唱南曲,入贅塘仔頭某人家,娶後葉朱氏為妻,因有「朱皮陳骨」之說。這些民間譜牒中零星的記載可以窺視明末同安南音活動之一斑。至清末民初,同安南音仍盛唱不衰。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同安縣城開設「澄懷軒」曲館;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馬巷一陳姓商人創辦「碧月閣」曲館;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同安、安溪弦友在廈門共組「集安堂」。這些曲館成了同安南樂主要活動基地,而且名家輩出,代不乏人。同安南曲名師葉壬水(一八七○──?)曾領教過廈門「錦華閣」、「集安堂」及南洋群島一些曲館。他的弦友傳若理(一八七五─一九四○)著有︽韻雅新編︾四部,共有二十八門頭,二百七十八篇,其中大小八駿︽零落琴弦︾被作為傳統南音名曲收入菲律賓錦曲續集精選本。葉壬水的高徒洪德地(一九一三─一九八○)精通四管技藝,彈唱俱佳,被譽為同安南音四才子一,現在同安的「南曲師」洪作富、胡銘炮皆出其門下。馬巷南音也久負盛名,被稱為馬巷「三不入」之一(「三不入」指拳術、紡紗、南音三項都難打入馬巷)。「碧月閣」由名師吳坤老執教,辛亥革命前夕,馬巷舉辦泉州、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六縣市弦友大會唱,鳴鐘選優,馬巷唱員朱陽補、吳九仙聲情並茂,藝壓群芳。廈門南音界有許多是同安丙洲、石潯人,丙洲村全盛時設有六家南曲館,至今尚有少兒和老人兩支南樂演唱隊。石潯弦友吳在田唱工獨特,被南樂界稱為「曲虎」。後麝紀經畝(一八九九──一九八六)被譽為「南琶國手」、「南音泰斗」,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曾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臺灣等地執教。當今健在的張在我(新店東園人)創作了南音指、譜、二弦演奏法六十七集,他為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演出︽陳三五娘︾所作的曲榮獲中國(湖南)第四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音樂設計一等獎,他於一九九○年九月還應邀到臺北市板橋江之翠南音劇團授藝。現在同安地區還有新民鳳崗,西柯丙洲,新店歐厝、彭厝、後村、汪厝,大嶝東哉、陽塘以及馬巷鎮等業餘南音演唱隊。筆者在文化局長任上時,已故的新加坡湘靈音樂社社長丁馬成兩度率團到同安銀城與弦友共磋技藝。二○○○年元宵市,同安南音青年唱員林麗紅、鄭菁菁代表廈門市業餘南音愛好者參加第六屆中國泉州國際南音邀請賽均獲優秀演唱獎。二○○一年十月廈門市舉辦的第六屆南音唱腔比賽活動,同安派出八支南音代表隊參加,分別獲得兒童、少年、青年三個組的一等獎。近二、三年來,金門南樂社社長顏西林先生多次帶領金城、金沙、斗門的弦友來到同安銀安堂聯袂演唱南音。這些活動軌跡,都為同安的南音史寫下了嶄新的篇章。 金門原屬同安縣轄地,民間南音活動形式如出一轍。根據民國八十年增修︽金門縣志︾卷三記載:「民間歲時令節,業餘娛樂,多唱南管,每見村肆街巷,老少雜坐,引吭而歌,輕絃慢板,其樂陶陶。時或搭紮錦棚,登檯獻唱,聲音清越,通宵達旦。「金門南音據載盛於清代中葉,後浦許玉,能自譜新聲。古寧頭李森梅,自新店浦園(浦園與古寧頭李氏同為明代李容苗裔)延請名師課子,五子皆通樂理,季子勇民初受聘鼓浪嶼,後在後浦、浦邊、後沙等處設館授徒。同安與金門弦友,向來互學互教。新店浦南蔡實,馬巷許羨,大嶝桑滬(雙滬)許純,都先後到金門的後浦、瓊林、湖前等處傳授南音技藝。抗戰前金門有張洲源、邱九如兩位名師傅授南音,桃李遍金。據廈門研究南音學者郭茂樓先生介紹,新店汪厝郭乙茂應金門弦友邀請,到金門演示七天的指套,最後一晚演示一曲︽棉搭絮︾倒彈演奏,傾倒浯島聽眾。抗戰期間,金門古寧頭北山高甲戲班還到同安與有「十八擔油」身價的「烏鬼仔梅」同檯唱戲。這些都足以說明金門民眾歷來對南音情有獨鍾。 二○○一年五月,古老的中國昆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首批公佈為「人類口頭非質遺產代表作」項目名單,南音也引起福建的關注。二○○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廈門市媒體披露了廈門南音申報「世遺」的消息;同年七月十六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提出以「泉州南音」為名申報「人類口頭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向有「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的南音之鄉泉州造勢浩大,宣傳文章連篇累牘,各項申報工作緊鑼密鼓。今年中秋佳節,泉州市決定舉辦第七屆中國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同時邀請山西五台山青、黃廟音樂,西安城隍鼓樂,開封大調曲子板音等最有代表性的古樂參與舉辦中國古樂大會唱。泉州南樂團創作的南音作品︽深深海峽情︾(講述晉江圍頭灣雙燕姑娘與隔海金門阿強戀愛、結婚的故事)也入選中國第四屆曲藝節。廈門市南樂團、歌舞劇團創作表演的南音樂舞劇︽長恨歌︾(演繹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也於二○○二年七月獲得國家文化部頒發的「文華獎」,這些都是南音申報「世遺」的優秀「軟件」。應該說,從突出價值,文化淵源,社會作用,藝術水平,現存狀況等方面考量,南音具備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六個標準,而泉州的南音,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建設都比較到位。但不管是以「中國南音」、「福建南音」,還是「泉州南音」、「廈門南音」為名申報,都是振興南音的良好契機。倘若申報成功,南音就有了通行世界的金質名片,此乃國人之光,閩人之幸! 但也必須看到,南音的繼承和發展雖有碩果,但也有不盡人意之處。同安沒有政府扶持的南音社團,而業餘南音隊伍是處於自生自滅的窘況。他們面臨的困境是沒有經費,樂手老化,唱員乏人,聽眾流失,單靠社會熱心人士的資助和南音愛好者的無私奉獻畢竟有「不接一」之虞。鳳崗南樂社因有洪作富義務傳教,丙洲少兒南音隊還有國家農村兒童文化園為依托,後村南音隊得到台胞郭世元先生的資助,所以才有南樂新苗初露,但這些並非長遠之計。要使南音有長足的發展空間,還須切實地解決經費、陣地、隊伍、活動等問題。金門南音境況也差不多,「年來受新潮流影響,日趨時尚,南管漸感衰退,將作廣陵散矣!」(見民國八十年增修︽金門縣志︾卷三),金門的出路在於發展觀光業,而金門觀光業的賣點在於一個「古」字:古井、古大厝、古宮廟、古祠堂、古風獅爺、古民生器物、古民間慶典、古婚嫁禮俗:::山西的平遙和雲南的麗江以「古」的特色被列入「世遺」,如今是遊人如織,財源廣進,富甲一方。金門的「古南音」也應該成為觀光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南音原是宮廷音樂,所以古代入皇宮,現代進總統府,顯出其高雅的氣質。清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年)康熙皇帝六十壽典,身居相位的安溪湖頭人李光地薦送閩南五名南音妙手晉京演奏,龍顏大悅,賜封「御前清曲,五少芳賢」。一九九○年十一月,福建南音代表團(同安馬巷唱員鄭菁菁隨團)出訪菲律賓,被阿基諾總統(祖籍同安鴻漸)召進總統府演唱;一九九五年五月,同安丙洲農村兒童文化園南音演唱隊代表福建「農村娃」進北京中南海演唱︽盼團圓︾。南音還因為長於抒發鄉人思親,遊子懷鄉的思想感情,能讓人「聞鄉音而懷土,望明月而思親」,所以海外華人每當聽到南音時便會「何人不起故園情」,因而在異國他鄉組建南音社團。從康熙皇帝讚賞南音,到印尼東方音樂基金會南樂組的小女孩在工尺譜上注滿英文字母,用英語拼譯閩南話學唱南音,我們既為雅俗共賞的古南音擊節,更為這種被美國第一流作曲家啥遜端讚為「偉大的音樂」南音資源的流失而痛心疾首。南音就在我們身旁,我們何不做個澆花、護花、養花的園丁,讓這朵從深宮移植民間的「南音奇葩」開放得更加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