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金門憶往》金門鋼刀
提起金門鋼刀,大家都知道因為是使用砲彈的鋼材,所以特別的堅韌耐用,我在台灣工作的時候,提到自己是金門人,同事們除了想到貢糖和高粱酒,就是鋼刀了,至於這製造鋼刀的砲彈殼是怎麼來的,說起來與金門的戰爭史密切相關,金門在民國四十七年經歷了「八二三砲戰」,相繼又有「六一七」、「六一九」等諸役,一直到六十七年中共停止『單打雙不打』砲擊止,總共在金門發射了數十萬發的砲彈,這些龐大的廢砲彈後來成了金門製刀業的材料。 在戰爭的時候,由於我到台灣念書,所以避免了在戰場的恐怖經驗,但是對家鄉的情形是擔憂的,各種消息傳來,有說四處都成了焦土,人們流離失所,許多傷患得不到醫療,有人在田裏,被砲彈碎片波及受了重傷,另有人因為砲彈在附近炸開,聲響劇烈,連耳膜都被震破,因此聾了:::凡此種種,讓人焦慮牽掛不已。待到戰事稍停,都千方百計地詢問親人的下落,那時聽到家人平安,比什麼都讓人欣慰,而不幸的百姓傷亡,以及國軍的犧牲,則為這段烽火歲月留下了讓人遺憾的記憶。 其實,直到六十七年底中共完全停止砲彈攻擊前,金門人民與砲彈威脅共同生活了好幾年,砲彈攻擊的次數是逐漸少了,但是不能說就安全了,人們還是要隨時準備好躲入防空洞,倒楣的話家園還是會被炸到。那時的人因為看多聽多砲彈了,所以有一種現在的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的能力,那就是能藉由聽砲彈老遠飛來的聲音,判斷砲彈大約落在什麼地方,於是你會看到明明有砲彈飛來的聲響,幾個人卻依然談笑風生,問他就會說:「安啦!那是飛到別處去的。」而且果然如此,至於砲彈著陸點附近的人,早就逃散進防空洞中了,這是在戰爭下學會的本事,所以後期傷亡的人就少多了。 據統計,對金門僅一百五十餘平方公里之地,發射了四十七萬九千五百五十四發砲彈,其猛烈可想而知,這也就是為什麼製作金門鋼刀的廢砲彈,到現在還有材料。有一段時間,因為砲彈在田裏炸開的緣故,那土壤的成分被破壞,農作物都長不好,留下的廢砲彈,其實是很令農人氣惱的,後來有人用來製作鋼刀,可說是廢物利用,反而成了金門著名產業。那時收購廢砲彈的人,是以很廉價的價錢收購的,因為彼時,只把它看作廢鐵一般,現在,有名的金門鋼刀場,都要展示一些砲彈,好像寶貝一般,以自豪地證明自己的鋼刀是真正廢砲彈殼製作的,可不是普通的鐵打成的,這種現象,是為賺些零用錢,興沖沖地搬砲彈殼去賣的我們,想都沒想到的。 如今,金門鋼刀的名氣真的很大了,許多來金門的旅客,都會買鋼刀作為紀念品,送給親朋好友,或者慰勞在廚房的妻子,我聽老闆說,最受歡迎的是一套三把的組合:一把骨刀,專門切肉和大塊筋骨的;一把是菜刀,切各種蔬菜;另一把是水果刀,外形細長,用來切水果或點心。可以說包括了家庭用刀的基本類型和功能,而且配合觀光產業的發展,各商家在刀的設計,以及包裝上,都力求完善,所以送禮時能顯得十分美觀大方。另外,也有些經過特別設計加工的鋼刀,是值得典藏的,這是在政府輔導下的新發展,加入了文化的意涵,例如金合利的吳增棟,推出了「823紀念刀」,他將過去廢棄不用的銅彈帶,重新利用做成刀柄,另外刀面上有著彎曲線條的龍紋刀,則是從千層派不斷堆疊作法而來。這無疑使得本來的廚房工藝,發展成典藏的藝術品,既是創意,也帶來新的商機,引起了刀品收藏家的注意。 至於我使用金門鋼刀的感覺,認為買一把好的刀,真的勝過買幾把差的刀,兩年多了,刀鋒依然鋒利,切肉斷骨皆能得心應手,可見良好的品質,絕非浪得虛名,我見過一篇報導,馳名中外的金永利刀鋪的老闆表示:「只要拿起鋼刀往鋼材上砍去,若砍時火花四濺,砍後刀鋒仍完整無缺,且絲毫不起毛邊,即為一把上等的鋼刀。這可以作為一個選購的秘訣。」我自己是沒有試過,不過老闆對自己產品有如此自信,想必確實能如此了。 也許是盛名之累,近來有些台灣仿製的鋼刀,使用類似金門鋼刀的品牌名稱和包裝,但是由於是普通鋼鐵製成,品質上沒有金門鋼刀來得好,魚目難以混珠,那些仿製品,最後只落得更襯托出金門鋼刀不可取代的優越性。手握一把金門鋼刀,在滿意它的設計及功用之餘,讓我覺得歷史似有奇特的安排,怎麼想到一場劇烈的戰爭,使得本來不產鐵的金門,成了著名的鋼刀產業出產地,而社會文化的進步,又帶動鋼刀設計上的精緻化。然而這些畢竟是事在人為,我想也因為有了勤儉踏實的金門人,才能利用逆境,開創這特殊的產業文化吧。
-
灰塵的角色
日前,購一房屋,因一些事前未預知的緣故,迫使自己必需去面對諸如施工的細節等事務,亦是如此,方得以察覺到一事物的多面化,也讓自己的思考方式作個轉彎。 那日,師父們正要施工,所以前去與其作一番事前溝通,一進門就見滿地的灰塵,那幾日正是風大的日子,而房子尚未完工,當然門窗也未安裝,整屋子的狀況是可想而知的了,一邊捲起衣袖,一邊拿起掃把,心裡正在嘀咕「唉!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嘿!嘸通掃啦!::」耶!正不想掃的說,抬頭一看,竟是施工的師父在說話,基於尊重專業的緣故下,馬上乖乖的放下掃把,聽聽看人家怎麼說,師父看我一付認真求知的樣子(其實是想找一個偷懶的理由),遂繼續接著說「你不要小看這一層灰喔!今天還要抹壁,這正好可以保護你們家的地磚」哇!太神奇了!但是::::ㄟ::是為什麼呢?這下還真是引起我的好奇心囉!只見師父頗為讚賞我的好學似的接下去說「啊!水泥舖上時,加減會有一點水泥屑會掉下來,我們當然是會小心的啦!但是要是沒注意到或是要清理的話,這:::」「喔!所以灰塵現在是舖在地磚上的蠟,而且屆時要清洗的時候再一起連同屑屑清掉就好了」「對!你嘛省一擺工啊」師父點頭說道,似乎覺得孺子可教也! 其實,人似乎也是一樣的,常會被自己原有的認知、觀念所騙,以致忽略了最真實或最需要(有用)的一部份;這讓我想到我對我們家寶貝們的態度,在時空的轉換下,讓我有較多的時間去了解他們,這也讓我得以停下腳步注意聽到伊心底的話,而在我一廂情願的想要給得更多或作些安排的時候,似乎能靜下來想想寶貝們真的想要嗎?這對他以後的生活真的有所助益嗎?言至此,不禁想起在多年前,偶而在辦公室閒聊中,一位媽媽級的同事,語帶驕傲的說著她的寶貝,她說她的寶貝很聰明會自己選擇玩伴,身上穿著較髒的或流著鼻涕的小孩,他是不會跟人家玩的,再來又說到對於育兒場所的選擇,依然是一慣輕蔑的語氣,「我不會讓他們去安親班的,去到那啥沒學到,搞不好還學了一堆壞習慣呢!」這:::這:::也太嚴重了吧!其實,身為同樣的角色,我頗能認同一位母親的苦心。只是,在現今多變的世界中,孩子尚小的時候,大人能夠幫他隔離掉所有(或許吧可能吧)妳所認為的不好的一切,但...那以後呢?在他長大後,如果無可避免的必需面對不同類型的人、事的時候,那該怎麼辦呢?::?:::?ㄟ::::就當我杞人憂天好了。親愛的爹地媽咪們,好像是該想想的時候了喔!
-
南韓海印寺
探玄記四曰:「海印者,從喻為名,如修羅四兵列在空中,於大海中印現其像。菩薩定心猶如大海,應機現異,如彼兵像故。」 還源觀曰:「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像齊現,猶如大海由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像不現。」 八十華嚴經十四曰:「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 楞嚴經四曰:「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三藏法數三十九依宗鏡錄於海印三昧列十義。華嚴宗以此海印三昧為華嚴經所依之定。 華嚴經鈔二曰:「如說法華依無量義處三昧,說般若經依等持王三昧,說涅槃經依不動三昧,故說諸經,多依三昧,今說此經,依何三昧?即海印三昧。」 十無礙第四、依起無礙,佛雖寂用無心,然能依海印三昧之力,起無礙之用也。 ︽華嚴海印三昧論︾一卷,新羅明晶述。 ︽華嚴一乘十玄門︾一卷,唐杜順說,智儼撰。就海印三昧所現而分十門,明其玄旨者。 幾年前曾與金門縣書法學會前理事長,現潛心精研佛學,修真守寂的張奇才兄研討「海印」名相,我曾言及其名出華嚴。壬午年(二○○二)奇才兄撰︿海印三碑文稿﹀,書丹上石,勒諸貞,其一碑中有說:「::然海印者,華嚴之總定也,約喻大海之澄寂不動,印現萬象,猶如來之智海清淨湛然,眾生之心念根欲,皆印現於如來之三昧智中。」因他從善如流,特感欣慰,從此「海印」可證其真義,後人不迷。 韓國海印寺首建於西元802年(相當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歷今一千二百年,規制龐大,鎮寺之寶有大藏經刻版。樂山通遠仙翁隱修太武石室,得道降真,建寺於宋咸淳乙丑(二年,1265),名「太武巖寺」,至今歷七百四十年。南宋丘葵有︿題太武誼上人石室﹀詩,徵知金門自宋已成佛地。明末洪旭、盧若騰等倡修該寺,改稱「海印寺」。金門海印寺,當然無法與南韓海印寺比其悠久歷史,或比其規模與文物之寶,很遺憾作為一座金門最古老最有歷史的寺廟,金門海印寺只能算是金門一座民間俗常膜拜清修之廟,普羅大眾信仰之地。經過多次修建重翬,漸失去作為古蹟的風貌,一直無法列入國家級的古蹟資格,將來有機會重修應注意恢復他原有閩南式古風,時下金門很多古廟重建,怪手一出已面目全非,破壞古蹟,是功德一件嗎?全然無知於文化古蹟之保留。寺廟除了信仰,應該也是古建築藝術的殿堂,是重要文化傳承,有識之士應該要介入寺廟的管理,或聘請學有專長者為顧問,像三峽祖師廟,由美術系李梅樹教授主持修建,該寺將可流芳千秋。 所幸金門海印寺還出土幾尊泥塑十八羅漢,雖殘缺不堪,支離破碎,先代手藝彌足珍貴,幾年前還裝在紙箱,置放在鐘鼓樓裡,不知今日安在否?重要文物應該整理一番,找個地方陳列,如果這件事情都做不好,金門還有什麼文化可言?芸芸眾生,人心浮動,對政治已經沒有信心,不要再對宗教沒有信心,否則,豈是太武山海印寺一塊「安心石」所能心安! (下)
-
美女好漢在一班
我們高農班是金門中學復校後於民國五十一年增設招生的,剛開班有四十位同學,可惜三年後畢業僅剩不到三十位,女生僅三位,李刊治沒畢業就輟學嫁人,現為縣立醫院牙科護士。陳無艷、黃惠英嬌小標緻,是班寶也是校花,曾任縣農會四健會指導員,後來分別當選為鎮民代表及縣議員為民喉舌。蔡金傳、蔡樹銘保送政工幹校步上軍旅。班長李錫民曾任縣商會、華僑協會理事長。何金藩最用功,與倪國源、吳東火分別任職農、漁會。長人蓋仙李孝泉是班上開心果,與許丕林出任農木水利科及地政局。楊振榮運動體育最傲人,與多才多藝最受師長器重的黃金魁、歐陽金育、陳世耀、楊天貺、陳尚樹等轉執教鞭作育英才。大帥哥薛黎明、李錫勇與我分在高職高中國中服務。歐陽有黨從縣黨部服務退休。李增銅、翁贊成、翁炳錄擔任電力公司課長等要職。楊武都、胡錫載在農試所發揮所學。翁炳泰在林務所貢獻專長。陳朝經榮任台北市教育局督學。楊誠發、莊長壽則在土木業努力耕耘。李松谷、王朝繼、陳篤銘、許根榜則赴台從事各行各業,陳森城也調台北縣地政局。許贊興在台灣警界為民褓姆。不管同學們在那裡發跡,這班的美女好漢都各自擁有一片天地,但是不要忘了曾經辛勤諄諄教誨的導師任德雄老師、蔡永堅老師、軍訓教官齊國良少校。(本照片攝於五十四年畢業前夕師生留影)
-
蘭湖
蘭,花中王者,嬌豔欲滴,芬芳淡雅,出眾脫俗;隱居深山,如幽谷中閃亮之明珠。 金門的蘭湖,湖如其名,湖雖不大,卻清靜深幽,秀麗雅緻。 蘭湖是金門眾多湖泊中最令我喜愛的一個地方,我與蘭湖的初遇在相當不經意的情況下發生。當兵時部隊難得放上一次全天假,這天的假期我重遊金城,我在同年的春節假期到過金城,其中數量眾多而彼此緊鄰的閩南聚落群頗似民初的市鎮風情,這點特色很吸引我,使我有再訪此地的意願。然而一天的時間逛金城綽綽有餘,其餘的時間我便轉到小徑,為了一睹有著孤臣孽子傳說色彩的魯王墓。 只是魯王墓座落於防衛部的營區範圍,防衛部的原則是除了魯王的生日外,一概不對外開放,在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下,我毫無目標地在小徑街道閒逛,穿過幾戶人家之後,一個不算大的湖泊映入眼簾,湖旁綠樹成蔭,遠方陪襯著一座小山丘,旁邊一個大石碑清楚寫著「蘭湖」兩個大紅字,這個湖泊,應該說是個大池塘吧,寧靜優雅,帶著點點的嬌嫩,好像一個害羞的小村姑,十分惹人憐愛,湖畔的蘭亭有人垂釣,有人泡茶,氣氛安祥而閒散。 民國八十八年再訪蘭湖,這麼美麗的地方在開發的狂潮中並未能倖免,拓寬的柏油路逼近湖畔,新設置的採礦工廠清光週遭的樹木,山坡上光禿禿的,而那塊「蘭湖」的大石碑則被荒煙漫草所掩蓋,整個景緻如同廢墟一般;看到這樣的蘭湖,是多麼的淒涼,多叫人心痛啊! 近兩年,蘭湖容貌再變,湖水遭抽乾,怪手駛進湖底開挖,據聞是因蘭湖終年不竭,為增加民生用水的儲水量,故將湖底挖深。姑且不論湖水不乾之奧祕。蘭湖秀麗之景緻已全然不存,金門地區水資源開發雖然孔急,然很多資源及特色一旦失去就難再找回,衡量得失,開發之前豈能不慎?!
-
《浯島念真情》美麗的錯誤─保育類留鳥「環頸雉」的故事
金門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留鳥「環頸雉」,據說,原是有一位養雞協會的理事長,因為看中其市場發展潛力雄厚,因此引進飼養,但隨後實際上,卻發現其肉質並不受金門一般民眾的歡迎,市場買氣不旺,甚至引不起民眾的購買慾望,最後只好野放山林。 野放之後的環頸雉,卻意外的非常適應金門的田野生活,並且繁殖情形非常好,金門於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解除戒嚴,旋即於八十二年二月七日開放觀光,滿山遍野的環頸雉,成了最美麗的觀光資源,尤其各地的鳥友已把金門當成賞鳥的最佳地點,大家都說野放環頸雉,在金門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因為金門旱地多,農友除了耕種高粱、小麥之外,同時也種地瓜,環頸雉是屬於雜食性的鳥類,所以生活在金門的田野,除了有寬廣的空間,同時食物亦極為豐富。 根據中國野鳥圖鑑的資料說明,環頸雉,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雄鳥,前額及嘴基黑色,頭頂橄欖褐色,眉線白色,眼周裸皮紅色,耳羽黑色具金屬藍光澤,羽端方形。頸部黑色,有綠、紫色金屬光澤,其下方有一前頸處中斷的白色頸環。上背羽色白色,有黑褐色羽軸及V字形黑色羽緣,且羽緣外有金黃色寬邊。下背及腰灰藍色,有黃、黑和深藍相間的短橫斑,腰側叢生栗黃色髮狀羽。肩羽褐色上有白斑,翼羽灰色,羽緣綠色。胸紫紅色,上有黑斑,兩脅淡黃色,有大黑斑,腹暗褐色,尾下覆羽栗紅色,中央尾羽特長,黃灰色且上有多條黑褐色橫帶。雌鳥:體色為褐色,具雜斑,喉灰色,胸及腹部棕褐色有黑竭斑,我國有十九個亞種,其體型、羽色、頸環呈地理上梯度變異,大致從中國西南部向東,向北呈體型變大,羽色變淡,白色頸環從無到有且逐漸變寬。但南山亞種、青海亞種雖在北方,卻無頸環。一般棲於平地至海拔3000公尺以上。繁殖期在地面以枯葉築巢,卵灰棕色,已知能在斑翅山鶉巢內寄生產卵,本種在大陸為不普遍留鳥,但在金門卻是容易觀察的留鳥。 因為雌雄鳥羽色差別極大,雌鳥羽色整體說來極為樸素,雄鳥則羽色鮮艷、繽紛,在田野間奔走,常常讓人有驚艷的感覺,所以,如果有時間,不妨多多走向金門的田野,相信一定會有特別的收穫,有時如果是開車的朋友,不要下車,就把車停在馬路邊,靜靜的觀察,最好帶著望遠鏡,透過望遠鏡,可以清楚的欣賞到牠豐富的羽色,和生動有趣的生態行為,看牠如何在田野中翻找食物?有時可以看見一公一母結伴生活,有時會看見二隻雄鳥一隻雌鳥在一起,那可能就有一場爭風吃醋的好戲可觀賞了,如果是在繁殖季後,雛鳥出來了,便會同看見母鳥帶著雛鳥出來覓食,所以不見的季節可以看見環頸雉不同的生活景觀,一般來說,當環頸雉受到干擾,牠通常會疾走,除非很緊急,會衝起急飛,但很快在另一處田野間藏入灌叢裡。 據說,在春天的繁殖期,雄雉天剛亮就「歌│歌│」鳴叫,十分清脆。我家大嫂種了一些地瓜,她觀察細微的發現,如果聽到「歌│歌│歌│」的鳴叫聲,那準是環頸雉來田裡偷挖地瓜了,原來我們家的地瓜是和環頸雉共享的。 環頸雉一般營巢於草叢間的地面凹陷處,由雌鳥抱卵育雛。其主食是野生植物之果實、種籽、嫩芽、幼葉、榖類以及昆蟲,金門旱田裡有許多農家種了地瓜,所以,對環頸雉來說這裡提供牠豐富的食物,對牠來說是一處甜美的家園,會生活得很快樂。 喜愛金門的好朋友政蜂,寄來他得意的作品,在田野間拍到的環頸雉,他說是今(九十三)年三月十六日第一次開車拍鳥,因為原來他是機車族,所以,那時通常都帶偽裝帳拍鳥,最近他買車,所以可以帶著拍攝器材,躲在車裡好好的拍鳥,因為他發現鳥對車子的警戒性比對偽裝帳還要低,所以他過癮的足足拍了一捲底片,他是因為當兵時部隊在金門,加上認識了許多金門的好朋友,所以當考上公務人員考試之後,便設法請調來金門服務,讓他圓了一個熱愛金門的美夢。 因為他對金門這一塊土地的喜愛,所以,他自然也知道金門「美麗的錯誤」環頸雉的故事和生態,並且了解環頸雉在金門全島的繁衍,卻反而保存了台灣特有亞種的命脈。 他的車走過金門空曠的田野,在金門廢棄的西洪機場初次驚艷,環頸雉在跑道上漫步,看見車子來了還是自然的躲進草叢裡,後來在多年國小旁的農田,飽滿的小麥田,麥穗昂揚的在風中輕歌,政蜂卻也聽到環頸雉此起彼落的鳴叫聲,而且因為正值繁殖季,可以看見許多雄鳥和雌鳥豐富、親密的生態行為,讓他大呼過癮! 金門的田野,成了環頸雉美麗的生活空間,不論在田間在荒野,在綠油油的麥浪中,如果,你讓自己走向這一片大自然,相信一定會有美麗的相遇,你可以選擇安靜的分享環頸雉的悠閒、自得,更可以選擇結交這樣一位獨特的鳥朋友,認識牠快樂的生活旋律,朋友們,如果你在金門,那麼不要錯過這個春天,來踏青吧!如果你不在金門,那麼歡迎來金門,讓金門彩繪你的生命!
-
《清明懷想曲》源遠流長話清明
當學生時,很喜歡過清明節,因為清明前後有好多天的春假,兒童節發的糖果包,特別招待兒童們看的免費電影,掃墓、祭祖、吃、喝、玩、樂,腦袋中裝的盡是美好的回憶。 吃春捲,幾乎是每一家戶在清明時節的必備菜餚,路過金城石牌坊,看到排隊購買春捲皮的人潮,就想起小時候家裡製春捲皮的種種往事。父親是製春捲皮的好手,麵糰在他手上就像在耍玩,又似在變魔術,我們家製的春捲皮,又Q又薄,村裡的人都爭著排隊購買;叔叔和我們經常要協助趕和麵糰及將煎盤中的皮翻面、堆疊。麵糰是將麵粉和水放入石製樁臼裏,然後以木杵不停的攪拌,直到看起來亮亮QQ的,才算完成。春捲皮除了包菜外,祖母、母親也經常買些麻荖、花生荖,貢糖之類,一來可當拜拜祭品,拜完後還可讓我們包著當點心吃,每年的清明就這樣,老老少少,忙的不亦樂乎。 宗族裡的清明祭典是從一早就開始,八點多鐘,村裡的長輩們即呼豁著大家往榜林圓環附近的開基祖墓前進,而輪到「作頭」者,當天要準備「牲禮」、金箔、墓紙、豆沙包等,到祖墓前祭拜,拔草、掛墓紙,整理好了墓園,宣讀祭文,全體老少一齊向祖先跪拜叩首,然後將祭拜過的豆沙包分給小朋友吃,在五、六十年代,每個家庭都不是很富裕,分到幾個豆沙包吃,曾讓我們雀躍津津,漸長,才了解此項設計的目的,慎終追遠,孝道綿傳,以及知道祖墓所在等等,才是最重要的。拜完了開基祖,大夥又轉往後盤山的「祖婆」墓園,長輩們說:此地是「祖婆」的嫁妝,風水奇佳,方能繁衍整個家族人丁。 村莊在金門來說,算是蠻大的,區分為頂堡東、頂堡西,下堡東、下堡西,各角落再分支派(或稱「角柱」),並都建有角落(柱)宗祠,在每年清明及冬至,分區輪流「作頭」、「吃頭」、祭祖、拜拜,所謂「作頭」,也就是辦桌、作東,請宗親族人吃飯,藉以連絡感情,商討族務。「作頭」有單獨一人作,有兩、三人合「作」,有結婚後才能參加,有需滿十六歲,也有只要是男丁都可參加的例子,端看各村莊、角落的習俗。我們家這支派,是採單獨輪流方式,結婚後開始排班,謂之「新婚頭」,早年,經濟相當拮据,結婚、娶媳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當年若沒有剛結婚的「新婚頭」可輪時,年長而未娶媳婦者需再輪「作」一次,叫「作『老』頭」,父親曾告訴我們:古早時結婚,新娘子那一方要聘金,又要送數「擔」(百斤)豬肉,自家還要宴客,窮苦人家往往要四處借貸,再加上馬上要面臨「作頭」的花費,新郎新娘為還債而拚死拚活的工作,據說:曾有還不出錢,而走上絕路的情事發生,那像現在,結婚後還得排很久,才輪得到「作頭」,弟弟結婚已近五年,兒子也三歲了,日前還來電問說:何時輪到渠「作頭」? 「作頭」辦桌,有自己作菜,也有聘請「總舖師」或「館贊」的。最早時,還規定:每位「作頭」者,要為每位「吃頭」的人準備一定重量的豬肉,全(整隻)雞、全魚(部分村莊,魚要蒸過,冷切後,將肉剝成塊狀),而且還要用「稱仔」稱,量不夠,讓人吃不飽,是很沒面子的,為此而有賣地、賣兒女等撐面子的情事發生。傳說中,某村莊的一戶貧苦人家,出不起整條的魚上桌,族人不肯離開,後來,主人出面說明:「已經出了『鮸』(免)魚!」大夥才悻悻散去,這個習俗也因此廢除。而今,大部分家庭,生活都已改善,辦桌大都採外燴方式,「吃頭」純粹是見見面,聯絡感情,餐桌上,大家會關心,今年的「嬰仔酒」有幾罐(打)?原來宗族裡的不成文規定:前一年,家裡有出生「男丁」者,清明節當天,要準備「牲禮」、酒,到開基祖、村莊東郊祖墓前及宗祠內祭拜,拜過的酒須拿到餐桌上請大家喝,不論是啤酒或高粱,數量越多,表示「出丁」越眾。「吃頭」同時,還要確定何時「作頭」者要召集族人和小朋友們去為「支派」的祖先掛墓紙?為了鼓勵小朋友的參與,近幾年的「作頭」者,都會花腦筋準備小朋友喜歡的食品、文具等,讓他們每年都不會忘了要來幫祖先掃墓。父親還曾說過:以前,「吃頭」者都會酌收四兩到半斤豬肉的錢,用以減輕「作頭」者的負擔,而今,這習俗已沒了,僅在清明節時,每人收些墓紙錢,以購買各式祭品、金箔等,把掃墓的祭典,辦的熱鬧些。餐會結束時,家裡有未滿十六歲的男丁,每人還會分到一個紅色的「嬰仔龜粿」,輪到冬至「作頭」者,則有一份「過『頭』龜」,表示下一回輪到你辦桌了!這就是我們族裡的清明節。 年年此日,我都會挪出時間投入盛會,同時也鼓勵子女們熱心參加,畢竟看到不經常見面的族人,有從台灣各地趕回來的,還有分散在金門每個角落的,大家齊聚一堂,談天說地,不管是祭祖,抑是吃飯、喝酒,都是件很快樂的事!弟弟在台灣工作,無法每年清明時節返金,日前在電話中,他告訴我:已決定明年要請幾天休假,帶侄兒返鄉分享豆沙包,還有「嬰仔龜粿」的滋味!
-
南韓海印寺
一九九五年韓國海印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由於在南韓海印寺的藏經閣裡,存放著三藏木刻印版八萬一千三百四十塊,極為珍貴。木刻版印刷術是中國最早的偉大發明,但沒完善保留像韓國有如此龐大數量,並且是最古老,最完整的漢字木刻版,這是一部非常精緻龐大,長時間集合多人心血的偉大傑作。 海印寺和昌慶苑,是高麗三藏印版的收藏地,藏有摩顆衍那佛教最廣博的教規。海印寺在南韓大丘以西,釜山、馬山之西北,位於伽亞國家公園內的佛教寺廟,至今還有二五○個和尚與尼姑。高麗國彫刻之大藏經,又稱麗藏,高麗本,麗本或鮮本。高麗藏經,前後凡刻有三套: 一、顯宗二年,為退契丹兵之難,發願而刻。據義天之諸宗教藏雕印疏所言,為五千軸,藏於符仁寺,高宗二十年(一二三二),為蒙兵所焚。 二、為文宗朝所刻,雕造之年次不詳。據諸宗教藏雕印疏言「文考乃鐫千萬頌之契經。」又寄日本諸法師求教藏疏言「其開元釋教錄,智昇所撰。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圓照所撰。兩本所收之經律論等,洎大宋新翻之經論,總六千來卷,並已雕鏤施行。」 三、高宗二十四年,為退蒙兵祈願而刻。高宗之版本,花十六年而刻成,即今朝鮮海印寺所藏之經版。 將近十二個世紀,海印寺這個「海洋印章的寺廟」,一直遠離海濱,坐落在伽山的山林間。第一次奇蹟,當時國王求助於隱居在此的兩個和尚,為王后蘇特拉斯治療腫瘤,和尚繫一根線在王后身上,把另一端繫在一棵樹上,二僧整夜在病榻旁誦念經文,第二天清晨,奇蹟似的王后痊癒了,而那棵樹卻枯萎了。另一樁奇蹟,那就是高麗三藏印版,用樺木製成的印版,印版的兩面,都用反向的漢字雕成佛經,一面有三二二個字,每一塊則有六四四個字,再乘以八一三四○塊,總共是五千二百三十八萬二千九百六十個字。 這件千年之作,開始取材時,為了使木板不變形及為了保存久遠,原木在海水裡浸放三年時間,然後鋸成同樣大小的木板,再用海水煮沸,接著小心地將它晾乾,最後把木板表面刨光,用漢字在木板上寫上經文,最後才用刀刻字。據說每位雕刻僧匠,在刻字前,都要先虔誠禮佛一番。由於日本海盜騷擾高麗頻繁,沿海極不安寧,十四世紀末將這些印版遷藏內地,每人頭頂一塊印版,由尼姑幫忙搬遷。寺廟經七次回祿之災,但藏經閣卻安然無恙,在朝鮮戰爭期間,佛經雕版也倖免於難,因此高麗的三藏,佛教教義、僧侶紀律和哲學研究,最古老與最完善的保存在遠東。 「海印寺」西洋人英文直譯成「海洋印章的寺廟」,此類名詞最好翻音即可,難於譯意,直譯與真意相去甚遠,因其義有點深奧冗長。就像明代洪受︽滄海紀遺︾,把「海印」解釋成:「:::近觀之,則群石團結若兜鍪狀,故以太武名。其紛糾縈紆若印章篆刻,亦謂之海印。」意思是說,山石集結像武將甲冑盔鍪,所以取名太武山:巖石的排列,蜿蜒迴轉如刻印章的篆字,故叫做海印巖,又有「仙人倒地臥不起」之說,因此又稱為仙山海印巖,這也是直接從字面所作的解釋,望文生義,有待商榷,原本「海印」出現在華嚴經、楞嚴經等,是從佛經中取來的。在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中便可找出數條「海印」釋義出處: 佛所得之三昧名,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 大集經十五曰:「譬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象。以是故,為大海印。」(譬喻)大海之水面印現森羅萬象。以譬菩薩之三昧含藏一切諸法,是名海印三昧。菩薩亦復如是,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別一切眾生心行,於一切法門皆得慧明,是為菩薩得海印三昧。」 寶積經二十五曰:「如大海,一切眾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復如是,故名海印。」 (上)
-
蒲仲強的旋風
旅美長跑小將蒲仲強偕同父母及親人,應政府之邀返國訪問,在國防部安排下於民國六十七年七月十三日抵金作示範表演,受到金門軍民的熱烈歡迎。 蒲小將抵金後稍事休息,即到太武山玉章路口,斯時各中小學的長跑選手代表、少棒隊員、兩棲偵察隊隊員等五百餘人已經等候多時,準備陪同蒲小將一同跑下山。一聲令下,蒲小將毫不客氣,一馬當先,快速向前飛奔,三分鐘過後陪跑群已紛紛落後,經太武公園、國父銅像、無愧亭,直達終點中央公路開瑄國校的十字路口,全程三千五百公尺,蒲仲強以十分三十秒率先抵達,名將小試,畢竟不凡。 蒲仲強一行隨後在金防部政戰部主任林榮祖將軍及縣長石政求將軍等人引導下參觀金門的風景名勝及軍經建設,為此行劃下完美句點,亦為金門體壇留下佳話。
-
詩作兩帖
(一)心情 很小的童年是一張白紙 塗塗抹抹折成會飛的羽箭 穿過我們曾經不捨的豐碩笑聲 並且以兼程速度記載漸漸老去心情 轉眼青春臉龐就佈滿歲月遺址 黃昏以及時間的眼睛不斷灼傷畏縮的奔逃 如同傾斜滅去的遠遠陌生 在脫軌的夢土驚醒漂流 又彷彿很遠很遠冰封迴響的一片喘息 眺望方向不變的南方暗啞燕尾 編纂過往人生裊裊煙塵風雲 站在熱乎乎結實蒼茫的土地疆界 找到兩袖霜雪瘦伶伶的歸路 呼吸母親全身而退的苦難天空 親親這久遠荒蕪淚眼牽繞的盈盈相依 (二)因為孤獨 寂瘦挖空的夜 滲水雪慕火光。淋了心 我一無所有的遠方 小小的想念。日月濕痛 您嘯嘯風雨吟哦的身後。有病 而我涉水無岸的溺失。忘了釀月的苦 這年年盈盈滿滿宜室探路的撩撥 星星是仰望失意天穹的淚水。怯怯難行 煙塵和歸途同時漫生纏繞今生錯誤 驚蟄。世事退回一切鏡花樓台無常 誰識春雨。十二月被迫養餵的江湖 藏藏躲躲敲著身體繽紛絕句 灼騰。獨獨擎起失眠拂面燈火 撫慰露宿紅塵放逐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