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廣讀雜書以文會友--訪金中國文老師王先正
王先正老師出身金門傳統嚴父慈母的家庭。「823砲戰後,我四、五歲時,母親帶著子女遷臺避難,輾轉搬遷,有一陣子住在中和的『金門新村』,從事公務的父親繼續留在金門工作。」 不識字的王母,既要辛苦持家,又要管教孩子,心力難免不足。因此,童年的先正,經常跟隨著大他九歲的大哥打籃球、看漫畫書,荒於課業。幸好長姐如母,賢慧顧家,引導弟妹們努力向上。 在金門的王父儘管很關心孩子們的健康、課業,但鞭長莫及,因工作忙碌,距在台家人遙遠,只能靠著書信督促孩子、勸勉孩子,但效果有限。 「民國56年,我被父親叫回金門就近管教,住在金城模範街的縣府宿舍,重讀金城國中初一。這一年,嚴格課子的父親每天督促我日日晨讀於東門精神堡壘附近,課業日進。」 國中二年級,少年先正又回到臺北母親和大姐的身邊,讀北市雙園國中初二,同班同學有不少是北市各校的退、轉學生,先正擔任班級幹部,學習如何領導。初三,王父終於調職臺北,在他的督導下,先正課業稍有進步,但高中聯考仍失利,讀強恕高中一年級的前段班。高二轉學天主教范普厚神父創辦的光仁高中。(1970~1980年,范神父移住金門十年,為金門金城天主堂本堂神父。)教會的光仁高中師資陣容堅強,師長們學識佳,愛心足,同學亦多品學兼優之輩。先正在這樣的校園氛圍裡,力圖上進,為了專心課業,高三申請住校,專心學習。之後,通過大學聯考,考上東海中文系,進入全臺最美麗的校園。大學四年,受教於諸多博學之師,大開眼界。 自稱年少不知認真的先正,讀書路上,課業起起落落,學習上比一般學子多了些轉校的曲折。但他自小保有廣泛閱讀的習慣,看漫畫、看閒書、看雜誌……。根據其(書癲懺悔錄)一文寫說:「憶我童年,家中有不少連環圖、漫畫書,我愛不釋手。……國一,金城莒光路上有耀光書店、新興書店,我常流連忘返。……讀強恕高中去校外補習,路過臺北牯嶺街的舊書攤,養成我淘寶的嗜好。……大學,東海校園圖書館,中外文藏書豐富,全都開架式,我常隨意翻閱。」 民國66年,年輕的王先正大學一畢業,即返鄉服務。先受聘於李養盛校長,至金寧國中(日後改中小學)教國文,成為王老師。因為寧中僻處鄉間,王老師單身住校,生活難免苦悶。讀書寫作是其解決苦悶的途徑,當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有暑期進修班,但名額有限,競爭激烈,中學老師若有公開論述的作品可以加分,為了爭取錄取機會,王老師動力十足、埋頭寫作,在執教寧中七年的第三、四年裡,於《金門日報‧正氣副刊》發表了不少作品。 民國70年,結了婚的王老師居家於金門首善之區的金城。為了上班便利,民國73年,在洪文向校長的聘任下,他轉教於金城國中。 任職城中五年,王老師受到教學組長楊忠建、洪榮選老師,訓育組長楊振忠、楊福山老師的盛情邀請,擔任校際作文及演講比賽指導老師,學生成績輝煌,成果豐碩;在許維民老師的邀約下,也參與指導學生校刊採訪編輯,教學相長。 民國78年,基於對當時金門最高學府--金門高中的嚮往之情,王先正老師受聘於王添富校長,轉教金門高中。這一教,就是二十年,直到民國98年退休,在金中他結識了許多良師益友。 其間,除了本份的國文教學,擔任導師,王老師也參與指導金中校刊的編輯、童軍團活動,有時也指導學生全縣國語文競賽。民國88年,李光明校長任內,在教務處的督導下,王老師更與國文科同仁王振錐、洪春柳、黃書文、陳秀端合寫鄉土教材,且申請得縣府文化局經費,出版了《金門詩文歌謠選析》一書,散播鄉土文學的種籽,為金門地區出版鄉土教材書的先驅。 此外,熱心服務的王老師,不避煩雜,常被同仁選為國文科研究會主席。有好幾年,王主席總不忘加碼科主席的小小津貼,為大家辦一場聯誼餐會,先開會,再餐飲,餐桌上的國文科聚會,有酒有詩。 「金門高中是個很愉快的工作環境,學生素質佳,同事相處融洽!二十年的高中教職生涯,我既能專心教學,又能兼顧到家庭,生活上安居樂業。尢其是千禧年後,金廈小三通,同事結伴旅遊活動熱絡,更增添了不少的生活情趣。」 民國87年三月,金門寫作協會成立。王老師以文會友,由校內教學跨足校外社團,成為金門寫作協會的鐵桿之一,不但長期力挺協會活動,且於民國101-106年,擔任協會第五、六任理事長,辦理「燕南書院講座」、在「二手書店」辦小型會友書展……等活動。重視聯誼的王理事長,有時還自掏腰包,請文友年度聚餐。 經營二十多年,老牌的金門寫作協會,辦理過近五十場的紙本讀書會、電影讀書會,出版了八本會友專輯:《仙洲群唱》、《浯島海吟》、《浯江曲調》、《浯島跫音》、《貴島雅集》、《海印傳奇》、《浯鄉傳承》、《浯鄉印記》。 「王老師如何解釋自己的寫作動力和以文會友的概念?」 「我初中時即在校刊發表作品。記得有位作家曾說過:『寫作會讓自己壯大一點,不再渺小。』我亦有此感!希望藉著發表作品引人注目。我喜歡買書、看書。也喜歡收集資料,喜歡以文會友,樂於介紹他人作品,也常在臉書介紹文友活動,讓大家互相認識,為平淡的生活添加一點文藝的色彩。」王老師如是說。
-
黃花風鈴木
出桃園火車站的後站,靠延平路的左側,有一排不知名的路樹,第一棵樹開紅花,比較矮,約三米高,行人可觸碰其枝葉;其餘開黃花,樹幹有第一棵兩倍高,枝葉至少比人高出二、三米,行人搆不著。不開花時一點也不起眼,令人感覺新鮮的充其量僅是有時吊掛著如象鼻般的長蒴果。可是到了開花時節,猶如女大十八變,變得滿樹黃花,綠葉都被遮得看不見了,燦爛異常;方圓數十里最搶眼的,非它們莫屬。真是醜小鴨變鳳凰,豔冠群芳。遠遠望去不見葉子,以為它們是櫻花;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新聞報導賞花人潮,才知其名為風鈴木。 花團錦簇若用來形容風鈴木,那是再恰當不過了。七胞胎姊妹分別站在七個共軸心的小托盤上。手牽手地圍個圈享受共有舞台,一起歡笑,一起日光浴,一起隨風搖曳;形影不離,難捨難分,姊妹情深。花如其名,形如風鈴。還在亭亭玉立、嬌豔欲滴之時,便隨風飄下,回歸大地,不許人間見白頭;樹下滿是落花。若是林黛玉見到,可有的忙了。撿起落花,基座空無一物;打開花瓣,其內藏有兩枝花蕊;將花朵放於手掌上,輕如薄紙,這是它們來到世間短暫兩週(沒想到敝人不經意的觀察居然與科博館的觀察相同)僅存的紀念。女孩們有拿出手機拍攝的,有追逐飄花跑的,伴著唧喳的嘻笑聲,濃濃的春意寫在她們的臉上。 曇花一現;十七年蟬在地下蟄伏十七年,然後破土而出,聲嘶力竭地大展歌喉;黃花風鈴木更充分表現出團隊精神,搭建花海似的花棚,讓地表也能呈現亮麗仙境。這些小生物的共同特點是無一不看重自己,為完成來到這世界的使命,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神采奕奕地生活,散發光與熱,將潛力發揮到極致;並無「寄蜉蝣於天地,渺蒼海之一粟」之嘆,亦無「以體弱、善小而不為」之舉。齊心協力為大地帶來「朝氣蓬勃、欣欣向榮、鼓舞人心」的正向能量。也許正是這些優異的氣質使黃花風鈴木從亞馬遜河熱帶雨林的萬紫千紅中,脫穎而出,贏得巴西國花的后冠。
-
小時候
願望好多,小時候許願長大後我要當老師、我要當警察、我要當醫生……。懵懵懂懂的小時候,許下的願望也是千百萬種,究竟這麼多願望長大了會成真哪項呢?天真無邪的小時候,總是有小朋友的思維,有點無知的想法再加上天花亂墜的遙想,而不能否認的,長大了如果當年許下的願望成真了也是一種成就呢! 如果可以當老師,教導學生自己也能學以致用增廣見聞何嘗不是一種確幸,可是要當一名老師,確實需要很好的頭腦,必須灌注很多知識,在課堂上還要認真學習不能馬虎,還要選擇文組或是理組,對於數理較差的我一概沒有想法,林林總總,真的要認真看待未來自己理想的目標,沒有不勞而獲,只有自己能夠真正學習,而在學習的道路上,要發奮圖強並且告訴自己要吸收更多知識,畢竟要當老師不是那麼容易,也是必須通過考試通過測驗,才能真正取得資格。如此才能成為一位合格的老師。 然而,自己的夢想在長大後,竟然不一樣了,而且還差了十萬八千里呢,我的夢想不但沒有實現,竟然還是讓自己萬萬沒想到的成了一名軍人,很跳tone吧!不過,在這軍人的道路上,我竟然走了12年之久,打從高中畢業後,投入軍旅生涯到現在還是。從一個志願役士兵到中間不斷的受訓,如今才能再晉升才能更上一層樓,從兵到士官的道路上,我學習到了很多,然而團體生活不就是如此,要學會的是互助合作才能一同完成並且達成任務,這就是一種使命,不能否認在軍旅生涯這條路上,帶給我諸多同袍間的關愛及照護,很多事情必須在團體之中才能完成,這條路起初走得很辛苦,也在剛入伍的一年內有過想要退伍的念頭,當時很多不適應,很多不能讓自己去完成的事務,在班長的不斷告知及協助下,讓自己不再有想退伍的念頭,而是換個心境讓自己沉澱也汲取許多學長姊的經驗,讓自己不再憂愁滿面,到如今我還是一樣在軍旅這條路上不斷的努力,謝謝有班長的鼓舞讓自己知道在成長的道路上我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而是還有一群人默默的相互扶持著,這就是團體之中最感窩心也是最具親情的依偎。 小時候的夢想,很天真很無邪,也很可愛,記得當時候每個同學都有一種六孔活頁筆記本,其中一欄就是夢想,每個人的夢想都寫得很不切實際呢,但是小時候真的天真沒得否認,長大了再回過頭憶童年還滿多回憶也滿好笑的,保有初心其實也沒有不好,保有最熾熱的初心到長大還能回味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的感覺呢!
-
【小說連載】 塗猴
一個是壓抑的性極待紓解的男性,一個則是狼虎時期的女性,經過一夜纏綿之後,兩人已真正體會到夫妻交媾的美好滋味。於是在春嬌的感受裡,塗猴的馬臉和暴牙都是與生俱來的,都是「爸母生成的」,只要好手好腳就好。今晚也讓她見識到他的好體力,以及在床上能讓她滿足的好功夫。尤其兒子那張跟他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馬臉,現在看起來不是很可愛麼?而且每個人口中都會散發出一股不同的氣味,當兩人相吻時,並沒有聞到塗猴的口臭味,而是愛的滋味。追根究底,可能是之前她的嗅覺太敏感的緣故吧! 而在塗猴的心中,那些「夭壽填海」、「夭壽袂好」、「夭壽鸏壙」、「夭壽短命」、「夭壽無命」、「夭壽膨肚」、「摳頭絕種」……,諸多諸多的謾罵,亦只是她們日常的口頭禪而已。因為他發覺咒罵過後,他並沒有「夭壽」,也沒有「無命」更沒有「膨肚」和「摳頭」,孩子誕生後更不會「絕種」。總而言之,當看一個人不順眼時,他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或是舉手投足的每一個動作,甚至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不屑一顧的缺點,可以把他嫌的「流瀾擱呸瀾」。當對某一個人產生好感時,所有的一切都是美的化身,明明是缺點也會變成優點,這莫非就是那些自命不凡的人性的想法而已。 (四九)
-
認識自我 有取有捨 ──訪金中輔導老師李瓊芳談生活小道
輔導的精義:在一段時間裡,陪伴一個人,盡力地幫一個人認識自己。輔導學生認識自我,肯定自我。輔導者要自助助人,明白自己的能力和極限。 李瓊芳老師說,她和金中校園的情感相當親近,金中的校園環境相當吸引她! 「尤其是圍牆印象,它是我童年的遊樂場,我5、6歲,未上小學前,即因在金中任職叔叔的關係,常越過圍牆,來今金中圖書館、行政大樓一帶遊玩。 高中三年、特師一年,最熟悉的教室是現在的圖書館後面停車場一帶,即『毋忘在莒』勒石附近。初讀特師,還曾住校一星期。除了教書,育兒時期,我們也常帶孩子來金中校園玩。」 民國58~61年,李瓊芳的金中學子時期,正處於世代交接的戰地教育,其特色為黨政軍一起管到教育。弊:多方箝制,缺乏自主性的自由;利:原本貧瘠的教育環境,因外力的介入而豐富起來,培育出一批人才。 當時的師資多元,有臺灣來的年輕師資;有軍職的老師;有本土的返鄉師資。李老師追憶著那批本土的返鄉師資。 「有地理老師蔡鳳雛、國文老師黃書文、英文老師李福生、鄭雪梨、歷史老師李增德、數學老師李存鑫……等等,他們是一批自學能力很強、很優秀的老師。如:李福生老師會聽美軍電臺、看Time雜誌,蔡鳳雛老師在校園建立了立體地圖,……。他們啟蒙了年輕的學子,讓他們萌發出到臺灣插班讀書,甚至出國留學的夢想。」 數年後,缺乏師資的金門,又因新生代的保送師範院校,培養出大量回饋家鄉的師資。李瓊芳老師即是其中之一。 民國72年,金中輔導室成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畢業的李瓊芳老師成為輔導室主任,輔導工作一做長達20年。 「這段期間,金中的輔導工作有何變遷?」 「民國70年代,剛成立的金中輔導室偏重學生輔導資料的建立。規模雖然小,但學生個案仍形色俱全,譬如有精神分裂者,因金門家庭民間信仰濃厚,家長常以拜拜來尋找解決之道,故輔導室很需要與家長聯繫、溝通。 80年代後,家長群年輕化、教育程度升高,對學生的課業介入多,期望也升高,金中輔導室的工作重心隨之轉型,偏重於整體學生的生涯規劃。 「聽李主任談輔導,可感受到妳很重視社會變遷,順勢輔導。若撇開變遷,請問輔導工作不變的核心原則是什麼?」 「我認為輔導的精義:在一段時間裡,陪伴一個人,盡力地幫一個人認識自己。輔導學生認識自我,肯定自我。輔導者要自助助人,明白自己的能力和極限。因此,輔導工作不能陷入情感轉移,讓受輔導者過度依賴你,或輔導人放不掉受輔導者。」 個性明朗隨和的李瓊芳老師參與社團早且多,包括家扶中心溫媽媽、寫作協會、國家公園志工、金大研究助理……等,其參與的因緣如何?她又如何去掌握、安排這些多元的角色呢? 民國86年,因緣聚會,李老師在家扶中心圖書室認識了李鳳珊主任,在他的邀請下,參與了「溫媽媽」。家扶中心依年齡層分三大組:1.慈橋社是高中、高職學生社團,輔導孩子課業、才藝;2.展愛隊是一般社會青壯人士,幫助單親弱勢家庭;3.溫媽媽是較高齡者,介入、輔導功能不彰的家庭。 民國87年,李老師加入寫作協會,一方面是國中英語老師楊清國的邀請,一方面是李老師自己對語文的興趣,她喜歡讀書會,寫作協會讓她感覺自在。 至於國家公園志工、金大研究助理,則是民國95年左右,李老師退休後的生活安排。她喜歡大自然,喜歡國家公園的環境,故參加了第5期的金門國家公園志工訓練。民國94年,金門大學閩南研究所第一屆招生,她又幸運地被錄取。 「選讀教育心理系,成為家扶中心元老級的溫媽媽,成為寫作協會鐵桿,就讀第一屆金大閩研所,這些選擇皆具前衛色彩,請問李老師自認為有何人格特質呢?」 「1.好奇心強,冒險性小。凡事量力而為,隨緣聽命;2.取捨明快。面對選擇,能想清楚自己的要與不要,擇其所愛,愛其所擇;且不管角色再多元,家庭永遠擺第一;3.重視時間管理。我喜歡過簡單的生活,對生活沒有太多的預設立場,故容易自在。」 李瓊芳老師出身大家庭,又嫁入大家庭,周旋於二家四老眾親朋好友間,人際關係複雜卻良好,生活處理游刃有餘,故被戲稱為「金門最後的大家閨秀」,其身處大家庭之道是什麼呢? 「事有一體兩面,凡事多往好的一面想吧。我自己出身大家庭,且為大女兒,從小習慣於幫父母親分擔家事,故外表雖年輕,內心卻有個老靈魂,不排斥傳統價值。「我曾告訴女兒:面對大家庭,若我們能真誠地對待他們,我們是既得利益者啊! 至於身處大家庭之道: 1.無爭。面對家族人際的利益衝突,退一步則海闊天空; 2.謹言慎行,不談是非。大家庭難免人多口雜,最好是聽而不傳。 我與老老少少相處,都重視分享,尢其是分享新鮮事。生、老、病、死,人之常軌;悲、歡、離、合,人之常情。但我喜歡把人生幽默化、快樂化,不喜歡太悲情。對待身邊的好壞事,皆以平常心處理、對待。」 總結生活小道,李瓊芳老師再次表達:「因為我學了教育心理,我相當清楚:人要對自己真誠,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心靈若不平安、不平順,則無法幫助任何人。因此輔導工作常是幫助混亂者回到原點,回到初衷。」
-
首次訪金,首次穿梭特色金大校園
首次乘著飛機盤桓在這座古稱浯洲的上空,正當飛機下了雲層,地表上漸漸清晰之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行駛在海上的一艘艘貨船,宛若風中小筏,乘風而前欲往之處。飛機隨一秒秒的時間靠近金門島上,一幢幢紅屋瓦舍屋頂漸現,空中彷彿流竄著一絲絲閩風,空中散發出與台灣不同的氣氛,像是穿越時光與空間,穿越到當年陶淵明所述的桃花源,心中滿滿是說不出的感動及雀躍,正因飛機即將降落的是我未來即將要生活多年的地方─金門。 剛出尚義機場,薰風迎面而來,或許是風獅爺的庇佑,矗立在風頭的島鄉竟風不比號稱風城的故土新竹,浯洲的風是柔情的風、是舒適的風。在金門夏日的蒼穹湛藍無雲,透徹的天際映著蒼茫的海水,大武山特立天際,一排排蒼翠的大樹,短綴著金門獨特的紅土。讓酷熱的夏日,有可以在大樹下休憩的機會。或許是拜當年軍管之賜,雖令浯島居民曾經歷生活不自由的日子,卻意外地將金門最具價值的文化資產,原汁原味的保存下來。 金門的王宅十八間、得月樓等建築聞名全台,位於金寧盤山的金門大學卻意外的令我驚豔,其中幢幢閩式風情的校舍,不只是照片上風格在地化特別的風味,當場觀看,龐大的建築量體,紅磚外牆,黑瓦燕脊,鑲著閩式特有的建築裝飾,富文化特色的校園建築,動人的令我無法自已,有著閩式建築小巧精緻的裝飾特色,又有建築大型量體的氣派,綜合教學大樓正立面上兩旁八角式的處理,增強正立面的氣勢。圖資大樓旁的高台讓人聯想當初聚落為海防而建的得月樓,一棟棟風格相似的校舍宛若一個小型聚落,讓我不禁讚嘆當年設計校舍的建築師是如何發揮此種巧思,也許是金門的建築特色太讓人目眩神迷了吧! 在後現代全球國際主義風潮下的建築,大多都走向幾何建構的極簡風,大多建築乍看之下都有屬於各自的建築設計巧思,卻鮮有應屬於當地特有的建築特色,金門大學所採當地閩風建築為風格建設校舍,我個人認為是台灣各大學中最具有特色的其中之一,雖沒有台大等老校有校內古蹟加持,卻在一片追求新穎、炫麗的現代建築中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許多現代建築師想要創造屬於東方風格建築的風氣,卻常敗筆在大量體建築物與東方傳統小巧結構風格衝突,常造成太過具象化的建築詭譎,像是只是扣著琉璃大盤帽的西方建築,我覺得有時與其將北方傳統大型建築特色硬融入當今建築,不妨參考金大校舍,將閩南地區特有的紅磚、板瓦融入建物中,配合著古代的窗櫺,在大型立方體中貫穿著由數百年、甚至千年先祖所留下的建築藝術融入進現代民居中。我相信在這樣的建築中會更有故事、會更能展現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讓我們後代的子孫們,不管身在何處,都能認知到屬於我們自己先祖的一脈血緣。
-
繚繞敘利亞
沿著幼發拉底河的路線,踏上古代的香料之路,讓我魂牽夢縈的氣息,是在西亞流浪的歲月,不斷出現的美好邂逅。 時隔多年再踏入敘利亞,焦夫沙漠的滾滾黃沙,被高地雪水、約旦河擋在大馬士革城外;城牆邊的叢叢棕欖,似鐵蒺藜骨朵的寂寥滄桑,樹心仍不斷冒出綠葉,是沙漠生命的堅忍不拔,如同這萬年古城,迄傲立於歐亞非三洲。 西亞沙漠民族的殘酷環境,自然與我們遠東的風花雪月不同,唯一能聊表情趣的都市,大概也就只有千萬年來,各民族君王、商旅不斷滋潤的大馬士革了。 走進伍麥雅清真寺外的手藝店,踟躕徘徊的古老香氣從中庭天井冒出,燃香的白鬚老者對我招手,招呼我前去品一品這異域的療癒香氣。 老者說:「Taalyabint, Hadhiluban min wadi Saudi(女孩,過來看喔,這是沙烏地帶過來,最好的綠洲乳香)」。 我點點頭表示認同,接著從口袋掏出一顆能量飽滿的香脂說:「wakadhalikyayuba!(我這個也是,老伯!)」 老者驚訝的看著我說:「laish?(為什麼你有?)」 我眼露略懂的促狹,拿出手機照片,告訴他我怎麼開車冒險越過空虛地帶、怎麼進入山谷、怎麼與友人深入沙烏地邊境綠洲、怎麼親手摘下「綠洲乳香」的種種。 老者笑了,對我說:「Beduoin anta!(你是沙漠人!)」 我也笑了,對他說:「kala anawadi!(不!我是綠洲人!)」 亞西的綠洲乳香,一顆寫滿歷史文化的能量香脂。 我走回到哈米迪雅中央大市集,往日繁華已慢慢恢復,熙來攘往的人潮亦不減當年,「開心旅社」外的咖啡座邊,一個失去左手的瘦小男孩,坐在地上對我伸出右手掌,張開的是一片滄桑的、粗糙的、超齡的掌紋,掌上透露這個國家幾年來的歷史傷痛。 我掏出了50里拉的硬幣,放在他的小掌心;小男孩瞪大雙眼看著硬幣,抬頭笑著對我說:「Thank you, Princess Mongol!」。 我莞爾一笑,自然不是因為小男孩把我這東方人看做Princess Mongol(蒙古公主),令我莞爾的是,施與受的情感變化,微妙樂觀,且充滿希望。 抬頭凝視四周,烙印在當地人臉上的,不是戰爭帶來的悲情苦痛,而萬年文化底蘊,自破敗城垣,流淌而出的滄桑傲氣。
-
【小說連載】 塗猴
或許,當桌上的「塗油燈仔」被吹熄、伸手不見五指時,塗猴的馬臉和暴牙對春嬌來說都是可愛的,因為它已被黑暗遮掩;一旦肉眼看不到,宇宙所有的一切都是美的。即使她依然聞到一股異味,但並非口臭,而是從人體散發出來的自然氣味,自己的口腔不也會有一股異味麼,只是自己聞不到而已,所以並不影響兩人的性愛樂趣。 當初她竟然沒有這種認知,看的只是他醜陋的面貌,以致和母親同一個鼻孔出氣。母女倆竟因討厭他的馬臉和暴牙而聯手來對付他,並以不堪入耳的語言來羞辱他,讓他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也讓她白白犧牲掉一段色彩鮮艷的幸福時光。幸好能及時悔悟,重新修補被命運安排的夫妻關係。倘若不知悔悟而繼續下去,她的心田因沒有春雨的滋潤勢必更容易乾涸,一旦湧不出清泉,便是她年華即將老去的開始,因此她必須珍惜當下的每一個時光。 若以舊時的年代而言,每個村莊或多或少都會有入贅於別人家的贅婿。他們因家貧,兄弟眾多娶不起妻,從甲村到乙村來予人招,改名換姓當人家的兒子。往往自卑的心裡讓他們抬不起頭來,萬一再受到家人的羞辱以及不公平的對待,就如同養女被養父母虐待一般,教他們情何以堪啊!塗猴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麼。但願他們經過這一晚的纏綿,能化解之前的不愉快,做一對人人羨慕的恩愛夫妻。因為,不管是明媒正娶或是入贅於他人家,都是夫妻啊!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需要夫妻同心協力來支撐,需要相互包容和體諒,而且要持之以恆,才能長長久久。這也是為人處世最基本的道理,希望彼此都能信守,而非只靠單方面。(四八)
-
人生最樂是讀書
民國57年,就讀離島中的離島小學,一年級新生教室用的是民宅,教師宿舍也是民宅。五十多年後的今天還記得啟蒙教育的一場一景,怯澀中飽含好奇眼睛。同學中有人讀著讀著就沒來了,如今想來許是學習無趣抗拒入學,許是父母要求做農耕幫家務,那是個大家貧窮忙生計的年代。政府雖然希望消除文盲,但不及現今義務教育的強制性。在那大時代背景下,上課坐教室、下課玩樂,是我當孩童的日常,居住的村莊屬於烈嶼的「襖旻(後面)」,距離出口九宮碼頭遠,距離商業氣息的東林市集由於交通不便同樣遙遠。直到小學高年級導師帶領全班步行到東林才知道世間課外書是何物?自此捧讀課外書津津有味,已然看出故事恆常結尾:好人勝、壞人敗。這「驚天發現」還贏得當時讀金門高中的姊姊讚賞。 沉浸課外書的日子沒有太久,直升國中後課業比國小更廣更深,而且時有高中聯考緊箍咒,應付體制內課業對我從來就不是輕鬆的事。是知道有人天縱英明,周旋於難解的理化數學間遊刃有餘,課外書仍信手拈來;也知道有人在升學掛帥氛圍中,儘管學科分數滿江紅囚泳,但不甩大考仍朝自己性向走去,因而課外與課內書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但我不是這兩類人,在最青春昂揚、最愛幻想的年華裡,課外書是絕緣品。 參加完大學聯考的那個暑假,脫離桎梏,拋開日日繾綣纏綿的學校課本,久聞其名的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初始捧讀入夢來。 在我任教的學校,經常有書商到辦公室陳列並推銷兒童故事叢書,那時「華一」出版分屬社會和自然各一百本套書,精裝,耐看耐磨,購買那二百本是我最明智的選擇,當大人做家務,觸手可得的書籍是學齡孩童最佳的陪伴。上世紀九○年代的桃園,從縣立圖書館借書已極為方便,尤其館內又有為兒童開闢的閱讀專區,外子認為童書不必自購,借閱即可。其實購買童書的錢絕對省不得,一本書在自家書架上,孩子反覆翻看,實在是最盡責的超級媬姆。孩子從書中學到字詞、學到知識、滿足了好奇心,再以孩童豐富的想像力,書本帶著他們翱翔,無邊無際,老師在課堂上授業有限,自己從書中發掘知識無窮。 孩子坐擁客廳一整座書櫃童書,我亦不乏書籍,但缺的是時間。 大學讀的是不感興趣的科系,畢業後為求職奔忙,職場上戰戰兢兢,有了家庭孩子,身兼數職,日子在忙碌中前行,偶拾吉光片羽,風簷展書讀,那真是人生至樂。我嚮往那樣的時光,說來也許不信,「擁有大片閱讀時間」是我申請退休的泰半理由。 退休之後,我像涉世未深的孩子,對校園以外的世界充滿好奇,張開雙手探索,幫畫家辦畫展、將自己發表過的作品編輯成冊,人們趨之若鶩的旅遊,倒不熱衷。退休八年只出國一次,前往菲律賓探親兼觀光-孩子在馬尼拉服教育替代役,教導華僑子弟。自己牙口差吃飯慢,每天生活打理也費時甚多。退休以來看似大片時間,其實仍在忙碌而充實中流轉。 直到最近才真正坐下來看了一些好書,最震撼我心的是叔本華《人生智慧箴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人的一生不是要去追求幸福,而是要避免痛苦。香港李連江教授譯本相當好。《廖欽福回憶錄》是坊間即使二手書店也找不到的書。原本納悶福華飯店創辦人、董事長廖欽福,以其家族之財力,何以任由先人心血著作絕版,幾經尋書從原出版社人員解答中看出端倪。住桃園時鄰居姚媽媽曾借我《蔣碧薇回憶錄》,內容是作者和畫家徐悲鴻早年留學法國的生活點滴。此書我想擁有一本,卻早已絕版。鄉賢蔡榮根在台北辦的新書發表會,亦偕先生參加盛會,《狼煙未燼》閱讀中。世界名著《湖濱散記》是亨利.梭羅所寫。我同時佩服譯者陳柏蒼完全將梭羅對生活的輕鬆和俏皮躍然紙上,那需多深的英語能力和中文功力呀!最近還讀董樹藩《人生最樂是讀書》,作者於我是陌生的,但近年每當閱讀書報有不解處,不管人名、地名、活動,我都記錄下來,得空向google請教,不僅解惑,也增長了知識。 即將閱讀的書目,還有毛姆的《閱讀筆記》、蔡瀾《在邵逸夫身邊的那些年》等。 與爾雅出版社隱地先生結緣於八年前,高齡八六的隱地,每天從居住地內湖到廈門街上班,身兼出版者和作家,日理萬機。每有大作出版,就會郵寄給我。他觀察時勢入微,且以人生閱歷點明處世觀。 手機崛起,紙本書沒落,名聞遐邇的重慶南路書店街,一百多家熄燈僅存十多家,讓人唏噓。其實書店功能不單是販售書籍,同時具有安撫人心、穩定社會秩序、促進和諧的潛移默化力量。當我慕名一本書,我會先到書局找尋,找不到才會從網路訂購。平日受惠於實體書店的自由閱讀、徜徉書海、飽聞書香,總想著書店永續生存問題。曾幾何時也默默關心是否有人排隊結帳購書、負責查詢書籍的人員態度是否親切和善……在龐大網路商機夾殺下,實體書店多些親切味或許是一線生機。 現代人尤其是台北居住狹小,我住的三十五坪公寓和現今當道的套房相比,空間算大的了,然而每個房間書架都已擠滿書,使得買書時都要慎重考慮,我想現代人居住空間狹小,也是書店萎縮的原因之一。除非像一位朋友居住文山區,在新店租小倉庫貯書,月租一千元,他的太太每每抱怨,旁人就勸「愛書的男人不會變壞啦!」又如大作家王學敏有著大書房,藏書堪比小型圖書館。她說,其夫婿黃克全第一次來到書房,為她的藏書嚇到。吾人無此收書空間、無此深致雅好和財力,買書往往精簡再精簡。但我現在有新體會:喜歡的書、從中汲取智慧的書,還是要購買品讀玩味收藏,這時代出書之多,卻也絕版之快。找尋慕名而出版已久的書,上窮碧落下黃泉,遍尋不著的惆悵叫人扼腕。現在心儀的書不購買,五年、十年後,真會有芳蹤杳然之慨。將書安放書架上,不僅自己成長軌跡一目了然,假以時日,再度蒞臨翻閱,又會有經時間淘洗出的不同感悟,盈生不同智慧。 媒體蓬勃資訊充斥的今天,如何在生活中御繁為簡成了新守則,在逼仄狹隘的居住空間裡,衣櫃、酒櫃可以少,書櫃卻不能在「減法生活」之列。借用豐子愷的「人生三層樓」說法,第一層是物質生活,愁多歡少;第二層是精神生活,主要指學術文藝,這一層是歡多愁少;第三層是靈魂生活,是「只生歡喜不生愁」的境界。物質的追求無止境,溫飽之餘撥點時間給精神和靈魂,由此產生的愉悅肯定是無價之寶。
-
半日閒
步調一些慢 嘴裡一口饞 呼吸加點綠 眼睛放湛藍 日子從容過 舒心就快活
-
觀看職棒經驗
夫妻倆第一次看職業棒球賽,是同事贈送的免費招待貴賓券,時代久矣無法溯及既往。自從寶貝讀幼稚園開始趁便暑假帶著看中華職棒,一直至今已經好多年,認為4、5歲的兒童應該看得懂來培養,父母親帶著小孩看,是小孩陪著大人看;還是大人陪著小孩看呢?界定已經模糊不清。 剛開始幾次經驗,觀察各式各樣的事蹟,有趣略述一、二。兄弟主場對戰中信鯨,我們全家是兄弟象迷;當然坐在兄弟象啦啦隊區。在我們前面一排座位,也是父母親帶著小孩來看,可見父母是象迷;但不一樣的是小孩則非也,因為每當中信鯨得分,兄弟象區的在座只有他站立,兩手敲黃色啦啦棒高呼Yay!耶!耶! 當我們這家聚精會神專心看球賽,過了許久發現前面那一家怎麼不見了?遠遠望去對面零散幾個人,喔!原來在那端,因對面是中信鯨啦啦隊區。我在想:父母親可能受不了、覺得不好意思「落荒而逃」至對面免得尷尬;問題是從頭到尾沒有人覺得不妥而制止,那小孩天真無邪得可愛,令人增添莞爾趣事會心一笑呢! 比賽前,粉絲購買周邊商品希望拿給隊員獲得簽名,這樣可遇不可求,練習區外籍球員作風會主動熱情簽名完成,手指示意讓家長接球轉給跟在身旁3歲小朋友再拋出;然後小朋友雙手捧住棒球興高采烈走路家長跟隨。真是有獨樹一幟的眼光經營球團聯盟,小小孩是未來主人翁長期財源支持點、支助力;相對之下,本國籍球員比較靦腆。 女兒說:「寧願在家看電視台轉播,攝影畫面特寫鏡頭清楚每個狀況,並且又有體育主播或來賓專業講解分析評論」,就慢慢退出看現場。每年7、8月份參與賽會是不成文規定,父子倆默契、心靈相通,當作順道慶祝父親節。兒子國中週記曾寫出:有天長大要用自己的錢請爸爸一起看球季比賽。感動身教行為影響略見一斑。在場內聲嘶力竭吶喊呼口號、敲黃色加油棒,同鋼鐵象粉喝采打氣揮舞,震撼把工作進修課業上壓力釋放九霄雲外。
-
青海湖邊
給我一張唐卡, 我的藏族阿媽。 讓我靜靜地坐在青海湖邊, 將自己的靈魂淨化。 倒淌河的流水 洗退 我的一身征塵; 日月山的寒風 梳理 我的一頭亂髮。 風馬旗 招展著 飛向 遠山的皚皚白雪; 轉經筒 搖曳著 笑看 岸邊的小小浪花。 真想成為一名朝聖者, 虔誠地 讓時光 在水天一色裏 青春永駐; 真想成為一個流浪者, 執著地 讓人生 在顛沛流離中 重發光華。 給我一張唐卡, 我的藏族阿媽。 讓我靜靜地坐在青海湖邊, 將自己的靈魂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