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聽妳
鮮亮燈光,招牌隱喻等待 一張椅,駝著層層脫下的今天 我準備以赤裸的心 沾染油煙 躺過椒鹽、浸飽滷汁 她童年的故事那麼重鹹 切成小塊 是她言說的善良 延伸而來 勇敢與溫柔的轉圜 她的語言是一列慢車 走出堆滿褪皮的冬夜 開進溫軟陽光下 夏日,萬畝黃金稻田 我嗅著稻的乾燥 回到灰房間 歷經一陣擠壓把皮穿上 擦落許多碎屑 作為聽者 在馴良的年紀相遇 我的耳,是她童年故事的 唯一清澈 而她的果敢 一縷一縷地,洗淨我 像晴天的暮靄 當孤獨不再獨裁,夢也寬闊起來 一閉眼,是滿山螢蟲 絲的撲飛
-
【床邊故事】兔小弟的夏日
清晨,大公雞吹響口哨,露珠滾動驚疑的眸子,狗尾草挺直了腰桿,紫茉莉扭腰,向日葵轉頭,一起迎向太陽;大地甦醒了。 八點鐘,兔爸爸忙著去上班,兔小弟、兔小妹忙著去上學,只有兔媽媽是為大家忙著,她正在清理大伙兒吃剩的早餐,她等下還要去買菜,還要洗衣服、燙衣服,讓全家都穿得潔白又挺瓜瓜的。 兔小弟在森林小學裏才上了一堂課,很快就把潔白的制服弄得髒兮兮的,他又不肯好好聽老師講課,他老想著游泳池,老想著冰淇淋,因此太陽公公張大嘴笑他,笑得他頭暈腦脹的! 好不容易,太陽爬過高高的椰子樹,中午啦,好熱!好熱!小狗趴在地上喘氣。貓咪爬上屋頂說:他要咬那個紅紅的太陽,兔小弟說:他放學回家,會幫媽媽掃地、洗碗,請太陽公公少曬他一點! 終於放學鈴聲響了,兔小弟開心的牽著妹妹兔小妹的手回家,一路上跟小松鼠,小癩蛤蟆玩躲貓貓,心裏面希望晚餐會有冰涼涼的綠豆湯。 黃昏時分,兔小弟一家圍坐在大榕樹下吃晚餐,兔爸爸大口吃著紅蘿蔔沙拉說:怎麼這麼熱啊!真想抽根薄荷菸!兔小妹馬上說:老師說抽菸會生病;兔小弟說:他想要一顆新籃球,兔小妹跟著說:她想要一把小花傘,大家都想要很多東西……只有兔媽媽什麼都不需要,她只想要全家都平安快樂。 終於黑夜來臨了,還帶出一輪大明月,一陣清涼風,許多小星星,像許多亮晶晶的眼睛,在天上閃呀閃的! 兔爸爸坐在電視機前面,看重播白天龜兔賽跑的實況轉播。 兔小弟賴皮,不肯去睡覺,坐在兔爸爸旁邊,邊看電視邊打瞌睡。 兔媽媽只好先哄兔小妹睡覺,她溫柔的哼著「搖籃曲」……。 哼著哼著,兔小妹和坐在電視機前面的兔小弟都睡著了,兔爸爸把兔小弟抱上床。 兔媽媽伸出手,慈愛的撫摸著兔小弟、兔小妹兩隻長耳朵,她請夜婆婆將滿天星光縫進兔小妹、兔小弟的夢裏……。
-
紫丁香冷
我在札幌。 從地鐵中島公園站出來,在公園裡繞了好幾圈,硬是找不到渡邊淳一文學館。 攔了幾個行人問路,不是指給我「北海道文學館」,就是指向「豐平館」。 後來乾脆把「渡邊淳一文學館」幾個字寫在紙上再問人,出乎意料竟沒人認識。 開導航,聽從指令向左向右亂轉一通,一直在附近打轉。偶然間抬頭一望,目標不就在正前方?一個很平常的住家建築,和我想像的文學館非常不一樣,更不會去想是安藤忠雄的作品。 這大概是安藤忠雄設計的最小展覽館吧?二層挑高建築再加一個地下室。建築語言是「雪地中單腳站立的鶴」,一根斜插的水泥柱,從一樓直上二樓,單腳站立,的確是有那個意思。 這是個私人展館,原屬大王製紙企業,據稱渡邊淳一和井川會長同是銀座一個俱樂部的酒友,和安藤忠雄也相熟,因此成就了這個展覽館的建館機緣。渡邊說了:對於在世就擁有這樣的文學館,他覺得很不好意思。 後來這個文學館賣給了青島出版集團,是因來參觀的人日減,而當時渡邊的作品在中國境內正有一波熱潮,出版了好幾本渡邊的書,銷得相當不錯,青島集團買下文學館,就是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中國人到此參觀。出版《鈍感力》中文版的時候,渡邊還特地飛到上海辦簽書會,彼時我正在上海,剛好買了《鈍感力》,本來也想去親睹作者本尊並索個簽名,終因害怕非理性的擁擠人潮而作罷。 小小的文學館,安藤大師操刀果然是頗具特色的,延續灰色清水模主體,再以光影打造獨特風格。二樓整層展示空間,展出渡邊創作年表、手稿、收藏、生活器物、得獎記錄,以及生平各階段的影像介紹等等。比較特殊的則是關於一本書如何從文稿到出版發行的過程,有很詳盡的介紹,對於初學寫作的人可說頗有助益。 一樓是休憩閱讀區,一整面牆的大書架,排放渡邊所有出版的書籍,可以自由取閱,看著就覺書香滿溢,點一杯咖啡靜心閱讀,特別有一種親近作者的覺知。我去時,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全館只有我和旅伴兩個人,營業狀況確實是不佳的。當時只賣咖啡,最近查了官網,好像已兼營餐飲,披薩、意大利麵都有,還有蛋包飯、清酒等等,料想營收應是稍有起色了。 渡邊的小說最廣為人知的應是《失樂園》,也拍成了電影。書和電影我都看過,大凡原著若拍成電影泰半會失去一些韻味,甚至獲得差評。《失樂園》算是好的,情與色在肉慾橫流中仍不失美感,結尾一幕尤其拍得好,白茫茫一片嚴冬景色,男女主角的魂魄脫離了軀殼,兩人攜手前行一路絮絮低語回憶: 五歲時我在蓮花池迷路孤單一人;七歲父親給了我棒球手套我抱著它睡覺。 十四歲第一次穿絲襪;十七歲甘迺迪遇刺……。 三十八歲春天我遇見你;五十歲第一次為一個女人傾心。 三十八歲冬天我們永遠在一起;永遠……。 漫天飛雪中,音樂由高昂而遠揚。畫面真的很美,這是原著書中所沒有的。 渡邊的小說我只看過幾本,比較喜歡的是《紫丁香冷的街道》,因為我把它當旅遊書來讀了,就像拿著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孃》遊伊豆,拿著《古都》遊京都一樣。 每到札幌,必定會去北海道大學,也會去北大植物園,腦海裡自然而然想起在北大修完醫學博士,當過講師和骨科醫生的渡邊淳一,也想起《紫丁香冷的街道》這本書,還特地去找過辦公室旁邊那棵高大的紫丁香樹。 五月札幌,櫻花季的尾巴常常就碰著早開的紫丁香。再晚一些,滿城紫丁香爆開,粉粉紫紫,空氣裡飄散著或濃或淡的紫丁香特殊的氣味,很難不想起書中的浪漫相遇。 札幌街道橫直排列,整整齊齊像一盤棋,像座標,沒有名字,只用方位和數字來標記,其實是很冷漠無情的,冷天冷地,若沒有幾分浪漫情懷來燃燒取暖,行走其間必然會覺得少了溫度和血色。 五月札幌,紫丁香,冷! (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
金門夏日音樂節,我接到朱俐靜的簽名海報
4日晚上,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消息,歌手朱俐靜病逝。 一看到這個消息,像被人擊打了一拳,我慌張地,在網路上搜尋朱俐靜的名字時,發現都是這個噩耗。 朱俐靜是臺灣很出名的新生代歌手,我看過她的演唱會,聽過她的歌,還有幸接到她親手從舞臺上扔來的簽名海報。 那是2019年金門夏日音樂節上。具體時間為7月23日,那晚有朱俐靜、魏嘉瑩、廖柏雅和茄子蛋的演出。 那次出發去看音樂節,是說出發就出發,真正瀟灑走一回。因早已經簽證好了,23日早上6點背上相機包從泉州出發,中午就到了金門,趕晚上的音樂會時間上寬鬆。 此前我曾去過后湖海濱公園,這是一個飄帶一樣的美麗海濱,大海與沙灘之間前浪推著後浪,濤聲不斷,讓人心生喜歡,真想撲入大海的懷抱。金門夏日音樂節晚上就在這裡登場。 當日開場由音樂神童廖柏雅高唱「心引You and Me」揭開序幕,接著安排 Candy金門小女孩演出夏豔金門Hight起來,魏嘉瑩演唱「年輕是一種罪」、「花香」、「喜歡我吧」、「不完美不後悔」、「倔強」,最後壓軸由茄子蛋演唱「波克比的愛」,「Ms.Doremi」,「浪流連」,「浪子回頭」等多首歌曲。 其中,朱俐靜最讓我著迷,因為,她向歌迷扔簽名海報,有一張大海報正好飛到了我手上。那個興奮,彷彿年輕了十歲。朱俐靜用力演唱「愛你一萬年」(如圖),邊唱邊對台下的觀眾說,「大家雙手舉起來,你會擁抱38度熱量。」果然,她邊唱邊向台下扔自己的簽名海報,台下則「嗨」成一片,歡呼聲此起彼落,很OK很OK的小高潮。 接到朱俐靜的海報,我覺得已經很運氣了,因為幾個方向,她就扔那麼幾張,能接到一張,確實很OK。 我擠出人群,選了一個比較寬鬆的地方,以舞臺為背景,舉著朱俐靜的簽名大海報,反覆拍照,興奮得像金門的中學生。嗨,很青春的作派! 時隔4年的今天,看到這個消息,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網路上這種消息得到證實。 據臺灣媒體7月4日報導,歌手朱俐靜因乳癌去世,年僅40歲。她的家人用她的臉書發文,透露已於7月3日平靜地離開大家。 其好友艾怡良、陶晶瑩、利菁等人發文悼念。太突然了,正是青春年華太可惜了。願天堂沒有病痛,一路走好! 遠在海峽對岸的我,驚詫不已,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她長相甜美,像個十六歲的花季少女。 從書櫃裡,拿出我接到的那張簽名海報,看到海報上的「純粹歌姬」朱俐靜青春、陽光,粉紅色的笑容依然暖人,但此刻的我心情如颱風過境。逝者如斯,我將好好收藏這份海上記憶。 看著海報,聽著當時我錄下的朱俐靜唱的歌聲,彷彿又回到了金門海邊,真希望時間回到那一天夜晚,不流失……。
-
壞事像是黏在鞋底的口香糖
四月二十四日,天空藍的像是剛洗過一樣,我卻只能把自己鎖在房間裡,聽著艾德的「除法」專輯設法讓自己好過一點。氣溫悶熱得讓臉泛出油光,火上澆油似的,心裡的煩躁感像是累積一個禮拜的宿便一樣折磨著我的健康。 從清明節過後就鮮有好事,而且都是工作上的糟心事,先是在上班的時候無預警地被思覺失調患者言語性騷擾。讓我直接請了半個小時的特休,提早下班到八卦山上開車兜風吃霜淇淋,然後回家喝空兩罐啤酒,再攝取過多不必要的碳水化合物,於是測量身體質量分析的時候發現,我發福了,體指率從十九直逼二十二。 壞事像是沾在心愛鞋子底部的口香糖,每走一步它就會絆你一下,發出的聲音會讓你全身不舒服,如果神經質一點,可以讓你抓狂,把整雙鞋都丟掉。 四月中旬的某個星期日晚餐時間,我接到同事的來電,要我準備好接受一個壞消息,同事的家屬確診了,診所所有人今晚要去做核酸檢測。看著一整桌的菜和坐在餐桌旁的父母,我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開始感到手足無措。爸倒是挺坦然的,但我沒辦法,於是端著晚餐到房子的另一端吃,心裡開始做出最壞的打算,我告訴媽媽我的文章都放在電腦D槽,要是我怎麼了,請幫我把遺作整理成冊,以便燒給在十八層地獄的我,然後想到小說連大綱都還沒寫完。 在思緒迷散中,我開車到醫院,把口罩戴緊,到急診外等待。我永遠都會記得那個荒謬的夜晚,月黑風高,所有診所的人被集中在醫院的外牆,一個一個被叫號,然後被厭世的醫護人員捅鼻腔,接著原地遣返家裡,一夜無眠的等待PCR結果,我發誓在等待學測成績單的時候都沒有這麼緊張。好險全員結果陰性,診所停業一天全面清消,而我很糟糕,只看到群組說今天停業就安心地睡過去了,沒看到下半句,所以沒有去幫忙清消,我敢說這一定讓老闆在心中暗暗的記了一筆。 結果又過了一個禮拜,組長告訴我要幫忙上晚班,因為同事在居家隔離的期間,由陰轉陽了,短期恐怕無法回到工作崗位,好在我只要再幫忙一周就可以了,五月會有新人。內心恐慌又再度浮出,因為上個星期六我跟組長還有那位同事一同上班。當天我被組長帶到診所的小房間偷偷摸摸的做快篩,我邊看著youtube上的教學邊操作,然後教組長要怎麼做,操作完一切步驟後還要等待三十分鐘結果才會出爐。 我當然不會把我的焦慮寫在臉上,我的焦慮很低調,它通常只折磨我自己。老闆在這幾天都沒有穿安全裝備,不然就是在那邊穿穿脫脫,明明診所停業就是在燒她的錢,但她依舊不打算做什麼改變,用她最「親切」的樣子去迎接每個病人,即使這麼做會將所有人都暴露在風險之下。 三十分鐘到,我回到小房間看結果:一條槓,「呼,還好。」我鬆了一口氣,然後我轉頭看向組長的快篩試片,我嚇了一跳!再仔細一看,也是一條槓,因為組長擺的方向跟我放的方向相反,所以第一眼竟以為結果是陽性。 這時突然想起我跟那位確診的同事之前才在討論,地球人口減少以及物競天擇說,雲淡風輕的像是自己不是住在「適者生存」的世界裡,然而命運就是這麼不湊巧,現在他在檢疫所,我蹲在房間裡,不敢出房門,只能對著電腦發牢騷。幸運的是,我們都有接種三劑疫苗,我每天傳一些訊息跟他閒聊,他好像慢慢地在好轉,這真是莫大的欣慰,好在他是基督徒,跟我這個無神論加上悲觀主義者就是不一樣,耶和華一定可以帶領他平安度過難關。
-
歲月悠悠五十年:重返景美老街巡禮
前些日下午從住處,新北市三峽區國立台北大學北大特區,驅車赴台北市文山區市立萬芳醫院眼科部定期檢查,俟各項檢查流程完畢,經主治醫師囑咐應注意事項並開立處方藥膏、藥水,離開門診室後下至一樓大廳繳費、領藥。漫步在醫院寬敞大廳中庭,隨意瀏覽各種保健告示牌,並向大門口前進,此時天空已出現大片堆積雲層,陽光明顯減弱不會直接刺眼,陣陣涼風拂面而來且氣溫明顯下降,深深吸氣全身放輕鬆。忽然靈光乍現招手坐上計程車,從興隆路三段向前行走再興中學右轉木柵路經考試院過世新大學側門隧道,在景美溪畔景美街口下車(此處被景美鄉親們稱為「頂街」)。此為,18歲離開景美奶媽家,回去與父親同住,近半世紀後首度重履景美老街全程巡禮,沿途走過已今昔不同全然陌生,記憶深處又回到50年前的景象……。 五○年代就讀景美國小高年級班時期(五、六年級),每周放學後會有一、兩次,幾位好同學結伴走到景美街口一處小雜貨店,各自買餅乾、糖果就地邊吃邊聊當天學校或班上發生的趣聞,在開懷大笑聲中眾人聚會完結各自背著書包回家去了! 景美街從前段街口(頂街),經中段大市場至後段街尾(下街),據地方文獻紀錄所知,在清末時期已然形成聚落,歷日據時代,迄台灣光復重回祖國懷抱,到民國五○年代我們就讀小學時期,已成熱鬧多元的大街區。間雜著住宅與商店,上午是大市場,下午休市退場,到了日落黃昏,夜市攤販一攤又一攤準時登場直到深夜。 景美街口地標是矗立著一棟巴洛克式大宅,為地區鄉親許能才經商致富所建,整個文山地區從新店過景美橋,或木柵經景美的鄉親們天天都能看見,尤其日後創立之世界新專(今世新大學)全體師生,無論寒暑一年四季,天天必須經過的景點。 往下漫步第一間熟悉的住宅是朱同學他們前臨景美街後抵景後街的家屋,裡面住著伯叔好幾戶家族,堂兄弟姊妹幾十人其樂融融,據朱同學透露,小時候有時晚歸,自家飯桌已收攤,他都會到伯伯叔叔家去用餐很習慣。 再往下走就到了張女同學家的中藥鋪,由祖父與父親兩代經營,為鄉親們把脈、抓藥,四鄰盡知口碑甚佳人潮滿滿,張同學日後投身西醫護理志業,與其家族事業大有淵源。 第三個熟悉的住宅是連三間成一戶的景南里里長高坤石老先生家,據大舅口述:高里長熱心公益服務鄰里為左鄰右舍所敬重。台灣光復後他為盡早融入國語生活時代來臨,獨自騎著自行車至《國語日報社》報名學國語,從ㄅ、ㄆ、ㄇ、ㄈ注音符號學起,其好學精神令鄉親們肅然起敬。為長子婚宴他超前部署提前幾年預購數十打米酒備用,俟大喜之日眾家親朋好友登門祝賀上桌時,他指揮家人從床舖底下搬出米酒宴客,此時所有塑膠繩都已氧化粉碎,所有賀客哈哈大笑鼓掌叫好,確認高里長所招待的「陳年米酒」,誠意十足果然是「又醇又香」大家要多喝幾杯以示祝賀! 走到中段是市場,右邊有一條寬巷可通景後街,旁邊就是供應市場日常大冰塊的製冰廠,平常門口有兩隻大狼犬守著閒人莫進,夏天時期整日可見工人忙著用大綱夾拖著大冰塊在路上滑行,因為是供一般食材冷藏降溫用,所以用的水源為地下水。若是提供給冰店消暑之用,則絕對使用開水製成冰塊。 製冰廠往景後街前行會看見「培育幼稚園」是當年少數具代表性的幼兒園,再向前行數十步小巷弄頓然成為一個鋪著柏油路面的大廣場,經請教家住附近的高同學,被告知:前面小山坡拾級而上是陸軍總司令高魁元上將的住居處,景美鎮公所特闢地整理成一區可供高總司令軍用座車進出方便使用。高同學父母在市場經營麵包店,其叔叔們專做雞肉買賣。他說:高總司令家中伙夫老士官,每天早上會到市場採買食材,後面跟著一隻自金門戰地退役的純種大狼犬,牠嘴裡含著磚塊信步前行。有時候採買食材多樣時,大狼犬脖子上會掛著菜籃裡面有字條,牠自己走到熟悉的菜攤位取菜,攤商都認識,直呼狗班長來買菜了,時日一久在菜市場成為一景傳為美談! 繼續向前行右邊老布莊行為莊騰輝議員家族所經營,莊議員身材高大壯碩待人客氣有禮,熱心為鄉親服務,盡力為本區各市政府爭取各項權利福利,頗獲好評屢選屢中。據父老茶餘飯後閒聊:閩南語電視劇演員「小戽斗」為其在外所生之子。隔街即為「文山醫院」是本地代表性之醫療機構,服務景美、木柵、新店之鄉親父老。據傳,主事院長閒餘喜赴「豪華酒店」看表演,熟識主持人白嘉莉小姐,每次白小姐看見熟客院長又來捧場,總會面帶笑容從主持台下來握手致意。 市場中段來到景行里劉樹春里長的大型雜貨店,劉里長熱心服務里民連任多屆,每逢政令宣導時期,他總是拿起麥克風沿街朗讀文宣內容,善盡職責達到告知義務。逢年過節時鄉親們總會至他家門市採購較齊全年貨,生意興隆服務周到,有時還會看見劉里長為左鄰右舍扛米袋提醬油的畫面,既親切又生活化。 景美街現在走到底(下街)就是最熟悉的外祖父宅邸,住屋也是前街通到景後街,以前每月父親至奶媽家送生活費來看我及弟弟之後,會帶我們至前街外公、外婆住處鞠躬問好。從大門經過長長廊道牆邊盡是書櫃,裏面藏著無數的線裝書,一路聞著書香味,才到外公的書房。外祖父林佛國生於清末,幼年受私塾教育奠定深厚國學基礎,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外祖父時年10歲,開始受日式教育,畢業自「台北國語學校」(日後之台北師專),初任小學教師、訓導,日後考進官方《日日新報》擔任漢文版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是為全台言論佼佼者,同時為全台最大詩社「台灣瀛社」發起人之一,其詩作每每引起話題,獲各地詩社敬重傳頌,有「台灣瀛社詞宗」之敬稱。 民國34年8月台灣光復,重回中華民國版圖,林佛國受聘台灣第一大報《臺灣新生報》顧問,既台北市政諮詢議員。為促使文山鄉親認識中華文化,特在景美自宅開班講授:四書、五經、中國歷史課程,景美、木柵、新店等文山地區受業鄉親,人數眾多。民國39年9月台灣省政府宣布地方自治,林佛國為「景美鎮」命名奔走請願多年終獲通過,正式成為台北縣景美鎮,地方父老感念佛國先生為景美所做諸多貢獻,尊稱林佛國為「景美鎮鎮父」以表敬意。外祖父林佛國代表景美鎮連任兩屆台北縣議員,卸任後即獲戴縣長之聘擔任台北縣文獻會副主委(主委由縣長兼任),肩負統籌《臺北縣志》總編纂使命。外公住家經常文人賓客滿座真正做到:談笑是鴻儒,往來無白丁。 景美街走到底就是福德正神廟,此廟雖小但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日,街上攤商總是列隊舉香敬拜香火鼎盛,尤其除夕夜過12點搶頭香時刻,更是人聲鼎沸人山人海。從此廟往右轉就進入景後街及景美戲院,往左轉則以進入集應廟前廣場。走到此處依然是不見一個熟面孔,誠如唐朝賀知章詩作:「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此刻心中全無感傷之情,而是充滿溫馨雋永美好回憶!
-
想說
彷彿,好久了 又彷彿,好近好近 轉春轉夏,又轉秋 轉身,也轉心 走向風,走向雨,走向霜露 只怕路遙,不相見…… 暗影中,飛來的再多一點點亮光的 纖細的渴求的,音聲 那是,碰觸不及的縷縷念想 那些過往的,曾經 醉了相思,成愁 催熟了季令,和故事 萬般,只好 欲語卻,不說 終歸,暮冬了啊 地久天長不過是旅人的仰望 終究,不見,永不見…… (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
織女阿姨,謝謝您
我有三位姨媽,今天要說的是二姨媽的故事。 我的二姨媽是一位相當溫柔體貼的人,一直以來她對於家人的事都無微不至,甚至家人的事她看得比自己還重要,只要是家人的事她都義不容辭兩肋插刀;早期家母高中畢業,剛出社會,找不到可以一展長才的職業,二姨媽聽到這消息,立刻把她引薦到陶瓷廠就職,也因為二姨媽的幫助,家母也順利的在陶瓷廠一展長才,直到因為我的出生,家母必須離職前往台灣待產,廠長還依依不捨的挽留家母。說完家母的部分,來聊聊舅舅的部分,我的舅舅之前在台灣念書時,因為遇到了一些經濟上的困難,二姨媽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之下,聽到了消息,便趕緊前往台灣幫助舅舅度過難關,不得不說,二姨媽真的是一位極其體貼的人。 說完二姨媽的善行過後,來聊聊為什麼稱二姨媽為「織女」吧,二姨媽在還沒結婚之時,那時在家中只要是裁縫相關的事,都是由外婆負責,然而外婆隨著年齡增長,眼睛跟手越來越不靈活了,那時大姨媽已經嫁人,這些重擔也就自然而然落到二姨媽肩上,二姨媽天生手很巧,學習能力很快,所以很快便上手了,她也不斷精進自己在裁縫上的能力,也學會了刺繡、編織,彷彿織女轉世,所以稱呼二姨媽像是故事中的織女也不為過。 過了幾年後,二姨媽結婚了,隨著結婚過後,家中的生活也變得忙碌起來,姨媽的個性就如同前面提到的,她結婚過後也相當照顧娘家的人,同時也得忙碌姨父家中的所有事務,加上姨媽有兩位小孩,都要貼心照料,每天蠟燭兩頭燒,就在此時,姨媽的身體也因為極度疲累,漸漸出現狀況,可是姨媽卻沒有發現,仍然不辭辛勞的為大家付出,就在小表姊出生後,姨媽身體已經不堪負荷,這時候也檢查出她身體因為積勞成疾,生病了。姨媽生病時,那時在台灣接受治療,家母帶我去過醫院一次,那時我才兩歲,適逢襁褓之年,處於懵懂無知之時,後來姨媽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但因為那時候醫學科技尚未成熟,也就這樣離開了我們。 姨媽的一生,到離世之前,始終心心念念放不下她的家人,她也是跟家母感情最好的姊妹之一,雖然我見到姨媽時,記憶尚未成熟,但後來聽家母描述也才知道,姨媽是一位熱心親切的人,為家人的事竭盡力量,真的相當感念她為每位家人所做的一切;如果你的身邊有一位願意為你付出一切的家人,一定要適時的感謝她的熱心付出,也得要時時刻刻注意她的身體健康狀況,還是一句老話:「愛要及時」,共勉之。
-
不生氣的魔法
昨晚聽到二哥嚎啕大哭聲,就知道二子又在吵架。平常不耐的我,為了自己長久之身心健康,這次決定試試另一種方法。 長子忿忿不平的投訴次子的不是,說了他兩個缺點後,我平和的請長子也說說弟弟的兩個優點,他當下說想不到,過了幾分鐘,他說:「只能說一個。」 「就是他屁股大,而且臉很可愛。」聽到這答案當下噗哧,也生氣不起來了,沒想到「屁股大」在長子眼裡,是一項優點。 洗完澡後,放鬆的心情讓他又說了一項優點,我靜靜的聽他說,他也越想越多,越說越多……「弟弟很會說笑話。」「他會陪我上樓拿東西。」「他會幫我拿東西。」 最後,兄弟倆就和好了,這是我意想不到的結果。 教育之路漫長,寫下此記謹誌當時之智慧。
-
清中期浯島書法名家蔡君澤
蔡君澤(1799~1862),字澤光,行一、下埔下人,為清朝中期浯島名書法家,翰墨蜚聲,一手楷書名震浯島,其中有三塊碑銘傳世,以浯江書院中留有二塊碑記「浯江書院膏火碑記」、「捐充膏火題名碑」及庵前「恩主廟重興捐題碑記」為其書法地位留下歷史定位紀錄。 論起浯島明清至民國書家,依何培夫主編《金馬地區現存碑碣圖誌》一書能留下碑銘傳世者有「海山第一」明永曆十五年(1661),在太武山上之石門關題刻,為南明兵部尚書,盧若騰進士所書,「文武岱崧」清初隨施琅征臺名將金門浦邊周全斌,民國41年被磨去,「明監國魯王墓」道光六年(1836),興泉永道周凱書,榜書磅礡有氣。「碑陰記」為呂世宜所代周師撰文,周凱書以顏楷,顏體亦為西村所長,應是呂西村代筆。「浯江書院膏火碑記」、「捐充膏火題名碑」及「恩主廟重興捐題碑記」蔡君澤篆額並以楷書碑文。 「馬公去思碑」清同治七年(1868),林章楩篆額,洪作舟撰文並隸,城隍廟「捐題翻蓋芳名」清光緒十二年(1886)董事王星源題額用楷、並楷書內文。「建造金門石橋碑」清光緒七年(1881),洪錫三書。「重修武廟題名碑記」光緒三十年(1905)珠浦許維舟楷額,並楷書內文。「天后宮重修捐題碑記」民國12年許幼蘂書。金門縣長韓福海「去思碑」民國十八年林乃斌篆額,許允之楷書內文,「募建魯亭碑記」民國25年許維舟謹識並書。「重建倒影塔碑記」民國26年林乃斌識,陳慶珪書。 在諸書家中首推清道光時期呂世宜,(1784~1855)號西村,晚年號不翁,金門西村人。書法五體兼備,尤以篆隸聞名,為大家所重,名聞金門及廈門二島,又有台灣金石學之父美譽,其餘書家洪作舟是舉人出身,林章楩是貢生、王星源是增生,洪錫三是秀才、許維舟及林乃斌皆是廩生,此書家都是科舉出身。許幼蘂及陳慶珪皆是儒士。 蔡君澤晚西邨呂世宜十五歲,自幼入私塾,攻習舉業,一手館閣體書法,為當時楷書的能手,應有最低的秀才科舉功名,才能讓其書法為當時福建興泉永兵備道倪琇所重,蔡君澤其書法有黃庭堅之意,讓其書寫二碑,書法美名傳播浯島四方。觀蔡君澤其作品四十歲壯年所書「浯江書院膏火碑記」道光十八年(1838),興泉永道倪琇撰,蔡君澤篆額並以楷書碑文,篆字稍擠扁,有西村金石味。倪琇字竹泉,昆明人。嘉慶六年(1801)進士,工詩,著有使車餘草,官至福建興泉永兵備道。 另一碑「捐充膏火題名碑」道光十八年(1838),董事林焜熿等,蔡君澤篆額並以楷書碑文,篆字字腳曳長,有金石古文之意。 四十五歲所撰「恩主廟重興捐題碑記」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道光癸卯年陽月吉旦,董事李向榮、蔡玉軒、許公連、李春苞、許珠侯、翁耀脩、程彥文、林茹連、薛懋昭、蔡鎮邦,同事葉振廉、曾習升公立,蔡君澤書。蔡君澤篆額並以楷書碑文。 金門下埔下蔡氏家廟重建誌記載「濟陽衍派家聲遠、灌口分支世澤長」。道出蔡氏家庭望出濟陽郡,晉時五胡之亂、中原多故、其後裔分散、紛紛避亂逃竄,,尋遷居同安一帶。 按下埔下蔡氏族譜稿記載:清朝初年有蔡三謹(1648-1731)者,誥贈昭武將軍。為下埔下蔡氏始祖,清初由同安灌口遷浯島,初居湖下,後卜居下埔下,族人抵步之初,披荊斬棘,闢荒拓土,經歷數代螽衍成族,苗裔繁衍,枝葉鬱茂,奠定基業。 生七子,長子元仁、次子元連、三子元第、四子元在、五子元安、六子元六、七子元雅。其中二子元連為四品武職都司,誥授昭武將軍。 蔡君澤(1799~1862)為下埔下蔡氏七房五世祖,其父蔡子出生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卒道光四年甲申(1824)。妣許女娘生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卒咸豐三年癸丑(1853)。生三子,長子君澤、次子志春、三子君探。 蔡君澤生嘉慶四年己未(1799 ),卒同治元年壬戌(1862)。妣陳敬娘生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卒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續妣半山翁染娘生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卒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 )。生三子,長子國興、次子國和、三子國虞。 今年歲次壬寅,下埔下蔡氏宗祠逢大利年將舉行奠安慶典,並編纂族譜,好友世舜主秘傳來其家族神主資料,發現此塵封清中浯島書家蔡君澤,並請吾書寫其事蹟,讓先賢書家及世系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