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城市銘記】萊羅書店紅色螺旋梯
葡萄牙第一大港波多(Porto),是著名的波特酒發源地,有傳統的木桅船、瓷磚壁畫的聖班托車站,以及裝潢典雅的「萊羅書店」(Livraria Lello)。 對喜歡想像的我,由於萊羅書局曾有《哈利波特》作者羅琳駐足,它就像具有魔法般,讓我可以耐心排隊買門票(五歐元的購書券)、把背包寄放在置物櫃,而後在書店外排隊,耐心等候入場參觀。 這一天,萊羅書店門庭若市,擠滿從世界各地來的觀光客,但有許多人跟我一樣,沒有專注去選書、看書,而是在書店裡上下樓走動,等待時機、空檔,好把自己與景點同框合照。 最熱門的IG打卡點,應該是紅色螺旋梯口。從一樓梯口往上,分左右兩邊盤旋上到二樓,與其說到二樓,不如說到自己渴望的「魔法世界」。聽聞羅琳從英國到這兒寫作,這座樓梯賦予了她的靈感,提供她許多哈利波特的素材與場景。而,哈利波特小說與電影風靡全球,緊緊抓住人們藏在心靈裡的童心,釋放被世俗囚禁的想像力。 於是,我站在書店二樓,先看著忙上忙下的觀光客,再看看書櫃上琳琅滿目的書,再閉上眼,讓充滿童趣的想像力注滿心扉。
-
小公園
坐落於高架橋下的球場,完全利用了都市的寸土寸金,球場旁還有溜滑梯、搖籃……,應有盡有,算是一個不錯的小公園。小時候姑姑曾帶我和表弟妹來玩過,那時小公園清新、乾淨,雖在高架橋下,卻不失它的優雅。還記得那時我們又叫又跳地在溜滑梯旁奔跑,純真、稚嫩的童顏彷彿還在我眼前。當玩累了,坐上搖籃,我們會把它盪的好高,好像只要如此就能飛向藍藍的天空。 前些日子,我們又再次拜訪那個小公園,已經四、五年過去了,小公園和印象裡不太一樣,它不再優雅,反而變得有些殘破,不是設施的關係,而是好多人為丟棄的垃圾,寶特瓶、塑膠袋、炸雞盒……,當每個人都不小心忘記自己帶來的垃圾時,那些美好的風景就被折煞成了廢墟,明明走幾步路的距離就能看到垃圾桶,可在地上的垃圾竟比桶子內的還多。我們動手清理球場邊的垃圾,終於小公園漸漸的再次清新。 當垃圾清空後,那些還念的一切還是沒變,雖然我們的體重變重了,讓搖籃發出「戚戚歪歪」的聲響;雖然溜滑梯變得有些斑駁;雖然我們長大了,可我想只要還有人為環境努力、只要每個人都記得路旁的垃圾桶,那麼童年的小公園必定還能繼續散播歡笑。
-
大花紫薇遇難記
二十年前買在市郊一棟新屋,屋前一片廢墟,建商說這是公園預定地。心想又是廣告辭令,橫豎別處也買不起,他說的話我原本也不當回事。 不料十年前,真的開始整地,移植樹木,建溜滑梯,健身器材……。一年後煥然一新,兩年後整排阿勃勒在每年六月學生畢業季節,花朵怒放一片暖黃,整個天空呈現黃色系,取代我們小時候的作文:「每到火紅的鳳凰花開時,畢業的季節又到了……」。大花紫薇也滿樹開滿紫花,在日出朝陽輝映下紫得發亮,兩個樹種彼此爭奇鬥艷,蔚為奇觀。中間夾雜一兩株紅花瓶刷子樹、粉紅風鈴木、奶油白的緬梔花,整個公園花團錦簇,好不熱鬧。麻雀、白頭翁、綠繡眼等吱吱喳喳、成群結隊,似施展輕功,這樹盪過那樹,這花舔過那花。夜晚有時還會聽到貓頭鷹咕嗚咕嗚的叫聲,分外淒涼。 平時晨起,許多老人都到公園健走,或在健身器材上拉筋,清晨五六點鐘最是熱鬧。我們健走都走在由磁磚鋪成的走道曲徑上。往北走,曲徑兩旁遍植大花紫薇,往南走,主要樹種是阿勃勒。 近日健走時,發覺往北走的曲徑磁磚上,有一片片的黑色黏稠液,由於最近工人在此施工,建沙坑和迷宮,有工程車出入。初始以為是工人施工不慎,將黑色油污灑落在曲徑磁磚上。鞋子踏上去還會被沾上。心想過些天因風砂吹襲和陽光照射,應該會慢慢消逝。不料幾周過去,怎麼油污愈積愈多?抬頭一看,是大花紫薇的葉緣有油滴正往下滴。從google得知,是蚜蟲附著樹葉,吸取樹葉汁液,分泌透明黏液,但因樹木又感染煤煙病,造成樹葉產生黑色斑點,擴散後葉子變成黑色,蚜蟲黏液與黴菌、灰塵等,形成交互作用,才會出現樹葉「滴黑油」的狀況。 公園養護單位近日派工處理,大花紫薇已遭截肢。自然界萬物成長,隨時都有無常降臨,我又上了寶貴的一課。
-
鐵砧山浮繪
少年打工時 大甲西 落地窗外 雲間 一幅霧濛濛 切角平整 鉛黑的鯨 翹著首 高飛 青年戎馬時 大甲東 陽光的油麻菜花田野 親征登上 國姓廟、劍井 啜飲欖仁葉茶 遠古海口扇狀的水流騷動 轟然直矗台地 剝裸了紅礫土丘 獵獵地俯瞰藍圖 中年時 沉靜遙念大甲溪 捲風啊狂沙草 歡欣鼓舞 猶然搖響夢底那張 梳順的滿天星斗 願化身輕燕乘南風 寄出待回的青春明信片 已朦朧
-
小人物的悲歌 ──話說《老枝伯仔》
儘管其好友勝國仔和明如時常加以勸導,然都無法改變他對春蘭的憎恨,林萬枝剛愎的個性,與年輕時的憨厚完全不一樣。難道跟之前被抓到新生大隊刑求逼供、承受身心雙重苦難有關?或是被以匪諜罪名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出獄後又面對老婆討契兄的醜事而心生不滿,以致造成他心理上的不平衡?總而言之,它與動盪不安的時代有密切的關聯,如果是太平盛世,想必一切都不會發生,也不會有《老枝伯仔》這個故事的發生。 倘若沒有透過這部小說的詮釋,年輕一輩又如何能知道爾時島民身心所承受的苦難和折磨。因此,我留下的不僅僅只是一部小說,而是把彼時島鄉的情景,以文字記錄在這座島嶼的文學史上。即便不能為島鄉寫歷史,至少我已善盡一位文字工作者的職責,為生我育我的土地,留下一些值得緬懷的篇章。縱史它是一個悲喜交加的故事,但人生不就是如此構成的嗎?設若只有悲沒有喜,或是只有喜沒有悲,都構成不了人生。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詞句,或許就是人生最好的寫照。 當這部小說脫稿後,理應不該再說些題外話,可是內心仍有諸多的感慨,禁不住想再談談老枝伯仔這個角色。儘管他承受身心的磨難後個性變得剛愎,始終不肯原諒背叛他的春蘭,甚至經常罵她袂見笑、討契兄、臭查某。而當春蘭即將離鄉赴台依親時,冀望看到的是老枝伯仔寬恕她的眼神,但她非僅等不到,甚而還聽到長長的一聲「喀─」準備吐痰的聲音,然後「呸!」朝前方猛力地吐去。若依島鄉的習俗而言,這口痰是一種鄙夷人的「臭瀾」,也就是所謂惡臭的口水,更是對人的一種羞辱。故此,誰也不願意被人當面吐臭瀾,因為被人吐臭瀾會「衰」。 春蘭除了衰運連連被吐臭瀾,竟還隱約地聽到老枝伯仔的罵聲:「駛恁娘卡好咧,袂見笑的臭查某!」但即使他表面不屑,卻又口無遮攔粗話連篇,然並沒有像之前有罵後的快感。只見他微微地嘆了一口氣,喉頭一陣哽咽,目送車子疾馳而去。可見他只是嚥不下春蘭討契兄讓他戴綠帽子,以及必須承受村人鄙視的眼光,與顧及男子漢大丈夫的自尊,而積壓在內心的那股怨氣。畢竟一夜夫妻百日恩啊,兩人之間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還有什麼不能化解的問題呢?誠然春蘭不守婦道、違背傳統,有錯在先,但老枝伯仔為何不能體諒她當時的處境而選擇包容。也許,人一旦要分開、要遠離,才知道情字的可貴,然後感到不捨。縱使他白目,並非是一個無情無義之徒,這莫非就是老枝伯仔當時的心境。 或許隨著春蘭的離鄉,以及兒子擁有留美學者的光環,其歷盡滄桑的身影與年輕時討契兄的醜事,也會隨著歲月的更迭,深鎖在鄉親的記憶裡。一旦老一輩絕口不提或逐漸地凋零,年輕一輩又如何知道他們村子裡曾經發生過這種事?久而久之,勢必會湮沒在歲月的洪流裡……。 然而,當這篇小說於2019年6月1日起,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連載時,8月3日主編轉來一封自稱國家文學博士、大學退休教授林先生的投書。 主編姑隱其名,我也不便打聽此君係何方神聖,仔細看看,一位國家文學博士、大學退休教授的投書,其文筆亦不過爾爾,錯別字更是不該。儘管我沒有受過完整的學校教育,但卻在文壇耕耘多年,認識的博士學者專家或作家無數,如果我的文章需要刪減,也輪不到像「林博士」這種「國家文學博士、大學退休教授」來「義務效勞」。於是就事論事,我回覆主編說: 「建騰主編:老朽對金門這座島嶼的歷史背景與發生的故事比林博士清楚,多少也懂得一點小說創作的原理,人物刻畫與心理描寫更不在話下。文中春蘭為什麼會『討契兄』,怎麼才算討契兄,總得把當時人物的心理狀態透過文字向讀者交代。而且現在已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依情節的需要適時描述一點性關係並不過份,所以我對自己的作品負責任。 何況,我們現在置身的是一個開放而多元的社會,小學生都必須接受性教育,難道成年人不能談性?小說創作者因情節的需要不能有性的描述? 總而言之,我的小說是寫給生成在金門這座島嶼的鄉親和海內外認同這段歷史的讀者們看,既然林博士有高人一等的道德層次和學識,他可以選擇不看,而無權干涉我創作的方式和描述的故事內容。如果林博士還有其他意見,請把我的信箱告訴他,由我直接來回覆,以免造成你的困擾。」(上述係與主編對話的內容。) 對於林博士這篇投書,我是不認同的。如今,這篇十萬餘言的長篇小說已連載完畢,來日出書必須受到海內外廣大讀者的檢驗。到底《老枝伯仔》這篇小說是「有數的敗筆」,還是有其「歷史性」與「可看性」,就請讀者們來評斷吧!(下)
-
如是
興喜就是一個妄為 橫臥北風龍潛的座向 指天指地劃乾劃坤 四荒八亥滾滾紅塵洶湧 只是一個酣聲而已 七進大堂一炷檀香鎮定呼吸 歲月很靜很靜的走過 躡手躡腳青春像繁花無聲開謝 那些擊掌塊肉碗酒的吆喝隕落如妳 顫顫走過的光采 遠了點的喜悅猛然暈開 像一朵教室前廊下玫瑰 在心哪裡渲染一幅風景畫 讓記得妳的分秒 知道我是這麼想著妳
-
煮夫時間
自從接觸料理後,才知道流理台是神聖的地方,不容被第二個人進入。因為烹煮一道菜,需要事前的準備與構思,然後進行烹煮前的備料,以及開始烹煮後的調味,那是不想被打斷的時刻。所以,曾有人說,廚房的流理台,只適合一個人在,也適合一個比較開放式的空間,可以隨時取用不同的食材,以及調味料。真正開始料理東西給妻子,我才明白這句話的精髓,因為老家的流理台不大,大概也只能容納一個人進入,偏偏那個水龍頭,都是家人沖洗水果、食物的地方,所以覺得相當困擾,只要在烹煮時間,就會有人進進出出,然後三不五時就被打擾了。 更重要的是,明明當天已經講好由我掌廚,其他人還是想來協助,或是突然要使用流理台,這就讓我很困擾,所以,我只好跟大家約法三章,如果今天說好是我料理,就不要走來走去,以免影響效率。當然,這也跟空間的大小有關,我也希望有助手可以在一旁協助,可是那就只能容納一個人,而且可以擺放的空間有限,倘若有兩個人,也沒辦法做兩個人的事情,變成要等來等去,影響烹煮時的效率。所以,與其這樣,倒不如一個人完成就好,其他人就在客廳看電視等著吃。 而我的煮夫時間,於是展開,並不是妻子不願意料理,而是我喜歡料理,喜歡看到吃到我煮的美食時,大家滿足的表情,當然,我也想知道有什麼要改進的空間,如果經常性的烹煮,那麼就有機會可以改進,改進過後,那麼也能讓一道菜圓滿,不至於大家要因為避免浪費,而勉強吃下不好吃的食物。而真正在料理,就會進入一種順其自然的狀態,那當然不好一面看食譜,一面製作,最好還是可以事先就演練一下,然後稍微把流程步驟整理一下,到了真正煮的時候,一切就很簡單。 於是,那就有種標準作業流程,最好的方式就是事先備好材料,同時把需要用到的調味料也一起準備好,然後找到適合用的鍋具以及盛放的容器,那麼就只是烹煮時的時間與技巧了。不過,現在有很多是現成的料理包,不用花費太多的功夫,只要把料理包蒸熟,那就可以上桌了。但是,我還是喜歡從零到有的感覺,那種把許多食材變成一道菜,是多麼好的成就感,然後煮出來的味道一點都不違和,可以百分之百的還原自己所研究的那道菜,甚至可以超越那樣的味道,這確實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在過程中始終注意細節的關鍵,畢竟一道菜的每個環節都是緊緊相連的,絕對不是單一面向,也不會是毫無關係,如果要把菜煮好,那麼就得把所有細節做好,這絕對是所有料理人的心得,當然也是我自己的研究心得。 開始烹煮,就是我的煮夫時間,我會對於所有的細節都很重視,一點都不馬虎,我會對所有的批評指教感到誠惶誠恐,因為想把每一道菜做好。完成之後,拍個照上傳到臉書,然後紀錄今天的成績,就好像一種美食日記,慢慢累積,然後累積到一個可觀的程度,或許很多的菜色都能得心應手,甚至可以越來越有效率。
-
文字終究會遇到讀者
學弟想要投書媒體,來請教我的意見。我覺得學弟的文筆好,所以提醒他:「寫作這件事要把眼光放遠來看,不要計較一時的稿酬高低,而要考慮發表後的影響力。」這是我自己的體會:當文字公開發表後,無論是在傳統紙媒或網路媒體,其實文字的影響力,有時可能超越原本自己的想像,而我就有兩次難忘的經驗。 有一次,我把軍中經歷投稿報紙,內容描述一位當時在軍中接觸到的好長官,他一方面要求嚴格,另一方面很關心我們。文章見報後,我收到許多迴響,在網路上也被轉貼,最令人驚訝的是,接到陸軍司令部湯上校的電話,我嚇了一跳,因為已經退伍多年,一開始以為是詐騙集團。他表示,他們在報上讀到我的文章,根據作者姓名,從後備軍人的通訊資料找人,一個一個打電話,最後找到我。 湯上校說,現在募兵制遇到困難,國軍需要這樣激勵人心的文章。後來才明白,湯上校特意打電話給我,主要想請問我筆下的長官是誰,他們問過文中提及的所屬單位指揮官,對方說他們有相同綽號的軍官,但只是少校,不是我文章所稱的中校,陸軍司令部為謹慎起見,因此向作者求證。 跟湯上校討論後,確實是這位少校沒錯,不過因為他相當資深,所以我退伍後的記憶有誤,以為是中校。湯上校說,自己以前待過戰鬥部隊,下過基地,也認識這位軍官,湯上校還跟我解釋他沒晉升中校的原因。湯上校表示,他們會好好表揚這位軍官,並說:「我代表陸軍司令部感謝你。」。 還有一次,行政院所屬部會的某位部長透過秘書聯繫我,請我寫一份文稿。當下我受寵若驚,心想自己怎麼會被部長認識?部長秘書說,部長看過我的文字,所以想請我幫這個忙。其實,自己不確定部長在哪裡看到我的文章,是在網路媒體或報章雜誌看到? 雖然隔天一大早還要上班,但下班後我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讀完部長秘書傳給我的政策資料,然後熬夜寫文稿,在隔天凌晨兩點半交稿。老實說,最後公開的定稿已非我交付的版本,部長秘書解釋,這份文稿經過好幾手,其實是一群文膽的集體智慧。 如果說整個政策有十張牌,我從中選出三張牌主打,後來的定稿也使用我選的三張牌,還有一些核心概念,也是出自我交付的版本。雖然這已是往事,當初基於「為國家做一點事」的單純想法,接下這個不支薪的超級任務,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點不可思議。 近日閱讀作家余華的隨筆作品《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對於寫作又有新的體會。作者在文革開始那一年進入小學,文革結束那一年高中畢業,這本書談他的童年、生活、閱讀與寫作等人生經歷。余華在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飽嘗世事後的豁達與幽默,不知為何,我覺得他在書中說的很多話,像是對著我一個人說的,這本書觸動了我,成為這段時間的隨身讀物。我完全明白他說這些話的內在意義與心理感受,我想自己是他在這本書對話的讀者。 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也沒有誰的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著屬於自己的困頓與快樂。這也是我雖然還算年輕,但是想要寫下過去人生經歷的原因,因為想趁記憶深刻的時候,趕快把那些值得訴說的人與事記錄下來,而這些文字在這個世界,終究會遇到屬於自己的讀者。我想,這也是寫作真正讓人樂此不疲的魅力。
-
求天
心悠悠 想妳想到白了頭 多少愁 尚未開口 淚已先流 我不曾真的放手 但只敢痴痴等候 向天求 五十年後 愛妳個夠
-
報紙長眉毛
作家衷曉煒最新短篇小說〈紙進軍〉寫道:「紙是當權者最大的威脅。它的傳播沒有軌跡,很難追蹤,隨翻隨看,無法從遠端駭入竄改。更重要的是,紙,將閱讀的權力,徹底地交到讀者的手上。」 若以公器論,新聞紙,又該算紙中之王了。 台北市大安區國北附小閱覽室特地介紹報紙版面構成,原以為自己對看了30年的報紙聊若指掌,不意還是讓「報眉」二字迷惑了雙瞳。 報紙也長眉毛的嗎?濃眉、淡眉還是娥眉呢? 定睛細看,才懂報紙的日期即報眉。就位置來看,真的挺像報紙的眉毛。讀者,是報紙最亮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