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除舊佈新
快過年了,年終大事莫過於大掃除,自從自立門戶以後,不必和嫂子們畫分工作區域或聽命掃除優先順序,我想從哪裡開始整理、桌椅櫥櫃乾坤大挪移,全憑當家的我決定,除了自在也隨心所欲,除舊佈新成了我最快樂的勞動時光。 而今年的歲末掃除很不一樣,因為日前氣候極端變化,熱脹冷縮,造成整個客廳地磚彭共隆起。因為快過年了,所有營造廠商都在趕工,這類小型修繕工程,很難叫得到工人,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眼看都快逼近過年了,難道要跟這支離破碎凌亂不堪的居家環境一起過年? 還好,老公透過認識朋友找到水電師傅願意幫忙處理,雖然技術不能跟水泥專業工相提並論,但是他們很認真也很細心的施作修復。我非常的感謝他們,因為他們佛心來著,利用工作空檔抽出時間來義氣相助,我們家不但能回復原狀,還顯得煥然一新,省下我不少屈膝跪爬擦拭地磚的時間與體力。 甚或可說是因禍得福,全家人總動員一起搬挪大型傢俱、床座衣櫃,讓我可以徹底清除積壓多年的污穢死角,大家一起動手清掃環境的場景,二十年來可是第一次喔,所以我很開心也很欣慰,這個難得經驗很值得回味,因為可能不會再有下一次。一向自詡任勞任怨的家庭主婦--我,往後獨力掃除時,不再感到孤單,將會更起勁和愉悅,因為到處都有家人合力除舊佈新的美好痕跡。 今年也是很特別的一年,因為去年大伯與老公、小叔商議決定,今年起各自拜公媽,不再勞師動眾號召十幾個人趕回老家祭祖和吃團圓飯。所以,今年真是「新」的一年,拋開行之有年的「舊」習俗,咱家五口第一次圍爐,令我既興奮又煩惱,興奮的是能與親密家人自由自在吃頓年夜飯,煩惱的是廚藝不精的我變不出澎派菜色,五花八門的年菜預訂廣告讓人看了眼花撩亂,拿不定主意也顧不了每個人口味喜好。最後投票決定去吃到飽餐廳,省事省時又能大快朵頤又不必為吃不完的剩菜傷腦筋,真好。 除了居家環境和團圓圍爐有了除舊佈新的改變,我的心田也有拋舊迎新的感受。日前剛辭掉壓力頗大的兼職工作,重新投遞履歷表與面試無數次,終於在過年前找到新頭家,老闆是位老婦人,談話間能感受到她的和藹可親與平易近人,最重要的是,試上了幾天班,勝任愉快,我深刻體認有備受尊重與肯定的感覺,讓我不但能過個好年,未來日子還能盡情施展長才、大展鴻圖,真棒。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是好兆頭。庚子鼠年,棄舊圖新,吉祥如意,未來一年,好運即將旺旺來。
-
團圓飯
老舊的電視機裡,傳來一段又一段沙啞幾乎快停了的聲音。 氣象預報:「除夕夜起,氣溫將下探十度C,……。」 那年的冬天,除濕以外還帶著酷冷。 大姊淑娟用著快要涷僵的腳,猛力的踩著剎車,那部嶄新的進口轎車,就這樣呆楞楞的杵在家門口,她踏出車門後,立刻披上頂級的皮草大衣,肩上背上了名牌包包,臉上已經略施了些粉脂,而足上蹬著的是鑲鑽的恨天高。她提著大包小包各式各樣的精美禮盒,又急忙的從皮包裡拿出零亂的鑰匙準備開家門,此時,好奇旁觀的鄰居們,還發現了她纖細的指尖上,還有著流行的指甲彩繪,令村子裡的鄰居們,十分的訝異和譁然。 但,她唯一和以前一樣的是,還是將家門,用力的一踹,發出「啪,■」一聲的巨響,然後關上了家門,她大喇喇的走進院子裡,並且扯著嗓門向著屋子裡嚷嚷著:「媽!我回來了媽…呀!妳又在幹什麼呀?怎麼還不出來哪?」 這一年以來,媽的體力和聽力是越來越差了,常常沒注意到外頭是誰進來了。 這些年來,大姊淑娟在國外的事業是越做越大,但和家人之間的相處卻是越來越疏離,偶爾也只能從電話裡得知家裡的一切情形。 家裡的家俱和擺設還是和她當年離家時一樣,只是壁上的公媽龕裡多供奉了一祗牌位,因為,爸,他離開人世了,這是幾年前的事了。 外表剛毅的大姊淑娟,看到那祗牌位,又不禁觸景生情的掉下了眼淚,這些年來,大姊淑娟化悲慟為力量,努力的打拚,為的是改善家裡的經濟環境。 父親離世後,沒留下什麼,只留下了一堆又一堆,永遠理不清的債務,讓家裡的經濟十分的拮据。大姊淑娟內心很矛盾,她有時會恨爸在外面不負責的行為,但有時卻又會想起小時候爸在家裡時的歡樂時光。 大姊淑娟擦拭著眼淚,走進了屋內時,媽在廚房裡專注的忙著今晚的團夜飯,這才發現大姊淑娟已經回來了。她趕忙兒地想從廚房裡出來,高興的招呼著大姊淑娟,但是看到茶几上又是堆滿的禮盒,媽皺起了眉頭,叨叨絮絮的唸起了大姊淑娟。 媽媽就是媽媽,有時她就像錄音機裡倒帶的錄音帶一樣,反覆的講著同樣的話題,「……什麼?不要老是花這麼多錢啦!買那麼貴的東西。然後,又是妳這丫頭啊!看看妳自己又在趕流行,住在外頭兒,老是瘦得像紙片人一樣,胖一點又會有什麼關係?……年紀不小了呀!不願意媽替妳安排相親又不能自己找個婆家,真是令人操心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呀?」 大姊淑娟似乎有些不耐煩,先是深呼吸嘆了一口氣,後來又蹺起了二郎腿來,「癱」坐在沙發上,似乎根本不想理媽在說什麼?後來媽就更認真更大聲的再繼續說了下去,大姊淑娟只好打開化妝包裡的鏡子,在唇上,一遍又一遍,一圈又一圈,抿著唇,塗起了口紅來了。 其實,媽的內心是十分關心大姊淑娟的,只是媽的傳統和大姊淑娟現代女性的觀念是有代溝的,媽她這輩子,都是無怨無悔的奉獻給了家庭,但是大姊淑娟卻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世代女性,她不想和媽一樣,過著一輩子依附丈夫的生活。在她的內心,對婚姻十分地不信任,也許是她受到父親生前常常帶給家裡負面衝擊的影響吧! 就在媽念到忘我的時候,其他的兄弟姊妹們都陸陸續續的帶著孩子們進了家門,媽看了一時很高興,也就忘記了數落大姊淑娟的事情。 家裡又和往年一樣熱熱鬧鬧的開始圍爐,大夥兒搶著吃媽煮的年夜菜,媽還還是和以前一樣,在公媽神龕裡,替爸和先祖們上了幾炷清香,飯桌上還留著一個空位子,並附上幾付碗筷和盛上了熱食,這麼多年來,媽還是沒忘記爸和阿嬤。 飯後,媽發紅包給大家,那一晚,大家一起打著麻將等著守歲至天亮,過了午夜以後,大哥便到門外燃起了炮竹,大家就在鞭炮聲中,送走了那一年的舊歲。 又經過了數年後,大姊淑娟已至中年,她在冬至的那天,從國外打了電話回家,她興高采烈的和媽說:「今年公司的業績成長得非常的好,而爸當年在外欠的債務,也都已還清,她為了體恤媽的年事已高,所以,今年她想和家人一起到五星級飯店裡圍爐。」媽,她當然沒說什麼,但是看得出來,她,很高興。 媽,她真的老了,大姊淑娟也中年了,媽,好像已經和大姊淑娟達成了共識,不再像以前一樣嘮嘮叨叨的唸著淑娟了。 日子就這樣地一天一天的過去,大家由期待變成了等待著除夕。 突然深夜裡,大哥打了電話來,他語帶哽咽的告訴阿妹仔美娟說:「大姊淑娟,她,她,…在內地出了車禍,往生了!……」阿妹仔美娟,突然間感覺到頭頂上好像有一群烏鴉飛過似的,她問大哥說:「那……媽……她,知道嗎?…怎麼會這樣?那天,淑娟她不是還好好的嗎?還打了電話給媽,還討論今年的年夜飯要在那訂的嗎?……」大哥和阿妹仔美娟最後都痛哭失聲了。 那一晚阿妹仔,一夜沒睡,她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她也不知道未來該怎麼安撫媽和大哥的情緒。 不久後,就依著舊俗,大姊淑娟在農曆年前舉行了告別式,告別式的那天早上,媽,因為白髮人不能送黑髮人,所以未能出席,媽,她表面上看起來很堅強,但她在告別式的靈堂外一直都默默不語,不停地來回踱步,媽的內心,似乎是很焦慮的。 送走大姊淑娟後的那一年除夕,大家取消了到大飯店裡圍爐團聚的計劃,大夥兒開著車帶著全家大小,還有媽每年都會親手做的年菜和一束鮮花,到淑娟的墓園,祭拜淑娟。 大家都感到這一回大姊淑娟她終於回家了,她不必再為這個家四處奔波了。 後來,又過了三年,媽,她往生了,大家決定按照媽的生前遺願,把阿嬤、媽、爸、還有淑娟,都入祠在同一個墓園區裡,大哥、阿妹仔、美娟還有其他的兄弟姊妹,也都預訂了生前契約。 大家都希望,將來有一天往生後,都能相約在天國裡再團圓。
-
機場
你是喜歡剛降落的如釋重負,還是喜歡沉沉坐在椅子上等待起飛的未知。時間在早上10點48分行李托運排隊處沒有人,行李員說要按照國內線慣例起飛前一個小時才能托運行李所以11點整才可以,只能離開到機場擺放的漂書櫃隨意翻看,翻到了幼獅文藝的一篇散文咖啡館閱讀起來,等到闔上書,看看排隊處已是人龍,或許人們習慣排隊等待,而工作的人習慣根據規則做事,人龍或許讓人少了疑惑與遲疑。 你是喜歡有人相送,還是獨自等待。送者終須一別,在入口處揮之不去的離別,表達了對情感的重視與珍惜,從年紀與心情或許也能猜出彼此的情感關係。那獨自離開機場的人,也許也多了些咀嚼消化旅程的空閒,現代人如果是出差往往都是自己一人離境的多,離島的機場多了許多出差的人次,而回鄉的人往往能有親友送行,不常回鄉的兄弟姊妹有份近鄉情怯,我說常常回來就習慣了,不一定要有衣錦返鄉的壓力。 匆忙的問櫃檯尋機位的人們,想必有了離島人的悲愁,回想多年前那一夜,深夜裡母親離去的群組訊息,驚心膽顫,而機場在深夜裡是那麼的冰冷,將嚴冬緊閉,焦慮愁苦的心面對長夜闇然的星空,靜得像一張網,綿綿密密長嘆莫展。那一夜只能注視群組的焦灼,想盡各種辦法就是無法讓機場開啟,只能忍待曙光初現提著行李去接姐姐一起到機場,準備行李的時候因為正值嚴冬,心理雜亂得只知道一去要好久,也不知道多久,只能胡亂拿些厚衣服,打包也許是唯一能做的事,等我到了機場才發覺我居然帶了兩只行李箱,裡面全是厚外套與毛衣,自己傻傻的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想,機場變成了我的傷痛。 如果碰到重症治療的往返,已經很不舒服的病人還要搭機,飛行高空,真是離島人的噩夢。老人說在台灣化療完最好趕快搭機回家,即使再不舒服腳步踉蹌也要堅忍走向機場走向回家的路,因為兩三天後隨之而來的後遺症噁心嘔吐更令人害怕到時無法搭機回鄉,多次往返治療為的是全家人的一線希望,離島此刻有更深的海洋阻隔通往那文明的醫療,在離島定居的浪漫之外屬於年老醫療的隱憂,是不在離島者無法感知的無助。 悠閒的旅人旅途由機場開始,一到機場不得不收拾起平日繁複工作的篇章,手機留言我在旅行中,就可以把所有人事隔絕在機場之外,悠悠的寫line等傳媒,竟然可以專心寫得比平日細密,旅行是一種合理的不在,心可以合理的休息,朋友說假日會盡量離開島嶼,到台灣到廈門都好,找不到人也沒有歉疚,離島人離了島才找到合理的空閒,島嶼太小,說塞車能塞多久,如果這樣回絕來訪者,像是有點不近人情,拒人於千里之外,記起剛回家鄉時朋友臨時來訪我不在家,我會懊惱的說你可以先打電話我會在家等你,朋友說家鄉這麼近才十分鐘,何必打電話,如果你不在我回家便是,就剛好路過看看你,沒想到自己現在也常常剛好路過去朋友家,看來離島住久了也會改變,在家聊天的溫馨跟大都市在咖啡店聊天有很大的不同,機場竟然是休閒的藉口。 再次回到機場,心中已經裝滿了旅行過程的滋味,也許是人也許是景,歡樂或哀傷,或許休息夠了,或許更讓人覺得疲憊,等待行李轉盤的時候,五花八門的箱子讓心複習一下共同曾經逗留的城市,許多旅者的心情、旅行的類型,透過一個個的行李箱陳列,有的貼滿了各國的標章,透露主人的行蹤,連行李箱顏色都是主人的嗜好與品味,人生在機場裡轉機,轉出旅者的人生,可以一直到你滿意為止,這是一個中界點,寄託著你的期待與回歸。
-
返鄉
蔣立恩同學曾在浯江副刊上發表的的「近鄉情怯」頗得我心,因為表妹的女兒當初也毅然決然選擇金門大學的應用外語系就讀,去年回台當交換學生,又可常見到那張可愛的臉,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當初我們是義務役抽到金門籤,在太武山的黃昏又被分發到小金門,在水頭濕涼的夜晚度過金門的第一夜,只裹著睡袋,第二日過金烈水道到小金門,從此在小島上生活七個月,才有第一次的返台假。 大學生畢竟自由多了,沒課的空堂或晚上或假日,有時間可以到許多地方,好動的靈魂自然飛奔四方,羨煞軍人。 在金門待七個月後第一回返鄉休假,也是離鄉最久的一次,回到三合院的門口差些跪了下來,軍士返鄉雖不是戰後歸來,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回家後,母親有得忙,不外是準備好吃的料理,好似犒賞凱旋歸來的孩子。 我第一次休假,清晨五點多出營門口,回到家竟然是晚上九點了,搭船、車、飛機、客運,舟車疲憊也,但興奮蓋過疲倦,回家後和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後來到外公家,又和當時念大學的表妹聊到半夜,再不去睡都快天亮了,換得早上的沙啞喉嚨也無怨言。 家鄉變化甚多,有一種「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的感覺,無非是人事的變幻,東家某某叔伯過往了,西家某戶娶媳婦了。 二次大戰的美國雷恩大兵,深入歐洲戰場,因為家中兄弟都投入軍旅,政府發現他家中只剩一老母,特別派令要在歐戰中找到他,讓他可以回家孝敬母親,戰火中砲聲隆隆,中尉軍官一行人終於在戰場找到雷恩,讓他回家,雷恩老年時到中尉的碑前追思,說他這輩子沒有辜負找他回家的人,他在社會上沒有忘記做一個有用的人。 我常常記起在小金門的一個對聯,「快快樂樂在烈嶼,平平安安回臺灣」,我認識的幾位同袍,有受傷的、身亡的,其實我們無不戰戰兢兢,能平安退伍返鄉都是福氣,帶著長官和弟兄的祝福,也在社會上做一個有用的人。
-
庚子談鼠
民國一○九年歲次庚子,也就是鼠年。談起鼠,真是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全世界的哺乳類約四千種,囓齒類就佔了約二四○○種,牠們有不少以「鼠」為名,要弄清牠們還真不容易! 然而,家屋附近常見的鼠,只有三種,那就是鼠屬的黑鼠(又稱屋頂鼠)和褐鼠(又稱溝鼠),以及小鼠屬的小家鼠(又稱鼷鼠)。這三種鼠都在家屋或家屋附近,所謂家鼠,就是指得牠們。 黑鼠耳朵較大,嘴巴較尖,毛較柔細,身長16-21公分,體重150-180公克,尾巴比身體還要長。褐鼠耳朵較小,嘴巴較鈍,毛較粗糙,身長18-25公分,體重350-450公克,尾巴比身體短。 黑鼠和褐鼠棲所不同,黑鼠的巢穴通常位於屋頂或樹上,褐鼠常在住家底層和排水溝間活動。這兩種老鼠都過群居生活,動植物都吃,甚至會吃同類。褐鼠較黑鼠兇野,有時會成群攻擊家禽、家畜。 小家鼠耳朵圓,嘴巴尖細,毛呈灰褐色,身長6-10公分,尾巴和身體等長或稍短一些,體重約10公克。雜食,喜歡住在暖和、黑暗的隱蔽處,很少跑到開闊的地方。當被人發現時,就藏在家具後面一動不動,你以為牠跑掉了,其實可能就在你的身邊呢。 在英文裡,鼠有兩個對應的英文字──rat和mouse,前者指鼠屬,後者指小鼠屬。如果我們把童謠「小老鼠上燈台」譯成英文,只能譯成A mouse climbs on the lamp stick,如果譯成A little rat climbs on the lamp stick,那就錯了。 黑鼠、褐鼠或小家鼠,都會傳染疾病(包括可怕的鼠疫)、咬壞東西,可說是道地的害獸。然而,褐鼠和小家鼠的白子──大白鼠、小白鼠,卻是生物、醫學上常用的實驗動物,對人類的貢獻甚大。乖巧的小白鼠,也是孩子們喜歡養的寵物。 除了三種家鼠,台灣還有四種田鼠,牠們是小黃腹鼠(鼠屬)、田鼷鼠(小鼠屬)、黑帶鼠(條鼠屬)和鬼鼠(鬼鼠屬)。其中小黃腹鼠和田鼷鼠最為普遍。根據金門國家公園委託研究的「金門哺乳動物相調查」,金門除了沒有黑帶鼠,另三種田鼠都有。家鼠中的褐鼠,常在野地裡出沒,也可視為田鼠的一種。 小黃腹鼠身長13-17公分,體重80-120公克,是野外最常見的鼠類,我們一般所說的「田鼠」,就是指牠們。田鼷鼠,又名月鼠,是野外最常見的田鼠之一,身長7-8公分,體重12-20公克,穀物收割後常侵入住宅,被誤認為小家鼠。 黑帶鼠(又稱赤背條鼠),身長7-10公分,體重20-40公克,背部有一條深色縱帶,和其他鼠類很容易區分。鬼鼠原產印度,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引進台灣,體重平均600公克,是台灣和金門最大的鼠類。性情凶猛,受到干擾會發出「嘶嘶」的威嚇聲。 這四種田鼠和褐鼠都會打洞。鬼鼠體型大,洞穴也大,洞口有明顯的土堆。田鼠的挖洞行為,會破壞堤防、溝圳,對農田水利為害甚大。田鼠所攝食的穀類、豆類和根莖類,據估計約佔收成的5~10﹪!難怪農政單位要推動滅鼠了。
-
草堂
屋瓦被風的呼號驚落 牆垣因雨的哭泣傾頹 壁上一條條惕勵的字句 鍛造出一張張薄薄的學歷證書 牛羊馬匹和自家飼養的騾子 流落何方? 我沿著「時間」的邊緣 怯怯地走來 忽見 陪伴三更燈火的少年 蜘蛛吐絲 網成一張 近半世紀的 斑駁歲月 註:家裡的人口膨脹了,「住」成了重大問題。那年,聽聞幾位村人打算借地集體興建「牛馬舍」,供牲畜棲息。兄長們想方設法籌到一些錢,蓋了兩間,我和家裡豢養的一頭騾子同時「喬遷」,我欣喜有了自己的「草堂」,直到赴台升學前,每天在家晚餐後,這裡就是我讀書睡覺的地方。 (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
故事裡的故事
在故事外,期待故事裡的結束;然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串接而成。 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又怎麼會有個定數? 在故事之外,又一個章篇的開始,然而生活卻不全然如此,在平淡中尋一個安定,在安定中尋一個改變,而你,是另一個改變的起點嗎? 此時此刻的她,卻只想一個人什麼也不想的,享受那杯咖啡,那一份甜點,與那一份怡然自得。這一刻,她只是她自己,她不是那個誰、她不是哪位成員、她不用揹負著各種壓力。 她可以在嘈雜中尋得那一份寧靜,並粹取出那屬於她自己的一個營養成份。 生命始於何處,如何得到滋潤而成長,在非初始之後,僅能以那微薄滋養,得而那美好的姿態。 天氣很晴朗,明明就是個冬天,但今天島上的風靜止了,陽光大把大把的灑在大地上,讓人不自覺的想在階梯上曬太陽,如同那慵懶的貓,隨意的尋找一個舒服的角落就開始享受那溫暖的冬陽。 玻璃窗外的世界好像很近但似乎又很遠,伸出手想觸摸,但又隔著一片玻璃,這世界的某些事情也一樣,好像伸出手就能觸摸似的距離,在一眨眼的瞬間你卻已離他很遠。 你,以為你很了解嗎? 那最難捉摸的,永恒不變的就是了。很多事能敘明,誰又想打啞謎? 那貓咪伸了個懶腰以後翻過矮牆走了,桌上那熱騰騰的咖啡也慢慢的消卻了溫度,不再那麼的好喝,但仍然淺啜了一口。 不在最美好的時刻,取得那美好,總是錯過又捨不得的人生,回過頭來,不也是僅能笑笑罷了。 走入時間的長廊,那些被刻畫的美好畫面,已全部消逝卻了。回憶能讓人汲取某些溫度,但不能讓人擁抱著那些溫度一直取暖下去。因為故事,總是需要一個開始,然後,一個一個串接著繼續下去。 你在哪裡?在相擁而泣的開始之後,是該繼續抱頭痛哭,抑或是擦乾眼淚繼續往前走去。選擇是自己給的,只有自己手中才握有那把鑰匙,那把,決定自己命運的鑰匙。 不要埋怨生命裡有太多的苦澀,在苦澀之後才能得到甘甜。即使下過雨,天空也總會放晴的,而另一個故事,仍接著開始。
-
手帕之不可或缺
以往就讀的幼稚園規定,每日服裝儀容須於圍兜兜別上一條手帕,曾是兒時鮮明的記憶之一。 可是幼稚園一畢業,之後一路的求學生涯,及至出社會工作,卻鮮少使用手帕;反而成為面紙、衛生紙、紙手帕的愛用者。這些紙漿製品,一碰上夏季這動不動就要冒汗的季候,顯得力有未逮。為了避免掉紙屑,擦汗已經盡量用「點」的,而非左右擦拭,但每每擦完額上、鬢角或手心、腋下的汗,仍舊留下白色點點的「痕跡」,且用完即丟,並不環保;而吸油面紙雖然不掉屑,總不合適拿來吸汗,好不困擾。 然後幼稚園的手帕記憶追了上來,沒料到這一用,就回不去了。每天換洗一條使用,把每一方手帕摺疊成適合放進口袋的大小,用來擦汗,不掉屑、不浪費,剛剛好。把身上的汗及時拿手帕擦乾,等於也將汗味限縮於這塊方巾之中,不再自惱惱人,也省下不少「擦汗成本」。幾次不慎打翻了飲料,還能拿來「救急」,聽說如果遭遇緊急事故,還可充當三角巾止血、固定之用;一條手帕,妙用無窮。 只不過,手帕的設計大多非常「女性化」,其中又以蕾絲邊為大宗,男性若要買手帕,可得費心找一找了。 期待有更多合宜男性使用的手帕花色面世,手帕這夏日不可或缺的小物,也亟需「性別平權」啊!
-
夢裡
昨夜夢裡 有妳留下的影子 今晚我在夢裡 已經消失的歲月 時間; 只留下淚痕
-
逝去的愛
日常的柴米油鹽 早已催毀了愛情 兩個相愛的靈魂 相互折磨 沒了愛情的婚姻 只是守 只是護 一紙法律婚約 只是逗 只是困 一個甜蜜假象 何不讓我們 試著放手 給彼此自由 尋覓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