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樂透夢來敲門
不管在哪一條街道,彩券行總是生意興隆,上門的顧客,帶著小小的夢想而來,他們渴望幸運之財,希望能以最少的代價,贏得鉅額財富。這幾乎是人們最普遍的心願,期待哪一天可以得到財神的眷顧,如此一來,就能擺脫缺錢的苦惱。 在媒體的宣傳下,每期彩券上億的獎金,如同美食一般,是最好的宣傳,充滿無限的吸引力。若是彩券行開出大獎,那絕對是宣傳的利器,畢竟,店面要開出頭獎,絕對是不容易的,而顧客往往相信運勢,既然這家曾經開出過頭獎,當然要多加光顧,想沾些好運。有些顧客專門會挑這些曾經開過大獎的店面購買彩券,數量頗為可觀,但開獎結果如何,所花的錢,是不是都付諸流水,大概只有當事人才會知道了。 如果以機率來看,如果想要中大獎,可能性幾乎是非常低的,大樂透的頭獎中獎率是1/1398萬,威力彩的頭獎中獎率是1/2209萬,大福彩的頭獎中獎率1/1864萬,也就是說,全台的彩券,賣出了一千多萬張,才有出現一張頭獎的彩券,如果抱著拿上億獎金的夢想,往往會失望。事實上,在賭場有一項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莊家才是最後的勝利者」,無論哪一種彩券,最大的獲利者,絕對不是購買者,而是背後的主辦單位,他們主導了遊戲規則,無論如何設計,都不可能讓自己吃虧,如果玩家無法體會這個道理,往往會深陷發財夢而無法自拔。很多人花費了不少時間和金錢,鑽研樂透中獎的密訣,甚至是不惜求神問卦,希望無形的神秘力量可以指點迷津。不過,這往往會導致走火入魔的局面,為了贏得樂透彩,不惜傾家蕩產,欠下龐大債務,讓自己陷入懸崖般的困境,人生從此被彩券掌控,可以說是變成了財迷心竅的妖魔,再也找不回自我的本質。 真正事業成功的人,像是企業老闆或是高薪者,幾乎不會進彩券行。這個道理非常容易理解,他們在工作上所創造的產值,絕對超過樂透所帶來的獎金,與其花時間研究彩券開獎號碼的規律,倒不如將重心放在工作上,這絕對更有幫助。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突然獲得一筆鉅額財富,是不是好事呢?國外曾經做過統計,有超過五成以上的樂透得主,會希望他們不曾得過這筆獎金,因為錢財來得過於突然,他們往往不懂得珍惜,很容易就花完,也由於他們突然變成富翁,一些平常未聯絡的親戚朋友都會出現,和他們借錢,實際上都不會歸還,如此一來,得獎者的錢財,往往守不住,而他們過慣了奢華的生活,一旦要回到過去的苦日子,幾乎都無法適應。那些高額的獎金,就像是虛幻的泡沫,只要被戳破了,就什麼都無法留住,中獎者反而更感到落寞。 人人都有樂透夢,但這終究是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絕對不能當成是生活的目標。如果想買樂透彩券,最好抱著替社會貢獻的心態,只花少量固定的金額購買,像是一期最多買到一百塊,就算是店家如何的鼓吹,仍然要堅持原則,絕不多買。若是沒中獎,也不用感到可惜,而是把買彩券的費用,當成是社會公益活動。如此一來,就不會被彩券影響到平日的工作步調。若是樂透中獎,不妨當成是生活中一段優美的插曲,如此就不會患得患失,日子能夠過得更加自在。
-
年味飄香
當了父親之後,我發現親子間的關係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得多。由此可見我們在孩子心中的份量之大。 如今時代變遷,在這個人工智慧(AI)席捲一切的時代,人跟人的接觸反而變得更重要,真正能替你分憂解悶的是親人,不是機器人。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讓人們只是忙著過日子,過年就成了父母一年中最大的期盼,團圓也成了全天下父母的願望。 春節,如同一場盛大的宴會,在相同的時間地點如約而至,而參加這場宴會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家人。年的味道是溫馨的。一年來不管在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進到家門口那一聲:「爸媽,我回來了」。足以洗涮滿腔的委屈和一身的疲憊。 孩提時期最豐滿的記憶中,最期盼的就是春節了,因為那樣就可以有新衣服穿,有肉吃,還可以不用擔心到處玩了以後被罵,更不用擔心有繁瑣的家務所纏身。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無論天南地北,雪雨風霜,回家過年成了每個在外打拚的人迫不及待的心願。 現在的春節已經漸漸失去原有的傳統味道了,大多數人都選擇買各種成品或者邀約上餐館裡吃,很少有人願意自己動手做一桌年夜飯了。 過年釋放出濃濃親情,為了凝聚內心的愛,特別是年三十晚上,除夕之夜,闔家團圓,大人小孩圍坐在一起,品嘗著年味飄香佳餚,著實溫馨融融。 歲月改變的是容顏,卻牢牢牽絆住每個人對親情的渴望,每年的春節,我總會對著孩子說:「春節過年這個傳統節日在每個人心中根深蒂固!因為親情是永恆的根,這飲水思源禮儀文化傳承,就從家裡做起。」
-
歡喜過新年
歲末寒冬,筆者服務單位,在1/16晚間舉辦年終尾牙聚餐及抽獎,礙於須照顧86歲高齡老母親,無法分身參加,這是甜蜜的負擔,更是為人子克盡孝道的美好時光,著實令筆者甘之如飴! 臘鼓頻催,現今公司行號準備年終尾牙或有情人忙著結婚之季,此時,常喚起筆者鍾情家鄉美食記憶,離鄉多年,至今,依然懷念沙中砍阿、斗門怡伯與沙美廷傑飯店或群英樓傳統宴席菜色,其菜色惟雞捲、鹹水雞、雜菜湯、芋頭排骨酥、干貝燴白菜、紅燒大明蝦、紅燒海蔘、紅燒糖醋魚、清蒸白鯧魚、封肉、清蒸螃蟹、羊肉麵線、油剪餅、魷魚湯、豬腳湯、禮餅、八寶飯(飯中包豆沙)、鳳梨罐頭甜湯等,菜色簡單,家鄉味道地。 農曆春節,乃中國傳統新年,又稱歲首、新春,亦稱年到、過年、慶新春(新歲),乃四大傳統節日之首,明代始,春節之節慶,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方結束,而在除夕,旅外遊子,都會不辭千里跋涉返鄉與親人相聚,不管窮也好,富也罷,家家戶戶,慶團圓,團圓歌謠,唱不停,但願,歲歲年年有今朝,這是人世間的美好!
-
誰家的冰箱是公的?
歲末年終,逢年過節,我的娘家八個手足總會在電話中逐一詢問:「你家的冰箱是公的?」這幾年手機line群組方便,不用打電話了,直接貼文徵求,誰家的冰箱是公的? 老一輩的都說女兒賊,在我家也不例外,不只行之有年,雙親二十年前相偕駕鶴成仙去,我們八個手足及甥姪輩們繼續沿襲下去,而且有過之無不及,越搬越多越搬越好,大家互通有無,不只是女兒賊,更是發揚光大加上一句問候:「你家冰箱是公的?母的?」 春節的腳步近了,年菜年貨採買,土魠魚上市,不忘買整隻的切塊與兄弟姐妹分享;番茄季一大箱兩大箱;葡萄盛產了,每年三次的定期宅配;虱目魚產品更多元,冷藏冷凍通通徵求冰箱是公的;大過年到了,每年換年菜,誰家冰箱可以空出來? 冰箱有公母之分?不明就裡的朋友一臉狐疑,原來是要騰出來冰凍冷藏家人滿滿的愛心,富裕充足的年代,要什麼缺什麼只需上市場、上網,通通可以宅配到家,然而手足間的愛心是千萬財富換不來的,記住了,逢年過節,冰箱可要清空一下,我們要冰凍冷藏家人滿溢的愛心。
-
年年有春
回顧2019年,在年初時我新學了木雕版畫,透過自己雙手刻了年畫貼在門上,年中我學了粉彩畫,雖然還未完成,我還是重新認識了粉彩畫,體驗用手指頭作畫的觸感,享受其中的樂趣,後來在同學口中我又去多學習了一項撥筋,學習新事物讓我接觸不同的人事物,也藉由學習讓我生活充滿色彩,忘記是在何時開始,我告訴自己,要持續自己喜歡的運動與畫圖,每年學一樣新事物,讓自己生活動靜皆能取得平衡,在一次的志工培訓工作坊時講義也提到運動時產生的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多巴胺是正向的情緒物質,人要快樂,大腦中一定要有多巴胺,血清素跟我們的情緒和記憶有直接關係,而正腎上腺素跟注意力有直接關係,持續的運動讓我快樂學習,當然運動能改變體態讓我更有自信,陪我度過低潮與揮別過往的不快樂。 2020的版畫課程我依舊報名,好的學習要養成習性,慢慢學習慢慢成長,發現我的學習路走的很慢也很孤獨,但我有一位精神導師在一旁默默支持著,錦德老師送我一句話,閱讀是一種涵養一種喜悅,我慢慢愛上閱讀,持續投稿,就像爬山一樣,一步步走得慢但卻走的踏實,鼓勵自己在2020年完成我的另一項夢想,那是我一直在做卻未完成的夢想,就像三毛說的,你知道,每個人都得有個夢,要是沒有,就只有肉體活著。 小時候我也有夢,長大後夢逐漸遠離,我也忘記自己曾有的夢,但是當生命裡最重要的人離開後,我才慢慢學會原來他的離開是要讓我有空間、有體力將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
-
春節──1964
記得那一年是龍年,農曆十二月廿四「送神」日的前兩天,提早立了春,就被民間定義為進入了龍年,也就是所謂「虛長了一歲」唄。然後,在家家戶戶準備著過年的應景食物,以及祭拜的供品金銀紙等,喜悅忙碌的一週後──春節也就正式登場了! 由於是龍年,為博得好彩頭,高地團的政戰主任,以曾在聯勤四四兵工廠的經歷,仿效製作了一條自詡是防區最長的巨龍,雖然沒有像台北報紙所曾報導聯勤巨龍的四十四節44米長度,卻對外宣稱可以媲美當年稱霸台北的「四四巨龍」;戰士們就在鑼鼓喧天中,從年前的陌生摸索勤練中,終於熟門熟路的在村前的廣場內似騰雲駕霧般舞動了起來,擬定的春節遊藝隊伍裡,仍依歷年軍隊參演往例,搭配著跳加官的財神爺、跑旱船、老背少、蚌精舞、還有化妝扮演各種角色的踩高蹺陣,當時的政工人員敏感度高,可能鑑於不久前,蔣總統在政工幹校講了「田單」的中興復國故事啟發,印證了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碑石訓示,已逐漸在醞釀「毋忘在莒」運動的大肆展開以啟國運,也就率先在高蹺隊伍裡,扮起了田單、騎劫諸歷史人物角色、火牛陣加上相關標語等等以壯聲色,這是當年的特殊時代產物,兩岸都有各自標榜、異曲同工的傑作生焉。 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島遊藝隊伍陸陸續續匯集到金門中學的大運動場,集體向指揮台上的防區司令和縣長拜年後,此起彼落的鞭炮響徹雲霄,滾滾硝煙裏,在各式樂器演奏喧騰聲中,舞龍耍獅各種陣頭沸沸揚揚紅紅火火在操場裡競逐了起來,四周觀眾軍民,摩肩擦踵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個子小的小朋友率皆騎在大人的雙肩上俾利鳥瞰,一種興奮的過年熱鬧氣氛,頓時被炒將喧染蔓延開來,如醉如癡,也就處處洋溢著傳統的「中國」過年氣息了! 什麼?中國?對,那時候我們就自稱是「中國」,曾幾何時,究是物換星移抑是人為的政治盤算操弄?竟變成用來專稱對岸咧!就說小朋友我唄,記得那年初一,天濛濛亮時,就被大人喚醒,穿著除夕夜裡早準備的唯一的嶄新的黃卡其學生制服,不就配上台灣製造的「中國強」牌子的球鞋嗎?說是拜祖先神明,就須趕早以示虔誠,就須服裝整齊以顯莊敬,然後匆匆吃完早餐〈那個早餐就是老祖母幾十年來所承襲的傳統類似現在市面上所販售的蚵仔煎,卻較結實的以道地番薯粉所煎的「蚵餅」還在上面撒了花生粉以示長生不老、福壽綿長〉,彼時交通工具缺乏,公車一小時一班,很難準時掌握車班,就得認命走路安步當車,就是為了要往城裡去湊熱鬧、去觀賞軍民聯歡的遊藝節目才像過年唄!終於感染了年節的氣氛、滿足了視聽覺的享受後,也就近午了,是不是又要趕回家吃飯?以免父母擔憂倚門望,再趕路嘛還需一個多小時腳程呢,小朋友們有不可承受之重,處在當下,困而知之,靈機一動──載運遊藝隊伍的軍車,不是會回住家附近的高地端嗎?彼時軍民關係融洽,就去搭順風車唄!可是滿場紛紜,如何覓得標的?正像無頭蒼蠅亂闖一通,尋尋覓覓時,雙人擎著竹竿張開一條大紅布條標示著「忠勇部隊」〈有關該部榮譽稱號來由,詳見本報2016/04/19日副刊拙作「諦聽,木魚聲聲催》敘端詳」的高蹺隊伍裡,有熟悉面孔的戰士正向俺們揮手呢!這不正是及時雨嗎?一上了車,聽一老士官說,如果這車擠不上,還可往所屬營的車裡擠去,因為他們在未歸建時,需先隨同往團部向長官拜年,乘其車一抵團部不就是到了家嗎!從此,我們搭便車一族也就多了一條門路,這樣的年,小朋友我們也就過得順順當當興高彩烈了不是? 初一下午稍事休整,團部的舞龍隊伍竟然到村裡挨家挨戶拜起年來了!彼時經濟環境不好,民家往往只能切一長條年糕犒賞,以代替紅包聊表心意唄,那時的雜糧〈如大麥、高粱〉所自製的年糕,別有風味,挺能抓住官兵胃口,頗受渠等歡迎,現在即使市面上有錢再也買不到彼時的道地雜糧年糕,而農家因老一輩的凋零,以及無以為繼的農務再無生產是類作物,而成絕版食品;彼時所謂的「紅包」,則往往是小朋友我們往土溝兩側的駐軍掩蔽部去拜年所獲得,金額雖不大,溫馨滿懷,充分體現了軍民一家水乳交融的和諧精神。 到了年初三的下午,小憩中,突被一陣鑼鼓聲鞭炮聲嬉鬧嘈雜聲給吸引了去,循聲前往一探究竟──不就在村莊東隅面東保村的那方向嗎!一群喧鬧的人群正擁著一個手搖葵扇甩羅帕、胭脂水粉塗得滿臉鮮豔欲滴的三八老太婆扭腰臀浪歡笑前來,其後除了緊跟著的鑼鼓手外,據說甫由東保「中興臺」參加完「兵演兵,兵唱兵」康樂比賽的「克難樂隊」竟也穿插其間伴奏助興哩,只見加侖桶、鍋碗瓢盆鏟筷敲敲打打齊鳴克難之音,倒也調和;俟走近一瞧,不就是團部的通信排劉士官長喬扮的八婆嘛!咦,這頭巾怎有似曾相識之感?究在哪裡見過?耶!那不就是俺家老祖母上面縫著塊玉的黑頭巾嗎?喔,怪不得新年的第一天,僅見其換了條新頭巾卻不見玉片,小朋友我始終都無法理解當年操著濃厚外省口音的老士官是如何雞同鴉講的說服老祖母願意出借其常年的貼身之物?那是上個世紀的1964年,歲次甲辰,也就是逾半世紀以前,駐防金西的「虎嘯師」與我村民如膠似漆和衷共濟的過年榮景,這是克難時代的輝煌年代,曾是抗敵的勁旅又是愛民的王師──虎嘯師的「榮譽旗」非浪得虛名!
-
除舊佈新
快過年了,年終大事莫過於大掃除,自從自立門戶以後,不必和嫂子們畫分工作區域或聽命掃除優先順序,我想從哪裡開始整理、桌椅櫥櫃乾坤大挪移,全憑當家的我決定,除了自在也隨心所欲,除舊佈新成了我最快樂的勞動時光。 而今年的歲末掃除很不一樣,因為日前氣候極端變化,熱脹冷縮,造成整個客廳地磚彭共隆起。因為快過年了,所有營造廠商都在趕工,這類小型修繕工程,很難叫得到工人,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眼看都快逼近過年了,難道要跟這支離破碎凌亂不堪的居家環境一起過年? 還好,老公透過認識朋友找到水電師傅願意幫忙處理,雖然技術不能跟水泥專業工相提並論,但是他們很認真也很細心的施作修復。我非常的感謝他們,因為他們佛心來著,利用工作空檔抽出時間來義氣相助,我們家不但能回復原狀,還顯得煥然一新,省下我不少屈膝跪爬擦拭地磚的時間與體力。 甚或可說是因禍得福,全家人總動員一起搬挪大型傢俱、床座衣櫃,讓我可以徹底清除積壓多年的污穢死角,大家一起動手清掃環境的場景,二十年來可是第一次喔,所以我很開心也很欣慰,這個難得經驗很值得回味,因為可能不會再有下一次。一向自詡任勞任怨的家庭主婦--我,往後獨力掃除時,不再感到孤單,將會更起勁和愉悅,因為到處都有家人合力除舊佈新的美好痕跡。 今年也是很特別的一年,因為去年大伯與老公、小叔商議決定,今年起各自拜公媽,不再勞師動眾號召十幾個人趕回老家祭祖和吃團圓飯。所以,今年真是「新」的一年,拋開行之有年的「舊」習俗,咱家五口第一次圍爐,令我既興奮又煩惱,興奮的是能與親密家人自由自在吃頓年夜飯,煩惱的是廚藝不精的我變不出澎派菜色,五花八門的年菜預訂廣告讓人看了眼花撩亂,拿不定主意也顧不了每個人口味喜好。最後投票決定去吃到飽餐廳,省事省時又能大快朵頤又不必為吃不完的剩菜傷腦筋,真好。 除了居家環境和團圓圍爐有了除舊佈新的改變,我的心田也有拋舊迎新的感受。日前剛辭掉壓力頗大的兼職工作,重新投遞履歷表與面試無數次,終於在過年前找到新頭家,老闆是位老婦人,談話間能感受到她的和藹可親與平易近人,最重要的是,試上了幾天班,勝任愉快,我深刻體認有備受尊重與肯定的感覺,讓我不但能過個好年,未來日子還能盡情施展長才、大展鴻圖,真棒。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是好兆頭。庚子鼠年,棄舊圖新,吉祥如意,未來一年,好運即將旺旺來。
-
團圓飯
老舊的電視機裡,傳來一段又一段沙啞幾乎快停了的聲音。 氣象預報:「除夕夜起,氣溫將下探十度C,……。」 那年的冬天,除濕以外還帶著酷冷。 大姊淑娟用著快要涷僵的腳,猛力的踩著剎車,那部嶄新的進口轎車,就這樣呆楞楞的杵在家門口,她踏出車門後,立刻披上頂級的皮草大衣,肩上背上了名牌包包,臉上已經略施了些粉脂,而足上蹬著的是鑲鑽的恨天高。她提著大包小包各式各樣的精美禮盒,又急忙的從皮包裡拿出零亂的鑰匙準備開家門,此時,好奇旁觀的鄰居們,還發現了她纖細的指尖上,還有著流行的指甲彩繪,令村子裡的鄰居們,十分的訝異和譁然。 但,她唯一和以前一樣的是,還是將家門,用力的一踹,發出「啪,■」一聲的巨響,然後關上了家門,她大喇喇的走進院子裡,並且扯著嗓門向著屋子裡嚷嚷著:「媽!我回來了媽…呀!妳又在幹什麼呀?怎麼還不出來哪?」 這一年以來,媽的體力和聽力是越來越差了,常常沒注意到外頭是誰進來了。 這些年來,大姊淑娟在國外的事業是越做越大,但和家人之間的相處卻是越來越疏離,偶爾也只能從電話裡得知家裡的一切情形。 家裡的家俱和擺設還是和她當年離家時一樣,只是壁上的公媽龕裡多供奉了一祗牌位,因為,爸,他離開人世了,這是幾年前的事了。 外表剛毅的大姊淑娟,看到那祗牌位,又不禁觸景生情的掉下了眼淚,這些年來,大姊淑娟化悲慟為力量,努力的打拚,為的是改善家裡的經濟環境。 父親離世後,沒留下什麼,只留下了一堆又一堆,永遠理不清的債務,讓家裡的經濟十分的拮据。大姊淑娟內心很矛盾,她有時會恨爸在外面不負責的行為,但有時卻又會想起小時候爸在家裡時的歡樂時光。 大姊淑娟擦拭著眼淚,走進了屋內時,媽在廚房裡專注的忙著今晚的團夜飯,這才發現大姊淑娟已經回來了。她趕忙兒地想從廚房裡出來,高興的招呼著大姊淑娟,但是看到茶几上又是堆滿的禮盒,媽皺起了眉頭,叨叨絮絮的唸起了大姊淑娟。 媽媽就是媽媽,有時她就像錄音機裡倒帶的錄音帶一樣,反覆的講著同樣的話題,「……什麼?不要老是花這麼多錢啦!買那麼貴的東西。然後,又是妳這丫頭啊!看看妳自己又在趕流行,住在外頭兒,老是瘦得像紙片人一樣,胖一點又會有什麼關係?……年紀不小了呀!不願意媽替妳安排相親又不能自己找個婆家,真是令人操心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呀?」 大姊淑娟似乎有些不耐煩,先是深呼吸嘆了一口氣,後來又蹺起了二郎腿來,「癱」坐在沙發上,似乎根本不想理媽在說什麼?後來媽就更認真更大聲的再繼續說了下去,大姊淑娟只好打開化妝包裡的鏡子,在唇上,一遍又一遍,一圈又一圈,抿著唇,塗起了口紅來了。 其實,媽的內心是十分關心大姊淑娟的,只是媽的傳統和大姊淑娟現代女性的觀念是有代溝的,媽她這輩子,都是無怨無悔的奉獻給了家庭,但是大姊淑娟卻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世代女性,她不想和媽一樣,過著一輩子依附丈夫的生活。在她的內心,對婚姻十分地不信任,也許是她受到父親生前常常帶給家裡負面衝擊的影響吧! 就在媽念到忘我的時候,其他的兄弟姊妹們都陸陸續續的帶著孩子們進了家門,媽看了一時很高興,也就忘記了數落大姊淑娟的事情。 家裡又和往年一樣熱熱鬧鬧的開始圍爐,大夥兒搶著吃媽煮的年夜菜,媽還還是和以前一樣,在公媽神龕裡,替爸和先祖們上了幾炷清香,飯桌上還留著一個空位子,並附上幾付碗筷和盛上了熱食,這麼多年來,媽還是沒忘記爸和阿嬤。 飯後,媽發紅包給大家,那一晚,大家一起打著麻將等著守歲至天亮,過了午夜以後,大哥便到門外燃起了炮竹,大家就在鞭炮聲中,送走了那一年的舊歲。 又經過了數年後,大姊淑娟已至中年,她在冬至的那天,從國外打了電話回家,她興高采烈的和媽說:「今年公司的業績成長得非常的好,而爸當年在外欠的債務,也都已還清,她為了體恤媽的年事已高,所以,今年她想和家人一起到五星級飯店裡圍爐。」媽,她當然沒說什麼,但是看得出來,她,很高興。 媽,她真的老了,大姊淑娟也中年了,媽,好像已經和大姊淑娟達成了共識,不再像以前一樣嘮嘮叨叨的唸著淑娟了。 日子就這樣地一天一天的過去,大家由期待變成了等待著除夕。 突然深夜裡,大哥打了電話來,他語帶哽咽的告訴阿妹仔美娟說:「大姊淑娟,她,她,…在內地出了車禍,往生了!……」阿妹仔美娟,突然間感覺到頭頂上好像有一群烏鴉飛過似的,她問大哥說:「那……媽……她,知道嗎?…怎麼會這樣?那天,淑娟她不是還好好的嗎?還打了電話給媽,還討論今年的年夜飯要在那訂的嗎?……」大哥和阿妹仔美娟最後都痛哭失聲了。 那一晚阿妹仔,一夜沒睡,她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她也不知道未來該怎麼安撫媽和大哥的情緒。 不久後,就依著舊俗,大姊淑娟在農曆年前舉行了告別式,告別式的那天早上,媽,因為白髮人不能送黑髮人,所以未能出席,媽,她表面上看起來很堅強,但她在告別式的靈堂外一直都默默不語,不停地來回踱步,媽的內心,似乎是很焦慮的。 送走大姊淑娟後的那一年除夕,大家取消了到大飯店裡圍爐團聚的計劃,大夥兒開著車帶著全家大小,還有媽每年都會親手做的年菜和一束鮮花,到淑娟的墓園,祭拜淑娟。 大家都感到這一回大姊淑娟她終於回家了,她不必再為這個家四處奔波了。 後來,又過了三年,媽,她往生了,大家決定按照媽的生前遺願,把阿嬤、媽、爸、還有淑娟,都入祠在同一個墓園區裡,大哥、阿妹仔、美娟還有其他的兄弟姊妹,也都預訂了生前契約。 大家都希望,將來有一天往生後,都能相約在天國裡再團圓。
-
機場
你是喜歡剛降落的如釋重負,還是喜歡沉沉坐在椅子上等待起飛的未知。時間在早上10點48分行李托運排隊處沒有人,行李員說要按照國內線慣例起飛前一個小時才能托運行李所以11點整才可以,只能離開到機場擺放的漂書櫃隨意翻看,翻到了幼獅文藝的一篇散文咖啡館閱讀起來,等到闔上書,看看排隊處已是人龍,或許人們習慣排隊等待,而工作的人習慣根據規則做事,人龍或許讓人少了疑惑與遲疑。 你是喜歡有人相送,還是獨自等待。送者終須一別,在入口處揮之不去的離別,表達了對情感的重視與珍惜,從年紀與心情或許也能猜出彼此的情感關係。那獨自離開機場的人,也許也多了些咀嚼消化旅程的空閒,現代人如果是出差往往都是自己一人離境的多,離島的機場多了許多出差的人次,而回鄉的人往往能有親友送行,不常回鄉的兄弟姊妹有份近鄉情怯,我說常常回來就習慣了,不一定要有衣錦返鄉的壓力。 匆忙的問櫃檯尋機位的人們,想必有了離島人的悲愁,回想多年前那一夜,深夜裡母親離去的群組訊息,驚心膽顫,而機場在深夜裡是那麼的冰冷,將嚴冬緊閉,焦慮愁苦的心面對長夜闇然的星空,靜得像一張網,綿綿密密長嘆莫展。那一夜只能注視群組的焦灼,想盡各種辦法就是無法讓機場開啟,只能忍待曙光初現提著行李去接姐姐一起到機場,準備行李的時候因為正值嚴冬,心理雜亂得只知道一去要好久,也不知道多久,只能胡亂拿些厚衣服,打包也許是唯一能做的事,等我到了機場才發覺我居然帶了兩只行李箱,裡面全是厚外套與毛衣,自己傻傻的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想,機場變成了我的傷痛。 如果碰到重症治療的往返,已經很不舒服的病人還要搭機,飛行高空,真是離島人的噩夢。老人說在台灣化療完最好趕快搭機回家,即使再不舒服腳步踉蹌也要堅忍走向機場走向回家的路,因為兩三天後隨之而來的後遺症噁心嘔吐更令人害怕到時無法搭機回鄉,多次往返治療為的是全家人的一線希望,離島此刻有更深的海洋阻隔通往那文明的醫療,在離島定居的浪漫之外屬於年老醫療的隱憂,是不在離島者無法感知的無助。 悠閒的旅人旅途由機場開始,一到機場不得不收拾起平日繁複工作的篇章,手機留言我在旅行中,就可以把所有人事隔絕在機場之外,悠悠的寫line等傳媒,竟然可以專心寫得比平日細密,旅行是一種合理的不在,心可以合理的休息,朋友說假日會盡量離開島嶼,到台灣到廈門都好,找不到人也沒有歉疚,離島人離了島才找到合理的空閒,島嶼太小,說塞車能塞多久,如果這樣回絕來訪者,像是有點不近人情,拒人於千里之外,記起剛回家鄉時朋友臨時來訪我不在家,我會懊惱的說你可以先打電話我會在家等你,朋友說家鄉這麼近才十分鐘,何必打電話,如果你不在我回家便是,就剛好路過看看你,沒想到自己現在也常常剛好路過去朋友家,看來離島住久了也會改變,在家聊天的溫馨跟大都市在咖啡店聊天有很大的不同,機場竟然是休閒的藉口。 再次回到機場,心中已經裝滿了旅行過程的滋味,也許是人也許是景,歡樂或哀傷,或許休息夠了,或許更讓人覺得疲憊,等待行李轉盤的時候,五花八門的箱子讓心複習一下共同曾經逗留的城市,許多旅者的心情、旅行的類型,透過一個個的行李箱陳列,有的貼滿了各國的標章,透露主人的行蹤,連行李箱顏色都是主人的嗜好與品味,人生在機場裡轉機,轉出旅者的人生,可以一直到你滿意為止,這是一個中界點,寄託著你的期待與回歸。
-
返鄉
蔣立恩同學曾在浯江副刊上發表的的「近鄉情怯」頗得我心,因為表妹的女兒當初也毅然決然選擇金門大學的應用外語系就讀,去年回台當交換學生,又可常見到那張可愛的臉,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當初我們是義務役抽到金門籤,在太武山的黃昏又被分發到小金門,在水頭濕涼的夜晚度過金門的第一夜,只裹著睡袋,第二日過金烈水道到小金門,從此在小島上生活七個月,才有第一次的返台假。 大學生畢竟自由多了,沒課的空堂或晚上或假日,有時間可以到許多地方,好動的靈魂自然飛奔四方,羨煞軍人。 在金門待七個月後第一回返鄉休假,也是離鄉最久的一次,回到三合院的門口差些跪了下來,軍士返鄉雖不是戰後歸來,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回家後,母親有得忙,不外是準備好吃的料理,好似犒賞凱旋歸來的孩子。 我第一次休假,清晨五點多出營門口,回到家竟然是晚上九點了,搭船、車、飛機、客運,舟車疲憊也,但興奮蓋過疲倦,回家後和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後來到外公家,又和當時念大學的表妹聊到半夜,再不去睡都快天亮了,換得早上的沙啞喉嚨也無怨言。 家鄉變化甚多,有一種「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的感覺,無非是人事的變幻,東家某某叔伯過往了,西家某戶娶媳婦了。 二次大戰的美國雷恩大兵,深入歐洲戰場,因為家中兄弟都投入軍旅,政府發現他家中只剩一老母,特別派令要在歐戰中找到他,讓他可以回家孝敬母親,戰火中砲聲隆隆,中尉軍官一行人終於在戰場找到雷恩,讓他回家,雷恩老年時到中尉的碑前追思,說他這輩子沒有辜負找他回家的人,他在社會上沒有忘記做一個有用的人。 我常常記起在小金門的一個對聯,「快快樂樂在烈嶼,平平安安回臺灣」,我認識的幾位同袍,有受傷的、身亡的,其實我們無不戰戰兢兢,能平安退伍返鄉都是福氣,帶著長官和弟兄的祝福,也在社會上做一個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