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元旦重逢
再會逢元旦, 睽違已廿年。 青春紅粉伴, 半百話從前。 守著自我內在的「小國寡民」,與大學時代的死黨N竟已二十年沒有見面。 今年元旦,N有金廈遊的團體行程,以簡訊相約,於是彼此攜手自己的另一半,一起喝咖啡,敘契闊。 雖然在職場歷經許多風濤,N總能靠著熱誠與努力,得其所哉;她的容貌、身形變化不大,也未改真純的質地。N的丈夫虔心修行佛法,我雖是門外漢,但喜歡誦讀《金剛經》,兩人言語投機。 大學生活如今已成「夢幻泡影」,不再具體,倒像是一首朦朧的小詩。我和N在那個時空,用彼此的角度看待,是「哥兒們」,是「姐妹淘」,一起度過平凡簡單、沒有機心的學習之旅。 以前讀杜甫的〈贈衛八處士〉,並沒有真正體會「動如參與商」的情境;不過,大學同學已有幾人凋零,不免也要「驚呼熱中腸」。 新一年的元旦又將來到,我雖守在自我封閉的內在「小國」之中,仍虔心祝福同學們能繼續在各自的領域明德發光,止於至善!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但船一靠岸,如果沒有一個能以身作則、卻又身強力壯、精明能幹的工頭來帶領工人搬運魚貨,然後搶先一步分門別類地把魚貨擺放在攤位上讓中盤商來批購,我們公司的魚貨也不會那麼快就賣完。坦白說你的工作不僅重要、也最吃力。所以老闆給你六萬盧比並不過份,那是你應得的報酬。可是本地漁工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除了船長外,他們頂多是三萬盧比,而且每次出海還得與風浪搏鬥,靠岸時還要幫忙搬魚貨,實在很辛苦。」沙瑪說。 「妳呢,天嘯老闆一個月給妳多少盧比?」烏番叔關心地問。 「我這個廚工兼打雜的,雖然天嘯老闆只給我一萬二千盧比,但我已相當滿足了。在我們這個地方,想找一份工作談何容易,儘管一萬二千盧比不是很多,但對我們貧窮的家庭來說仍然有很大的幫助。況且,在這裡工作既輕鬆又管吃,大家相處又十分愉快,如果吃剩的飯菜,天嘯老闆還會叫我打包帶回家,我和一母(母親)又可以吃一餐,這莫非也是一種福利。所以我很熱愛這份工作,也相當珍惜這份工作。」沙瑪興奮地說。 「妳家裡還有什麼人?」烏番叔含笑而冒昧地問。 「我阿雅(父親)很早就死了。」沙瑪收起了笑容,神情嚴肅地說:「有一天他獨自在海邊下網捕魚,不幸被突如其來的瘋狗浪捲走,屍體迄今下落不明,可能早被沙魚吃掉了。 (三十六)
-
慶祝金門書法學會成立二十周
那年浯島初沾墨 似箭光陰星閃爍 藝術殿堂文筆闊 金門書法登史冊 一江春水東風破 兩岸交流灑文墨 風雨無阻二十過 輪回日月百花樂 書學會展詩情默 再篆江山永不落 不到精髓骨子惑 專修甲骨又一課 方知醉酒出文客 幾度高粱幾收穫 書會家人多歡樂 揮毫潑墨來慶賀
-
傘
抵不住風 遮不著雨 更掩不了陽光的竊喜 就想說 撐著不想你…… (稿酬贈金門家扶中心)
-
放懷西山談文學
自五四以來,由於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有所謂傳統與創新之議題出現。且以中國文學來談,傳統文學,每有重載道而輕性靈,專推敲而忽淋漓,是以早在文學革命以前,顧炎武即有時代文學之倡議。其後譚嗣同以詩界革命,黃遵義以我手寫我口呼應之,時勢所趨,終有民國六年風的新文學運動。就時代而言,最早探討革新傳統文學者,應以胡適、錢玄同、傅斯年等為先驅。但他們重視語言的樸實美,卻無意中忽略了深邃美。 讓文學在文學史上狂飆者,當推五四運動。五四是我國文學史上,大解放的時期。其主要運動有三:反對載「封建之道」、「代聖人立言」的古文,力倡寫實求真,表現真性情的白話散文。即周作人所謂的「美文」、王統照稱之能「使人閱之自生美感」文學。 此種類似於法國十八世紀文壇史上,有名的新舊之爭,雖說新舊兩派對於文學史實,並非獨到精確:諸如林圩反對「引車賣漿之徒」的「土話」,殊不知詩三百,未嘗不是布衣紅塵之俚語;而胡適引但丁(Dante)來支持他的白話運動,卻不知但丁在「論俚語」一書中,所力主的「宮詞」、「詞藻」等,竟是胡適所力棄的,寧非弔詭。 儘管如此,卻不影響諸人對文學特質的堅持。何謂文學特質?英國的溫卻斯特(O.T.Winchester)認為文學特質為三:首先是恆久性:文學為美感的寄托,與快感不同。一部文學作品會令人百讀不厭,並感興趣的原因,在於其恆久價值。其次是個別性:作品所表現的情緒,是作家個人的情緒,而讀者反映的情緒,則是讀者個人的情緒。同樣一首詩,飄泊異地的遊子,讀的是一種滋味,倚樓望夫歸來的婦人,又是一種滋味。所以,即使是同樣的悲、歡、離、合的情感,每位作者、讀者的表現與感受也不一樣。最後是普遍性:情感雖因個人境遇而異,但不管何時何地,情感的性質,自古至今總是不變的,所以文學能超越時空,具普遍性。如感天動地竇娥冤中的悲劇情懷,至今依然能夠使人感動;莎士比亞的戲劇能夠普遍受到歡迎,正是我們所說的普遍性。 有了上述認知後,進一步來談文學研究這課題。文學研究,通常是針對下列項目作一研究: 文學史:從有語言後,口頭文學就已經出現,發明文字後,記錄文學即產生。 人類最早由兩河流域的蘇美人首先發明了楔形文字,然後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和黃河流域的中國人,各自發明了文字,留下了早期的文學作品。如蘇美人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古埃及的《亡靈書》,以及中國的甲骨文等。此外尚有許多口頭流傳的文學作品,如中國的《詩經》;古希臘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古印度的史詩《羅摩衍那》等,以及古代傳說和神話等。 比較文學(有時也稱世界文學):其研究對象為至少兩種,或以上語言的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此外還常涉及哲學,美術,電影,音樂,政治,歷史,社會學等不同領域。比較文學(litt'raturecompar'e)一詞最早出現在18世紀的法國,並於19世紀末期發展成熟為一門學科,以法國、德國為主導。二戰後其學術研究的中心轉移到美國,但研究對象仍然以歐洲大陸的語言、哲學、文學理論、文化理論為主流。 文學理論:是指詮釋文學與文學批評的相關理論(或哲學)。各種文學理論派別會以不同的方式詮釋理解文學文本。文學理論以哲學方法論為總的指導,從理論的高度和宏觀的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規律,建立起文學的基本原理、概念及方法。 文學藝術:借助語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式,屬於社會意識形態。文學是語言藝術,廣義的藝術概念包括文學在內。 談到文學研究,往多人會與文學批論相混。它們的共通之點很多;如果將它們的距離縮小,很可能變成一體。如細究其關係,約有二點:其一是欠缺文學研究的文學批評,往往淪為一種淺薄的、無確識的、人云亦云的、甚至錯誤的、歪曲的、完全脫離文學原則的文學批評。其二是欠缺文學批評的研究,便可能是沒有標準,沒有條理、沒有中心的、不得要領的一種摸索式的研究。易言之,應以文學的研究作為文學批評的基礎;以文學批評來輔導文學研究的進行。 文學是八大藝術之一,而藝術端在於表現;形式與精神的表現。在我國文學中,對此課題之討論,即所謂的「形神論」。從曹丕直言「文以氣為主」後,似乎文學的精神表現,始終凌駕於形式的表現。以韓愈為精神領導者的古文運動,更是大力提倡文以載道的精神,並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此即是文學之「神」,以今天用語即是「立意」。 但唐宋八大家,無一不是手握健筆,充分掌握了各種形式的技巧與藝術。「典論.論文」中,曹丕對各種文類的形式要求是:「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宜麗」,此即是文學之「形」,也就是表現的「技巧」。自此開啟了歷代各種文學的討論。 一篇動人的文學,必定是篇具有真、善、美,令人縈迴的文學;作者所要呈現的正是心靈中這種真情、悲憫、感動的美。透過文字之美、情節之美、意象之美,在流寂時空中,與讀者產生一種宿世巧遇的呼應與感動! 此處之真非科學上之真,更不是對與錯的論述,而是有血有肉之真性情。感人的文學固然與作者筆花傳神有關,但靈犀在於意境要真。因此不僅僅是文字上要傳神,更要有一種輒為題詠,以致其意的真性情。 而善非但不是道德上的善,更不是為政治服務的文宣,而是一種普世價值的悲憫承擔!如同米勒的名畫「拾穗」一樣,畫中那種「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的悲憫意象。 至於文學之美,非外觀之美,亦非色相之美,而是那縷飄逸於文中的感動美;透過謀篇、雅詞、律動之美,跨越時空,牽動內心深處那股宿世相逢之意境:「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這股天地與我為知己之感動,就是美!所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寧靜愉悅之美;烈風雷雨展書讀,則有氣勢澎湃的悲壯美! 文學之美,可頌可舞,如逢故人;可歌可泣,如憶前塵,凡此莫不以音韻為律動,以美文為形象,鴻文散筆間,繫纜月華,共同誘發深潛的熱情。一種觀之悅目;聞之樂耳;思之動心;撫之動容的詠嘆,這才是文學之美! 觀歷代大家作品之不朽,在於能觀時代背景;體生民苦樂,加以舊學新知,莫不堅實,進而以生命熱情灌溉之,自然聲振於外。易言之,所謂的好文,應是形神兼備,揮灑縱橫而自得。而其主從次第是,透過中文獨特的音、形、義超妙美學,以嫻熟洗練的藝術技巧,呈現文章中抒發情感、關懷生命、及士報國恩的精神。不管是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或格律按規的韻文,皆應如此。這才是有章法的文章,而不是胡扯亂道,無法稱呼命名的「一堆字」。那些以現代通俗文學為藉口,毫無華韻意象,卻自命流俗通暢等「文學」,即使是躍居排行榜,頂多也只是一堆雜蕪不華的「字」!(下)
-
月下美人--曇花
妳不與繁花爭美奪妍,厭惡白天的熱鬧喧囂,隨著悄悄的、靜謐的夜幕鋪天蓋地而來,妳依然維持一貫的優雅,「猶抱琵琶半遮面」,在幽微的月光下,展開輕盈的潔白羽翼,繾綣在雲朵的安撫中。 星子早已睏得眨著眼睛,墜入無邊無際的黑色的夢鄉。於是,潔淨如玉,柔情似水的妳,用最溫柔的氣息,吐露一縷縷芬芳;用最婀娜的線條,展現迷人的丰采! 月下美人呀!妳不是孤芳自賞的,因為,知心如我,總在多少望穿秋水的夢裡,深切地等呀等,多情的盼啊盼!今晚,風輕柔,夜恬靜,月淡星稀,我奔赴一場幾世前的誓約,用我多情的眸讀妳,讀妳短暫的生命和絕美的容顏,豐盈了賞花的我,一顆孤寂的心和日日夜夜夢中的思念! 明日天涯,不管妳悠悠蕩蕩的芳魂何去何從,請帶上我最誠摯的祝福和思念,我們彼此許下一個承諾,在一個「雲開月來花弄影」的夜晚,我們將會再一次的擁有,最美麗的邂逅! 獻上我最衷心的祝福給妳:一晚好夢!
-
初中同窗
在民國四十八年七月,我及佳冬國小小六班上約一半同學一起坐火車至潮州鎮,參加競爭激烈的男女合校之省立潮州高中初中部入學考試,班上另一半同學則參加也一樣錄取率相當低的男女合校之省立屏中高中南州初中分部及僅錄取女學生的省立屏女高中竹田初中分部的入學考試。 當時,中學入學考試並無聯招制度,而由各校同日自行辦理招生考試;學生必先考省中,再考縣立或私立中學。當年,班上僅一位重考生賴傳發同學及我兩人金榜題名。但是,在潮中時,我倆並未同班,初中三年來班上同窗幾乎皆為了通學方便,而來自於潮州鎮或附近鄉小學,如:萬巒鄉、竹田鄉及崁頂鄉……等。 班上有蠻多來自萬巒鄉及竹田鄉客家同窗,大家平常都以客家話交談而顯得格外親切;偶爾,我會跟大多數閩南同窗們以生疏的閩南語交談,感謝他們讓我學會閩南語;雖然大家都來自不同小學,也似乎一開始便毫無隔閡的相互關切起來;此時,才讓對環境陌生的我,心中始有份溫馨、安定的感覺,而較為適應些! 至今,仍讓我最懷念的同學是萬巒鄉徐統盛先生,三年來,他皆與我同一書桌比鄰而坐;他好學的精神及優異的成績表現更鼓勵了我,值得我一生學習;班上所有初中同窗中,因我跟他較為熟識,他也曾邀我到貴府玩,並介紹家人跟我認識。當然,尚有不少跟我交情不錯的同學,例如萬巒鄉鍾肇文及同鄉曾國康等同窗,在校時互相照應、激勵,至今,仍讓我想念早期一起愉快求學的初中生活! 初中功課相當繁重,尤其是第一次接觸英文、理化等一切從頭開始課程;因此,同學整天埋頭苦讀,以準備三年後參加升學率更低的高中考試或者怕留級;導致初中同窗想在求學期間深交並不容易,我跟徐同學相知相惜的例子並不多! 三年初中生活,就這樣匆匆逝去,我跟徐同學兩人雖都直升潮中高中部;徐同學也希望我留在直升班,能在一起再度過三年快樂的高中生活同窗之緣。因為我想到屏東高中就讀,好跟一些感情也不錯的小學同窗相聚三年;因此,我便放棄潮中直升權利;此後,雖然我跟留在原校高中部的徐、鍾兩位同學及就讀雄中的曾同學,分開在不同學校,但我仍相當關心他們的學業、家庭狀況及未來事業。 高中畢業當年,徐同學就考取私立逢甲大學機械系,曾同學也考取私立高雄醫學院藥學系;鍾同學則在國小代課幾年後,考取國立彰化師大輔導系;徐同學教而優則仕,曾在萬巒國中擔任訓導(今學務)主任退休後,選上兩屆萬巒鄉長,他的三位小孩皆擔任醫師;曾同學則擔任藥劑師工作;鍾同學則擔任明正國中教師退休,幾年前已病逝;小孩也皆學有所成。 雖已經歷五十六年之久,我們此份彌足珍貴的初中同窗之情,確實可以用「歷久彌新」四字來形容之。已離我們而去的鍾同學,至今,我仍對他執著於推動六堆客家文化的用心,時時回憶在心頭,感謝他的無私付出!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在表哥公司老闆強力的推薦下,我便跟著老闆的女婿天嘯來到印尼開展漁業公司的業務。天嘯掌理一般公司業務,工人則由我負責帶領,也是俗稱的工頭。他每月給我的工資竟然是六萬盧比,折合美金二十幾塊,這是我意想不到的。如果待在新加坡做估俚,可能就沒有那多錢。但是我也和那些漁工一樣,船一靠岸就忙著卸貨、搬貨,並沒有以工頭自居,在那裡指揮東、指揮西。甚至也因為我年輕體力好,工頭兼工人,起了帶頭作用,做的事情又比他們多,他們想偷懶也不好意思。」烏番叔說。 「實際上天嘯老闆他管的只是公司的業務和金錢的運用,亦可說是收錢、付錢、記帳一手包辦;船長負責的則是開船出海捕魚,而且用的是較先進的流刺網,大魚小魚通吃,每次的魚穫量總是很驚人。(三十五)
-
放懷西山談文學
筆者應邀參與文學獎評審,發覺今人,尤其是新世代作家,或許受到網路影響,在某些文句及段落上之粗糙,豈僅是出現「有筆無文」之窘象而已,更莫論所謂感興等境界。以致在小說及散文類,我提議首獎從缺,不想竟獲得評審團一致共識,咸認:「早有此念!」 日前在課堂上,即對此跟學生強調:所謂的文學,就是要用一種我們日常不太用的思維方式。諸如聯想;古人所謂感興。簡單而言,一篇作品為何能被視作文學,往往在於它的言外之意!就像我們在談戀愛時,會經歷「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時期」,不說話比說話來得有意思。 「文學」的奧妙,使人類有限的生命邁向無限。透過神思與想像,文學不但可以反映人生,反思生命,更帶給我們多重的美感經驗,與無窮的精神享受。文學與人生,關係密切,文學的殿堂固然深奧豐盈,必須下一番功夫,才能領略到「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文學概論」就是進入文學殿堂的臺階,更是貫串古今、溝通中西的通識。 由此而申,什麼是文學?相信是許多人的問題。就一般言,文學之定義,應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以不同的形式(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及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文化。也因此,「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文學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現主觀的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客觀的標準」,有時亦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廣義來言,凡一切書寫的東西,如章太炎:「以有文字,著於竹帛,故謂之文。」就是文學;狹義來說,專指詩歌、戲曲、小說、散文等作品;所謂詞章之學也。易言之,文學是作者藉語言文字的組織,表達其思想情感,以感動讀者也。 而其起源,在文學史上,眾家論說,有「模仿說」者,如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認為詩歌源於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於人的天性之中。而從柏拉圖開始,也有論者認為,詩歌的產生,解釋為神的靈感,在詩人身上的憑附,這就是所謂的「神示說」。接著有持「遊戲說」者:16世紀的馬佐尼,披露了「文藝是遊戲」的觀點。德國哲學家康德,進一步把詩歌看成是「想像力的自由遊戲」。致於「心靈表現說」者。則可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在這些哲學論述中,就露出端倪,時至十九世紀,它廣泛地為浪漫主義所提倡。雪萊在其《詩辯》中說,詩歌是一種「想像的表現」。 那在國文學史上又如何論述?漢代鄭玄把「詩之興」定於虞舜時代;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認為「謳歌自當久遠」;南北朝時沈約則說:「然則歌詠所生,宜自生民始也。」同時代的劉勰,也持同樣看法。可見1500年前的中國古代學者,已經得出文學源於原始社會的結論:顯者如《呂氏春秋》,談到原始的樂歌是「效八風之音」、「聽鳳凰之鳴」而產生的,這可歸之於模仿的觀點。《尚書》則以為:「詩言志,歌永言。」《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這些觀點與西方的「表現說」相似。而《公羊傳》則提出了「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蘊含著西方勞動生產詩歌的思想。至於《周禮》所謂:「大合樂以致鬼神示。」揭示了詩歌樂舞與祭祀巫術的密切聯繫。可見在中國古籍中,關於文學藝術的起源,也進行了多方面探討。 時至近代,幾名專門研究藝術起源的學者,如分別著有《藝術的起源》的格羅塞、希爾恩,著有《藝術的演進》的哈頓,及普列漢諾夫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流露出多元論傾向。 莫論文學之源如何多元,對於文學的目標,也就是創作的目的,與文學的價值與功能為一體之兩面,向為眾所重視,更可以是說是文學創作之動機,不可不談。具體而論,有韓愈的「道德說」;即文以載道說,認為文學的價值,在維護道統,此說影響很大。此說有點類似Aristotle的「淨化說」,文學旨在發抒鬱積於胸懷的情緒,使其得到解脫,藉以淨化人生。正如悲劇的作用,是引發哀憐與恐懼之情緒,從而使這種情緒得到發散。另一論即是「美感說」,在於傳釋美感並予以適當的表現,藉以引發讀者廣大的共鳴。Lessing即認為,在古希臘人看來,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 而印度詩哲、被認為是最偉大文學泰斗泰戈爾則提出「和諧說」:創作目標,是為人類一切偉大的和諧馨香祝禱。此論猶如托爾斯泰的「藝術論」:每一種藝術,本身都有把人們聯合起來的特性。以《人間詞話》聲名大噪的王國維則以「境界說」為旨:文學在展現作家的某種境界,可以提升讀者的生命境界,在〈人間詞話補遺〉即重申:一切境界,無不為詩人設。世無詩人,即無此種境界。 哥德曾說:風格是作家內心生活的準確標誌。因此談文學,不能不談文學風格;什麼是文學風格?又是如何產生?顧名思義,文風風格即是文學作品中,所流露的特殊風味與品格。一般言,其產生之道有所謂的「內在因素」說,認為風格是先天之才與氣,如曹丕《典論.論文》所言:文以氣為主。呂坤更有一段名言:疏狂之人多豪興,其詩雄,讀之令人灑落,有起懦之功;清逸之人多芳興,其詩俊,讀之令人自愛,脫粗鄙之態;沉潛之人多幽興,其詩澹,讀之令人寂靜,動深遠之思;沖澹之人多雅興,其詩老,讀之令人平易,消童稚之氣。 至於「外在因素」說,認為是後天之環境:時代社會之影響,如建安時期,文風慷慨。或地理環境之化育,如《詩經》、《楚辭》南北文風之不同。或師友交遊之感染,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等論。 論及此,那文學風格種類有那些?約可分為:作者風格,嚴羽《滄浪詩話》之論,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或時代風格,劉勰《文心雕龍》:觀其時文(建安時期),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或地域風格,梁啟超: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楚多放誕纖麗之文,自古然矣。或民族風格,如我國傳統溫柔敦厚之風格也,乃至如曹丕《典論.論文》所言: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行文至此,我們又如何欣賞不同風格的作品?曾國藩有言:「有氣則有勢,有識則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且以此論之。 首言「以氣勢勝」,如欣賞王曇項王廟詩,氣勢恢宏。這類作品要以吟誦方式,把握作品的文氣和波瀾變化。次言「以識度勝」,如蘇軾定風波一詞,表現對人生透徹的領悟。意境高,非認清作者的修養、心境及有關社會背景不能欣賞。再言「以情韻勝」,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表面上寫二星,事實上寫人,千里遙隔,不得相會,為一意趣特殊之情詩。而「以趣味勝」風格者,如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皆有許多以趣味勝之作。欣賞這類作品,要培養生活體察力及幽默感。(上)
-
欒樹獨白
在最軟的枝頭 綴滿褐黃紅等契合心靈 一樹絢彩四射 秋色娓娓傾訴 風塵來去皆是過客 我本隱姓埋名多時 直到上演變裝秀 才擄獲關愛的眼神 曾有流浪的紙鳶擱淺 遺失手絹的女孩來尋 熙熙攘攘的紅磚道 樹影逐漸被掩沒 據氣象預報,午後 將有黃金雨強降 不習慣帶傘的妳 恐怕又要全身濕透 未曾哭泣,除了921那一夜 守護,成為不離不棄的理由 寧與親密的家人站成 布拉格才有的浪漫秋天 從天涯,以鷹眼俯瞰 無一不是美感 而我,總是偷偷地 望著戀慕的人經過
-
【府城好滋味】小豪洲沙茶爐與是吉祥火鍋
最近天氣變冷了就想要吃熱熱的食物,火鍋就是最好的選擇。人多時選擇可一起共享的沙茶爐,人少就選可單點的小火鍋,都很讚吶。 小豪洲沙茶爐 很早就聽聞小豪洲沙茶爐的美名,好幾次也在電視美食節目中看過相關的報導。但因這裡隱身於中正路的小巷弄,停車不方便。還有每當假日排隊的民眾總是多矣,幾次前來都被滿滿駐足店門口的人潮給嚇到,打了退堂鼓。直到現在他們在中山路開了更寬敞新穎的空間,我們趁著非假日的中午時段前來,終於吃到了這美味。 小豪洲是一家已傳承四十多年的老店了,原自於創店老闆陳木盛的叔叔陳豪洲。當初陳木盛是隨國軍退伍來台後定居府城,向其叔叔陳豪洲學習家鄉道地的廣東汕頭沙茶火鍋,為了紀念叔叔才把店名定為小豪洲。 這裡最為大家所稱道的就是他們的沾醬,其沾醬是用花生粉和蒜頭為基底加入三十多種中藥拌製成的,口味甘甜不會像一般的店家都偏辣。對我這種怕辣的人來說實在很對味。喜歡辣味的人也可自已加辣椒、蔥花、蒜頭之類的,隨個人的口味增添。我則喜歡加入生蛋黃拌攪,感覺更濃郁感,食物配上沾醬更添風味。 他們的湯頭也很讚,是用豬骨高湯加入炸過的扁食和蝦米,喝起來不混濁,而是清爽自然甘甜。招牌的狗母魚丸、墨魚香腸、魚餃、魚卷也都是手工製作的,吃起來可口新鮮。配上煮到軟爛的高麗菜,不但吃的到高麗菜的脆甜,連湯頭也混入蔬菜的輕甜,真的很好吃。 尤其大家圍著爐舀食,就有臺灣諺語「多人賀加覓」的感受,大家邊吃邊聊,邊「挖」尋掉到鍋底的食物,也有無上樂趣。 天冷吃火鍋,人多時不忘來小豪洲嗑火鍋,保證滿足感十足。如愛其沾醬也可買店家製成罐頭狀的帶回,拌麵拌飯也都很不錯喔。 是吉祥火鍋 這是一間離我家不遠的小火鍋店,店名很有意思。 我們比較常去的是它附近的另一家個人小火鍋店,但每次經過都發現這店外駐足了許多等候的人潮,我才注意到這小小招牌寫著是吉祥。心裡叨念著,真的有這麼好吃嗎?怎麼排隊的人這麼多,有時假日中午還排了三、四十人,真的很誇張。 然後我聽我住永康、鯤鯓、歸仁的朋友說,他們為了吃是吉祥火鍋也會遠道而來,有時來了沒座位等過快一個小時的也是有的事。另我驚訝究竟這店有何魅力,可以讓這麼多老饕不遠千里而來。 後來品嚐後才知其魅力就在湯頭。他們的湯吃得到鮮味,尤其給的高麗菜很多,高麗菜經過長久的熬煮後鮮味就會跑到湯裡頭。且他們的料多,兩個人合吃一鍋再加點些自己喜愛的食材,就很飽足,是便宜實惠又好吃的小火鍋。怪不得會吸引這麼多遠到的食客,連我已搬去花蓮工作的學生,每次想到家鄉味還念念不忘這一味呢。 是吉祥,是不是吃過後更覺滿足吉祥呢,就請自己來試試囉。
-
【小說連載】烏番叔
「漁民靠海捕魚,農民則是靠田地耕作,但往往兩者都得靠天吃飯。風浪太大漁民不能出海捕魚,老天不下雨農民便沒有收成,這好像是自然的定律。而且我們家鄉多數為旱田,又沒有水渠可灌溉,所以不能種稻米,只能種些地瓜、芋頭、高粱、大小麥之類的農作物,居民多數以地瓜為主食,生活相當清苦。尤其我們家鄉,只有一百五十多平方公里,地方小謀生不易,只好跟著親戚渡海到南洋尋找出路。」烏番叔坦誠地說。 「印尼也是一個各方面都很落後的國家,我看跟你們家鄉沒什麼兩樣,你怎麼會選擇來這裡?」沙瑪不解地問。 「我表哥在新加坡一家橡膠公司擔任財副,我是利用他回金門探親時跟著他出來的。固然,新加坡是一個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的國家,從事貿易的公司行號很多,找工作也較容易。但是我沒讀多少書,最多只能做一個搬運貨物的估俚。正好表哥公司老闆的朋友,準備在印尼經營漁業公司,船長及漁工可以在當地招募,可是必須有自己的親信來負責公司的業務以及帶動工人。(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