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中央應珍視金酒奇蹟
日前監察委員馬秀如巡視行政院時對於金酒公司將所得盈餘捐贈給金門縣政府,認為是「富了金門,苦了國庫」,還督促財政部函知金門縣政府捐贈不得超過所得的百分之十,連日來引發金門府會的反彈,認為此舉係「逾越權限、不尊重地方制度法」,其政治效應方興未艾,然筆者更擔心的是,如此一來可能扼殺了金酒這隻「金雞母」,尤令人憂心。 一項地方的公共造產,每年締造了超過百億的利益,並且將此利益分享予該地民眾,而成為該地區幸福感的重要來源,莫說在臺灣,即使放眼全世界,恐怕也極為少見,今日之金酒,正是如此,長期以來,金酒盈餘已成為金門縣政府財政的重要支柱,使得一個原本需事事仰賴中央財政挹注的離島,不但不再是中央財政上的包袱,反而上繳了大筆的稅賦,所以前副總統呂秀蓮曾讚賞金酒是「國家的搖錢樹」,目前金酒營業額在大中華地區三萬多種的白酒中,排名第三,僅次於茅臺和五糧液,其事蹟若稱之為「金酒奇蹟」,應不為過。 然仔細探究金酒之所以成功的因素,固有金門水質、氣候與開放陸客觀光等內外條件之配合,筆者認為金酒公司百分之百縣營事業的企業體質,更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要素。縣營事業與國營事業之不同在於兩者大部分盈餘的歸屬不同,國營事業體歸屬於中央,而縣營事業體則歸屬於縣,因為確認事業盈餘可歸屬於縣,所以歷任金門縣長無不卯足全勁來賣酒,並視為其重要政績,地方民意也以此相激勵,因而促成了金酒的成長,一般國營事業體裡常見的職位酬庸與績效不彰,在金酒公司裡頭並未見到,金酒公司之所以能拿下臺灣80%白酒市佔率的事業版圖,若無一個充滿旺盛企圖心的縣營事業體制,又豈能辦到?如今財政部以一紙公文函知金門縣政府捐贈不得超過所得的百分之十,這是在說爾後金酒大部分的盈餘將不再歸屬於金門,如此一來金門縣長還會卯足全勁去賣酒嗎?金酒公司還能保有如此旺盛的企圖心進而開創奇蹟嗎? 其實在這波金酒奇蹟中,中央也同蒙其利,目前金酒每年向中央繳交的菸酒稅與營業稅加總,有40億之多,且未來還會隨著銷售量之增加而遞增,馬監委所說的「苦了國庫」,不知苦從何來?古人論列施政方法之謬誤,有「為之百年而不足者,毀之一旦而有餘」之警語,思及此,能不慎哉?但願中央對金酒奇蹟能珍而視之,莫蹈此誤。
-
如東海印寺
2011年刊載了江柏煒一篇〈新加坡海印寺〉。新加坡海印寺始建於1928年前後,是一所純為女眾佛教徒修道及學佛的道場,是金僑陳芳歲獻出寺地,並由夫人楊銅荷發起創辦並捐資興建。湖前人陳芳歲123人的請願,福建巡按使許世英轉呈倡金門設縣,因此促成了1915年金門正式設立縣治。陳芳歲昆仲,返桑梓興創滄湖第一小學,振興地方文教。金僑在外心繫故鄉,信奉佛教有所依託,所以新寺以故鄉的海印寺命名。金門人出外都把信仰一起帶出去,到南洋、到台灣的同鄉會-金門會館、浯江會館,都供奉恩主公陳淵或部將蘇王爺。一來求個維護心安,再來鄉愁有所寄託。 「南黃海第一寺」如東海印寺2008年隆重舉行寺院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海印寺是一所全新的寺廟,圍海造地奠基。位於洋口外閘東北側,背靠大海,占地面積120多畝。整個寺院由低向高共分四個區域,主要建築有山門、龍王殿、觀音殿、望海閣和30多間配殿,形成了以觀音殿為主殿的整體格局。海印寺與其南邊的「海之韻」海濱公園互應,必將成為小洋口地區的旅遊新景觀。 如東縣在江蘇省東南部,為南通地區的一個縣。如東為「如皋東鄉」即如皋東部的地區的意思,原屬如皋縣。海印寺的寺名出自佛家(華嚴經)的「海印三昧」,他們當地的解釋為:大海水面所現諸象,隱藏著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形象。中國佛教協會長一誠長老為海印寺題寫寺名。 南通狀元張謇,有一次在東北跪迎慈禧太后,在雨中泥濘跪了二、三個鐘頭,一個飽學之士被一個死老太婆折磨得,活像爛泥中爬行的一只烏龜,憤而辭官。20世紀初,南通狀元張謇實業興國,聘請荷蘭水利工程師規劃。組織了江浙一帶士紳在長江口以北,漫長的江蘇海岸投資墾荒、圍海造地,如東一帶的沿海也在其中。圍墾不僅給如東增加了新的土地,還帶來了海門、啟東一帶的移民。近來,如東縣共計22次圍海造田,已匡圍灘塗約348平方公里,譽為「第二如東」,在此興建了海印寺。 如東地方旅遊以海洋風光和海鮮美食為特色。提出以「東方深水大港」、「綠色能源之都」、「黃海旅遊勝地」為特色旅遊項目。如東民間繪畫藝術源遠流長,相傳在清同治年間由蘇州傳入,為桃花塢木版年畫的一個分支。風格樸拙靚麗,極具地方特色,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跳馬夫」原是流傳於如東一帶的祭神舞,所祭之神為「都天王爺」,據傳是唐肅宗對其守將張巡的追封諡號。明清之時,倭寇海匪經常騷擾沿海,當地人們寄情於張巡,追思英烈,祈求神明消災降福,於是將供奉逐漸演化為「燒馬夫香」,由此傳習數百年。 如東供奉張巡與金門相似,以往海上的寇患殘害貧困無力的海民,只有求禱神將陰兵護佑顯神通,今又建有同名的海印寺禮佛,願佛、道一起保庇我兩岸海疆,一起安定、發展。更盼有一天能在太武山殊勝起動,天下「海印三昧」大結緣法會,廣耕大悲淨土福田。
-
發疼的微笑
整個十二月忙碌極了,上半個月慰勞式的送自己一朵繪本花,拼出十五幅圖文繪本,一邊畫一邊流眼淚,不是感動而是過勞傷眼,還好天天游泳維持住體力,捧著一朵繪本花,我帶淚微笑,又疼又喜的眼睛繼續盯緊下半個月的書寫進度。 一本必須在年終結案的專書,終於完稿了,眼睛一樣又疼又喜。午夜我把定稿連同照片圖檔寄出後,給美國和法國的家人寫了信,告訴他們新的一年我的創作新計畫。信末一句說:「今年的目標都完成啦囉,明日可以去看電影囉」一整個月,我唯一的休閒娛樂,是歲末的一場電影。 還在趕稿的階段,我得聽五十小時的田野訪談錄音,一邊看現場拍的照片。我戴著千羽的哥哥從法國寄來的高級耳機,那大耳罩十分輕柔細軟,貼在耳朵邊感覺像一朵雲,但連續聽上好幾個鐘頭,耳朵仍會因過勞而發疼。眼睛更是靈敏的靈魂之窗。繪本做最後修稿時,我得一遍一遍檢視細微處,調整色差。過度疲勞的眼睛一樣淚眼婆娑。 千羽用新買的相機幫我拍繪本照片,他採用不同光圈,以一式四張的方式拍了一系列照片,精密機器的穩定度真是驚人,我的高敏感度和機器的精密度很快融合成一體。我在電腦上開啟一個新檔案,用一對一的圖檔對比,去感受更細密的色調與光影,篩選時也很自然融合情感,做出最好的選擇。我發現要精粹選出協調柔美的一整本繪本定稿圖,可以藉助光圈設定,去掌握一幅圖的明暗,因為敏感的相機會比人更精準的捕捉一朵雲飄移時的光影,而我得替那朵雲注入彩色的情感。我很快在數百張照片裡挑出色彩鮮明又穩定的十五幅圖。 戴著耳機聽過田野訪談錄音,整理出來的一本專題書,對我而言不是定稿,而是一種旺盛生命的萌動。因為我是用長篇小說和劇本的架構在進行書寫,一個階段的定稿像是開墾出來一片土地,我接著要在新春展開種植計畫,我心裡的玫瑰將在那裡盛開。 十二月,整整一個月都在趕進度,每一分每一秒都被壓縮在掌中,我得充分掌握時間,才能完成既定計畫。有時發現感性的真我被忙碌磨損了,還得找方法潤滑它,維持心靈的明透澄澈。我一邊趕稿一邊想,認真生活、堅持創作,意志真的必須十分堅定,才能在新的一年轉彎行,走向新的方向、新的旅程。 歲末,已經養了二十年的烏龜,進入半冬眠期,牠日夜都挨著客廳地板上一盞夜燈取暖。我幫他換了三個位置,最後定點的暖窩緊挨著我放畫紙的紙箱。深夜,牠一動也不動的和一盞小夜燈共眠。我閤上筆電,閉眼休息,一邊聽古典音樂,心裡想,一根嫩芽從樹梢尖鑽出來時,一定也是帶著發疼的微笑!
-
堅持──《拔一條河》觀後感
金城鎮公所石兆瑉鎮長用心良苦,爭取關愛金門的台灣機構,共同為地區民眾提供了三部影片-《拔一條河》、《賈伯斯》以及《總舖師》等自台灣引進的歲末壓軸好戲,讓金門觀眾一飽眼福,這三部影片都是有助於提升民眾文化水平,開拓視野,淨化心靈,陶冶心性的好影片,值得大眾觀賞,大家應為石鎮長按「讚」。我謹就最讓我撼動心弦的「拔一條河」一片,發表個人觀賞心得,藉此還可順便去兌換一杯咖啡,獎賞自己,不亦快哉! 冬至〈12月22日〉早上九時,我與妻暫時擱下祭拜祖先的工作,專程前去文化局,觀賞楊力州大導演的「拔一條河」影片,到時觀眾已很多,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井然有序的進場就座,幾乎座無虛席,我意外的看見,楊導演、李縣長、吳副縣長等也親臨首映會,深感幸會。 影片一開始,兩隊國小生在聲嘶力竭的拔河,各自抓緊一條繩子吶喊,鏡頭一轉,大水沖毀甲仙小林村家園的怒吼聲,太震撼、太感動了。讓我想起,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金門中學有九百多個學生,遷台就學的驚險情景,我們疏散在新頭海岸邊坑道躲砲彈,陣砲停了,部隊指揮官下令:「同學們!快上船(LVT)」,我們拎了小行李,拼命衝上船啊!砲聲、海浪聲響,果真驚心動魄呀!我們也曾經與生命拔河過。「即使惡水沖毀了家園,只要抓緊繩子,生命就有希望」,即使面臨砲彈、海浪威脅,向逆境衝過去了,前途就有希望。「抓緊繩子」要努力堅持,「拔一條河」就是「抓緊繩子」不能放鬆,鬆手就輸了,輸了比賽,輸了生命。只有堅持,不怕橫逆,努力抓緊生命之繩奮鬥不懈,才能贏,才有生命的希望。 楊導演藉著甲仙國小學生拔河比賽的認真表現,鼓舞了意志消沉的家長,原住民爸爸越南籍媽媽等一些大人,讓每個人發現自己的價值,不能悲傷,要勇於挑戰生活,走出困境。高雄市甲仙鄉屢遭地震、颱風、水災的摧殘,村民已經失去信心、失去鬥志,全村了無生機,終日惶惶不安,甲仙國小在該校主任的訓練下,組成了「拔河校隊」,這校隊沒資源、沒設備,連鞋子都要向別校借,他們只有一顆求勝的心,一股不能輸的精神,歷盡千辛萬苦,經過兩屆的苦練,不但在高雄市拿下冠軍,更在全國比賽拿下第二名,因此振奮了村民,村民開始驚醒,小孩子都可以奮鬥成功,難道大人不行? 於是開始有人,進入荒蕪滿是石礫的土地種菜、種芭樂,甚至整地、灌水,全村大人、小孩一起插秧、種稻子,不僅讓土地又有了生機,村民的生命力與信心終於又被喚醒。本紀錄片讓外界,看見甲仙的苦難,認識甲仙民眾的生命韌性,讓甲仙鄉民更具信心與戰鬥力,更昂首闊步於世界上。 楊導演說,很多人都不看好紀錄片,所以紀錄片等於是票房毒藥,但是他堅持一個理想與信念,認為紀錄片是國家這個大家庭的家庭相簿,紀錄這個大家庭,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不能因為不賺錢,就不去紀錄它。幸好由於他的努力與堅持,拍出了許多感人肺腑的紀錄片,如「被遺忘的時光」、「青春啦啦隊」、「活著」等等,他說今年是紀錄片很受重視的一年,瞧!齊柏林的「看見台灣」不是嗎?我們也為楊力州導演按個「讚」。 「拔一條河」是非常感動人心的紀錄片,看的人無不熱淚盈眶,感動拍攝的技術與用心,拍攝那麼細膩高超,主題宣揚照顧弱勢族群,那些嘔心瀝血的呈現每個畫面與場景,看完後只能用很響亮,又持久的掌聲,來感謝製片單位及金城鎮公所,還有文化局,給我們如此美好藝術文化的心靈饗宴。金城鎮石鎮長已經連續三年安排電影分享大家,之前的《賽德克巴萊》、《少年PI》等都是,石鎮長強調由於目前金門沒有電影院,所以才在縣政府的指導下和文化局,一起努力「讓鄉親有好戲可以看」,大家都滿心歡喜無限感恩。將來金門有電影院之後,這種機會就不再了。
-
巍峨莒光樓代言英雄島
古寧頭戰役後,金門劃歸前線成為戰地,外人難得探訪金門,藉由郵政總局郵票發行,莒光樓與太武山毋忘在莒勒石常是許多人對金門的初步印象,並成為國際知名的金門地標。擔任解說員工作期間,經常在莒光樓值勤,對於這個當下國人與外賓都耳熟能詳的地方,總能感受到它特別的風采。 回想三十餘年前,進駐庵前砲兵部隊,營部即是胡璉將軍昔日駐所,每逢黃昏運動時刻,即由營部出發,繞著莒光樓跑幾圈,再沿著莒光湖畔,經過夏墅等幾個村莊,再跑回庵前,一路上風光明媚,好不怡人。 這座建於民國41年的莒光樓,外觀係轉化北京紫禁城角樓做法,將傳統城樓放在現代建築基座上,氣勢雄偉,深具民族形式,堅固豎立著戰地金門的精神象徵,登高眺望故國山河,向四面八方凝視,更讓人發思古幽情。 莒光樓構建期間,軍民合作,不辭日夜,風雨無阻,次年秋落成時,胡璉將軍特別指定大膽島戰鬥英雄賴生明為「莒光樓」題額,並定義為「英雄館」,首次集會表揚的即當時作戰有功的將士,自此,巍峨雄姿的莒光樓不僅是金門劃歸戰地後,首座兼具戰地、歷史、文化…等特質的紀念性建築,也成為國際皆知的最佳金門代言人。 莒光樓位於豐蓮山麓,近金城西南郊莒光湖畔,面對浯江溪口,瀏覽後浦城,沈浸浯洲美景,遠眺金廈水域,四周旖旎風光,讓人怡然自得,心胸開闊,常是地區民眾休閒娛樂好所在。莒光國小設置期間,朗朗讀書聲,更與金門歷次戰役英勇事蹟相呼應,別有一番風情。 胡璉將軍主事金門防務八年,前後兩任司令官任內與百姓建立雄厚情誼,鄉親感其恩澤,尊稱他為「金門人的司令官」,並有「現代金門恩主公」美譽。部隊曾經駐防豐蓮山的胡璉將軍,在豐蓮山麓完成莒光樓後,正與豐蓮山上奉祀「開浯恩主」陳淵的牧馬侯祠古今相互呼應,兩棟不凡建築牽動金門一千六百年歷史,也讓彰顯民族意識的莒光樓歷史意義更加深遠。 莒光樓不僅是提供訪客拍照,觀賞風景而已,莒光樓也常讓將士遙顧家園,一慰鄉愁。金門可謂中華民國國境之西,與廈門遙遙相望,隨著國軍部隊進駐金門的眾多前輩,昔日登上莒光樓三樓時,故國家園一目了然,難免會讓將士們興起無限思念,無形之中,這個古典建築,不僅讓眾多鐵漢掉下不輕彈的眼淚,也為大夥一解鄉愁。 莒光樓由英雄館轉為金門歷史文物館,再成為金門旅遊服務中心,始終是最佳金門代言人,如今,經過一甲子的風雨歲月,兩岸由對立隔絕到互動交流,莒光樓也成為大陸旅遊團貴賓必到景點之一;見證著這座樓不僅是金門人的莒光樓,也是兩岸民眾的莒光樓,因為,唯有情感方能讓文化底蘊更加雄厚,也唯有人性能讓文明展現更多光彩。 莒光樓六十周年了,謹在此對這座鎮縣之寶,表達吾人的景仰與尊崇,並說聲「莒光樓,生日快樂」。
-
團圓過冬節
「各姓鄉親注意聽:五點四十分,查甫、查某、囝仔,攏來祖厝吃飯。」冬裡的夜來得早,不到六點,天已全黑。宗祠內的五張圓桌已鋪好紅色餐巾紙,備妥餐具,正準備開始祭祖宴席。 村裡的耆老見著來人稀稀落落,總人數怕是未能湊滿一圓桌,於是再次拿起麥克風廣播:「各位鄉親,吃頭的時間到了,大家緊來。」接著,村裡的青壯男人們,陸續端著熱菜,把一道道蒸騰著熱氣、四溢著香氣的菜餚,一一擺到圓桌上來。 「來來來,坐這,這桌還有空位。」「還有沒有多的碗筷?」「這一桌只有我喝高粱酒?」五張大圓桌霎時坐滿,宗祠也在瞬間熱鬧、暖活了起來。 直至中午,我才隨著父親一齊到宗祠裡祭祖拜拜。這也才知道,村裡的宗祠,幾乎可說是金門地區僅有的──一宗祠祭祀六姓祖先,而這六姓分別為:杜、孫、程、林、陳、蔡。「六姓同宗,如兄如弟;一堂共祀,若子若孫」這一對聯,就掛在宗祠堂廡。 在等待的空檔,父親走在前,領我穿過巷弄,說要帶著我到老家遺址看看。在開滿粉紅五瓣花的羊蹄甲樹下,遇見一位村裡的耆老。耆老問:「從台灣回來的嗎?」接著說:「是該回來看看,可別把我們的根基都給忘了。」 走過砌著石敢當的那牆,經過一座座燕尾與馬背,那一扇斑駁腐朽的木門,那一道腰堵以下為亂石砌的牆,那一棟走過烽火歲月的古厝滿是滄桑,那兒就是父親的兒時住處,是我從未知曉也未曾見過的老家遺址。父親帶著我,走過他兒時踩踏過的每一吋泥土地。 「一開始這一桌只要兩千五,現在是三千元,之後聽說要漲到一桌三千五。」村人邊挾菜邊說。「這芋頭不錯吃,誰家種的自己自首。」「吃不到的不要客氣,站起來挾。」「下午提及我們宗祠要整修,你看現在整個屋頂長滿野草成甚麼款?」「我就說宗祠也有歲了,人都會長鬍鬚,宗祠當然也開始長鬍鬚了啊!」婦女與小孩就穿插地坐在男人之間,啜著高粱,飲著熱湯。 「祠宇肇建於清光緒四年戊寅歲(公元一八七八年),從茲六姓祖先一堂合祀,蒸嘗俎豆,歲時不替,禮樂綱維,合協無間……」依照重建記看來,宗祠的歷史已逾百年。「所以我們宗祠的屋頂若要整修,每戶就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剛剛那位第一次參加祭祖的宗親,說是要捐十萬,請大家給他鼓鼓掌…..」 宴席間,宗親們的話語及酒杯的撞擊依稀迴盪在耳際,這一桌桌同鄉井、共憂樂、姓雖異而親若族群的厚重情誼,讓我不禁想懷起這所有先來後到的墾拓者,六姓先祖們超越宗族、跨越姓氏、生死與共的革命情義,直至如今更不疑──「一堂共祀,若子若孫;六姓同宗,如兄如弟」。
-
浯島迎聖誕臉書傳喜樂
冬至前後,一團團冷氣流讓大地緊縮起來,萬物蕭颯之中,聖誕紅卻熱情的展現豐姿,那溫暖也感動了校園的孩童,圓咚咚臉蛋掛滿笑容,期待著聖誕老公公的來臨。 就在地區各教會與眾多社區學校喜迎聖誕節之際,全球各地的臉書社群,也早早彼此相互祝福,恭賀聖誕快樂,正應驗著那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主要的是,臉書使用者都是人,藉由科技之便,將福音傳遞給全球任一角落的親友,正是大家心中最為期待的事。 臉書的便利,原本就是訊息傳遞快速,及時分享資訊,當某人告別家園由西半球飛抵東半球時,既可馬上收到對方的關懷,隨時隨地更可感受到原鄉的溫暖。不論是兩個人的互動與切磋,三個人的交流與分享,臉書的功能可謂無遠弗屆,深入人心。 藉由臉書表達個人的情感,讓冰冷的科技產品也有暖暖的溫度,有些話不好意思說出口,或是不方便眾人面前講,也許想給對方一個驚喜,甚或故意在午夜裡傳遞一片溫柔,臉書都是絕佳的神秘使者,馬上將您的祝福與問候,以簡訊或影音等形式,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傳送到對方,表達您的溫柔與深情。 在昔日,農歷新年通常會郵寄一張賀卡向親友賀歲,或是一通電話相互拜年,長輩生日事先訂製一個蛋糕祝壽,遠地者則郵寄一個紅包與生日卡祝福…,而自從有了臉書後,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更加豐富多元,不論是家用電腦或手機,在新年前夕,或是生日之刻,來自全球各地的朋友都可馬上向您拜年賀節,恭喜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人之初,性本善,幸福本是簡單的事,人類情感的表現就如同臉書所呈現一般,不論您在那裡,甚或何方,都不迫及待的想獲得朋友按讚,收到任何朋友的訊息時,也常常迅速回報一個讚,大家沒有任何心機,鼓勵與讚美成為再簡單不過的事,關懷與溫暖也因此在數位之間廣為流傳,有時候,科技世界竟然比人間更加良善。 金門年年榮獲幸福城市美譽,甜蜜指數節節昇高,幸福氛圍也洋溢在臉書中。由台北到金城,由美國到烈嶼,就是這麼一瞬間,各項聖誕快樂的祝福聲此起彼落,不論現實世界大夥是否熟識,祇要成為臉書朋友,所有鄉親都可在彼此的臉書中留下祝福話語,「親愛的鄉親,聖誕快樂」聲聲不絕。 微笑是人類共同的語言,祝福是全球通用的話語,數位世界亦如此,「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同時也展露著人性本善無限的可能。值此聖誕節,臉書世界早已將祝福與關懷傳佈到任一角落,而全體鄉親也正徜徉在幸福滿滿的氛圍中,「親愛的鄉親,平安喜樂」始終是最為幸福的聲音。 早安,金門;早安,親愛的鄉親,願您平安喜樂!
-
掌握機遇﹐順勢而為─推動「金廈自由經貿區」﹐奠定金門發展榮景
台經院日前舉辦「金廈自由經貿區推動與合作」座談會,邀請行政院相關部會、金門縣府官員以及兩岸相關學者參加,針對金門與廈門之間的經貿合作進行探討,並為未來兩岸經貿合作發展提出建言。在當前兩岸經貿合作尚在摸索前進之際,這場座談會應可為馬政府帶來一些啟示,也可為金門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建立後,國際經貿邁向既競爭又合作的大潮有如長江大河,奔流向前,永不回頭。為了經濟發展,全球各國均無法置身度外;同時,為追求更大的利益,各國無不透過簽訂多邊或雙邊經貿協議,以創造更大的利基。台灣在加入全球或區域的經濟整合進程中,因為多了中共因素的牽絆,顛躓跌宕,進程緩慢。二○一○年六月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是兩岸經濟合作的一大突破,然而,其中相關的配套措施,諸如兩岸服貿協議,因為在野黨不斷抵制,目前陷入僵局,顯示台灣在新世紀的經濟發展道路上,不僅有來自於外部因素的制約,也因內部無法形成共識而舉步維艱。不久前,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我國將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未來不排除與「上海自由貿易區」進行對接與產業合作,可以預料,目前國內因藍綠惡鬥,凡牽涉到與對岸合作的議題,動輒無限上綱,被貼「賣台」標籤,未來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欲與對岸對接或合作,談何容易! 自古以來,金門的發展幾乎全依憑大陸,一九四九年神州易色後,轉而仰賴台灣。對應於大陸或台灣,金門位處邊陲,然就兩岸互動的地理條件觀之,金門實位居樞紐。如今兩岸不斷開放,小三通的旅客商賈絡繹於途,但多過門不入,主要原因是金門在兩岸互動上只提供了「點、線」的橋樑角色,而未能在經貿合作層面發揮地利之優勢。如今,當馬政府與大陸打交道,在野黨虎視眈眈,難大開大闔之際,金門正可趁天時,藉地利,行當局所不能行之便。換言之,在中共對台拋出經貿合作方案時,金門可做為台灣分身,以特區對特區方式先試先行,藉由「金廈自由經貿區」的設立,尋求突破,探索經驗,累積互信,創造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這就像當年(1990)兩岸紅十字會代表在金門劃時代的接觸,簽署「金門協議」,為後來兩岸兩會(海基會、海協會)的設立創造條件一樣。 經濟自由化已是世界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大陸從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吹起改革開放號角開始,到近期成立「上海自由貿易區」,顯示中共逐步改革與開放的戰略佈局。目前我政府也在積極籌設「自由經濟示範區」,然因國內對開放陸資或兩岸相關的合作方案仍存疑慮,因而「金廈自由經貿區」的設立,無疑是台灣與對岸能否推動進一步的經貿合作,以形成共同市場的試金石。 金門縣府已擘劃出未來20年具前瞻性及引領性的發展方案,如何逐步落實未來的目標願景,「金廈自由經貿區」將是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只要能掌握機遇,順勢而為,金門未來的發展榮景可期。
-
行人的船﹐愛人船走!
金門是海中小島,昔日童山濯濯,到處黃沙滾滾,居民謀生不易,所謂的「豆油碟,袂貯豬頭」,意思是說,金門地方太小,留不住人才,即便有天大的本領,守在島上也沒有大富大貴的機會,因此,成年男丁相偕挽著包袱,搭船「落番」到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南洋群島謀發展。 時至今日,島上許多青年男女,讀完高中職、或大學後紛紛離開家鄉,到台灣就業,僅有少部份人能再回金門服務,其餘的,十之八九在外落地生根,這是離島居民無可逃避的宿命,而我們家,自是不能例外。 我的母親,出生在對日抗戰前的金門海邊農村,童年在日軍八年高壓統治下,未能上過一天學堂。嫁作人婦之後,終年忙於耕稼漁蚵,撫育七名嗷嗷待哺的子女,迄今大字仍認不得幾個,但常叮嚀兒孫們的一些嘮叨話,卻饒富哲理,就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在茫茫人海中向光明的道路邁進。 這些年來,家人已逾半在外安家落戶,而每當有人要出遠門,特別是要去工作就業,無論是要進入公家機關或私人公司,母親總會叮嚀:「行人的船,愛人船走!」 什麼是「行人的船,愛人船走」呢?簡單說:這是一句十分通俗的金門地方諺語。惟時下的年輕人,沒有見過帆船或搖櫓,恐怕不知道其中的意涵,所以,有必要說清楚、講明白。 話說從前,金門天然資源貧乏,日常用品與建築材料,悉由一水之隔的大陸供應,因此,放眼金廈海域,每天舟楫往來頻繁,有三支桅靠風力航行的大帆船、也有以人力搖櫓的小竹筏。大帆船載運磚瓦、石條或杉木來金門,回頭載運蚵殼回大陸;而小竹筏則是私人小買賣,有賣針線、茶油女紅的;有賣紅柿、荔枝等生鮮水果;有相命、看風水的地理師;有耍猴賣藝的魔術表演;有打拳賣膏藥的「走街仔仙」;有收雞鴨鵝毛的小販,……,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無論是大船或竹筏,共同的特色是木頭製,靠風力或人力航行於大海。 古語有云:「行船走馬三分險!」船隻航行於大海,要面對風和浪,時時存在危險,特別是以前的船隻,沒有汽電馬達動力,完全靠人力或風力,船要走得快,必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划槳撥水,或分工合作拉繩揚帆,才能平安、快速破浪前進。 更具體而言,同在一條船上的人,大家能同舟共濟、分工合作,就能平安、快速入港;反之,假如船上有人不努力或搞破壞,則船不但走不快,甚而有沉沒的危險,如果船沈了,不僅工作丟了,生命也可能不保。同樣的道理,一個單位或公司,就像一條船,在船上的人,都要有同舟一命、生死與共,讓船走得平安、走得快的共識。
-
追憶與懷古
美國著名的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有一本書專寫中國文學中的悼往情懷,書名我姑譯為《往事追憶錄》(Remembrance),宇文所安在書中對這種悼往情懷有很好的闡釋,他提到其實一切對過往的追憶都是一種對過去的模仿與再現,因其是對過去的追模,故也永遠是未完成的。就如同原物與模仿物之間不可能完全相同,往事和再現的記憶也就不可免會出現間隙,而正是這些間隙,才使文學的書寫因之而起。記憶中的事物讓我們回到對過去的懷想,但記憶之物卻不等於過去的重現。回憶是永恆的回顧返視,在存留者或紀念物中去追索已然逝去的,而追憶文學便是在眼前的藝術中帶回過去的鬼魂。 宇文所安以羊祜的故事說明了追憶與悼古情懷間的參差對照。羊祜是晉朝襄陽地方的太守,晉書上說他:「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嘗慨然歎息……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慨然下淚,後來襄陽百姓為紀念羊祜,為之立碑,續羊祜守襄陽的杜預,更將之名為墮淚碑。在這個故事中,羊祜因為追憶過往之賢達而下淚,有趣的是,羊祜自己也因為這一追憶言行而被後人追憶著,前有杜預,後有孟浩然和歐陽脩。襄陽詩人孟浩然在著名的〈與諸子登峴山〉一詩寫道:「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歷史在悼古的情懷中,把過去與現在綰結在一起,人在時間的洪流中尚友古人。歐陽脩〈峴山亭記〉云:「峴山……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於荊州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羊祜叔子、杜預元凱是已……二子相繼於此,遂以平吳而成晉業;其功烈已蓋於當時矣,至於流風餘韻,藹然被於江漢之間者,至今人猶思之,而於思叔子也尤深。」在文學的書寫中,孟浩然和歐陽脩都因追憶過往而被後人記憶著,追憶者成了被追憶者,千年以下讀者再讀這些作品,便參與了追憶的行列,過去並未真正逝去,而是活在現代人的追憶中。
-
巷道裡的歌聲
上個世紀的50年代,居家的眷村像個立正的部隊,你似乎閉著眼,也能在棋盤似的巷道裡穿梭。只是隨著人口增加與孩童長大,那樣心中的村落,竟如發酵的麵米團,瞬間就膨大了起來。後弄,加蓋了出來;前巷,拓展了出去。所有的巷弄都變得日漸縮小,連天地也都變得窄隘了。 可是,你仍習慣的在裡面奔竄;終於,在一個傍晚,你疾奔、他竄來,兩個孩童如彗星的撞在一起。你血流滿面,暈眩倒地;再張眼時,已在村裡醫務室的床上。戴著眼罩,幾乎蓋不住腫脹如拳的右眼。父親急忙的轉送了最近的醫院,「縫了八針,還好。沒傷到眼睛。」媽媽心疼的轉述醫生的話。傷好了,可是你永遠無法忘記父母焦慮的眼神與馬上搬家的決定。 長大後,你自己成家了。住在公寓大樓,樓頂的人們,加蓋著一間又一間的鐵皮屋;樓中的人們,無計可施,只好改裝為凸窗與懸空在外的陽台;底樓的防火巷,那是一樓的空間,搭個遮陽棚;每個人似乎都覺得自己的住家不夠寬、不夠大,往外拓展,往外侵略,一寸也好,一尺更佳。整棟大樓像隻刺蝟,連人也是;於是有了紛爭,有了如仇人般的訴訟;人搶地的古老戰爭,似乎仍煙硝四起,愈演愈烈。 那時,你就想起了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美好典故。你告訴自己,也勉勵兒女:「廣廈千間也就容這七尺之軀,滿桌海味山珍也就納著寸許的胃囊;爭什麼?」竟引來兒子的不服氣:「他們,都是權貴富有之人,讓他三尺真的無妨!哪裡知道升斗小民的困苦艱辛。」 一時,你啞然。直到近日,讀到了鹿港鎮82歲的黃阿嬤,為了巷底獨居的另一位阿嬤行走,不僅僅是讓地三尺,是拆了居住60年的臥室,聯合了左鄰右舍,共同把原來的2米小巷拓寬。你像找到了答辯的最新證據,更高興的是那條已命名為愛心巷的巷子,儘管你知道不夠長、也不夠寬,住的也儘是些孤弱老人;你卻像聽到了那鹿港小鎮傳來一種久遠像是遺失的老歌,聲音低緩,卻清晰的聽到恍似一個個寬厚、激昂的音符,落入心底,迴蕩不止。(本文頃獲彰化縣政府舉辦的愛心巷徵文比賽社會組第一名。)
-
歲末聞到花香
一年將盡,手邊的案子得按預定計畫完成,忙碌的我難忘繪本王國的旖旎風光,臨時起意畫一本新繪本。正在進行中的案子已經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再展開另一項新創作,無疑將使自己變成一根蠟燭兩頭燒。我帶著疑慮與掙扎,與心中的小孩商量、討論,很快便融入一個純真世界,遺忘時間的壓力,決定在忙碌夾縫中再擠出一點空間,圓自己歲末的一個夢想。 為了兼顧待完成的案子與新創作,我得熬夜工作,常常忙到半夜才能休息,我心裡帶著且戰且走的突擊快感梳理時間和心情,感性又充滿鬥志的走進繪本王國。創作者的生活充滿變化,天上的雲朵飄啊飄,不知道下一陣風會將一片雲吹成一支棉花糖還是一艘超級戰艦,壓縮時間熬夜畫繪本的我,心裡沒有任何怨言,只有一個想法,我想在歲末送給自己一朵繪本花。 完成一本新繪本、做好PPT後,我又趕著做好一本手工樣書,一切都完成後,我心裡的小孩很開心,在一個紅綠燈轉彎處,我把他放下,看著他慢慢走遠,而我獨自前行。一路上風吹著我,車速中不斷倒退、變化的街景,我看著看著,心裡突然一陣傷感,十分不捨那走遠的小孩。車子繼續前進,我繼續追著風景前行,一年即將過完,我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走往下一站,和繪本王國裡的小孩再相會。 走過幾個紅綠燈,下一本繪本的故事也醞釀出一個雛形,我不再傷感。因為送給自己一朵花之後,還可以再種一棵樹,為更多的孩童造一片樹蔭,庇護他們快樂成長。歲末,住在美國加州、常來信分享生活體驗與感懷的弟弟來信說:We are getting old and we really need to educate our kids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 We have to realize that we can not sponsor our kids forever, and it is important for kids to pick the right career for them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for the future......我心裡的小孩常和弟弟的小孩Kyle和William玩在一起,我的每一本繪本他們都是最捧場的小讀者。 歲末,送給自己一朵繪本花,對我而言十分重要,就像決定生一個小孩,與他建立一生的親密關係一樣。那花香除了繚繞心頭,也會飄香得很遠。新完成的一本繪本,我用許多色塊拼貼成十五幅四開尺寸畫作,短短不到一千字的故事,貫串成我心裡的一首歌,圖與文修改到十五遍時,風聲與海浪迴盪在我整個生活的空間。我甘願為它犧牲睡眠、壓縮一切作息配合完成的一本繪本,在時間壓力下,依它最自然的樣子誕生了。 一年將盡,我帶著回顧與展望,將自己融入每一幅繪本畫中,思考如何將一個故事,藉由想像與觀察的虛實交替,從故事帶出圖像、圖像帶出思考、思考滲入想像與觀察,我在自己的情緒與感動中,有了新的發現。明白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創作,總會在一個轉彎處清楚什麼才是對自己是最重要的,它也是所有奮鬥力量的來源,不能擁有它,所有的事物都會失去光彩。 心中一直住著一個小孩的我,畫繪本的時候,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自我考驗,走進孩童的純真世界,我的心也變得更溫柔、細緻。當淺白與深刻同時迴盪,我的心弦也被孩子的手撩撥著,完成臨時起意而畫的一本繪本之後,我又構思了一個新的故事。但願新的一年,我能在繪本世界站穩雙腳,捕捉更多的驚奇,讓花香一直隨風飄蕩、積極追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