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歌頌懷人遊巴黎─談翁維璐的新著
翁維璐老師近日又成書一冊,《樂聲迴盪滿浯島》是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之前她已出版《一曲鄉音情未了》、《我的開心農場》、《就是愛唱歌》三書。 翁老師勤於寫作,此書內容豐富,可分為「哈唱天地」、「追思感懷」、「往事鱗爪」、「生活隨筆」、「樂活人生」五輯,各輯皆有文章數篇,其書我翻閱甚久,覺得翁老師作文做事都很認真,由第一單元「哈唱天地」所輯文章,可知她熱心推動兩岸三地父親節、母親節的合唱表演、她是金門合唱團的骨幹,不但策劃、參與練習、演唱,又於事後努力撰文紀念,詳述活動過程。 第二單元「追思感懷」,首篇<父母恩重難報>寫其婆婆仙逝前後,家人盡心盡力的孝行種種,外傭的稱職、貼心也加以肯定。婆婆出殯時,親友親臨致祭,家屬感念在心。次篇<追悼我敬愛的大哥-翁文獅老師>,記載詳盡,可見兄妹情深,平日觀察入微,連大哥的高徒有那些,她都一一寫出大名,敘寫師生彼此情誼,可見翁文獅老師當年教育的認真績效,備受家長肯定。又寫其兄生前行誼及喪禮過程,讀後令人欽敬她的賢兄姊。第三篇<悼念摯友-祉蓉老師>,寫她與友人去探視吳祉容老師病情,吳病故,又參與吳師奠祭,回憶與吳老師的多年交誼。看了這些篇文章,令人感同身受,透過她的生動描述,我們更加敬仰往生者的道德、功業,作者與逝者的深厚情誼,也令人感動。 第三單元「往事鱗爪」,由<一年總幹事之回顧與省思>可知她當年任金門合唱團總幹事之認真,她在文中寫出自己:保持全勤、珍惜並把握每一次演出機會、創造新聞、主動積極參與比賽、積極爭取經費、提昇水平、婚喪喜慶關懷慰問,可知金門合唱團的成功並非偶然。近日金門日報刊說合唱團又推選她再任總幹事要職,又要辛苦她了。其他篇章,有的憶寫老照片-介紹1985年11月3日擔任示範演出的金門幼獅合唱團合影人士,除了高中生,尚有團長許銘豐、副團長洪雪卿、李麗明、廖葆貞、徐麗娟、陳雅蘭、王金國、翁北魏、李天送及她自己,她期待能再次聚首,重登舞台。寫寧中往事,內容豐富,敘寫生動引人。文化局辦新書發表會,她也寫文紀念感謝多人。被選為寧中50週年傑出校友,她曾婉拒,但因友人打趣她怕捐款,只好接受。同篇她也介紹榮登傑出之列的姪兒明谷,說姑姪同榜,應屬空前。由<總幹事日記>所寫,可知她做事之認真,及做人周到。去了一趟廈門演唱,她也可寫出一篇<金廈同讚金瑞龍>,文中也介紹了中國智庫蔡榮電先生做詞,任教澳門的陳安譜曲的<金瑞龍>,她也見賢思齊,寫了首<金瑞龍>,太有才了。 第四單元「生活隨筆」,文章內容多樣,閱後可感受到她的親情之愛,彷彿也在現場參觀了教堂婚禮的盛況,瞭解法式西餐的宴客方式。翁老師大文,讓我們分享合唱團Alto群組餐敘之樂。由隨筆篇章所寫,可知翁老師懂得生活,也享受生活樂趣。 第五單元「樂活人生」,<驅山走海半日遊>是寫她在金門參加登山健行協會舉辦的健走活動,從中蘭出發,經過了落星塔、雞鳴山、呂厝鶯山廟、洋江灣、田墩海堤、西園海灘、烈士園、述美國小等地遊覽的經過,翁老師敘寫生動有趣,相信大家看了,也想熱情參與。<冰天雪地花都遊>是翁老師2010與她二姐赴法國巴黎的自由行,此篇甚長,可分:黑暗之旅心徬徨、寶貝女兒來接機、膽顫心驚搭地鐵、暢遊巴黎樂開懷(此又細分:艾飛爾鐵塔、羅浮宮博物館、巴黎聖母院、聖心堂、凱旋門、香榭大道、凡爾賽宮、榮軍院、楓丹白露、巴黎歌劇院Opera與拉法葉、盧森堡宮及庭園)、輕鬆Bus賞街景 驚豔巴黎風光好、閒逛超市學買菜簡易烹調超美味、此行感慨特別多勤學英語遊世界、後記。看了翁師這篇遊記傑作,宛如在家臥遊巴黎,看到賺到。
-
癮
1944年3月22日,德國軍隊強行佔領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進而控制全國。當時,某個猶太家庭有個才出生兩個月的小男嬰,不停地大聲啼哭,母親非常著急,打電話請小兒科醫師過來為兒子看診,醫師在電話中安撫她不要慌張,並告訴這位母親:「您也許不知道,目前全城的猶太小孩都在哇哇大哭。」 時間跨越半個多世紀之後,一場精采演講「成癮的力量與對力量成癮」主講人蓋伯‧麥特Gabor Mate,正是當年布達佩斯城裡啼哭不休,那兩個月大的猶太裔小男嬰。而今,在加拿大擔任精神科醫師,是末期病症、藥物依賴和愛滋病領域專家。他針對許多毒品上癮的病人做深入研究與探討。 無可諱言地,成癮的力量非常大,但原因是甚麼呢?蓋伯說,我們不應該只注意成癮的壞處,而應該注意成癮的好處。換言之,我們應該去了解這些人從成癮中得到甚麼好處?……。這場演講,著實顛覆了許多戒毒專家的想法與做法,也打破了世人長久以來對成癮的迷思。 蓋伯理解,成癮能讓人暫時減輕痛苦,人們可以從中得到短暫的平靜與支配感,短暫的放鬆與快樂。那麼,值得探討的是,為甚麼某些人的生命會缺少這些情緒?他們經歷過甚麼事? 談到這兒,就牽涉到人類大腦裡的多巴胺與腦內啡了,多巴胺是給人鼓舞和刺激的化學物質。多巴胺的出現,使我們感到興奮、積極、活力、好奇,讓我們想去覓食或尋找伴侶,一旦失去多巴胺的刺激,我們的生命便失去動力。腦內啡是我們自體產生的止痛劑,腦內啡與多巴胺這兩種物質都可以讓人感受愛。有些人小時候缺乏愛、缺乏親情連結、或者受虐,都會使大腦的重要迴路發育不良,缺乏一種「受器」,導致大腦沒辦法接收多巴胺與腦內啡;他們長大以後就容易成為上癮的人,對藥物上癮、對消費主義上癮、對性行為上癮、對網路上癮、對食物上癮、對看電視上癮、對權力上癮……。蓋伯研究得到的結論是:「內在空虛,造成上癮。」他坦承自己也是一個有癮的人--對購買古典音樂光碟上癮,他曾在一週內買了8000多美元的古典音樂光碟。跟其他成癮的人一樣,他會誤了正事,流連在唱片行,錯過為產婦接生;他也說謊,忽視他的小孩,對工作和音樂過度沉迷。他很清楚甚麼是逃避自我。 如果按照蓋伯自己的研究結論,他對古典音樂光碟成癮,是內在空虛。但為甚麼會內在空虛呢?答案是:1944年德軍進入布達佩斯那天,他母親驚惶失措,焦慮萬分;她看著小蓋伯時並不快樂,兩個月大的小男嬰,因為從母親身上得不到完全的愛和安全感,而感到空虛,所以才哭鬧個不停。儘管小男嬰完全不懂希特勒是甚麼?德軍是甚麼?戰爭和種族屠殺是甚麼?但兩個月大的小蓋伯感受到母親散發出來的恐懼與沮喪,讓他感覺「母親一定是不想要我,這個世界不想要我。」所以,他長大後變成一個工作狂。他相信自己成為一位重要的醫生,父母就會需要他,世界就會需要他;他藉此補償自己,補償他在人生一開始時感受到「沒有人想要我」的空虛。蓋伯‧麥特的生命故事聽起來很弔詭是吧? 現在,看看我們身處的世界,檢視一下我們對待地球的方式--森林遭受大規模的商業砍伐、熱帶雨林的快速消減、海洋的過度捕撈,……等等,生態環境被人類自己盡情破壞,造成全球暖化;我們釋放各種有毒物質到空氣裡、到海洋裡和自然環境裡,這些東西正在殺死我們、殺死地球。全世界有多少大財團,多少權重位高的政客對這些事早已經成癮了。我們可曾冷靜思考過,究竟哪種上癮比較嚴重?對石油上癮嗎?還是對消費主義上癮?何者造成的傷害比較大呢?我們不要再指望有權勢的人會改變世界,因為,那些最有權勢的人恐怕就是世界上最空虛的人,對權力早已上癮。就像拿破崙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後,他口裡仍然不停地喊著:「我愛權力!我愛權力!」。多麼諷刺?多麼值得憐憫? 是否我們必須在自己心中找到光亮?在群眾中找到光亮?而不再期望有權勢的人為我們掌燈。有權勢者總說:人的天性是自私、是競爭、是侵略。然而,事實正好相反,人的天性其實是互助、是合作、是慷慨、是共同生活。我們從三萬六千年前的ChuvetCave肖維岩洞壁畫中,看到史前人類打獵和打獵歸來的場景,便清楚見證互助合作、共同生活真是人類的天性。我們身為現代人不斷接收新知、日日精進,豈不更應該互相分享資訊,一起共創更美善、更和諧的世界才是。
-
再聆賞遠道
「遠道」是溫哥華頗享盛名的華人合唱團,去年曾承蒙好友也是團員T的邀約觀賞,對於該團演出的水準頗為讚賞且留下深刻印象。時光荏苒,當今年的公演來到,T再次邀約,欣然前往。地點仍在Vancouver Playhouse,這次演出的主題為Singers' Enchantment(歌者的至愛)。 不可否認的,此次的演出更臻成熟,節目的安排進行得如行雲流水,緊湊而流暢。當晚會場座無虛席,現場觀眾一定跟我一樣沉迷陶醉於那優美的樂聲中。當然,每一次演出的成功,所依恃的是背後付出的心力及持久的練唱。或許,一般人認為合唱團的演出缺乏變化的、呆板的,但遠道卻扭轉了這些負面的觀感,做了些靈活的調整,如:中間穿插安排了室內樂演奏,安排小組合唱來產生變化、安排不同樂器大提琴、長笛、大鼓等伴奏演出,可謂用心良苦。 最讓我稱道的每回都能聽到一些優美的歌曲民謠,這回也不例外,如:「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豐年歌」、「我愛你,塞北的雪」、「化蝶」、「小河淌水」、「相思雨」、「四季紅」、「採橘」、「雪花的快樂」、「讀書郎」、「茶山情歌」、「今山古道」……等等,都是令人百聽不厭的曲子。「今山古道」是唸大學時流行的民歌,讓人想起一些昔時往事。而「小河淌水」為昔日音樂系同鄉好友的拿手曲子,於許多演出場合必唱的歌曲,他那低沉渾厚的嗓音及演唱穿著白色筆挺西服,至今仍印象深刻。「四季紅」雖是首流傳許久的台語老歌,但那含情脈脈,欲語還休的歌詞「有話想要對你講,不知通也不通。」「刁一項,敢也有別項,目紋笑,目睭降,愛情熱度朱朱紅。」將愛戀中的少男少女靦腆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而「茶山情歌」又是另一首表達含蓄委婉的情愫,對心上人聲聲低語叩問:「你家鄉有沒這樣的茶林?茶林有沒採茶的大姐?大姐中有沒你心愛的人?……我的採茶歌,你愛不愛聽?歌聲像不像你家鄉的曲調?採茶女像不像你心愛的人?」層層相扣,迴轉曲折,總盼望能問出對方一個端倪! 「化蝶」是首描述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淒美曲調。歌曲淒涼悲傷,令人柔腸寸斷,連同去的鄰座西方友人也感受到那股氛圍,側著頭低聲對我說:「這是中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由徐訏作詞黃友棣作曲的「輕笑」是首優美的歌曲,歌詞充滿想像「你灑了滿室衣香,撒了一地輕笑……我乃遍拾遺笑,編成美麗歌謠……唯我癡心長記,歌中是你輕笑」。另外,歌曲中「月亮頌」、「念故鄉」兩首,是德佛札克(Antonin Dvorak)作的曲子。年初訪布拉格,經一座大教堂,德佛札克長眠於大教堂內的墓園,特前往瞻仰。今聽其所寫歌曲好像多了一份親切。 而室內樂五重奏演奏者,皆為學養豐富的年輕音樂才俊,演奏的曲目有莫札特G小調第四號弦樂第一樂章、拉爾夫˙沃恩˙威廉斯的幻想曲第四樂章,還有孟德爾頌降B大調第二號弦樂第一樂章等。演奏明快,鏗鏘有力,彼此合作無間。全場觀眾無不屏息聆聽,如醉如痴,精彩的音樂饗宴。 於這仲夏夜晚,當演唱會結束走出會場。雖然見不到皎潔的月色,但好風沁涼如水,吹拂身上,就像今晚的樂音讓人舒暢愉悅。
-
因為愛,重見天日--寫泰國少年足球隊洞穴脫困
2018年7月,足球熱,世人一面狂熱地觀賞著世界足球賽的衝鋒陷陣,一面默默地關注著泰國少年足球隊的洞穴受困。 法國隊奪冠,法國舉國歡騰,押對、賭勝的全球球迷為之大喜;泰國少年隊脫困,全世界的關心者感動、振奮。 顯然地,我對泰國少年隊的關注之心勝過於對法國足球隊的熱愛之情。 6月23日,泰國野豬少年足球隊25歲的教練艾卡波,帶領12名11到16歲的男孩,進入泰北清萊的睡美人洞探險。入洞後,因大雨水位上升,受困在距洞口約4公里的高地上。歷經9日飲洞壁水、無糧無食的生活,7月2日,乃與外界取得聯繫,且獲得糧食的補給。7月8日至10日,連續3天的洞穴潛水救援行動,終於讓13人全數平安潛出洞穴,重見天日!且於住院一星期後,18日集體康復出院,舉行官方的記者會。整整18天的歷險,緊緊抓住了上億世人的關注力,過程扣人心弦,堪稱現代版的大奇蹟! 奇蹟一:度過9天的無食無糧 野豬少年隊入洞原擬作1小時的活動而已,故未特別準備食糧。陷入暗無天日的黑洞,人沒有了時間感、空間感,但飢餓感必然存在。如何度過無食無糧的9日,這是奇蹟! 奇蹟二:度過18天的等待期 9天後,少年隊雖與外界取得了聯繫,但洞水不退,無法潛水而出洞。日復一日的等待,不知明日的否與泰,年紀輕輕的少年隊竟然能不浮不躁,以消耗最少的體力,來維持不絕望的等待期。出洞之後,全員神智清楚,集體平均體重只掉了2公斤,這也是奇蹟! 奇蹟三:13人全數平安出洞 長達3天的驚險潛水救生過程,稍一閃失,即會造成傷亡。全體少年隊,竟然全數平平安安脫困,堪稱不可思議的大圓滿。 奇蹟四:犧牲家屬的無怨無悔 如果脫困必須付出代價,那麼,潛水救援過程中,泰國前海軍海豹退休隊員沙曼的犧牲就是代罪的羔羊。事後,少年隊聞訊,悲痛不已。在記者會上一再以傷痛的心哀悼、感謝沙曼,反倒是沙曼的遺孀不但無怨無悔,還安慰少年們不要太自責,因為一切是天意。少年們也因此更期許自己要珍惜生命,長大後能像沙曼一樣,有能力助人、救人。記者會後,教練將短期出家3個月,孩子們亦入寺1星期左右,為自己,也為沙曼祈福。 我們長期置身於臺灣吵吵鬧鬧、唯恐天下不亂的新聞社會,似乎已習慣了人性的自私、人情的爭訟。泰國少年隊的事件讓我們備感震撼、溫馨,為什麼?因為有愛!愛,圓滿了少年隊洞穴救援事件。 一、師生之愛:由報導,我們知道25歲的艾卡波教練曾在寺院生活過10年,出身孤兒小和尚的他,潔身自愛,熟悉打坐、冥想等功夫,知道如何在山洞裡生活。但少年隊師生之間若無平日深沉的信任和愛,生死關頭,老師是無法讓學生言聽計從、沉得住氣的。困洞18天,無疑地,教練是安定少年心神最大的力量。 二、泰人之愛:少年隊6月23日入洞,失聯後,泰國當局24日即展開大規模的救援行動,動員了海軍海豹部隊等逾1000人,泰人全國上上下下,團結一致,為少年隊祈禱、獻策。成功脫困、醫院康復,泰國當局為少年隊舉辦了唯一的一場官方記者會,且一再囑咐媒體:30天內不得去打擾孩子們。……泰人的一切作為,全基於愛。 三、國際之愛:此洞穴潛水救援事件,困難度甚大,故動用了國際性的多國團隊,90名的潛水救生員中,即包括了50名外國人和40名泰國人。泰國當局感謝國際的鼎力相助,才能圓滿達成此不可能的任務。 泰國野豬少年足球隊洞穴歷險18天,因為愛,因為信念,因為勇氣,全體13名人員得以平平安安脫困,重見天日,圓滿奇蹟,泰人跪拜禮佛,世人同聲謝天!
-
桃園路
桃園路由於路兩邊高,中間低,因以前沒有路名,民間都稱之為「暗車路」(閩南語),也是國軍最重要的戰備道路,可做掩蔽軍車、坦克車進行運補戰鬥之用。此路也是記錄我人生歷程的一條路,因為家裡有兩塊地在寧山庫旁,約五千多栽(金門民間的算法),小時候常在這條路上穿梭,跟著父親去種田,是維繫家庭生計與父子情的路。假日種田時得拉著牛車,滿載花生,對於當時年幼瘦小的我來說是一件苦差事,牛車經常因為不平衡而翹起來的窘境。 就讀國、高中時也都走這條路,因它是昔果山通往金城唯一的通道,以前沒有柏油路,一下雨整個紅土路便泥濘難行,儘管之後騎腳踏車上學,每天還是如同戰鬥般地艱苦穿越這條路,紅土黏在車輪上就得下車清理後才能走,還得要涉水越過五十公分深的石英砂土(東洲溝),對我來說求學的道路跟現在的鐵人三項競賽沒什麼兩樣。但是這並沒有澆熄我的求知慾,此路也成為我的啟蒙道路,有時累了就拿著書本到路旁的樹蔭下讀書休息,效果非常好。這條路給我很大的啟示,讓我從小體驗到人生路途是坎坷曲折的,要經過一番波折努力與奮鬥才能成功。 桃園路是金門最寬的四線道路,就是桃園縣已故縣長劉邦友與金門締結兄弟縣後所合資舖設。民國85年,當時的桃園縣長劉邦友先生與金門縣陳水在縣長共同協議,締結為「兄弟縣」,並簽署盟約誓詞,希望雙方能藉由縣民交往,地方自治事務交流,增進農工商企業、教育文化及一切縣政的推展。目前更是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的重要基地,金門國家公園「乳山遊客中心」、金門航空站、台開風獅爺商圈、金門縣環保公園等都位於這條路上。 桃園路全長四點一公里,現為金城鎮市區通往機場要道,早期因戰地戰備之需,金門全島交通網絡密集、四通八達,公路總長度約三百七十二公里,密度為臺澎金馬各縣市之冠,而桃園路是全國獨具一格的道路。記得大學畢業時,我與內人買了兩輛自行車,從昔果山騎到金寧中小學上班,得穿過桃園路,沿著盤果路、頂林路到學校,可說非常辛苦。後來住在學校宿舍,一年後老大出生,又住回昔果山老家,為求上下班方便,與太太商量買摩托車,因那時只可買50cc.的摩托車,因此買了一台光陽50,這樣騎了四、五年,因三個孩子陸續出生,不夠承載,剛好配合政府開放,陸續買了鈴木80、石橋90等。那時雖然在金寧中小學上班,但民生用品都要到金城採購,因此與桃園路的感情更深。有一次機車的大燈故障,當時由於燈火管制,整條路黑漆漆的,只好看著天空,循著一絲微光慢慢騎回家,真是驚險萬分。民國74年,因調到縣政府上班,內人也同時調到金門高中服務,民國76年向銀行貸款,購買人生第一輛汽車,當行駛在桃園路上,對未來充滿著無限希望與夢想。 當桃園路拓寬為四線道時,我就預感到未來這一帶的發展可期,若能再將兩旁的空地開發成生態公園,搭配金城周圍環境建設生態園區,將使桃園路更為受到遊客矚目。目前桃園路也成為小三通的重要道路,未來若能加強建設,打造陳縣長在兩岸通水典禮上所說的「新三通」,將是金門未來最有前景的道路。
-
悅 讀
「讀書是件愉快的事!」每每我拋出這樣結論,就會被一干蘿蔔頭嗤之以鼻,平日不太讀書的太座大人,則會「嗯啊」含混詞帶過。 我可以理解他們的感受,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正遭受到書的荼毒,或書讀的多少,我談的是心態與精神層次的問題。如果你真心喜歡一件事,自然會想把它做到最好。喜歡上讀書這一件事,不在凸顯書讀的多寡或技巧,沒有壓力的讀書才是最愉快的事!再做如上的解釋,一干屁孩更是不饒不依。純粹是「屁話」嘛,沒有壓力的讀書階段及歷程太短、太小了,真沒有壓力,書本都懶得拿了,由老媽可證。道理似乎如此,但眼界著實無需如此狹隘,或許我也可以貢獻一點有限的經驗來共同探討吧。 記得「為考試而讀書」那會兒,每有機會到台北,總會留下半天或一天的時間在重慶南路的書店街裡硬磨軟泡,有時縱然晃蕩了大半天,也不會買上幾本書。因為除了新書比較誘人外,多數經典或值得細讀的「考試以外」用書,圖書館裡都找得到,有的甚至已經在自己的書架上待了許久,等著不知何時的青睞。那為什麼要逛書店呢?也就是為了調整一下讀書的感覺與節奏吧,真把自己搞得壓力太大是沒有好處的;琴弦太鬆可能彈不出聲音,太緊,不但聲音難聽,弦還會斷。人也一樣,儘量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把一切當成一段「理所當然」的歷程,壓力會變小,心情也會比較愉快,自然效益也會更高。道理人人都懂,卻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甚至還各有不同的運用巧妙。 再舉個例子。如果書讀得「順」的時候,效率一定會比較高。「順」就是一種節奏,就像打爵士鼓一樣,鼓手免不了會有手忙腳亂的時候,但如果能順應節奏完成一連串的挑戰,是不是就會更加的神清氣爽,更加從容自信的接受之後的種種考驗呢?因此,我認為要把讀書變成一件愉快的事,首先要理順自己讀書的「節奏」,甚至是「清明」自己的感知及理解能力。當然,在求學階段,多數要讀的書都不會是你喜歡的類型,甚至還帶有一定程度與難度的枯燥及難以理解,但愈是這個時刻,你愈是應該把握對書的好奇,因為好奇而親近,因為親近而理解,因為理解就能掌握有限的機會,創造無限的可能;只要這種無形、有形的「可能性」在你心裡萌芽,讀書就可能變成一件愉快的事,並成為你累積人生資產重要的基石。 當然,讀書也要講究策略及方法。有些癥結你可以自行理解,有些障礙卻要他人引導才能開竅,這也是為什麼要有上課、面授、讀書會的主因。有人帶你越過「重山峻嶺」終歸是件美好的事,排斥它就太笨了,沒事上youtuber聽聽名人、專家演講遠要比上網看直播、聽網紅鬼扯有用許多。生命有限,不浪費只是基本,善用它,才是聰明人的聰明選擇。的確,就算是這樣,你還是很難對書感到興趣,這時你就得明白「靠人還得靠己」;劉備尚且「三顧茅廬」才請得出諸葛亮,書又怎會如此容易就變成「自己人」,這時候你就得發揮「n顧茅廬」、纏泡磨鬥的本事,讓「智慧」為你出山! 「講了半天,還不是很難!」孩子,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何況,你還有很大的機會找到「捷徑」呢!
-
水彩畫
孔子儒學行教「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通識教育。禮樂文明,古琴七絃絃歌不輟,觀樂而知教育鼎盛,所以古代教育就有音樂課,卻沒有美術課。現代提倡五育並重「德、智、體、群、美」,民初的教育加入圖畫課(畫水墨),現在稱美術課(畫西畫較多)。光緒30年廢科舉,西學東漸,抗戰時重慶始分國樂(民族音樂)、西樂;此時美術也分國畫、西畫。 金門美術教育,蔡繼堯堪稱是第一代,跟我同輩的同儕賦二代,至今美術學會約有五代同堂之譜!從小學時老師教我們的美術課,就一直以水彩寫生畫(靜物、風景)為主。我到國中教美術,就教水彩與國畫、設計等比較現代的美術課,所以水彩畫,就是我們美術課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承,因為是比較方便、簡捷於美術教學的課程。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繪畫興起透視學、解剖學的研究,讓繪畫藝術更具寫實的效果。歐洲不少國家的畫家,很早就用水彩進行繪畫的活動,但是水彩畫真正成為獨立的一個畫種,主要是通過英國畫家們的努力來完成的,因此英國也被稱為水彩畫的發源地。英國較早的水彩畫,主要是在地形景物測繪方面的實際應用,以適應科學研究、航海、軍事需要為目的,而逐步發展出來的。水彩畫當作藝術的表現,始於十八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的水彩畫壇,可分為寫實派與浪漫派兩大類別。 英國畫家泰納(1775-1851)進入皇家美術學院學習,1802年僅27歲的泰納,被選為皇家美術學院正式院士,對英國美術的發展,特別是對英國風景畫,獨立風格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一幅著名的畫「日出.印象」,對當時法國的印象派繪畫,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水彩畫多是速寫寫生,以大膽輕快的筆觸縱橫揮灑,把郊外獲得的新鮮印象迅速記錄下來。一些美術史論家認為,歐洲印象派繪畫的興起,應溯源於英國泰納等幾位畫家水彩寫生。水彩作品單純、透明、亮麗,極具個性。擅於捕捉一些具有代表性景物,並在一張畫紙上對其進行簡明的色彩組合,顯示了活潑,具有生命力的場景。 蘇益家「歸人.征塵」水彩畫個展,刻正在金門文化局展出。別名蘇丹的蘇益家,這兩年他的水彩畫作品有回金門參展,及在族群po出,大家對他的水彩畫都感到驚艷,大都不知他是何許人?蘇丹是我師大美術系的老弟,晚我一屆,早呂坤和兩三屆,彼此並沒有混得很熟。直到他結婚,娶他大學班上的萬學妹,回金門來看我,我的畫室正掛一幅,有清道光間吏部尚書萬青藜的對聯「新學商量加遂密;舊知培養轉深沉」;還正研究幾幅清光緒金門縣丞萬鵬、萬霈父子的書畫作品。有此萬緣以後,他們賢伉儷在台北忙於美術教學,就沒有與我往來。有一次暑假美研所進修,我到故宮上課在士林轉車,看見他夫婦騎機車等紅燈,短暫征塵照面,以後就疏於音問。 三十年生死兩茫然,這次蘇益家回來的水彩畫展,別開生面,他是經過多年默默研究成長,已具有國際級大師的水準。水彩渲染氤氳,霧氣迷漫、煙雨朦朧的景緻,而達到若幻似真的氣氛。他能掌握迷濛浪漫的色彩,並善於佈局留白,有豐富的層次質感,不流於空泛玄虛。 蘇益家也現場熱心講解,示範其水彩畫獨特的技法,使向學者獲益良多。多年的追求,理念的印證,萬事在勤,專心一志,一本一本的寫生作品,琳瑯滿目。他把水彩畫表現得淋漓盡緻,暢快自然。具有柔和優美的感覺,有濃厚的抽象表現性,且具有遼闊深遠的境界。文雅冷靜,神秘飄逸,虛實相應,無限的空間感。在台灣,在東方我已許多年沒有看到這麼好的水彩畫!
-
精雕主題酒巧結文字緣
個人在杏壇任教整整卌五年了,是該揮一揮衣袖的時候了。 退休前,我思考如何為自己的杏壇歲月留下印記,正在愁眉不展時,拜讀了張麗霜小姐的大作《迎風之歌~~烈嶼風情畫》,立刻被她的文字魔力所深深吸引,雖之前並不認識,仍冒昧的打電話給她,討論書中的一些細節,不意從此結下文字緣,展開長期的「論戰」,不服輸的兩個人,總巴不得撂倒對方,爭辯到最後,往往仍是各執己見,但,機鋒相對的結果,不但無損友誼,卻激出無數論學的火花,讓彼此重新觀照自己,從而也擴大了視野! 我想說的是關於麗霜大作的封面,打我第一次驚艷,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覺得一定是在哪兒看過,但,每次當我要驚呼起來,理智總戰勝感情:「不可能的,人家整本書都在敘寫烈嶼,怎麼可能挑選我夏興老家的畫作當封面,還是別想太多吧!」 無巧不巧的,今年農曆正月十八那天,我從金城陳氏宗祠祭祖回校,許是喝了點酒,「喝酒心頭定」,坐在沙發上休息,赫見《迎風之歌~~烈嶼風情畫》就擺放眼前,我越看越覺不可思議,心想:「如果這不是畫我夏興老家,難道世上還有另一個和它長得一模一樣的場域?」藉著微微酒意,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電話,就撥打給麗霜,她正在開車,待她把車停妥,我開口了:「麗霜,妳大作封面,正是我夏興老家啊!」麗霜說:「天啊!怎麼可能,這我要問旭光,因這畫是她送我的!」當時旭光在開會,沒時間細說,後來證實,原來他在民國九十九年應邀來金,住在夏興八二三行館,這幅畫就是那時的作品。 因我實在喜歡這畫,就拜託麗霜幫忙,看能否讓它成為我退休主題酒的主畫面,麗霜鍥而不捨,獲得旭光同意授權,成就了這樁美事。 可是,光有畫作還不夠,也該為主題加些文字,增益典藏價值,初始,我朝向撰寫五言絕句構思,寫了好幾首,改了好幾遍,傳給麗霜看,她都覺不甚滿意(其實,我也不滿意),桀驁不馴如我,豈可就此罷手?繼而心想:何不來個看圖作文?主意已決,乃搖頭晃腦吟哦起來,幾經推敲,終於決定以下字句: 「竹竿厝,四扇門,兒時慣馳騁;旭光畫,寄懷深,風華定重整!」 我把它寄給麗霜看,她好意勸我:「其他的字句,我都沒有意見,但是『旭光畫』三個字,我知道您是好意,但以我對旭光的了解,他不喜歡如此高調,您是否把這三字改動一下,好作更大的發揮?」一字一句,如此懇切,但倔強的我絲毫不為所動,仍然堅持原作。 後來,我請舍弟為庸用楷書寫好,蓋上篆刻名家李清源先生送的印章,就交金門陶瓷廠燒製,歷時近一個月,大功告成。燒製期間,我接受麗霜的寶貴意見,修正自己的偏見與固執,趕在我退休前面世! 內人原本反對我如此大肆鋪張,但,我只回她:「甚麼事,都可以讓妳決定,唯獨這件事,請妳讓我作主!」我們結縭卌載,她深知我的牛脾氣,明知勢不可擋,但免不了還是會嘮叨一番。 此時,我想到的是詩人余光中先生〈鄉愁四韻〉中的名句;「一輩子闖幾次紅燈,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一生奉公守法、循規蹈矩,且讓我違一次規、闖一次紅燈吧!
-
自己的廚房
孩子高出我時,我面臨一個大問題,親友常問,「怎麼可以長這樣高啊?」我述說時,又慚愧、又欣喜,「大約是牛奶從未斷過,鈣質飽滿。」再可能是,我幫孩子買了新床。床,上、下舖,不斷爬上、爬下,「腳底神經受了刺激,就長高了。」 我家拙於廚藝,爐灶常冰冷,少見三菜一湯的擺盤,直到近載,我把鍋勺爐灶當作另一種文房四寶,這才漸漸練出幾款能上桌的菜。但此時孩子已卓然挺立,與我齊高,再超越我而去。離開農業社會以後,人們習於分工,越來越把精力調整為事業的火候,廚房的火、媽媽的味,常常不得併兼。 柴米油鹽看似平常,但以父母心走進市集,才能明瞭,在父母眼裡,青菜、肉品與調味,都成了精細的算計。午餐、晚餐,晚餐、午餐,也都有了面貌。都會的外食族非常普遍,後來我到了上海、北京交流,以及搭動車與鄰座少婦交換育兒經,才發覺奔赴工商社會,仍可以帶著傳統的老廚房,我所認識大陸女子,作家、教授也好,當編輯、搞商務的也罷,多能包餃子,料理幾款拿手菜。 城市往前走,有些事物未必得遺落,我也重新認識,書房不是唯一,沒有了廚房,任何房間都難成立。 父親在金門捕魚、種田,到台灣靠勞力,挑磚頭、扛水泥打拚,母親更常加班,通常得過了九點才遲遲歸來。我們不可能等待母親回家料理,而是父親下工以後,拍淨塵埃,洗好手,才快手快腳打理幾樣菜。晚餐都吃得心不甘情不願,父親忙碌一天,沒得吃飯,還要料理,央我們提早洗菜,我們也沒幾回做到,父親常邊炒菜邊責罵。我一是慵懶,最大是為難:心裡頭沒有食譜,怎麼知道該洗那些菜、該切幾塊肉? 父親退休以後,母親依然上班,兄弟等很有默契地分批前往晚餐,父親上市集買菜成為大事,有時候還得考慮弟媳等要帶隔天便當,飯與菜的份量都極多。多的但發黃的飯、多的而變暗的菜葉,隔天,父母親繼續吃。 嚴格說來,父母親的手藝都不好,而母親是娘家長女,自小必得負擔許多家務,何以沒能磨練出好手藝,我一直不解,自從父親代替她的「職責」,負責廚事以後,我漸漸猜出一個梗概,父親雖然懂得簡單料理,但對他來說,最大的任務就是把食物都變熟,就沒錯了。 「料理」在我家多半就是把「食材」弄熟,父親的高麗菜經常炒得像白菜,糊爛多水;當我們拿桌布要捧熱鍋子,父親或斥喝說,「拿濕抹布,才不會燙手?」乾的才能阻擋熱氣,怎麼是濕的呢?我意念不堅,依令行事,幾乎燙翻了一鍋湯,釀成更大慘事。 家裡廚房既然不熱,有一天,我帶孩子上市場,按照食譜購菜,自行暖灶了。長高是孩子感到榮耀的事,於穿衣鏡前比對,他的笑容很得意。從小低頭看孩子,現在倒得抬頭看孩子,我對此,只有欣喜,拍拍孩子腦袋,「這裡,也得長高呀!」走吧,到市場去。 關於腦袋的長高,除了書房、臥室,還需要廚房。關於這一切,我們都要有自己的食譜,在一飯一飲之間,才能關愛歸位。
-
觀功念恩
某日下班前,打開手機看到屏東縣金門同鄉會楊恭淼理事長傳給我一小段箴言:「觀功念恩樂觀順利,觀過念怨寸步難行。」雖然短短十六個字,但充滿了高度寬容的智慧,於是拿起紙筆,把它抄錄下來,放在辦公桌的玻璃墊下,希望藉以提醒自己保持正念,也不辜負楊理事長提醒的好意。 我們出外人在異地求生存、求發展,天時地利皆不足,唯有靠「人和」,希望隨時有貴人出現協助,改變自己的命運;其實貴人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早期遷居台灣的金門鄉親,除了少部分任職軍公教界,絕大部分都進入工廠,擔任基層工作人員,在產業界常常得到的評論是:「金門人很老實,肯幹吃苦!」最後許多老闆都會把重要的職務交給金門鄉親去執行,當老闆懂得「觀功念恩」,除了給員工機會和應得的獎勵,而反過來講,是員工先懂得「觀功念恩」,感謝老闆給他工作機會,以努力工作報答,互為因果,因緣俱足而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 就像婚姻家庭生活而言,許多夫妻在婚前是情深繾綣,互許能朝夕相隨,風雨同命,可是婚後卻漸漸將依伴演變成羈絆,夫妻各執己見,毫不退讓,小小家務雜事、或孩子管教等等皆可成為冷戰不歇,兩人昔日的溫暖、粼粼漣漪的心垛,變成滿是回顧情怯的殘夢,最後走上離婚、家庭破碎的收場,這其中有很多是「觀過念怨」的習氣造成。 昔時,我曾將「觀過念怨」發揮得淋漓盡致,卻發現適得其反,把事情搞得更僵,如今想起來真是慚愧。「觀過念怨」是指一個人依著自己的習性和觀念,去衡量人、事、物,所以耳聞目見都是別人的疏失,如此不但對方不悅,自己亦煩惱橫生;有趣的是,絕大部分的人連自己的壞習性都無法控制,卻妄想著控制別人的習性,更樂於忙著指正他人的過失,如此一來就注定功效如水中撈月、且怨懟頻生了。 「觀功念恩」則是看到盡是他人的功勞與恩情,樂於尊重、欣賞對方,在境隨心轉下,自己內在祥和豁達,他人也心扉沁涼,六祖慧能大師有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其實每個人生長的環境背景紛繁雜蕪,觀念也不盡相同,就像十五月圓,情人喜其浪漫,盜賊卻厭惡光亮礙其事,所以適度改正自己的執著,對父母、配偶、孩子、朋友、公司、老闆、同事、部屬,甚至萬物都抱持著「觀功念恩」的態度,每早起床所見皆可感恩,感謝馬路清潔人員、修橋鋪路的工人、公車捷運的司機,提供讓我們出門或上班得有清潔、安全、快速的馬路和用車,感謝早餐店老闆、便利商店的服務人員讓我們輕鬆享用早餐,搭乘電梯要感謝電力公司及電梯製作及維修人員,讓我們免於徒步爬樓梯、費力上高樓,此時你會發現,周遭總是洋溢著幸福與歡樂,而惆悵與悲哀都遁形無蹤了。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 人的生命必須寄居在群聚的社會中,才能生存發展,在不同的領域各司其職,各盡其事,然後各取所需,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才有安居樂業的生活。我們身體的結構就是一個小型的互動社會,頭腦、四肢、五臟六腑,各有其功能又互相奧援,缺一不可,缺了就生病了,所以不要讓我們的生活、情緒生病,最簡易的方法就是時時以感恩的心、和寬容的態度看待世界的每個人、事、物,很快便會發覺事事順利、貴人很多、左右逢源,其實是你早就成為很多人的貴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