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千峰映月小學堂
千峰映月無纖塵;「古風小學堂」已將邁入第四年,「義字輩」即日招生!由於所教所授,不但別於傳統經典私塾,更涇渭於刻板之補習班。尤其是自始恪守「不涉及宗教、政黨,乃至補習班,完全免費」之義學宗旨,也難免引發各界關懷:或詢「還持續招生?」或問「何不申請補助?」更令人捧腹者,莫如在選前,竟有家長私詢:「您真的不參選?」 追溯小學堂講學之初衷,係在春秋義理下,綜綰傳統與現代:凡詠嘆生命,體物寫志等所需之「不器」與「品格」,均是講學之內容。舉凡古今風骨、中外通識、天文地理,乃至作文寫作等均是。不僅要有傳統書院之風致;亦要有普世價值之器識。正如歐盟對教育之期許:使學生拓寬視野、開放心靈,了解自身與社會之關係!且為落實春秋義理於行止,一律採線上招生:kmni9955@gmail.com(小寫),以示公正。 只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何讓世人領悟小學堂「不器」,及「品格」之旨趣?千峰映月本太一,且藉手邊之案,舉例說明之。首例是一篇有關建築之討論函,旨在闡述如何潛移默化「君子不器」之實例:將枯燥生硬之理論,化為美學之雅文。另一篇是評審文,在堅持「守正不阿」之品格義理下,又不致陷於道學家說教之窘境。藉以說明小學堂之化育方法,先舉建築之討論函: 心靈沉澱之養生場域,應與通風、採光、天地等風土建築相和諧,呈現於潑墨山水般之烏瓦、粉牆、迴廊及翠坪…。迎賓廳寬度更正為360,以加強縱深感,凝結氣場,進而舒緩書房與客房。主臥移至紅筆3位置,可避寒冬東北風,喜迎夏之西南風,兼可使衛浴西晒防潮。…烏瓦、粉牆,及長簷之綠建築意象,源於江南美學建築及環保,如貝聿銘在美國中國館之建案,…您原規劃之案缺長簷,無法發揮「防晒」、「防淋」綠建築功能。 再來是評審文案;如何在「守正不阿」之義理下,卻又能委婉於文學之雅談中,此何嘗不是小學堂講學之弦意: 本案既在以小品文行銷在地飲食,依此觀之,在審題立意上,必須環繞「在地」之「飲食文化」意象;權以小品文之包裝手法行銷。然縱觀全文,卻看不出此立意,或似「食材雜說」;或似「美食食譜」,且紛亂雜陳,章法不一。…再者,既以小品文行銷,自當以文章視之。從文學章法言,不管是詩經樂府之如風歌吟;韓柳歐蘇之道德文章;晚明之性靈小品文,乃至西方之現代文學論等,均有其章法。顯者如《文心雕龍》之「六觀」;曹丕之「典論論文」;乃至桐城派之「因聲求氣」等。對立意結構掌控,詞章文采,無不大筆如椽,充分發揮了各種寫作法門。而非將毫無布局之「閒聊碎語」等視為文章。…懍於不隱惡;不虛美之春秋義理,礙難同意,尚請寬宥! 一真孤露千峰映,上述例案,其立意正是「古風小學堂」之弦歌意。此不但是「君子不器」、「品格教育」之傳統書院義理,更是今日先進國家之教育理念,且供志者教正!
-
夢迴山莊憶俺娘
上個月,內人赴台探親,來電說她路過中和老家太武山莊,見村內雙數門牌,呈L型的廢棄眷舍,被幾輛怪手拆除,卡車也進出運癈土。過幾天,友人照相在網路分享,有金門縣府僱請廠商拆除太武山莊A區地上物的告示牌、危牆、廢土瓦礫圖,殘破景象,看得我心隱隱抽痛,想到母子往事,與其中兩間房舍(醫務室和馮宅)。 民國五十年前後,我家入住太武山莊眷村,俺爸留守戰地家鄉任職,俺娘每天忙著家務,頑皮少年在家待不住,喜四處遊蕩,有時到山上軍校營區垃圾堆尋寶,某日毫無所獲,失望而歸,腳穿拖鞋從山上狂奔而下,忽然,左腳大拇指感覺異樣,見拇指前端被玻璃割破,血流不止,一片皮肉仍黏著,但盪著盪著,當時不覺疼痛,只是慌怕,回到家中躲在屋邊巷道,不敢出聲,鮮血繼續流著。忽然,俺娘從屋內出來,見我行動詭異,前來察看,以為我腳指斷了,哭道:「心肝囝!你怎麼會這樣?」抱起七歲的我,哭著到眷村醫務室求救。醫務室有位落腮鬍軍醫,急忙幫我消毒打針,再以針線縫合,肉緊針鈍,縫時甚痛,大哭,醫妥,俺娘淚流滿面抱我回家。 兩三天後,回診,讓鬍子醫生換藥,我安靜的在家待了幾天,過了一週,躁動的我蹁著腳偷溜出門遊玩,傷口化膿,又去麻煩鬍子醫生,我怕痛,不想去,但俺娘逼著我非去不可,跟醫生又說了很多好話,鬍子對我笑著說:「你娘真疼你!」。 那一年的中秋節晚上,村中各門戶,親人都在家中吃月餅、柚子歡聚,突然傳來男人的哭吼聲,我與鄰居小友,不約而同,聞聲出門,奔向哭聲所在,大人阻止我們靠近,原是鬍子醫生在醫務室前的庭院哭泣嘶喊。只見一輪明月,高掛天際,鬍子大聲哭泣,聲音似乎是:「娘!娘!兒子想念您啊!您在那裡?娘!娘!兒子想念您啊!您在那裡?」大人們議論紛紛,彷佛是說:中秋月圓、親人團圓的時節,鬍子醫生一個人來台,今晚喝悶酒,觸景傷情,壓抑不住思母情懷,深覺孤單淒涼,因悲而哭,邊哭邊喊,拿著一把刀想要自殺。有人將他的刀子奪下,不斷的勸慰他,大人怕發生意外,不准小孩接近,要我們早點回家。 再過不久,鬍子軍醫就被調走了,他究竟是何姓名,我忘了,但他的哭聲我忘不了。醫務室位在太武山莊雙數門牌的裡邊,雙數門牌前頭有一戶馮姓人家,也是我所難忘的。 家父當年常說馮靜仁先生的學問好,在世界新專、文化學院、西湖商工任教。民國五十年代,當時眷村住戶很少有電話,家二姊曾在村口的公共電話,聽到馮先生打電話,跟報社的編輯更改他所投稿的詩文用字。每年春節,路過馮宅門前,都可見其自撰對聯。 民國八十九年,家父年老體衰,患有阿茲海默症,返金住在大哥家中療養。暑假,我赴台在山莊陪伴老母,那一陣子,我讀了一些紀念胡璉的書籍,書中有馮靜仁先生的文章,我對馮先生有些好奇,以電話聯繫後,逕赴馮宅,之前我不曾跟馮先生談過話,他的湖南鄉音頗重,有些話我聽不太懂,當時我隨手記了些文字,馮先生說他民國二十八年在貴州曾任軍法官,三十四年加入十八軍,三十八年十月四日隨軍抵達金門,任十八軍政治部副主任,三十九年離開金門,四十一年離開部隊,但四十二年又到金門參加打游擊,在反共救國軍指揮部(山外)任職,曾任福建省府第四科科長。 說三十七年徐蚌會戰,事前胡璉要馮回武漢,他因而逃過一劫。我問他政府開放探親後,他回大陸幾次了,馮說他至今未返大陸,因雙親已亡故,每逢友人詢問,真不知如何回答。說著說著,哭了起來,老淚縱橫。我頓時感到不知所措,匆匆致歉道別,這時,忽然有人推開馮家大門進來,原來是俺娘預料我魯莽言語,可能會傷了長輩的思鄉之情,特地拿了一瓶高粱酒來賠不是。
-
入門析聯(八)
陳氏祠堂前殿中門聯上聯:「溯難兄難弟,同誦清芬,大業千秋綿世德」,作者不詳。此其中用了《世說新語.德行》篇中陳寔、陳元方、陳季方的典故,試探如後。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子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這引文中的難字:釋為「為難」。原指兄弟二人都很好;才德相當;難分高下。但在現當代的人多反其義而伸用,卻是指二人同樣的壞,同樣糟糕。 這則故事是說潁川有個叫陳寔的人,自幼好學,辦事公道。後來做了縣官,更是廉潔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兒子叫元方,最小的兒子叫季方,也都有很高的德行。元方後來被東漢朝廷任命為侍中,後又想讓他當司徒這個官職,但是他不願意做,朝廷又封他為尚書令。因為陳■、元方、季方的聲望極高,當時豫州的城牆上,都畫著他們父子三個人的圖像,號稱「三君」,讓百姓學他們的品德。 元方有個兒子叫長文,季方有個兒子叫孝先。有一天,他們為自己父親的道德功業爭論起來,都說自己的父親道德功業殊高,爭來爭去沒有結果,便一同來請祖父陳寔裁決。陳寔想了一會兒,對兩個孫子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他倆的品行高潔、德行都很不錯,難以分出來上下啊!」於是兩個孫子滿意而去了。 同誦清芬:誦:讚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文王之功,天下誦而歌舞之。」誦通「頌」。清芬:比喻高潔的德行,意思是元方、季方品行高潔,以德行治天下。如唐.李白的〈贈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但是明.宋濂的〈晚步清溪上〉:「十步九還辟,清芬襲肺肝。」中的「清芬」則是指花的幽香之氣。 「溯難兄難弟,同誦清芬,大業千秋綿世德」,整句的意思是:回溯東漢陳元方、季方的德行高潔,兄弟倆人同時被世人讚美著,金門陳氏族人在後浦這風水寶地,建這棟祠堂,他將百千年的流傳給子孫,並且綿延著陳寔、陳元方、季方,從世世代代所留下來的道德風範。訓勉子孫的深意,不言可喻。
-
長恨一曲千古謎
日前,陽明書院院長翁林澄、鄭秀英賢伉儷邀宴,有幸得與國寶級京劇名伶魏海敏先生一會,甚喜。餐敘中聊起中國著名戲曲《大唐貴妃》,婉轉動聽的〈貴妃醉酒〉、〈梨花頌〉,立時自心海湧現;也憶起崑曲名小生周志剛老師,曾來臺教唱《長生殿 迎像哭像》種種景況,順著血脈裡戀慕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情性,便開始了思念楊貴妃的序曲。 楊貴妃,原名芙蓉,小名玉環,小字玉奴,道號太真。她原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王妃。讀唐玄宗〈冊壽王楊妃文〉中,四句話簡介楊妃:「公輔之門,清白流慶,誕鍾粹美,含章秀出。」便一目了然。楊玉環出生在官宦世家,是東漢廉吏楊震第十八世孫女。話說楊震乃飽學之士,德藝雙馨,人稱「關西孔子」,有弟子三千。他擔任東萊太守時,昌邑縣令王密,為報楊震昔日恩情,趁夜獻金十斤,謂夜黑人靜無人知曉,請楊震收下。楊震正色斥曰:「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擲金於地。王密羞愧而退。楊震「四知拒金」,傳為千古佳話。楊貴妃先祖的故事說到這兒,我頓時恍然了悟,原來,金門湖下鄉賢楊清國校長宗族的「四知堂」堂號,典出於此。古今事連結起來,最教人欣喜,且充滿逸趣。 關於楊貴妃的家鄉,眾說紛紜,據多方考證後得以下結論─楊貴妃祖籍是弘農華陰,今山西永濟,至今仍有一處名勝「貴妃園」在山西永濟獨頭村。其出生地則是在劍南蜀州,今四川導江。相傳楊貴妃曾有過一首詩作,題為〈遙憶故鄉〉:「巴山蜀水美如畫 /青城山麓吾故鄉/導江城裡降人世/銀杏樹下洗玉肌」。此詩如真為楊玉環所作,那麼,她應該是出生在蜀地無誤。 這個川娃兒長大以後,成了中國唐代四大美女之一,難免讓人認為她是以美色魅惑唐玄宗,才能獲得專寵十六年。「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些詩文,在在顯出楊貴妃受到皇帝的恩寵,已然達到皇后的最高規格了。然而,如《舊唐書》所述:「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楊貴妃除了擁有外在絕美的姿色,她更具備豐厚的內在才華,知書達理,善解人意,想必是玄宗下朝之後,談心解憂最貼心的紅粉知己。 崑曲《長生殿 迎像哭像》之前的劇情,有一段描寫他二人在長生殿裡恩情纏綿的戲,細膩感人。七月初七,楊玉環到長生殿對月乞巧,金盆捧月,排遣寂寞。傾訴她對唐明皇的思戀,唱出她對純潔和永恆愛情的渴望。唐明皇來到長生殿,在楊玉環身後聽聞,大為感動。二人對天盟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此一唱段真是情深義重,感天動地。 而後,安史之亂,唐明皇被迫在御林軍的護衛下,攜楊貴妃逃離長安,南下西蜀,途中駐紮馬嵬驛。龍武將軍陳元(玄)禮(註一)誅楊國忠後,六軍不發;時年僅三十八歲的楊玉環挺身而出,甘受白綾,以己身之死,換來御林軍繼續護駕前行。馬嵬坡這個段子,真哭煞了成千上萬的戲迷。 對於楊貴妃之死,後世又多所揣測,白居易〈長恨歌〉詩文中「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似乎也隱約表示了對楊貴妃之死的懷疑。再如〈梨花頌〉末段唱詞「長恨一曲千古謎」或亦暗喻貴妃生死成謎?更有一說,陳元禮不忍縊死楊貴妃,找人頂替,私下放走她,並安排楊貴妃經揚州輾轉東渡日本;當年她抵達的地方,即是日本山口縣的久津。印象中,也曾聽聞日本藝人「山口百惠」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代子孫,這也越發讓當年馬嵬坡前楊貴妃的生或死,成為世人心裡永遠難解的謎中謎了。 【註一】《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昇創作的傳奇(劇本),共二卷。該劇定稿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避諱清聖祖康熙帝名「玄燁」之故,唐玄宗改稱唐明皇,陳玄禮改稱陳元禮。
-
籌設鄭愁予文學館
金門縣議會第六屆第二十三次臨時會最後閉幕會上由議員歐陽儀雄提案「鄭愁予教授為當代聞名世界的重要詩人,在國立金門大學任教多年,對本縣教育文化發展貢獻卓著,為彰顯其成就,應在本縣設立鄭愁予文學館」,案經大會決議為「照案通過」。 成立「鄭愁予文學館」其實已經構想已許久,最早在金大前校長李金振時代就有這樣的發想,李金振校長並積極奔走希望能促成這樁美事,可惜最後事與願違。 反倒是國立台北大學早在2015年就成立「鄭愁予數位文學館」,因鄭愁予畢業於台北大學統計學系,北大為感念其傑出貢獻,因此建置「鄭愁予數位文學館」,收錄其80首經典詩作,搭配精美動畫,呈現獨特的視覺風格。 1933年山東濟南出生,客居美國37載的鄭愁予偕聲樂家夫人余梅芳,於2005年6月24日將戶籍遷入金門縣金城鎮,同為鄭成功後裔的族人鄭峰生的「鄭家厝」,落籍金門讓詩人不再是「過客」而是「歸人」。 本名鄭文韜的鄭愁予,40多年前赴美留學前夕,其父始向他吐露家族是鄭芝龍、鄭成功後代,祖籍福建泉州南安石井。明鄭王朝結束後,台灣鄭氏族人全被清廷移徙至北京就近看管,編入清旗,世代為軍,迄鄭愁予的祖父都還不能恢復漢姓「鄭」。如以鄭芝龍為第1世,鄭成功為第2世推算,鄭愁予屬第12世直系裔孫。 1967年鄭愁予首次造訪金門,寫了《金門集》組詩四首:〈樹〉、〈岩〉、〈白騾〉、〈土〉。2000年金門紀念朱子逝世八百年的「詩酒迎千禧」,他賦詩〈飲酒金門行〉;2003中秋再至金門為兩岸同步施放高空焰火按鈕、吟詩〈煙火是戰火的女兒〉;2004年帶德國漢學者顧彬出席金門碉堡藝術展、為李錫奇的《戰爭賭和平》砲彈裝置藝術作詩〈八二三響禮炮〉。一次又一次的結緣,終於讓他決定「情歸浯江,落籍金門」。 2008年鄭成功故鄉福建省南安市贈送金門縣政府一尊高達9公尺的鄭成功石雕像,縣府後來決定安置在建功嶼,與鼓浪嶼上的鄭成功雕像遙遙相望,文化局長呂坤和想請鄭愁予書寫「延平郡王」四個字刻在其旁紀念,以相得益彰,但鄭愁予謙稱他的毛筆字並不好,最後並沒有完成。 另外,縣定古蹟碧山睿友學校四年前修復完成後,一直作為社區各項活動場所,設有小型社區圖書館、瑜伽教室、媽媽活動中心、音樂學習教室等。呂坤和局長原計畫成立地區文學館,因場地太小鄭老師看了並不滿意,所以呂局長也曾當面告訴鄭老師他想修復一棟古蹟建築,以鄭老師的作品和手稿來佈置,並邀請其長住其間,讓古蹟因詩人的碰撞而發出新生命,這個構想是讓古蹟再利用,但隨著廿五日局長交接,只留待新局長再作決定。 鄭愁予老師常講一句話,金門是他的家,金門人就像他的家人,鄭老師落籍金門十餘年,他鄉已成故鄉,他發表過關於金門的詩二、三十首,金門是他晚年一個慰藉;歐陽議員此時提案籌設「鄭愁予文學館」議會照案通過,也是時候讓我們熱情歡迎鄭老師根留金門,成為金門人的驕傲。
-
因為羅神父 因為恩寵滿滿 ──耶誕前夕憶羅寶田神父
許碧霞女士係《羅神父與金門》一書作者。1980-90年代,我們曾同事於金門高中國文科。但進一步認識碧霞老師的天主信仰,卻是在教會2012年的讀經班裡。2017年耶誕節前夕,碧霞老師回歸主懷,天主以美麗的耶誕教堂、殊勝的殯葬彌撒,回應了她堅定的信德。2017年2月,我們曾有一次深談。 「金門民間信仰根深蒂固,不易接受西方宗教,甚至誤解外教的不拜祖先和我們慎終追遠的國情是衝突的。在此氛圍下,碧霞老師為什麼會受洗為天主教徒?」 「因為天主的大力召叫!因為恩寵滿滿!我們家庭因羅寶田神父而認識、相信、接受天主。離鄉背井、來到金門的羅神父,以大愛的精神,用家人般的關懷來對待每個有需要的金門人,我為此情懷深深感動。我的進教,可以說初衷是為了安慰這位可敬的老人,希望他高興。」 1960-80年代,金門生活困苦、醫療缺乏,羅神父以奉獻的精神,走遍全島,照顧了無數金門人的身、心、靈。深刻在許碧霞老師記憶中的,是那一夜的春寒料峭、春雨滂沱,70多歲的老神父來敲董家大門,要一杯驅寒的鹽水喝。原來羅神父剛從昔果山過來,他去為一位臨終的阿嬤打針。「神父,你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因為我的探視,可以讓那些貧病的家庭得到力量、得到安慰。」 羅神父不收費的醫療,不僅安慰了許多金門鄉親,他更是董家大大小小信任的家庭醫生,連小學畢業典禮上突然肚痛的弟弟,也懂得要求爸媽帶他到山外看老公公。從小跟著爸媽到山外望彌撒,姐姐記憶中的羅神父,忙碌且多能,會看病、會養狗,還會講故事……。羅神父曾說了個颱風天,高官慶幸與神父同搭飛機的故事,當天風大雨大,但飛機下降時,竟然乍現一方陽光。大家都相信,神父是最接近天主的人。 「天主教在金門60多年,先後以醫療、慈善、教育和金門人結緣,『仁慈之家』、『育英托兒所』、『宏仁診所』,碧霞老師對這些機構有親受恩惠的經驗嗎?」 「1960年代,我就聽說過『仁慈之家』。1970年代,我兩個孩子先後從『育英托兒所』畢業,同時期的『宏仁診所』,我也曾帶母親在那兒看過病。」 1960-80年代,戰地金門一切以國防為優先,戰地政務尚無暇、無力顧全民生福利,天主教正好著力於此金門的民生需求,先後興辦了「仁慈之家」、「育英托兒所」、「宏仁診所」。 回憶當年,碧霞老師說她尚讀金門高中時,就知道有間「仁慈之家」,家中洗醬油瓶女工的先生因肺病而休養在那兒,女工一星期去探病一次,從其口中知道那裡養病不用錢,但狼狗很兇。 「育英托兒所」是金門最早興辦的托兒機構,當時入學踴躍,一位難求,不僅帶來現代的育兒知識,解決了不少上班婦女的托兒問題,還培養出一批幼兒教師,今天,金門許多私立的托兒機構,它的師資大半出身於「育英」。 說到「宏仁診所」,碧霞老師想起了許母的一次重感冒,嚴重到右臉發黑,就是在「宏仁」治癒的。 1960-80年代,天主教在金門的民生上,的確貢獻良多。如今,功成身退,大家對這段歲月也逐漸淡忘了。是金門人缺乏回饋之心嗎?碧霞教友表示,人性易於涼薄,但不要對人失望,「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含蓄的金門人需要熱心人士的登高一呼,需要表達「以愛還愛」的熱心人,讓金門的社會能多些念舊、感恩的溫情。
-
成年禮
民國91年,我甄選到烈嶼國中服務,為因應國中階段學生成長過程及教育需求,我整理出一套經營學校之理念與方法,以愛的教育為主軸,以「教育即生活」來活化教育,並隨著時代改變產生新的教育趨勢,以求變適變之教育原則,解決與克服各種國中階段可能產生的教育問題。同時也鼓勵老師編撰符合現實生活之教材教導學生,關懷學生的生活起居與行為導正。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與烈嶼鄉公所籌辦的成年禮,為讓每位十六歲(以虛歲計)之學生均參加此一活動,以往每家均需個別慶祝宴客,但是舉辦共同的成年禮,不僅大家可以同歡,具移風易俗之效能,因為無性別差異(民間僅男生才辦成年禮),也能讓學生們感受到每個人都很重要,進而增加學生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對整體社會文化產生很大之潛在影響與改變。 「成年禮」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古禮,所謂「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表示一個人從孩童、少年進入成人,自我成熟的新階段。這是一種生命的禮儀,在歷朝社會中,通過這個儀式的人,才會被認定為成年人。後來民間針對16至18歲左右的青年,也會為他們舉行「成年禮」。烈嶼的成年禮可說是在金門延續最久的傳統成年禮活動,傳統民俗「做十六歲」成年禮通常在「七娘媽生」時舉行,記得我小時候,祖母於七月初七在家幫我作成年禮,雖然非常簡化,但讓我一輩子難忘,高興迎接我已成為大人的同時,也開始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根據文獻記載,成年禮有下列意義與功效:一、可讓年輕人自我肯定,發揮自我才能,肯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擔負起大人應有的責任。過去是靠父母、靠師長,現在就要自我肯定,做自我的主人,開發無限的潛能,發揮自己的生命價值。二、可激發年輕人承擔責任,凡是為自己的責任、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國家的責任,我都要能有所擔當。因在成長過程,難免會遇到風霜雨露,要培養承擔的勇氣才有力量,才能成長。透過成年禮莊嚴的儀式,喚起對生命的認識,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為人處事時,都能循規蹈矩,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成就他人,這就是心智成長重要過程。另外,透過成年禮活動,可以讓人體會到,人生在世,不單是個人存在,整個過程是靠父母愛護,師長培育、引導以及朋友的影響協助。成年後,就要獨立自主,禮讚生命,感恩社會,回饋父母,幫助朋友,才是豐富人生的最大意義。 民國92年,金門縣政府派我帶了全縣國中生代表到台南市參觀了他們的成年禮活動後,發覺這個活動確實可改變國中生的行為,因此也使我堅持在學校推動成年禮活動的理念。由於成年禮的辦理,發現學生在行為的改變有長足的進步,第二年後,學校有偏差行為的人數變少了,甚至三年後的學生,全校優良行為更顯著。除此之外,在學測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甚至表現特優,讓家長都感到驚奇。後來本縣為提高至全縣性活動,教育局即請金門農工持續辦理此項成年禮活動,讓實足十六歲的高一學生都能參加。之後教育部也補助各縣市以慢跑、騎單車或闖關的方式持續辦理各種不同形式的成年禮活動。總而言之,成年禮的辦理,不管形式如何,在孩子的心目中將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
無問西東
花,凋零了,喻示著新的綻放;葉,飄落了,喻示著新的繁茂;蟬,不叫了,喻示著新的生機。大自然中的一切的結束就喻示著新的開始。 是結束,也是開始。在一切塵埃落定後,總有些熟人、朋友見面時不免問上一句:「沒有影響吧?」還有人「賴」給我了以上那段話,真搞得像要度過人生大坎、死生契闊一般。但,我始終記得老大哥教我的:「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有則驚喜,無則恬淡。船過尚難無痕,影響肯定會有,但好壞就兩說了。 先說好的。因為某些意外的際遇,人與人的生活有了交集,因此產生了互動,創造了結果;互動未必是好的,結果也未必是如預期的,但只要努力過了,就不會是做白工。恐怕再也找不到那種盱衡時局、指點江山的機會了吧?就像自己也參與過百十人的創業夢,雖然最終鎩羽了,卻也不能說什麼都沒有。擁有的東西不一定有形、有價值,但肯定有它的意義。一滴水可以打出一個窟窿,也可能瞬時消逝無蹤,我們該認真看待的是歷程中的收穫,而非其產生了什麼可歌可泣的結果。時間在走,日子在過;期待經常落空,但不代表什麼都沒有;世人或許習慣談頌功成名就,但更多的功成名就更像絢爛花火,美則美矣,卻撐不久。 再說壞的。失敗也意謂著分崩離析,曾經一起工作的夥伴必須要分道揚鑣;分離是悲傷的愁緒,代表著更不可測的路程。當然,因為不可測所以影響還是因人而異;所以壞也沒有「絕對的壞」,而且通常要比「好」簡單理解得多。這讓我想起邱吉爾的故事。 人們經常拿邱吉爾的名言「酒店關門,我就走。」來讚美他瀟灑下臺的身影。但真實的故事是:1945年英國戰後首次大選,邱吉爾所屬的保守黨敗選,但邱吉爾仍然當選下院議員;只是邱吉爾因此丟了首相寶座。就在全世界為這個選舉結果錯愕、震撼的時候,邱吉爾以這句華麗的名言瀟灑下臺。當時,他70歲。之後,他當了六年反對黨領袖,1951年保守黨重新上台,邱吉爾又以76歲高齡重登首相寶座。「邱吉爾的酒店」又開張了。四年後,邱吉爾以80歲高齡退休。如果不是身體健康惡化,他還想繼續幹下去;1965年邱吉爾辭世,享年90歲。 照這個故事看來,邱吉爾非常眷戀權力,下臺也一點都不瀟灑,卻無礙於他為自己創造的歷史角色與價值,但最終要不要放手,卻往往由不得自己。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12月3日因食道癌造成多重器官衰竭過世,享年54歲。恐怕許多人對嚴凱泰的印象都不會太差,甚至會認同他是個文質彬彬、行止有度、有謀略、有創造性的優秀企業家。這樣的人離世了,許多人第一個反應是「可惜了!」,可惜什麼?對比更多人庸碌的一生,嚴凱泰創造的記憶與風采更令人羨慕與追崇,或許更該覺得可惜的是你我!但,成就買不來健康,換不回生命;羨慕只是一個過程、一種情緒狀態,它離理想與真實都太過遙遠,就像是聽一首流行樂曲,美則美矣,能記得住的不多。 嚴凱泰說:「菩薩要你走,你也留不了,不讓你走,你也走不了。」留不了的,無妨眷戀,但身影一定要美。不枉青春,共天地俊秀;有情有夢,無問西東!
-
雲水書車
有幸跟佛光山金蓮淨苑的住持永勤法師結緣,已有四、五年了。 記得是民國102年吧,金蓮淨苑舉辦兒童暑期夏令營,需一位語文老師教導國小學生,余平禧先生和永勤法師商量後,決定請我幫忙,因為是暑假,上午需上半天班,我答應利用週一到週六下午,連續幫小朋友上了六天的唐詩課,沒想到一週下來,竟然意外叫好又叫座,此後的幾年當中,我就時常利用寒暑假,義務幫學生上課。 法師知道我將於今年八月退休,尚未退休前,她就透過臉書私訊積極說服我,希望我能於退休後,幫她主持雲水書車,推動學童偏鄉閱讀風氣,我素知法師主持金蓮淨苑事務,是一位即知即行的靄靄長者,十年來在推動閱讀這個區塊用力甚深,所以雖明知自身能力有限,仍在法師的精神感召下,毅然決然答應她。 有一次平禧兄告訴我,法師告知他已找到帶兒童閱讀的人,可以爭取雲水書車了,平禧兄一聽說法師找到人,就猜一定是我,此後法師與平禧兄、永善兄等人通力合作,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好不容易終於爭取到一輛書車,法師並早早就約我十一月十日,相偕到佛光山接受贈車。 十一月八日一大早,法師親率永善兄、培甄小姐和我,浩浩蕩蕩地開拔到佛光山,因當天有韓國瑜先生在旗山的選前造勢活動,我們在小港機場通往旗山的道路上一路所見,除了一輛輛從全省各地駛回的書車,就是一輛輛風馳電掣的大小車輛,把選舉的氣氛炒得火熱。 是日下午,永勤法師率我們熟悉場地,她告訴我們以前在佛光山承辦總務和採購,像我們掛單的麻竹園,就是當年她負責興建的,她對這兒的一草一木知之甚詳,我們路過的角落,她都可以有一段故事,她的人緣和記憶力均佳,有些多年不見的善信在路上不期而遇,她都能叫出他們的名字。 在佛光山的那五天,我吃了五天的素齋,佛光山的素齋早有盛名,以前參加旅行團來此參訪,訂了一桌素齋,沒想到每一盤菜都被吃得光光,至今印象深刻。 第二天,我們參加了一年一度書車回山大會師,我們從麻竹園一路前行到佛陀紀念館前廣場,只見偌大的廣場上,來自全省各地的五十幾輛書車一字排開,海鷗叔叔打開鷗翼,有的擦拭車子,有的整理圖書,有的和工作人員交換意見,有的攝取這難得的壯觀畫面,生平第一次在聖山親眼目睹如此壯闊的「車」容,確實是嚇了一跳! 第三天(十一月十日)是此行的重頭戲,大夥兒一早就在佛館的禮堂前集合待命,先由住持心保和尚開示灑淨,然後魚貫進入禮堂,壯麗的禮堂呈階梯形,布置極為端莊典雅,最令人感動的是高齡已九十二歲的開山宗長星雲法師,竟在眾弟子推著輪椅簇擁下現身,會場立刻響起如雷的掌聲,大家都不約而同向這位一代高僧起立致敬。 只見大師用他特有的聲調為信眾開示,態度是那麼誠懇,面容是那麼莊嚴,語氣是那麼慈祥,短短的開示,感動也渲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穫! 十一月十一日我留在山上選購書籍,十二日下午,我們才依依不捨的揮別佛光山,飛回金門。 閱讀推廣,才要開始;往後歲月,希望浯島的莘莘學子有一個更好的閱讀環境,多一個閱讀的選擇! 我深深的祝禱著!
-
小嶝島
今年大嶝又舉辦「第四屆紀念林希元文化節」,再次去參加「金嶝」書畫交流展,也再次來到大嶝島。近年抽砂填海,闢建廈門國際機場,大嶝大肆鄉村整建,如火如荼展開遷村、建新村,為迎接2020機場開機。 精衛填海,幾乎可以把大嶝、小嶝連成一島,但是沒有,刻意留下一水道,臨時搭建鋼架小橋,橋面鋪鐵板,以利兩島來往,由一輛輛電動車接送居民和遊客,不久的將來,這座橋會建成一條觀光橋。通橋之前,是乘坐渡船,一旦退潮,大、小嶝島之間的航道就走不了。1999乘在大嶝書畫交流展之便,同安統戰部邱群英幫顧船,我與謝華東、吳天進由大嶝渡小嶝一遊,因為誤了潮汛,原先顧好的船擱淺在泥灘,只好跳過此船,登上另僱的漁船出海,當時我寫了一篇〈小嶝島訪邱葵故里〉。這次再乘大嶝文化節之便,我與謝華東、盛崧俊,一路搭電動車過橋,這是在十年後重遊小嶝島,一時來回方便許多!減去風波搖盪,不用潮汛苦等。 金門自宋以來,屬泉州府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是金門,轄十五都大嶝保,十六都小嶝保,十七都劉浦保、汶沙保,十八都倉湖保、瓊山保,十九都後浦保、古賢保、古湖保,二十都烈嶼保,(廈門同轄綏德鄉二十一都至二十四都)。大嶝島與小嶝島、角嶼、白哈礁島群稱大嶝鄉,原屬金門縣,1949解放,現為廈門市翔安區大嶝街道。廈門島連接大嶝島,有931米大嶝大橋;現在大嶝連接小嶝,有360米小嶝小橋。 小嶝島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半島的東南沿海,屬翔安區大嶝街道管轄,距離金門最近僅1600米左右。面積僅為0.88平方公里,島上有鐘山,海拔標高36米。地處翔安、南安、晉江、金門交界處,扼浯海之咽喉。小嶝島古同安文化積澱比較深厚,宋理學名賢邱葵長期隱居小嶝,島上有許多和他相關的文物和古跡:棋局石、釣磯石、樂丘石等處,都留下了他題刻的對聯,如棋局石刻:「萬機分子路;一局笑顏回」。 邱葵有詩明志,辭聘不事元朝,遣一子入粵勤王,宋後漂泊瓊山而籍。前幾年與金門書法學會理事長吳宗陵在泉州,認識寫書法的邱程光先生,他原是新加坡的籃球國手,高頭大馬有文質,道是祖籍海南島,我說還是金嶝老鄉!他稱是邱葵南海後代,八百年鄉親一夜暢飲! 大嶝島面積13.2平方公里,建設「廈門翔安國際機場」,預計2020完工使用的一座4F級民用機場,有四條起降跑道,與現在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同等級。機場用地大部分是抽沙填海造陸,一期預計佔地31平方公里,其中26平方公里是填海造陸的,多填了兩個大嶝島的面積。小嶝島不動,面積沒填大,只是大嶝的沙已圍上小嶝的南海面,留下一彎小海灣,有小橋流水夕陽美景! 小金門島面積14.85平方公里,金烈海峽多淺灘,海溝最深處36米。何不學學大小嶝精衛之術,從大金也填到小金過300米小橋,浮沉多年的4.8公里大橋本可免,就留作當高架橋;或小金也填一點,讓水道導過大橋下,小三通的船依然可通過大橋。大嶝機場設計圖,有橋通到金門馬山,兩岸直通,小三通的局面又改觀了。這樣可以多填出一個小金的土地面積,經濟效益大,總比海漂垃圾滿溢好一點!寧可讓韓國瑜笑我癡人說夢!不要罵我夭壽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