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記「2015年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
10月31日,由金門水頭碼頭搭10:30時迅安號輪船至廈門。莆田學院專車來接,自此展開「2015年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三天的研討會議程。 中國大陸文革期間,宗教信仰被破壞殆盡。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宗教法」出台,民間信仰逐漸恢復舊觀。隨著海峽兩岸關係的日益密切,近二十多年來,兩岸宗教交流日趨頻繁,媽祖文化也成為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緣於福建莆田是媽祖的故鄉,湄洲島是媽祖祖廟所在地,台灣信眾去湄洲祖廟謁祖進香者眾,媽祖信仰因此受到大陸官方和民間的重視,自中共中央至地方,以媽祖文化研究的社團組織紛紛成立,莆田因此成為內地媽祖文化研究重鎮,每年均辦理一至二場以兩岸學者專家為主的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 我於福建師範大學攻讀博士時,置重點於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得有機緣進入媽祖信仰文化的研究領域,經常參加以媽祖文化為論題的學術研討會,藉以發表相關論文。爰以「台灣地區媽祖廟籤詩探賾---以淡水河流域為中心」為論,獲頒文學博士學位。自 2012年起,以媽祖文化研究者身分,受邀參加莆田學院舉辦的媽祖信仰文化學術研討會,與兩岸學者一同探討媽祖文化課題,歷年來計發表「臺灣媽祖信仰研究-以板橋慈惠宮為例」、「臺灣板橋慈惠宮籤詩研究」、「臺灣基隆慶安宮籤詩探析」、「淺論臺灣媽祖廟籤詩典故」等數篇論文。 「2015年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福建省莆田學院、福建省媽祖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管委會、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主辦;協辦單位有: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福建省媽祖文化研究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基地媽祖文化研究中心、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莆田市賢良港天后祖祠董事會、莆田市文峰天后宮管委會、臺灣新港奉天宮世界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實際承辦執行的是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和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 有別於歷次配合「海峽論壇」以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研究學者為主的研討會,這次研討會是首次以「國際」為名,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台灣及大陸的專家學者60餘人共聚一堂;我和金沙鎮鎮民代表王石堆先生與會,共同發表「金門官澳龍鳳宮的媽祖信仰」論文,第一次為金門的媽祖信仰在國際性學術會議發聲,獲得不錯的迴響。 媽祖文化交流不但跨越海峽,更擴展向國際。日前,這次一同與會的上海社科院研究員王宏剛先生發來電子信說「莆田會議成功召開的感悟:南北聯合,國際加盟,彙聚人類文化的一點點詩情畫意,令人會心一笑。」這段話,堪為本次研討會最佳詮釋!
-
老兵的相簿與故事
近幾年台灣舊有的眷村改造,已經陸續拆遷興建完成,加上老榮民的凋零,一些眷村文化隨之快速流失。在大陸熱絡的文物交易市場,都能零星看到從台灣轉進過來的老照片及證件等文物,部分台灣人熱衷到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等地開文物店,對象都是大陸文物的愛好者。大陸商家也在台灣設固定點,按時徵集拍賣品,內地老照片的拍賣市場成熟穩定,有一定的文化收藏意義與經濟增值空間。 抗日勝利後的國共三年內戰期間,激烈的東北戰場,中共繳獲一批國民黨官兵未能寄出的郵袋,因時局動盪而擱置了半個世紀,幾年前才從塵封的檔案館倉庫提出,利用大批人力重新整理信件內容,並且篩選部分信件出書,一張張的照片及家書名詩字字血淚,印證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句,直接控訴時代的悲哀。 當年自己的大舅也投入那場戰爭,民國35年國民政府開始在金門徵兵調往內地作戰,年滿20歲至25歲的適齡壯丁,皆須接受身家調查,然後辦理抽籤徵召,他隨同入伍的37名員額,首先駐進後浦南門許氏宗祠,連夜離開金門到廈門。為防止新兵逃跑,集體被拘禁在鼓浪嶼西林別墅(永春路73號,一棟越南華僑黃仲訊所建的洋樓別墅,民國38年淪陷前充當軍隊的傷兵營,現在已經改為鄭成功紀念館)。二個月之後入夜運往東北,他們坐了七天的航程,開拔到葫蘆島登陸參戰。 民國37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發生的國共內戰稱之遼寧戰役,此場戰爭使國民政府損失42萬軍人,導致喪失整個關外防線,中共軍隊因接收東北而坐大,乘勢長驅直下佔領中國大陸。他所屬的單位也受到圍城,全師乏糧斷炊,兵不血刃成為共軍俘虜,收編後再度上內戰火線。 民國39年韓戰爆發,原國民政府改編的軍人幾乎都被推至前線打南韓及美軍,他們越過鴨綠江抵達漢城,劫後安置到福建沙縣成家定居。開放大陸探親時,金門仍處戰地政務戒嚴時期,大舅的信件由第三地輾轉給家鄉的親人,最終以前台籍國軍身分返鄉。民國八十九年病逝在沙縣,這二年舅媽以年邁體弱,將大舅參軍、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探親返鄉等老照片交代子女保管;這一系列家族的照片,遙想有先人的印記,一生都被戰事俘虜,也有家族歷史的傷痕。 自己存放二、三十年的幾本老相簿,關於台籍日本兵、大陸轉進國軍、服役調防軍人等三種類型。因為影像中有了金門的標記,老兵曾經在金門駐防過,青春的歲月留在島上,都能替過去的時代說些感人的故事,隨著金門軍事文化色彩的消失,我們是否更應深層思考軍事影像的保存利用問題,許多在地化的故事仍待持續被挖掘發現。
-
大師回顧展的聯想
近日得悉,今年11月6日,縣籍畫家李錫奇於大陸辦回顧展「本位與變異」,在北京798藝術區Tabula Rasa 畫廊開幕。李錫奇及策展人蕭瓊瑞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陳德宏等人都出席了。 開展前,策展人蕭瓊瑞以「李錫奇與臺灣現代繪畫運動」為題進行專題演講,講述李大師近六十年的創作軌跡,同時對臺灣近百年的現代藝術發展歷程,也進行了生動的介紹。開幕儀式上,高洪波對李錫奇的創作進行了高度讚揚,稱他為臺灣與大陸,文化和藝術的一道橋樑。 這讓我想起了一些往事,四十多年前,我在東海讀大二時選修建築系的「藝術欣賞」,課由顧重光先生講授,顧先生是畫家,很忙,上課常利用晚上在工學院教室播放幻燈片,當時年少不知珍惜,覺得麻煩,偶而翹課。期末,顧老師要學生就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寫篇讀後感代替考試。 返金任教多年,才知顧老師與李大師是好友,顧老師畫風已從早期的抽象變為新寫實,他在金門「古寧頭戰史館」所繪油畫的吉甫車,成為訪客的吸睛焦點。 民國九十八年我退休,隔年三月,人在台北,鄉親邀我同往楊永斌任校長的雲林科技大學一遊,參加李錫奇大師在該校隆重舉辦的「本位‧淬鋒‧李錫奇2010創作歷程展」暨專題講座,在捷運國父紀念館四號出口搭上遊覽包車,在車上看到李錫奇夫婦、李增得、許丕華、楊筑君、楊永安、呂坤和、翁國鈞、張自福、李文山、黃世團、張輝明、黃德全、唐東隆、蔡卓、吳文智、何肇衢、顧重光等人。 會前,李大師指定數人在座談會發言,呂坤和、黃世團、楊樹清及我均被點名。楊永斌校長接待來賓,致歡迎詞後,另有要公急著北上。 李大師說感謝與會來賓,遠來捧場,說雲科大的盛情邀請,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楊校長的熱心令他感動,展場宛如美術館。感謝親友遠道來打氣。說當年楚戈講他是畫壇的變調鳥,因為有些畫家找到一個形式就固守。他自己則是不滿現狀,創作到一個階段,即思變化。當年,三十歲出頭,就言「本位」,但何謂「本位」?就是應用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說他近年的作品受到書法、漆器的影響,而中國有大傳統,也有小傳統,小傳統即指匾額、漆器,此外還有風水,……。 輪到我發言,雖感惶恐,但仍然講了些話,所說內容大致如下:我是門外漢,今天來此發言,是班門弄斧,有點心虛。但對於李大師幾十年來的努力求新求變,個人有無限的敬意。現代藝術包羅萬象,現代畫與現代詩、現代小說、現代音樂、現代建築,五光十色,變化多端,令人目炫神迷。李大師出道甚早,二十歲左右即享有大名,之後,又不斷求變化,運用各種形式、媒材在創作。說大師的畫,有人說看不懂,就像現代詩費解,但這種情形,中國文學自古也有,有人主張詩主妙悟,有些現代畫不追求形似,所以,欣賞現代畫,也要妙悟。對大師畫作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相關著作,大部頭的有《李錫奇創作歷程展》、《歷史‧本位‧李錫奇》、《浮生十帖‧錯位‧變置‧李錫奇》等書。 大師的作品印成專輯還有很多,幾乎每次個展都有專輯。而且,李大師不單對現代繪畫有卓越成就,對兩岸的文化文流也有很多積極的作為,多年來,他奔走兩岸,幫大陸文藝人士到台展出、出書,介紹很多台灣藝術家到大陸展覽。 他也沒有忘記家鄉金門,多年來,他不斷組團牽引很多藝文名人如陳若曦、朱西寧、顧重光、梅新、商禽、管管、辛鬱等人重遊金門創作,或演講、座談,與金門讀者交流。
-
溫馨志工情
功在社稷,熱忱服務為地方,忠誠愛國護家鄉,一直以來,榮民朋友為國為鄉,付出一生的青春歲月,退伍後依然不忘凝聚一片團結的力量。於是每年的榮民節,總在簡單隆重下,按時舉行一個富有紀念意義的慶祝大會。雖然沒有大排場,但會場佈置得典雅隆重,在有限的經費下,一樣達到節慶的喜氣,聊表對榮民朋友們的敬意。 在營為良兵、在鄉為良民,退伍之後的榮民在各個工作崗位或多或少都有不錯的表現和貢獻,表揚榮民模範,除了是一種肯定、也是激發再次向上的力量,給後輩留下一個典範。而績優榮欣志工,則是以平日服務榮民與榮眷,從中挑選,並經過客觀中立的審核,高分者雀屏中選,獲獎者除了是一種殊榮,獎牌亦可當作永恆的紀念,更可為後輩立下一個標竿。 時間很短暫,貴賓致詞講重點,會場座無虛席,表示參與者的向心力。而陳福海縣長、李鐵和處長、王必勝院長……等重要首長均列席參加,並對榮民朋友有諸多的鼓勵,展現一片祥和的氣氛,榮民服務處全員到齊、志工夥伴亦全力以赴,為貴賓提供溫馨的服務。 媒體的轉播與報導,適時發揮了傳播的力量,會場佈置很簡單,沒有虛華不實浪費錢,場地除向金湖鎮公所商借,獎品亦由縣政府等單位提供,使慶祝大會增色不少,也為該單位省下一筆經費。 外子退伍後就在榮服處服務,也因此全家都成為榮欣志工,今年大女兒榮獲績優志工接受表揚,大會進行期間,記者欲採訪,服務報社的恭同大哥及其他夥伴將機會讓給我,當下接受了媒體的訪問。平日搖筆桿並不難,上了鏡頭心慌慌,零零落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真應了「無彼個尻川也敢吃瀉藥」的俗諺,不過有一點值得驕傲的是,為榮欣志工招兵買馬,期望鄉親一起來參與,讓志工生命得以延續,好為榮民提供更貼切的服務。 落實志工服務,關懷認養獨居與年長之榮民眷,定期訪視,業務承辦人許加聲到職後,積極努力,擔負溝通協調的工作,一點也沒有官僚氣息,與志工群互動融洽,深受夥伴們的肯定。而隨著華山基金會主辦、榮民服務處協辦之感恩茶會暨社區服務的舉行,年長的榮民與榮眷在榮服處的接送下,抵達會場,血壓量測、按摩、護甲,無論該基金會成員或榮欣志工,無不戮力以赴。而長輩與幼童互贈小禮物及溫馨的音樂表演,帶動整個會場的熱絡氣氛,讓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並相約有機會再來。 今年十月底,一○八歲的人瑞提前過生日,榮服處與金寧鄉公所傅秘書、蔡課長、楊村長等人到場為人瑞慶生,並同唱生日快樂歌,人瑞高福高壽養身有一套,子孫環繞在身旁,乃幸福的象徵,同聲祝福他老人家福壽綿延、萬壽無疆。
-
周休二日
十一月,各種活動開始多了,光是「周休」二日,我就參與了四項活動,各有其意義。 星期六上午九時未到,來到文化局,已然熱鬧滾滾,有師生、有家長、有志工,還有陸續到場的來賓,是上岐、賢庵、垵湖合辦的「玩泥捏陶藝起來」,除了靜態的展出之外,還有現場的動態表演-鑼鼓隊、舞蹈、書畫、烏克麗麗,現場人氣十足,當然藝文氣息也濃厚。 換個方向,十時整,是「金廈翰墨書畫展」,這裡有兩岸三地書畫家的作品展出,金廈一衣帶水,希望透過「善緣」的營造,以書畫交流為媒介,讓同好都有彼此學習的空間,這也是我值勤以來第一次遇到「剪綵」的畫面。 晚上有一場特別的音樂會-「合悅」感恩胡璉音樂會,由金門縣立合唱團和國立台北實驗合唱團同台演出,為紀念胡璉將軍108歲冥誕,財團法人金門酒廠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胡璉將軍長孫-胡之光教授的長子也到現場參與。首先是本土合唱團演唱的蕃薯情、料羅灣等曲目,然後是實驗合唱團演出兒童歌劇「魔笛」,此劇是莫札特最後的歌劇作品,故事內容及旋律充滿幻想、神秘、有趣,當然也與現場觀眾互動良好。 現代恩主公-胡璉將軍與金門的緣分深厚,對金門的貢獻良多,他最後也在金門「長眠」,胡璉將軍曾對兒女們說:我離開家時,你們的祖母送我到村口,哭著對我說:「兒呀!出去做什麼都好,就是不要當兵啊!」但我卻偏偏當了兵,還當了一輩子兵。有些事情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似的! 星期日下午,一年一度的「好書交換日」活動,不少人找到了「好書」,也讓舊書有了新家,事實上,每一本書都曾經是「新書」,對主人而言是極有意義的,但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它也許開始被「束之高閣」,但如果找出來、擺出來,或許有人需要它,就像是市面上偶爾會看到的「跳蚤市場」,提供大家一個平台,一個可以交換「尚有價值」物品的機會。 有些人事前有所準備,來到現場開始挑選,有的人空空的袋子開始一本一本的入袋;有的人相中的書放在階梯上,接著是越來越高;有的人則是提著為數頗多的書來要交換,大人帶著小孩來的,先生、太太一起來的,還有在時間結束前一小時來的,因為一個人可以挑五本書。 我站累了,坐在階梯上看書,,突然一人拿給我四張共計「二十四」本書的交換券,有人需要,我就開始送人,沒想到很快的就找到人,心情很好,看大家在那兒來來回回的找書,有「新貨到」,也不用多久時間就被新主人抱走,有捨有得,無形中為這些書創造了另一個「善的循環」。 周休二日,可以過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有別於工作時的心情,真的是生活的調劑。
-
海洋擁抱發光的星
詩人歌詠的燈塔,風雨中的眼睛一樣明亮,散播的光芒不帶一絲困惑,畫家彩繪的燈塔,高聳的塔身透現亙古的安穩力量,不會讓人生疑。自然科學家走過的燈塔園區,一草一木都有生機故事,蟲魚鳥獸聆聽著天籟長大。 當秋意越來越濃,芒花在山上隨風飛舞,彭佳嶼的色彩轉成另一種層次,它的表裡一樣豐富,赤紅色的火山硝是這座島嶼的肌膚,看它一眼,便忍不住想靠近去觸摸它的溫度,探挖更多的神祕,不管島上兩個火山口說了什麼,彭佳嶼在許多人心中永遠都是獨一無二,風雨也從不插嘴多說什麼。 當我為彭佳嶼燈塔挑選搭配文章的照片時,我盯著一張又一張的照片,感覺自己和這座島嶼靈魂相通,它會催發人潛藏的詩意與哲思,寫文章時我就發現了,挑選照片時感覺更深刻。時間在這座島上不是靠鐘表計量,而是靠心跳感應。彭佳嶼的土地色彩繁複、深沉得讓人遺忘了世界,鏡頭掃過的海岸,我看到照片中人手一支釣竿,似乎來到這裡,每個人都會變成釣魚高手。澎湃的潮聲從「壺穴」湧進湧出,彷彿一口活井在沸騰。寂寞的彭佳嶼因為有燈塔,光的旋律夜夜傳唱,每個人都會被激出、逼出心底的話,它流向會滲水的大石頭,而石壁上一個一個的鑿洞,收集這些內心話,變成了特別的景觀。 率先做好彭佳嶼的圖與文版面後,「背一座燈塔回家」一書有了一個抒情的開端,燈塔文學的氣味也增濃了,我放心的走向港口,去挑選不同類型的照片,讓燈塔的光散播得更遠。我盯著一系列港口的照片看,島嶼國家的發展與海洋關係十分密切,站在海邊,可以溫柔的凝望浪花,看潮來潮往,千帆過處人獨靜,也可以站在港口看大船進出,數著燈杆迎接黃昏,看燈塔點燈,燈杆一支一支閃光。一路行來,訪談兼拍照,我走過高雄燈塔、台中港燈塔、基隆島燈塔等,每次站在港邊,我都會望洋興嘆,痴痴看著停泊的各式各樣輪船,就連港邊的貨櫃作業我也饒富興味的久久觀看、東問西問。不管在那都是加分形象的燈塔,高高矗立在國際港邊,成了新時代發展的見證者。天然條件加上營運條件,港口的許多拓展計畫因應而生,燈塔不僅引領船隻,更與海洋國家一起成長,帶動觀光發展。 燈塔的補給船「運星艦」從基隆港出發,航向離島各燈塔,這壯闊的航程我聽過幾次參與者的口述後,便十分積極的收集照片圖檔。後來進階看動態影片一邊「截圖」,把風聲、海浪聲、馬達聲、驚呼聲一併收納進來,我與港口、燈塔的情緣因此越來越深,忍不住把各式燈杆也羅列進來,製作成完整的版面,讓它們彼此交輝,祝福海運年年安全。 走向三貂角、鼻頭角、基隆、富貴角、野柳去拍燈塔與燈杆時,我一樣迷戀沿途的漁港,總要停下來張望,讓心思與感覺貼向眼前大大小小的漁船。黃昏,魚船的燈火亮了,我總是特別雀躍,彷彿一個夢正要啟航。我心裡想,也許前世我是漁人或是一條魚,所以大海一直召喚我,創作也自然連結上海洋、發光的燈塔。 「背一座燈塔回家」開始進入圖文美編設計,那由燈塔主任、工程師、股長、燈塔家族提供,以及由專業攝影師掌鏡、家人協助我拍攝的照片,已累計近五千張,我一張一張觀看、斟酌、挑選,每一座燈塔都閃耀迷人的光彩,我在眾多照片中穿行,深深感受燈塔人、事、物的生命脈動、光彩與山水美韻,它們豐饒極了,寫也寫不完,我感覺下一本書、第二部曲已在向我招手。有江河處就有人生的波濤,如何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像一張風帆擁抱海洋,我想只有繼續追逐,更行更遠,燈塔才會變成手中發光的一顆星。
-
樂齡學習之旅──金門縣104年度樂齡教學暨業務觀摩
為了建立一個活躍老化的高齡社會,教育部從民國97年開始,在全國368個鄉鎮市區以「遍地開花」的方式,成立高齡者的學習據點,如今共設置了306所樂齡學習中心,金門5所已達「一鄉鎮一樂齡」百分百目標。設置樂齡學習中心的願景,在於打造我國成為「活躍老化的高齡社會」。透過學習,使高齡者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參與,獲得靈性的安適滿足。 98年金門縣家庭教育中心,輔導金門技術學院、金門社區大學,分別成立金寧、金城二所樂齡學習中心,為金寧、金城樂齡者,推展高齡學習教育。從101年開始逐年輔導金寧、金城、金湖、烈嶼、金沙五個鄉鎮公所,各成立樂齡學習中心,鄉鎮長兼任中心主任,鎮公所支援一位職員承辦,才讓樂齡教育業務勉強順利正常推展。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落實教育部樂齡學習的主旨、營造終身學習的健康環境,及倡導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活躍老化的教學實踐成果,這是我們有意從事樂齡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104年10月27至30日,金門縣家庭教育中心,為努力實現此目標,特別舉辦「104年度樂齡教學暨行政人員業務觀摩」,是創舉也是很有必要的充電,且深具價值的樂齡學習之旅,一者讓行政人員有學習、觀摩、取經的機會,一者也算是嘉勉這群平時犧牲奉獻的兼任業務的人員,意義重大,感謝家庭教育中心主任王任益、承辦人洪能票的用心經營。 10月27日我們一行30人,搭乘華信班機到台中,緊接著參訪台中樂齡示範中心,示範中心者,顧名思義,它是有示範性質也,層級比金門樂齡學習中心高,開課總時數要達600小時以上,比學習中心多一倍,空間也要足夠的大。我們參訪台中樂齡示範中心,他們利用天主教曉明社會基金會閑置樓層空間,再結合基金會所辦的長青大學等資源,利刃有餘承辦了所謂試吃學習--讀書會、手机使用教學、靈性等課程。希透過學習讓樂齡者優雅老化,成功老化,做個可愛的老人。然後參訪國家資訊圖書館,這是國家新建的國家級資訊圖書館,取代原台中市圖書館。圖書館外觀硬體建築物,設計成流水波浪型,流水象徵智識,源源不絕。大門前兩座公共藝術鋼雕,矮的稱閱讀,高的叫思考,勉勵人們要不斷吸收新知,讀書要內化,利己利人,奉獻社會。館內軟體設計借書、還書等工作全自動化,只要將資科輸入電腦,全由貓頭鷹機器人坡比代勞,不必設圖書管理員了,科技進步讓人嘆為觀止。圖書館分設兒童學習專區、成人學習專區、樂齡學習專區等,各區都以人的特性而設施。國家資訊圖書館樂齡學習專區,常結合各大學,也為樂齡者舉辦許多活動。 28日參訪南投縣樂齡學示範中心,設在漁池鄉。該中心提倡樂齡生活化,生活樂齡化,夫妻共學等措施:學員表演軟力球舞、吹奏笛子、合唱歡迎我們,那天他們合唱;「用心」台語歌:「人若有認真,生命才精彩。…用心看咱的世界,充滿愛,人生的方向自已安排」。29日安排參訪南投縣竹山樂齡學習中心,以及南投縣鹿谷樂齡學習中心,竹山樂齡學習中心楊麗娜主任說,竹山產茶,他不斷推展孫子女泡茶請祖父母喝的活動,獲得代間教育優等獎。 總而言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一樣重要,看了台中及南投的樂齡示範中心及各學習中心後,除了對他們的努力經營,全力投注樂齡教育感到敬佩之外,大家也可以體會到我們的處境不會比他們差,我們正應該要認真思索自己鄉鎮的樂齡學習中心該如何經營,該設計哪些有意義、有吸引力的課程,尤其要引領年長的男士們勇於走出來和大家一起快樂學習。
-
印尼邦加島的金門人之一﹕陳仲厚家族江柏煒
在遠離金門二千多公里的南中國海一隅,有一座島嶼名為邦加島(Bangka),在19世紀後期起,有一些金門的家族便經商於此,胼手胝足地建立了盛極一時的貿易事業。 邦加島位於新加坡以南、蘇門答臘巨港(Palembang)以東、勿里洞(Belitung)以西,面積有11,910平方公里,現在人口約有一百餘萬人,首府在島東的檳港(Pangkal Pinang)。島上蘊含高品質的錫礦,白胡椒、樹膠也非常出名。錫礦自18世紀以來即由殖民地政府統管,大批來自中國的客籍苦力來此工作。而白胡椒及樹膠的生意則掌握在福建人的手上,又以金門華僑為最,其中出身陽翟的陳仲厚、仲水、仲理、仲勝、仲碧五位堂兄弟,在當地極富盛名。 陳仲厚(1869-1949年),又名厚仲,金門陽翟信前房三房人。少年時期的仲厚,首赴荷印群島謀生,然無功而返。約在1910年代,帶著時年13歲的長子川流再度前往南洋,落腳於邦加島檳港,並開始經營胡椒生意,店名為裕發號。初期是向當地印尼人收購胡椒,再輾轉銷售至新加坡;累積財富後,購置土地,自己雇工栽種。約到1930年代,已經成為邦加檳港數一數二的胡椒園主。在新加坡《南洋商報》1938年3月31日的報導中,當時荷印總督自巴達維亞搭船抵達邦加檳港進行三天出巡,市民熱烈歡迎、張燈結綵,途中並安排參觀陳仲厚的胡椒園,其財力之豐、事業之大,足見一斑。除了裕發號專營胡椒土產生意外,仲厚發揮經商長才,另成立裕通號,專營「樹乳」(橡膠)買賣,兼營印刷業,生意有聲有色。 事業成就出色的陳仲厚,被譽為「檳港第一」。甚至,檳港流傳著一則軼聞:當地客家人玩「多米諾」牌(Dominoes,天九牌的一種),若出最大牌的時候,會以客家話喊著:「陳阿厚!」(Jin Ah Hou,即為陳仲厚),亦即如同檳港首富發財的意涵。 經商致富的仲厚不忘回饋鄉里。1913年曾協助同安陽翟小學創校(金門陽翟陳氏系出同安陽翟),成為該校永久校董。1934年,金門穎川陳氏大宗祠修建時,仲厚捐大銀柒拾元,且列為董事之首。1935年,有鑑於陽翟永昌堂傾頹,他獨資一萬二千元重修永昌堂,翌年亦完成浯陽小學堂,對宗族的公共事務盡心盡力。今天,指定為縣定古蹟的永昌堂暨浯陽小學堂,在第一進的牆壁鑲嵌了一塊石碑,記載了當時陳仲厚的善行。 同時,他也積極參與海外僑社的活動。除了擔任印尼邦加島檳港中華商會主席,領導當地華人社會外,還多所捐輸新加坡金門會館,以及金門赴新加坡僑界教育或賑災募款,歷年的《南洋商報》常見其大名。1932年起,他也多次參與捐款提供抗日戰爭或籌賑難民之用,關心中國的發展。1942年日軍侵占邦加島,作為當地華人領袖的陳仲厚成為日軍的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然而,當時他的長子川流挺身代替年邁的父親讓日軍拘捕。被押走的川流,一去不返,1945年戰後才傳回已遭秘密處決,屍骨不知身在何處。可想而知,陳仲厚會是多麼傷心。 1949年,陳仲厚自知天命將至,立下遺囑,將財產分與妻子們,以及當時均已逝世的長子川流、二子駿業(1907-1941年)兩房的後代。疼愛女兒的仲厚,也將分配了六位女兒鳳娘、翠盤、玲治、美娘、積娘、順治,每人荷銀一千五百元。未久,旋即辭世,葬於檳港中華公墓園。在仲厚墓地前,1956年川流的子女為其父親築了一座慰靈碑,以資紀念,也讓川流陪伴著長眠的仲厚。 陳仲厚的一生勤奮經商、樂善好施,但卻以悲劇收場。今天,邦加檳港仍留著他昔日的故居。而家鄉金門的永昌堂暨浯陽小學堂,將成為緬懷他的永恆見證。
-
一粒麥子的自覺與使命感
夜讀《烽火的訊息 吳承明文集》,從曾昭旭先生的序文開始,一路感動,一路激情澎湃。「他日,當豆梨花在金門遍地開花,我們當能憬悟『一粒麥子落在地上死了,將長出更多麥子』的真理。承明雖似遇不幸的車禍,也可以不以悲劇視之,而視為生命長流中的一個段落。」我反覆思考序文裡最後這一段話語,原本糾結緊繃的情緒轉化成一股溫暖的脈流,流竄全身。我繼續往下閱讀,竟似在與承明、翠芳這一對文學伴侶秉燭夜話,聆聽他們一篇篇深情款款的詩與生活浪漫交響,也像在賞讀詩人這一生中,豐富精采的生命日記,這一路上有笑聲、有執著、有鄉愁、有嘆息、更有詩人心中動人的大夢……。 然後,我在書中發現了一批珍貴的書信,剎時眼睛一亮,欣喜若狂。我是個挖礦型讀者,平日的閱讀習慣裡,除了閱讀詩、散文、雜文、小說、評論、劇本……等等各文類文本之外,作者的信札是我的特別鍾愛的,我覺得信札是書寫者內心最真實的呈現,是書寫者最危險的自我裸裎;於我而言,閱讀書信是對他們的悄然貼近,貼近他們心房,數心跳、聽心音,企圖追查我與書寫者產生共鳴與最大交集的可能性。 從承明先生的書信中,才知道詩人血液裡除了充滿柔軟、溫熱、感性的文學特質,更有對世事的理性思維、夢與理想的實踐,他敏銳的洞察力與執行面的考量,都十分精到。他曾在信中這麼寫著「我的第一個大夢:開滿豆梨花的金門島。」,「我的第二個大夢:搶救一條從元代蜿蜒而來的古街──沙美老街。」,「我的第三個大夢:找回料羅灣往日的榮景」。他認為對同樣一件事情,樂觀積極的人,看到的是機會;悲觀消極的人看到的是障礙。書信中,承明先生談及在自己胸膛中洶湧翻滾的大夢,其情感濃烈的字裡行間,我清楚看見承明先生對生命課題的體悟,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難題,其實都是使我們成長、茁壯的一次機會。詩人對故鄉有大夢,對於夢的實現有具體目標、有明確的步驟,這些理想是緣自詩人生命的自覺?是他行事為人準則中最重視的使命感? 詩人舉了一則例子,談起畫家洪通,他說自己欣賞洪通,並不全然因為那些純樸自然的至情至性之作,主要是在於他對繪畫絕對的純潔與虔誠;洪通永遠屬於繪畫,永遠屬於他自己。這是洪通的可愛處,也是洪通的可敬處。承明先生對同為風燈詩社的詩友楊子澗如是說:我們對現代詩也應該懷抱絕對純潔與絕對虔誠的態度。此外,幾分自覺與使命感也是十分必要的。 2014年夏至日,文壇上一粒有自覺、有使命感的麥子落在地上死了,我們堅信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即將長出更多豐碩飽滿的麥子。 我是來不及認識您了,承明先生。但請接受我,向您對文學、對夢想的絕對純潔與虔誠,鞠個躬。
-
不知誰是到菴人
十月三十一日,由本校及昇恆昌等共同舉辦的「昇恆昌講座--典範人物面對面」,特邀中研院朱雲漢院士,以「迎接21世紀全球秩序重組的挑戰」為題,發表演講:針對中國大陸的再起,以致帶動全球秩序的重組,朱院士認為我們應跳脫以西方為中心的思維。尤其是,當德、法、義、英等國不顧美國反對,加入亞投行後,我們更應打開「本土」的封閉束縛,發揮以小事大智慧,共拓願景。 在這場大視野,有別於「動輒本土」情結的演講,我特別關注到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世紀工程。或許是故國的情愫;絲路的憧憬,對於這條「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及「海上絲綢之路」,姑不論其成功後,對世界經濟預可帶來的驚濤駭浪局面,尤有一股莫名的好奇:一端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另一端是極具活力的東亞經濟圈,由此所帶動的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東南亞之發展,進而輻射到非洲,其變天易地的新局面,似乎漢唐聲威重回歷史舞台,而其天下利更不言可諭。尤其是與大陸一衣帶水的金門,更有其歷史契機。因為:與金門素有因緣的「泉州」,已被定為「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易言之,金門若能與一水之隔的泉州聯結,就意味著金門有機會擠上世界列車;登上「海上絲綢之路」。思及此,不禁拈毫獨笑;因為此中關鍵正是筆者首倡的「金廈大橋」:逕通廈門,北上泉州,一舉登上海上絲綢之列,而船梯正是「金廈大橋」! 不知誰是到菴人!「金廈大橋」,到底是從何時起念?何人動議?大言非夸,此構想,最早是民國八十六年間,筆者首開風氣在媒體披文「金門縣政萬言書」中之一項,包括首議「金門特別行政區」、「中華邦聯」等論。九十年參選縣議員時,更正式列為政見,呼籲藉此接軌海西特區,開拓新局,十餘年來未曾稍懈此議。因而多年來,雖有不少卓彥之士,或另具構想,或續貂此案;但汝歸滄海我歸山,乃至2009「海峽論壇」時,亦辱承贊讚:有關「金廈大橋」之構想,應參考最早提出此論的旅台學人倪振金教授構想,連接大、小金門,進而打通海西特區。 其後在「再造浯洲有請奧斯曼」拙文中,我第三度指出:有奧斯曼才有浪漫迷人的香榭大道,因此,重振金門應從交通做起:除了島內交通應以快速筆直道為骨幹,輔以自行車道、休閒步道,並以原生樹區隔串聯成一片林蔭道路網外。最重要者是連接大、小金門及大陸的「金廈大橋」。而今契機在此,莫非天佑! 面對一個百年不遇,移變轉轍的新局。我們固要跳脫過去習以為常的主流價值,更要有何妨直上須彌峰的準備:以金門言,受天之祐,財政冠全國,若能有效挹注於營造一個基礎建設完整,市容美麗、機能便利、潔淨安全的宜居空間,益以金廈大橋之百年利基,及時搭登海上絲路列車,則金門風華願景,豈是理真論切而已!